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要: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伏气温病说的理论根据,这个学说在温病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单独依据这句话有一定问题。一是邪伏部位问题,邪气藏伏在什么地方?有人认为藏伏在肌肤,如王叔和的伤寒例,重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便为温病,至夏变为署病。二是认为藏在少阴,如叶天士认为,寒邪藏于少阴,但有的医家讲,邪伏不了一个季节,如吴又可的瘟疫论,说邪伏膜原,但寒邪发为温病的不可能藏。还有人认为,不是藏伏的原因,是冬天伤于寒,冬不藏精,到春天,阴精不足,不能耐受阳热之气,产生温病。张奇素问释义就这个观点,认为和金匮真言论的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是一个意思。吴坤的素问吴注,秋冬,时之阴也,寒湿,气之阴也,冬伤寒,秋伤湿,谓之重阴,冬伤寒而病温,秋伤湿而咳嗽,重阴而变阳证也。在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也有这样的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生洞泻,夏伤于署,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