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259阅读
  • 486回复

八卦象数配方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10 发表于: 2012-10-15
文地址:《易经》八卦人的分类比《黄帝内经》的五行人要更全面作者:beiaia
八卦和五行一一对应­

《易经》中的五行八卦对应了八种物质,即乾卦为天,坤卦为地;震卦雷,巽卦风;艮卦山,坎卦水;离卦火,兑卦泽。但这八种物质实际上就是五种物质,为什么这么说呢?还要从这八种物质的本源说起。­

首先我们来看艮卦,艮卦代表了山,五行属土,这就和坤卦代表的地一样都是五行中“土”的代表,因此艮卦就可以由坤卦来代表,即“土”的代表。其次是震卦,震卦代表了雷,它和巽卦所表示的风同属五行中的“木”;而兑卦代表的泽和坎卦所代表的水显然象征了五行中的“水”。­

这样一来,八卦就一并归纳成了五个卦,并和五行一一对应了。但这并不等于《易经》中的八卦和五行就此可以划等号了,他们有共同之处,但也存在显著的差别。除了五行八卦之外,《易经》还有一套自成体系的象数和义理的理论。­

八卦代表着不同的象数和义理­

所谓“象以定数”、“数以征象”。事实上,八卦的象与数是密不可分的,实为一体。象数作为易学最古老的语言,用以说明宇宙间的各种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是丰富的宇宙信息的载体。­

《易经》中的象数实际上就是“乾坤坎震离巽艮兑”这八卦,那么什么是义理呢?义理,意义的义,道理的理,也就是这八卦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和道理。­

比如说乾卦,五行八卦只说乾卦是天,那么按照象数的说法它只是天,但是在义理中,它就表示健,通常乾卦所表示的人就比较刚健。再比如坤卦,坤卦代表的是地,它的象数是地,五行属土,但是在义理它表示的就是一个顺,柔顺的顺。这就正好和乾卦相对应,乾卦是天,是父卦;坤卦是地,是母卦。父亲一般来说比较刚健,而母亲则比较柔顺。针对这两个卦,儒家学说就发展了乾卦的健,而道家则发展了坤卦的柔和顺,像老子就非常注重柔,注重顺,注重静。­

震卦的义理代表动,巽卦则代表了入,进入的入,这是因为巽卦是第四个阳卦,从它以后逐渐进入了四个阴卦,也就是由阳入阴的入;离卦的象数是火,它代表的义理就是美丽的丽,因为丽在古代通“日”,也就是太阳的意思;坎卦的象数是水,它的义理则是陷,陷进去的陷,这意味着我们陷进去一个危难之处就要想办法出来,这个陷也包含了险的意味;兑卦是泽,但它的义理则是喜悦的悦,也是说话的说,所以兑卦代表的义理就是说我们要笑口常开;而艮卦它的象数是山,它的义理就是止,也就是停止的意思。­

八卦的象数和义理­

象数义理,一以贯之,本来就是易学的两个层次和两项内容,各有其存在的依据与价值。伴随易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也一直存在着象数、义理两派。两派互争短长,其余波流衍,至今犹在。虽如此,但均是“偏向”却没有“偏废”,言象数者未废义理,言义理者未废象数。接下来,我们要通过象数和义理相结合来一探我们人体的生命体质之谜。­

我们清楚了什么是象数什么是义理,如果我们将象数和义理相结合,就可以更全面了解一个人的精神情操,以及他身体各方面的素质。这种理论要比《黄帝内经》中的五行人理论更为全面和科学。­

不同卦象体质的人的养生方案­

乾卦人就要凉润养生,而坤卦人就要注意风温养生以应对脾湿,尤其在夏天的时候一定要多开窗以便让湿气从房间离跑出去;离卦人则要低温养生,离卦是阳火、阳热,热就容易伤阴,导致阴虚,所以在冬天进行养生的时候离火之人就要注意节能。­

《易经》作为一门严谨的哲学著作,它对人体生命之谜的阐释主要体现在五行八卦的学说之中,通过对八卦象数和义理的结合,我们就能更全面的知道一个人的精神和他的身体的各方面的素质。《易经》八卦人的分类比《黄帝内经》的五行人要更全面,因为每一个卦象后面都有独特的义理。­

根据五行八卦的理论,我们可以确定八卦对应的人体部位和穴位,具体来说,乾卦对应的部位在首也就是人的头;坤卦对应的则是人体的肚子和腹部;震卦在足;巽卦在臀、股;艮卦则在手;坎卦是耳朵;离卦是眼睛;而兑卦则对应了嘴。我们也就可以据此具体分析五行八卦对人体的体质、养生的影响,以及他的特征、他的阴阳、他的气质、他的寿夭等等。­

八卦五行各有其相对应的人体部位和穴位。我们用八卦之象来探寻人类的体质,事实上是在先觉先知人体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其价值也就体现在:由认识到应用,学会自我调治,真正做到把健康长寿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们先来看一个历史人物的例子,他就是开创汉朝的汉高祖刘邦。在刘邦还是一个小芝麻官——小亭长的时候就被一个颇有眼力的人看中了,这个人就是吕雉的父亲,他发现刘邦当时虽然很穷,又没什么官位,但是很有气魄,而且从外相上看他,面白而且他的体格是非常的魁梧,骨大体宽。吕雉的父亲眼光很犀利,他认为刘邦很有帝王之相,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刘邦的面相不是他成事的主因,更不是既定的,这只是一个参考。而且这八卦人也不都是典型,每个人的身上并不是都具备了单一的八卦人的特性,他可能有交叉,融合,然后组成了不同类型的八卦人。­

阴阳平和的乾卦人­

所谓:“达于上者谓之乾”。八卦之首乾卦,象征纯粹的阳和健,表明兴盛强健。乾卦的卦象为天,如果作为领导者,通过这个卦象,自然会推天道以明人事,把天道的刚健有力转化为自己的主体精神和内在品质,自强不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

乾卦在五行中代表了“金”,乾卦人也就代表了一种阴阳平和的状态。乾卦人的部位除了头还有胸肺和大肠,所以乾卦人的胸廓一般都很发达,头既圆且大。我们过去说一些孩子头型真好,一看就很有活力、很健康;说谁胸廓发达,骨骼好就是说这个人在身体方面给人一种能够担重任的象征。­

《易经》中讲乾为首,首领的首;乾为君,君臣的君。这也就是表示,乾卦人的通常组织能力比较强,领导能力比较强,具备领导者的素质。这样的人在公司中、团体中往往会成为领袖。但是这种人的弊端也很显著,他容易惟我独尊。从阴阳学的角度来说,乾金体质这样的人的特点就是比较平和,通常他的寿命也偏长。­

在了解了乾金体质人的特点之后,再来看一下这种体质人易患的疾病。乾金体质的人被称作乾金之人,我们知道在五行中金属于燥,所以乾金之人容易患肺方面的病,比如肺燥;肺又和大肠相表里,因此也容易得肠燥,便秘,甚至哮喘病、糖尿病。我们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乾卦人中糖尿病比较多,气管炎也比较多,他们爱抽烟、爱喝酒。­

乾金之人因为容易患燥热,因此在养生时就要注意多吃一些清凉润肺的食品,比如银耳、藕、百合、杏仁等等,像杏仁做的露露就很适合这类人食用。此外,因为乾金之人还易患便秘,因此就要多吃一些润肠的食物,如木瓜,木瓜属于《易经》中的象意食品,对乾金之人很有益处。另外对于这类人还要让他们少抽烟、少喝酒,这对解决他们身体中的燥热有很大好处。尤其要注意秋天的养生,因为秋天比较燥,外燥引动内燥,如果再抽烟喝酒,不吃凉润的东西就容易得病。­

多阴少阳的坎卦人­

第二类人是坎卦人,他们在五行中代表了水。水性偏寒,寒气通于盛,坎卦人的特点就是多阴少阳,表现在面相上就是面青,偏黑,脸长且瘦。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耳朵偏大,这是因为坎卦是主耳的。­

坎卦人的特点就是城府比较深,非常内向,但是他们长于心计,很善于出谋划策。这类人往往在开会的时候如果没人点到他他绝不会主动站出来说话,他就是用耳朵在听,在他们看来,这就叫耳听八方。这类人的寿命是偏长的,因为他们阳气耗得少,所以他们十分注重保养阳气。­

坎水之人容易患的疾病往往和肾脏相关,因为坎属水,水气通于肾。此外,水性寒,且阴,所以坎水之人也容易得寒病,阳稀方面的病,甚至抑郁症,这是因为他极端内向,不愿意把自己的话说出来,总是憋在心里就容易得抑郁症。­

坎水之人在养生方面应注意三防,即防肾病、防寒、防阳稀;在饮食方面应该多吃一些温补的、温阳散寒的东西,少吃一些寒凉之物。­

稳重敦厚的坤卦人­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坤卦代表了地,坤卦的部位在腹部,他们一般个子不高,比较矮壮,头偏大,腰粗,肚子偏大,四肢很结实。­

坤土之人的显著特点就是非常敦厚老实,非常的稳重,他们是实干家。在个性上坤卦人比较偏内向,但又没有坎卦人那么内向。他们的一个缺点就是比较缓慢,不仅仅是动作缓慢,其自身气血的流动也比较缓慢,比正常人都更缓慢,这也导致他们的反应稍微比其他人要更缓慢。他们不会是冲锋陷阵的人,但一旦他们看好了,果然有效了,就绝对是一个最好的实践者。­

坤土之人通常容易患脾方面、湿气方面的病,比如说痰饮、水肿之类的症状,或是肚子疼、腹泻等等。因为坤属土,土是湿气,湿气则通于脾。­

坤土之人因为湿气比较重,在养生时就要注意用燥,用温燥的食物来克制体内的湿气,可以多吃一些羊肉、辣椒、生姜之类的食物;另外还应多吃一点豆类,可以有效帮助健脾利湿。如果是妇科的病症,还可以多吃一点牛肉,这对肌肉是最有利的。此外,在三伏天,使其最重的时候一定要更加防范,在饮食上少食瓜果,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如煮的肉、粥都有助于克制脾湿。­

多阳少阴的离卦人­

离卦在象数中属火,其义理代表了丽,象征了太阳和火,所以说这类人的火气非常重。上面我们说到了坤土之人,他们沉稳地就像一座山,没人能搬到他们反而要时时刻刻依靠他们,每个单位都需要这样的人。但是离卦人呢?他们是多阳少阴的,也可以说他们是太阳之人,这类人的阳气很旺,也就是火气旺。所以他们的外形特征往往是面色比较偏红,头偏小,但是他们一个特点就是眼睛非常厉害。­

这是因为在八卦中,离卦是在眼睛,因此离卦就是眼睛最厉害,看什么东西只要他一扫心里就全明白了。通常离火之人的思维是非常快的,就像闪电般,是爆发式的。他们善于创新,什么事情总是想在前、做在前。但是这类人的缺点也十分明显,有时候会过于自信。­

在疾病方面,离火之人易得口疮这类火气重的疾病,这是因为他们急心好动,火性上涌;同时火气又通于心和脑,心又主脑,所以容易患脑抽动一类疾病。我们发现,医院里的病人脑出血的大部分都是性子急的,这就是因为离火快。这类人平常也是火体热体,爱生气还一生气就控制不了,就容易造成气上到脑,导致脑出血。因此,这类人一旦高血压了就更要注意脑中风。除此之外,离火之人还容易得眼睛方面的疾病,如眼底出血什么的。因为火越上涌,气血也跟着上涌,然后就引发眼底出血,一下子一只眼睛就看不见了。­

离火之人的养生要注意静养生,要少生气、多安静,少吃动火的东西,少喝酒,平时不要动风,不要动火,也不要食用过于辛燥的食物,以此来维持体内水火阴阳的平和。­

敏感善变的巽卦人­

《易经》中说:“巽为风,君子以申命行事”。巽卦柔而又柔,前风往而后风复兴。因而,“巽”又派生出顺从、谦逊的含义。但顺从非盲从,谦逊也不是优柔寡断。那么,巽风之人他究竟有哪些性格特点?他的养生奥秘又是什么?­

巽卦的象数是风,是木卦,这类人的特点就是敏捷、灵巧、善变,但是他们也有一个特点就是忽冷忽热,因为风是时而狂风暴雨,时而又和风细雨的。巽卦是多阳少阴的,所以巽卦人的寿命也要稍微偏短一些,但是比离火之人要长。­

巽属风,风气通于肝,巽卦人通常易患外风引动内风的症状,以及过敏方面的病;因为他的善变和敏感就容易得神经方面的病症,如神经官能症、癔症这一类的病症;同时,他也容易得高血压。­

巽卦人在平时要注意少食发物,如芽类食物,比如豆芽、香椿、蒜苗等等;同时也不要吃腐乳、猪头肉、老母猪肉、老公鸡肉这类的物质;如果是羊肉和海鲜不是不能吃,而是应该少吃,才能调补体内的阴阳平和。­

巽木之人还要注意外风的影响,在大风天来临时更要注意养生。有许多高血压的病人,在大风天还没有来临之前头一两天,就感到眼睛斜了、头晕了,他们去医院看医生说自己降压药也在吃,又没有动怒,没有劳累怎么血压就不对了?这就是因为外风影响了体内的肝风,肝脏发出的警报。等到大风过去了,一切就都好了,所以说巽木之人尤其要注意大风天前后的养生。不能生气、不能许久,也不要吃动风的药。­

五卦人和五行相联系,也和阴阳相联系,同时和风行暑湿燥火也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在养生时应十分注意。乾卦人就要凉润养生,而坤卦人就要注意风温养生以应对脾湿,尤其在夏天的时候一定要多开窗以便让湿气从房间离跑出去;离卦人则要低温养生,离卦是阳火、阳热,热就容易伤阴,导致阴虚,所以在冬天进行养生的时候离火之人就要注意节能。这不仅帮助了我们自己养生、节能,也有助于国家的总体节能,是一举两得之事。­

维护生命阴阳平衡的体质养生法则­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就是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大自然的气相协调,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否则不是雪上加霜,就是火上添油,或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干柴与烈火,不仅无法达到养生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人的生命储备是有限的,人们需要节能养生。节能养生包括静养生、慢养生和低温养生。我们节能养生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阳气和阴精,避免不必要的损耗,从而维护生命的阴阳平衡。那么怎么进行节能养生呢?­

先来看什么是节能。我们冬天的空调温度不调太高其实就是节能,节能讲究的实际上就是一个适度的问题,若是冬天在室内穿一件毛衣不觉得冷这就说明了空调的温度很适度。有一次我去一个大公司讲课,大楼里的温度很高,暖气开得大大的,我热的赶紧把穿着的毛衣脱掉了,然后我发现他们的员工穿的都是小短袖,这就是不适度,不节能。冬天本来是主藏的,就应该要偏冷,应该低温养生,而这家公司的做法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是高温养生。我后来找到他们的领导跟他说虽然你们是关心职工,但是现在室内的温度太高反而对养生不利。­

但是反过来说,有些有寒症的、体寒的人,就不能低温养生而是要温热养生。因为若是让寒体阳虚的人低温养生他的身体是受不了的,他只能温热养生,比如冬天中午的时候这类人就一定要去晒太阳,根据太阳的光芒给自己增加热度,这就是最自然的温阳养生。­

节能养生的另一个要注意的就是气候反常的时候,体质不好的人,比如对那些寒凉体质的人而言气候过于寒冷的时候无异于雪上加霜,这时候就要比其他人更注重穿衣保暖,在饮食上也要注意不能吃寒凉的食物;那么过热的天气呢?就要注意低温养生,要降温;如果天气太湿的话,用一个比喻来说就像屋漏偏逢连夜雨,就会湿上加湿,外湿引动内湿,引发疾病,因此这时候一定要注意防湿,少吃生瓜果,凉的东西;而过于干燥的天气对那些精亏、伤精的人而言是不适合的,这就等于干柴遇上烈火正好是加燥,所以这时就一定要多吃润燥、凉润的东西。­

其实这些养生的方法就是把《易经》的八卦和人体的不同体质相结合,并通过《易经》的象数和义理来进行养生,同时大自然的风寒暑湿燥火也有重要的影响。­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就是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大自然的气相协调,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否则不是雪上加霜,就是火上添油,或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干柴与烈火,不仅无法达到养生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所以我们在养生时一定要把自己身体里的风寒暑湿燥火和自然界中的风寒暑湿燥火相协调,也就是体质养生和自然相调和,这样所达到的效果才能是最好的。­

健脑重在用脑­

《易经》说:“生生之谓易”,就是说生命在于运动,大脑是人体进行思维活动最精密的器官,心脑是全身五脏六腑的总辖,养生首先要健脑。脑细胞的活动同样在于应用。养生保健当中,我们要学会正确运用我们的大脑。­

大脑不衰则全身不衰­

如何才能让大脑不衰老?关键就在于要用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退休了的人为什么主管人事、社交的那一部分脑细胞很快衰退下来,如果每天不动脑,患老年痴呆症的几率也比退休后经常用脑的人大很多。这就说明延缓脑衰的原则仍然是“用进废退”。­

大脑是最重要的人体器官,它当中包含了许多奥秘,和人体的思维、甚至衰老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此,《易经》也做了简单的阐述,《易经》中说乾为首,首就是头,在前文讲述人体体质的时候我们已经阐述过乾卦和头部的关系。­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主不明则十二宫危”,这表明大脑是全身各大系统的总辖。要全身不衰,首先必须大脑不衰,足见延缓大脑衰老具有的重大意义。另外据文献记载大脑的发育也与寿命相关,即脑部发育与寿命成正比,哺乳动物中人的脑最发达,寿命也最长,说明脑与寿命确实相关。据此我们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脑不衰则全身不衰”。­

那么,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大脑?­

这就要从如何运用我们的大脑说起,因为只要大脑运用得好就不容易让它衰老。很多人都很爱护大脑,深怕用脑过度,但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做法。因为大脑是不会使用过度的,科学实验证明,在人死亡的时候,大脑的重量比他最重的时候减少了6.6克,这就说明大脑根本没有萎缩,还是原样的。­

科学表明,大脑是人体中衰老最慢的器官,因为大脑有着巨大的潜力。尽管人从30岁开始,每天即有3万~10万个脑细胞相继死去,每小时约有1000个神经细胞发生障碍,一年内约有900万个神经细胞丧失。但到年老时,也只不过耗掉了脑细胞的20%,尚有80%脑细胞处于未开发状态,说明大脑存在着惊人的储备力量。­

尤其令人兴奋的是科学家们用动物试验已经证实了脑细胞可以再生。美国科学家通过老龄鼠试验发现在险恶而复杂的环境里(关在有猫威胁的地方)会长出新的神经根,能促进脑智力细胞发育的膜质细胞大量增生。虽然仅是动物试验,但也给人类抗衰老带来了曙光。此外,还有科学家观测到近一个世纪以来人脑的平均重量在增加,也提供了脑再生存在的可能性。还有学者发现女性脑细胞虽然从40岁时就开始萎缩,但过50岁后其萎缩速度又会变慢,变得比男人还慢,提示脑的活性在一生中可能存在着周期性。­

大脑是人体的中枢器官,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抗衰老的重心应放在脑。只要脑不衰,身体的其他部位就有希望了。­

那么,怎样才能延缓大脑衰老?其关键就在于要用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看有很多退休乐得老同志,或者是有很多人退了休实际上还很年轻,还很能做很多很多的事。结果退休之后他就不用脑了,大脑很快就衰退了,大脑一退化以后血液供应变缓了,这样得老痴呆、脑梗、脑动脉硬化的几率就比常人大很多。所以说,其实很多人退休以后,我们还可以做很多事,比如孔子五十岁才研究《易经》,对《易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果我们老同志退休后什么都不做了,大脑退化以后全身也跟着衰老了,整个人也衰老得快。这就说明延缓脑衰的原则仍然是“用进废退”。­

人的生理钟的“总钟”其实就在大脑内。虽然各个细胞皆有自己的钟(如人已死,但离体的细胞并不会马上死去),然而,这些小钟都是受大脑中的总钟控制的,一旦脑钟失控则小钟必然失灵,因此,勤用脑是延缓全身衰老的重要环节。­

人脑也是一个太极图­

“诗仙”李白有个故事叫“李白斗酒出诗篇”,我们看李白写出诗来的时候他要喝一斗酒,写出来的诗才是好诗。这就是说在阳极状态下,他就可以调动潜意识。人的思维处在一种白热化的状态下的高度集中,就很容易形成这个阳极避阴,把藏在深层的潜意识调动起来。一旦调动了深层的潜意识,我们的思路就会很快,智慧也就源源不断地出来。­

《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告诉我们万世万物都是由阴和阳组成的,都是阴阳气化,那么我们的大脑也不例外。天是一个大太极,人是一个小太极,我们的脑也是一个太极。我们的脑和这个太极一样,也是一个阴一个阳。这里的“阳”就是我们的显意识,“阴”则代表大脑的潜意识。­

《易经》有一句话,叫做:“伏羲知幽明之故”,就是伏羲这个人他知道幽暗的和明显的思维规律,因此他能够知生死之术。通过这段话,《易经》告诉我们天下的事物有明也有暗,有显露的也有隐讳的。也就是说,现在还有很多事情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并不了解。显露的事情我们知道了,那还有不显露的事物可能就不清楚了。我们的大脑思维也是这样,我们既要知道显露的,也要知道不显露的。我们有很多科学的道理,现在的科学研究其实都是显露的,我们还是很难进入到不显露的,就是隐讳的那部分。­

大脑的太极图太极图,阴极部分表示的是潜思维,阳的这一部分表示的是显思维,一个幽一个明。我们人在没有语言之前,不会说话的时候,是潜意识为主的。只有通过潜意识进行思考和交流。但是自从会说话以后,显意识就飞速地发展,潜意识就被压抑下去了。所以说,现代人的思维就形成了潜意识和显意识两种思维,下边是深层的潜意识,上边是表层的显意识。­

潜意识是一种深层的意识,它是人类进化的很长时间里,千千万万年以来祖祖辈辈的人积累的智慧,这是一个暗流,而上边的表层意识,是表层的智慧。我们不禁要问,这两种意识它们能够沟通吗?我们要运用它们的话,能调动潜意识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能够调动我们的潜意识,也能够促进显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沟通。­

太极图中一阴一阳,阴和阳是在的什么地方沟通的呢?阳极避阴,阴极避阳,阴阳的交接处就是阴阳转换的地方。“阳极避阴”就是说我们思维在白热化的状态下,在显意识思维发展到极端的时候,就可以和潜意识沟通,就可以出更多的智慧。我们都知道“诗仙”李白,他有个故事叫“李白斗酒出诗篇”,我们看李白写出诗来的时候他要喝一斗酒,写出来的诗才是好诗。这就是说在阳极状态下,他就可以调动潜意识。这也就是说人的思维处在一种白热化的状态下的高度集中,就很容易形成这个阳极避阴,把藏在深层的潜意识调动起来。一旦调动了深层的潜意识,我们的思路就会很快,智慧也就源源不断地出来。我自己的体会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切干扰没有的时候,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以说智慧就如喷泉一样的喷出来。­

显意识的高度白热化可以调动潜意识,有的时候潜意识也会经过梦境等直观的体验体现出来。比如说发现化学元素苯的化学家,研究了很长时间,白天苦思苦想都想不出来,结果就在梦里边梦到了结果。梦里边就是这个潜意识的显示。显意识是外向的,在白天的时候是最明显的;潜意识是内向的,在夜晚的时候容易出来。­

当然我们也能知道,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了脑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如果说他没有经过非常艰苦的脑力思考,即使被砸了脑袋也是发现不了的。就是说苹果树下如果是别人,是不会发现这个万有引力定律的。所以说智慧是不光顾懒汉的,只有在经过了白天激烈的思考以后,到了夜晚的时候睡着了,或者在一种朦胧的状态下,潜意识就比较容易同显意识沟通。­

左右脑的交替使用有利于脑养生­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他既热爱科学同时又喜欢拉小提琴,他常常在一番激烈的脑力劳动之后,练一会儿小提琴,然后工作智慧就出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就是左右脑交替运用的结果。­

人脑左半球主管语言和抽象思维,右半球主管音乐艺术形象,显意识在左半脑,潜意识在右半脑,二者可以沟通。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有双重性,左脑的特长在于抽象思维、计算,右脑则偏于形象感受及艺术,但右脑同样也具有左脑的思维功能,这就是为什么在“潜意识”状态,如梦中及做其他活动时能够产生思维,这就是因为右脑在工作。­

这一理论就为我们提供了开发右脑思维细胞的依据,这也是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并非都出现在实验室里的原因。如欧基米得定律就是在洗澡盆里顿悟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苹果树下闪现的,发现苯分子结构则是在梦里获得的……如果把右脑也开发出来,让左右脑交替应用,那么防止脑衰的可能性就更有条件了。­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爱因斯坦的例子,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他既热爱科学同时又喜欢拉小提琴,他常常在一番激烈的脑力劳动之后,练一会儿小提琴,然后工作智慧就出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就是左右脑交替运用的结果。­

右脑是和形象思维、艺术和音乐等相关的,而左脑则是和抽象思维相联系。往往在左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紧张的抽象思维后如果能使右脑和左脑交替运用就可以收获灵感,比如听听音乐、弹弹琴。这也就是说一段紧张的工作以后用音乐、艺术等形象思维放松就会使潜显意识进行沟通。­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他的夫人就是一位音乐家,他的很多重要科学理论其实并不是在他研究科学的时候想出来的,而是在听过他夫人的音乐之后才冒出来的,这也说明了左右脑交替使用、紧张和放松的重要性。­

具体到每个人对左右脑的开发上,一定要注意利用每天早上刚刚清醒的那段时间。当每天刚睡醒时,再起床前在大脑里再思考一遍昨天研究过的东西,往往就会产生新的智慧,这是因为经过白天的紧张以及夜晚的松弛后,智慧就犹如泉涌。­

事实上这也是有效运用大脑的方法,前面已经讲过大脑是人体中衰老最慢的,大脑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即使衰老也只是部分地进行,因此防止大脑衰老通常都能取得显著的效果,最有效的一条保护大脑的方法就是勤用脑。­

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曾说:“精神不用则废,用之则振,振则生,生则足。”现实实践也证明人用脑越勤,大脑各种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越多,形成的条件反射也越多。因此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大脑保健,常思防衰。­

锻炼大脑的方法­

健脑气功人人皆可做,尤其适于脑力劳动者,因脑力劳动比较紧张,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如能应用脑气功,将有益于健脑和提高工作效率。­

静养脑的脑静功­

脑静功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静心健脑的修习方法,其目的即在于排除杂念,净化大脑,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整,从而提高智能。那么,脑静功具体怎么做呢?­

脑静功主要是静能生慧。正如佛家所青“定能生慧”,即安定静养可改善脑功能,人一天约有13亿念头,念头对大脑损伤很大,尤其恶念伤害最大,据国外研究妒忌念头所产生的毒素,至少可以毒死一只小老鼠,可见人要多积德行善,少有恶念、毒念、邪念,才能长寿。­

脑静功的目的即在于排除杂念,净化大脑,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整,从而提高智能。我国道、佛家极为提倡“定能生慧”。如《道藏·度人经》提出专一、内敛、断妄念。《老子》提出“虚静”“无为”,佛家推崇“空”、“戒”都是属脑静功的宗旨。­

脑静功主要适用于繁重劳动的脑力劳动者,这种养脑方法会缓解大脑的疲劳。可以通过采取静坐,然后把气通过意念从百会穴引入大脑的篱王,在百会穴下边三寸左右,是整个大脑的中枢部位。如果把意念停留在这个部位,做深呼吸或是想象美好的事,再睁开眼睛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大脑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就能感觉到清新之气油然而生。这就是脑静功的作用。­

脑静功分为独步静功及静坐功两种。独步静功为独自漫步,以缓慢而有节奏的步伐结合深而慢的吐纳功,独自漫步于幽静之处,然后逐渐想一个美好的良性愿望而排除杂念。所谓以一念代万念,最后由沉醉于美好的愿望而逐渐沉静下来,处于无念无欲的漫步,让大脑出现清静无欲的澄清程度。此时是一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状态,让大脑有一个积极的充分休整的机会,这样有利于休整后的智力开发,孔子称为“心斋”。此法以黄昏傍晚或月下独自漫步效果最佳。脑力劳动者尤为适合,回屋后大脑清爽,工作效力倍增。­

脑静功另一种方法为静坐,即闭门独坐,头后靠,眼半闭,取自然舒适位置,然后开始慢而深的吐纳功或结合默念,逐渐诱导入静,此时入静决不等于大脑皮层抑制,入静后必须进行积极的内视意守,即“返光内照”。方法是内视于泥丸(脑),意守百会下三寸(相当于脑垂体部位,为生命中枢)。适时缓缓睁眼洗面后,自有一种大脑清新感觉油然而生。这时再开始工作,脑力自然倍增。这和佛家“坐禅”,“定能生慧”的原理是一致的。如《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也正如孔子所提倡的“坐忘”。如颜回答孔子日:“何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即犹如忘掉自己的形体而入静。孟子的“存夜气”,同样指清宁入静,这些养生原则都是《周易》坤静柔顺理论的应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11 发表于: 2012-10-15
论中医思维及其走向


--------------------------------------------------------------------------------

张其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6 年第4期



  

    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医的本质与面貌。那么在世界三大古典逻辑中,哪一种逻辑能代表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译介到中国的时代很晚,古印度的因明逻辑只在佛教高层僧侣中习用,因而不可能代表中华文化的思维特征。而中国先秦时代的“墨辩”逻辑,多数学者认为是中华思维方式的代表。其实不然,墨辩逻辑在秦汉以后随着“墨学”的绝灭而逐渐湮没失传。从墨辩逻辑的本质看,它与形式逻辑、因明逻辑一样是外延性逻辑,即历概念范畴的理论上遵循同一律,同即是同,非即是非,概念外延确实清晰。这与中国文化思维特征是不尽相符的。

  能代表中华文化思维特征的是《周易》思维方式,或言《周易》逻辑。《周易》逻辑是一种不属于外延型的逻辑,它以观象取类、名物取譬的方式来界定概论的含义,以主客观相参的吉、凶、悔、吝为基本的判断形式,以多维、发散、可能、盖然为推理方法。《周易》逻辑从整体上、在运动过程中把握指谓对象的具体存在特质,从时空关系的角度,从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主体体悟结合中产生概念范畴,这是一种对指谓对象的全方位把握,就其认识功能而言,较之以平面的静态的却是清晰确定的方法来界定概念的外延型逻辑,是各有千秋,甚至高出一筹的。

   整体 --- 对待是《周易》思维的最大特征,取象运数是《周易》思维的重要方法,太极象数是《周易》思维的基本模式。这种思维方式和方法深层次地影响了中医的形成与走向。应该说中医遵循的即是《周易》逻辑,中医的思维模式即是《周易》的思维模式。

  认识中医思维模式的特殊性征,对于把握中医的本质,保持并发扬中医优势,弥补中医的不足,纠正当今中医研究的某些误区,都将具有积极意义。

   1 中医思维方法与思维模型

取象运数是中医思维的主要方法,太极象数模型是中医思维所采用的理论模型。

   1.1 取象运数的思维方法

  中医采用据“象”归类、取“象”比类的整体、动态思维方法。所谓“象”指直观可察的形象,即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以《周易》为代表的取象思维方法,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取“象”是为了归类或类比,它的理论基础是视世界万物为有机的整体。取象比类即将动态属性、功能关系、行为方式相同相近或相互感应的“象”归为同类,按照这个原则可以类推世界万事万物。

  中医即采用这种方法,又称“唯象”的方法。中医在分析人的生理功能结构时,将人体脏腑、器官、生理部位和情志活动与外界的声音、颜色、季节、气候、方位、味道等按功能属性分门别类地归属在一起。《素问五脏生成篇》:“五脏之象,可以类推。”如心脏,其基本功能是主神明,主血脉,宇宙万物中的赤色、徵音、火、夏、热、南方、苦味、七数、羊、黍、荧惑星等均可归属于心。五脏均以此类推。这种取象的范围可不断扩展,只要功能关系、动态属性相同,就可无限地类推、类比。如果客体实体与之发生矛盾,那么也只能让位于功能属性。中医有一个“左肝右肺”的命题,历来争议很大。肝在人体实体中的位置应该在右边,这什么说“左肝”呢?其实这是从功能、动态属性上说的,肝有上升、条达的功能,故与春天、东方等归为一类,东方即左边。同时这个方位又是太极象数模式的方位(详见下文)。

  中医在对疾病的认识上,也是据象类比的。中医重“证”不重“病”。将各种病症表现归结为“证”。如眩晕欲扑、手足抽搐、震颤等病症,都具有动摇的特征,与善动的风相同,故可归为“风证”。中医“同属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就是根据动态功能之“象”类比为“证”而制定的。因此,有些病的病因症状相同,却分属不同的“证”;有些病的病因症状不同,却归为同一“证”。关键在于是否有相同的病机,而不是取决于症状或病因。例如慢性腹腔、脱肛、子宫下垂这三种不同的疾病,其症状(象)不尽相同,发病的原因也不同,但它们的病机(动态功能)都有可能属于“中气下陷”,故可归为同一“证”,都可采用补中益气汤法治疗。

  中医以“象”建构了天人相合相应、人的各部分之间相合相应的理论体系,取象可以不断扩展,没有范围限制。这种“象”已超出了具体的物象、事象,已经从客观事物的形象中超越出来,而成为功能、关系、动态之“象”。由静态之“象”到动态之“象”,使得无序的世界有序化,使得人体与宇宙的关系有序化。

  所谓运数思维,就是以“数”为思维工具来把握客观世界。值得一提的是,运数之“数”实质上就是“象”,它并不偏向于定量,而是偏向于定性。

  《素问·金匮真言论》将五脏中肝、心、脾、肺、肾与八、七、五、九、六相配,这是依河图五行成数配五脏,木的成数为八,火的成数为七,土的成数为十(生数为五),金的成数为九,水的成数为六。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三”阴“三”阳、“五”运“六”气、“五”轮“八”廓、“六”淫“七”情、“三”部“九”候、“八”纲辨证、“八”法、“四”气“五”味、“五”腧穴、“八”会穴、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等,均是运数思维的体现,其数字虽带有量的规定,但主要是为了表性,“数”与其说成“数”不如说成“象”,同时也是为了满足象数思维模式的需要。在后世的了展中,中医理论大量吸收了天文、历法、卦爻的知识和框架,扩大取象范围。《灵枢阴阳系日月》将十二经脉与十二月相配,《素问阴阳别论》:“人有四经十二顺(从),四经应四时,十二顺(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杨上善进一步解释:“四经,谓四时经脉也。十二顺,谓六阴爻、六阳爻相顺也。肝心肺肾四脉应四时之气,十二爻应十二月。”《黄帝内经太素阴阳杂说》在诊断辨证学说中,无论是脉诊、舌诊、眼诊、尺肤诊、都有遵循全息的八卦结构规律,依此规律可取象比类。《伤寒论伤寒例》提出外感病决病法,直接以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观测外感病,以乾坤阴阳爻的消长取象比类说明一年四时阴阳变化规律及外感病发病规律。而运气学说、子午流注则是将天文历法之“象”与人体生理、病理综合研究的代表,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1.2 太极象数思维模型

   取象运数的思维方法是和太极象数思维模型分不开的。中医遵循以《周易》为代表的思

维范式,即程式化、固定化、符号化的太极象数模型。具体地说又可以分为以下模型:

   1.2.1 中医认为人体和宇宙万物一样充满“阴阳”对立统一关系。“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阐释人体组织结构:上部、头面、体表、背部、四肢外侧为阳,下部、腰腹、体内、腹部、四肢内侧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手足三阳为阳,手足三阴为阴;气为阳,血、津为阴。五脏按部位、功能又可分阴分阳,每一脏腑又分阴分阳。可层层划分。“阴阳”运用以阐释人体生理功能,人体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辨证、治疗原则以及药物的性能等等。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用以阐释人体生命现象的基本矛盾和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及人体与自然相应的整体联系。阴阳模型是中医的最基本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三阴三阳。三阴三阳用以阐释经络,手足分别配以太阴、阳明、少阴、太阳、厥阴、少阳,共十二经脉,三阴三阳有开合枢的序次和功能。三阴三阳还指伤寒热病邪侵入经络以后的传变次第、地球公转形成的气候周期(主气)、日月星等天体运动变化形成的气候周期(客气)。

  《内经》中还有四阴阳说,《灵枢阴阳系日月篇》将心、肺、肝、肾分别称为“阳中之太阴”、“阳中之少阴”、“阴中之少阳”、“阴中之太阳”。加上脾为“阴中之至阴”,实为五行模型。

   1.2.2 五行模型

  中医把五行作为人体与事物的归类及相互联系的模型,体现人体的功能分类及生克乘侮、亢害承制的变化规律,并用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用以说明诊断、辨证和治疗原则。

  在五行模型中,五行与五脏的配属为中心,五行是个纽带,将器官(五官)、形体(五体)、情志(五志)、声音(五声)以及方位(五方)、季节(五时)、颜色(五色)、味道(五味)、生化(五化)等纳入其中,以此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本身的整体性。

  五行的生克乘侮是事物联系、人体功能活动联系的法则。五行相生、相克说明脏腑之间资生与制约的联系,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生理联系,这种联系把五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病菌理上相生表主母及子、子病犯母的传变过程,相克代表相乘(相克太过为病)与相侮(反克为害)的传变过程。五行模型还广泛地用于诊断、治疗等方面。

   五行模型是中医最基本模型,它与阴阳模型互为补充、互为印证。

   1.2.3 河洛卦象数理模型

  《内经》已开始用河洛数理模型构建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灵枢九宫八风篇》直接将洛书八卦与脏腑配合,以九宫八卦占盘作为观察天象、地象及人体、医学的工具,将八卦八方虚风与病变部位有机对应,以文王八卦作为代表符号,表示方位(空间),显示季节物候(时间)变化特征。后世基本依据这种配属关系。再如上文所言(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八、七、五、九、六”配属五脏,乃是河图中五行之成数。

   “左肝右腑”除上文所述是取动态、功能之“象”,同时还是遵循后天八卦模式中的方位规律,并不是指形体上的解剖位置。

  十二经络的形成也与卦爻模型有关。马王堆汉墓帛书记载的经脉还只有十一条(见《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并且还没有完整的“手足”“阴阳”的名称。从马王堆帛书到《内经》,从十一脉发展到十二脉,《周易》六爻模型起了一定作用。

  运气学说更是遵循河洛卦爻模型,《素问五常政大论》除“五运平气之纪所应”之数为河图生成数外,还将五脏病变与洛书九宫数相联系。

  后世如《伤寒论》、《千金方》、《素问》王冰注、金元四大家、孙一奎《医易绪余》、张介宾《类经图翼》、邵同珍《医易一理》、何梦瑶《医碥》、唐宗海《医易通说》等都直接或间接运用或发展了这个模型。

  以上模型其实是同源、同质而且同构的关系,只是有的偏于表数理(如河洛模型),有的谍于表关系(如五行模型),有的偏于表方位和时间(如八卦模型),有的偏于表分类(如阴阳模型),把他们综合起来可称“太极象数统一模型”。

   2 中医思维的特征及其走向

   中医思维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重整体、类比,轻个体、分析。中医不但将人本身各部分之间看成一个整体,而且将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所谓的“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在这个理论基础上采用类比、类推的方法,将人体各部分与外界各事物融为一体。对人体各部分不作个体的、深入的分析,对人与外界事物为什么“合一”、怎样“合一”不进行具体的分析,只重视在模型范式上的归类“合一”。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也体现这一特点。如“龋齿”,甲骨文中已有文字记载,说明“虫”是病原、病因,后来从整体上考察,认为胃热、虚火是其病因。

   2.2 重动态、功能,轻实体、结构。中医类比之“象”是动态、功能之“象”。中医很多概念只代表功能,不一定非有实体结构。《灵枢阴阳系日月》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已从“日月”的实体意义抽象为动态范畴,是泛指,指事物的共性,而不是指具体事物的形体。中医“脏腑”概念绝非指生理解剖意义上的实体结构,而是指功能相同、时空节律形态具有同步性、全息性和一组动态结构。“左肝右肺”绝非指肝在左边,肺在右边,而是指“左”与“肝”具有上升的阳性功能,“右”与“肺”具有下降的阴性功能。“左”与“右”的动态功能由太极象数模型的规定性所决定。

   2.3 重直觉、体悟,轻实证、量化。直觉体悟是中国传统的认知方法,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体现了这一特点。脏象、经络学说主要是通过直觉体悟感知的。脏腑的生理结构与人体实际解剖部位并不相同,说明不是由实证方法得出的。经络主要是循经感传的认知固化的产物。中医在诊断、辨证上更体现了这一特点。望闻问切四诊是一套由表知里的诊断方法,通过对脏器经络的功能性变化的感知,把握疾病发生病因、病变机理。与西医运用仪器、直接从病变部位摄取质方面的材料来把握病变机理的实证、量化方法有所不同。中医诊断辨证有高明与低劣、正确与错误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认知主体 ---- 医生认知、感悟能力的高低,中医尚缺乏一套具有量化规定性的诊断标准。

   2.4 重程式、循环,轻创造、求异。中医理论体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程式化的体系。从生理学说看,早期是从解剖实体形态出发认识脏腑的,如古文《尚书》、《吕氏春秋月令》均认为脾属木、肺属火、心属土、肝属金、肾属水(参见孔颖达《礼记正义疏》),而今文《尚书》和《内经》则从功能出发,确定了肝木、脾土、心火、肺金、肾水的模式,并一直沿用下来,成为中医生理的最基本框架。经络的定型同样也是程式化的产物。中医诊断、辨证也可以说是程式化的,如面部诊、寸口脉诊、尺肤诊、舌诊等,其与内脏相对应的部位排布均是依准后天八卦结构规律,笔者提出一维和二维的八卦全息结构模式。再如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主要是遵循阴阳模式。注重程式、模型,注重循环往复,必将导致创造性、求异性的缺乏,几千所来中医的理论基本没有突破。

  中医思维与西医思维大异其趣。中医注重整体、功能、直觉的思维方法,西医注重分析、结构、实证的思维方法。方法论的不同说明本体论的差异。西方形成并遵从“原子论”的传统,认为原子是世界本原,有限、有形的原子构成物质及其运动,运动的根源在原子的外部,原子与原子之间是间断的、虚空的,要认识“原子”,必须采用分析、还原的方法,由此发展出十七世纪以机械自然观为背景的西文近代实证科学。在对生命的认识上,由古希腊四体液学说,到 19 世纪 30 年代德国科学家发现细胞,并逐渐发展为以细胞学说为基础的近代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和治疗法,直到进入当代分子生物学,医学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统观这个过程,其实都是在运用分析、实验、还原的方法,探求构成物质、生命的最基本元素。

  中国则形成并遵从“元气论”的传统。从《周易》、道家到中医无不讲“气”。“气”是世界本源,“气化”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这种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气”是连续不断、流动有序的,是介于有形有状的粒子与无形无状的虚空的中间状态,可双向转换。中医在对待人的生命时,即从“气”入手,“气”既是生命的最小物质又是生理动态功能。“气”的生命体现必然导致整体性、功能性、直觉性、程式化的方法论。

   从思维方法上说,中西医各有利弊。西医采用纵向的、机械的、还原分析的方法,导致对人的认识从器官、组织、细胞到蛋白质、 RNA 、 DNA 、基因,然而这种方法隔离了人体原有的横向联系,逐渐削弱了生命系统的整体功能,注重生命微观的纵深探讨,忽视生命宏观的整体把握,因而应该说还没有真正认识生命。

  中医采用横向的、有机的、整合的方法,一开始就没有走向机械、分析之路,认为人不是个可以不断分割的机体,是个有机体、开放的系统,人体内小时空对应体外大时空,对应大宇宙的天时、物候、方位及万事万物。从整体、宏观、动态、联系上认知生命,是中医的强项,也无疑是生命科学的大方向。但也不能不看到中医不重量化、不重分析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生理病理上细节不清、结构不明、定量不够、诊断辨证上带有较大的“艺术性”、模糊性、理论框架的万能化甚至僵化,造成了中医发展的缓慢,造成了中医与现代科学的隔阂。现代中医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应该在继续把握宏观、整体、动态认知生命的大方向前提下,怎样弥补微观、分析、形态方面先天不足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继承整体性,强化分析性;继承动态功能性,强化形态结构性;继承主观性、直观性,强化客观性、逻辑性;继承求同性,强化求异性。中医的重点应放在后者,相对地说,西医的重点应放在前者。在思维方式的层面使中西医达到一种最佳配置上调节,实现形而上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这无疑是中医发展的走向,也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前提。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12 发表于: 2012-10-15
原文地址:九宫疗法_1作者:风雨同舟
  九宫疗法(一)

★九宫疗法:是结合以上九宫图与头部穴位及脏腑、五行、星座的关系,用按摩头部穴位的方法来防治疾病。

公元前2000多年传说在洛河出现一只灵龟背上刻有九宫(用点点表示)、后称为“洛书”,有口诀曰;“九宫之义,法以灵龟,四二为肩,八六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 九宫代表了头部的9个穴位连通五脏六腑,与五行及星座相对应。分述如下:
㈠风府穴---肾,水,北极星座。
㈡右头维---虎贲星。
㈢左承灵---肝,木,河北星。
㈣左头维---四结星座。
㈤百会穴---脾,土,五帝星座。
㈥右风池穴---天渊星座。
㈦右承灵---肺,金,七公星座。
㈧左风池穴---华盖星座。
㈨神庭穴---心,火,天纪星座。
一、按摩要点:

⑴时间:夜11时→午11时定为上午,午11时→晚11时为下午。

⑵上午按摩要由㈠宫→㈨宫的顺序按摩;下午由㈨宫→㈠宫的顺序按摩。

⑶按摩次数:单数×9的倍数、要顺时针按摩、《如按摩㈦宫×9﹦63次,要顺时针按摩》;双数×6的倍数、要逆时针按摩、《如按摩㈣宫×6=24次,要逆时针按摩》。

⑷按摩手法:要用五个指头尖并合一起按摩。

⑸为保持四正方(九、一、三、七),四偶角(四、二、八、六)按摩次数的平衡及对中央五宫的重点按摩,以达到最佳按摩效果,要采用反复的按摩法:如上午按摩先由一、二、三→九。然后返回按摩第二遍时由九宫、八宫、七宫→一宫,但第二遍的按摩次数是:九宫当作1宫×9=9次(顺时针转)、八宫当作2宫×6=12次(逆时针转)、七宫处是3×9=27次(顺)、六宫是4×6=24次(逆)、五宫是5×9=45次(注意:这次是逆时针转)、四宫当作6宫×6=36次(逆)、三宫是7×9=63次(顺)、二宫是8×6=48次(逆)、一宫当作是9宫×9=81次(顺)。反复的按摩头部九宫两遍后,最后再在中央五宫处(也可双手重叠)顺时针按摩36次、逆时针按摩24次,按摩结束。这样就使正四方(九、一、三、七)各按摩90次,四偶角(四、二、八、六)各按摩60次,中央五宫按摩150次,总计共按摩750次,大约用10多分钟、但按摩效果极佳。

⑹适应症:适用于预防及治疗头痛、眩晕、失眠、中风、偏瘫、感冒、癫痫、颈项强直疼痛、高血压、低血压、恼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等心脑血管疾病及涉及到的五脏六腑的多种急慢性疾病。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13 发表于: 2012-10-15
原文地址:九宫疗法_2作者:风雨同舟


            二、各穴位位置:

     ㈠宫,风府穴:在项上部,颈后正中线上,自头顶正中线往下

摸,突摸到一凹陷处。

     ㈧及㈥宫,风池穴:后头枕骨下,两大筋外侧凹陷处(与风府

穴平)。左右两穴。

     ㈤宫,百会穴:相当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头部

最高点)。

     ㈨宫,神庭穴:头正中线入前发际0.5寸(拇指的半横指)。

     ㈣及㈡宫,头维穴:鬓发前缘(额角发际)直上入发际0.5寸

(拇指的半横指)。左右两穴。五指并拢为梅花指、拇指放在太阳穴

上、中指所指处即是。

     ㈢及㈦宫,承灵穴:在头顶侧部,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开始往

头后量约3寸处(四个手指),或耳尖直上四指再往前约一指处。左右

两穴。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14 发表于: 2012-10-15
文地址:九宫疗法_3作者:风雨同舟
三、 各穴位所属经络及适应症:按摩九宫防治疾病的机理。

     一宫,风府穴:督脉。行气活血开窍。适应于头痛、眩晕、咽喉肿痛、感冒、中风、癫狂、失音、颈部疾病、半身不遂、精神病。

     八及六宫:风池穴:胆经。调理气血,疏风解表,通窍明目。适应于头痛、中风、偏瘫、感冒、暑病、目眩、高血压、颈项强直、失眠、腰背痛、眼耳鼻病。

     五宫:百会穴。督脉。阳经之首,醒脑、升阳、镇静,调理脏腑。适于头痛、眩晕、神经衰弱、偏瘫、癫痫、高血压、低血压、脑充血、胃及子宫下垂、久泄、脱肛。

     九宫:神庭穴。督脉。活血止痛,安神养脑。适应于头痛、泪出、眩晕、癫痫、昏睡、失眠、惊悸、鼻流清涕、呕吐、精神病、躁狂。

     四及二宫:头维穴。胃经。头痛、眩晕、眼痛、中风、癫痫、鼻塞。

     三及七宫:承灵穴。胆经。头痛、眩晕、目痛、鼻病、脑病、恶风寒、喘息不利。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15 发表于: 2012-10-15
原文地址:九宫疗法的补充资料:按摩头部九个穴位的作用,准确位置及手法。作者:风雨同舟
一、按摩头部九宫的作用:可有效的防治顽固性头痛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失眠,中风,偏瘫,感冒,癫痫,颈项强直疼痛,恼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老年痴呆等心脑血管疾病。
二、头部九穴位置:一宫风府穴在头颈后,用手指自头上方顺头后正中线往下摸到凹陷处即是。五宫百会穴是头顶最高点,在两个耳尖连线的中点。九宫神庭穴在前额上方、头正中线入发际半指(指拇指)或印堂穴(两眉中间)直上四指处。四宫(头左前额)二宫(右前额)叫左右头维穴在额角发际直上半指处,或五指并拢成梅花指、将拇指对着太阳穴(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一指凹处),上面的中指尖处即是本穴。三宫七宫叫左右承灵穴在耳尖直上四指再往前一指处,或神庭与头维之中点往头后约四指处。八宫六宫是左右风池穴,在风府两侧大筋外凹处、与风府平行。
三、简要按摩法:晚11时至上午11时由一宫开始按一二三到九的顺序按摩,其余时间由九宫开始到一宫的顺序按摩。按摩次数是凡单数(13579宫)是9的倍数,要顺时针旋转,2468宫是6的倍数逆时针转(按摩哪时想着在那挂着一块表),九个穴位按摩后,再在一宫处加按9次,最后在五宫(百会)处双手叠压顺转36次、逆转24次。按摩结束后要搓手欲面,在家时要用热水洗手。
四、按摩手法:五指并拢成梅花指,这样按摩面积较大、很容易按摩到穴位上,要稍微用力、但不可用蛮力、有账、痛、酸、麻感为好。
五、注意事项:自我按摩要每天坚持两次。头有外伤或皮肤病及幼儿不宜按摩。为他人按摩效果极为明显。
               详细资料请见九宫疗法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16 发表于: 2012-10-15
原文地址:两种有奇效的读字健身法(简易健身法)作者:风雨同舟
           读字健身法郎凤岗 2005年10月

一、六字诀(只读音)健身法

1、四时五行藏象与六字诀的关系
嘘-------读虚-----补肝-----属木-----应时于春-----开窍于目
呵-------读科-----强心-----属火-----应时于夏-----开窍于舌
呼-------读呼----健脾胃---属土-----应时四季-----开窍于口
呬-------读谢(xi-e)-----润肺-----属金-----应时于秋-----开窍于鼻
吹-------读吹-----强肾-----属水-----应时于冬-----开窍于耳
嘻-------读希----理三焦--------------应于四季-----开窍涌泉
2、读字音不出声的健身方法:可拉长音.A、先按照“虚、科、呼、谢、吹、希”的顺序各读6遍,共36遍。B、再按季节加练:春季加(虚),夏季加练(科), 秋季加(谢),冬季加练(吹)。C、按身体状况加练:肝火大、血压高、头目眩晕或目疾应加(虚), 心脏病、失眠、发热或舌痛加练(科),消化系统、胃肠疾病 加练(呼),咳喘、感冒、发热等、加练(谢),腰腿膝足疼、身体无力、遗精盗汗、头昏气短加练(吹),头眩晕、咽痛、胸腹账满、大便秘结加练(希)。D、加练的字,每个字至少读6遍。
3、说明:A、以上字音每天坚持读两次,对防治五脏六腑等多种疾病效果极为明显。B、练的全过程都要保持顺腹式呼吸:就是读字时用口呼气凹腹,然后自然用鼻吸气凸腹,不可憋气。C、读“虚”要瞪眼想“肝区”,“科”想“心脏”,“呼”想心口处,“谢”想“肺区”,“吹”想腰眼,读“希”时、想有一股“气”自头顶“百会”穴经过身体内由两足的“涌泉”穴排出。

二、六字真言-----唵  嘛  呢  叭  弥  吽  排毒法
         原读: an  ma  ni ba  mi hong
            现读为:翁   妈   泥   悲   咪   哄
                     Weng  ma  ni  bei  mi  hong
                   一声  一声  二声 一声    一声     四声

1、六字真言(佛家用语):也叫(观音灵感真言),(观音心咒),(六字大明咒),佛家称为:驱邪、避邪、去病、护身、保平安的咒语。
2、实践证实:六字真言、可排除身体之浊气、有一定防治疾病的效果。读出声来效果较显著、只读音(不出声)也有效果、可以试用。
3、排除身体浊气的方法:A、读字时可感觉到由百会穴引气经过头---小腿---涌泉排出;如大声读字感觉极为明显。B、排毒全过程:意念读----翁(气由头顶百会穴至嗓子眼“天穴”)、读----妈(气自嗓子眼至胸腹之间的横膈膜)、读----泥(气到贰便“大小便”之间的会阴穴)、读----悲(气分两股由会阴经两大腿中间到两膝的中间)、读----咪(浊气经两小腿到两足的踝骨处)、读----哄(浊气由两足心的涌泉穴排出体外)。C:排除身体浊气(病气)的过程实际是自头顶引清气(氧气)逐步的排压出病气的过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17 发表于: 2012-10-15
原文地址:孙悟空、唐僧、猪八戒与五行相克作者:张鹤瑶的健康斋
       孙悟空、唐僧、猪八戒与五行相克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很多人会认为,五行很难理解,如果我们用《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五个,加以说明,您很快就会理解五行相生相克是怎么回事。先看看下面的五行相克图:

              

五行相克中的“克”是克制、约束、管束的意思。在《西游记》里,唐僧约束孙悟空,孙悟空怕唐僧念紧箍咒;孙悟空管猪八戒,猪八戒怕孙悟空的金箍棒打他,且经常被孙悟空捉弄;猪八戒管沙僧,猪八戒有气,不敢向悟空发泄,只能向沙僧发泄;沙僧管白龙马,原著里一直是沙僧牵马;白龙马管唐僧,没有白龙马,唐僧没有脚力,根本就无法到西天取经。



在五脏对应五行中,心为火,肝为木,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在我们人体的五脏中,心火克(管束)肺金,肺金克(管束)肝木,肝木克(管束)脾土,脾土克(管束)肾水,肾水克(管束)心火,心火克(管束)肺金。



每次唐僧有火,必然向他所直接管束的孙悟空发火。同样,心脏有病变,首先影响的是肺。有些人一旦心脏不好,说话有气无力,喘气也不顺畅,这就是心脏影响肺脏最典型的症状。



孙悟空心里不痛快,首先骂的是猪八戒,同样,肺有病变,直接影响的是肝。有些人风寒或风热感冒,或者患肺炎,肝区也会发闷发痛,脸色发青,整个人提不起精深,这些症状都是肺病传肝的表现。



猪八戒心里有怨气尚可以向唐僧和悟空唠叨一下,但骂人之能对着沙僧骂。那么,肝有病变时,首先受影响的是脾胃。很多人生气或忧伤时,会吃不下饭。这就是生气或忧伤让肝气郁结,肝有火撒不出去,就把火全撒在脾胃身上,导致人食欲不振,饮食不香。



沙僧是脾,是其它四个脏器的调和者。一旦没有脾,气血生成不足,整个人体就会垮塌。首先连累的是肾。经常有人脾虚,舌头胖大有齿痕,不想吃饭喝水,浑身无力,做事没精神,大便拉稀,总想睡觉。脾虚久了会导致肾虚,最终患上脾肾两虚证。

                    

白龙马本是龙变的,不服管,又是肾水,水克火,白龙马跟唐僧的心火很容易水火不容。最开始由孙悟空牵着,因为孙悟空在天庭做过弼马温,管过马,所有的马见着悟空就怕。还因为悟空是金,金生水,所以白龙马是心甘情愿服悟空管束的。后来收服沙僧,一直由沙僧牵马。因为沙僧的土可以克(约束)白龙马这个肾水。沙僧牵马,马就会乖乖听话,由唐僧骑着。



试想,如果没有白龙马,唐僧没有脚力,路上多是崇山峻岭,寸步难行,又怎么去得了西天?人体也一样,如果肾虚了,约束不了心火,心火就会蔓延,导致人上火口舌生疮,口腔溃疡,心烦失眠,五心烦热,便秘,口臭,脸上长痘痘。这个时候,单纯去火是不管用的,因为病根在肾,关键是要补肾。把肾水补足了,心火自然就灭了,那些所谓上火的症状也就消失了。就像白龙马病了,唐僧不能走路,不是要医治唐僧,而是要医治白龙马,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18 发表于: 2012-10-15


1、“0”的基本功能(默念象数时象数的前后多用“0”):⑴加强象数信息、通经络、调和阴阳。⑵“0”是奇数偏阳偏温,偶数阴偏凉。⑶一般情况下,0位于象数后。除加强象数信息和通经络功效外,还取其调和之效。若遇急症,或顽疾,于象数前后均可加零,以取强化之效。⑷“0”位于象数前后位置亦可不同,一般情况下,偏于阴虚或阳盛者,其0加于象数前,反之加在象数后。⑸临床配方时,可根据0奇偶之数所产生的阴阳之性(0的个数偶为阴,奇为阳),灵活运用。

2、象数1(乾卦):为天、为金,在人体为督脉、大肠(升结肠)、右腿足、头部、男性生殖器---。方例:默念10,100,01,010,0100,00100等可治头痛、便秘、右腿足之患、坐骨神经痛(右侧)兼高血压、清肺降热(大肠与肺相表里)、痔疮、男性生殖器之病、可通周身阳经止痛、治近视眼(乾为太阳,为亮,可看远)、骨质增生(乾为骨)、关节病(乾为园,为关节)、口歪眼斜(乾为正)。又如160可治疗便秘(6为肾,肾思二便)。我 用100.70(1为右足,7为止)治好了右足跟痛 (复方组合的象数,默念时象数之间的“.”是稍停顿一下,切记“1”不可念为yao)。

3、象数2(兑卦):为泽、为金,肺(气管、鼻、口、牙、咽喉)、在人体为 右臂、右手、右胁 、肛门。方例:20或02治右肘、右手、右胁痛、清肺化痰、补气虚、平咳喘。治鼻病、口腔炎。治咽喉痛,牙痛,痔疮。020:治青春痘(肺主皮毛)。002:滋阴降火(00偏阴),治肺阴虚干咳,燥热咳。治荨麻疹,带状疱疹,肛门奇痒。  0002:治皮疹,荨麻疹,疖子,双脚溃烂,老烂脚。00200:降火通便,退烧,治肛裂,痔疮,止血止痛。 00020:治老年皮肤瘙痒。 又如: 260或2660:治疗腰痛、高血压(2为金,6是水,金生水可强肾)。  2600:助肾气、治肾阴虚脱发。 2640:壮骨(肾主骨,生髓)补肝,利筋(4为肝、主筋)。  
4、象数3(离卦):天象为火、也为五行火,在人体为为头、心脏、眼、视力、三焦、小肠、乳房---。方例:象数3可治三焦、小肠、乳房的病。30,030,003,300均可安神、治头部疾患(头晕,头痛,神志,增智等)。迎风流泪,近视眼,青光眼等多种眼病。散瘀结、治肺热(火克金)。治高血脂,高血压(心主血脉)。0030:治暴发火眼。330:治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病都有寒气),治贫血。0003000:治眼不适,眼球鼓胀。

5、象数4(震卦):为雷、为木,为肝脏(筋脉、爪甲,目),在人体为左肩臂、左手、左胁、为腿足、为动---方例:象数4  可治疗上述部位的疾病。 如40治气血不足。治月经量少,闭经。调妇科之患(肝经循经小腹)。通阻滞,消解乳腺增生(乳腺增生为凸为艮,40为肝木克艮土,乳头又属足阴肝经,40可疏泄肝经瘀滞)。40可养血,安神。治胆疾,利排石(4震木克7艮石,为击石之象)。治腿足疾患。治筋肉拘挛,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视物昏花,筋弱无力,指甲薄软,脆裂(均为肝血不足所致)。400:治失眠(肝肾同源,养肝血,安神),治肝炎、治胆疾(肝胆互为表里),治眼干涩(肝开窍于目)、止眼流泪(泪为肝之液)。治手颤抖,手腕痛(左手腕痛更效),治左胁岔气(4为左胁),治突发胁骨痛,左肋痛。430(4为肝木,3为心火,木生火):强心,治心血不足,心慌心悸,心脏病,冠心病急发作。治肝气郁(实)(子泻母)。4500:治眼疾(肝开窍于目5疏导局部)。治疗失眠方;默念400.030.820(4为木,木生火3,火3生土8,土8生金2),此方可补元气、有养血安神之效。

6、象数5(巽卦):为风、为木,为胆,在人体为左肩臂、左手、股(下腹部,下肢,大腿)、为胸部---。方例:象数5及50:治左肩臂及左手痛,治落枕,治下腹部、下肢及大腿痛,治胸疾,治胆结石(5为胆、属木,木克艮土、可碎石),5为风、可疏风散寒治风疹,5为阳木可温心阳、振心气。500:治血压低(胆中间空,可鼓起,形象使血压增高)。

7、象数6(坎卦):天象为水、也是五行水,在人体为肾,主肾及膀胱、肛门、耳、下颌、腰、骨,骨膜、主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血液、体液---。方例:象数6可治疗上述脏腑器官的疾病。640治失眠头晕遗精等阴虚阳亢病症(6为坎水,为肾,4为震木,为肝;水生木,又肝肾同源,故640滋阴潜阳)。650:振肾阳,补心气(肝肾同源振肾阳)。20.650:治精神疲惫,腰膝冷痛,小便频数,阳痿、女子宫令不孕等属肾阳虚症(2,6为金生水、助肾气,6,5是水生阳木、增肝气,故20.650可振肾阳)。

8、象数7(艮卦):为山、为土,在人体为胃、左腿足、降结肠,为山,为凸,为止,为头,鼻,牙,颧,肩,背,腰,臂,手,手背,手指,骨,骨节,关节,足背,足趾,乳房,男生殖器,瘤,疱,炎,疹,癣,痔疮,壮骨,振阳,疏通脉络,除寒湿,消肿,利关节---。方例:象数7,70,07,700等均可防治调和上述相关人体的器官及病象。如70:治血压低(7,山,高),止痛(7为山、为止),提高儿童智力(头为凸,头主神志),通便(健脾,健胃降浊),治儿童多动(7为山为止)及排胆石(7为石),治鼻炎,鼻肿痛、鼻塞、头面部肿痛,止左牙痛(7是鼻是凸)。70还可治:关节痛,背痛,髋部扭伤,坐骨神经痛,脚膝痛,足伤痛,足扭伤肿痛(关节,背,臀,足均为凸,以上伤痛左侧疗效更好,7为左腿)。710(1是督脉):土生金振阳刚之气,治阳萎。720(2是肺):补中气,助肺气,治肺气虚咳嗽,止咳。
9、象数8(坤卦):为地、为土,为脾、为腹、胰腺、在人体为为任脉、右肩、口唇、肌肉、女性生殖器---。方例:象数8,80,800均可治脾虚胃寒,治脑血栓,头部瘤,头右侧痛(软化脑血管,8为右)及治口腔溃烂(脾开窍于口)。820:健脾益气,补中气(土生金)治气虚,肺气不足,呼吸无力。泄脾湿,振脾阳,助肺气,利肃降。8200:健脾燥湿,又生肌,治胃溃疡(后加00防火上炎)。870:温脾止泻。又如复方:80.160.40:治疗便秘很有效。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19 发表于: 2012-10-15
⑴常用单方:
160:疏泄治便秘(金生水,1为督脉大肠6为肾)。
260:宣肺补肾止咳,治高血压、动脉硬化及腰痛、通便(金生水,2为肺6为通)。
380:健脾明目安神(火生土,火为心目。土为脾腹)。
40或040(4是肝、足):补肝气,治足部扭伤。
430:安神补心,强心脏(木生火)。
50或500治胆结石,伤风感冒(5为胆股、属木,天象为风,木克艮土、可碎石)。
640:补肝血,治眼花、闭经、通便(水生木,6为通4为震)。
650:补益心气(6是肾,5是阳木是胆与肝为表里,又肝肾同源)。
70或700:可止痛(7为山为止)。
720(2是肺):补中气,助肺气,治肺虚咳嗽,止咳。
820:也治疗肺部疾病(脾土生肺金)。

⑵复合方例(两个以上单方可组成复合方):
A、李山玉先生治糖尿病方:40.030.820.60
  方解:4春生(震卦肝木);3夏长(离卦心火);8长夏化(坤卦脾土);2秋收(兑卦肺金);6冬藏(坎卦肾水)。全方顺应后天八卦,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五脏对应肝生、心长、脾化、肺收肾藏。

B、中医掌纹专家陈胜先生治糖尿病方:700.2600.640(7是原动力,2是土生金,6是金生水,4是水生木)。

C、治疗失眠方:默念400.030.820(4为木,木生火3,火3生土8,土8生金2),此方有养血安神之效。

D、治疗便秘方:80.160.40 方解:8为脾腹土,1为大肠金,6为肾水,4为肝木;肝血增脾气加强排便之力,金生水通便。

E、治心脏病方:650.430  方解:6为肾水,5是阳木,6、5为肝肾同源补心气。4与3是木生火有强心功能。

F、养生方:风雨同舟试用40.430.30.380.80.820.20.260.60.640感到能大补元气、强身健体。方解:4为春生、3为夏长、8长夏、2为秋收、6为冬藏,说明人體脏腑的機能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气候节律同步,即可保持人体脏腑的阴阳平衡,防病强身,此为中医天人合一的观点。4为木、木生火3、火生土8、土生金2、金生水6、水6又生木4,此为通过木、火、土、金、水五行循环相生相克的关系,使五行达到平衡互补。
40,30,80,20,60可分别强化肝、心、脾、肺、肾本脏的功能。
430、380、820、260、640五组字母、在五行中均是母与子关系,如430的震4卦为肝为母、离3卦为心为子、母可补子、故430有强心功能,离3卦又可泄震4卦的肝火、使肝气平和、此为子泄母,通过以上脏腑间的母子补泄关系,可使五脏达到阴阳平衡,故可去病强身。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