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53G2Jdv
脉诊的常用脉象,经历了一个逐渐规范的过程。历史表明,《脉经》以前,脉象名称很繁杂,多达数十种,一般没有严格的脉形规范。如浮、沉、大、小、滑涩、细、迟、疾、代、钩、盛、躁、喘、数、弦、濡、弱、轻、虚、实、长、强、微、衰、急、散、毛、坚、营、石、搏、静、紧、结、动、短、缓、绝、横、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劲、洪、满等。《脉经》成书时期,经古代医家筛选,脉诊的常用脉象定为二十六种。即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洪、细、虚、实、弦、紧、缓、散、革、芤、微、濡、弱、伏、促、动、结、代。这二十六种常用脉象都有一定的脉形规范,基本上可以概括对脉象变化进行诊察的相关方面。这是脉诊形成完整体系和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从《脉经》以后,历代医家都是沿用《脉经》流传下来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近两千年以来,后人对二十六种脉象虽有补充,但总的看,都未超过《脉经》的水平。因此,迄今为止,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仍以《脉经》为典则。5,}fsQZ{=
《脉经》的记载表明,在脉诊形成独立学科的历史时期,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常用脉象只有二十六种。并且,每一种脉象都有一定针对性,分别针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这二十六种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基本上概括了对寸口脉进行诊察的相关方面。如脉体大小、长短、至数、脉位、脉形、脉律、脉势、流利程度、间歇次数或非窦性心律的脉形等,所以,这二十六种脉象及其相兼脉,可以概括错综复杂的脉象,能够满足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需要。:qJs,eO
然而,现已证实,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其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并未全部流传后世,其中,有些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了,有的已被误解。由此导致,脉诊的适用范围和诊断作用受到很大影响。比如,革脉、动脉、代脉、散脉、微脉、缓脉等,这都是脉诊的常用脉象,但是,近代以来,这些脉象很少发挥作用,甚至很少有人再用这些脉象。究其原因,是后人没有领会这些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因此,必须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充分挖掘出来,才能充分发挥脉诊的诊断作用。^N@h w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