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489阅读
  • 315回复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南蛮、北戎、东夷、西狄看汉语类语言拓展思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0 发表于: 2011-04-27
秃发鲜卑
百科名片
秃发鲜卑为拓跋鲜卑的一支,始祖与北魏同源。秃发匹孤时率众自塞北迁入河西,故亦称河西鲜卑。

目录

(一)秃发鲜卑迁入河西及树机能的反晋斗争220年(曹魏黄初元年)
269年(泰始五年)
270年(六年)
271年(七年)
279年(咸宁五年)
(二)秃发氏建立南凉及其盛衰394年(太元十九年,后凉麟嘉六年)
396年(太元二十一年)
402年(建和三年)三月
404年(弘昌三年)
408年(弘始十年)
414年(嘉平七年)
(三)南凉亡后秃发鲜卑等的去向(一)秃发鲜卑迁入河西及树机能的反晋斗争 220年(曹魏黄初元年)
269年(泰始五年)
270年(六年)
271年(七年)
279年(咸宁五年)
(二)秃发氏建立南凉及其盛衰 394年(太元十九年,后凉麟嘉六年)
396年(太元二十一年)
402年(建和三年)三月
404年(弘昌三年)
408年(弘始十年)
414年(嘉平七年)
(三)南凉亡后秃发鲜卑等的去向
展开 编辑本段(一)秃发鲜卑迁入河西及树机能的反晋斗争
220年(曹魏黄初元年)
  桔汾卒,次子元皇帝拓跋力微因母为“天女”,有神异,故得立为首领。而匹孤虽为长子不得继位,仅分得部分部众。由于争夺牧场等原因。约于219—256年间,由塞北阴山、河套一带,沿黄河两岸,顺贺兰山脉东麓南下,至河西、陇西以北,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至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游牧。后于256—263年间(甘露元年至景元四年间),曹魏镇西将军邓艾都督陇右诸军事时,又迁秃发等部鲜卑数万人至河西陇右雍、凉二州之间,即今陕西省中部及甘肃省一带,最后聚居于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湖以东,与汉、羌等族杂居共处。主要游牧地“东至麦田、牵屯,西至湿罗,南至浇河,北接大漠”,即大致东起今甘肃省平凉县西北的牵屯山、靖远县北的麦田城,西至今青海湖东,南至今青海省贵德县,北接今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   秃发鲜卑自迁入雍、凉后,曹魏及西晋统治者以其与羌、胡相似,设“护羌校尉”监领之,各部仍自有部帅。但鲜卑等往往被征发为兵,或被掠沦为奴婢或佃客,同时还要缴纳赋税,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西晋初,终于爆发了以秃发树机能为首的西北诸民族反晋斗争。
269年(泰始五年)
  西晋为了镇压因灾荒而引起的骚乱,设置秦州,派遣“勇而无谋,强于自用”的胡烈担任秦州刺史,以镇抚河陇鲜卑。但胡烈一上任,即采取高压手段,致“失羌戎之和”,成为爆发反晋斗争的导火线,秃发树机能为寿阗孙,寿阗卒后,继统其部众,活动于安定、陇西一带,史称其“壮果多谋略”。
270年(六年)
  六月起事后,率众击杀秦州刺史胡烈于万斛堆(今甘肃省皋兰县东北黄河北岸),又拒击尚书石鉴进讨之师。陇右、河西其它诸民族纷纷响应。
271年(七年)
  联合北地胡攻金城,击杀凉州刺史牵弘于青山(今甘肃省环县西),后又败凉州刺史苏愉于金山(今甘肃省山丹县南)。及275年(泰始末至咸宁元年),秃发鲜卑的势力由凉州金城郡(治榆中县,今甘肃省榆中县西北黄河南岸)西北更向西发展。高昌以东的一些鲜卑部落也起而反抗晋朝统治。
279年(咸宁五年)
  树机能攻破凉州,占据主要城镇,阻断西晋与河西之交通,西晋朝廷大震,遣威武太守马隆统军攻之。树机能部碎跋韩、且万能等率众万余落归降,马隆又“前后诛杀及降附者以万计”。是年十二月,隆遣归降的率善戎设骨能等与树机能大战,树机能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杀。秃发部复降于西晋。
编辑本段(二)秃发氏建立南凉及其盛衰
  树机能反晋斗争虽然失败,但秃发鲜卑部落并没有因此而溃散。数传至秃发乌孤立,采取养民务农的经济政策,在政治上礼俊贤,修政刑,对外“循结邻好”,不事争战。十余年间,秃发部在后凉东南广武一带势力渐盛。
394年(太元十九年,后凉麟嘉六年)
  后凉吕光“遣使署为假节冠军大将军、河西鲜卑大都统、广武县侯”。次年,破乙弗、折掘等部,筑廉川堡(今青海省民和县西北)以居之。又陆续征服意云鲜卑等部。河西一带汉族豪门士族如广武人赵振等纷纷投奔乌孤,充当谋士,吕光见其日益壮大,遣使拜之为“广武郡公”。
396年(太元二十一年)
  吕光即天王位,改国号为大凉,遣使拜乌孤为征南大将军、益州牧、左贤王。乌孤决意摆脱吕光控制,谢绝封爵。次年,自称大部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年号太初,建立政权,以弟秃发利鹿孤为骠骑将军,傉檀为车骑将军。继而治兵广武,攻取金城,败吕光将军窦苟于街亭(今甘肃省永登县乌鞘岭)。398年(太初二年),乘后凉衰弱,郭广黁、杨轨反吕氏之机,取得洪池岭南五郡(广武、西平、乐都、浇河、湟河)之地,改称武威王。399年(三年),徙都乐都(今青海省乐都县),专力经营河湟地区,并以利鹿孤镇安夷(治今青海省化隆县南),傉檀镇西平(治今西宁市西),叔素渥镇湟河(今化隆县南),族人分镇各地,又量才叙用汉、夷各族豪门及“杰俊之士”,使南凉政权得以逐渐完善和巩固。   是年(399)八月,乌孤因酒醉坠马受伤死,弟利鹿孤即武威王位,迁都西平,并遣记室监鞠梁明聘于段业,进一步加强与北凉联盟,以对付后凉,南凉开始兴盛。次年正月,改元建和,遣傉檀败后凉兵于三堆(今大通河南),并进围其都城姑臧。401年(建和二年),利鹿孤改称河西王。同年三月,败后凉吕隆军,徙2000余户而还。后又遣兵攻北凉临松,虏6000余户、沮渠蒙逊遣质请和,始还所掠,召军返。十二月,南凉攻围后凉姑臧,又攻昌松郡,执后凉太守孟祎。
402年(建和三年)三月
  利鹿孤卒,弟傉檀立,更号为凉王,迁都乐都,改元弘昌,史称南凉。十月,傉檀攻后凉姑臧。十二月,后秦姚兴拜傉檀为车骑将军、广武公。
404年(弘昌三年)
  因后秦势盛,傉檀去年号,称臣于后秦。
408年(弘始十年)
  傉檀大败后秦军,复称凉王,改元嘉平,置百官。
414年(嘉平七年)
  南凉连年不收,上下饥窘,傉檀率军西击乙弗鲜卑,留太子武台(虎台)守乐都。西秦乞伏炽磐乘机袭取乐都,俘武台等及百姓万余迁于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市西南),傉檀降西秦,年终被毒死,南凉亡。共历3主,18年。
编辑本段(三)南凉亡后秃发鲜卑等的去向
  南凉亡后,原秃发氏部人大部分为西秦所统治,后西秦为夏所灭,夏又亡于吐谷浑,西秦领域大部分入于吐谷浑,后又为北魏所占有。在陇西、河湟的乞伏、秃发鲜卑最终与北魏拓跋鲜卑同被汉化,至今在青海省西宁市还留存着秃发氏的后代。   秃发鲜卑的另一部分贵族和部民则投归了河西的北凉。如傉檀弟、南凉湟河太守文支、傉檀兄子樊尼等。而傉檀子保周、破羌(即源贺)等在南凉亡后,亦投奔北凉。后北凉亡于北魏,在河西的秃发氏皆归北魏统治,北魏封保周为张掖王,破羌为西平公等。源氏一族在北魏地位显赫,后裔贺乾曜曾相唐玄宗,已完全汉化,与汉官无别。   此外,《新唐书·吐蕃传上》载秃发樊尼后裔为吐蕃王族来源之一,云:“或曰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二子,曰樊尼(应为侄),曰傉檀(应为弟)。傉檀嗣,为乞佛(伏)炽盘(磐)所灭。樊尼挈残部臣沮渠蒙逊,以为临松太守。蒙逊灭,樊尼率兵西济河,逾积石,遂抚有群羌云。”或谓秃发樊尼在北凉亡后,率部进入青海、甘南一带羌族聚居地,被同化于羌,形成党项中的拓跋氏。这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究。   秃发鲜卑及其建立的南凉对河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利鹿孤和傉檀时,功课农桑,修筑和扩建城镇,使之成为河陇最为繁荣地区,从苑川至乐都、西平经扁都口至张掖的这段河西路的支线,曾招来了许多中外商人和僧人,在中亚陆路交通上起了一定作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1 发表于: 2011-04-27
附国  中国西南古代民族。居于蜀郡西北境外,分布于今四川西部西藏地区东部昌都地区。《隋书·附国传》称,附国属汉代西南夷,距蜀郡2000余里,其地南北800里,东西1500里,近山谷,有水南流。产青稞、 小麦、 牛、马、白雉、细鳞鱼等,并出产金、银。因避部落间复仇,傍山垒石为以居,高10余丈,下开小门,由内上通。居民2万余户,有王者及酋帅,无姓氏。俗好歌舞,鼓簧,吹长笛。戴圆钵形皮帽或幂,穿毛毼皮裘及漆皮甲,着牛皮靴,饰铁制项锁、手钏,首领用金饰。婚姻行转房制;丧事无服制,行土瘗二次葬;习俗重鬼神。重罪处死,轻刑罚牛。其地东与嘉良夷、南与薄缘夷相邻。其西为女国,东北连山数千里为党项。隋大业四年(608)其王宜缯遣素福等8人为使朝隋,翌年又遣使宜林等率嘉良夷60人朝隋。隋朝于西南边置诸道总管遥控之。其邻接诸部落或附吐谷浑,或附附国。唐初吐蕃兼并东边诸部后,附国名称遂不复见于记载。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2 发表于: 2011-04-27
喀西特人  喀西特人   Kassite   古代民族,主要以建立巴比伦第二王朝或中王朝闻名。据信(可能是错误的)起源于伊朗札格洛斯(Zagros)山脉。在西元前3千纪後期埃兰(Elam)的楔形文字中首见记载。西元前2千纪侵入美索不达米亚,被汉摩拉比之子击退,但在巴比伦尼亚北部边境的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流域建立据点,建立巴比伦第二王朝。首都为杜尔-库里加勒祖(Dur-Kurigalzu)。马被奉为圣兽,大概是此时最先在巴比伦尼亚使用的。他们的一个发明是界碑,作为国王向宠信者授与土地的证据。它不仅具有经济和宗教意义,还具有艺术价值。喀西特诸王营造或重建的庙宇,主要是因袭巴比伦的传统。西元前1千纪,喀西特人撤退到札格洛斯山脉,抵抗亚述军队向东扩张。他们向波斯进贡。後为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但重获独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3 发表于: 2011-04-27
昆明夷  昆明夷   K'un-ming I   亦作Kunming Yi。   中国古代民族。两汉至唐分布在今云南西部、中部、贵州西部和四川西南部(主要在山区)。《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滇西地区有源出氐羌的昆明部落。汉、晋时「昆明诸种」被称为「夷人大种」,在氐羌中人数最多、分布最广,遍及南中(今云南、贵州)各地。包括相邻的雟筰和邛。哀牢是「昆明」中最西的部落。滇西、洱海地区的昆明部落在春秋战国时从西北南下,大部保持游牧生产,处於原始公社阶段。有些已定居经营农业。有世袭的部落首领。东汉时益州郡的邪龙县(今巍山)即有名为卤承的昆明夷「君长」。在邛都以南滇池周围,「昆明」与僰、叟杂处。朱提郡(今昭通)和牂牁郡也有「昆明」,其地於唐初设殷、总、敦三州,有「昆明」24姓。这一带的「昆明」与叟称为乌蛮,因此「昆明」後裔中的大部分是近代彝族的先世。唐代,分布在云南西部的也称「昆弥」。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4 发表于: 2011-04-27
古蒂人  古蒂人   Guti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居民,主要住在札格洛斯山脉中段哈马丹(Hamadan)附近。在西元前3千纪和前2千纪,古蒂人是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西元前2230年左右,他们横扫巴比伦尼亚(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推翻阿卡得帝国,并控制该地区的大部分。古蒂诸统治者当权约百年之久,似乎并未征服全部巴比伦尼亚;现有证据表明在巴比伦尼亚的不同地区存在著独立势力。古蒂人统治期间史料甚少,似乎当时政治混乱,文化停滞不前。乌鲁克(Uruk)的乌图-凯格尔(Utu-khegal)约於西元前2130年击败古蒂王朝末代国王提里根(Tirigan),将古蒂王朝消灭。古蒂人虽然从他们的故土札格洛斯继续骚扰此後的王朝和王国,但他们再也未能占据美索不达米亚南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5 发表于: 2011-04-27
牂牁蛮  古族名。牂牁蛮因居古牂牁郡(今贵州省大部分及广西、云南部分地区)而得名,为贵州古代民族的泛称。首领谢龙羽于隋大业末据其地,620年(唐武德三年)遣使入贡,于其地建牂州,治建安(原名牂牁,今贵州省黄平县西北),宾化(今贵州省贵定县西南)、新兴等县,分布于今贵州省中部,贵阳市以东一带。谢龙羽被授为牂州刺史,并封“夜郎郡公”。唐开元中(713—742)以后,以赵氏为酋长,其后裔赵国珍曾任黔中都督;授工部尚书。牂牁蛮地区无城郭,散为部落而居,这里的自然条件较好,“土热多霖雨,稻粟再熟”。民无徭役,遇有战事临时征调百姓为兵,无文字,刻木为契。“盗者倍三而偿,杀人者出牛马三十”、“乃得赎死,以纳死家”。按一定的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其风俗物产亦大致与东谢蛮相同,牂牁蛮首领亦为谢姓,在谢龙羽时拥兵3万余人,据此推算其总人数当在15万人以上。其北有充州蛮,拥兵2万、原为牂牁蛮别部,626年(唐武德三年),赴唐朝贡,以其地置充州。与牂牁蛮等也是同一个民族。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6 发表于: 2011-04-27
盘瓠蛮  古族名。盘瓠蛮因以神犬盘瓠为图腾而得名。秦汉时,居住在武陵郡(今湘西、黔东及鄂西南边缘地区)、长沙郡(今湘中、湘南地区),故又称"武陵蛮"或"长沙蛮";其地有雄、樠、辰、酉、武五溪,故又有"五溪蛮"之称。盘瓠蛮在秦汉时部落分散,各有首领,汉王朝授予邑君、邑长称号,颁赐印绶。蛮语称首领曰精夫,族人相呼曰姎徒。多居山壑,从事粗放农业。能织木皮为布,以草实为染料。衣服五色斑斓,赤髀横裙,以枲束发。汉王朝对他们收取"?布"(作为赋税交纳的布)之赋,大人每岁征布一匹,小口半匹。由于官府徭役失平,妄增租赋,盘瓠蛮屡起反抗,杀长吏,烧官府,终汉之世,连绵不断。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7 发表于: 2011-04-27
西原蛮
百科名片
西原蛮,据《新唐书》所述“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862年(唐咸通三年)时曾分岭南道为岭南东道与岭南西道,岭南西道境内设容、邕、桂三管经略使,统辖除了今全州、灌阳、资源等县以外的大部分广西地区,因此上述地望所指比较含混,不易确认。唐置西原州,治所在罗和县(今广西大新县西北),依次推论西原蛮分布地区大约在今广西西南部一带,过去原为宁氏豪酋所统治,境内有依、黄、韦、周等大姓。这里后来一直都是壮族的主要聚居地区。

目录

历史记载
经济文化
西原蛮
编辑本段历史记载
  从621年(唐武德四年)唐王朝在岭南设置羁摩州、县、峒以来,以当地酋长世袭官职,称作土官。这一带的土著民族已经从事牛耕农业,经济文化有了一定的发展。铜鼓铸造有了相当的水平。《隋书》地理志载,岭南诸郡铸铜为大鼓,鼓成后悬庭中,置酒相庆,豪富家以金银作大钗击鼓,然后留赠主人,名“铜鼓钗”,有鼓者号称“都老”,为“群情推服”。仇杀时击鼓召集群众进行械斗。
编辑本段经济文化
  唐代流传至今的《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和《智诚洞摩崖碑》是澄州(今广西上林、武鸣、忻城一带)大首领韦敬辩分别在682年(永淳元年)和697年(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所撰写镌刻的。从这两块7世纪时的石碑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生产比较发达,“黎庶甚众,粮粒丰储”,已有“不耕而获之”的统治阶级和称作“黎庶”的被统治阶级。还建有城邑碉堡,已有祖、父、子相传的世袭制度,以及受汉族方块字影响而创制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土俗字”等等。说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在容州,刺史韦丹对“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奴”。孔戣任岭南节度使时,“南方鬻口为货,掠人为奴婢,戣峻为之禁”。可见当时那里还流行人身典当,蓄养奴婢的习俗。桂州都督王睃在桂州一带“堰江水、开屯田数千顷,百姓赖之”。在一些交通发达、接近汉族的地区,经济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
编辑本段西原蛮
  西原是唐代对今广西左右江地方的统称。其中左江一带的宁明、龙州、崇左、扶绥等地为黄峒地,右江的天等、靖西等地为侬峒地。黄乾曜、黄少卿等被称为“黄峒蛮”、“西原蛮”。(参考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   西原蛮包括黄峒蛮、乌武僚、乌浒等不同名称。黄峒蛮因黄氏首领居住黄橙峒而得名,是唐代广西地区大姓之一。其聚居地在广西安德、归乐、归城、田州等地,皆属岂州都督府管辖,又称四道黄氏。约当今广西的靖西、百色、田阳、田东等县境。唐天宝初(742),黄氏强盛,攻击附近的韦、周等氏,雄踞十余州,称霸一方,至德初(756)首领黄乾曜自号中越王,分封桂南王、拓南王、南越王、镇南王等称号,拥众20万,影响数千里。乾元初(758)黄乾曜等被官军所杀。794年(贞元十年)黄峒首领黄少卿又攻邕州,占钦、黄、浔、贵4州,其子昌沔十分英勇,曾前后陷13州。807年(元和二年)。黄少卿曾一度归顺唐王朝,被授为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刺史,其弟黄少高为有州刺史,但不久又称雄独立。西原蛮的各个集团长期以来对于唐王朝就处于这种“叛服不常”的状态之中。兵部侍郎韩愈,分析岭南西原蛮地广人稀、“洞垒荒僻”的情形,在向唐朝的建言中指出,“假如尽杀其人,得其地,在国计不为有益”,不如实行羁摩政策,“来则捍御,去则不迫,未有亏损朝廷”,实际上唐王朝与西原、黄峒诸蛮也一直保持着这种时战时和的情况。直到徐申任邕管经略使时,“黄洞纳质供赋,不敢桀”,“而十三部二十九州之蛮皆定”。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8 发表于: 2011-04-27
九姓回纥  唐时回纥的别称。出现于天宝十年(751)以后。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回纥从属于“九姓”(铁勒),统治“九姓”,故以九姓加部族名表示,在这种场合下可用“外九部”换称,具体包括:(1)回纥; (2)仆骨(亦作仆固,在漠北): (3)浑(在漠北); (4)拔野古(亦作拔野固或拔也古,在仆骨东); (5)同罗(在薛延陀北); (6)思结(在今阿尔泰山东麓); (7)契苾(在鹰娑川与热海,即今新疆库车县西北的小裕勒都斯河以及金吉尔吉斯坦伊塞克湖一带); (8)拔悉密(或作阿布思,在北庭); (9)葛逻禄(或作骨仑层骨,在今额尔齐斯河南岸)。这九姓乃铁勒族的九个部落,其中以回纥部居首,通常称为“外九姓”或“外九部”。二是指回纥内部以药葛氏为首的胡啜葛、啜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嗢素、药勿葛、奚耶勿等九个氏族,亦称“内九族”。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79 发表于: 2011-04-27
马科曼尼人  马科曼尼人   Marcomanni   亦作Marcomani。   西元前100年後,定居在美因河流域的日耳曼部落,是斯维比民族集团(参阅斯维比人〔Suebi〕条)的成员。西元前9年,为逃避罗马人的侵略,东迁波希米亚,在国王马罗博杜斯(Maroboduus)领导下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167年左右,马科曼尼人与同盟各部落侵入罗马帝国疆界,深入到意大利。马可•奥勒利乌斯(Marcus Aurelius)皇帝驱逐了他们,但直到180年他去世时为止几乎连年战争,显然决心要吞并马科曼尼人的国家。此後,历史记载中即无马科曼尼人之名,不过他们後来可能成为阿勒曼尼(Alemanni)联盟的一部分。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