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01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0 发表于: 2012-04-15
临证指要:1、邪气所伤部位不同,出现症状各异。侵犯到皮毛,毛发竖直,皮肤疼痛。到经脉,肢节痛,腰背强。到冲脉,身重疼痛。到膜原,与血脉相凝集,出现积块病。寒邪客于厥阴之脉,表现为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寒邪客于背俞之脉,就出现心与背相引而痛,寒邪客于阴股,出现少腹与阴股相引而痛。所以要辨明病因,还要辨明病位。2、邪气留连,日久转化的问题。病邪留体,随人体阴阳盛衰的不同情况发生转化,邪气性质可以发生转化,与病人个体体质有关。阴盛阳盛体质问题,阴盛体质寒邪就可能转化为热邪,同样阴寒体质,即使感受热邪,也可转化为阴寒,感受寒湿就更为寒湿了。所以中医的病因有时是根据症状分析出来的,和真实致病因子不是一回事。要注意邪气不是只能从表入里,不能从里出表,要不怎么引导病邪从血到脉,从脉向外出表,散出。不然它只向里怎么向外排病邪。因为它具备一种向外的趋势,所以才可引邪外出。有些很难治疗的病,在里治疗效果不太好,应该给他往外透一透,让邪气想外出一下,不要仅治疗里,除了解毒,就攻下,就活血,就化瘀。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应该思考。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1 发表于: 2012-04-15
第四段,积块病生成的病机及机理。即肿块。
原文:“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黄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月真)胀,(月真)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2 发表于: 2012-04-15
积块病形成的病因,主要是有寒,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积块是怎么产生的,形成的,长大的,怎么个过程,什么道理?岐伯说:积块所生,是有寒邪,才生。厥就是逆,寒邪厥逆于上,导致气血也逆行,气血瘀滞,治疗气血凝滞不通,一般要温散温通血脉,即使是化热了,要用凉药时,也还要用点温通药,不然也通不了。皇帝说:它怎么样形成的积块呢?岐伯说:寒逆之气,寒气逆乱,产生下肢活动不利,小腿部的寒冷,小腿部寒则小腿部血脉凝涩,血凝涩则寒气上行入肠胃,入于肠胃则胀满,肠胃之外的汁沫也受到影响,就是气滞阻于肠胃之中,而使肠胃之外气也因之而郁,内外相关,相联系。迫、搏、薄相通,迫聚就是相互搏结,肠胃之汁沫相互结聚在一起了,汁沫凝结就是痰,再凝聚就是痰核了,成块了,日以成积,逐渐变大。饮食过度,不当,则肠满,突然多吃,导致气机逆乱,生活起居不节,不知节制,或用力过度,就可导致络脉受伤。肠满,肠中络脉也会受伤,起居如果包括房劳的话,肾脉也会受伤,用力过度,伤腰骨,这样就可伤很多经脉,甚至脏腑。阳络是指在表、在上的经脉,受伤就血外溢,出现衄血,鼻衄、舌衄、齿衄、肌衄,皮下出血。上或皮下出血是伤阳络。阴络受伤则血內溢,内部络脉受伤,大部的络脉受伤,肉内溢,大便出血。肠胃之络脉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传,结合在一起,所以血与汁沫合并,凝聚不得散,积块就更大了,瘀血成块,又突然受到外寒,或内伤于忧怒,七情导致,使得人体气机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三阴三阳的腧穴都不通了,阳气也就不能正常运行了,血液凝涩,蕴育着、包裹着而不能散,血、津液、气不能散,津液不能正常代谢了。津液、汁沫、血、瘀血、气凝聚在一起了,停留不去,或为积块了,这么多原因都可导致,津液气血不散,叫做凝血蕴裹而布散,裹结在一起成为一个积块病。治疗时,就要针对这些,要温散、活血、行气、化瘀,致于化寒、化热或蕴郁成毒,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凝结还可软坚散结。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3 发表于: 2012-04-15
理论阐释:积病病因和机理。病因主要是寒邪外袭,七情不和,饮食失调,用力过度。说积之所生,得寒乃生,寒邪是重要因素,寒邪有凝练性质,可以使气血津液凝聚而不散,易成块。七情不和也是重要原因。七情不和产生气机紊乱,首先导致内脏气机紊乱。当然也有饮食劳倦等因素。同时要看到寒邪侵入体内有化热的可能,七情六欲都可化火,也可化热,所以除了寒、瘀、痰、气血等之外,它也有一个化热的可能,所以总结积的病机,主要是寒凝、气滞、血瘀、津液凝涩,积聚而布散,日久而成。内经灵枢-水胀,刺节真邪等篇也谈了积的问题。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4 发表于: 2012-04-15
临证指要:1、积的病因理论对预防癌症的积极意义。积也就是赘生的肿物,今称之为癌。肿物有良性的,有恶性的,恶性的称癌。寒泛指外邪,有热有毒也算。气候异常变化,紫外线照射过度,日光曝晒,空气的污染,均可致癌。内经又指出饮食失调,起居不节,用力过度等因素,都是从生活方式提出的,要引起足够重视。现在知道,直接与遗传、职业有关的癌存在,但不多,而与人类生活方式或生活中的行为有关的癌却占80%,抽烟、凶酒、熬夜、吃夜宵、呼吸汽车尾气、炒菜油烟等都有致癌可能。饮食中各种添加剂,营养过剩,与饮食有关的各种不健康的因素,都可引起癌。2、积的病机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病机,寒凝、气滞、血瘀、痰浊,是病机又是病因。四者合并凝聚不得散,日久成积。对邪毒壅盛的积,用攻毒散结的方法,蟾皮、斑蝥、露蜂房、七叶一枝花、半枝莲等有散毒作用。对气滞血瘀的积,用理气活血散结方法,黄药子、槟榔、枳实、枳壳、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理气活血。对于血瘀严重的,可用逐瘀散结方法,如水蛭、虻虫、乳香、没药理气散结止痛。若有气滞血瘀与痰浊凝结者,可在理气活血基础上,再结合化痰散结法,如胆南星、生半夏、木馒头、海藻、昆布、象贝母之类。如果肿块坚硬,可用软坚散结法,如穿山甲、皂角刺、夏枯草、山慈姑之类。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可以攻泻,散结,但不要太过,以免伤正气。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5 发表于: 2012-04-15
最后一段,第五段,讲内伤病的机理及治疗原则。
   原文:“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6 发表于: 2012-04-15
其生于五脏,生于内,伤于五脏的病,是怎样产生的呢?它的病机怎么样呢?岐伯说:忧思伤心,七情这类病,首先是伤心神,都影响心神,伤它脏,也伤心。外伤寒邪,内伤寒饮食,重寒,形寒寒饮则伤肺,外受寒邪伤肺,是肺主皮毛,寒邪侵犯皮毛,才能影响肺的宣降失常,寒饮食入胃,肺脉起于中焦,寒气随着肺的经脉上入到肺。忿怒易伤肝,酒醉本身就伤脾,汗出当风,也伤脾。醉以入房,伤筋伤肾,劳累汗出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伤肾,用力过度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入房伤肾,再加上汗出浴,汗出表虚,再受水气,水是寒水之气,这时易伤肾。汗出,肌表疏松了,再受寒水之气侵袭,伤肾。这就是内外三部之气,这是对全篇三部之气的总结。帝曰:好,治之奈何?答:察其所痛,病痛,所在部位,根据病症表现的不同部位,来判断它应于何脏,何经,还要判断其虚实的问题,是邪气盛为主,还是正气虚为主,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但在治疗时不要违反天时,要因时制宜。有四时,有昼夜晨昏。还有五脏六经所应的时辰,都要联系起来,天人合一,这是最重要的治法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7 发表于: 2012-04-15
理论阐释:内伤五脏的病因。七情太过,重寒,房劳,劳倦等可造成五脏病变。启示,脏腑得病,常由内外合邪所致。二是五脏病的致病原因各有其特点。心肝之病多由精神神志失调,肺病多由于寒邪;脾病多由于饮食不节;肾病多由于劳伤房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8 发表于: 2012-04-15
临证指要:1、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内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这是认识喘咳病症,特别是在小儿支气管哮喘,老慢支的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此类病人大多素有痰湿寒饮内伏,或为发病之宿根,外有寒邪相袭,或饮食寒冷,内外合邪,内外皆伤,故喘咳易作,反复发生。要祛除外寒,温化内饮,缓解时用补益肺肾之气为重点。喘发时用小青龙汤,缓解期还可培土生金,冬病夏治,夏病冬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9 发表于: 2012-04-15
本章小结:病因:分三大类,风雨伤上,寒湿伤下,喜怒不节,用力过度,入房太甚,五味太过,饮食劳伤则伤脏,伤上中下,上中内。也可分为阴阳两类,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发病:两虚想得,乃客其形。正气虚又有虚邪存在则病,正气在发病中是主导因素。有些邪气有传染性,发病有规律,不同季节、年份易发。可适当预防。
传变:外感疾病大多从皮毛而入,由表入里,逐渐深入。但特别的是,传到肠胃之外来,不单是相克传,相生传,表里传,可从肠胃之中传到之外,还有不以次传。不能简单化,程序化,它虽有基本规律,还有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论。
病理:有八条,1、阳气失常的病机问题,卫外失常,阳气厥逆,阴虚和阳亢,阳盛内热,阳气郁热,阳气蓄积,以及病久传化。阳气蓄积则病死,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厥逆也可出现很多病。2、阴精阳气失调。阴阳不调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那就离绝,精气乃绝。阳强不能密,阴精就要泄漏。又有阴精阳气失调。3、五脏虚实的病机。五实病,邪气壅滞于五脏,而出现五实证。如肺实皮热,心实脉数,脾实腹胀,肝实闷瞀。还有五虚证,肝虚少气,肾虚泻利前后。同时由于病机是邪实阻滞,所以治疗时要使邪气有出路。对虚证应该让其气血得以恢复,特别是胃气得以恢复。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五虚证,浆粥入胃,则后天之本可生,气血生化有源,再注泻止,正气不再继续脱失了,虚者也可活。
九气为病,百病生于气,是气机失调导致疾病的一个重要方面,或很多疾病都是和气机失调有关,但导致气机失调的因素很多,多种多样。
阴阳寒热盛衰的病机:阳虚外寒,阳盛外热,这是指外感病寒热发病的机理。阴虚内热,乃是劳倦伤脾,脾气不运,胃中谷气郁而化为热。阴盛则内寒,指阴寒上逆,胸阳受损,血脉凝涩的病机。
五脏病机问题:主要是病机19条,六淫病机属火、属热的病机多,寒邪致病,可使阳气不能蒸腾,出现水液澄澈清冷,风邪或湿邪可损伤筋脉。
最后讲了积的病机。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