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54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50 发表于: 2012-04-16
理论阐释:水胀、肤胀、鼓胀症状、病因、鉴别。水胀和鼓胀鉴别要点在于用手按下去,能否随手起与不起。水胀如囊裹水,按下后随手鼓起来,而肤胀是水气相合,里头有气有水,所以按下去不起。再有它皮肤厚。还有皮肤的颜色,肤胀皮肤的颜色不改变,而鼓胀皮肤颜色苍黄,筋脉起,腹壁静脉曲张。水胀病的病机,是由于阳气不能蒸化,水湿停聚体内所致。开始时多半有眼窝微肿,有的还有水邪犯肺的咳嗽,以及水邪上逆出现颈脉动,手阳明经脉搏动。可分为外感性水肿和内伤性水肿两大类。
外感性水肿有三种情况:①骨风。风邪侵犯于肾,使肾不能蒸化水液,症状有恶风、多汗、小便不利、腰背痛、面色黑。以及头面、上半身肿为特点。②风水病。是外感风邪导致的水湿不化成病。症状有头面浮肿、渐及全身、小便不利、咳嗽、恶风、脉浮。在内伤性水肿里也有风水。③涌水。它的病因病机是寒邪伤肺,下传于肾,导致肺失宣化,肾失蒸化。其本在肾,其标在肺。症状有咳嗽、气喘、腹大如水囊,全身浮肿,肠鸣。
内伤性浮肿有四个:①风水。由于肾风误治而出现的水病。②溢饮。是肝的问题,由于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不能行津液而出现水溢于肌肤、肠胃之外的水肿病。它也全身浮肿,皮肤光亮,病因是渴暴多饮,而易于入肌肤、肠胃之外。常常是肺脾肾三脏引起水肿,从这里也可看出,其它脏也会引起水肿。③石水。是由于肾的受损,肾阳虚,阳虚而阴盛,肾气不能化水。特点是少腹肿,下部肿的厉害,脐以下肿。④内因引起的水肿。神不使,神就是气血,就是气血衰了。
2、肤胀病。外感寒邪,阳气阻遏,水湿停而不行所导致的。这是又有水又有寒,病位在于卫气,寒邪伤卫。
3、鼓胀病。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或肝郁犯脾,饮食不当伤脾胃,肝气郁滞,木克土,也引起脾胃之病,所以出现木土不和,水湿停滞,腹胀大,以腹部积水为主,也可出现全身浮肿,色苍黄,腹筋起,这个病易复发,饮食不节,可复发,吃一些发火之物如饮酒、吃肝脏、狗肉、无鳞鱼等,也可引起复发。气恼等精神因素也可引起复发。这个病类似于肝硬化腹水。这个病复发一次严重一次。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51 发表于: 2012-04-16
临证指要:水胀病的治疗。按照金匮水气脉证并治治疗。腰以上肿,发汗。腰以下肿,利小便。利小便用五苓散、肾气丸。发汗:风水表虚证用防己黄芪汤,有郁热者用越脾汤,脉浮的用杏子汤。防己、黄芪治表虚还固表。脉沉的说明阳气不足了,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寒邪盛。
对内伤性水肿,历代医家有从五脏论治的,如仲景的心水、肝水、肺水、脾水、里水。张介宾《景岳全书》更以肺脾肾三脏论,凡水肿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肤胀治疗,针刺治法取足三里,用泄法。后世多用脏腑辩证,肺气失去宣降的,用宣散肺气,用越婢加半夏汤,肝气郁滞的用疏肝理气的柴胡疏肝散,因脾虚湿困的,用健脾除湿的香砂平胃散,肾气虚衰的,用温补肾气的金贵肾气丸,因邪滞于胃中,宿食不化,阻滞化热,可用消食导滞的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
纵观历代医家之论,鼓胀病多源于酒食不节,情志所伤,劳欲过度,还有感染血吸虫,以及黄疸病、积聚、积聚病失治这样一些原因出现的。病机主要涉及肝脾肾功能障碍,导致气滞血瘀、水停、滞积于腹内,治疗时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临床表现,以哪一脏为主,还是以哪一方面为主,先辨明虚实,初期多属实证,可用行气、利水、消癥、化积的治法。如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假若属寒凝气滞,可温阳散寒,化温行水方法。如湿热蕴结,用中满分消丸之类。如肝郁脾虚血瘀者,用当归、赤芍、丹皮、桃仁、红花、丹参等来活血化瘀、行气、利水、消胀等。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52 发表于: 2012-04-16
第二段,论肠覃、石瘕的病因、症状及鉴别。
原文“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邪?岐伯曰: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血络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53 发表于: 2012-04-16
肠覃这个病形状象个蘑菇一样,有个蒂,前面有个头。这是积块病。寒气客于肠外,病因是寒,病位是肠外,寒邪病因侵入到肠外,与卫气相搏,使气不得行,卫气不能运行了,气不得荣,不能运行就停留下来了,系就是停留、联系、停留、拘束。卫气不能运行,营气也不能运行,因为二者相偕而行。癖而内著,癖就是久,长时间停留在里面,著也是停留,不动,不能运行。恶气乃起,病气就发生了。寒邪与卫气相搏结,使营卫气血都不能运行了,长时间停留在肠外,就发生病气,所以瘜肉乃生,也就是开始是息肉,其始生也,一开始发生时,大如鸡卵,息肉是从小渐大,开始发生像鸡蛋大小,逐渐增大,至其成,就很大了,就好象女子怀孕一样大肚子,积块很大了。这时就有多少年了,久者离岁,按之则很坚硬,推之则移,移动,月经还能按时来。这就是积聚、癥块病。是良性的,它底下有一个根,上面很大。
石癥病生于胞中,子宫中,是寒气客于子门,寒气从子宫口侵入,使得子门闭塞,于是乎气不得通,气血都不通畅,所以恶血当泻不泻,成为癥血,月经当来而不能来,凝结的血块叫衃,衃以留止,停留下来,日以益大,腹部越来越大,状如怀子,但月事不以时下,这是女子之病,可用破癥的方法治疗,使邪气排出来,从下排出。
帝曰:肤胀、鼓胀可刺吗?岐伯说: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先刺胀之血络,腹部的血络,指腹部胀起的血络。用泄法。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54 发表于: 2012-04-16
理论阐释:肠覃和石癥属积聚病的范畴,积聚是腹内有积块,或痛或胀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内经所论积聚病有三类:①癥类。有水癥、石癥、血癥。②积块病。有伏梁、肥气、息贲、肠覃、贲豚。生于不同部位,联系到不同的内脏,有不同的名字。③瘤。有筋瘤、肠瘤、昔瘤等。同时内经认为积和聚都是有实质性的包块的病,从难经以后才把癥和聚分开。有时聚有时散叫癥,永远不散的叫聚。癥、聚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外感寒邪,为阴邪,气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邪使气血津液凝聚而成癥块病。②七情刺激,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而成病,结为癥块。③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劳倦太过,而损伤肝脾肾,导致气血瘀滞,水湿停聚而成积块。
临证指要:肠覃和石癥的治疗。可导而下,刺之下之,导血之剂下之,又有坐导药,针刺,药物,坐导药均可。导,消导,消导通下,坚者消之,留者攻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55 发表于: 2012-04-16
第六章 《诊法》
诊断疾病的原则和方法。通过诊断来收集病情,病史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又诊又断,诊病和断病。内经提到四个方面的诊法:望闻问切。听声音,而知其所苦,望面色,面部颜色,形体形态,切诊以切脉为主,切全身的动脉,重点突出了寸口脉,气口。还有按诊,按之起与不起,动与不动等。听声音,辨状态,声音低,重浊,还是尖锐,问出生地,年龄,得病史,生活环境,治疗史,检查,用药,背景情况,社会、生活背景,更强调四诊合参。内经中主要讨论诊法的有:阴阳别论、移精变气论、玉版论要、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脏论、三部九候论、通评虚实论、大奇论、著至教论、示从容论、疏五过论、征四失论、阴阳类论、方盛衰论。灵枢的:师传、五阅五使外揣、禁服、五色、论疾诊尺气藏府病形等。其它篇也有。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56 发表于: 2012-04-16
第一节 素问-脉要精微论
诊脉的要领。精微,一是说眼睛,二是精细,精妙。所以篇名是切脉的要领,很微妙。另外,也理解为切脉的问题和望色的问题。
第一段,择时诊病及四诊合参。
原文:“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57 发表于: 2012-04-16
诊病的方法怎样啊?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时间的问题。时间选择在:常以平旦,天刚亮,太阳刚出来,清晨,这个时间诊病是最好的。为什么啊?是因为这时阴气未动,阳气未散,人体处在一个相对安静状态,人的阴气阳气都没有动,没有乱。所以能比较准确的从脉象上,反映出来人的生理病理的状态,没有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饮食未进,进了饮食以后,气血就相对旺盛了,脉象、面色、舌、舌质、舌色都受影响。经脉未盛,络脉也调匀,也没有活动,所以气血未乱,这时诊病最准确,可诊有病之脉。切脉动静,切脉博的变化情况,观察人的眼睛眼神情况,观察面部的五色,色泽的变化,这样的话,来观察五脏的有余不足,乃至于六腑的强弱,还可观察到形之盛衰,形体强壮衰弱。把四诊结合起来,合参,以三相比较谓之参,以五相类谓之伍,盖彼此反观,异同互证,综合分析。而发现疾病微妙的变化。这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判断疾病的预后生死。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58 发表于: 2012-04-16
理论阐释:各种诊法合参的问题。本段论述了切脉、察神、望色以及审查脏腑的强弱和形体的盛衰,多法并用,彼此相参互证,才能全面把握病情。不同的症状要用不同的方法去了解,有的易反映在神色方面,要望而知之。易脉的要切而知之。语声改变突出,及分泌物,排泄物气味反映出来,就可闻而知之。隐情就要问而知之。所以要四诊合参,全面收集,总体分析。望面色之明晦,舌苔之有无,以辨邪之进退,轻重。闻声音之怯壮,语言之伦次,以辨神气之爽昧也,问得病之由,痛苦之处。中医现在也采用了一些现代检查手段,理化指标作为参考。
临证指要:四诊合参的临床应用。明确整体,全面分析,有舍症从脉,舍脉从证的问题。根据不同情况,真假虚实,真假寒热,相错杂,要仔细辨别。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59 发表于: 2012-04-16
第二段,论四诊决死生之法。
原文:“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