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石菖蒲
1.药用功效
治中风痰迷心窍,神志昏乱
治心肾两虚、耳鸣耳聋、头昏、心悸
治头晕、嗜睡.健忘
石菖蒲的功效
1.噤口痢。本品芳香化湿、湿,又行胃肠之气。治疗湿浊、热毒蕴结肠中所致之水谷不纳,痢疾后重等,可与黄连、茯苓、石莲子等配伍,如开噤散。
气芳香,味苦、微辛。
2.石菖蒲的功效:健忘,失眠,耳鸣,耳聋。本品入心经,开心窍、益心智、安心神、聪耳明目,故可用于上述诸症。治健忘证,常与人参、茯苓、菖蒲等配伍,如不忘散(《证治准绳》)、开心散(《千金方》);治劳心过度、心神失养引发的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常与人参、白术、龙眼肉及酸枣仁、茯神、朱砂等配伍,如安神定志丸(《杂病源流犀烛》);治心肾两虚、耳鸣耳聋、头昏、心悸,常与菟丝子、女贞子、旱莲草及丹参、夜交藤等配伍,如安神补心丸。
石菖蒲的功效
1.散寒除痹:石菖蒲芳香辛温,温可胜寒,辛香散湿;更走中焦、则可开发脾胃之气雨除风寒湿痹。正如《本草求真》谓:“《本经》首言治风寒湿痹,是取其辛温开发脾气之力。”本品既“主的肢湿痹,不得屈伸”(《名医别录》),亦治邪风冷痹、身体俱痛,如(《圣济总录》菖蒲散),以本品配乌头等,治冷痹身痛。
2.去湿止痒:石菖蒲辛苦而温,辛温能化湿;苦燥可杀虫,故本品外用涂敷,有去湿疗疮、杀虫止痒之功。《药性论》亦载,本晶“杀诸虫,治恶疮疥瘙。”对皮肤湿疮、疥癣等疾,皆可应用。如《济急仙方》以菖蒲配蛇床子组方、为末涂搽,主治:阴汗湿痒。
3.鉴别应用:菖蒲一药,品种较多,同中有异,用之当别;九节菖蒲,以除痰开窍为长;鲜菖蒲,治热病神昏适用;石菖蒲,以去湿开胃为佳。
石菖蒲的功效
功效以及作用
1.痰蒙清窍,神志昏迷。本品辛开苦燥温通,芳香走窜,不但有开窍醒神之功,且兼具化湿,豁痰,辟秽之效故擅长治痰湿秽浊之邪蒙蔽清窍所致之神志昏乱。治中风痰迷心窍,神志昏乱、舌强不能语,常与半夏、天南星、橘红等燥湿化痰药合用,如涤痰汤(《济生方》);若治痰热蒙蔽,高热、神昏谵语者,常与郁金、半夏、竹沥等配伍,如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治痰热癫痫抽搐,可与枳实、竹茹、黄连等配伍,如清心温胆汤(《古今医鉴》);治癫狂痰热内盛者,可与远志、朱砂、生铁落同用,如生铁落饮(《医学心悟》);用治湿浊蒙蔽,头晕,嗜睡,健忘,耳鸣,耳聋等症,又常与茯苓、远志、龙骨等配伍,如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2石菖蒲的功效:.湿阻中焦,脘腹痞满,胀闷疼痛。本品辛温芳香,善化湿浊、醒脾胃、行气滞、消胀满。用治湿浊中阻,脘闷腹胀、痞塞疼痛,常与砂仁、苍术、厚朴同用;若湿从热化、湿热蕴伏、身热吐利、胸脘痞闷、舌苔黄腻者,可与黄连、厚朴等配伍,如连朴饮(《霍乱论》)。
中药石菖蒲的应用
1.用于湿温病,痫证等闭证神昏。本品气芳香,能开心窍,但醒神回苏之力较弱,而长于化湿浊,故宜于痰湿闭阻心窍之神昏。治湿热蒙蔽心窍,高热,神昏谵语者,常须与清热、化痰、开窍之品配伍,如《温病全书》菖蒲郁金汤,以之与竹沥、郁金、连翘等同用,方中还加入含有麝香的玉枢丹,以增强开窍之力。若治痰热所致痫证神昏、抽搐,可与化痰开窍,息风止痉药物配伍。
2.用于健忘、失眠等心神不宁之证。本品又可宁心安神,常与远志等宁心安神类药物配伍,用于以上诸证。
3.用于湿浊中阻,湿热泻痢。本品芳香而能化湿浊,开胃进食。治湿浊中阻,脘腹胀闷不适或疼痛者,常与砂仁、厚朴、苍术等化湿、行气止痛之品同用。若湿热泻痢,不纳水谷者,宜与清热燥湿,运脾行气药物配伍。
注意事项
宜忌: 阴虚阳亢、烦躁汗多、咳嗽、吐血、精滑者慎服.
毒副作用: 石菖蒲水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53±2.5g/kg.石菖蒲挥发油给小鼠皮下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 0.157ml/kg.其急性中毒的表现为初期安静不动, 继则为运动失调、抽搐, 外界刺激可诱发或加重抽搐, 最后死于强直性惊厥.说明挥发油的主要急性中毒症状可能是兴奋脊髓.
石菖蒲煎剂给小鼠口服, 未见毒性反应.
中毒救治: 参见“细辛”.
医家论药
“菖蒲气温, 心气不足者用之, 虚则补其母也.肝苦急, 以辛补之是矣.”(《本草纲目》)
“石菖蒲, 利气通窍, 如因痰火二邪为眚, 致气不顺、窍不通者, 服之宜然.若中气不足, 精神内馁, 气窍无阳气为之运动而不通者, 屡见用十全大补汤, 奏功极多, 石菖蒲不必问也.”(《本草汇言》)
石菖蒲的副作用-石菖蒲中毒解救
(Rhizoma Acori Graminei)
别名:昌羊、昌阳、阳春雪、九节菖蒲、水剑草。
功效:祛湿化痰,开窍醒神,理气活血,和中开胃。
不良反应机制:石菖蒲挥发油中主要含细辛醚、石竹烯、石菖醚等,主要兴奋脊髓神经。
不良反应:主要为中毒反应,表现为:抽搐、惊厥,外界刺激可诱发和加剧,最后死于强直性惊厥。
治疗与解救:催吐、导泻、洗胃。静脉输液。皮下注射麻黄碱。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