• 16674阅读
  • 393回复

满语学习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0 发表于: 2011-02-27
满族鹰崇拜

今天,在松花江上游吉林乌拉一带的满族聚居地,仍流传着一句古谚——“鹰狗无价”。在某些满族姓氏的宗谱上,绘有振翅起飞的鹰图案,甚至在其先人的墓碑上,也刻有鹰的形象。在善于讲古的满族老人的口碑中,鹰是拯救其先祖女真人的神灵。在保留有野神祭的满族宗族中,鹰神为众动物神灵之首神,在其神帽上,也有鹰的金属模型,这一切都是往昔崇鹰习俗的遗风。

满族先民的崇鹰习俗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这可以从某些考古文物中得到印证。1972年夏天,黑龙江省考古工作者在大小兴凯湖发现了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其出土的文物中反映原始宗教的艺术品有三件:一为用兽骨雕成的鹰头;二为骨角雕成的游鱼;三为陶塑的人首像。骨雕鹰头,是一件七厘米长的圆雕,系用坚硬的石器在兽骨上精心雕磨而成。整个体势呈弯月形,鹰的眼、口部雕琢清晰,手法简洁古拙,构成一种寻觅和猎取食物的神态。经测定,这个造型生动的骨雕鹰首至少有5至6千年的历史。如从艺术角度观察,现代人仍被原始初民善于观察、捕捉动物形象的绝好技艺而折服、倾倒。但是在当时的生产水平下,在人类的文化意识中,艺术——审美观念还未独立出来,也就是说它还没有脱离宗教意识的襁褓。在这个时代,初民群团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是生存斗争,这个时期的“艺术”品在我们今人眼光中,主要反映的是蒙上宗教与神话色彩的生存意识。新开流文化遗址的所在地,正是满族先民肃慎人的故土。因此,我们将其中的骨雕鹰首作为满族先民崇鹰习俗的最早的例证,大致是不错的。

满族及其先民在其漫长的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多种宗教的影响,如道教、佛教(或喇嘛教),但是,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一一萨满教。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某些满族姓氏,如尼玛察氏、石克特立氏、奚赫特里氏、库雅喇氏等,被称为“没扣香的姓氏”,他们还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原始形态的萨满教,其主要特征是保留了野神祭礼。野神即动物神,包括水鸟、乌鸦、虎、熊、蟒、野猪、刺猬等几十种灵禽神兽,而以鹰神作为首神。可见,满族历史悠久的崇鹰习俗,已使鹰升华为宗教崇拜的主神之一。六千年前的骨雕鹰首的文化生命一直延续到近世。

让我们来剖析一个典型。

在目前我们仍能目睹的满族萨满教野神祭中,松花江上游的满族尼玛察哈拉的野神祭比较完整,有一定代表性。该姓先人世居珲春托克索,是东海女真人的后裔。他们的野神祭中,鹰神为众动物神灵的首神,满语称“达拉加浑”,“达拉代敏”,即“首鹰”、“首雕”之意,在整个祭礼中,祭鹰(雕)神是其核心和高潮。下面简介笔者所见的尼玛察氏鹰神祭礼:

萨满戴上熠熠闪光的神帽一一帽顶上是一只振翅起飞的神鸟(铁片模型),代表着鹰神,到香烟缭绕的“七星斗”前,恭请鹰神降临。萨满向东方的故乡叩拜,然后击鼓吟唱:

七星斗立在高空,七星闪光请我(鹰神)临降,我是受天之托,带着阳光的神主,展开神翅蔽日月,(乘)神风呼啸而来,山谷村寨都在抖动,我旋了九个云圈,又长鸣了九声,神鬼皆惊遁,众神退后,神武的披金光的神鹰,我来了! (富育光译,下同)

在萨满教里,太阳是最重要的自然崇拜物,太阳的神火是人类和生灵的生命之源,而神鹰是“带阳光”、“披金光”的神灵,即司光与光明之神。

萨满吟唱完,便舞动神帽上长长的彩色飘带,转起了“弥罗”(快速旋转),神裙飘飞,神帽闪光,象征着神鹰在云海中翱翔,来到了尼玛察哈拉的神堂。

萨满转起了一个又一个“弥罗”,展现其追星月乘神风的雄姿,栽里(萨满助手)代表族人吟颂道:

你能在陡峭壁上飞旋,神风荡野,你神明的火眼能在密林中,看穿千里,防备着歹徒的陷坑,你向着我们部落的房子,展翅飞来,你是阖族永世的神主,所向无敌。

族人的情绪随着萨满热烈欢快的神鹰舞蹈高涨起来,因为所向无敌的神鹰是他们阖族“永世的神主”,有了它的庇佑,氏族定能驱厄平安,兴旺壮大。很明显,神鹰在这里是氏族强大的守护神,它的神功伟力和族人息息相关。

请完鹰神,萨满来到神堂外面的屋檐下,敬迎另一位重要神灵“爱新代敏”一一金鹰神,其礼仪、神谕和鹰神大致相仿。尼玛察野神祭中还有另一位鹰雕类的神灵——首雕神,其礼仪和神谕也和鹰神大致相似,在该姓整个野神祭中,所敬奉的动物神有十来位,鹰雕类的神灵就占三位,可见其在祭礼中的重要地位。

世居长白山地区的满族石克特立氏,在其阖族祭礼中,也有隆重的鹰神祭礼。是时,萨满在屋外开斗桌前恭请鹰神后,带上顶端有神鸟(模型)的神帽,一手持鼓,一手拽神帽上的飘带,上下起落,旋转起舞,以示鹰神凌空飞翔的英姿,在该姓的祭礼中,升斗桌的两厢插入八面神旗,上面绘有鹰、蟒、蛇、雕、狼、虫、虎、豺八种动物神灵。在萨满请其英雄神巴图鲁瞒尼时众栽里就手持八面神旗再现其英雄祖先出征、争战的壮烈场面。显然,鹰神和雕神在这象征着勇猛和敏捷,神旗可能是其远古时代的族旗或图腾旗的演化。

在往昔满族的星祭中,鹰神也是主祭星神之一,满语称为“嘎思哈”或“达拉代敏”,其形象是一只展翅的巨鹰,由双子、御夫、猎户、金牛、小犬、天狼、参宿、觜宿、毕宿、昂宿等千余颗星辰组成。猎户与金牛星座成为它的两只金爪,波江星座象条绳拴其左腿,每当初秋至冬季,夜晚丑时、寅时,便可见它高踞西天的雄姿。星祭是决断本氏族停止或休咎祸福的重要的宗教仪式,其中鹰神也充当了重要角色,实际上,它也是先民用以判定节令、方向、时间、寒暖、温度、风力以及相关的动植物的生态动息。

有趣的是,在吉林乌拉一带的汉军八旗的旗香中,也供奉鹰神,祭祀鹰神时,萨满摹拟鹰的动作,飞翔腾跃、呼唤,以表现鹰的神威,和满族八旗的鹰神祭礼十分相似。

从以上简介中可以看到:鹰神在满族各种萨满祭礼中曾普遍受到敬崇,甚至在满族已经没有野神祭而只有家祭的一些姓氏的萨满神本中,仍有鹰神的神谕,说明鹰神无疑是古老萨满教信仰体系中的重要神祗。世代相继的萨满祭礼,强化并传承着满族的崇鹰习俗。

在某些满族创世神话中,鹰曾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如,在一则萨满神话中讲道:

天刚初开的时候,大地象一包冰块,阿布卡赫赫让一只母鹰从太阳里飞过,抖了抖羽毛,把光和火装进羽毛里头,然后飞到世上。从此,大地冰雪才有融化的时候,人和生灵才有吃饭、安歇和生儿育女的时候,可是母鹰飞得太累,打盹睡了,羽毛里的火掉出来,将森林、石头烧红了,彻夜不熄,神鹰忙用巨膀搬土盖火,烈火烧毁翅膀,神鹰死于海里,鹰魂化成了女萨满。

在这个悲壮动人的神话故事里,鹰带来了光热,融化了冰雪,从而使大地变成了一个人类和生灵可以生存的世界。最后,她为扑灭烈火捐躯,成了善良无私的的人类守护神,她的灵魂化为女萨满,是对萨满起源的一种神圣解说。这里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一是萨满教萌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早期的萨满为女性;二是萨满的起源和鹰紧密相连,鹰魂是萨满之魂,鹰崇拜成为萨满教萌生时期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初民对萨满教的母切情感。确实,在洪荒初开的氏族部落时代,原始宗教不是人类的异己力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初民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和主要的文化形态。

在东海女真后裔库伦七姓的萨满神谕中记载了这样一则神话:

洪水时代,地上是水,天上也是水,水浪一个推一个,如飞闪的铜镜,一切生灵都难以存活,这时,从远方来了一只小海豹,救起了一男一女,把他俩驮在自己的背上,带到了被猛犸、水鸭神推划出来的山包上,这一对男女生了一个女儿,被阿布卡赫赫(满语,天母、天神)派来的代敏格格(鹰神)叼走了。代敏格格将其养大,她成了世上第一个萨满和人类的始母神。这里的鹰神是人类始母神(同时也是萨满女神)的恩主养母,鹰对人类的关系是何等重要亲密。

在萨满史诗《尼山萨满》(有的异本称《音姜萨满》)中,女萨满尼山凭借鹰神和其他动物神灵的力量,闯进了地府与依可猛罕(阎王)周旋,将少年瑟日古黛、费扬古的魂灵带到人间,使其起死回生。尼山萨满屈死后,鹰神用巨翅遮住了日月,在这里鹰神是萨满的守护神,也是萨满的力量与智慧的化身。

在这些神话中,我们看到弥漫着萨满神灵世界中的英雄崇拜观念,实际上前几则神话也表现了这种为人类(部落、氏族)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这是古老的鹰神为何延续到近代,仍普遍受族人崇仰的原因之一。同时,崇鹰习俗也铸造了满族的民族性格,满族崇武尚勇成为其民族掘起的的内在推动力。

从当代满族的放鹰习俗来看,鹰是猎人可靠的狩猎工具,所以受到猎人的珍爱。这可以说是萨满教中鹰崇拜的古俗基础,也是民间崇鹰习俗的生活基础。崇鹰习俗的成因,主要是鹰在满族渔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可能有某些奇特有趣的自然现象促进了这种习俗的形成。猎手也有鹰一样的目光,他们对鹰的观察很细微,听他们说,一般的飞禽都是见鹰就害怕惊逃,甚至于恐惧得痴呆酥骨。有趣的是,唯有善良美丽的喜鹊不怕鹰,而且,往往会有一群喜鹊追着鹰围飞,如果在鹰尾上挂一根颜色鲜艳的羽翎,那么很快就会围聚一大群喜鹊,上下飞舞,真可谓“百鹊朝鹰”。也许这种自然奇景引起了满族先人的神思遐想,成为其鹰崇拜、鹊崇拜的缘由之一。

鹰在狩猎中,不仅能捕捉天鹅、野鸡,还能搏斗狐狸、狍子,往往以少击多,以小胜大,从某种意义上说,鹰是满族刚强果敢的民族性格的象征。

生活中的鹰能凌空展翅,日行千里,而满族的先人们的思维比现实中的鹰飞翔得更加高远。因为在它身上,寄托着他们的理想和信念,折射出人类早期人本主义的晨光,所以鹰就升华为神鹰。鹰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升华与高扬,这种精神是满族能迅速掘起,并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内在的文化原因之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1 发表于: 2011-02-27
满洲美食
红酒酱爆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2 发表于: 2011-02-27
材料:南美白虾一斤。
调料:葱姜蒜,红酒,耗油,甜面酱,番茄酱,糖。
做法
1·锅中倒油,把虾倒入过油,稍炸一下。
2·3·4·5·,一勺番茄酱,一勺甜面酱,一勺耗油,一勺白水搅拌均匀调成料汁。
6·炒锅少留一些油,爆香葱姜蒜。
7·倒入大虾翻炒。
8·加入一勺红酒继续。
9·加入调好的酱汁翻炒均匀,再加一些糖继续翻炒,酱汁收浓即好。
啰嗦一下
这个菜要大火快炒。
酱料很有味了,无需加盐。
虾稍过一下油,可以减少爆炒的时间。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3 发表于: 2011-02-27
【简单煮意,美味生活】---不用饺子皮的水晶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4 发表于: 2011-02-27
【花开富贵】——花开富贵鱼卷
(心里偷偷说,小样,看你以后还和我争论不!)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5 发表于: 2011-02-27
满族族的射箭、赛马、跳骆驼
满族是能骑善射的民族,过去长期从事狩猎生活,擅长射箭、赛马、跳骆驼。

射箭,这是满族最喜好的体育竞赛活动。两干多年前的肃慎、挹娄“人皆善射,以射猎为业”,女子之执鞭驰马,不异于男儿。十余岁儿童,亦能“佩弓箭驰逐”。清初,满族统治者令王公大臣及子弟“熟习弓马”,“凡有射不法者,立加斥责,或命羽林诸贱役以辱之。凡乡会试,必须先试弓马合格,然后许入场屋”。所以射箭之风气鼎盛一时。在满族聚居的市镇乡里,都建有许多箭楼、箭亭,每年春季,满族人都云集一地,进行射箭比赛。蚰岩南门的文昌阁,俗称“箭亭”,就是八旗子弟春季比赛射箭的场所。

赛马、跳骆驼也是满族喜爱的竞技运动,此俗为沿袭清代八旗兵丁军事训练的项目而来。古代作战,勇者可飞上敌骑擒对手,此技以后成为体育竞赛项目。古老的赛马,在马飞跑时,从旁横跃马背,然后在马上表演各种技艺。清顺治元年(1644年)在北京就举行过赛马,比赛者跃上马身,“左右随便活动”,“骑在马上拉弓射箭”。

跳骆驼,是在骆驼前行时,从后头跃上驼峰,以比赛其弹跳力和勇猛程度。清王朝覆亡后,这些体育运动已成为历史,而逐渐被其他的运动形式所替代。(夏敬山)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6 发表于: 2011-02-27
二贵摔跤(图)






二贵摔跤是满族的花会行当,也是一种体育活动。表演者为一人,但他穿戴上巧妙制成的道具,就可以扮演两个扎小辫的顽皮儿童扭打摔跤。一人扮两人摔跤,却模仿得维妙维肖,一时难辨真假,显得滑稽、幽默。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7 发表于: 2011-02-27
善扑营与“掼跤
北京的“掼跤”起源于前清咸丰年间,当时的逵木苏王和一位绰号“神力老王爷”的都善于此道。相传当时曾有蒙古两位大力士,力大无比,一名大莽牛,一名二莽牛,来京晋朝,曾与“神力老王爷”比武,二人都告败北。因而当时有神力老王爷踢倒大莽牛,摔死二莽牛之说。

清朝曾专为掼跤能手设立“善扑营”,目的是培养和训练掼跤能手,而不是为了娱乐。自清初顺治13年至光绪25年,每届蒙古王公年班觐时,必于阴历十二月二十三及正月初五、初六、十九日,在中南海紫光阁“捏毯子”,令善扑营掼跤能手与蒙古掼跤能手较胜负。当时,在御前摔跤,必须铺垫棕毯,所以名为“捏毯子”或“摔毯子”。自康熙到同治、光绪年间,凡是充任善扑营“噶尔达”(翼长)的,都身体高壮,力大过人。善扑营除翼长外,还有扑户和“他西露”(意指军队的兵),上下共三级这三级的人都由旗人担任。
当时皇帝于每年冬至日举行掼跤检阅,按等级高低参加比赛,如果本领特好的也可越级比赛。赛毕,由皇帝依比赛成绩,给褒奖、升级、加冕等。

满清被推翻后,善扑营取消了,所有翼长、扑户、“他西露”等,因除掼跤外别无所长,一旦失业,便生活无着;于是有些人就纠集同好,表演摔跤,讨钱糊口。北京天桥一些摔跤场,就是由这些人创始的。

二十年代时,天桥有好几个摔跤场;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宝善林又叫宝三所设,一个是沈友三又叫沈三所设,都是露天场地,围以粗木板凳座位,中间用黄土铺地,每天开始营业时,先用大镐把黄土刨松。宝三体格魁梧,以摔跤为主,兼擅演“中幡”。“中幡”为碗口粗长一丈多的大竹杆,上面束一面彩色大长旗,再饰以小彩旗和铃铛等,有百斤左右重。宝三用手掌、手背、壁肘、额头、下颚、口唇等部位奋力将中幡擎起,不断更选姿势,观者喝彩。参加摔跤的个个膀阔腰圆,轮流下场,宝三也参加。传说宝三的父亲即善扑营成员,也有说宝三本人就是扑户。沈三摔跤场亦有多位能手,其中有称“张狗子”者,身高力大,体重130公斤。

善扑营已成为过去,但摔跤运动却方兴未艾,且已成为正式运动项目之一。前辈凋谢,后继有人,青年跤手,朝气蓬勃,生活优越,同昔日宝三、沈三等老一辈“跤士”,为生活、为吃饭而流汗,甚至流血的苦状相比,已不啻霄壤之别矣。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8 发表于: 2011-02-27
满族婚俗

满族的婚俗比较有讲究。有三日婚之说。皆为媒约之说,通常是用三天来完成的,比较有特色,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

满族的婚姻制度和婚姻观 满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原来一般实行族内等级婚,后来限制放松,可与汉族通婚。在云南,满族有的还跟彝、白族通婚解放前,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由父母包办,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

满族人的婚姻爱情观相当纯洁。满组称婚姻为纳雁,因为大雁是忠贞之鸟。双雁结合后,终日。公雁若死,母雁绝不再嫁;母雁若亡,公雁也绝不再娶。这种婚姻观念一直保持到现在依然影响着满族人的社会。根据国家199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满族家庭的离婚率是56个民族中最低的,家庭社会最为稳定。

自古以来,满族不兴早婚,没有类似“指腹婚”、“娃娃婚”等童婚。男女青年一般到十七、十八岁才可结婚。

清代满族结婚注重门第,但对男家的贫富不很讲究,有的家族作为族规规定:女家为姑娘寻找配偶不许论财。满族男女青年的婚姻由父母包办。成婚要经过“问门户”、“小定”、“放定”、“问话”、“过礼”、“完婚”等几个程序。

“问门户”是女方了解男方家庭状况;“小定”是男方给女方送定情信物;“放定”是正式的婚礼仪式。这一天,男方宗族亲友陪同未婚女婿一起到女方家中,由男方宗族长者致辞,正式向女方求婚。女方宗族长者答应亲事后,未婚女婿拜认岳父岳母,至此,男女两家才算正式联姻。“问话”是商定迎娶吉日。“过礼”是男方在迎亲前一个多月,将为女方准备的礼物送至女方家中。“过礼”之后,就是“完婚”阶段。

自订婚到结婚,相隔两、三年不等。在此期间,已经确定婚姻关系的男女在节日或平时可以来往,培养和增进感情。

满族过去实行夜婚制度,娶亲都在午夜。新娘进门,与新郎拜天地后,新郎要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放在院中的帐篷顶上,喻为称心如意。新婚之夜,帐篷内点一对蜡烛,彻夜不熄。外面由一人或多人唱喜歌,谓之“响房”。第二天早晨,新婚夫妇祭祖。三天之后,新郎新娘一起回到女家,住几天,然后返回男家。至此,满族婚姻仪式结束。

解放后,满族男女青年婚姻自主的新风正在兴起,婚礼中的烦琐仪式也趋向简约。

新娘上轿时不许自己走,而是要由哥哥抱上轿,没有哥哥的,要由叔叔抱上轿。在新娘离开娘家之前,新郎要给岳父岳母留下“离娘肉”,然后才能动身。

满族婚礼 满族迎娶新娘时多用轿,但花轿不是用人抬的,而是用马拉的。花轿是在马车上扎成的,先固定好四框,然后用红绫子围上,上面也用红绫拉成翼状轿顶,轿门有红绫档帘。在轿顶上是有木刻的“麒麟送子”。有的还在轿的两侧装上透明镜。迎娶时,轿内要有压轿的孩子和娶亲婆。压轿的孩子一般是8至9岁的男孩子,娶亲婆是夫妻双全,儿女双全的土命人。

在这一切都准备好了以后,迎亲人们便在原订日子的前一天就动身了。打旗的,打灯笼的以及吹鼓手走在前面,后面跟着是12匹对子马,马上坐着年轻的伴郎。在伴郎的后面是披红戴花的新郎,再后面就是接新娘所用的花轿了。这娶亲的队伍沿途每到一个亲友家,亲友都要给新郎送礼披红。

到了新娘家之后,新郎不能立刻下马,要等小舅子来给新郎牵马,岳父上前给新郎揣压腰钱之后,新郎才能下马。新娘上轿时不许自己走,而是要由哥哥抱上轿,没有哥哥的,要由叔叔抱上轿。在新娘离开娘家之前,新郎要给岳父岳母留下“离娘肉”,然后才能动身。

当娶亲的队伍回来后,新娘蒙红盖头,由两个伴娘从轿中搀出,新娘的脚不能踏在泥土上,要在地上铺上红毡。拜完天地,再搀入洞房。在洞房门口,放一马鞍,马鞍上放两串铜钱,新郎先跨过去,然后新娘再跨过去。当新娘子跨过去之后,伴娘便随手拿起两串铜钱,给新娘子两个肩头各搭一串。一进门,一个小女孩手拿宝瓶壶,壶中装着粮食,壶口用红布扎着,这时伴娘接过宝瓶壶,给新娘子一个腋窝夹一个,此时还要撒五谷。

新娘被搀到屋里后,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被称之为“坐福”。“坐福”时不能下地,到了晚上由伴娘和亲友们送新娘子入洞房。在洞房的炕上插3支箭,然后再点上长明灯。有些地方,新郎还要求得新娘的同意才能进入洞房。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9 发表于: 2011-02-27
纳兰性德的词

卜算子

娇软不胜垂,瘦怯那禁舞。
多事年年二月风,翦出鹅黄缕。
纳兰性德的诗


一种可怜生,落日和烟雨。
苏小门前长短条,即渐迷行处。

纳兰性德词全集(《饮水词》)

梦江南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菩萨蛮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欹枕数秋天,蟾蜍下早弦。
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


催花未歇花奴鼓,酒醒已见残红舞。不忍覆余觞,临风泪数行。
粉香看又别,空剩当时月。月也异当时,凄清照鬓丝。


春云吹散湘帘雨,絮黏蝴蝶飞还住。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
柳烟丝一把,暝色笼鸳瓦。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

菩萨蛮
隔花才歇帘纤雨,一声弹指浑无语。梁燕自双归,长条脉脉垂。
小屏山色远,妆薄铅华浅。独自立瑶阶,透寒金缕鞋。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临江仙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一钩新月几疏星。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
原是瞿唐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小阑干外寂无声。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

虞美人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技花样画罗裙。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又(秋夕信步)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鬓云松令
枕函香,花径漏。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时节薄寒人病酒,铲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青衫湿 悼亡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

沁园春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装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戏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于中好 七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
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
惟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朝。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

南乡子 为亡妇题照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