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92阅读
  • 98回复

中医眼科学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12-05-03
第八章 胞睑疾病 第一节 针眼

本病是指胞睑近睑弦部生小疖肿,形似麦粒,易于溃脓的眼病,称为针眼,又名土疳(《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土疡(《目经大成·五色疡》),俗名偷针(《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相当于西医学的之麦粒肿。
[病因病机]
一、风邪外袭,客于胞睑而化热,风热壅阻于胞睑皮肤肌腠之间,灼烁津液,变生疮疡,发为本病。
二、过食辛辣炙赙,脾胃积热,循经上攻胞睑,致营卫失调,气血凝滞,局部化热酿脓。
三、余邪未尽,热毒蕴伏,或素体虚弱,卫外不固,易感风邪者,常反复发作。
[临床表现]
初起,胞睑微痒痛,近睑弦部皮肤微红肿,继之形成局限性硬结,并有压痛,硬结与皮肤相连。若病变发生于靠小眦部者,红肿锨痛较剧,并可引起小眦部白睛赤肿。部分患者可伴有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及有压痛,甚至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本病轻者可于数日内自行消散,重者3—5日后,于睑弦近睫毛处出现黄白色脓头,形如麦粒(彩图2)。待肿疡溃破,脓出则痛减肿消。发于睑内面者,赤痛较重,常见睑内局部充血,并露出黄色脓点,可以自行溃破。
[诊断依据]
一、睑弦部位出现局限性红肿硬结,形如麦粒,压痛明显。
二、胞睑红肿。
三、3—5天后红肿硬结表面出现黄白色脓头。
[鉴别诊断]
一、胞肿如桃胞睑皮肤红赤,高肿难睁,状如桃李,肿痛拒按,白睛赤肿。相当于西医学的眼睑炎性水肿。
二、眼丹发病部位同针眼,但眼睑赤痛漫肿,质硬拒按,常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三、眼痈发病部位在眼睑皮下,较针眼病势凶猛,红肿热痛甚,化腐成脓范围大,可波及全部眼睑。并有畏寒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辨证论治]
对本病的治疗,原则上在未成脓时,应辨其风热或脾胃热毒上攻而分别施治,以达退赤消肿促其消散之目的。已成脓者,当促其溃脓或切开排脓,促其早日痊愈。
一、内治
(一)风热外袭
[主证]病初起,局部微有红肿痒痛,并伴有头痛、发热、全身不适等,舌苔薄白,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与热邪皆能作痒,风胜、热胜亦皆致肿。今风热之邪客于胞睑,故胞睑红肿而痒。所见全身症,均为风热袭表之征。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本方以薄荷、豆豉、荆芥桔梗、牛蒡子疏风解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配竹叶、芦根、甘草以助清热。本病初起证偏风重者,可加桑叶、菊花;证偏热重者,可去荆芥、豆豉,加黄连黄芩以助清热解毒。
(二)热毒上攻
[主证]胞睑局部红肿,硬结较大,灼热疼痛,伴有口渴喜饮,便秘溲赤,苔黄脉数等。
[证候分析]脾胃蕴热,积久热毒上攻胞睑,阻滞脉络,营卫失调,故疖肿红赤掀痛。
内热重,故伴口渴喜饮,便秘溲赤,苔黄脉数等症。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泻黄散合清胃散加减。方中石膏、炒山栀清脾胃积热,黄连泻火解毒,防风助散伏火,生地、丹皮凉血清热,藿香理气,当归和血,二药调和营卫,升麻清热解毒,引药入阳明,共奏清热泻火解毒之功。若有便秘可加大黄芒硝;口渴加天花粉清热生津,且有助于消肿排脓。
(三)脾胃伏热或脾胃虚弱
[主证]针眼反复发作,但诸症不重。
[证候分析]原患针眼,余邪未清,脾胃伏热,不时上攻胞睑,阻滞脉络,或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正气不固,时感外邪,以致本病反复发作。由于正气虚,邪气不盛,故诸症不重。
[治法]清解脾胃伏热,或扶正祛邪。
[方药]属脾胃伏热者,宜选清脾散加减。方中以石膏、栀子、黄芩清脾胃积热,为主药;防风薄荷升麻助主药发散郁伏之火;赤芍凉血,散血分瘀热;枳壳、藿香、陈皮甘草理气和中,振复脾胃气机。诸药合用,共收泻脾伏火,调理脾胃气机的作用。
属脾胃虚弱者,宜选四君子汤为基础,酌加当归白芍山楂、神曲、麦芽等,健脾益气,和血消滞,配伍解毒排脓之晶,使其标本兼顾,以收扶正祛邪之功。
二、外治
(一)未酿脓者,局部可用湿热敷以助消散,或用紫金锭磨汁,频涂患部皮肤,消肿止痛。
(二)已成脓者,当切开排脓。若脓头在眼睑皮肤面者,切口应与睑缘平行,脓头位于睑内面者,切口应与睑缘垂直,不可伤及睑缘,但宜稍大,以利脓液排流。
三、针法
(一)针刺法常用穴:攒竹、睛明、丝竹空、瞳子寥、阳白、鱼腰、四白、承泣、合谷、列缺、外关等。一般针眼生于上睑近睑弦靠内眦部,可取攒竹、睛明穴;靠外眦部可取丝竹空、瞳子髅穴;在中间,可取阳白、鱼腰穴;在下睑可取四白、承泣穴。同时配合远端取穴,如合谷(必用)、列缺、外关等。但需注意,眼部取穴应在小疖红肿区以外。手法用中刺激或重刺激。
(二)针挑法在肺俞或膏肓穴附近皮肤面,找出红点一个或数个,若不明显,可轻刮之后再找。消毒后,用毫针挑破,挤出粘液或血水。
四、其他治法
可用抗生素眼药水及眼膏点眼。如诺氟沙星眼液、金霉素眼膏等。
[预防调摄]
平时应注意眼部卫生,增强体质,避免偏食,有屈光不正者应及时矫治。发病后切忌对局部用力挤压,要及时治疗。见脓头后及时切开排脓,以免自溃后疮口不齐,留下明显疤痕,但严重者,少数可发展为眼丹。
[转归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只要及时治疗,避免对患部用力挤压,并发症也较少。若能在酿脓后及时切开排脓,愈后可不留明显疤痕,但严重者,有少数可发展为眼丹。
[文献摘要]
《审视瑶函·土疳症》:“此症谓胞上生毒也,俗号为偷针。有一目生而传两目者,有止生一目者。有微邪不出脓血而愈者,有犯触辛热燥腻、风沙烟火,为漏、为吊败者,有窍未实,因风乘虚而人,头脑俱肿,目亦赤痛者。所病不一,因其病而治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12-05-03
第八章 胞睑疾病 第二节 胞生痰核

本病是指胞睑内生核状硬结,逐渐长大,而又不红不痛的眼病,称为胞生痰核(《眼科易知》)。由于睑内核状硬结主要因痰湿阻结胞睑脉络而起,故得此名。本病又名疣病(《原机启微·血气不分混而遂结之病》)、睥生痰核(《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眼胞痰核(《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等。相当于西医学之霰粒肿。
[病因病机]
恣食炙赙,脾胃蕴热生痰,痰热相结,阻滞经络,致气血受阻。?昆结于睑内,逐渐隐起而发为本病。
[临床表现]
该病在临床上常见两种情况。
一、胞睑内隐起硬结,扪之很小,外观不显。渐长大后,可见睑内有局限性隆起,但皮色不变。此硬结扪之可活动而不与睑皮肤粘连,生长缓慢,有的长到一定程度则静止,也不溃破。一般为单发,也有多发者。好发于上胞,个别也可生于下睑较小型者,一般在睑内无显著改变,也无自觉症状。较大者,可见在睑内相对应之处呈青灰色或紫红色,眼睑可有重坠感。
二、睑内硬结生长迅速者,长到一定程度可在睑内自溃。溃后不易收口,且在溃口处生肉芽,长期不愈。患者有磨擦感或有隐痛。也有少数可从皮肤面穿破。
[诊断依据]
一、胞睑内长硬核较小,存在日久或渐长不消。
二、胞睑皮肤颜色正常,无压痛。
三、肿核与皮肤不粘连,推之移动。
四、睑内呈局限性紫红色或灰蓝色。
[鉴别诊断]
表8-1胞生痰核与针眼的鉴别
┌────┬────┬──────────────────┬──┬─────
│ 病名 │发病部位│主症                │病程│对白睛影响
├────┼────┼──────────────────┼──┼─────
│    │    │睑皮肤正常,可扪到核状硬结,与皮肤不│  │
│胞生痰核│ 睑深部│粘连,存在日久或渐长,若无感染者不化│缓 │无影响
│    │    │脓,睑里呈局限性紫红色或灰蓝色   │  │
├────┼────┼──────────────────┼──┼─────
│ 针眼 │ 靠睑弦│局限性红肿,掀痛,疖肿中心硬,与睑皮│  │发病近眦部者可
│    │    │肤粘连,化脓后头小,溃破后自愈   │急 │致眦部白睛水肿
└────┴────┴──────────────────┴──┴─────
表8—2胞生痰核与内针眼的鉴别
┌────┬────┬─────────┬───────┬──┬───
│ 病名 │睑皮肤 │睑内       │硬结     │病程│转归 
├────┼────┼─────────┼───────┼──┼───
│内针眼 │红肿较重│色红赤有黄色脓头 │较大而们之稍动│较短│脓溃肿消
├────┼────┼─────────┼───────┼──┼───
│胞生痰核│ 正常 │局限性青灰或紫红色│推之可移动  │缓慢│复受外邪,亦显红肿,但较内针眼轻
└────┴────┴─────────┴───────┴──┴────
此外,若发于老年人,且术后在原病灶区复发并迅速长大者,又须注意排除癌症。
[辨证论治]
肿核小型且静止者,可不作治疗,有的可以自消,不能自消者也无碍。若形态较大,影响外观,或有眼睑重坠感,或有溃破趋势者,当作治疗。自古以来多以手术为主,但也有不少单用药物治疗之记载。若用药物治疗可以消散者,则不必强求手术。这柙趋势,目前不论中医、西医,都有探讨。
一、内治
按中医辨证,该病可分二种证型,即无火症之痰湿阻结与有火症之火重于痰型。前者为常见证型,后者则为变证。
(一)痰湿阻结
[主证]较小型者无任何自觉症状,较大者可有眼睑重坠感。查局部,小型者望诊无异常,触诊可于胞睑中扪到坚硬而可推动、与皮肤不粘连的硬结。若渐长而较大者,除扪到圆形硬结外,相对应处睑皮肤可见隆起,或可见相对应的睑内呈青灰或紫红色,舌淡苔薄白,脉缓。
[证候分析]痰湿阻滞胞睑脉络,气血不能循常道畅行而瘀阻于胞睑内,气血凝结,逐渐隐起而成硬结。日久阻滞越重,硬结渐长大,有碍胞睑开合而感重坠。舌脉亦皆痰湿内蕴之征。
[治法]化痰散结。
[方药]化坚二陈丸加减。方中陈皮、半夏、白茯苓、生甘草为二陈汤,有燥湿化痰之功,白僵蚕软坚散结,黄连、荷叶清热兼祛湿,共奏化痰散结之功,现常改用汤剂。
(二)痰热阻结
[主证]胞睑胀痛而痒,眼有沙涩感或睑肿难睁。查局部,轻者胞睑皮色微红,重者红肿;睑内红赤或紫红,甚则溃脓,舌红苔黄白,脉滑数。
[证候分析]痰热相结,阻滞脉络,热邪偏重,郁久化火,或复受外邪,客于受阻脉络,致病情较重而显火热之象,胞睑红赤,重者红肿,睑内红赤,重则紫红。火灼津液也可酿脓。舌脉亦属痰热之征。
[治法]清热散结。
[方药]清胃汤加减。方中炒栀子、生石膏、黄连连翘黄芩、生甘草清热;炒枳壳、炒苏子、陈皮行气散结;归尾活血消滞散结;荆芥穗、防风助散郁火。诸药组方,具有清热祛痰、消滞散结的作用。
二、外治
(一)初起可局部按摩或作湿热敷,促其气血畅行,以利散结。
(二)生南星末加冰片少许,调糊频涂患处,以行气通络,化痰散结。
(三)痰核大者,宜手术治疗,现代多作霰粒肿切开刮除术。
手术方法:术眼按常规消毒,作表面麻醉及局部浸润麻醉后,用霰粒肿夹夹住肿核部位,翻转眼睑,暴露睑结膜。取与睑缘垂直方向,用尖刀在肿核中央切开,再用小刮匙将肿核囊内容物刮净。如囊壁较厚,则可剪除部分已软化的囊壁。术毕除去霰粒肿夹,压迫止血后,涂消炎眼膏,加眼垫包扎术眼,翌日换药即可除去眼垫。
注意事项:
1.若有红肿现象,须待红肿消除后再手术。
2.若已在睑结膜自溃而生肉芽者,先剪除肉芽后,按上法手术。
3.若肿核部位过于靠近眦部,不便翻转眼睑,或已在眼睑皮肤面自溃者,可从睑皮肤面作切口按上法手术,但切口宜稍大且必须与睑缘平行。术毕用“0”号丝线缝合两针。
4.切开时避免切断睑缘动脉弓,以免去除夹子后出血不止。若出现出血不止,压迫无效时,当作缝合止血加压包扎。
[转归预后]
较小者有的可以自消。较大者除影响外观及有轻度不适感外,一般无甚妨碍。经手术治疗后,预后亦良好。
[文献摘要]
一、《审视瑶函·睥生痰核症》:“此症乃睥外皮内,生颗如豆,坚而不咚。火重于痰者,其色红紫,乃痰因火滞而结。此生于上睥者多,屡有不治自愈。有恣辛辣热毒酒色断丧之人,久而变为瘿漏重疾者,治亦不同。若初起知劫治之法,则顷刻而平复矣”。
二、《原机启微·血气不分混而遂结之病》:“大抵血气如此,不欲相混,混则为阻。阻则成结。结则无所去还,故隐起于皮肤之中,遂为疣病。然各随经络而见。疣病自上眼睫而起者,乃手少阴心脉,足厥阴肝脉,血气混结而成也。初起时,但如豆许。血气衰者,遂止不复长。有久止而复长者。盛者则渐长,长而不已,如杯如盏,如碗如斗,皆自豆许致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12-05-03
第八章 胞睑疾病 第三节 沙眼

本病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眼病。病眼睑结膜血管模糊,粗糙不平,形似沙粒,故名沙眼。中医又名椒疮。西医学亦称沙眼。
由于沙眼是眼科最常见的传染病,其并发症危害又严重,是眼科临床重点防治眼病之一,故本节附有对沙眼的病因、诊断要点、分期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供临床参考。
[病因病机]
脾胃积热,复感风热邪毒,内热与外邪相结,壅阻于睑里,脉络受阻,气血失和,易发本病。
[临床表现]
初起,觉眼部不适,或微有痒涩感,或无明显异常感觉。翻转胞睑,可见睑里靠两眦处红赤且有少量细小颗粒,色红而硬或伴有少量质黄而软的粟状颗粒。
病势发展,睑里红赤加重,颗粒增多,可布满睑里,甚至胞睑肿硬,重坠难开。自觉睑内刺痒灼热,沙涩羞明,生眵流泪,重者伴见白睛红赤,黑睛赤膜下垂,星点翳膜等,危害视力。羞明痒痛加重,眵泪胶粘。
重症沙眼,日久粟粒状颗粒溃破,大量结疤及黑睛赤膜发展,致诸多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
[并发症及后遗症]
沙眼(椒疮)重症的并发症与后遗症较多,古人早已发现并有详述,只是限于条件,尚未将这些并发症和后遗症与沙眼联系在一起阐述。现概述如下。
一、倒睫拳毛沙眼后期,睑内结瘢,瘢痕牵扯,内急外弛,睑弦内翻,拳毛触刺睛珠,羞明流泪,沙涩疼痛,甚至白睛红赤,黑睛生翳,视物昏朦。
二、血翳包睛邪毒侵及黑睛,轻者赤脉如帘,由上垂下,称为赤膜下垂;重者由黑睛四周侵入,致黑睛混赤,称为血翳包睛。睛珠涩痛,羞明流泪,视物昏朦。
三、黑睛星翳赤脉下垂者,在赤丝尽头出现星点云翳。重者可变生花翳白陷或凝脂翳。
四、睥肉粘轮毒邪损及胞睑内面与白睛表层,致使睑内面与白睛粘着。牵引胞睑时,可见睑内与白睛相连。重者阻碍眼珠转动。
五、流泪症与漏睛症邪毒侵及泪窍,使窍道受阻,泪液不得下渗则可溢于睑外。若排泪窍道邪毒煎熬,日久又可腐败成脓,变生漏睛。
六、睛珠干燥邪毒久郁,阴液耗损,目失濡养,白睛少津,故跟干涩不舒,频频眨目。严重者,可干燥变厚似皮肤。黑睛干燥生翳,视物昏朦,甚至盲不见物。
七、上胞下垂邪毒壅盛,脉络瘀阻,胞睑肿硬变厚,致上胞重坠难举,或病变累及提睑筋肉而无力提举。
[诊断依据]
一、睑内脉络纹理模糊。
二、睑内椒皮样颗粒丛生。
三、或见睑内瘢痕形成,风轮上方可见赤膜下垂,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粟疮鉴别。
表10沙眼与粟疮的鉴别
┌─────┬─────────┬───────────────────┐
│     │         │       粟疮    
│ 病名  │    沙眼   ├─────────┬─────────
│     │         │结膜滤泡症    │滤泡性结膜炎
├─────┼─────────┼─────────┼─────────
│自觉症状 │痒涩羞明,异物感 │无症状或微感痒涩 │眼痒,羞明,异物感
├─────┼─────────┼─────────┼─────────
│分泌物  │生眵流泪     │无        │少量眵泪
├─────┼─────────┼─────────┼─────────
│血管   │睑内血管模糊   │清楚,无充血   │睑内充血
├─────┼─────────┼─────────┼─────────
│乳头   │增生肥大     │无        │无
├─────┼─────────┼─────────┼─────────
│     │分布以上睑、上穹窿│分布以下睑为主,大│
│     │部为主,大小不等,│小均匀,排列整齐,│
│滤泡   │排列不整齐,或融合│界线分明,呈半透明│同结膜滤泡症
│     │成片,内容混浊,愈│状,愈后不留疤痕 │
│     │后有白色疤痕   │         │
├─────┼─────────┼─────────┼─────────
│角膜血管翳│有        │无        │无
└─────┴─────────┴─────────┴─────────┘
[辨证论治]
对该病的治疗,当内外兼施。轻者可局部点眼药治疗,重者则配合内治,必要时可配合手术治疗。对其并发症与后遗症,轻者可在治疗本病时兼顾之,重者则须酌情另行处理。
一、内治
(一)风热客睑
[主证]眼痒涩不适,羞明流泪,睑内微红,有少量红赤颗粒。
[证候分析]跟痒涩不适,羞明流泪为风邪所致,睑内之红赤颗粒为风热壅滞睑络而发。
因风热客睑尚轻,故睑内微红,所生颗粒较少,自觉症状亦轻。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原方疏散风热之邪,酌加赤芍可通络消滞退赤。
(二)脾胃湿热
[主证]眼涩痒痛,眵泪胶粘,睑内红赤,颗粒较多,病情缠绵不愈。舌红苔黄,脉濡数。
[证候分析]脾胃湿热,复感风邪,内外合邪,上攻胞睑。风盛则涩痒,热盛则红赤而痛,湿热盛则眵泪胶粘,颗粒较多。湿邪难除,病情缠绵。舌脉皆属湿热内盛之象。
[治法]清热祛湿,除风消滞。
[方药]清胃散或除风清脾饮加减。前方中黄连苦寒泻火,生地、丹皮凉血清热,当归活血消瘀滞,升麻清热解毒,引经人阳明。全方共奏清胃凉血消瘀之效。后方中黄连黄芩连翘、玄参、知母清脾胃,泻热毒;元明粉、大黄通腑,泻脾胃积热;荆芥防风疏散风邪;桔梗陈皮理气和胃祛湿;生地配合大黄凉血活血消滞。诸药合用,具有泻热清脾、疏风散邪之效。用于本证,两方均须酌加苦参、地肤子、苍术等清热燥湿止痒药物。
(三)血热壅滞
[主证]胞睑厚硬,睑内颗粒累累,疙瘩不平,红赤显著,眼睑重坠难开,眼内刺痛灼热,沙涩羞明,生眵流泪,黑睛赤膜下垂,舌红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脾胃热盛,热人血分,循经上攻,壅滞胞睑,则睑内红赤,颗粒累累,疙瘩不平,且胞睑厚硬而致重坠难开。热盛则灼热刺痛羞明。热瘀血分,侵犯黑睛,故见赤膜下垂,且涩痛、羞明、流泪等症加重。
[治法]凉血散瘀。
[方药]归芍红花散。方中当归赤芍红花大黄凉血散瘀;连翘、栀子、黄芩、甘
草清热解毒,防风白芷疏风散邪。全方共奏凉血散瘀之功。
二、外治
(一)局部点黄连西瓜霜眼药水或化铁丹眼药水、犀黄散等眼药。
(二)若颗粒累累者,可用黄连制灯芯草或海螵蛸棒磨擦。
海螵蛸棒磨擦法:将海螵蛸磨制成棒状,用黄连水煮沸消毒,取出待干备用(若用灯芯草,先剪成小段,制法同上,术时用小镊子夹持操作)。术眼先滴1%地卡因液作表面麻醉,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术者以左手翻开上、下睑,充分暴露穹窿部。右手持制海螵蛸棒,以轻快手法上下左右来回多次磨擦睑内面颗粒密集处约1分钟,至见点状渗血为宜。磨擦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并涂抗生素眼膏。相隔5天一次。根据病情,可多次重复进行。操作时应注意消毒,用力不可太重,且不可损伤黑睛。病变严重而且广泛时,可分期分段进行磨擦。
三、其他疗法
(一)滴用10%一30%磺胺醋酰钠、0。5%金霉素、0.1%利福平等眼药水,每日3—6次,每晚临睡涂0.5%金霉素眼膏1次。坚持1—3月可收效。
(二)眼珠干燥者,可滴人工泪液或生理盐水。
[预防调摄]
1.大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把本病的危害性、传染途径、诊断与治疗方法,向群众宣传,进行群众性的普查与防治。
2.改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提倡一人一巾,提倡流水洗脸。患者的洗脸用具要与健康人分开使用,尤其是服务性行业的洗脸用具,必须严格消毒后使用,以免引起交叉感染。
[转归预后]
一般轻度沙眼自觉症状不严重,易被忽视,但若长期失治,病情逐渐发展时,其产生的并发症与后遗症都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该病的防治工作不容忽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12-05-03
第八章 胞睑疾病 [附] 沙眼的病因、诊断

一、病因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眼病。此病原体在1955年由我国首先分离培养成功,解决了长期悬而未解的沙眼病因问题。这种沙眼衣原体不耐高温,在70℃温度下,可在1分钟内被杀死。75%酒精、0.1%福尔马林、0.1%石碳酸等皆可迅速杀灭它,而紫外线、肥皂液却无作用。药物方面,磺胺醋酰钠有一定抑制作用。抗生素中,除链霉素、新霉素等外,其它大多数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二、诊断要点
(一)上睑结膜及上穹窿部有乳头增生、滤泡及血管模糊。
(二)在放大镜或裂隙灯下检查可见早期角膜上缘血管翳。
(三)上穹窿和上睑结膜出现条状或网状瘢痕。
(四)睑结膜上皮细胞刮片发现包涵体,或鸡胚或组织培养分离出衣原体。
[文献摘要]
《审视瑶函·椒疮症》:“此症生于睥内,红而坚者是。有则沙擦难开,多泪而痛。……俗皆以龙须灯心等物,出血取效。殊不知目以血为荣,血损而光华有衰弱之患。轻者只宜善治。至于瘰瘰连片,疙瘩高低不平,及血瘀滞者,不得已而导之,中病即止,不可太过。”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12-05-03
第八章 胞睑疾病 第四节 睑弦赤烂

本病是以睑弦红赤、溃烂、刺痒为特征的眼病。俗称烂弦风、烂眼边。相当于西医学的睑缘炎(包括鳞屑性、溃疡性、眦性睑缘炎)。
一、脾胃蕴热,复受风邪,风热合邪结于睑弦,耗伤津液而化燥。
二、脾胃湿热,外受风邪,风湿热三邪攻于睑弦。
三、风邪引动心火上炎,灼伤睑眦。
本病总由风、湿、热三邪为病,虽然皆由外风引动,但由于内邪不同而病机各异,内有脾胃蕴热,受风则易化燥;内有湿热,受风后湿热更盛而溃烂;内有心火,受风邪后循经灼睑眦而眼眦红赤糜烂。另外患沙眼或拨剪倒睫损伤睑弦,也可导致风邪侵入而发病。素有屈光不正,营养不良,睡眠不足等,也易罹患本病。
[临床表现]
本病的基本症状是睑弦赤烂,灼热刺痒。但在临床上依主症与部位之不同,又有不同的类型。如冒险弦潮红刺痒,睫毛根部有糠皮样白屑,频喜揉擦者;有睑弦溃烂,生脓结痂,睫毛乱生或脱落,痛痒并作,羞明流泪,眵泪胶粘者,有红赤糜烂限于两眦,且灼热奇痒者。
[诊断依据]
一、自觉睑弦眦部痒、痛、灼热不适。
二、睑弦红赤、溃烂或脱层。
三、睫毛成束或脱落或稀疏,甚则成秃睫。
[鉴别诊断]
见风赤疮痍。
[辨证论治]
一、内治
(一)风热偏重
[主证]睑弦红赤,睫毛根部有糠皮样脱屑,自觉灼热刺痒,干涩不适。
[证候分析]风盛则痒,风热客于睑弦不散,则灼热刺痒。风热耗伤津液,故睑弦红赤干燥而起皮屑。
[治法]祛风止痒,凉血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翘散以疏风清热为主,可加赤芍清热凉血,加蝉蜕、蕤仁、乌梢蛇等祛风止痒,加天花粉生津润燥,共成疏风止痒、凉血清热之剂。
(二)湿热偏重
[主证]睑弦红赤溃烂、痛痒并作,眵泪胶粘,睫毛成束,或倒睫,睫毛脱落。
[证候分析]风湿热邪上攻睑弦,内热盛则红赤痒痛。湿热盛则赤痛溃烂,眵泪胶粘。
眵泪粘睫则睫毛成束。睑弦溃烂,睑皮损伤,故倒睫或秃睫。
[治法]祛风清热除湿。
[方药]除湿汤加减。方中用荆芥防风祛风邪;滑石、车前子、木通、茯苓除湿清热;黄芩黄连连翘甘草清热解毒;枳壳陈皮调理脾胃气机,以助化湿。
(三)心火上炎
[主证]眦部睑弦红赤糜烂,灼热刺痒,甚者眦部睑弦破裂出血。
[证候分析]心火素盛,复受风邪引动,风火上炎,灼伤睑眦,故眦部红赤,灼热糜烂。
若风火炽盛,津液受灼,还可致眦部皮肤破裂出血。
[治法]清心泻火。
[方药]导赤散和黄连解毒汤加减。用导赤散以清心导热下行,用黄连解毒汤以泻火解毒,合为清心泻火解毒之剂。
二、外治
(一)药水洗眼偏风重者,可用二圣散;偏湿重者,可用疏风散湿汤;偏热重者,可用万金膏等,煎水去渣外洗。
(二)可用鸡蛋黄油膏或铜绿膏外擦。
(三)可选用熊胆眼液,也可选择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膏。
[预防调摄]
本病有一定传染性。素有屈光不正,过用目力眼睛疲劳,身体过劳抵抗力低者,以及不注意眼部卫生者易患。因此,应排除诱因,增强身体素质,注意卫生以预防本病。已患病者,避免因眼痒不适而揉搓,应及早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转归预后]
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目前该病已非常见病。若已发病,则应积极治疗,以防产生后遗症。因本病不仅影响外观仪容,而且痒痛之苦又可影响工作与休息。严重者,还可产生秃睫、倒睫等后遗症,给患者造成痛苦。
[文献摘要]
一、《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目赤烂眦候,此由冒触风日,风热之气伤于目,而眦睑皆赤烂,见风弥甚,世亦云风眼”。
二、《审视瑶函·风沿》:“眦帷赤烂,人皆有之,火土燥湿,病有重轻。重者眦帷裂而血出,轻则弦赤烂而难舒,以清润而为治”。
三、《眼科纂要·风弦赤烂外障》:“烂弦风,脾胃湿热冲,赤烂沿弦红镇日,万金膏洗擦绿锏,法制要精工,除湿汤翘滑车前,枳壳芩连通粉甘,陈皮白茯荆防风,除湿此方雄”。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12-05-03
第八章 胞睑疾病 第五节 风赤疮痰

本病是指胞睑皮肤红赤如朱,兼见水泡、脓泡,甚至局部溃烂之眼病。一般认为它与西医学之眼睑皮肤炎、眼睑湿疹等相似。此外,也有人认为其与眼部带状疱疹相似。
[病因病机]
一、脾胃蕴积湿热,复受风邪,风湿热三邪结于胞睑。
二、心经伏火,外受风邪,风火上冲胞睑。
本病之病因虽然也有风湿热三邪合而为病者,但偏于热,风邪化热,风热化火,湿火蒸腾于上,或风火上冲等,病机以火毒上攻胞睑为主,这是与睑弦赤烂不同之处。
[临床表现]
风赤疮痍的临床表现与睑弦赤烂一样比较复杂,其典型症状是胞睑浮肿痛痒,皮色红赤如涂朱砂,继之,红赤处渗出粘液,生脓疮甚至溃烂。
另一种是胞睑微肿,睑生水泡,成簇的水泡可波及同侧面颊额腮。局部灼热掀痛。水泡基底潮红,但水泡之间不融合。日久水泡内也可灌脓,愈后结痂。
也有睑皮肤红赤糜烂,或生丘疹,日久不愈。渗出粘液,局部作痒难忍者。
上述各种,日久失治皆可侵及黑睛,变生星点云翳等症。
[诊断依据]
一、胞睑皮肤红赤如涂朱砂,常伴有痒痛之症。
二、局部水泡、脓泡出现,或水泡、脓泡破溃流水。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睑弦赤烂相鉴别。虽然两病均在眼睑部发红赤湿烂,但睑弦赤烂的病变局限于眦部睑弦,不波及睑皮肤面。与之相反,风赤疮痍是以眼睑皮肤的病变为主,一般不波及睑弦。
[辨证论治]
本病虽由风邪引动,然病发之后,风邪化热化火,故治疗不以祛风为主,而以清热泻火除湿为主。
一、内治
(一)脾肺风热
[主证]胞睑肿痒,皮色红赤,少量丘疹,渗出粘液。
[证候分析]脾土蕴热,移热于肺,脾肺内热复受风邪引动,上攻胞睑。肿痒为风,脾肺热则睑皮肤红赤,热郁而起丘疹。风热灼烁津液,则变生粘液渗出于外。
[治法]清脾肺,佐以除风。
[方药]除风清脾饮加减(方解详见沙眼)。
(二)风热湿毒壅盛
[主证]胞肿红赤掀痛,水泡簇生或生脓泡,甚至溃破糜烂腥臭,渗出粘液。
[证候分析]脾胃蕴湿,被风热蒸灼,风湿热毒上攻胞睑,以致红肿掀痛。湿毒盛而致水泡簇生,或生脓泡。邪毒化火则溃烂腥臭,渗出粘液。
[治法]祛风除湿,泻火解毒。
[方药]除湿汤加减。临床可加土茯苓、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三)风火上攻
[主证]胞睑红赤如涂朱砂,掀痛难忍,局部坏疽溃烂。
[证候分析]风邪引动心火,风火上攻,搏结于胞睑,病急而重,风胜而肿,火盛而红赤掀痛,风火燔土而胞睑溃烂。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方中炒牛蒡子、薄荷、炒僵蚕柴胡疏风;黄芩升麻连翘甘草、马勃、板蓝根有清热泻火解毒之效。
二、外治
(一)用擦药方外擦局部,以清热解毒,除湿止痛。
(二)局部敷布滑石粉或精制炉甘石粉,以除湿清热。
(三)穴位注射:维生素B穴位注射(第四颈椎旁开5分处)。
[预防调摄]
对本病的预防,平素应注意增强体质,精神舒畅,避免过劳、睡眠不足、眼睑外伤等。
发病后的护理也特别重要,尽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及时清除渗液脓液,不宜用水制剂或中药煎剂直接薰洗。避免用手揉搓患部。
[转归预后]
本病包括的西医眼科病种甚多,预后各类型差异很大。如属眼睑带状疱疹,无角膜并发症者,一般作好处理,一周左右可以自愈。一旦侵及角膜则严重影响视力,预后不良。如属眼睑湿疹者,病情缠绵难愈。但若不继发感染,也不会使眼睑溃烂。护理不好,侵及结膜、角膜者,病情加重,治疗更增加困难。如属丹毒,则发展迅速,失治可使局部产生坏疽,一般预后不良。属眼皮肤炎者,失治也可化脓,或侵及睑深层而成睑脓肿。总之,无论哪一种,护理好并及时治疗,是预后好坏之关键。
[文献摘要]
一、《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风赤疮痍歌》:“风赤疮痍眦睑生,黑睛端好睑烂红,脾经风热宜急治,久生翳膜遮瞳睛,加减四物汤生地,苦参牛蒡薄荷风,当归赤芍天花粉,连翘荆芥穗川芎。”
二、《眼科纂要·眼皮腐烂》:“岩按,此症乃湿热停滞于脾胃所致,宜服除湿汤,兼服决明丸。若烂甚者,须加灸法于眼鱼尾穴,以小艾灸四、五壮,以膏药封之绝妙。”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12-05-03
第八章 胞睑疾病 第六节 上胞下垂

本病是指上胞提举无力或不能自行提起,以致睑裂变窄,甚至掩盖部分或全部瞳神而影响视物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之上睑下垂。
[病因病机]
一、先天禀赋不足,命门火衰,心脾阳虚,主肌无力。
二、脾阳虚,中气不足,主肌无力。
本病先天性者,属命门火衰,导致心脾阳虚。心神无力支使于目之开合,脾阳虚无力主肌肉,故双眼上胞下垂,不能抬举。另有后天性者,多由脾阳虚中气不足,或风痰乘虚阻络,以致肌肉失养而抬举无力。此外,由外伤、肿瘤等亦可引起,未纳入本节讨论。
[临床表现]
属先天性者,患者自幼即双眼上胞下垂,终日不能抬举,视物时需仰首举额张口,甚至须以手提起上胞方能视物。日久则额皮起皱褶,眉毛高耸。
属后天性者,双胞下垂,上午轻下午重,或休息后减轻,劳累后重,重者可伴有视一为二、身疲无力、吞咽困难等症。注射新斯的明后症状消失或缓解。
[诊断依据]
一、睁眼向前平视时,上胞遮盖黑睛上缘超过2毫米,甚至遮盖瞳神。
二、单眼上胞下垂者,患眼睑裂宽度小于健眼。
三、双眼上胞下垂者,具有额部皮肤皱褶、眉毛高耸的特殊面容和仰头视物的特殊姿态。
[辨证论治]
对先天性者,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然对轻症或不宜手术者,可采用中药试治。对后天性者,除辨证用药内服外,应重视针灸疗法的应用。
一、内治
(一)命门火衰脾阳不足
[主证]自幼双眼上垂,无力抬举,视物时仰首举额张口,或以手提睑。
[证候分析]命门乃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元气之所系。先天禀赋不足,命门火衰,则脏腑、经络阳气不足。脾阳不足,约束失养,睑肌无力,则胞睑垂缓难睁。是故命门火衰,导致脾阳不足,可引起上胞下垂。
[治法]温肾阳,益化源。
[方药]右归饮加减。方中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培补肾阴;肉桂、附子温肾阳,补命门之火,且助脾之阳;杜仲强肾益精,炙甘草补中益气,加人参白术则可助附子温补脾阳,共达补命门,助脾阳之功。
(二)脾虚失运中气不足
[主证]上胞下垂,晨起病轻,午后加重。症重者,眼珠转动不灵,视一为二,并有周身乏力,甚至吞咽困难等。
[证候分析]“约束”为肌肉之精,脾主肌肉,今脾虚中气不足,脾阳不升,睑肌无力故上胞下垂,眼带失养则眼球转动不灵,因脾不转输精气于四肢,故身疲乏力。咽主通利水谷,脾胃阳气虚,故吞咽无力。午后阳气衰,故症状较午前加重。
[治法]升阳益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黄芪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补中;当归补血,陈皮健脾行气,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共奏升阳益气之功。
此外,也有因风痰阻络引起本病,症见上胞下垂,眼球转动失灵,目偏视,视一为二,舌苔厚腻,脉弦滑。可选用正容汤加减。
二、针刺疗法
攒竹透睛明,鱼腰透丝竹空,太阳透瞳子醪,并配用足三里、三阴交等,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神经干电刺激疗法
取眶上神经与神经刺激点(位于耳上与眼外角连线中点,即面神经的分布点),眶上神经接负极,面神经接正极。每次20分钟左右,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5天,再行第二疗程。
四、手术疗法
先天性上睑下垂,可考虑手术治疗。
[转归预后]
本病两种类型皆病程漫长。先天性者,除造成视物困难及影响仪容外,其他危害不大。
但后天重症肌无力引起者,病情逐渐发展,若全身症情得不到控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文献摘要]
一、《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若血气虚则肤腠开而受风,风客于睑肤之间,所以其皮缓纵,垂复于目,则不能开,世呼为睢目,亦名侵风”。
二、《目经大成·睑废》:“众人皆醒我独醉,众人皆醒我独睡。讵知非睡亦非醒,目睫一交永函闭。急闻客自远方来,手攀上睑向明开。宁愿能开不能闭,定睛看杀可憎才。”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12-05-03
右眼跳是不是这个疾病呢?


第八章 胞睑疾病
第七节 胞轮振跳
胞睑不自主地搐惕困动的病症称为胞轮振跳。又名睥轮振跳(《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俗称眼皮跳或眼眉跳。本节讨论的是严重的、久跳不止的眼皮跳,类似肌纤维颤抽现象。也包括面神经痉挛所致的眼睑抽搐。
[病因病机]
一、久病过劳等损伤心脾,心脾两虚,筋肉失养而困动。
二、肝脾血虚,日久生风,虚风内动,牵拽鲍睑而振跳。
[临床表现]
上胞或下睑跳动,时疏时频,不能自控。一般过劳、久视、睡眠不足时,则跳动更加频繁,休息之后症状可以减轻或消失。若胞睑跳动时,连同半侧面部肌肉及眉毛、口角皆困动者,日久不愈,恐有喁偏之变。
[诊断依据]
一、上胞或下睑不自主地牵拽跳动,或及眉际、面颊,不能随意控制。
二、胞睑皮肤正常,无赤痛,眼外观端好。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目创相鉴别。本病是眼睑及颜面皮肤频频振跳;而目割是以眼睑频频眨动为主要症状。
[辨证论治]
本病轻者或偶尔发生者,不必治疗,可以自愈。若跳动过频,久跳不止者则须治疗。
一、内治
(一)心脾血虚
[主证]胞睑振跳,时疏时频,劳累时重。兼心烦失眠,怔仲健忘,食少体倦。
[证候分析]心脾血虚,血不养筋,筋肉拘挛目困,劳累后气血亏耗,故困动加重。心血虚而虚火上扰,故心烦失眠。血不养心则怔忡健忘。脾虚食少则体倦。
[治法]补养心脾。
[方药]归脾汤加减。用本方使心脾得补而气旺血生,筋肉得血所养则困动自止,诸症可消。
(二)血虚生风
[主证]胞睑振跳不休,或与眉、额、面、口角相引,不能自控。
[证候分析]肝脾气血亏虚,血虚生风,虚风上扰头面,故胞睑、眉毛、面颊、口角皆困动不休。
[治法]养血熄风。
[方药]当归活血饮加减。原方用当归身、川芎、熟地黄白芍养血柔肝为主,生黄芪益气以养血,防风薄荷、羌活疏散外风。用于本证可去薄荷、羌活、防风,加僵蚕、天麻、钩藤全蝎蜈蚣以平熄内风。
二、针刺疗法可用攒竹、承泣、四白、丝竹空、风池、地仓、颊车、足三里、昆仑等穴。
此外,局部按摩或梅花针点刺亦可应用。
[转归预后]
由过劳引起者,一般经休息或治疗后可以消除。若属面神经痉挛则应积极治疗,否则可以发生喁偏。
[文献摘要]
一、《审视瑶函·睥轮振跳》:“此症谓目睥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出。乃气分之病,属肝脾二经络之患。人皆呼为风,殊不知血虚而气不知顺,非纯风也。”
二、《目经大成·目》:“此症谓目睑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盖足太阴厥阴营卫不调,不调则郁,久郁生风,久风变热而致。”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12-05-03
第八节 睑内结石

本病胞睑内面生有细小的颗粒,色黄白,状如碎米,质坚硬如石,故名睑内结石。相当于西医学之睑结膜结石。
[病因病机]
风邪客于脾经,留于胞睑,郁久化热,灼烁津液生痰,瘀阻于睑内面,积久变为结石。单纯睑内结石少见,通常患有椒疮、赤丝乱脉等慢性眼病者容易罹患。
[临床表现]
翻转胞睑,见睑内面有如碎粟米状、黄白色硬颗粒,其周围略红赤,一个或数个不等,隐于睑内,或突出于表面,触之坚硬如石。已突起者,常磨擦眼珠,如异物人目一般涩痛流泪。日久可致白睛红赤、黑睛生翳等变症。
[辨证论治]
本症早期,结石隐伏于睑内,一般无自觉症状,无须治疗。
若渐长突起,则隐磨睛珠,自觉涩痛、流泪、羞明。此时可先用针挑法剔除之,或用海螵蛸棒摩擦夷平。后服清心脾郁热之剂,如内疏黄连汤加减。
若并发于椒疮、赤丝乱脉等,当于挑拨之后,治疗其原发病。
[预防调摄]
本病多在椒疮、赤丝乱脉等眼病的基础上并发,故及时治疗上述眼病是预防本病的关键。若已发病者,隐于睑内无自觉症状时,不宜强行剔除。已突出表面者,应及时剔除,不宜揉搓患眼,以免擦伤黑睛。
[文献摘要]
一、《医方类聚·龙树菩萨眼论》:“若眼忽单泪出者,涩痛者,赤如眯著者,名粟子疾。后上睑生白子如粟粒,极硬,沙之然也。可翻眼皮,起针拨去粟子、恶血,服冷药即差。”
二、《秘传眼科龙木论·睑生风粟外障》诗曰:“涩痛多泪出,真如米隐睛,翻看上下睑,粟子只频生,赤白非言定,针拨更似冰,直须瘀血尽,凉药必能征”。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9 发表于: 2012-05-03
第九章 两眦疾病 第九章 两眦疾病

两眦即大小二眦,为上下胞睑的内外侧联合处,大眦又名内眦,小眦又名外眦、锐眦。内应于心,属五轮中的血轮,由于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两眦疾病常与心和小肠的病机有关,属常见的外障眼病,一般不影响视力。
心主火,主血脉,心火上炎则血脉逆行,经络雍滞,郁于眦部,故表现两眦红赤刺痛,眵粘干结;心移热于小肠,可兼小溲黄赤;如心阴不足,虚火上炎,可表现眦部微赤,痒涩不舒,虚烦失眠。
由于两眦暴露于外,故外邪火毒亦常搏结于此而病红赤痒痛,或迎风赤烂。如内有心火,内外合邪,则症情加重。此外,两眦近邻胞睑与白睛,故其间的病变可以相互影响。若心脾同病则睑眦肿起,心肺同病则胬肉滋生。
上下胞睑的弦部,紧靠内眦处,各有泪窍一个,为排泄泪液的孔窍,故有关泪液泪窍方面的疾病,也归人两眦疾病的范畴。泪为汗液,故冷泪长流多与肝血不足或肝肾亏虚有关。
在治疗方面,如属外邪火毒者,当以辛凉疏解,邪毒自平;如为心火内炽,灼津耗液,当以苦寒泻心,则内火自消;如属心经虚火,当滋阴降火,阴液足则虚火降;如心脾、心肺、肝肾同病,则可根据局部与整体辨证,灵活掌握补泻治法。此外,两眦疾病还要结合点眼、洗眼等外治法,内外合治,易于奏效。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