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07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00 发表于: 2012-04-16
临证指要:保胃气是治疗热病的根本。两感于寒是外感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病证,表里两经同病,说明邪盛正衰,三日,六经俱病,脏腑皆伤,说明起病急,发展快,六日死提示病情重,预后差。其死,最终是由于胃气的衰败,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所以要保胃气,存津液。所以治病要保护人体正气。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01 发表于: 2012-04-16
第四段,根据夏至划分温病与署病。也就是根据节气划分温病与署病。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热病是在夏至以前发,还是在夏至以后发,来判断是温病还是署病。温指温热病。温热病在夏至以前发病的,属温病。一般多属于春温。夏至以后发病的,多半属于署病。但严格说,不一定就差一天,二天,这是个大概的划法。治疗署病时,不要用止汗法,因为署病一般都是多汗的。当然也没并说用发汗法,清署,益气是主要的,但不能排除也有点发汗的意思。但是今天不用汗法,伤津液。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02 发表于: 2012-04-16
理论阐释:温病署病,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均由伏邪所致,都是感受上一年冬季的寒邪,邪气藏伏于体内而不发,到第二年春天发病,由于受病的原因相同,但发病时间与特点不同,而有温病署病的区别,看来是由于人的体质不同。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天养生不当,阴精不足,冬不藏精,所以到春天,阳热之气上升时,人体的阴精不能与之,与外界的阳热之气相适应,而出现温病和署病。后世温病学派讲伏邪,也只有春温、伏署才有伏邪。别的病没有。
结合全篇,冬日感寒,为伤寒,叫狭义伤寒。春日夏日感时,分别为温病和署病,也就是说,温病和署病皆属伤寒之类。署和温是个温度高低问题,以发热轻重而言,温病发热轻,署病发热重,但不绝对,温病也有发热重的。
临证指要:署病治疗。一要清署,同时要益气,署是阳热之邪,易大汗,伤阴,伤气。阳气随汗外越。清热涤署,益气生阴为大要。清署益气汤常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03 发表于: 2012-04-16
第二节 素问-评热病论
评议,评论,公允评论阴阳交、劳风(劳累受风)、肾风、风厥这四个热病的病理变化,预后吉凶,邪正消长的规律。还有一个意思,前面讨论的叫热病之外,温病、署病、六经热病、两感热病,除此之外,这四个病也有发热现象,也可列为热病范围,和前面热论所说不同,评一评它。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04 发表于: 2012-04-16
第一段:论阴阳交的症状,病机与预后。
原文:“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05 发表于: 2012-04-16
这段讲阴阳交病机,症状,预后。一般的热病,汗出之后热应该退,可这个病汗出之后热不退,又发热,立刻就发热,不但热,脉还燥疾,脉跳得快,不平和,不换和。热不因汗退,脉躁疾,也不为汗衰,还语言犯乱,又不能食,这是很危险的症状,这叫什么病啊?岐伯说:这个病叫阴阳交,意思在于阳邪与阴精交结不解,阳热之邪与人体的阴精正气相结合在一起,而不能解开,所以叫阴阳交。也是名正气战胜不了邪气。所以交者死也。帝曰:想听一听这个病的病机,岐伯说:人所以出汗,汗是津液所化,津液是水谷精微所化,所以汗来源于水谷精微。一般认为,邪气与人体正气相交争而出汗,这是正气盛而邪气退的表现。如果精胜当能食而不复热,而现在热又起来了,是邪气战胜了才热,汗就是水谷精微之气,同时这个汗,如又发热,再出汗,是精气失也,精气丢失了,汗出之后,又继续发热,是邪气胜。汗出就消耗正气,又不能食,胃气败也,所以精无补益,后天之本绝了,精气、气血津液都没有来源了,倾倒死亡。这个疾病停留在体内,不能去掉,他的寿命很快就要完了。热论上也说过这个问题,邪气盛脉才躁盛,若汗出脉静,静那是正常了,脉不静说明汗出之后邪气未退。脉与他的汗不相应,汗出之后脉没有平静,说明正气不能战胜邪气,这说明很危险,下面又谈了三死一生的问题。
狂言者是失志,神志受伤,志属肾,热灼真阴,神志被扰,失志者死。联系前文,出现三个死证,而没有出现一个可生之机,虽然在疾病过程中,病情某一个阶段轻微些,最后这个病还是很难办。三死证是指不能食而脉躁疾,二是狂志失言,第三是汗出热不止。邪气盛,而气血化生无源,狂言是神志被扰,精气大衰了,汗出又热,热不止,一方面伤津液,一方面邪气仍然盛,这是三死不见一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06 发表于: 2012-04-16
理论阐释:阴阳交的病机特点。从病症分析,汗出热不退,是正不胜邪所致。不能食是里热燔灼,劫伤胃阴。狂言失志是由于肾精受损,阴精不足,热扰神明,脉躁疾,是阴不制阳,热邪充斥脉道。出汗之后邪气去没去,主要看脉象。从预后看,热留伤津,严重,凶险,预后不良。整个疾病过程紧紧围绕阳热邪盛,阴精不足,阴精正气不能制约其阳热邪气这一病机,来认识疾病的严重性,强调了阳邪与阴精双方的胜负存亡,在温热病转归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伤寒者看阳气,有一分阳气就有一分生机,热病,温病主要看阴精,有一分津液就有一分生机。本段指出温病邪留立倾,与非两感伤寒,二者区别关键在于病机不同。一个是温热病疾病过程中,人体感受温热之邪,邪正交争。阴阳交,邪盛正虚,阴精正气无力祛邪,汗出而邪热不退的危重病理变化,难治。而伤寒热病寒邪伤于肌表,卫气郁遏不得达表,邪盛正未衰的病理变化,是邪气正气均盛。阴阳交是邪气胜,正气衰。前者可用汗法,邪随汗解,脉静身凉愈。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07 发表于: 2012-04-16
临证指要:温病学派认为汗出病减为佳兆,反之凶险。温病的危重症不外乎高热的反复,阴耗液枯,动风动血,热扰神明。阳热之邪需赖阴精以制胜,所以把包存津液列为温病治疗之首务,提出热病以救阴为先,救阴以泻热为要,扶正祛邪兼治。热入阴营用清营汤,热陷心包用清宫汤,逆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热闭心包兼腹实的可用牛黄承气汤。热盛动风的用羚羊钩藤汤,后期热病,热灼真阴的用黄连阿胶汤或加减复脉汤等。总的以清热滋阴为主,既清热又生津。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08 发表于: 2012-04-16
第二段,论风觉得病因、病机与治法。
原文:“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09 发表于: 2012-04-16
有病身热,汗出,同时有烦闷,烦闷还不为汗解,这是什么病?岐伯说:汗出而身热者,风也。这和阴阳交不同,阴阳交汗出发热,热盛,还有脉躁疾,狂言不能食,这个是汗出烦闷,汗出身热是由于风邪,风为阳邪,容易使人汗出,邪气不解也可引起发热。汗出而烦满不解,这是厥,厥者逆也,是少阴之气上逆。风袭太阳,太阳主一身之表,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所以风袭太阳,精亏不足,引动少阴虚火上逆而致汗出,发热,烦闷不除。少阴虚火上逆,这就是风厥病。把病因风和病机上逆结合,叫风厥。帝曰:愿卒闻之,全面地听一听。岐伯说:巨阳主气,太阳主一身之阳气,又主一身之表,故先受之,外邪侵入,首先伤太阳,少阴与其相表里,得热则上从之,太阳受热邪,少阴虚火也从之,上逆,从之上逆则厥。治疗这种风厥病如何啊?岐伯说:表里两经都可刺,在表太阳经用泄法,少阴之经用补法。同时还要饮之服汤。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