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09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20 发表于: 2012-04-16
第三节 素问-咳论
专论咳嗽病因、病机、症状、分类及治法。
原文:“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变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此皆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21 发表于: 2012-04-16
    首先问的是肺之令人咳嗽,一般咳嗽都涉及肺,肺主气,司呼吸,肺气不能宣降,出现气逆咳嗽,甚至喘息,所以问,肺为什么令人咳嗽?岐伯说:不单肺令人咳嗽,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嗽,为什么?因为肺主治节,治节全身气血营卫。二是肺朝百脉,固然咳嗽离不开肺,但百脉之病,五脏六腑之病,都可通过经脉影响到肺,导致咳嗽,当然,肺的经脉,由于主治节功能失常,也可影响到五脏六腑。所以咳嗽不单是肺,气管,喉咙的问题,首先是肺,同时又是五脏六腑的问题。所以咳嗽的主要病不一定是肺病,可以涉及肺,病本可能在其他脏腑。帝曰:愿闻其状,岐伯首先回答:肺的问题。肺合皮毛,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从皮毛,从其合就到肺了,影响皮毛相合的肺脏。再有,寒饮食入胃,寒气,随从着肺脉上入到肺中,因为肺脉起于中焦。就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外受寒邪从皮毛来,内受寒饮食之寒气,内外合邪,都停留在肺,客留于肺,这时引起咳嗽,就是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五脏易受外邪侵袭有个时间问题。与四时、五时相应,如心病在夏,肝病在春,脾病在长夏等等。在其所主的时令感受病邪发病,微则咳。非其时,不是肺所主之时,又都可传给肺。肺应于秋,肾治于冬,肝旺于春,心应于夏,五脏各有所主之时,治时,所旺之时,所主持之时,相通应。在这个时候,感于寒,就出现病,病轻微时,都可引起咳嗽,严重,病灶深重,引起腹泻,疼痛,特别是脾受寒邪,易腹泻,腹痛。严重就从肺影响到脾了。五脏各以其时受病。所以乘,趁秋,凭借着秋季的特点而侵犯人体的邪气,首先是肺受之,乘春则肝先受之,这里是先受,不是别的脏不受,先受后传,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长夏时。乘冬则肾先受之。帝曰:何以异之,各脏腑之病都可引起咳嗽,但有何不同?岐伯说:肺咳之状,咳嗽同时有喘息,是肺气不利,宣降失常,有气喘,呼吸音粗,是肺气不能消肃,邪气阻滞于肺,严重咳血,咳伤肺络。心咳之状,病在心脏,心脏引起肺气不宣,不降咳嗽,同时有心痛,梗塞吼中不通,有些杂乱的感觉,这是由于心脉上挟于咽,还可从心而系肺,上通于吼,有邪气阻滞了,经脉不通畅了。甚则咽肿喉痹,声音发不出来了,肿而不通。肝咳之状,咳嗽则两肋下肝经所过之处痛,肝气不通,郁滞,导致经气不畅,两胁下痛,严重不可转侧,扭转,肢体,两胁,腰部的转侧,转就软肋胀满,有邪气,不通畅而胀满。脾咳之状,咳嗽则右胁下及肩背是肺所主,肝藏于左,肺降于右,右胁下及肩背,隐隐作痛,前人说母病及子,土与金的关系,所以脾病出现肺的症状,严重不可动,动就咳嗽,脾肺之气都不足了,所以动则耗气,则加剧。越运动越气虚,越气虚则越逆。肾咳之状,腰为肾之腑,咳则腰背相引而痛,严重咳涎。涎本来是脾之液,但还有一个说法,原则说,五液都属于肾,肾主五液,但是口涎,应有咸味,咸属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22 发表于: 2012-04-16
        六腑之咳,是从哪里受的病?岐伯说: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病传的规律、次序,一般是从表入里,胃肠有邪可传到肠脂膜外,引起积块病,一般是从表入里,从浅入深,从腑入藏,但咳病不是从腑入藏,二是从藏入腑,但这个转移不见得是病轻了,而是时间长了,按表里相关的关系转移,脾病久咳不已,则胃受之,出现胃咳。胃咳之状,咳而呕,胃气不能和降,上逆,呕甚则长虫出。一边咳,一边呕,严重时甚至蛔虫都可以吐出来。咳嗽恶心呕吐,这是胃咳。在治疗胃的同时,不妨用些利肺气的药,其它脏腑之病同样。如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呕苦汁,是肝病及胆了,这时,既要治疗咳嗽,又要治疗利胆。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大便失禁,虚像。心咳不已,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这是转失气,气与咳俱失,也是虚像。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咳嗽尿就出来了,是虚,久病多虚赢,膀胱虚了,肾气虚了。传到六腑,等于脏腑俱病了。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五脏六腑之咳久了,都可传入三焦,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咳是上交,腹满、不欲饮食是中焦,也会出现小便问题,因为三焦是水谷之道路,水液也会出现异常,三焦司一身之气化,又叫水谷之道路,气化异常,水谷不能正常代谢,输布,甚至排出,出现腹满、不欲饮食。三焦之咳是这样,五脏六腑之咳也有这个问题,即聚于胃,而关于肺,也就是都和肺胃有关,邪气聚于胃,是由于肺脉起于中焦,是由于内外寒邪,内外相合,内之邪主要在胃。所以发病的根本,之初,多和胃有关,聚于胃,而关于肺。尽管五脏六腑都可引起咳嗽,但是都得关于肺,不影响肺也不至于咳嗽。提示治疗咳嗽不要忽视胃的问题。还有,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咳嗽之后,经常出现多涕唾,阳明经脉所过,病聚于胃,涕是肺所主,所以面浮肿,肺胃之气上逆,肺气逆可多涕唾,阳明气逆可面浮肿。治疗奈何?岐伯说: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五脏之咳治其俞,针刺取其俞穴,12经都有井、荥、俞、原、经、合这样五类穴位,称五俞穴。但是阴经没有原穴,阳经有这六种穴,阴经没有原穴,以俞代原。井穴是手足趾端的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这是手太阴经的,是阴经,没有原穴,所以太渊又是俞穴,又代原穴。足经从足趾开始,趾端的穴位是井穴,然后向上,到肘、腘是合穴。不同的穴位反应的经脉之气盛衰、多少、流注这样不同的特点。如井穴就好像泉水开始往上涌,经气从这里开始,往下流注井、荥、俞、原越来越旺盛,还有其他特点,到原穴反映原气。合并就是渐行渐盛渐深,合穴就深入到内部了,经气越走越盛,部位越走越深,合穴就偏入经脉了。五脏有病治其俞穴,六腑有病治其合穴,合穴是所出为井,所以为俞,所以六腑之咳反而比较深了。面部浮肿治其经,一是说所有咳都可面部浮肿,一是说三焦咳面部浮肿。取其经穴。久病入藏治其合。历代有不同见解。有的医家认为俞指膀胱经背部的俞穴,肺咳就治肺俞,心咳就治心俞,各取五脏六腑之俞。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23 发表于: 2012-04-16
理论阐释1、咳的病因病机。病因:风寒之邪从皮毛而入,内伤生冷饮食,内外合邪,这是基本病因。风寒客肺是导致咳嗽之主因。还有湿、热、火、燥之邪外袭,也可导致咳嗽。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岁火太过,少气咳嗽。少阴司天,热湿所盛,可寒热喘咳。阳明司天,燥淫所盛,引起咳。所以六淫之气都可引起咳嗽,阳明司天,引起咳嗽,还咳白血,燥咳,阳明所盛,咳白血,白的津液,泡沫,要很好的用养阴的方法才能止住这种燥咳。湿浊盛的咳嗽,声音是重的。燥邪引起的咳嗽,声音是尖锐的,嘶哑,也有咽痒。火热引起的咳嗽,咳一段时间或几个小时后,就发不出声音来了,无声。火郁在里头了,要发散火邪。祛湿用三陈汤,润燥,清燥救肺,火热散火邪,温散,火郁发之的方法治疗。如羌活、杏仁之类散一散,单纯清热泻火只能减咳。2、咳病与感邪轻重的关系。邪重病就重。六腑咳多半有一些泻,一些痛。3、咳与五脏的关系。一是咳为肺之本病。二是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因为肺主治节,肺朝百脉。咳可以从肺影响其他脏,五脏六腑之病都可通过经脉影响到肺,引起咳嗽。4、肺与胃的关系。聚于胃,而关于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24 发表于: 2012-04-16
临证指要
     1、脏腑咳嗽辨证论治。
     咳病针刺的治疗原则,上面的三句话,又要注意主证,又要兼顾兼证,辩咳在脏,在腑,而后协调脏腑之间的平衡。肺咳用麻黄汤,心咳用桔梗汤,肝咳用小柴胡汤,脾咳用升麻汤,肾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这是一个思路。如果咳嗽时两胁胀痛,肝咳,用青黛、木瓜治疗。肾之咳,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口咸,除了祛痰,又补肾,用的是金水六君煎(二陈汤加当归、熟地补血、补肾)。胃咳用乌梅丸,是针对吐蛔,胆咳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大肠咳用赤石脂禹余粮(收涩的)或是桃花汤,小肠咳用芍药甘草汤,膀胱咳用茯苓甘草汤,三焦咳用钱氏异功散。咳的时候小便失禁,用五苓散加党参,加益肾气的也可以,如桑螵蛸、金樱子、肉桂。苏子降气加点沉香、肉桂治疗上盛下虚痰多喘。

    2、咳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咳嗽与季节气候有关,就应考虑某一季节咳嗽与哪一脏有关。五脏与四时相应。根据四时生长收藏,阴阳升降之理,
    春季咳,木气升也,治宜兼降,用前胡、杏仁、海浮石、瓜蒌仁。降肺气,对气上逆而咳的。
     夏季之咳,火气炎也,治宜兼凉,沙参、花粉、麦冬、知母、玄参。
     秋季咳,燥气乘金也,治宜清润,玉竹、贝母、杏仁、阿胶、百合、枇杷膏。当然沙参、麦冬也是清润的。
    冬季咳,风寒侵肺,治宜温散,苏叶、川芎、桂枝、麻黄。如果在考虑运气的问题,又增加了思考的余地。太阴湿土司天,管上半年。太阳寒水在泉,管下半年。上半年湿重,下半年寒重。
     3、聚于胃,而关于肺。
     临床咳病日久,每见浮肿之象,因为咳久气机不畅,肺气不利,这是外寒内饮之邪气壅闭肺胃所致。与金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的支饮相似,用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大黄汤,泽泻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青龙汤等,都是从肺胃入手。外寒内饮小青龙。清燥救肺汤治疗秋季燥咳,麦门冬汤、沙参麦冬汤等。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没有不治之症,只有不知之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25 发表于: 2012-04-16
第四节素问-举痛论
举为卒之误也,还有解释为:列举。选的这一段:论14种疼痛的症状病机与鉴别。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已。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岐伯再拜稽首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挟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应手矣。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
    岐伯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帝曰:善。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26 发表于: 2012-04-16
    善于论述自然规律的人,必然可用这些理论,用这种观点来检验人们自己,人体的生理、病理。用分析阴阳的理论,分析认识人体的问题,善于讨论古代的问题,必然用这些理论观点和现代的实践联系起来,认识现在和将来,善于讨论别人的问题,讨论人的问题,人的生理病理乃至于人的社会问题,它必然把这些知识和理论,和自己联系起来。如果能这样的话,能够言古而知今,言人而知己,对很重要的,大的道理,他就能很透彻,道不惑就是没有迷惑不解,极就是十分透彻。这就说明,聪明智慧。我想现在问问先生,能够听了病人的介绍,病人的语言,就可知道他的病情,这就是问诊的问题。通过问诊,语言,而知道病情。通过望诊了解病情,扪按,按诊,切诊一类,得到病情的认识,把这些理论都能掌握,对自己也可应用,与自己联系起来,启发蒙昧而解除迷惑,可以把这些道理告诉我吗?就是诊法的问题。
     岐伯说:具体你想知道什么呢?帝曰:我想听一听五脏卒痛。突然引起的疼痛问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岐伯说:经脉运行气血,流行而不止,有规律的循行,环周不休,没有停止的时候,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循环往复,规律运行。寒气侵入经脉的时候,就使气血运行迟缓,凝涩了。血气得寒则凝,得温则行。当寒气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本来客于脉外就可使气少,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卫属气,营属血,客于脉外的时候,脉中之血也少,尽管是伤了脉外之气,也使脉中之血少。客于脉中伤的是血,也使脉外之气少。所以客于脉中则气不通。脉外卫气循行也不通。其实脉内固然行的是血,其实他也得有气,无气血不行。脉外虽然以气行为主,其实脉外也并非无血。所以客于脉内时气不通,客于脉外时血也少。总之由寒邪导致经脉内外气血运行不畅,因此卒然而痛,不通畅,气机阻滞了,就突然疼痛。主要病机是寒邪凝涩了气血,不能在经脉中顺畅运行,不通则痛。下面提出14个疼痛问题。
1、疼痛突然停止。原因与病机问题是什么啊?2、持续疼痛不休止,3、疼痛很厉害,不可触按,拒按。触按痛甚。4、按下去之后,疼痛反而会停止,缓解,甚至不痛了。5、疼痛按不按一样,没有变化。6、疼痛时用手按一按,它有跳动感,好象喘动不安。7、疼痛时心背相牵引着,前心后背相互牵引着疼痛。8、胁肋与少腹牵引而痛,两胁肋疼痛还牵引了少腹疼痛。9、腹痛引阴股。腹痛牵引大腿内侧。10、疼痛很久,逐渐形成积块病。11、突然痛死不知人,有的疼痛突然死过去了,休克了,但过一会又活过来了。12、疼痛而呕吐。13、腹痛而后泄。14、疼痛而大便不通。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27 发表于: 2012-04-16
    怎么鉴别、分析这些疼痛,病位、病因、病机如何?这些疼痛,有不同的症状,区别、鉴别如何啊?下面谈14种疼痛的病因病机。
    岐伯说:寒邪侵犯到经脉之外,使经脉受寒,寒则脉卷缩,则脉屈曲拘急,就引外面的小络,故突然疼痛。牵引小络,小络更拘急,小络气血不通。得热则痛立即停止,得温暖之气后,寒气就散了,经脉不拘急了,小络也不被牵引了,气血通畅了,痛立止。
2、持续疼痛问题。是重复感受寒邪,经脉、小络不可能舒张开,再通畅了,就病久。
3、痛不可按。这是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人体的阳热之气跟寒邪互相搏斗,交织在一起,则脉满,经脉充满了,则痛而不可按。太满了,则按就更痛。所以实证拒按。邪气充实越按越痛。如果寒气停留,热气随之而来。上是之之误。则脉充大而血气乱。阳热之气和寒气相互搏结,脉充大,疼痛越来越厉害,且不可按。
4、按之痛止。喜按。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不在脏腑,不在肌表,在半表半里之间。使膜原之中的血不得散,小络急引,不通畅,疼痛,按之则血气散,小络拘急得到缓解,则痛止。
5、按之无益。是寒气客于背部的深层的经脉,脊背深层,所以按之不能及,按达不到邪气侵犯的那个部位,故按之无益。没什么影响,既不减轻,也不加重。
6、疼痛喘动应手。这是寒气客于冲脉,指腹里的那一支,冲脉起于关元,是脐下小腹中的一个穴位,实际是起于下焦胞中,随腹直上,寒气客留则脉不通,冲脉不通畅,人体的阳气也因之与邪气互相搏斗,这就更不通了,寒气引起血不通,阳气再和它搏斗,经脉更不通了,就可有喘动应手的症状。深按腹部有跳动感。
7、寒气客于背部太阳经的俞穴,引起经脉的凝涩,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血虚不能濡养,这个血虚是因为血脉不通,不能发挥温煦,濡养作用,便谓之虚。涩滞而不能发挥濡养作用,引起疼痛,血虚则痛。气虚不能温煦,血虚不能濡养。背部,其俞注于心,故心背相引而痛。心俞也在背部。这些寒邪客于背俞,按之则热气至,至则痛止。所以按摩好。使阳气到来,热气至,经脉通畅了,凝涩去掉了,痛止。心脏病按摩心俞穴,内关穴。
8、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少腹指人腹部的两侧,这是肝经引起的。
9、痛引阴股。腹痛引大腿内侧。厥气也是寒凝之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故腹痛引阴股。
10、宿昔而成积。疼痛长成积块病了。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又在血络,在小肠,在膜原,使得络脉之血凝,而不能够注于大经。本来络脉之血可到达大的经脉,通过大的经脉再回流循环运转的,寒邪影响到小的络脉,凝涩了,不能回流了,不能从大经循环了,于是血也不能行,气也不能行,停留久了,渐成积块。
11、卒然病死不知人。寒气客于五脏,寒邪上逆之气,使得阴气竭,是被遏制,阴气被遏制,阳气未入,阳气由于外泄而不能入于内,故卒然病死而不知人。阴阳之气相互脱离了,阴气被遏于内,阳气外泄而不能入。阴阳脱离就死亡。如阳气还能返回来,入于内的话,就苏醒过来了。
12、痛而呕。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寒气上逆,使胃气也上逆,使腹痛,有呕吐。外邪侵入导致头痛,引起气血不通畅,也可引起呕吐。有的是脑膜炎,有的是脑血管畸形,又有扩张,又有收缩,寒邪收缩,热邪扩张,头痛,呕吐。脑膜受刺激,脖子硬。
13、痛而腹泻。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聚而成形,不能分清浊,失常了,清者渗于膀胱,浊者入于大肠,故后泻而腹痛。
14、疼痛是由于热邪,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热甚谓之瘅,焦渴,舌焦口渴。唇焦口渴。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有人也理解为舌焦口渴。宗旨是有热伤了津液,大便坚硬,不可排。痛而闭不通,腹痛,大便不通。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28 发表于: 2012-04-16
    望诊和切诊的问题。前面是言而可知的问题,视而可见奈何啊?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故尽有部,五脏六腑在人的面部都有固定的部位,观察这些部位的五色变化,如鼻属于脾,鼻子颜色变化反应脾的问题。黄赤为热,白为寒,而青黑是又寒又瘀滞不通的现象。有疼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从面部部位、颜色辨别疾病的所在和寒热。帝曰:扪而可得奈何?按诊和切诊怎样呢?岐伯说:视其主病之脉,所病的经脉,在那些经脉上,如果是坚硬和充血,这是实证。经脉陷下,不足了,这是虚证。这都是可用按诊来确定的。都是扪而可得的问题,判断其虚实。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29 发表于: 2012-04-16
理论阐释:1、疼痛的病因和病机问题。本段疼痛的病因主要是寒邪,寒多热少,内经疼痛都以寒为主,寒为阴邪,其性凌冽,血气得寒则凝,气血凝冽不通,不通则痛,但虚也痛。其病机本篇概括为虚实。客于脉脉外则血少,血少是虚。客于脉中则气不通,不通属实。这两句原文是相互补充的,就是邪气侵犯在经脉之外可导致气血不通,也可导致气血衰少,二者均可引发疼痛。虚实可引起疼痛的病机是什么?一是不通,二是拘急,三是失养,气血虚了,不能温煦了,所谓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不能滋养或组织器官疼痛。第四是气逆,逆乱疼痛。
      2、疼痛的诊断要点。
①疼痛的时间特点与程度。分轻、较重、重三种程度。时间有长短。
②疼痛对按压的反应。一是在浅表,按之则气血通畅,按之痛止。或病位较浅,病在小络,受寒邪,得热则止。再就是实,寒凝于经脉或热侵入于经脉,与人体的气血相互搏结,搏斗,使得经脉充实,胀满,就拒按。前面是喜温喜按,这里邪正交争,充斥于脉,胀满于脉,拒按。还有邪气侵犯部位深,按压力量达不到,按之无益。所以疼痛对按压的反应是按之则止,按之加重,拒按。
③疼痛的牵引部位问题。主要和经脉、俞穴相联系。腹痛引股就是邪气侵犯到阴股了。两胁引少腹是肝经受邪。心与背相引而痛是寒邪侵入于背俞,其俞注于心,所以心与背相引而痛。
④疼痛的寒热属性。喜温喜按的是虚,是寒的。拒按是实的。喜冷的是有热。
⑤疼痛的兼证。兼证也是辩证疼痛的部位及其寒热虚实的重要依据。如痛兼积聚,是邪客小肠膜原之间,寒凝血滞之故。痛伴昏厥,使阴阳之气脱离了,不相交通,不相顺接。痛而呕,是寒邪犯于肠胃,失于和降。痛兼腹泻,是邪犯小肠,清浊不分。痛兼便秘,是热灼肠液所致。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