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06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50 发表于: 2012-04-15
                                    第五章 病证
    病是指人体在生理和心理,也就是形于神两方面,无论哪方面失常,都叫病。生理的失常就是病理。内经把气血阴阳失调就叫病。更简单地说,阴阳失调就叫病。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阴阳失调,就不是正常的生理状态了。内经有时说疾,有时说病,有时说侯。称证时较少。内经中没有症,辩证,病证改为证。证者证也,是证据。证与侯在中医学中有是相同,证候,但候有时间性概念,候鸟是时段季节性的鸟。五日为之侯,三侯为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后来温病学派常把七天叫作一侯,所以证候是动态观察疾病的一个结果,是疾病发展到一个什么阶段,一个时候的一个本质。内经所载病证多达350余种,涵盖了临床各科,多采用脏腑分证,经络分证,病因分证等方法,对证侯予以分类,成为辩证体系的雏形。
本章选了内经8篇论述疾病的原文,涉及外感类、外感热病类、外感风邪所致的病、咳嗽类、疼痛类、痹证类、痿证类以及水肿、腹胀、癥瘕类等,涉及70余个病。这些病除反应内经对疾病命名规则,分类和临床表现之外,还涉及疾病传变、演化、诊断、鉴别诊断、预后、治疗、护理等方面基础知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51 发表于: 2012-04-15
第一节 素问-热论
专门论述热病问题,故名。
第一段,外感热病皆属于伤寒。所有外感病都叫伤寒,包括热病。这是广义伤寒。
原文:“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52 发表于: 2012-04-15
伤寒一类病的问题,伤寒是外感热病的总称,难经58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所以外感病都叫伤寒,广义伤寒。外感热病有的痊愈,有的也会死亡,死在6~7天时间,其愈皆在10日以上,为什么?岐伯说:巨阳,太阳,足太阳膀胱经,全身的阳气都可说属于太阳,太阳主一身之表,故叫太、巨。说明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巨大,它的阳气非常重要,全身的阳气,特别是表阳与太阳经有关。足太阳膀胱经脉联络着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所以太阳经统主一身之表阳,风府就是督脉的穴位,在发髻上一寸半,项后正中央,太阳经又连于风府,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各个阳经之气都由足太阳膀胱经主。人伤于寒是从外受的,首先影响足太阳膀胱经,伤于寒,伤于外邪,往往成为热病。哪怕是受寒也成为热病,热病如果先热甚,一般预后良好。发热甚说明阳气未绝,没有消耗尽,有一分阳气就有一分生机,而温病要保存一分津液,也有一分生机。所以热虽甚不死。两感之寒是表里两经同时受病,阳明与太阴,少阳与厥阴,太阳与少阴相表里,表里两经同时受病,不免死。就是邪气过盛,更主要是人体阳气太虚,才致于表里两经同时受病,难治。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53 发表于: 2012-04-15
理论阐释:1、狭义伤寒和广义伤寒。广义伤寒包括热病,温病,风湿,湿温。狭义伤寒是专指伤寒,真是寒邪致病,即麻黄汤证。2、热病预后问题。热甚阳气未绝,尽管发热很高,但预后良好。而阳气大衰,邪气太甚,表里两经双感,难治。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54 发表于: 2012-04-15
《经方实验录》 > 上卷
麻黄汤证


麻黄汤证其一
范(左) 伤寒,六七日,形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腰脊强痛,两脉浮紧,为不传也,麻黄汤主之。

麻黄(一钱) 桂枝(一钱) 炙草(八分) 杏仁(三钱)

【按】比吾师早年之方也,规其药量之轻,可以证矣。师近日所疏麻桂之量,常在三五钱之间,因是一剂即可愈疾。师常诏余侪曰:“予之用大量,实由渐逐加而来,非敢以人命为儿戏也。夫轻剂愈疾也缓,重量愈病也迅。医者以愈病为职者也,然则予之用重量,又岂得已也哉?”

何公度作《悼恽铁樵先生》文中之一节云:“……越年,二公子三公子相继病伤寒殇。先生痛定思痛,乃苦攻《伤寒论》。……如是者有年,而四公子又病伤寒。发热,无汗,而喘。遍请诸医家,其所疏方,仍不外乎历次所用之豆豉,山栀,豆卷,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象贝等味。服药后,热势依然,喘益加剧。先生乃终夜不寝,绕室踌躇。迨天微明,乃毅然曰:此非《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之病而何?乃援笔书:麻黄七分,桂枝七分,杏仁三钱,炙草五分。持方与夫人曰:‘吾三儿皆死于是,今四儿病,医家又谢不敏。与其坐而待毙,曷若含药而亡!’夫人默然。嗣以计无他出,乃即配药煎服。先生则仍至商务印书馆服务。及归,见病儿喘较平,肌肤有润意,乃更续予药,竟得汗出喘平而愈。

四公子既庆更生,先生乃益信伤寒方。……”(录《现代中医月刊》第二卷第九期)以上所引文字,不过寥寥数行。然而以吾观之,其中含蓄之精义实多。时医遇风热轻证,能以桑菊栀翘愈之,一遇伤寒重恙,遂不能用麻黄主方。罹其殃者,夫岂惟恽氏三儿而已哉?此其一义也。恽先生苦攻《伤寒论》有年,及用轻剂麻黄汤,尚且绕室踌躇,足见医学之难。此其二义也。然此诸义非吾所欲讨究,吾之所求者,借以表白麻黄汤全证耳。

麻黄汤之全部脉证,厥为喘,其甚者鼻扇,两脉浮紧,按之鼓指,头痛,恶寒,无汗,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呕逆,身疼腰痛,骨节酸疼等等。考其简要病理,厥为寒气外犯皮毛,内侵肺藏。肺藏因寒而闭,呼吸不利,故上逆而作喘。肺藏既失职,鼻管起代偿动作,故鼻扇。皮毛因寒而收,排泄失司,故凛冽而恶寒。血液循环起救济,故发热。血运呈紧张,故脉紧。胃受影响,故呕。神经不舒,故痛。若欲求其详,虽长篇累牍难以尽之。但凭脉证以施治,已足以效如桴鼓,此仲圣之教,所以为万世法也!



麻黄汤证其二
黄汉栋  夜行风雪中,冒寒,因而恶寒,时欲呕,脉浮紧,宜麻黄汤。

生麻黄(三钱) 川桂枝(三钱) 光杏仁(三钱) 生甘草(钱半)

拙巢注:汉栋服后,汗出,继以桔梗五钱,生草三钱,泡汤饮之,愈。

【按】麻黄汤全部脉证固如前案拙按所云,但并不谓必如此诸状悉具,乃可用本汤,若缺其一,即不可施也。反之,若病者体内之变化,确属麻黄汤证之病理,则虽见证稍异,亦可以用之而效。缘病者体气不同,各如其面,加以受邪有轻重之别,时令有寒热之殊,故虽同一汤证,彼此亦有差池。若前按所引,有喘而无呕,本案所载,则有呕而无喘是也。大论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窃谓此“必”字犹言“多”也,并非一定之谓。盖其人胃气本弱,或有湿痰,故牵引而作呕。若夫喘,则实为麻黄汤之主证,较呕着要多多,此吾人所当了然于胸中者也。



麻黄汤证其三
予友沈镜芙之房客某君,十二月起,即患伤寒。因贫无力延医,延至一月之久。沈先生伤其遇,乃代延余义务诊治。察其脉,浮紧,头痛,恶寒,发热不甚,据云初得病时即如是。因予:

麻黄(二钱) 桂枝(二钱) 杏仁(三钱) 甘草(一钱)

又因其病久胃气弱也,嘱自加生姜三片,红枣两枚,急煎热服,盖被而卧。果一刻后,其疾若失。按每年冬季气候严寒之日,患伤寒者特多,我率以麻黄汤一剂愈之,谁说江南无正伤寒哉?

【按】《内经》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之说,殊不足以为训。若本案所示,其人作麻黄汤症,不服药者一月之久,而麻黄汤证依然存在。及投以麻黄汤,一剂而愈,其效又依然如响。是盖其人正气本旺,故能与邪久持也。余在广益医院施诊,曾遇一小儿惊厥之恙。目膛神呆,大便不行,危在旦夕。迭用承气下之,白虎清之,数日方定。旋竞转为少阳寒热往来之证,予以小柴胡汤加味。如是数日,又略安,意其愈矣。某日偶巡视邻近某善堂,惊见此儿又在就医调理。予更细察其病情,则寒热日数度发,又是麻桂各半汤之证矣。屈指计之,距其起病之日,已近一月。观其病变曲折,仿佛“离经叛道”,是又岂一日二日之说,所得而限之哉?



麻黄汤证其四
俞(右  住高昌庙维德里一号) 伤寒,头项强痛,恶寒,时欲呕,脉紧,宜麻黄汤。

麻黄(五钱) 桂枝(五钱) 杏仁(三钱) 生草(三钱)

【按】病者服此方后,绝不汗出。阅者或疑余作诳言,安有服麻桂各五钱,而无反响者乎?非也,有其故在。缘病者未进药之先,自以为大便不通,误用泻盐下之。及其中气内陷,其脉即由浮紧转为微细,故虽服麻黄汤,而汗勿出。二诊,师加附子以振心阳,救逆而差,此不汗出之因于误治者也。余更目覩师治史惠甫君之弟,发热,恶寒,无汗,用麻桂各三钱,一剂,亦绝不汗出。二剂加量,方得微似汗解。其故安在?盖史君弟执业于鸿昌造船厂,厂址临江,江风飒飒,史弟平日督理工场之间,固曾饱尝风露者,此不汗出之因于地土者也。又余在广益医院治一人,衣冠楚楚,发热,恶寒,无汗,头痛,与麻桂各三钱,余药称是。次日二诊,谓服药后,了无交化。嘱再服原方。三诊又然。予疑院中药量不足,嘱改从药铺购服。四诊,依然未汗出,予百思不得其故。及细询其业,曰:“吾包车夫也。”至是,予方恍然。盖若是之人,平日惯伍风寒,本不易受风寒之侵袭。若果受其侵袭,则其邪必较常人为重,此不汗出之因于职业者也。然凡此诸

例,其不汗出,犹可理解。余又曾治一妊妇肿病,面日手足悉肿。一时意想所至:径予麻黄汤加味。次日覆诊,肿退其半。问曾汗出否?曰,否。问小便较多否?又曰,否。然余未之信也,予原方加减。三日,肿将退净,仍问其汗与小便各如何?则又绝口否认。倘其言果属真切,则若不曰:水化为气,无形外泄,而承认生理学上之所谓“潜汗”,直无理足以释之。嘻,病情万变,固有不可以常理格之者,惟亲历者能信是言。

曹颖甫曰:发热恶寒无汗,而两脉浮紧者,投以麻黄汤,无不应手奏效。辛未六月,有乡人子因事居舍弟裔伯家,卒然觏病,发热恶寒,拥被而卧。寒战不已。长女昭华为疏麻黄汤。服后,汗出神昏,裔伯大恐。不踰时,沉沉睡去,日幕始醒,病若失。大约天时炎热,药剂太重,以致神昏,非有他也。今年阴历十一月初一日,予在陕西渭南县,交通银行行长曹某之弟志松病,发热无汗脉浮紧,予用麻黄三钱,桂枝四钱,生草三钱,杏仁五钱,服后,微汗出,脉微,嗜卧,热退,身凉,不待再诊,病已愈矣。又记昔在丁甘仁先生家,课其孙济华昆季,门人裴德炎因病求诊于济万,方治为荆防等味,四日,病无增减,亦不出汗。乃招予往诊,予仅用麻黄二钱,桂枝一钱半,杏仁三钱,生草一钱。明日,德炎不至,亦不求再诊,予甚疑之。越日,德炎欣然而来曰,愈矣。予按伤寒始病脉之所以浮紧者,以邪正交争于皮毛肌腠间,相持而不下也。一汗之后,则皮毛肌腠已开,而邪正之交争者解矣。世人相传麻黄多用亡阳,而悬为厉禁,然则病太阳伤寒者,将何自而愈乎?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55 发表于: 2012-04-15

麻黄汤证(1)
喜爱静卧休养。[size=-1]


    [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035)     [提要] 太阳伤寒表实证治     [释义] 详细解释
太阳伤寒表实证治[size=+0]表解
太阳病
恶风---卫阳失煦
发热---正邪相争
疼痛---邪阻太阳
喘息---肺气失宣
无汗---营阴郁滞
辛温发汗
宣肺平喘
麻黄汤
[size=+0]    [注家] 柯韵伯 医宗金鉴    [原文]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051)     [提要] 太阳表证发汗可用麻黄汤     [释义] 详细解释
太阳表证发汗可用麻黄汤机理[size=+0]表解
脉浮在表
(伴汗出脉缓)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
桂枝汤
伴无汗脉紧辛温发汗
调和营卫
麻黄汤
[size=+0]    [注家] 成无己    [原文]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052)     [提要] 表证脉浮数可用麻黄汤     [释义] 详细解释
表证脉浮数可用麻黄汤机理[size=+0]表解
脉浮数
发伴发热恶寒无汗身痛 辛温发汗
调和营卫
麻黄汤
[size=+0]    [注家] 方有执 医宗金鉴    [原文]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037)     [提要] 太阳表证三种转归及治法     [释义] 详细解释
太阳表证三种转归及治法[size=+0]表解
太阳病
十日已去
脉浮细---大邪已去
嗜卧---正气未复
静养待复
胸满胁痛---邪传少阳
小柴胡汤
脉但浮---表邪未除
麻黄汤
[size=+0]    [注家] 尤在泾

  
麻黄汤证(2)
略有减轻。[size=-1]

闭目懒睁。[size=-1]

阳邪郁遏。[size=-1]


    [原文]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046)     [提要] 邪郁较重服麻黄汤后的反应     [释义] 详细解释
邪郁较重服麻黄汤后的反应[size=+0]表解
太阳病
身疼脉浮紧
无汗发热
八九日不解
邪郁较重
麻黄汤
轻者发烦目瞑
正邪交争
重者鼻衄
郁阳破络
邪气得出
[size=+0]    [注家] 柯韵伯    [原文]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047)     [提要] 太阳伤寒自衄病愈的机理     [释义] 详细解释
太阳伤寒自衄病愈的机理[size=+0]表解
脉浮紧---寒邪郁表
发热---正邪相争
无汗---营阴郁滞
自衄者愈郁阳破络
邪气外泄
[size=+0]    [注家] 柯韵伯    [原文]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055)     [提要] 太阳伤寒失汗致衄的治法     [释义] 详细解释
太阳伤寒失汗致衄的治法[size=+0]表解
伤寒脉浮紧
未汗而邪郁 郁阳伤络
衄而不畅
麻黄汤
    [注家] 尤在泾 陈修园    [原文]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036)     [提要] 太阳阳明合病病偏于表的治法     [释义] 详细解释
太阳阳明合病病偏于表的治法[size=+0]表解
(腹胀不大便)
阳明较轻
麻黄汤
喘而胸满--肺气郁闭
太阳为主
表里同病 先表后里
[size=+0]    [注家] 钱天来 医宗金鉴    [小结] 太阳伤寒证治
    基本病机:风寒束表 卫闭营郁
    病理特征:腠理闭塞 营阴郁滞
    临床脉证:发热恶风寒 无汗脉浮紧
    基本治法:辛温发汗 调和营卫
    基本方药:麻黄汤
    [案例思考] 动画
麻黄汤禁例(1)
小便淋沥不尽、尿频尿痛的病人。[size=-1]

久患疮疡的病人。[size=-1]

音至,五痉之总名。[size=-1]

太阳穴处动脉拘急。[size=-1]

音舜,眼球转动。[size=-1]

素患血证之人。[size=-1]

寒战。[size=-1]


    [原文]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083)     [提要] 阴津不足者禁汗     [释义] 详细解释
阴津不足者禁汗原则[size=+0]表解
咽喉干燥
阴津不足
禁汗
[size=+0]    [注家] 张令韶尤在泾    [原文]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084)     [提要] 下焦阴亏蓄热者禁汗     [释义] 详细解释
下焦阴亏蓄热者禁汗原则[size=+0]表解
淋家
下焦阴亏蓄热禁汗--汗之必便血
[size=+0]    [注家] 医宗金鉴 尤在泾    [原文]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085)     [提要] 气血两虚者禁汗     [释义] 详细解释
气血两虚者禁汗原则[size=+0]表解
疮家身痛
气血两虚禁汗--汗之则痉
    [注家] 柯韵伯 尤在泾    [原文]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086)     [提要] 阴血亏虚者禁汗     [释义] 详细解释
阴血亏虚者禁汗原则[size=+0]表解
衄家
阴血亏虚
禁汗--汗之必额脉急紧,直视不得眠
    [注家] 尤在泾 医宗金鉴    [原文]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 (087)     [提要] 血虚气衰者禁汗     [释义] 详细解释
血虚气衰者禁汗原则[size=+0]表解
亡血家
血虚气衰
禁汗--汗之则寒慄而振
    [注家] 陆渊雷  
麻黄汤禁例(2)
古蛔字。[size=-1]


    [原文]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088)     [提要] 阳气虚衰者禁汗     [释义] 详细解释
阳气虚衰者禁汗原则[size=+0]表解
汗家
阳气不足
禁汗--汗之则恍惚心乱
[size=+0]    [注家] 柯韵伯 医宗金鉴    [原文]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 (089)     [提要] 阳虚内寒者禁汗     [释义] 详细解释
阳虚内寒者禁汗原则[size=+0]表解
病人有寒
胃中冷禁汗--汗之则吐蛔
[size=+0]    [注家] 柯韵伯 张隐庵    [原文]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050)     [提要] 营血不足兼表者禁汗     [释义] 详细解释
营血不足兼表者禁汗原则[size=+0]表解
脉浮紧兼尺中迟
营气不足兼表寒
禁汗
    [注家] 柯韵伯 方有执
    [原文]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049)
    [提要] 阳虚兼表者禁汗
    [释义] 详细解释
阳虚兼表者禁汗原则[size=+0]表解
表证误下
身重心悸
尺脉微
阳虚兼表
禁汗
    [注家] 成无己 尤在泾
  
<<<    >>>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56 发表于: 2012-04-15
方剂笔记——麻黄汤证

    病分外感内伤,解表剂乃外感之治,分三类:辛温——风寒,辛凉——

风热或温病初起,扶正——体虚。
    麻黄汤证历来称为伤寒正局,仲景称太阳伤寒,现称外感风寒表实证。
    外感风寒共性(基本特征)——恶寒发热恶寒偏重、脉浮苔薄白——表

虚有汗、表实无汗。发展方向(兼证):一卫阳被遏、营阴郁滞、经脉不通

、不通则痛——头身疼痛;二肺失宣降——咳喘;三入里化热——外寒内热


    太阳为表,寒袭肌表正气,体表正气——气血也,以营卫为代表,营卫

者气血之浅层也,所谓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也。卫气者,所以温分

肉、肥腠理、司开合也。营为血中之精气而行于脉中。寒性收引凝滞,卫郁

营滞、肺失宣降,故出现麻黄八证。
    然肺胃经脉相连,肺胃气逆常相互引发,即肺气上逆常引起胃气上逆,

胃气上逆亦常引起肺气上逆,如咳喘者连续作咳后往往以干呕几声而告结束

,而呕吐者吐完了喘气还要持续一阵。仲景曰:“太阳伤寒或已发热、或未

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故麻黄汤证亦当有胃

气不和胃气上逆之干呕症状。
    外来之寒温必兼散,故治当发汗解表,肺失宣降则宜宣肺平喘。君麻发

散风寒宣肺平喘、臣桂解肌发表温经止痛、佐杏降利肺气、使甘调药缓峻。

麻开腠乃强行打开毛孔,桂解肌乃松动分肉透邪外达,麻桂相须以增强发汗

解表力量。杏佐麻解决次要兼证、麻宣杏降止咳平喘。
    主证为最能体现并确立基本病机最起码的、缺一不可的、最基本的证候

部分。麻黄汤证寒重热轻,乃外感风寒证的基本构成,寒热同时并见是表证

最基本的构成,缺一不可;寒重热轻是表证中外感风寒的最基本构成,缺一

不可;寒重热轻加无汗为外感风寒表实的基本构成,缺一不可。恶寒一证里

寒证也有也,发热、但热不寒里热证也有,只有寒热同见方为表证,恶寒重

发热轻才是表寒,发热重恶寒轻而短方为表热,临床探讨中有其规律性。证

本身是运动变化的,服药中间证容易发生变化,即在基本病机下最易发生动

态变化。
    方证表述中不可能把所有可能发生的兼证都描述上,最常见的据其基本

病机易伴随的继发产生症状,如上所述,外感风寒表实最易向三个方面发生

转变,即风寒外感中常见兼证有三:一寒性收引凝滞,造成经络不通、不通

则痛,故头痛身痛骨节疼痛;二外邪束表、肺气不宣、宣降失常则咳喘;三

疾病是动态的,外感风寒后邪正斗争病邪易随之入里,则表里同病,入里邪

正相争化热则外寒内热。此三个方面是最普通的,兼证常以此三个方面为代

表,落实到具体方剂,就看其侧重在哪个方面,以麻黄汤而言,可发散风寒

、宣肺平喘,麻桂相须发散力强,针对风寒较重。本方为基础方,治疗风寒

较重之证,寒主痛故头身痛突出,此为麻黄汤证之重要兼证,相比而言,咳

喘为次要兼证。主病、主证、兼证又分轻重,头身疼痛为常见重要兼证,为

病人主要痛苦,桂枝可以温通经脉,温经散寒助麻发散,温通经脉能温经止

痛,针对重要兼证之头身疼痛,方中主要靠桂枝起治疗作用,麻黄无止痛作

用,亦无温通经脉之功。
    三拗汤针对外感风寒表实寒热无汗,此表实基础有也,然寒较轻故为风

寒轻证,寒轻故寒主痛不突出,肺气宣降失常,咳嗽为主要兼证,故去桂形

成麻杏为主的基本结构,麻黄之宣、杏仁之降,宣降成为其重要组合,恢复

肺脏气机的正常宣降以解决咳喘问题,发散风寒力量虽小但针对轻证是适合

的。杏仁亦有散的作用,散风寒,宣降肺气以降为主,与麻黄一宣一降解决

次要的兼证咳喘。
    在此伤寒轻证咳喘的前提下,病人素有痰湿,如平时有气管炎,外来的

风寒引动内在的痰湿,内外相引,则致素体痰湿阻滞气机,胸膈满闷而咳喘

,痰气互结呀呷有声,此时在三拗汤解除风寒轻证宣降肺气的基础上要考虑

化痰理气,故加桑皮、苏子、陈皮、茯苓以理气除湿化痰,此七药即为华盖

散的药物组成,此方祛痰止咳、降气突出,苏子温化寒痰、降肺平喘,陈皮

理气、配苓健脾渗湿治生痰之源,桑苏配擅长降气止咳、偏凉性润、制约温

燥、质润润肺。华盖散以三拗汤为基础治疗感冒轻证兼痰气互结,以降气化

痰为其特点,针对痰气互结较重者。反复感冒病人,发作时感冒并不重,咳

嗽有痰、排痰不利、痰气互结,此症临床最为常见,小儿尤多,发作期用华

盖散非常对证,然此病治疗重在平时,症状控制以后气候稍变又作,内外相

引、外邪引动内在痰湿也,故关键在治本——症状缓解后偏阳虚的用苓桂术

甘汤、偏脾胃气虚的用参苓白术散,久服以治本。
    麻黄汤为主治外感风寒表实重证的基础方,三拗汤为主治外感风寒表实

轻证但咳喘明显的基础方,基础方要结合一部分不同加减的方剂来体会;华

盖散为风寒不重但痰气互结突出的常用方,是直接就可以使用的。
    大青龙汤亦常用方,其证外感风寒里有郁热,在麻黄八证基础上加烦躁

口渴。如冬季去东北,候车室室外零下四十二度,室内却有人卖冰棍,初甚

不解,进去没多久咽干口燥而痛亦想吃了,此即外寒太甚、阳气不能透发,

很快郁而化热也。主证为外感风寒表实证之恶寒发热无汗,变化的是上述外

感风寒发展方向的第三个方面——寒邪入里化热、表里同病、外寒内热、寒

热俱重,青壮年大叶性肺炎早期多见。风寒化热有两种可能,一阳盛之体外

寒束表,内在阳气被闭郁而化热,二外邪在入里过程中邪正斗争化热而表证

仍在,此为表里同病之风寒感冒重证,其证有不汗出而烦躁,内热扰心也,

故用石膏清热除烦,石膏与麻黄相配的结构变化了,用量也要变化,药味变

化影响药量随之变化也,系为针对基本病机,保持对基本病机的作用力量,

故麻黄加为六两,因其与石膏有相互制约问题,石膏如鸡子大,即二到三两

,二者比例为麻二膏一,使全方维持其一定的辛温发散力量,兼清里热针对

兼证。又加姜枣外和营卫内调脾胃。姜枣组合创于仲景,突出体现在桂枝汤

里,汪昂《医方集解》在把方剂规范化的同时,许多方里都加姜枣。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57 发表于: 2012-04-15
麻黄汤证的随证加减!
文章发布者:shouyilirui 发布时间:2012-01-31 来源:寻医问药社区收藏本文    
本文相关标签: 麻黄汤证 附方 在临床上,病人不可能按照教科书上的症状来得病,只要是外感风寒表实证,就可以运用麻黄汤,但是要注意随证加减,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症状来进行加减。

既然是肺气不宣,那就可能涉及到病程过去有没有基础,肺气不宣的程度,所以喘急痰多,表证较轻,这种情况涉及到两个附方。表证较轻,不须要桂枝协助麻黄发汗,增加化痰降逆,平喘止咳。这类作用就可以了。所以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鼻塞流涕重是常见的肺气不和,肺气不利,鼻为肺之外窍,加苍耳、辛荑,宣通鼻窍。是指的临床可能在这种肺气不宣情况下,外有风寒引起肺气不宣情况下,常见的兼证。

挟湿的情况怎么办?实际上在仲景这个时代,当然没有在金元时代强调挟湿,但仲景已经用,像麻黄加朮汤这一类。麻黄汤后面第一个附方,麻黄加朮汤。现代在临床用于小儿肾炎,这用得很多。考虑到挟湿。所以从挟湿方面来看,表现出来,那作为外感风寒证这是主要病机,恶寒发热主证,这个基础上,肢节酸痛,这跟疼痛描述不同,就挟湿,挟湿呢,加苍朮、苡仁这类。苍朮和白朮使用,麻黄加朮汤,表证强调的不明显,有表证。但是苍朮发散力量强,对解表方面来说,兼顾得更好。又可以燥湿,又可以解表。燥湿、利湿结合,苍朮、苡仁结合,这种对于外感风寒挟湿,在疼痛方面反应出酸痛的,这个常用。

外寒可能入里化热,如果有开始入里化热的这种过程的话,反应出来很多是心烦、口干,这个是里热最早发生,里热最早发生有几种情况,一个心烦,一个口渴,一个口苦咽干,这类是经常发生的。这类情况,哪怕你不是属于病态,比如夏天炎热的时候,正常人也可能会出现,里热最早出现,从这个方面。逐渐程度加重,整个涉及到气分,最后到血分。所以这里反映出来的都是一种外邪可能入里化热初期状况,这类的加减方式。

所以加减,要主要强调,这个基本证候情况下可能影响到的,最多影响到的一些方面,但是随证加减首先要确定的是一定要是麻黄汤证,不能硬是往麻黄汤证上靠。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58 发表于: 2012-04-15
聂惠民:《伤寒论》方药解析 麻黄汤证(一)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聂惠民:《伤寒论》方药解析 麻黄汤证(一)


  [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两,炙  杏仁七十,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提要]
  太阳伤寒的证治。
  [阐论]
  第1条太阳病提纲证,是中风、伤寒的共有脉证。第3条太阳伤寒脉证。本条又讲述了太阳伤寒的证治。因此,必须后合参,才能认识太阳伤寒证的证治全貌。
  本条提出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气喘等八个症状,是太阳伤寒的主要临床表现,治以麻黄汤为主方,故前贤称为“伤寒八证”或“麻黄八证”。太阳伤寒证,因为感受寒邪,卫阳外闭,营阴郁滞而成。因寒性凝滞收引,主痛。寒邪袭表,使营血运行涩滞不畅,经脉筋肉拘紧,故见头、身、关节诸痛。疼痛是寒邪为病的特点,营阴郁滞的表现,其疼痛的部位,又与经脉循行部位相关。“恶风”是恶寒的互词,与第3条合参,为伤寒证必见症状。因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卫阳被伤,因此必恶寒。寒主收引闭敛,全身毛窍腠理为寒邪所闭塞,所以无汗;风寒外束,表闭阳郁,而不得宣泄,所以发热;肺合皮毛而主表,表闭无汗,影响肺气的宣降不利,故作喘。其喘源于无汗,故曰“无汗而喘”。所以辨证的关键在于无汗,以此与太阳中风作出鉴别。本条论述详于证而略于脉,从第3条可知,太阳伤寒应见浮紧之脉,且寸关尺三部均应浮紧,方属太阳伤寒正证。开腠发汗为本证的治疗原则,唯麻黄汤可胜此任。
  根据《素问·阴阳应象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旨意,当选用辛温发汗之峻剂。麻黄汤正是具备了样的作用。方中麻黄味辛性温,人肺与膀胱经,《本经》谓其“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故本方用以发汗解表,驱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以通肺气之郁闭,为主药;桂枝解肌发汗,温经通脉,与麻黄相伍则发汗解表之力大增,盖因麻黄发汗,能开肌腠毛窍,以开却邪之路;桂枝解肌,能温经通阳,相得相须,汗彻则邪除,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可解。杏仁宣肺利气,止咳平喘,与麻黄相伍,则肺气可宣可降而喘止。炙甘草调和诸药,以缓麻、桂剽悍之性,使无过汗伤正之弊。四药合用,为发汗散寒,解表逐邪第一峻剂。
  麻黄汤证的辨证以身疼、脉浮紧、无汗而喘作为审证要点为宜。尤其无汗一症为关键,因无汗是“寒则腠理闭”的结果。鉴于临床易于掌握,归纳太阳伤寒证有四大主症的特点:一是恶寒发热,二是无汗而喘,三是头身诸痛,四是脉阴阳俱紧。
  辨证之中当须鉴别证候的不同性质,如恶寒一症,有阴阳之分。据“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麻黄汤证的恶寒必与发热相兼。无汗一症,亦有病情:阳虚无汗,必伴以四肢厥逆、小便清长,一般头不痛;津伤无汗,多伴以口渴、尿少,舌少津液;水饮内蓄无汗,多伴有心下满、浮肿、小便不利;麻黄汤证无汗,是寒邪外束腠理郁闭所致,常伴发热恶寒、脉浮紧。
  麻黄汤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方剂,但有人往往以其为峻汗之剂,不敢取用。事实则不然,只要有是证,即可用其方。
  本方的古今应用
  1.古人应用
  (1)《肘后备急方》:治卒上气,鸣息便欲绝方,即用本方捣为末,温服方寸匕,日三。
  (2)《外台秘要》:深师麻黄汤,疗新久咳嗽,唾脓血,连年不差,昼夜肩息,于本方去杏仁加大枣。
  (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声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蜷、咳嗽多痰、胸满气短,于本方去桂,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且麻黄、杏仁、甘草三味均生用,加生姜。
  (4)《伤寒来苏集》:治冷风哮,与风寒湿三气成痹等证,用此辄效,非伤寒一证所拘也。
  (5)《眼科锦囊》:治风寒所侵而眼目赤肿,生障翳者。
  (6)《伤寒大白》:仲景治北方冬令,太阳经恶寒发热,头痛脉浮,无汗之症,以麻黄、桂枝,发营卫之邪,从皮毛外出,又恐肺得风寒而闭郁,故用杏仁润肺,以开泄皮毛。然未可概治江浙温热之地,三时温热之时,故陶氏有加减法:里有热加石膏、黄芩;少阳见症,加柴胡;阳明见症,加干葛;小便不利,加木通、车前子。夏秋用羌活、独活,易去麻黄、桂枝。
  2.现代临床应用
  (1)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属风寒表实证,证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症。尤其是西北、东北高寒地区,用以治疗风寒外感,伤寒表实证,每每取效。如李风林报告用麻黄汤治疗小儿流感发热167例疗效观察,治愈率94%。
  (2)肾炎水肿:属于阳水兼风寒表实证者,如南京中医学院肾炎研究组用本方治疗肾炎,服药后大都表现为小便增多。
  (3)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属于风寒表实证者。
  (4)小儿麻疹内陷:如叶橘泉用本方和二仙汤(黄芩、白芍)治小儿麻疹内陷,见点后忽退隐,高热无汗而喘,有并发肺炎倾向者,往往麻疹复显喘息自平。
  (5)治疗银屑病:夏少农报告,用麻黄汤合四物汤加减治疗儿童银屑病10例疗效满意。一般服药4~49剂,平均服19剂。其中2例痊愈,5例基本痊愈,2例显著进步,1例进步。
  此外,本方还用以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面神经麻痹、急慢性鼻炎等。
  3.笔者临床应用
  (1)使用本方需注意如下事宜:
  ①先煎麻黄去上沫,以免令人发烦;②分三次温服;③药后覆取微微汗出为宜,不须啜粥。④恰当掌握药量的比例,一般麻黄、桂枝、甘草的比例为3:2:1。若比例不当,可影响发汗解表的效果。⑤本方发汗力较强,只宜于外感风寒无汗表实证。对于表虚自汗、外感风热、体虚外感、产后、失血病人等均不宜用。⑥本方只宜暂用,不可久服。一服汗出,就不须再服。如汗后不解,则当以桂枝汤代之。
  (2)原方“麻黄去上沫”的见解,麻黄汤方后注云:“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陶弘景云:“去上沫,沫令人烦。”然而,对麻黄上沫为何令人心烦,其理历代医家一直没有阐明。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麻黄上沫含麻黄碱。麻黄碱具有兴奋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心烦、血压升高等作用,故其“上沫令人烦”。
  (3)风寒外感:用于普通感冒、流感,属于风寒表实证,症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尤其是西北、东北高寒地区,用以治风寒外感,伤寒表实证,每每取效。
  (4)四时外感的用方:根据季节不同,“因时”制宜,对四时外感采取春用银翘(散),夏用香薷(饮),秋用杏苏(散),冬用麻黄(汤)。以此用方大有裨益。
  医案选录
  医案一:太阳伤寒证
  陈××,年六旬。
  小贸营生,日在风雪中行走,冬月感寒。病人蒙头而卧,自云头痛甚不能转侧,足筋抽痛,不能履地,稍移动,则痛欲死,发热无汗,脉紧有力,乃太阳伤寒证也。即以麻黄汤取汗,果微汗出而头足痛减,稍能进食。以其元气素亏,继进桂枝新加汤四剂,痛减,食更增,调理月余,始能外贸。(《古方医案选编》)
  医案二:太阳伤寒证
  闫××,男,12岁。
  面目浮肿,气促,伴有恶寒发热,已有一周余。自诉寒热,时头痛甚剧,午后寒热稍减,始病未见汗出。胃纳略差,大便如常,小便量少,舌色正常,苔薄白,脉略浮紧。此乃风寒外束,肺气不宣,而致水道通调失职。方用麻黄汤加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服一剂得微汗出,浮肿、气促等外感症状减轻,继用前方去桂枝,加苏叶,继服两剂,余症基本消除;后取五苓散加减调理而愈。 (聂惠民医案)

延伸阅读:
聂惠民:《伤寒论》方药解析 麻黄汤证(二)
[原文]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提要]上两条论太阳表实证脉浮及脉浮而数者,可发汗。[阐论]《伤寒论》条文写作特点,有时脉、证、治三者一一言之;有时但言证治而略于脉,意在强调证;有时又但言脉治,意在强调脉。这二条就是从辨脉的角度讨论对麻黄汤的运用。如51条是承接50条继论“若尺脉不迟而浮者,则主病在表,而又不挟虚,故可宜麻黄汤发汗”;52条“脉浮而数”的数脉是紧数之意,紧以形象言,数以至数言。数为表热,指发热。柯韵伯曰:“数者,急也,即紧也”。黄坤载曰:“脉数即浮紧之变文”,亦承50条而论尺脉不迟而浮紧者,为伤寒表实之脉,故可发汗宜麻黄汤... >> 详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59 发表于: 2012-04-15
麻黄汤证案(四例)  1、伤寒脉浮紧不发汗致衄

  陶尚文治一人,伤寒四五日,吐血不止,医以犀角地黄汤等治而反剧。陶切其脉浮紧而数,若不汗出。邪何由解,遂用麻黄汤,一服汗出而愈。

  瓘按:久衄之家,亡血已多,故不可汗,今缘当汗不汗,热毒蕴结而成吐血,当分其津液乃愈。

  按:伤寒脉浮紧而吐血,这种血与本条《伤寒论·太阳篇中》55条的衄血同样是由于失表所致。前医用犀角地黄汤,不但不能取效,阴寒之药,反使表邪更加锢闭,而吐血之势必然加甚。陶氏根据本条的原则,大胆的运用了麻黄汤,因而取得了效果。 (录自伤寒论译释《名医类案》)

  延按:本证得伤寒仅四五天,其在太阳表分可知,不用火郁发之之法,而用寒凉抑遏,显违仲景病在表应先解表的原则,所以无效。陶氏是根据这一理论来治疗的。但张锡纯氏所著《衷中参西录·医论》麻黄汤证下谓; “麻黄汤证,若遇其人素有吐血病者,显时已愈,仍宜去桂枝代以防风(吐血证最忌桂枝)再加生白芍。”特录之供临床参考。

  2、寒闭失音

  汪之常养鸭为业。残冬寒风凛冽,雨雪交加,整天放鸭奔走道途,不胜其劳。某晚归时,感觉不适,饮冷茶一大盅。午夜恶寒发热,咳嗽声嘶,既而语言失音。曾服姜汤冲杉木炭末数盅,声哑如故。据其父代述失音原委,因知寒袭肺金,闭塞空窍,故咳嗽声哑。按脉浮紧,舌上无苔,身疼无汗,乃太阳表实证。其声喑是由形寒饮冷伤肺,是金实不鸣之故。治宜开毛窍宣肺气,疏与麻黄汤。

  处方:麻黄9克、桂枝、杏仁各6克 甘草3克

  服后,温复取汗,易农二次,翌日外邪解,声音略扬,咳仍有痰,胸微胀。又于前方去桂枝,减麻黄为4.5克,加贝母、桔梗各6克,白叩3克,细辛1.5克,以温肺化痰。续进二帖,遂不咳,声音复常。 (录自赵守真治验回忆录)

  延按:本案通过问诊和切脉,知其得病原委,又表现出典型的太阳表实证,麻黄汤用得非常恰当,至表解后,方去桂枝,减麻黄量,又加桔、贝、叩、辛等药者,恐寒邪郁久化热,故于辛开中佐润肺祛痰之品以善其后。

  3、太阳伤寒

  陈某,年六旬,小贸营生,日在风霜雨雪中行走,冬月感寒……病人蒙头而卧,自云头痛甚不能转侧,足筋抽痛,水能履地,稍移动,则痛欲死,发热无汗,脉紧有力,乃太阳伤寒证也。即以麻黄汤取汗,果微汗出而头足痛减,稍能进粥食。以其元气素亏,继世桂枝新加汤四剂,痛减,食更增,调理月余,始能外贸。 (录自湖南中医医案选辑,龚厚安)

  延按:本案从其职业,时令,脉证观察,纯属太阳伤寒,用麻黄汤是恰当的。但考虑其年六旬,元气素亏。故服药后只取微汗解病,如大汗恐有亡阳之变。至善后方采用桂枝新加汤,是解表兼顾正气之法。

  4、太阳伤寒

  例一:范左,伤寒六七日,形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腰脊强痛,两脉浮紧,为不传也,麻黄汤主之。

  麻黄、桂枝各3克、杏仁9克 甘草2.5克

  例二:黄汉栋,夜行风雪中,冒寒,因而恶寒,时欲呕,脉浮紧,宜麻黄汤。

  生麻黄、桂枝各9克、杏仁9克、生甘草4.5克

  例三,俞右,伤寒,头顶强痛,恶寒,时欲呕,脉紧,宜麻黄汤。

  麻黄、桂枝各15克、杏仁、生甘草各9克

  按:上述之案,其证状都比较典型,一案中的无汗而喘,头项腰脊强痛,与35条的“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符合。二案中的时欲呕,脉浮紧,三案中的头项强痛,时欲呕,与第3条“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符合,由此可见,脉浮紧无汗,是麻黄汤证的必具脉证,但喘与呕,则不一定同时并见,大致寒邪郁肺的多喘,寒邪犯胃的多呕,但致喘致呕的原因还是一个,即寒束肌表。治病必求其本,用麻黄汤开腠发汗,主证一除,伴见之证状亦皆随之而去。 (录自伤寒论译释《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医案》)

  延按:以上三案,均属太阳伤寒证,均用麻黄汤,但剂量不同,一案最轻,二案较重,三案更重。其故,当系根据病人的体质强弱,感寒的轻重,而斟酌其方中剂量也。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