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269阅读
  • 473回复

粤语《红楼梦》汉语拼音听写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0 发表于: 2011-03-20
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说明]
  这首曲子是说史湘云的。曲名“乐中悲”,是说她的美满婚姻毕竟不长。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1 发表于: 2011-03-20
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复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孤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说明]
  这一首是写妙玉的。曲名也说明她后来的遭遇。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2 发表于: 2011-03-20
喜冤家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娇奢淫荡贪欢媾。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贱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说明]
  这首曲子是写贾迎春的。曲名“喜冤家”,是说她所嫁的丈夫是冤家对头,因为婚嫁称喜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3 发表于: 2011-03-20
虚花悟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说明]
  这首曲子是写贾惜春的。“虚花悟”,意谓悟到荣华是虚幻的。“虚花”,犹言镜中花。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4 发表于: 2011-03-20
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说明]
  这首曲子是写王熙凤的。曲名“聪明累”,是受聪明之连累、聪明自误的意思。语出北宋苏轼《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5 发表于: 2011-03-20
留余庆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说明]
  这首曲子是写贾巧姐的。曲名“留余庆”,是说贾巧姐的娘王熙凤曾接济过刘姥姥,做了好事,因而得到好报——由刘姥姥救巧姐出火坑。前代为后代遗留下来的福泽叫余庆。《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留余庆与“积得阴功”义相似,都是一种因果报应的说法。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6 发表于: 2011-03-20
晚韶华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后人钦敬。
  [说明]
  这首曲子是写李纨的。曲名“晚韶华”,字面上说晚年荣华,其真意是说好光景到来已经晚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7 发表于: 2011-03-20
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以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说明]
  这首曲子是写秦可卿的。曲名“好事终”的“好事”特指男女风月之事,是反语。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8 发表于: 2011-03-20
收尾·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注释]
  1.上面列举种种现象,并不是每句专咏一人。过去,俞平伯先生以为它“不是泛指”,“恰恰十二句分配十二钗”,“这是‘百衲天衣  ’”,并依原文次序列其名为:湘云、宝钗、巧姐、妙玉、迎春、黛玉、可卿、探春、元春、李纨、惜春、凤姐。但是,后来俞先生自己也觉得未必妥当(参见《红楼梦研究·八十回后的红楼梦》)。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9 发表于: 2011-03-20
序(2)

 

  周思源看红楼说不尽的《红楼梦》《红楼梦》与《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或者干脆就简称“四大名著”。其实中国古典文学中称得上名著的作品不少,小说中《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三言”、“二拍”甚至《官场现形记》也是名著,为什么加上“大”?不是规模巨大、结构宏大、题材重大,而是伟大!“四大名著”在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具有经典性,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在古代文学史上无与伦比。而学术界公认《红楼梦》又超过另外三部。1956年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在谈到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有利条件时说,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之外,“还有半部《红楼梦》”。毛泽东是以曹雪芹生前没有写完的《红楼梦》来代表灿烂辉煌的五千年中国古代文化。这样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只要是和《红楼梦》、曹雪芹有关的事物大家都很感兴趣,甚至引起全国轰动。可以说,中华民族古代物质文明的代表是长城,精神文明的代表是《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中国人上过中学的几乎没有不读过《红楼梦》的,如果说只看过电视连续剧,没读过原著,都不好意思,怕人认为没文化。所以《红楼梦》印多少都卖得出去,许多出版社都出版《红楼梦》,反正不用给曹雪芹版税。我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买过两套不同出版社印的《红楼梦》,一看版权页,印数加起来已经超过400万部,现在全国已经印了几千万部。我曾听一位资深红学家在会上讲起,他听某著名出版社社长说,他们出版社要是发奖金有困难了,就印《红楼梦》!
  周思源看红楼说不尽的《红楼梦》“红学”本来是清末两个文人开玩笑时的一个说法,结果100年来竟然真的成了中国学术界公认的一门显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为三大显学。甲骨学和敦煌学非受过高等教育并在这个领域下了功夫者,不能入其堂奥。而《红楼梦》大俗大雅,说起大俗,只要有初中文化程度,就能基本上读明白故事,弄清主要人物关系,就能够读读红学著作了。说其大雅,拿了博士学位,有了教授头衔,也未必真正弄明白了其中的不少问题,说不定好些年了,依旧一直在死胡同里没有走出来。中国国家文化部下有一个中国艺术研究院,里面有一个红楼梦研究所,是个副局级单位。为一部小说建立一个国家级的研究所,这在全世界都闻所未闻。这个研究所1978年开始出版的《红楼梦学刊》,每年4期(2005年已改为双月刊),每期28万字,至今已经20多年,每期发行5000册左右,是国内人文社科类刊物发行量最大的期刊之一。为一部小说创办一个大型刊物,居然能在学术刊物生存艰难的如今风采依然,也算得上是奇迹了。
  《红楼梦》确实如清代一些评点家所说,是一部天下奇书!
  也许有人会说:你是研究《红楼梦》的,自然把《红楼梦》吹得神乎其神了。
  其实我不但不是专门研究《红楼梦》的,而且过去也不信《红楼梦》有那么神奇。我的职业是教书,教了20年中学语文,又教了20多年留学生中文,几乎和《红楼梦》没有任何关系。我只不过是个红学票友,执教之余,粉墨登场,喊两嗓子罢了。而且红龄不长,在票友中也名列后茅。许多红学界的朋友都听说过我是如何“误入歧途”的。当年我虽然知道《红楼梦》很不错,可我就不信,一部小说再好,哪有这么多可研究的!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我还在北京31中教语文,准备调出来,我的复旦大学中文系老同学丁维忠(现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问我愿不愿意到成立不久的红楼梦研究所去。我说:你和林冠夫(也是复旦同班同学,现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已经在红学所了,我还有一个无锡一中的同学陈熙中(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也研究《红楼梦》,我去挤这个独木桥干嘛?一口谢绝了。过了几年,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播映,我一面看电视,一面重读《红楼梦》,心有所感,下笔成文,1988年发表了我的第一篇红学论文。谁知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误堕红海,越飘越远。明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却至今无法解脱。这《红楼梦》居然有偌大魅力,实在是始料所不及。所以我这个“红学JIA”,不是家庭的“家”,而是北京人说排队不按照秩序夹塞的那个“夹”。
  为什么是“说不尽的《红楼梦》”?
  因为《红楼梦》是一部高浓度的艺术巨著,它成功塑造的艺术形象之多、之复杂、之深刻,作品文化含量之高,意蕴层次之丰富,都是空前的,无与伦比的。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