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56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30 发表于: 2012-04-16
临证指要:邪客于脉外则血少。邪客于脉中则气不通。这是讲的虚实病机。疼痛者不通利。凡病而胀闭者多实,不胀闭者多虚。拒按为实,可按为虚,喜寒多实,爱热多虚。饱而甚者多实,饥而甚者多虚。新病壮年多实,越攻越剧者多虚,凡表面而痛者,阳不足也,非温经不可,里虚而痛者,阴不足也,非营养不可。上虚而下痛者,心脾受伤也,非补中不可。下虚而痛者,脱泄之阴也,非速救脾肾,温补命门不可。小建中偏温补。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31 发表于: 2012-04-16
第五节 风论
讨论了风邪引起的各种病证。所以叫风论。
原文:“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月真)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腑,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饮酒中风,则为漏风。
    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
    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噎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胀,失衣则(月真)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帝曰:善。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32 发表于: 2012-04-16
      风之伤人也,是寒热病,指发热恶寒这类病。或为里热,或为里寒,或为大麻风,麻风病,或为半身不遂这类病,脑中风为偏枯,或为风也。首风、漏风、泄风、内风,很多风,泛指以下诸风。每一个病的症状不同,病名也不同,或者是內至五脏六腑,做为病位而言,有的涉及到五脏六腑了,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说: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由于风有善行而数变这个致病特点,游走快,病情变化复杂,或上或里,或表或下,漂浮不定,游走不定,如果引起腠理开,则象有水喷到身上一样,突然那么寒冷,如果皮肤闭塞,这是风挟寒邪了,汗孔不通畅,卫气不得宣散就热而闷,发热烦闷。由于风寒之邪,侵犯人体内,还可引起饮食衰少,看来伤到肠胃了,食欲不好,风寒之邪到里化为热,或导致卫气不能宣散,而郁热于里,热灼津液,肌肉消减。是发,肿胀的意思。突然战栗,寒颤,而不能饮食。这就叫寒热病。再有,足阳明经脉到目下,风气使足阳明经脉上行到达于目内眦,眼内角。如果其人肥,肥人多湿,则风气不得外泄,则热中而目黄。湿热郁在里了,成为湿热病了,里热又出现黄疸。所以黄但是阳明胃的湿热,脾胃的湿热。人体消瘦的话,风气可以外泄,就出现寒,寒中,里寒证。人体消瘦,阳热之气外泄就成为里寒证。里寒而流眼泪,即风泪眼。风泪眼也与阳明有关系。但是要辨别是寒还是热的泣出。内经提出受风流泪多半是有寒。风气俱入太阳经之后,还行诸脉俞,行到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和俞穴,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邪气影响到卫气,营卫二气之道路都不利,与卫气相干,营气也不利,营卫之道路不通畅,故此,肌肉肿胀而成为疮疡之病。营卫之气在内里逆乱,又发热又肿胀,甚至于化脓。营卫之气有所凝而不行,运行失常,所以他的皮肉不知痛痒,麻木不仁。是营卫之气不能温煦滋养皮肤。素问-调经纶还说: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气虚则不能滋养而麻木不仁,阳气虚了就不能运用,不能运动。灵枢经上还有个相反的说法,营气虚就不用,卫气虚则不仁。看来营卫之气不可分离。疠风就是后来说的麻风病。首先讲的是病机,是有荣气受热则浮肿,这个是红肿。风胜则浊,热胜则肿,寒胜则浮,湿盛则濡泻。风邪侵犯,郁而化热而为肿。其气不清说明有毒气,污浊之气,因而使其鼻柱坏,而色败。鼻梁骨破坏了,颜色也难看,皮肤出现一块一块的溃疡,肿胀,这是由于风寒之邪侵犯,有热毒,到体内郁而化热。下面又讲了风病和时间的关系。和季节日期关系。春季,甲乙日,就是木,应于春,应于东方,用十干日判断人体气血运行问题,气血和哪一脏相应,从而决定针刺取穴问题。春天和甲乙日都属木,伤于风,受到风邪,易得肝病,肝风之病。同样,夏季,丙丁日受到风邪,易得病是心风。因为心通于夏。丙丁是火,通于心。同样,仲夏是长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根据邪气与五脏关系,五脏在其所相应之时易受邪气而成为五脏之风。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也是脏腑之风。肺俞受风是肺风。名入其门户(俞穴),邪气所中成为偏风,偏风有两种解释,一是偏枯,半身不遂,二是偏中于身体的某一脏的某一部位。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脑后督脉风府穴,风邪中于风府穴,可上入脑,叫脑风,主要症状是疼痛。风入系头,是说风邪侵入,从目系而入于头,则为目风、眼寒(迎风流泪)。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33 发表于: 2012-04-16
    饮酒过度,汗出而受风,风病本来就多汗,风为阳邪,开泄腠理,再加上酒气剽悍,也易使腠理开,故这中风病汗出特别多,如同漏出一样,叫漏风。还有的叫酒风。房事,两性,汗出而受到风邪,这是由于精气内虚而受的风邪,叫内风。洗澡洗头叫沐,头部的腠理舒张,易受到风邪,新沐中风,叫首风。首风症状也有汗出恶风,头痛,睡眠不好,发热微恶寒。外受风邪,时间很久,病程很长,侵入到肠胃,引起肠风。肠风便血,然后出现泄泻病。肠风和泄泻可认为是两种病。外在腠理开泄,就可叫泄风。泄风主要是恶风。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在不同季节可引起五脏之风,侵犯不同部位可有不同之风。风邪变化快,侵犯部位多,无孔不入,易于其它邪气相杂为病。成为六淫之先导,侵犯人体后,可随人体体质情况而发生很多变化,成为其它病,可以不是风病。没有一个固定的规律,但总有受风的这个病因存在。现在西医很多过敏性疾病,按中医病因分析多和风有关。帝曰:五脏之风有不同的症状,愿闻其诊。主要鉴别症状是那些。岐伯说:肺风之状,多汗恶风,下面五脏六腑风都有多汗恶风这个症状,但肺风面色淡白,肺属金,其色白,肺主气,司呼吸,又主宣降,肺气不能宣降,所以易咳嗽。肺气虚而短气。白天病减轻,入夜就加重了。这是因为肺属手太阴,所以暮则甚。到它相应的时间病就加重,特别手太阴肺,卫气运行时,夜半而营卫之气大会于手太阴肺经,所以夜里病势加重。诊断特别的部位,五脏在面部有固定的部位,相联系、相配属的部位,按本篇说,肺的部位在眉上,两眉之间,是肺所主的部位。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唇舌焦躁,津液干绝也。这是风消耗了津液,多汗,津液不足,出现唇焦,舌焦的燥。善怒,有热易怒。病在于阳,易发怒而吓唬人,心神受到影响而多怒。心为火之色,所以色赤。病甚则言不可快,言为心声,心脏受风邪,自我感觉说话迟缓,舌体不利。诊在口,应该是舌,其色赤。舌红。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肝实则怒,虚则悲。是肝风导致肝虚则悲。面色微苍,苍青是肝之色。伤了津液而咽干,怒为肝之志,故善怒。肝虚除了风邪,也与病人原本肝虚有关。时憎女子,是说性功能衰弱的问题。如果肝气实,实则阳强,虚则妒阴。诊在目下,其色青,两眼下面部位,青眼圈。一般下眼睑属脾,这里说属肝。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肢不欲动。脾主肌肉,四肢,脾受风邪就体倦怠。脾胃之阳充实于四肢,脾气虚,四肢不欲动。面色微黄,脾之色。不欲食,运化不利。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部浮肿,脊痛不能正立,腰背疼痛不能直立。腰为肾之腑,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经脉在于脊背,所以肾风腰背疼痛。其色象煤烟的黑色,枯槁。小便不利,性机能衰退,诊在肌上。面部两颧上的肉。其色黑,肾之色。内经上还有说,下巴壳的肌肉为肾所主,两眉之间是由肺所主,鼻子头是脾所主。胃风之状,颈多汗,颈部以上多汗,食不下,胃不能和降了。咽不下去,不通畅。胃胀满,下降不通畅。腹部胀满,大便不通。少穿衣服,就是受点寒,消化就更差了,就胀。吃凉东西,就泄泻,运化失职。所以胃风有腹满,腹胀,大便不通,再吃凉东西,导致胃的阳气受伤了,还可腹泻,肠胃功能受伤。诊在形瘦而腹大。形体消瘦,腹部胀大。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头痛。自然界还没有刮风的时候,头一天,他病就明显了,加重,头痛厉害。说明平时也有头痛,但是当先风一日,刮风头一天,症状加重,离不开屋子了。这是由于外风引动了体内之风,很多病都是这样,特别关节病,肝病,肝炎,也常有这个现象。自然界气候一变化,头一天就有反应,体内旧邪,气候刚要变化,就引动了体内之邪。等到风真的刮起来了,首风之邪也可引出来一些,可稍微排出一些,比原来好一点。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酒风,汗出非常多,却常不可单衣,穿少了就更不行,食则汗出,甚至全身都出汗。胃气蒸腾,头面出汗。出现喘息恶风,胃气不能正常和降,也导致了肺气不能正常肃降,而喘息。身上的衣服常常是湿的。口干善渴,伤了津液了。不能劳动,稍劳则汗出甚,喘息。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伤津液。上半身湿,也不能劳事。一是正气虚,体力不济,二是劳事汗出甚。身体疼痛,还寒冷。气血津液都受伤了,所以身体疼痛。阳气不足了,风邪引动了津液外出,汗出于外时,气也伤了,所以身体还寒。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34 发表于: 2012-04-16
理论阐释:1、风邪性质和致病特点。性质:轻扬开泄,善行数变,为百病之长,主动的致病,无孔不入。①风为阳邪,易伤阳位,易伤人之阳。同气相求。②风性开泄,易伤卫表。伤害卫气,体表,表阳。③善行数变,伤人病位游走不定,变化无常,突然发病,病起急暴。④风性主动,自我感觉在动,肢体颤摇。⑤风为百病之长。致病相当广泛,常在不同时日,不同条件下,侵犯肌体,成为外感病邪之首。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35 发表于: 2012-04-16
临证指要
    风邪所致的18种外感疾病,可归纳为4类。
1、按照风邪所伤部位命名。有9个病。肝风可以用甘麦大枣汤养营血,加点桑叶、荆芥疏风。营血足了就不易受风邪,或容易疏散肝风。再加白芍来平肝敛阴,养肝阴,柔肝的药。肺风,用益肺气,祛风邪,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补肺气,加上杏仁、桑叶宣散肺气,祛除风邪。心风,清心泻热,兼安心神。脾风,用健脾祛邪,藿香正气散主方。胃风,是土被木刑,形瘦而腹大,治用理中汤为主方,加上防风散风,白芍柔肝。肠风,用疏风止泻法。地榆、防风、黄芩,凉血止血,散风止泻。首风,用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之类的药。头痛,高巅之上,唯风可到,用风药治疗头痛。脑风,祛风益肾,温阳气,散风邪。目风眼寒,用温散风寒。
2、按照疾病的性质命名的。寒热、热中、寒中。
3、按照临床表现特征命名的。有偏风、漏风、泄风、肠风。用泽泻饮祛风除湿,治疗酒风。泽泻、白术、(上鹿下米,米字在病厦里)衔,这个方也治疗血脂高,看来酒风是有血脂高。泄风用玉屏风散,固表散风。
4、按照感受风邪部位来命名的。内风、首风。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36 发表于: 2012-04-16
第六节 素问-痹论
论痹证的病因、症候、分类及治疗原则。
原文“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着为筋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善噫,厥气上则恐。
    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肾痹者,善胀,以代踵,脊以代头。
    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何故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37 发表于: 2012-04-16
  帝问:痹证是怎么产生的?岐伯说:寒湿风杂至,合而为痹也。三种邪气相合,相杂而合,侵入人体,就可成为痹证。痹是从病机角度命名的,就是闭,不同的意思。寒湿风三气结合而侵犯人体,使得气血经脉不通畅,闭阻。三者各有多少,因此可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哪一种邪气多而得名。如风气盛,叫行痹。风的致病特点是游走,善行。所以症状是游走不定,窜动,关节、肢节窜动疼痛。寒气盛者为痛痹。寒邪为主,疼痛较剧烈,因为寒为阴邪,其性凝敛,阻塞气机更厉害。气机越是不通畅,疼痛就越是厉害。以湿邪为主引起的是肢体沉重,留著,停留在那个地方而肢体沉重。它象粘在哪里一样,使肢体沉重。是由于湿邪阻滞气机引起的。叫著痹。这三者又是根据临床主要症状来命名的。
    帝曰:分三类,也有分成五类的,是怎么回事?岐伯说:是按照人体五种形体分类的。古人说的头、身、四肢为五体。后来人们把筋、骨、脉、肌、皮称为五体。分类是:冬遇此者为骨痹,冬天受风寒湿之邪产生的痹证。骨属肾,应于冬。春遇此者为筋痹。春应于肝,肝主筋,春天感受风寒湿之邪。夏遇此者为脉痹。夏气通于心,心主血脉,夏天受风寒湿之邪侵袭。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至阴是长夏,与脾气相应,在长夏感受风寒湿之邪。秋遇此者为皮痹。秋应于肺,肺主皮毛,秋天感受三邪。这是按照形体来分类,把痹证又分为五种。
    痹证不但在筋骨脉肌皮中,邪气还可深入,舍就是停留。停留在五脏六腑。是什么原因导致邪气停留在五脏六腑啊?岐伯说:五脏和五体是相联系的,肺合皮毛,心合血脉,肾合骨,肝合筋,脾合肌肉,五脏皆有合。五种痹证,病久不去,就可以内舍于其合也,内舍于其相应的内脏。所以骨病不已,受感于邪,内舍于肾。骨痹没有痊愈,同时又复感于邪,又感受三邪,就传入到它所合的脏腑。同样,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这种痹还是和时令有关系。骨痹,在冬季产生,骨痹复感于邪,又传入肾,而成为肾痹。所以肾痹也和冬季有关。所以是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骨痹冬天得,没有好,又到冬天,再感风寒湿,骨痹就可以传入肾。其实舍于五脏六腑就可成为五脏六腑之痹。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由脾痹传入到肺,成为肺痹。肺痹症状是什么呢?烦满喘而呕,胸满,胸闷而心烦,肺气不利而喘,胸满。呕是上焦之气问题,肺气上逆,中焦之气也随之上,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心脉不通而心烦,心神受影响,心下鼓动,心跳,心悸,还有暴上气而喘,突然出现喘息,这是因心脉其直者上肺,所以心痹,经脉不通畅,可导致肺气病的喘。咽干,是因为心脉挟咽,还有善噫,噫气,这是由于阳明脉络属心,噫气是从胃出来的,打嗝,噫气不除,有时是胃引起的,有时是以心为主,心受邪气,血脉不通,气机不畅,噫气。阳明胃脉络心,引动阳明之气上逆。一般治疗打嗝的方,旋覆代赭汤,还有降胃气的方法,泻心汤,三黄泻心汤也可降胃气,但这里是心脉不通,药治疗心。还有厥气上则恐,心痹之后出现气上逆而恐。心神受到影响,心的气血不通畅,出现一些心的症状,精神症状,出现惊、恐。肝痹者,夜卧则惊,肝不藏魂,而睡眠不实,易惊。多饮数小便,喝水多,小便次数多。肝的经脉对水液代谢也有重要影响,也可多饮数小便。甚至不化,腹水,象拉满了的弓一样鼓,象怀孕妇女一样。这叫肝痹。肝气不通畅,肝血瘀滞导致腹胀。腹胀可能是水,也可能是胀气,木气太盛,使脾胃功能、肠胃功能失调,出现腹胀,多饮小便不多就出现腹胀、腹水。肾痹,善胀,食则胀,五脏不安。腹部胀满,这也是肾气影响了脾胃的运化,或是肾阳不足,不能温化水湿,腹胀。必然是涉及脾胃了,才有腹胀。根本原因是肾气不通,肾气的阻滞不通,肾阳不足,导致脾不运化的腹胀,其本在肾。凥以代踵,有的版本为尻,尻是蹲居的意思,指尾骶这个部位,包括臀部。肾痹之后,肾阳不足,经脉拘急,收引,导致肢体屈而不伸,不能站立。踵就是脚,脚跟。导致只能坐着,用凥着地,走路不能用脚了。由于经脉拘急,头低了,脊背高起来了,伛偻之状。脾痹者,四肢解堕,不用,没劲,无力。还咳,呕汁,咳呕痰涎,脾不运化,痰涎增生,而呕痰汁。也影响到肺,所以咳痰涎。大寒,实际是不寒,不是否,通痞。所以是痞寒。痞塞不通。由于脾气受了邪气阻滞,因此出现胀满不通畅。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肠痹,使大肠小肠都有问题,不能传导,不能泌别清浊,饮水多,而大小便不通畅。大肠小肠受邪气阻滞,传导运化、泌别清浊功能失常,不能布津液,所以要多饮,不出,水液要停留,中气喘争,中是肠中之气,喘就是不平静,是说肠鸣。不时引起腹泻,大便泄泻。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胞又叫脬,解剖学的膀胱,存尿的膀胱,但不是六腑之一的膀胱,没有哪个含义那么大。小腹部按之內痛,就好象有热水在里泡着一样,小便又不通畅,上为清涕,是因为膀胱经上络交肩,上入络脑。内经把清涕常认为脑之液。阴气者,静则神藏,燥则消亡。阴气指五脏之精气,五脏精气平衡就可以藏神,躁动不安,不平静,就可以使神气消亡。就易受到外邪成为不同的痹证。神藏就不受邪气侵入。肠胃也是这样,饮食自倍,肠胃伤了,就可得肠痹。其实六腑也可出现痹,但本文没有讲全,只提了一个肠痹。六腑如果不调,邪气侵入而成为腑之痹。六腑之痹。淫气指脏气失和的气,不是外邪。脏腑之气导致了人喘息,往往是痹聚之在肺,肺气不通畅,影响到肺了,忧思,影响心神了,这个痹往往在心,心藏神。淫气遗溺,常是痹聚在肾的表现,肾气虚了,不能气化,关门不固,遗尿。淫气乏竭,太素作渴乏,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脾脏之气淫乱,导致肌肉损伤、消瘦。这一段讲了先有脏腑之气失常,才容易受到痹邪的侵犯,五脏之气紊乱了,就成为淫邪了,淫气。引起不同的脏腑痹证。下面讲痹证有的好的快,有的不容易痊愈,有的疼痛很久,甚至还有死的痹证。
    痹证的深浅,易治,难治以及针刺治疗的一些原则。各种痹证,如果不能及时尽快的痊愈,拖延下去,都可向内传,益就是缢,满溢,流溢,发展,蔓延。风邪为主的痹证,这个病容易痊愈,用散风的方法可以散出去风邪。帝曰:痹证有时可引起死亡,有时疼痛很久,不容易很快痊愈,有的容易痊愈,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痹证入于内脏,病位已深,病情严重,难治。留连筋骨间者,看来是以寒湿为主,湿为著痹,留著不去,寒为痛痹,所以寒邪为主,引起疼痛。所以病位又深,又疼痛,又滞留不去,是以寒湿引起的痹证。湿为阴邪,粘滞不易去掉,病程也久,留连于皮肤间的病位浅,病位深的难愈,入藏者更难愈。帝曰:什么原因,什么情况下痹证客于六腑,成为六腑之痹呢?岐伯说:这是由于饮食失调,居住生活环境不好,房屋漏风、风大、潮湿、阴冷等等,导致人体正气衰弱,成为病本,这是六腑痹发生的重要前提条件。六腑都各有各的俞,背部的腧穴,膀胱经背部的六腑之腧,也可是手足六阳经在肢体上的腧穴。腧穴都是气血出入游行之处,内连于脏腑,五脏六腑所联系的手足阳经,腧穴是内外相联系的道路。外在的寒邪,湿邪,风邪,从这些腧穴侵入,通过经脉到达六腑,再加上饮食不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等,伤及了六腑之气,六腑都是传导化物的,所以饮食不当使六腑传导功能失常,邪气就循俞而入,各合其府。这是饮食居处不当,使得人体正气受伤,风寒湿邪气循俞而入,入于六腑。
    五脏六腑之痹的治疗。帝曰:以针刺之奈何?岐伯说: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环之分,各有所发。五脏有其俞穴,俞合是指从指端到肘、膝部的那个井、荥、输、经、合,即所谓的五俞穴,或阳经的井、荥、输、原、经、合。阴经以输代原。六腑有他的合穴,都有各自的输合穴。分别刺其腧穴和合穴。但咳论又讲:在脏者治其输,在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这是否是在腑仅治其合呢?这值得研究。另外一个针刺法是循脉之分,各有所发。根据经脉循行部位,他所出现的症状,表现在何部位,该部位相当于什么经脉,经脉各有其路线,据他所表现出来的部位,判断是那一经,就在这个经脉上取穴位进行针刺,或直接针刺疼痛部位,当然五脏不可刺。以痛为输,各随其过,这样病就好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38 发表于: 2012-04-16
理论阐释:痹证的病因、病机、分类、症候、传变、治疗及预后。
1、痹的含义。痹就是闭塞不通,本篇痹病是被风寒湿之邪导致气血凝滞,经脉闭塞不通一类的疾病。是以病机来确定的病名。内经中还有40余篇涉及痹证,以痹命名的病有50多种。
痹的含义可归纳4点:
①为病名。泛指风寒湿邪所致的气血经脉痹阻不通之类的疾病。
②痹指痛风厉节病。就是关节疼痛,这也叫痹。指的关节疼痛的这类病。
③指鼻塞不通的病机。
④是对阴分病的泛指。也叫做痹。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

2、痹的发病机理。
⑴病因是风寒湿三气杂至,三者有所偏盛,相杂为病。也有热邪,也有痹热,本篇下面的痹热是风寒湿侵入后化热。实际上也有热邪直接侵入,湿热痹现在很多见,可能是化为湿,留为热,也可能是直接就受热邪,所以不能只是祛湿散寒散风,对于湿热的应清热燥湿,用二妙散、三妙散作为基础方治疗。
⑵关于季节发病问题,五脏各以其时受病,筋痹就容易在春天得,脉痹就容易在夏天得,骨痹就容易在冬天得。如果体痹不已,复感于邪,重感于风寒湿之邪,再传入到内脏,不但有季节问题,还有甲乙日,丙丁日,十干日,问题。庚辛为金,壬癸为水。五脏五体之痹和日期有关。
⑶五脏痹发病机理。
①病久就入藏。五体痹传入五脏。
②各脏应时。各脏在其所相应的季节,感受风寒湿之邪发为五脏之痹。
③五脏精伤,精气伤,就容易发生五脏之痹。
④营卫失常。不能正常营养内脏了,出现内脏痹。

⑷六腑痹的发病机理。其发生是循经入腑。
①首先是饮食居处为其病本。导致六腑功能受伤。
②营卫失调是内在条件。

3、痹病的分类。
①病因分类。
②主要症状分类。行痹、痛痹、著痹等。还有周痹、众痹。周痹是游走环绕,周遍全身。疼痛的部位相当广泛叫众痹。
③病性分类。有寒、有热、有湿。

4、痹病的预后。风者,浅表者,易好。寒邪,湿邪不容易好。病位深的难治疗,病程久的难治疗。痹证不疼痛,难好。病程久,病位深,气血就不营养哪些部位了,失去知觉了,等于虚得很厉害,反而不疼了。

5、痹病针刺原则。辨证论治,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以病为输。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39 发表于: 2012-04-16
临证指要
1、要审因论治,风邪偏盛,用缪刺法。浅刺,刺络,左右互刺。可用防风汤加味。寒邪偏盛的痛痹,用火焠热熨的方法,针烧红了刺穴位,熨烫的方法。可用乌头汤,甘草附子汤之类温阳化寒。湿邪偏盛的著痹,用蠲痹汤。湿邪偏盛的用二妙散、三妙散等。
2、脏腑定位论治。心痹,用苓桂术甘汤,栝蒌薤白半夏汤之类的。肝痹用肝痹散,肺痹用肺痹汤之类。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