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04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70 发表于: 2012-04-15
柴葛解肌汤科技名词定义

同名方约有6首,现选《伤寒六书》卷三杀车槌法方。组成:柴胡,干葛,甘草,黄芩,芍药,羌活,白芷,桔梗。水二盅,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槌法用石膏末一钱,煎之热服。

    柴葛解肌汤中医书籍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牙龈炎、急性结膜炎等属外感风寒,邪郁化热者。)

说明书
  【方名】 柴葛解肌汤(陶氏)
  【出处】 《伤寒六书》
  【分类】 解表剂-辛凉解表
  【组成】 柴胡(12克) 干葛(9克) 甘草(3克) 黄芩(9克) 羌活(6克) 白芷(6克) 芍药(6克) 桔梗(6克)
  【方论】方中柴胡、葛根解肌发表为君;石膏、黄芩清内郁之热,羌活、白芷散外感风寒为臣;桔梗宣肺利咽,芍药和营泄热为佐;生姜、大枣和营卫,健脾胃为使。诸药相配,共奏辛凉解肌,兼清郁热之效。
  【功用】 解肌清热。
  【用法】 水二盅,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槌法加石膏末一钱(3克),煎之热服(现代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2枚,石膏12克,水煎温服)。
  【禁忌】 若太阳表邪未入里者,不宜使用本方,恐其引邪入里;若里热而见阳明腑实(大便秘结不通)者,亦不宜使用。
  原书主治《伤寒六书》卷3:“治足阳明胃经受邪,目疼,鼻干,不眠,头疼,眼眶痛,脉来微洪,宜解肌,属阳明经病,其正阳明腑病,别有治法。”
  【附方】《医学心悟》卷二。
  【组成】柴胡3.6克 葛根4.5克 赤芍3克 甘草1.5克 黄芩4.5克 知母3克 贝母3克 生地黄6克 丹皮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温邪,内有郁热,发热头痛,不恶寒而口渴者。
  【加减】心烦,加淡竹叶10片,谵语,加石膏9克。
  【加减】无汗,恶寒甚者,去黄芩,加麻黄;冬月宜加,春宜少,夏、秋去之加苏叶。

方解
  本方证乃太阳风寒未解,而又化热入里。外感风寒,本应恶寒较甚,而此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者,为寒郁肌腠化热所致。因表寒未解,故恶寒仍在,并见头痛、无汗等症。阳明经脉起于鼻两侧,上行至鼻根部,经眼眶下行;少阳经脉行于耳后,进入耳中,出于耳前,并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入里之热初犯阳明、少阳,故目疼鼻干、眼眶痛、咽干耳聋。热扰心神,则见心烦不眠;脉浮而微洪是外有表邪,里有热邪之佐证。此证乃太阳风寒未解,郁而化热,渐次传入阳明,波及少阳,故属三阳合病。治宜辛凉解肌,兼清里热。方以葛根、柴胡为君。葛根味辛性凉,辛能外透肌热,凉能内清郁热;柴胡味辛性寒,既为“解肌要药”(《明医指掌》卷1),且有疏畅气机之功,又可助葛根外透郁热。羌活、白芷助君药辛散发表,并止诸痛;黄芩石膏清泄里热,四药俱为臣药。其中葛根配白芷、石膏,清透阳明之邪热;柴胡配黄芩,透解少阳之邪热;羌活发散太阳之风寒,如此配合,三阳兼治,并治阳明为主。桔梗宣畅肺气以利解表;白芍、大枣敛阴养血,防止疏散太过而伤阴;生姜发散风寒,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使药。诸药相配,共成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之剂。
  本方的配伍特点:温清并用,侧重于辛凉清热;表里同治,侧重于疏泄透散。它和一般辛凉解表以治风热表证之方,当有区别。

文献
  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1:
“治三阳合病,风邪外客,表不解而里有热者。故以柴胡解少阳之表,葛根、白芷解阳明之表,羌活解太阳之表,如是则表邪无容足之地矣。然表邪盛者,内必郁而为热,热则必伤阴,故以石膏、黄芩清其热,芍药、甘草护其阴,桔梗能升能降,可导可宣,使内外不留余蕴耳。用姜、枣者,亦不过藉其和营卫,致津液,通表里,而邪去正安也。”

附注
  本方是治疗太阳风寒未解,入里化热,初犯阳明或三阳合病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眼眶痛,鼻干,脉浮微洪为辨证要点。

化裁
  若无汗而恶寒甚者,可去黄芩,加麻黄增强发散表寒之力,值夏秋可以苏叶代之;热邪伤津而见口渴者,宜加天花粉、知母以清热生津;恶寒不明显而里热较甚,见发热重、烦躁、舌质偏红者,宜加银花、连翘,并重用石膏以加强清热之功。

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镇静,镇痛和促进体液抗体的产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71 发表于: 2012-04-15
柴葛解肌汤  

《伤寒六书》卷三:柴葛解肌汤
【别名】 葛根解肌汤(《古今医鉴》卷三)、柴胡解肌汤(《万病回春》卷二)。

【处方】 柴胡 干葛 甘草 黄芩 芍药 羌活 白芷 桔梗 石膏

【功能主治】解肌清热。主感冒风寒,郁而化热,恶寒发热,头痛肢酸,目疼鼻干,眼眶疼痛,心烦不眠,舌苔薄黄,脉浮微洪者。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等见有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之热服。

无汗,恶寒甚者,去黄芩,加麻黄;冬月宜加,春宜少,夏、秋去之加苏叶。

【备注】方中柴胡、葛根解肌发表为君;石膏、黄芩清内郁之热,羌活、白芷散外感风寒为臣;桔梗宣肺利咽,芍药和营泄热为佐;生姜、大枣和营卫,健脾胃为使。诸药相配,共奏辛凉解肌,兼清郁热之效。

【摘录】《伤寒六书》卷三

页首
《医学心悟》卷二:柴葛解肌汤
【处方】 柴胡3.6克 葛根4.5克 赤芍3克 甘草1.5克 黄芩4.5克 知母3克 贝母3克 生地黄6克 丹皮4.5克

【功能主治】解肌清热主外感温邪,内有郁热,发热头痛,不恶寒而口渴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心烦,加淡竹叶10片,谵语,加石膏9克。

【摘录】《医学心悟》卷二

页首
《片玉心书》卷五:柴葛解肌汤
【处方】 柴胡、干葛、黄芩、桂枝、赤芍、人参、甘草、竹叶7皮。

【功能主治】疏风解肌退热。主小儿解脱受风,而致伤风发热,其症汗出,身热,呵欠,目赤涩,多睡,恶风,喘急。

【用法用量】热退之时,再服凉惊丸,以防内热。

【摘录】《片玉心书》卷五

页首
《医学传灯》卷下:柴葛解肌汤
【处方】羌活、干葛、柴胡、川芎、半夏、枳壳、桔梗、厚朴、山楂、黄芩、山栀、甘草。

【功能主治】伤于酒,湿热在经,闭塞本身元气,恶寒发热,身首俱痛。

【摘录】《医学传灯》卷下

页首
《医林绳墨大全》卷一:柴葛解肌汤
【处方】 柴胡、黄芩、半夏、葛根、白芍。

【功能主治】伤寒温疫7日之时。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林绳墨大全》卷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72 发表于: 2012-04-15
白虎汤科技名词定义

定义:同名方约有8首,现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方。组成: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白虎汤》《白虎汤》为《难病奇方系列丛书》之一,书中分上、中、下三篇对白虎汤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进行了分别论述。所述内容博古论今、翔实精准,提供给精方研究领域以宝贵的信息,也是临床中医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
  
白虎汤(泻火之剂)
总 结
  肺胃实热
组成
  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
主治
  1.治伤寒脉浮滑,表有寒,里有热。   2.及三阳合病,脉浮大,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语遗尿,发汗则?   语,下之则头上生汗,手足逆冷,汗出者。   3.通治阳明病脉洪大而长,不恶寒,反恶热,头痛自汗,口渴舌胎,目痛鼻干,不得   卧,心烦躁乱,日晡潮热。   4.或阳毒发斑,胃热诸病。   归经:此足阳明胃和手太阴肺药也   方义:1.热淫于内,以苦寒发之,故以知母苦寒为君。   2.热则伤气,必以甘寒为助,故以石膏为臣。   3.津液内烁,故以甘草、粳米甘平益气缓之为使,不致伤胃也。   4.又烦出于肺,躁出于肾,石膏清肺而泻胃火,知母清肺而泻肾火,甘草和中而泻   心脾之火。或泻其子,或泻其母,不专治阳明气分热也。   变化方:1.本方加人参三两,名人参白虎汤,   治伤寒渴欲饮水,无表证者,口干舌燥者。   亦治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   亦治太阳中暍,身热,汗出,足冷,脉微而渴。亦治火伤肺胃,传为膈消。   2.本方加苍术,名白虎加苍术汤,湿温脉沉细者。   3.本方加桂枝,名桂枝白虎汤,治温疟,但热无寒,骨节疼痛,时呕。   4.本方加柴胡、黄芩、半夏,名柴胡石膏汤,治暑嗽喘渴。   5.本方除粳米,加人参,名化斑汤治胃热发斑脉虚者。   煎服法:先煮石膏数十沸,再投药米,米熟汤成,温服。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编辑本段白虎汤—(伤寒论)
来源
  《伤寒论》。
组成
  知母18克石膏30~45克(碎) 甘草6克(炙) 粳米18克
用法
  上四味,以水1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每次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
  清热生津。
主治
  伤寒阳明热盛,或温病热在气分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大汗出,脉洪大有力,现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叶性肺炎,夏季热等属于热在气分者。
方论
  方中知母、石膏清肺胃之热而除烦渴;甘草、粳米益气生津、养胃和中。四味合用,共收清热生津之功。
实验研究
  退热作用《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6):43,白虎汤具有显著的退热作用,其中单用石膏退热虽快,但作用较弱而短暂;知母退热虽缓,但作用较强而持久。两药合用,退热效果更加显著。
编辑本段白虎汤—(女科万金方)
药物组成
  知母、石膏、甘草、糯米1合。
处方来源
  《女科万金方》。
方剂主治
  男子妇人感冒风寒,表里俱热,狂言妄语,后结不解,大热大渴;及暑热发渴;妇人身热如蒸而渴者。
用法用量
  水2钟,煎服。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73 发表于: 2012-04-15
Baihu Tang;White Tiger Decoction
[返回]《伤寒论》:白虎汤

处方
石膏30g 知母9g 甘草3g 粳米6g

功能主治
阳明气分热盛。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用法用量
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摘录
《伤寒论》

[返回]《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虎汤

处方
知母七十五两,甘草三十七两半,石膏(洗)十二斤半。

炮制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伤寒大汗出后,表证已解,心胸大烦,渴欲饮水,及吐或下后七、八日,邪毒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粳米三十馀粒,煎至一盏,滤去滓,温服。

小儿量力少与之。或加人叁少许同煎亦得,食后服。

注意
此药立夏后、立秋前可服。

春时及立秋后,并亡血虚家,并不可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返回]《普济方》卷一三五引《三因》:白虎汤

处方
知母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麻黄2两(捣碎),粳米1合。

制法
上挫细。

功能主治
阳毒伤寒,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渴,烦躁不解,脉洪大者。

用法用量
以水2大盏,煮米熟为度,去滓,分温3服,不拘时候。

摘录
《普济方》卷一三五引《三因》

[返回]《回春》卷二:白虎汤

处方
石膏5钱,知母2钱,粳米1勺,甘草7分,人参1钱,五味子10粒,麦门冬(去心)1钱,山栀1钱。

制法
上锉1剂。

功能主治
阳明经汗后脉洪大而渴,或身热有汗不解。

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秋感热之疫疠,或阳明下后,大便不固,热不退者,或湿温证热不退而大便溏者,依本方加苍术;若伤寒汗下后,自汗虚热不退,加苍术、人参。

注意
无汗脉浮,表未解而阴气盛,虽渴不可用白虎汤;里有热者方可用。

摘录
《回春》卷二

[返回]《校注妇人良方》卷七:白虎汤

处方
知母2钱,石膏2钱,粳米半合。

功能主治
胃热作渴,暑热尤效;又治热厥腹满,身难转侧,面垢谵语,不时遗溺,手足厥冷,自汗,脉浮滑。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校注妇人良方》卷七

[返回]《普济方》卷四○三:白虎汤

处方
石膏4两,知母1两半,人参4两,甘草(炙)2两。

制法
上锉。

功能主治
温热及中暑烦渴;并治小儿痘疱、麸疹、癍疮赤黑,出不快,及疹毒余热。

用法用量
糯米煎,米熟为度,子母同服,但加生姜、大枣煎。渴盛者,更加干葛,春冬秋寒有证亦服,但加枣煎。小儿减半。

摘录
《普济方》卷四○三


[返回]《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组成
龙骨(研)1两,白石英(研)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桑根白皮(锉)1两,百合1两,磁石(煅,醋淬10遍)1两,玄参半两,大豆1合。

主治
肺气劳伤。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取6分,更入酒半盏,煎至8分,去滓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

[返回]《顾氏医径》卷五
组成
熟石膏、金斛、知母、连翘、竹叶、粳米、玄参、山栀、淡芩、生甘草。

主治
疹已出而烦渴者。

[返回]《女科万金方》
别名
知母石膏汤

组成
知母、石膏、甘草、糯米1合。

主治
:男子妇人感冒风寒,表里俱热,狂言妄语,后结不解,大热大渴;及暑热发渴;妇人身热如蒸而渴者。

用法用量
水2钟,煎服。

附注
知母石膏汤(《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方中知母、石膏、甘草用量原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74 发表于: 2012-04-15
白虎汤

来源于《伤寒论》。是用石膏煎服的汤剂。 组成为知母18克,石膏150克(碎),甘草6克(炙),粳米9克。主治阳明气分盛热。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大汗出,脉洪大有力或滑数;伤寒,脉浮滑。

白虎汤 - 组成
石膏50克(碎) 知母18克 甘草6克 粳米9克

白虎汤 -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每次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白虎汤 - 病机
温病热邪内传气分,气分热盛,津液损伤;或伤寒化热内传阳明,阳明热盛,津液损伤。
白虎汤 - 现代运用
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牙龈炎,以及小儿夏季热,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属气分热盛者。

白虎汤 - 功效
清热除烦,生津止咳。
白虎汤 - 配伍特点
辛寒清热,甘寒生津。
白虎汤 - 辩证要点
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
白虎汤 - 临证加减
兼阳明腑实,加大黄、芒硝;烦渴引饮,加麦冬、天花粉、芦根。

白虎汤 - 主治
阳明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大汗出,脉洪大有力。现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叶性肺炎,夏季热等属于热在气分者。

白虎汤 - 方论
方中知母、石膏清肺胃之热而除烦渴;甘草、粳米益气生津、养胃和中。四味合用,共收清热生津之功。

白虎汤 - 药理作用
抗乙脑作用《中华医学杂志》(1964;7:456),用本方煎剂于实验性小白鼠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的治疗中,与大青叶提取物、竹叶石膏汤、安宫牛黄散等对照组相比较,本方能提高小白鼠存活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白虎汤 - 实验研究
退热作用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6):43,白虎汤具有显著的退热作用,其中单用石膏退热虽快,但作用较弱而短暂;知母退热虽缓,但作用较强而持久。两药合用,退热效果更加显著。

白虎汤 - 方论选录
1.《伤寒明理论》: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夏热秋凉,暑暍之气,得秋而止。秋之令曰处暑,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知母味苦寒,《内经》曰:热淫所胜,佐以苦甘。又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欲彻表寒,必以苦为主,故以知母为君。石膏味甘微寒,热则伤气,寒以胜之,甘以缓之,欲除其热,必以甘寒为助,是以石膏甘寒为臣,甘草味甘平,粳米味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热气内蕴,消灼津液,则脾气燥,必以甘平之物缓其中,故以甘草、粳米为之使,是太阳中暍,得此汤则顿除之,即热见白虎而尽矣。
2.《医方考》:石膏大寒,用户以清胃;知母味厚,用之以生津;大寒之性行,恐伤胃气,故用甘草、粳米以养胃。是方也,惟伤寒内有实热者可用之。若血虚身热,证象白虎,误服白虎者死无救,又东垣之所以垂戒矣。
3.《伤寒来苏集》:石膏大寒,寒能胜热,味甘归脾,质刚而主降,备中土生金之体;色白通肺,质重而含脂,具金能生水之用,故以为君,知母气寒主降,苦以泄肺火,辛以润肺燥,内肥白而外皮毛,肺金之象,生水之源也,故以为臣。甘草皮赤中黄,能土中泻火,为中宫舟楫,寒药得之缓其寒,用此为佐,沉降之性,亦得留连于脾胃之间矣。粳米稼穑作甘,气味温和,禀容平之德,为后天养命之资,得此为佐,阴寒之物,则无伤损脾胃之虑也。煮汤入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大烦大渴可除矣。
4.《医方集解》:烦出于肺,躁出于肾,石膏清肺而泻胃火,知母清肺而泻肾火,甘草和中而泻心脾之火,或泻其于,或泻其母,不专治阳明气分热也。


白虎汤 - 歌诀



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

热可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75 发表于: 2012-04-15
白虎汤(泻火之剂)
总 结
肺胃实热  

组 成
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  

主 治
1.治伤寒脉浮滑,表有寒,里有热。

2.及三阳合病,脉浮大,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语遗尿,发汗则?

语,下之则头上生汗,手足逆冷,汗出者。

3.通治阳明病脉洪大而长,不恶寒,反恶热,头痛自汗,口渴舌胎,目痛鼻干,不得

卧,心烦躁乱,日晡潮热。

4.或阳毒发斑,胃热诸病。

归 经:此足阳明胃和手太阴肺药也

方 义:1.热淫于内,以苦寒发之,故以知母苦寒为君。

2.热则伤气,必以甘寒为助,故以石膏为臣。

3.津液内烁,故以甘草、粳米甘平益气缓之为使,不致伤胃也。

4.又烦出于肺,躁出于肾,石膏清肺而泻胃火,知母清肺而泻肾火,甘草和中而泻

心脾之火。或泻其子,或泻其母,不专治阳明气分热也。

变化方:1.本方加人参三两,名人参白虎汤,

治伤寒渴欲饮水,无表证者,口干舌燥者。

亦治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

亦治太阳中暍,身热,汗出,足冷,脉微而渴。亦治火伤肺胃,传为膈消。

2.本方加苍术,名白虎加苍术汤,湿温脉沉细者。

3.本方加桂枝,名桂枝白虎汤,治温疟,但热无寒,骨节疼痛,时呕。

4.本方加柴胡、黄芩、半夏,名柴胡石膏汤,治暑嗽喘渴。

5.本方除粳米,加人参,名化斑汤治胃热发斑脉虚者。

煎服法:先煮石膏数十沸,再投药米,米熟汤成,温服。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白虎汤—(伤寒论)
来源
《伤寒论》。  

组成
知母18克 石膏30~45克(碎) 甘草6克(炙) 粳米18克  

用法
上四味,以水1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每次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
清热生津。  

主治
伤寒阳明热盛,或温病热在气分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大汗出,脉洪大有力,现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叶性肺炎,夏季热等属于热在气分者。  

方论
方中知母、石膏清肺胃之热而除烦渴;甘草、粳米益气生津、养胃和中。四味合用,共收清热生津之功。  

实验研究
退热作用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6):43,白虎汤具有显著的退热作用,其中单用石膏退热虽快,但作用较弱而短暂;知母退热虽缓,但作用较强而持久。两药合用,退热效果更加显著。  

白虎汤—(女科万金方)
药物组成
知母、石膏、甘草、糯米1合。  

处方来源
《女科万金方》。  

方剂主治
男子妇人感冒风寒,表里俱热,狂言妄语,后结不解,大热大渴;及暑热发渴;妇人身热如蒸而渴者。  

用法用量
水2钟,煎服。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76 发表于: 2012-04-15
小柴胡汤

定义:同名方约有19首,现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方。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一种方剂,属中药类,源自《伤寒杂病论》。其功效主要是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


善治感冒,适应广泛 “但见一证”,辨治独特 不仅外感,内症多倚 试治癌症,崭露头角小柴胡汤治顽疾

来源
  汉代张机(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
编辑本段组成
  柴胡(24g);黄芩(9g);人参(6g);半夏清,(9g);甘草炙,(5g);生姜切,(9g);大枣擘,(4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
  1)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或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加减
  (1)呕逆加生姜、陈皮。   柴胡
  (2)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   (3)渴者去半夏,加花粉。   (4)若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覆取微汗。   (5)咳嗽去参、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6)虚烦加竹叶、粳米。   (7)齿燥无津加石膏。   (8)痰多加栝蒌、贝母。   (9)腹痛去黄芩,加芍药。   (10)心下痞?,去大枣、加牡蛎。   (11)心下痛,加青皮、芍药。   (12)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   (13)本经头痛加川芎。   (14)发黄疸加茵陈。
方义
  (1)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   (2)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黄芩苦寒。以养阴退热为臣。   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邪在半里半表,则营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为使也。
变化方
  (1)本方以前胡代柴胡,名小前胡汤(崔氏),治同。   (2)本方加陈皮、芍药,名柴胡双解散,治同。   (3)本方加芒硝,名柴胡加芒硝汤。   (4)本方加桂枝,名柴胡加桂枝汤,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5)本方除黄芩、甘草,加桂枝、茯苓、龙骨、牡蛎、铅丹、大黄,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重不可转侧。   (6)本方去半夏、人参、姜、枣,加桂枝、干姜,花粉、牡蛎,名柴胡桂枝干姜汤,治伤寒汗下后,胸?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亦治疟发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7)本方去半夏,加花粉,名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治往来寒热而渴,及劳疟。   (8)本方去柴胡、黄芩,加厚朴,名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发汗后腹胀满者。   (9)本方除半夏,加当归、白芍、大黄,名柴胡饮子,治肌热蒸热积热,汗后余热,脉洪实弦数。亦治疟疾。   (10)本方加羌活、防风,名柴胡羌活汤,治瘟疫少阳证。   (11)本方加桔梗,名柴胡桔梗汤,治春嗽。   (12)本方合平胃散,名柴平汤,治湿疟身痛,身重。   (13)本方加青黛、姜汁糊丸,名清镇丸,治呕吐脉弦头痛及热嗽。   (14)本方一分,加四物二分,名柴胡四物汤,治妇人日久虚劳,微有寒热。   (15)本方与四物各半,名调经汤。   【方歌】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方解】少阳经病证表现为三焦经以及胆经的病证。少阳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本方中柴胡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法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使用以上方剂后,可使邪气得解,少阳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汗出热解之功效。   【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枚;若渴,去半夏,人参加至9克,栝楼根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克;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12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克;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6克,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5克,干姜5克。   【方论】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药理作用
免疫作用
  小柴胡汤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抑制细胞增殖及诱导异常增殖细胞凋亡,可使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异位内膜明显萎缩。郑辉等建立大鼠内异症动物模型,探讨小柴胡  小柴胡汤
汤冲剂治疗大鼠内异症的作用机制,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整局部环境中的免疫状态和功能而诱导细胞的凋亡和坏死。  
 小柴胡汤能促进骨髓机能, 糖皮质激素引起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及不全,能通过促进垂体-肾上腺皮质而起明显改善作用。小柴胡汤在调控免疫反应方面具有多种复杂的机理,以对免疫抑制状态最为有效。
抗炎作用
  小柴胡汤具有激素样及非激素样抗炎作用 而全方作用较半方及单味柴胡为优,显示了复方治疗的优势。
抗肝纤维化作用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  

现代运用
善治感冒,适应广泛
  柯韵伯曰:小柴胡汤“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不仅善治少阳经证,以解半表半里之邪,且善治太阳表证,以祛在表之邪。)本方既为少阳病之主方,理当出于少阳病篇,而《伤寒论》中却出在太阳中篇,可见本方原可治太阳病,为太阳与少阳统治之方。   古人云:若无虚,风寒小能独伤人。外邪之人,必因卫气不足,肌表失于固密,所以体虚之人(包括老年人在内),更易感冒,而小柴胡汤却为虚人及老人感受风寒最为的对之方。或曰:人体之虚有阴、阳、气、血之别,当于解表药中,或辅益气,或辅养血,或助阳,或滋阴,分别施治,何以竟用小柴胡汤一方统治?对此刘渡舟教授曾经解释曰:“因虚人感冒之病因病机,与仲景所揭出的病因病机理无二致,此皆不任发汗,故可用小柴胡汤统治之。方中参草枣补益中焦脾土,令谷气充沛,以为胜邪之本,合柴芩夏姜,从少阳之枢,以达太阳之气,逐在外之邪,此为扶正祛邪之妙用也..”   关于虚人感冒多属太阳,而竟用少阳之方,刘教授复解释曰:“体虚之人,卫外不同,外邪侵袭,可直达腠理。腠理者,少阳之分也。故虚人感冒纵有太阳表症,亦为病之标也;纵无少阳正证或变证,却总是腠理空疏,邪与正搏,故可借用小柴胡汤,从少阳之枢以达太阳之气,则太阳表症亦可除矣。”刘渡舟教授之论述,言简意赅,深切临床实际,亦可谓先得我心者也,故详加引述,以饷读者。由此可知无论经方抑或时方,治疗外感疾病诸方中,能广泛适应,普遍使用者,唯有小柴胡汤而已。   此外,小柴胡汤亦可治疗风温、瘟疫、湿温等初起证候。如《济阴纲目》曰:“小柴胡汤治瘟疫、内虚发热,胸胁痞闷,及在半表半里,非汗非下之证。”《得效方》谓:“小柴胡汤治挟岚嶂溪源蒸毒之气。”《苏沈良方》则曰:“此药极解暑毒。”类此之论述,诸书散见极多。是以知小柴胡汤不仅为治疗感冒风寒之圣剂,亦是其他外感热病之良方。
“但见一证”,辨治独特
  小柴胡汤之主证,医书每将《伤寒论》中“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称为小柴胡汤之“四大主证”。将“口苦、咽干、目眩”二三症称为“提纲证”。然《伤寒论》原文又有“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文,对于“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历代名家所注不一,见仁见智各具心得。余临证间,以小柴胡汤治愈感冒发热者不知凡几,其中不乏小柴胡汤正证。然四大证中,仅“发热”起伏有时一证为人人所必具,其余三证及四证悉具者殊不经见,但口苦咽干证则为绝大多数患者所具有。不过,在以小柴胡汤治愈之病例中,其热型有典型之“寒热往来如疟状者”亦不多见,多数病例每每出现“热势按时起伏”,成一定时间之周期变化。寒热有规律之周期起伏,似可认为即是“寒热往来”之一种形式。
不仅外感,内症多倚
  小柴胡汤不仅为治外感热病之要剂,用以施治内伤杂病,同样功效独特,非同凡响。《皇汉医学》曾曰:“凡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肋膜炎、肠窒扶斯、疟疾、胃肠加答儿、肝脏病、肾脏肾盂炎症、妇人病等悉能治之。”虽已概括十余种病症,其实小柴胡汤于杂病中之治疗范围正远不止此。如《苏沈良方》又云:“常时上壅痰实,只依本方食后卧时服,赤白痢尤效,痢药中无如此之妙……”罗谦甫亦曰:“本方为脾家虚热、四时疟疾之圣药。”而唐容川于《血证论》中更是盛推小柴胡汤治虚劳咳嗽之功。余运用唐氏经验曾治一肺结核病人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症俱全,并见消瘦乏力,以小柴胡汤加杏仁、白芍、天冬、百部,咳血、潮热、盗汗均止,仅咳嗽减而未净,以川贝、桃仁、丹参、平地木等随证加减,诸症全消。改拟百合固金汤培本善后(参见本书“小柴胡汤治愈肺痨”篇。)以是知小柴胡汤确为治疗痨咳之良剂,唐氏之说洵不诬也。现代医学界对于小柴胡汤之应用与研究,更加深入广泛,几乎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神经等各科领域,应用病症亦日见其多,散见于诸书及期刊报道者,俯拾即是,原文俱在,恕不赘录。
试治癌症,崭露头角
  据《现代肿瘤学》记载:“我国每年癌症发病人数约160万。”癌症为严重危害人民牛命与健康之恶性疾病。目前尚无必效方法加以控制与治疗。于中医中药防治癌症之研究中,有人发现小柴胡汤对化学致癌物质有明显抑制效果,已受到医学界之高度重视。尤其日本医家对小柴胡汤治癌效果进行大量探索,成效可喜。如大阪市立大学于动物实验基础上,进行临床实验研究,结论认为“肝硬变者服用小柴胡汤,可预防潜在的微小肝细胞癌发生,或延迟其发病,是十分有意义的肝癌预防剂。”“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特别是子宫癌,经常施行放射疗法,往往容易导致难治性出血性膀胱炎,发病后常无有效药物治疗。而日本《汉方医学》(1984;3)报告一例,以小柴胡汤治愈。”“日本名医矢数道明曾以小柴胡汤治疗网织细胞增生症,获得极佳效果。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是全身广泛性内皮系统异常增生所致的一种恶性病,有‘亚型白血病’之称。”(以上内容引自《抗癌良方》。)   防癌治癌之中医药大军中,小柴胡汤独树一帜,不仅其本身抗癌治癌之作用可资研究,且其与癌症抗衡之机理,有利于开拓抗癌药物研究之思路。
编辑本段小柴胡汤治顽疾
案1
  吴某某,男,44岁。2009年6月5日初诊。低热2月余,曾做西医检查,找不出病因、病灶,每日只注射生理盐水、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治疗2月,仍无效。刻诊:患者自觉头痛,体温37.5℃,纳可,眠可,二便正常,脉象稍弦细,别无异常。《伤寒论》云:“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因与小柴胡汤原方,其中柴胡每剂用24克。共服3剂,低热全退,患者自觉全身舒适。
案2
  刘某某,女,63岁。2009年11月21日来诊。自述患冠心病,心律失常2年多,曾反复用中药活血祛瘀剂及西药治疗无效,症见胸满胸痛,气短心悸,头晕失眠,口干口苦,舌苔白,脉弦滑而结涩时见。诊为肝郁气结,痰湿不化,治以疏肝理气,化痰清热,方用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5克,黄芩15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瓜蒌20克,鸡内金12克。服上药5剂,诸症好转,继服10剂后心悸消失,心电图复查正常。患者自觉已经好转,不再按时吃药,过几天心悸又见,心电图复查:室性期前收缩。又以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服药一年后随访诸症消失,未再复发。   按:发热头痛,三阳证皆可见,惟以脉为凭,浮为太阳,大为阳明,弦为少阳。案1患者低热、头微痛,脉稍弦细,证属少阳无疑,故与小柴胡汤和之愈。心律失常从心论治有不效者,多究于肝气郁结,少阳经气不利。这类患者每见心悸反复发作,情绪低落,甚至闷闷欲哭,伴见头晕失眠,口干,口苦,脉弦而结,治以疏达肝胆气机为要,主用小柴胡汤。其中夹痰者,加瓜蒌以宽胸祛痰;心阳不足者,减黄芩,加桂枝、茯苓;血虚者加逍遥散。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为治少阳病之主方。少阳包括足少阳胆和手少阳三焦,其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气喜疏泄而恶凝滞,为表里阴阳顺接之枢纽,掌内外出入之途,司上下升降之机。凡邪气侵犯少阳,使少阳经腑同病,可致肝胆疏泄不利,气机不舒,气血津液不行,内外上下不通,诸病生焉。方中药物可分三组:一为柴胡、黄芩清解少阳经腑之邪热,又能疏利肝胆气机,为和解少阳、表里之主药;二为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并通过其辛散作用,兼助柴胡透达经中之邪;三是人参、甘草、大枣益气调中,既能鼓舞胃气以助少阳枢转之力,又能补脾胃以杜绝少阳之邪内传之路。诸药共伍,少阳经腑同治,又旁顾脾胃,使气郁得达,火郁得发,枢机自利。使用小柴胡汤还须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本方主要作用在于柴胡,必须重用。《时方妙用》说:“方中柴胡一味,少用四钱,多用八钱。”其剂量以大于人参、甘草一倍以上为宜。二是应用要抓住柴胡汤证的主证、主脉,“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三是本方证或然证较多,当在辨明主证、主脉的基础上,随证灵活加减。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77 发表于: 2012-04-15
黄连阿胶汤开

黄连阿胶汤具有养阴泻火,益肾宁心的功效,主要用来治疗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

黄连阿胶汤 - 来源
《伤寒论》。

黄连阿胶汤 - 组成
黄连12克 黄芩6克 芍药6克 鸡子黄2枚 阿胶9克

黄连阿胶汤 - 用法
上五味,以水1.2升,先煎三物,取600毫升,去滓,入阿胶烊尽,稍冷,入鸡子黄,搅匀,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黄连阿胶汤 - 功用
养阴泻火,益肾宁心。

黄连阿胶汤 - 主治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

黄连阿胶汤 - 药理作用
镇静作用《经方研究》:给小白鼠腹腔注射100%的黄连阿胶汤煎剂0.5ml,30分钟后发现其自由活动明显减少,出现安静、嗜睡现象。表明本方有较明显的镇静作用。   [1]


黄连阿胶汤 - 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阳有余,以苦除之,黄连、黄芩之苦以除热;阴不足,以甘补之,鸡子黄、阿胶之甘以补血;酸,收也,泄也,芍药之酸,收阴气而泄邪热也。

2.《伤寒附翼》:此少阴之泻心汤也。凡涤心必藉芩、连,而导引有阴阳之别。病在三阳,胃中不和而心下痞者,虚则加参、甘补之,实则加大黄下之;病在少阴而心中烦,不得卧者,既不得用参、甘以助阳,亦不得用大黄以伤胃矣。用芩、连以直折心火,佐芍药以收敛神明,所以扶阴而益阳也。鸡子黄禀南方之火色,入通于心,可以补离宫之火,用生者搅和,取其流动之义也;黑驴皮禀北方之水色,且咸先入肾,可以补坎宫之精,内合于心而性急趋下,则阿井有水精凝聚之要也,与之相溶而成胶;用以配鸡子之黄,合芩、连、芍药,是降火引元之剂矣。《经》曰:火位之下,阴精承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斯方之谓欤。

3.《伤寒溯源集》:黄连苦寒,泻心家之烦热,而又以黄芩佐之;芍药收阴敛气;鸡子苦,气味俱厚,阴中之阴,故能补阴除热;阿井为济水之伏流,乃天下十二经水之阴水也;乌驴皮黑而属水,能制热而走阴血,合而成胶,为滋养阴气之上品。协4味而成剂,半以杀风邪之热,半以滋阴水之源,而为补救少明之法也。

4.《古方选注》:芩、连,泻心也;阿胶、鸡子黄,养阴也;各举一味以名其汤者,当相须为用也。少阴病烦,是君火热化为阴烦,非阳烦也,芩、连之所不能治,当与阿胶、鸡子黄交合心肾,以除少阴之热。鸡子黄色赤,入通于心,补离中之气;阿胶色黑,入通于肾,补坎中之精。第四者沉阴滑利,恐不能留恋中焦,故再佐芍药之酸涩,从中收阴,而后清热止烦之功得建。

5.《衷中参西》:黄连味苦入心,性凉解热,故重用之以解心中发烦,辅以黄芩,恐心中之热扰及肺也,又肺为肾之上源,清肺亦所以清肾也。芍药味兼苦酸,其苦也善降,其酸也善收,能收降浮越之阳,使之下归其宅,而性凉又能滋阴,兼能利便,故善滋补肾阴,更能引肾中外感之热自小便出也。阿胶其性善滋阴,又善潜伏,能直入肾中以生肾水。鸡子黄中含有副肾髓质之分泌素,推以同气相求之理,更能直入肾中以益肾水,肾水充足,自能胜热逐邪以上镇心火之妄动,而心中发烦自愈矣。  


黄连阿胶汤 - 备注
黄连鸡子汤(《伤寒指掌图》卷四)。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78 发表于: 2012-04-15
四逆散

定义:同名方约有 3首,现选《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方。

组成: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十分。上为末。每服方寸匕,白饮和服,一日三次。

四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等物质组成,是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祖方。它主治阳郁厥逆,肝脾气郁等。
  
简介
  【方名】 四逆散   
【出处】 《伤寒论
》   【分类】 和解剂-调和肝脾
  【组成】 柴胡(6克) 枳实(6克) 芍药(6克) 炙甘草(6克)
  【方组趣味记忆】 只烧干柴。 解:只(枳实),烧(芍药),干(炙甘草),柴(柴胡)。
  【汤头歌诀】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邪成厥逆,敛阴泄热平剂服
  【禁忌】 斟酌。
  【方论】方中柴胡既可疏解肝郁,又可升清阳以使郁热外透,用为君药;芍药养血敛阴,与柴胡相配,一升一敛,使郁热透解而不伤阴,为臣药;佐以枳实行气散结,以增强疏畅气机之效;炙甘草缓急和中,又能调和诸药为使。

功能与主治
功用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
  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输卵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属肝胆气郁,肝脾(或胆胃)不和者。)

使用方法
  用法水煎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悸者,加桂枝以温心阳;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里寒;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通阳散结;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气解郁;有热者,加栀子以清内热。

方解
  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此种“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故治宜透邪解郁,调畅气机为法。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合用,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综合四药,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四逆自愈。原方用白饮(米汤)和服,亦取中气和则阴阳之气自相顺接之意。由于本方有疏肝理脾之功,所以后世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脾气郁所致胁肋脘腹疼痛诸症。

方论
  吴昆:少阴病四逆者,此方主之。此阳邪传至少阴,里有热结,则阳气不能交接于四末,故四逆而不温。用枳实所以破结气而除里热,用柴胡所以升发真阳而回四逆,甘草和其不调之气,芍药收其失位之阴。是证也,虽曰阳邪在里,慎不可下,盖伤寒以阳为主,四逆有阴进之象。若复用苦寒之药下之,则阳益亏矣,是在所忌。论曰:诸四逆者,不可下之。盖谓此也。(《医方考·卷一》)
  汪切庵:此足少阴药也。伤寒以阳为主,若阳邪传里而成四逆,有阴进之象,又不敢以苦寒下之,恐伤其阳。经曰:诸四逆者,不可下也。故用枳实泄结热,甘草调逆气,柴胡散阳邪,芍药收元阴,用辛苦酸寒之药以和解之,则阳气散布于四末矣。此与少阳之用小柴胡意同。有兼证者,视证加减为治。(《医方集解》)
  成无己:四逆者,四肢不温也。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也;及至厥阴,则手足厥冷,是又甚于逆。四逆散以散传阴之热也。《内经》曰:热淫于内,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枳实、甘草之甘苦,以泄里热;芍药之酸,以收阴气;柴胡之苦,以发表热。(《注解伤寒论·卷六》)
  姜春华:枳实收缩内脏平滑肌,芍药弛缓内脏平滑肌,一弛一收,起到调节作用。芍药配甘草可以缓解神经性疼痛及平滑肌痉挛性疼痛,故四逆散可使肝脾两调。[山西中医1988;(1), 10]   张镜人等:四逆散能疏调肝脾之气机,使阻遏之阳气舒畅,而四肢得温,常应用于脾胃气滞、肝失疏泄之胃脘痛。方中柴胡轻清气升而疏泄肝气,枳实宽中降气,和胃平逆,二药同用,有升降并调之妙;佐以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共奏宣达郁滞,平调中焦之功。调理脾胃加生白术、怀山药,调和寒温加炒黄芩、苏梗,疏泄肝胃加平地木、制香附,益气和血加孩儿参、丹参。[浙江中医杂志1987;(7): 291]
  宋经中:本方虽与四逆汤方名相同,但方中并无一味辛热回阳之品,因此其所主之四逆,并不属阴盛阳虚之少阴病范畴。盖肝为刚脏,主藏血,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本证四逆,乃由于肝气郁结,阳郁于里,不能通达四肢所致。肝病又最易传脾,脾主四肢,脾土壅滞不运,亦可导致阳气不能敷布而为厥逆。故治疗总宜疏肝理气,调和肝脾。方以柴胡疏肝升清,达阳于表;枳实行结气而降浊,泻脾气之壅滞。柴胡、枳实同用,一升一降,可加强疏肝理气之功效,使木郁达之。方中芍药柔肝敛阴,且能和血脉,与柴胡相伍,一气一血,一散一收,相反而相成,既能增强柔肝疏肝之效,又能监制柴胡辛散伤阴和升发之性。芍药与枳实同用,即枳实芍药散,善治气血郁滞之腹痛,《金匮》用以治产后腹痛;《本经》载芍药能“除血痹”。理气剂中用血药,即所谓理其气也,必调其血”之义。炙甘草调中实脾,且以调和诸药,与芍药相合,即芍药甘草汤,功擅缓急止痛。诸药相合,共奏宣畅气机、透达郁阳之功。药仅四味,但配伍却精当严密,并含有芍药甘草汤、枳实芍药散两名方在内,实为肝脾两和之要方。[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6):36]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以手足不温,或胁肋、脘腹疼痛,脉弦为辨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胰腺炎、急性胃炎、急性阑尾炎、肋间神经痛等属于肝郁脾滞者。
编辑本段方剂比较
  本方与小柴胡汤同为和解剂,同用柴胡、甘草。但小柴胡汤用柴胡配黄芩,解表清热作用较强;四逆散则柴胡配枳实,升清降浊,疏肝理脾作用较著。故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四逆散则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
  【文献】 方论 吴谦,等《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7录李中梓:“按少阴用药,有阴阳之分。如阴寒而四逆者,非姜、附不能疗。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故以柴胡凉表,芍药清中。此本肝胆之剂而少阴用之者,为水木同源也。以枳实利七冲之门,以甘草和三焦之气,气机宣通,而四逆可痊矣。”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79 发表于: 2012-04-15
金铃子散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金铃子散
【处方】金铃子 玄胡索各30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

【功能主治】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治肝气不舒,气郁化火,致患心腹胁肋诸痛,或发或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现用于溃疡病,肝炎,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胆道蛔虫症等属于肝郁气滞偏热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酒调下。

【注意】孕妇慎用。

【备注】方中金铃子疏肝气,泄肝火,延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二味相配,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使肝火得清,气机通畅,则诸痛自愈。

【摘录】《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页首
《重订严氏济生方》:金铃子散
【处方】川楝子(去皮、核,取肉30克,用巴豆7枚,去壳,同炒令黄色,去巴豆)

【制法】上药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七疝,寒注下焦,少腹引外肾疼痛,大便多秘。

【用法用量】每服6克,空腹时用热盐酒调服。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页首
《万氏女科》卷三:金铃子散
【处方】川楝(去核)1钱,小茴(炒)1钱,破故纸1钱,桂心1钱,木香(汁)1钱。

【功能主治】产时寒气客于子门,入于小腹;或坐卧不谨,使风冷之气,乘虚而入,此疝也。但不能胀,且无形影。

【用法用量】加生姜为引,入木香汁,水煎。食前热服。

【摘录】《万氏女科》卷三

页首
《袖珍》卷二引《圣惠》:金铃子散
【别名】金铃散

【处方】金铃子1两,玄胡各1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行气疏肝,活血止痛。主热厥心痛;肝气郁热之胃脘,胸胁痛,疝气疼痛;妇女经行腹痛,其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或作或止,久不愈者。二维病。肝气郁滞。

【用法用量】金铃散(《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一)。

【注意】孕妇胃痛忌用,其他如胆结石及肝脉病,胃溃疡穿孔等均非本方适应症。

【各家论述】 1.《古方选注》:金铃子散,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雷公炮炙论》云:心痛欲死,速觅延胡。洁古复以金铃治热厥心痛。经言:诸痛皆属于心,而热厥属于肝逆,金铃子非但泄肝,功专导去小肠膀胱之热,引心包相火下行,延胡索和一身上下诸痛。时珍曰:用之中的,妙不可言。方虽小制,配合存神,却有应手取愈之功,勿以淡而忽之。

2.《谦斋医学讲稿》:本方主治肝气肝火郁滞,胁痛,少腹胀痛。方仅两药,用量相等,而以金铃子为名,说明以疏肝气、泄肝火为主。金铃子只能走气分,并且偏于苦寒,配合延胡辛温活血,亦能行气止痛。

3.《方剂学》:本方所治诸痛,乃由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所致。方中用金铃子疏肝气,泄肝火,为君药。玄胡行气活血,为臣使药。二药相配,气行血畅,疼痛自止,为气郁血滞而致诸痛的常用基本方剂。

【临床应用】胃痛:用本方治愈胃痛15例。无论火郁,酒肉滞,肝阳犯胃,肝厥胃痛,胸痞脘痛,饥饱失时,阳微气阻等所致者,均用此方加味。一剂痛止,不出二剂痊愈。典型病例:覃某某,男,25岁,已婚。一九六三年秋间就诊,胃脘痛十余年,曾用中西药治疗,有时痛止,旋又复发。现已连痛三天,如刀刺,不想进食,时呕吐,症见神色颓丧,脉弦而涩,此因久病胃痛,胃络瘀滞所致。处方:金铃子、延胡、五灵脂、蒲黄、香附、半夏、陈皮。次日复诊,痛楚消失,精神安宁,追踪未见复发。

【摘录】《袖珍》卷二引《圣惠》

页首
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四引《经验方》,名见《济生》卷三:金铃子散
【处方】金铃子100个(汤温浸过,去皮;用巴豆200个捶微破,麸3升,同于铜铛内炒金铃子赤熟为度,放冷取出,麸、巴豆不用)。

【制法】去核,为末。

【功能主治】丈夫本脏气伤,膀胱连小肠等气。七疝,寒注下焦,小腹引外肾疼痛,大便多闭。

【用法用量】每服3钱,热酒醋汤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四引《经验方》,名见《济生》卷三

页首
《杨氏家藏方》卷十:金铃子散
【处方】金铃子肉49枚(锉碎如豆大,不令研细,用巴豆49枚,去皮不令碎,与金铃子肉同炒至金铃子深黄色,不用巴豆),茴香1两(炒)。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膀胱疝气,闭塞下元,大小便不通,疼痛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前温酒调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

页首
《朱氏集验方》卷三:金铃子散
【处方】川楝子1两(净),斑蝥14个(去头翅足),巴豆14个(去壳并心,劈开作2片)。

【制法】上2味同川楝肉于银石瓦器内慢火炒,令川楝肉带微黄焦色,取去斑蝥、巴豆2药不用,只将川楝子肉别安之一处,外用茴香3钱,重和前川楝子肉,用盐合炒令香,并前川楝子碾为细末。

【功能主治】膀胱疝气,小肠偏坠,小腹撮痛,发则欲死,诸所不治者。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空心温酒调下。若脏腑微利,痛即愈。病久而甚,不过3服。服后仍用安肾丸、沉香荜澄茄散吞服,以补其虚,则其疾永不作矣。

【注意】病退即止,不可过剂。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三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