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55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40 发表于: 2012-04-16
第二段,营卫逆乱受邪而为痹以及痹证寒热与多汗的病机。
   原文:“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帝曰:善。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41 发表于: 2012-04-16
帝曰:痹证和营卫之气有什么关系?营卫之气是人体生命所不可缺少的。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和调运行无间,洒陈者,遍满不遗,和调没有间断,没有停止,遍布。全身都要靠营气滋养、濡润。营气行于脉中,在心脉中循行,贯通于五脏,营养于六腑,又联络于六腑。卫气剽悍,跑得很快,不能入于脉,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肓膜就是内脏和内脏相互之间的空隙之处,这是肓,肌肉和肌肉之间联系就是膜。散于胸腹,卫气循行从皮肤到肓膜,到胸腹之间散行。营气和卫气如果逆乱了,就成为病,调顺了就没有病,有病也可痊愈了。如果有风寒湿气与之相和,虚了才合,逆乱才合,才接受风寒湿之气,就成为痹证。营卫之气逆乱,再受风寒湿之邪就成为痹证。所以痹证仅祛风寒湿不全面,还要调畅营卫之气。
帝曰:善。又问,痹证痛,不痛,麻木不仁,或有的寒,有的热,还有燥,有湿,这是为什么?岐伯说:痛者,寒气多少,有寒,故痛也。寒气凝敛,使得筋脉拘急,气血不通,所以痛,厉害。所以痛主要是寒,但不是化热就不痛了。热痛不会很久很久,是间歇的热痛,寒邪是常痛,不停的痛。不仁就是麻木不仁,肌肤不知疼痛而麻木不仁,是病久入深了,营卫之行甚至于不能正常运行到痹的部位,经脉也是空虚了,气血不能充盈了,故不痛。空虚而不知痛,邪气不太盛了,但正气太虚了。营卫之气不能营养皮肤,就麻木不仁。有的病人痹证是寒,是冷,是凉。这是由于患者阳气少,是阴盛体质,对病气相宜,相增益,阴盛体质和寒湿之邪相应,这时症状是寒冷的。其热者,是体质是阳盛体质,阳气多,阴气少,病人素体阳盛阴虚,有感受风寒之邪,阴不胜阳,所以邪气从阳化热,故为痹热。使阴寒之邪寒湿之邪化为热,所以病气盛。病人汗多,汗出很多都是湿润的,这是因为,人其逢湿甚也,遇到湿气重,湿邪盛,还有这个人阳气少,阴气盛,阴盛体质,所以两气相感,阴气盛感受湿邪,这两气相感,相互作用,就湿气盛,汗出而濡,阳气虚,不能固表,加上湿邪更使阳气受害。
帝曰:不痛,是什么回事?岐伯说: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五者都有了,就不痛了。这是病久了,病深了,僵直不能动,皮肤麻木不仁,还寒,很危重了。虫在甲乙经作急,是疼,就是遇到寒的时候就疼,遇到热的时候就松弛。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42 发表于: 2012-04-16
理论阐释:1、营卫之气与痹证发生的关系。逆则为病,从则病愈,病也得有风寒湿之邪的侵入才发病。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2、痹的发病类型与体质的关系。多热阳气盛的体质,多寒是阴气盛的体质,汗出多的也是阳气少,阴气多的体质。营卫之气虚了,逆了,才可能发生痹证。邪气侵犯后,可随着人的体质而发生变化,热邪变寒邪,转化。3、痹证与气候季节的关系。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43 发表于: 2012-04-16
临证指要:调和营卫治疗法。张仲景认为,厉节病是气血相搏,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甘草、白术。是调和营卫的。)治疗。还可加活血的红花、防风。营卫得寒则行迟而不及,得热则行速太过。治疗时,发病期间祛邪为主,静止期调和营卫,养气血,补肝肾为主。即在祛风、逐寒、化湿的同时,加活血通经。还可用药酒提高活血功效。药酒是治疗寒湿为主的,不能是湿热为主的,因为药酒就是湿热的。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44 发表于: 2012-04-16
第七节 素问-痿论
论痿证的病因、病机、分类及治法。
原文:“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则生痿躄也。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析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呜,呜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合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帝曰:何以别之?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提手+忽)宗筋之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帝曰:善。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45 发表于: 2012-04-16
    五脏使人痿为什么?五脏都可使人痿的原因?岐伯首先说五脏和五体的关系: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肺有热,肺叶焦枯,热伤津,津液伤,不能滋养皮毛,皮肤干枯。著甚也,严重时,就可造成痿病。周身痿废不用。皮痿严重了,引起全身痿废不用。所以可以看出,肺在痿证的生病中比其他脏重要,即五脏痿首先是有肺痿。肺热。没有肺热,五脏之痿也不一定发生。肺热是五脏痿发生的一个前提。心主血脉,心气热,火热上炎,血脉上逆,人体下部之脉随热上逆,气血都上逆了,下部的筋脉就虚了,脉中的气血虚,就发生脉痿,主要症状是关节如同断折了一样而不能提挈,下肢就松软无力了,小腿松了,而不能站起来了,小腿松软站不住了。肝有热,使胆气上逆,出现口苦,出现筋膜干。有热,津液受伤,不能滋养筋膜了。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屈而不伸,发为筋痿。是屈而不伸的症状。脾气热,而胃干,胃中津液不足,令人口渴。脾主肌肉,津液不足,出现肌肉不仁,不能滋养肌肉,发为肉痿。主要症状是肌肉萎缩无力。肾气热,则腰脊不举,肾有热使肾精不足,热就阴精不足,腰脊举动无力,肾热而精虚,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五体痿是由于五脏之热,其特征是:肝痿是皮急薄,心痿是下肢松弛,肝痿是筋膜干急挛,筋脉拘急,脾痿是肌肉不仁,肾痿是腰脊不举。下面讲五脏痿的具体病机。传变过程。
    上面讲五脏热产生五痿,五体痿,有进一步问,何以得之?下面进一步讨论痿证的病机、病因问题。岐伯说:肺者,脏之长也,肺朝百脉,主治节,所以气血营卫的布散都从肺开始。所以是肺之长。同时还有一个肺脉起于中焦的问题,中焦受气取汁,变化为赤,是为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谷精微布散全身,由肺的宣发作用,才能到达全身各处。营气从12经脉运行,肺也是运行的第一条经脉,故肺为脏之长。肺为心之盖,覆盖着心脏,肺是五脏六腑之华盖。如果由于情绪,精神因素,可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亡失就是不如意,不满意,有所失,出现气郁,气郁就可化热,化火,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也可化火,火灼肺金,而出现肺气不能宣降的咳嗽,喘息。肺鸣是咳嗽。木火过旺,反克肺金,木叩金鸣,叫火旺,导致咳嗽,甚至咳血,这是反侮。鸣则肺热叶焦,热盛消耗肺的津液,使肺叶焦枯,焦枯之后津液就更不能布散,本身火热肺津不足,加上肺气不能宣散,宣化,就更虚了,五脏因为肺热叶焦发为痿(上辟下足),由于肺不能宣散津液,五脏六腑都得不到津液滋养,都可出现痿证。肌肉也痿了,骨骼、筋也痿了。无气以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悲哀导致心包络的空衰,不通畅。使得经脉阻绝,断绝不通,气血又虚,精血不足,阻断不通,就阳气内动。心为火之脏,阳热之气,心气不能通畅,于是火郁于内,阳气内动成为火热之邪,病发作时可血崩,尿血。因为心主血脉,火迫血行。悲哀太过导致心包络阻滞,导致心火太盛,导致心下崩,经常尿血。故本病这篇文章说,大经空虚,首先出现肌痹,肌肉的闭塞,太素作脉痹。大经又空虚,脉搏又不通畅,脉痹可传为脉痿。先是闭塞不通,后来就出现痿病。脉痹也可以理解为病机,引起脉痿。另外筋痿病可出现白淫。病因还是精神因素,是思想无穷,杂念太多了,应该恬淡,平静,虚无,但他思想无穷,愿望又得不到,而意念反而淫了,就出现了男子遗精,白淫,女子白带过多。思想无穷,所虑不得,意淫于外。或是入房太甚,出现宗筋弛纵,宗筋为众筋之所聚,聚在前阴。宗筋也可理解为生殖器。有约束各个筋脉的作用。松弛,就不能发挥这个作用,这就发为筋痿,或出现白淫,遗精或女子带下过多。故筋痿者,出于肝,是房事太过,伤了宗筋。渐是侵袭,有水湿的环境,或以水为工作环境,在水里劳动,若水湿之邪停留在体内,或者叫居处相湿,居住环境,所处的环境,劳动环境潮湿,受了湿邪,肌肉受到湿邪侵袭了,其实湿邪也最容易伤脾,脾主肌肉,脾恶湿,所以最容易伤肌肉,而出现肌肉的痹而不仁,发为肉痿。第一段讲了脾热导致津液不足而出现肌肉不仁,这里是由于湿邪导致肌肉不仁,湿邪伤脾,脾气不足,不能温养四肢,不能温养肌肉而出现不仁。肉痿重要的症状是肌肉不仁,这是外邪引起的。但必有脾脏之虚,如果不虚,就是有外湿也不见得得肉痿。这是相互关系。所以既要有人体正气虚,又要有潮湿的环境,如果适当锻炼,注意饮食等等,保持脾胃功能旺盛,则即使有湿邪也不得病。所以下经说:肉痿是从湿地得的。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46 发表于: 2012-04-16
理论阐释1、痿证的概念及其与痹证的关系。痿证是指肌肉萎缩,四肢不能随意运动的病。又叫痿疾,痿易,严重了叫易。内经所载的痿病的症状特点,有弛缓不收性质的,叫胫肿而足不任地,有挛缩不伸性质的,筋急而挛。所以痿有痿软不能用,也有挛急的,拘而不伸的。痿与痹的区别与联系是:从字以上,痿就是痹,内经有时把二者混称。因为①痿证和痹证多和外邪有关。②痹证症状多表现在肢体运动方面的障碍。③痿痹多有不仁,不用这些症状。④痹和痿有时可以转换。如痹久可以成为痿证。如发为肌痹,传为脉痿。但痹和痿毕竟是不同的两种疾病,它们的不同点在于:①病因不一样。痹病纯属外感风寒湿邪所得,而痿证有外感伤于热,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有伤于湿,以水为事,或者居处相湿,但痿证也有内伤,情志因素引起的。②从病的性质上也有区别。痹病以阴寒性质多见,虽然有热痹,主要是由于体内人体的阳热体质使邪气转化而来。而痿证则多是以阳热为主,五痿皆由肺热生,所以病因以热为主。③疾病的传变也不一样,痹证首先是犯于形体,体痹病久才传于五脏。而痿病是先有肺热叶焦,先有五脏热,使精血津液耗失,不能营养肢体,出现肢体痿,从内而及外。④症状特点不一样。痿证以手足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为主,一般无疼痛、酸楚等,当然痿病也有挛急的。而其病情与季节变化没有明显关系。但痹证则不然,它的症状是以疼痛、酸楚、麻木不仁为主,不疼反而是少数,是危证。病情变化受季节影响,受气候影响明显。2、痿证的病因、病机。病因:①情志不遂,五志化火。②形劳过度,耗气劫阴。③房事过度,耗劫肾阴,意淫于外,入房太甚。④外感热邪,逢大热而渴。⑤湿邪侵袭,有渐于湿,以水为事,居处相湿,若有所留。发病的机理:①五脏气热发为痿证。五脏分别主五体,气热就消耗津液,津液不能滋养五体,气热耗津,津不布散,不养而痿。②肺热叶焦,是各种痿证发生的前提。因为肺的功能有宣散津液的作用,各种痿证的条件具备了,还得有肺不能散布津液,或者独此都可以痿。③脾胃气虚,水谷化源不足,不能滋养肢体。④肝肾不足,肝肾阴亏,肝肾亏虚致痿。肾主骨,肝主筋,入房太甚,意淫于外,可伤肝肾,出现筋痿和骨痿。⑤湿邪侵淫致痿。或居处环境潮湿,或以水为事,都可以引起湿邪侵犯,导致脾运化功能失常,湿邪停留,感受湿邪,化生为热,阻滞经脉,气血不能运行,而筋失其养,而拘或痿。3、痿证的辩证分类。①按五脏郁热导致的痿。痿(上辟下足)是皮痿,皮肤干枯不荣为主要特点。筋痿表现是肢体拘挛为主。骨痿是下肢痿软,不能站立,足不任身,脉痿也是下肢的关节松弛痿软,枢折挈而足不任地也。肉痿是肌肉麻木,又痿软无力。这是五脏郁热出现的五体痿。②还有湿热痿,外受湿邪,湿郁化热,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③脾肾虚弱的痿,脾病而四肢不用,气虚痿者,因饥饿劳倦,胃气一虚,肺气先绝,百骸溪谷,皆失所养,故宗筋驰纵,骨节空虚,凡人病后手足痿弱者,皆属气虚。④肝肾亏损的痿证。4、痿证的治疗。⑴独取阳明。道理有三:①阳明是五脏六腑之海,气血化生之源。②阳明与宗筋的关系。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③是阳明总宗筋之会,与带脉与督脉相关。⑵辨证论治。就是根据痿所属经脉和脏腑,而取该经的荥穴和俞穴的问题。⑶因时治疗。各取其时受月,季节、日期、时辰问题。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47 发表于: 2012-04-16
临证指要1、痿证治疗。一开始,都要注意清热,更主要的是清肺热,宣散肺气。中期,用药考虑各个脏腑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调脾胃,补脾胃。这时就无热了。后期,注意要用滋补方法,补肝肾。所以初期以清肺热为主,中期以调脾胃为主,后期以补肝肾为主。要和其逆顺,如肝阴不足,虚热内炽的筋痿,选伐木汤。肾虚的骨痿可用大补阴丸。湿热致痿可用二妙散。气虚可用补中益气汤。阴虚者可用琼玉膏。肝肾亏损的,精血不足而成痿的,可用虎潜丸或六味地黄丸。2、独取阳明的临床应用问题。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48 发表于: 2012-04-16
第八节 灵枢-水胀
论水胀等诸病病因、病机、症状、治法及鉴别诊断。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岐伯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冬冬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49 发表于: 2012-04-16
一开始,列出几个病名,水就是指水胀,与下面几个病怎么区别?症状有什么不同,也涉及病因问题。在全文没有论述石水,可能是有漏文。岐伯说:水胀病的开始,眼窝水肿,象新卧起之状,病机上存在着阳不化水的问题。还有其颈脉动,颈两侧动脉,人迎脉,搏动,能看到搏动,是阳明之气被水邪所扰的问题,或是水邪涌动,水气涌动。还有咳嗽,咳嗽也是水气上迫肺。阴股间寒,大腿内侧寒冷,这是水湿所伤,伤了阳气,水湿之邪阻滞阳气,使得更冷。本就水寒,才更冷。阴股是足太阴经脉所过,水湿重也影响到太阴经,当然足三阴经都走于腿内测。小腿足腕以上肿,腹乃大,这个水不单是足肿,腹水都出现了,成了水肿病了。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象皮囊里装着水一样。这是水肿病的症状表现。
肤胀根据什么症状诊断啊?岐伯说:肤胀者,从病因病机来说,是寒气客于皮肤之间,寒气在表,皮肤之间,影响了卫气的正常运行。所以敲起来皮肤嗵嗵响,但并不是实浊的浊音,二是清音。他也腹部胀大,全身浮肿。但是这种浮肿是以气为主,是水气聚于皮下,所以他有皮厚,要是水胀在皮下,就亮亮的了,胀得皮薄。但是这个胀,他皮厚。按其腹,凹陷下来,它不起来。皮肤颜色也没有改变。这与下面的病相鉴别。肤色不变和鼓胀相鉴别。水肿按而就起,气肿按而不起。鼓胀是水湿内停,和第一个阳不化水,第二个寒邪客于皮肤不一样。腹胀身皆大,全身胀大,腹部胀大和肤胀相似,和水胀不一样,水胀皮肤都薄了,他皮厚。他色苍黄,腹筋起,色青苍而发黄,同时腹部经脉鼓胀起来了,静脉怒张了,这是它的特点。这个病和现在的肝硬变腹水相似。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