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43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20 发表于: 2012-04-17
夜交藤养生养血安神

  人们对中药何首乌的传说与功效比较熟悉,但对什么是夜交藤却知之甚少。其实,两者是同一植物的不同药用部位,夜交藤是何首乌的藤茎,因夜里会自动相互交合而得名,药用何首乌则是这种植物的块根。

    中医认为,夜交藤性平无毒,味甘微苦,入心、肝经,有安神养血、祛风通络的功效,主治阴虚血少、虚烦不眠、风湿痹痛、皮肤痒疹等症。夜交藤的煎服剂量一般为10~30克,还可煎水外洗或捣敷外用。现将近年来主要的临床应用简介如下。

1.失眠夜交藤具有养血安神作用,用于阴虚血少所致的失眠,常与合欢皮、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等药配合应用。

①夜交藤麦豆汤:夜交藤10克,小麦45克,黑豆30克,加水煎煮取汤饮,日两次。有滋养心肾、安神的功效,用于神经衰弱、心肾不交之失眠、心烦等症。

②乌鸡交藤煲:乌鸡1只,洗净入沸水中焯一下,再用凉水冲洗。夜交藤30克,洗净用纱布包好,装入鸡肚内,将鸡放于汤煲中,加入适量姜片、食盐、黄酒及水,先用武火烧开,再用文火煲至鸡烂熟,加味精适量即可食用,可用于顽固性失眠患者的食疗。

③宁神合剂:夜交藤、生地、百合各15克,浮小麦30克,炙甘草6克,红枣7枚。用水浓煎,日服2次,临睡前加服1次。具有养血安神功效,治头昏乏力、耳鸣眼花、心悸多梦、入睡难等症。

安神汤:夜交藤、合欢皮各20克,酸枣仁、柏子仁、猪苓各15克,琥珀10克,随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30日为1个疗程,对失眠症有效。

⑤夜交藤粥:夜交藤60克,用温水浸泡片刻,加清水500毫升煎取药汁约300毫升;再加粳米50克,大枣2枚,白糖适量,煎至粥稠即可。晚上睡前1小时,趁热食,连服l0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顽固性失眠、多梦及风湿痹痛症。

2.内伤头痛夜交藤20克,茯神、杜仲、牛膝、天麻各15克,钩藤、石决明各20克,山栀10克,黄芪6克,益母草、桑寄生各12克,水煎分3次服,连服15剂。有人用此方治疗31例,约90有效。

3.脑血管硬化、高血压

夜交藤30克,远志10克,石菖蒲15克,葛根20克。先用温水3000毫升浸泡2~3小时后,煮沸30分钟,取汁沐足,持续20~30分钟,有健脑安神、降压催眠功效,用于脑血管硬化、血压升高、失眠多梦、记忆减退者
②罗布麻叶、牡蛎各15克,莶草、夜交藤、吴茱萸各10克,加水适量煎沸后,待温沐足,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有镇肝熄风、滋阴潜阳、补脑安神功效,可降血压。

4.中风后偏瘫症临床用夜交藤散外洗,疗效满意。方用:夜交藤50克,桑枝、鸡血藤、威灵仙各40克,水煎2次,趁热熏洗,每日2次,每次15分钟,1个月为1个疗程,洗至手足灵活为止。

5.过敏性皮炎夜交藤(鲜品)100克,扛板归50克,水煎2次外洗患部,洗后撒以夜交藤散(制法:夜交藤叶、仙人掌各100克,烘干共研细末,加冰片20克混匀瓶装备用)。据报道,临床应用疗效颇佳。

6.顽固性荨麻疹临床有用夜交藤、地肤子各60克,水煎服,服后取微汗,每天1剂,治愈顽固性荨麻疹的案例,但该方剂量偏大,须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7.咳嗽有人治疗喉源性咳嗽,在用蝉蜕、僵蚕、荆芥、防风、桔梗、陈皮、半夏、前胡、茯苓、甘草等药的基础上,加用夜交藤15克,水煎服,观察到方中加用此药者,止咳作用较未加用此药者明显,说明夜交藤可能有止咳的功效。

    此外,近年有人用夜交藤配合牛膝、桑枝、丹参、浮小麦、当归、大枣、甘草等煎服,治疗肢端动脉痉挛性疾病有效。还有人将夜交藤用于男女性功能保健,例如,治女子性冷淡药方,即由夜交藤、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肉桂、制附片、菟丝子、蛤蚧、巴戟天等组成。但这方面的临床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有人将夜交藤添加到粮食中,试制成含有夜交藤成分的保健食品,其功效、作用可与何首乌食品相媲美,长期食用,能养心安神、通络祛风,畅大便、助消化,对人体有益无害,这显示了夜交藤更宽广的应用前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21 发表于: 2012-04-17
夜交藤
别名
棋藤、首乌藤

归经
心;肝经

药理作用
有镇静和泻下作用。
功效
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考证
出自《本经逢原》

科属分类
蓼科

主治
失眠;多梦;血虚 身痛;肌肤麻木;风湿痹痛;风疹瘙痒

生态环境
生于草坡、路边、山坡石隙及灌木丛中。

各家论述
        1.《本草正义》:夜交藤,濒湖止称茎叶治风疮疥癣,作浴汤甚效,今以治夜少安寐,盖取其能引阳入阴耳,然不寐之源,亦非一端,苟不知从病源上着想,而惟以此为普通用品,则亦无效。但止堪供佐使之助,因是调和阴阳者,故亦有利无害。
  2.《纲目》:风疮疥癣作痒,煎汤洗浴。
  3.《本草再新》:补中气,行经络,通血脉,治劳伤。
  4.《本草正义》:治夜少安寐。
  5.《饮片新参》:养肝肾,止虚汗,安神催眠。
  6.《安徽药材》:消痈肿、瘰疬和痔疮。
  7.《陕西中草药》:祛风湿,通经络。治头眠,多汗,贫血,周身酸痛,疥癣等皮肤病。

采收和储藏
夏、秋采割带叶藤茎,或秋、冬采割藤茎,除支残叶,捆成把,晒干或烘干。

资源分布
分布于华东、中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用药禁忌
燥狂属实火者慎服。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缠绕藤本。根细长,末端成肥大的块根,外表红褐色至暗褐色。茎基部略呈木质,中空。叶互生;具长柄;托叶鞘膜质,褐色;叶片狭卵形或心形,长 4-8cm,宽2.5-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箭形,全缘或微带波状,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光滑无毛。圆锥花序。小花梗具节,基都具膜质苞片;花小,花被绿白色,5裂,大小不等,外面3片的背部有翅;雄蕊8,不等长,短于花被;雌蕊1,柱头3裂,头状。瘦果椭圆形,有3棱,黑色,光亮,外包宿存花被,花被具明显的3翅。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功效分类
安神药;祛风药

炮制方法
清水洗净,稍浸泡,捞出,润透后,切段,晒干。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藤茎长圆柱形,稍扭曲,长短不一,直径3-7mm。表面棕红色或棕褐色,粗糙,有明显扭曲的纵皱纹及细小圆形皮孔。节部略膨大,有分枝痕。外皮菲薄,
  剥离。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棕红色,木部淡黄色,导管孔明
  显,中央为白色疏松的髓部。气无,味微苦、涩。
  以枝条粗壮、均匀、外皮棕红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含棕色色素的细胞。皮层较薄。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伴有少数石细胞群,纤维壁甚厚,木化。韧皮部较宽,束中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髓部小。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药物应用鉴别
        1.何首乌和夜交藤: 同一植物,前者为其块根,后者为其藤茎。何首乌善补肝肾益精血;夜交藤,营养心肌而安神。药用部位不同,功效亦异。
  2.朱砂和夜交藤: 朱砂镇心安神,用治心火亢盛所致心烦不眠,夜交藤养心安神,用治心阴不足所致心虚失眠。虽均能安定神志,但机理迥然不同。

性味
甘;微苦;性平

药材基源
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藤茎或带叶的藤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
  捣烂敷。

出处
《中华本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就诊医生的指导。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22 发表于: 2012-04-17
龙胆草

龙胆草,中药名。为龙胆科植物龙胆、条叶龙胆、三花龙胆和滇龙胆的根和根茎。具有清热、泻肝、定惊之功效。《本草纲目》记载:“性味苦,涩,大寒,无毒。主治骨间寒热、惊病邪气,继绝伤,定五脏,杀虫毒。”

中文学名: 龙胆草
别称: 陵游、草龙胆、龙胆、苦龙胆草、地胆草、胆草、山龙胆、四叶胆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陕西、新疆、江苏、安徽、浙江等地。

植物名称
  中药名 龙胆草   原植物-龙胆(图1)
  别名 陵游、草龙胆、龙胆、苦龙胆草、地胆草、胆草、山龙胆、四叶胆、水龙胆  
 原植物 1. (龙胆)   2.条叶龙胆)3.三花龙胆)4..滇龙胆)
药用部位
  植物的根和根茎。   
        功效分类 清热药。
       生长习性
  该植物是一种高山植物,性喜潮湿凉爽气候,野生于山区、坡地、林绿及灌木丛中。

     药性论述
    性味归经 :  味苦,性寒。归肝、胆经。

      功效主治 : 清热燥湿  中药材-龙胆(图2)
      泻肝定惊。湿热黄疸;小便淋痛;阴肿阴痒;湿热带下;肝胆实火之头胀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肿;胁痛口苦;热病惊风抽搐。
  龙胆治疗头发全脱也有很好的疗效。而患者经治疗后,食欲改善,体质增强,面色红润,睡眠良好,普脱逐渐改善。临床表现为头发全脱,舌红、苔黄或舌红绛起刺、苔薄黄,脉弦数。内服药的同时用外洗方,治疗2个疗程(30天×2)后,患者的眉毛、腋毛、阴毛均已长出;治疗6个疗程后,头皮发黑,由稀疏的毛发顶出,治疗12个疗程后,头发茂密,普脱痊愈。经长期随访所治患者头发乌黑,未见反复。她体会,脱发的治疗当守虚中有实,祛邪扶正,是药才可为治疗所用。

临床应用
  1.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治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萎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

       龙胆草6g,黄芩9g,栀子9g,泽泻12g,木通9g,车前子9g,当归3g,生地黄9g,柴胡6g,生甘草6g。水煎服。亦可用丸剂,每服6~9g,日二次,温开水送下。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泻火除湿,为君药。
  2.龙胆散(《太平圣惠方》)治劳黄,额上汗出,手足中热,四肢烦疼,薄暮寒热,小便自利等证。龙胆草0.6g,麦冬、甘草、柴胡、麻、犀角各1g,牡蛎30g。上7味为散,水煎,入生地黄汁0.5合,温服。方中龙胆草配伍诸药有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之功。
  3.单味研末,煎汤服,或开水送服,治肝火上冲所致的鼻衄。
各家论述
  1.《医学启源》:以柴胡为主,草龙胆为使,治眼疾中必用之药也。治黄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主治秘诀》云:治下部风湿及湿热,脐下至足肿痛,寒湿脚气
  2.《纲目》:疗咽喉痛,风热盗汗。相火寄在肝胆,有泻无补,故龙胆之益肝胆之气,正以其能泻肝胆之邪热也。但大苦大寒,过服恐伤胃中生发之气,反助火邪,亦久服黄连反从火化之义。
  3.《本草经疏》:草龙胆味既大苦,性复大寒,纯阴之药也,虽能除实热,胃虚血少之人不可轻试。空腹饵之令人溺不禁,以其太苦则下泄太甚故也。
  4.《本草正》:龙胆草,乃足厥阴、少阳之正药,大能泻火,但引以佐使,则诸火皆治。凡肝肾有余之火,皆其所宜。
  5.《药品化义》:胆草专泻肝胆之火,主治目痛颈痛,两胁疼痛,惊痫邪气,小儿疳积,凡属肝经热邪为患,用之神妙。其气味厚重而沉下,善清下焦湿热,若囊痈、便毒、下疳,及小便涩滞,男子阳挺肿胀,或光亮出脓,或茎中痒痛,女人阴癃作痛,或发痒生疮,以此入龙胆泻肝汤治之,皆苦寒胜热之力也。亦能除胃热,平蛔虫,盖蛔得苦即安耳。
  6.《本草新编》:龙胆草,其功专于利水,消湿,除黄疸,其余治目、止痢、退肿、退热,皆推广之言也。但此种过于分利,未免耗气败血,水去而血亦去,湿消而气亦消,初起之水湿黄疸,用之不得不亟,久病之水湿黄疸,用之不可不缓,正未可全恃之为利水神丹,消湿除瘅之灵药也。或谓龙胆草治湿热,最利瘅病,正湿热之病也,然用龙胆草以治黄疸,多有不效者,何也?黄疸实不止湿热之一种也,有不热而亦成黄疸者,非龙胆草所能治也尤胆草泻湿中之热,不能泻不热之湿也
  7.《医学衷中参西录》:龙胆草,味苦微酸,为胃家正药。其苦也,能降胃气,坚胃质;其酸也,能补益胃中酸汁,消化饮食。凡胃热气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以开胃进食。微酸属木,故又能入肝胆,滋肝血,益胆汁,降肝胆之热使不上炎,举凡目疾、吐血、衄血、二便下血、惊痫、眩晕,因肝胆有热而致病者,皆能愈之。其泻肝胆实热之力,数倍于芍药,而以敛辑肝胆虚热,固不如芍药也。
  8.《本草正义》:龙胆草,大苦大寒,与芩连同功,但《本经》称其味涩,则其性能守而行之于内,故独以治骨热著;余则清泄肝胆有余之火,疏通下焦湿热之结,足以尽其能事;而霉疮之毒,疳痃之疡,皆属相火猖狂,非此等大苦大寒,不足以泻其烈焰,是又疏泄下焦之余义矣。
  9.《本经》: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
  10.《别录》: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利,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
  11.《药性论》:主小儿惊痫入心,壮热骨热,痈肿;治时疾热黄,口疮。
  12.《日华子本草》:治客忤,疳府气,热病狂语,疮疥,明目,止烦
  13.《本草图经》:古方治疸多用之。
  14.《履巉岩本草》:治酒毒便血,肠风下血。
  15.《滇南本草》:治咽喉疼痛,洗疮疥毒肿。
  16.《医学入门》:治卒心痛,虫攻心痛,四肢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g-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搽。
用药禁忌
  脾胃虚弱作泄及无湿热实火者忌服,勿空腹服用。
药用鉴别
  1.该品大苦,大寒,中药苦味之中仅次于马钱子,胜于黄连,居第二位,多用败胃,且不易入口,应佐以甘草。以调口味。
  2.黄连、龙胆草皆为清热泻火要药,黄连偏清心胃之火,龙胆偏泻肝胆之火。
  3.龙胆与黄柏皆能清下焦湿热,但龙胆长于泻肝胆实火,而黄柏主泻相火而清虚热

药材来源
来源考证
  1.出自《本经》。
  2.《本草图经》:龙胆,宿根黄白色,下抽根十余本,类牛膝。直上生苗,高尺余。四月生叶,似柳叶而细。茎如小竹枝。七月开花如牵牛花,花作铃铎形,青碧色。冬后结子。苗便枯。二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采根阴干。浙中又有山龙胆草,味苦涩,取根细锉,取生姜自然汁浸一宿去其性,焙于,捣,水煎一钱匕,温服之,治四肢疼痛。采无时候,叶经霜雪不雕,此同类而别种也。
药材基源
  为龙胆科植物龙胆)、条叶龙胆、三花龙胆和滇龙胆的根和根茎。(前三种习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
产地溯源
  1.龙胆 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陕西、新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2.条叶龙胆 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3.三花龙胆 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
  4.滇龙胆 分布于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

药方选录
方剂名称
  龙胆泻肝汤
出处
  《医方集解》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龙胆草(6克) 黄芩(9克) 山栀子(9克) 泽泻(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当归(8克) 生地黄(20克) 柴胡(10克) 生甘草(6克)
功用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
  龙胆草
  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本方常用于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强中,湿疹瘙痒,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用法
  作水剂煎服,根据病情轻重决定用药剂量。也可制成丸剂,每服6-9克,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禁忌
  本方药物多为苦寒之性,内服每易有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或多服、久服皆非所宜。

药理作用
  1.对消化道的影响 龙胆或龙胆苦甙能促进胃液和胃酸分泌,用龙胆苦甙给予造成胃瘘管的狗口服,能促进胃液分泌,并可使游离盐酸增加,食欲增进。而舌下涂抹或静脉注射则无效,故认为龙胆苦甙可直接促进胃液分泌和使游离酸增加。
  2.利胆和保肝作用
  3.利尿作用
  4.抗菌作用
  5.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6.其他作用 大量服用时,可妨碍消化,时有头痛,颜面潮红,陷于昏眩。有抗肿瘤的作用。龙胆酊大剂量对麻醉动物有降压作用,并能抑制心脏,使心率减慢。用于疟疾发热及抗菌素甲醛实验性关节炎肿等作用。龙胆碱对猫有降压作用,对大鼠甲醛实验性关节炎肿有抗炎作用。龙胆水提物对氯化苦所致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有抑制作用。

 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1. 对消化道的影响 龙胆有健胃作用.龙胆等苦味健胃药可使大鼠胃液和胃酸分泌增加, 但食饵摄取量及体重增加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于食前半小时服用少量龙胆草, 能刺激胃液分泌;若食后服用, 反使胃机能减退, 分泌减少.龙胆苦甙对胃的直接作用.龙胆苦甙能使离体肠管张力增加, 收缩幅度加大.曾有报道认为, 龙胆及其同属植物等根的提取物, 特别是粉剂, 对胃肠道有微弱刺激作用, 可使黏膜轻度充血, 加快食物由胃运送到肠管, 临床上可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及消化液缺乏的患者.
  用龙胆能显著增加胆汁流量.证明其有利胆作用.
  龙胆苦甙有直接保肝作用.龙胆苦甙的保护肝细胞作用在一定范围内与剂量成正比
  2. 抗菌作用 龙胆草水浸剂(1:4)对石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对钩端螺旋体、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也有抑制作用.
  3. 抗炎作用 抗炎原理可能与神经-垂体-肾上腺系统有关.
  4. 其他作用 龙胆碱有镇静作用, 可使活动能力降低、肌肉松弛.大剂量龙胆酊有降压作用, 并能抑制心脏, 减慢心率.用含龙胆的“化癌丹”有抗肿瘤作用.龙胆苦甙对疟原虫有较高的毒性, 可用于疟疾发热.龙胆尚有抑制抗体生成的作用.



     传说
  相传,大洋山曾村有个穷孩子叫曾童,长年替财主放牛过日子。一天,曾童牵牛上山,见山坪的水塘中有个美女在洗澡,就躲在柴丛里张望。一会儿,那美女洗完澡,走上岸来,忽然变成一条大蛇,盘在塘边呼呼睡去,口里还吐出一颗珠,闪闪发光。曾童胆大,走上前去,悄悄拾来,放在身边玩玩。原来这是一条修炼已久,能变化人形的蛇神。这颗珠就是蛇丹。
  蛇神睡醒,见蛇丹丢失,心里慌张,急忙变做一个“老聍客”,四下里寻找起来。老聍客见了曾童,就问:“放牛阿哥,你是否看见有颗珠落在地上?”曾童从袋里摸出蛇丹,双手送还给她。
  老聍客见曾童诚实,问道:“孩子,你叫什么名字?你有家吗?”“我叫曾童,爹娘早死,家里只剩我一个人了。”“孩子,你若愿意,就拜我做干娘,到我家里,我供你吃,供你穿,还教你识字练功夫,好吗?”曾童见蛇神没有恶意,就点了点头,跟蛇神走了。
  从此,曾童作了蛇娘的干儿子,在洞府里一住三年。这天,正是曾童十六岁生日,蛇娘对曾童说:“你已长大,可以去做事了。现在有个出仕的机会,当今皇帝的太子生了重病,没人能够治好。你去治好他,就会‘白马尽骑,高官尽做’了!”“我不会看病。”“没关系,为娘肚里有胆汁,你钻进去取一点来,保险能治好。”蛇娘说着给曾童一枚针和一只放眼药粉的小空瓶,马上现出大蛇原形,伏在地上,张开大口。曾童顺蛇口钻入蛇肚,摸到蛇胆,举针一刺,接了几滴胆汁,又钻了出来。
  蛇娘为曾童收拾行装,又送曾童到门外。临别时,蛇娘对曾童说:“以后有难事就亲找娘,只要爬上三十三级崖梯,敲了三下,娘就会来开门的。”曾童记下,一路走去。
  曾童来到京城,揭了皇榜,用蛇胆汁治好了太子的病。皇帝怜他年少,父母双亡,就留他伴太子读书习武,还赐名曾相,说是日后太子登基时再拜为丞相。
  过了一年,皇帝的公主也生了与太子一样的病。皇帝召来曾相,说:“卿若能治好公主,朕就招你为驸马。”   曾童想到临别时蛇娘的吩咐,就连夜赶回大洋山,爬上崖梯,数到三十三级时停下,敲了三声,石门立即打开。娘儿相见,格外欢喜。
  蛇娘已知曾相的用意,又给他一枚针和一只空瓶,还交代说:“你这次入肚取胆汁,只能用针戳一下,勿贪多!”   曾相钻入蛇肚,刺了一下,接了胆汁,偏偏心想:这胆汁这么灵,索性多取一点。娘啊娘,你也不要小气,让儿多取点吧!这么一想,又举起手来,一连猛刺几针。大蛇负痛,嘴巴一闭,肚子一缩,打了几个滚,就昏过去了。曾相呢,也活活闷死了。
  蛇娘痛醒,觉得恶心,就大口大口地吐了起来。那些胆汁吐到草上,就成了“蛇胆草”。
  蛇娘怨曾相贪心,又怜公主病重,就化成老聍客,采了蛇胆草,来到金銮殿,推说曾相暴死,由娘代子送医,得到黄帝的信任。蛇娘让公主服了蛇胆草,公主的病也就好了。
  皇帝一时高兴,问起这草药的名字。皇帝没听清蛇胆草,就说:“龙胆草好,龙胆草好!”皇帝是“金口”, “蛇胆草”也就成了“龙胆草”了。 后来,有人在大洋山顶盖了一座“蛇神庙”,庙里刻着一对联曰:“心平还珠蛇神为娘,心贪刺胆蛇娘吞相。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23 发表于: 2012-04-17
龙胆草的副作用

  “草龙胆味既大苦, 性复大寒, 纯阴之药也, 虽能除实热, 胃虚血少之人不可轻试.空腹饵之令人溺不禁, 以其太苦则下泄太甚故也.”(《本草经疏》)

  “龙胆草, 乃足厥阴、少阳之正药, 大能泻火, 但引以佐使, 则诸火皆治.凡肝肾有余之火, 皆其所宜.”(《本草正义》)

  “龙胆草, 其功专于利水, 消湿, 除黄疸, 其余治目、止痢、退肿、退热, 皆推广之言也.但此种过于分利, 未免耗气败血, 水去而血亦去, 湿除而气亦消, 初起之水湿黄疸, 用之不得不亟, 久病之水湿黄疸, 用之不可不缓, 正未可全恃之为利水神丹, 消湿除瘅之灵药也.或谓龙胆草治湿热, 最利瘅病, 正湿热之病也, 然用龙胆草以治黄疸, 多有不效者, 何也?黄疸实不止湿热之一种也, 有不热而亦成黄疸者, 非龙胆草所能治也.龙胆草泻湿中之热, 不能泻不热之湿也.”(《本草新编》)
  “胆草专泻肝胆之火, 主治目痛颈痛, 两胁疼痛, 惊癎邪气, 小儿疳积, 凡属肝经热邪为患, 用之神妙.其气味厚重而沉下, 善清下焦湿热, 若囊痈、便毒、下疳及小便涩滞, 男子阳挺肿胀, 或光亮出脓, 或茎中痒痛, 女人阴癃作痛, 或发痒生疮, 以此入龙胆泻肝汤治之, 皆苦寒胜热之力也.亦能除胃热, 平蛔虫, 盖蛔得苦即安耳.”(《药品化义》)

  “相火寄在肝胆, 有泻无补, 故龙胆之益肝胆之气, 正以其能泻肝胆之邪热也.但大苦大寒, 过服恐伤胃中生发之气, 反助火邪, 亦久服黄连反从火化之义.”(《本草纲目》)

  “龙胆草, 味苦微酸, 为胃家正药.其苦也, 能降胃气, 坚胃质;其酸也, 能补益胃中酸汁, 消化饮食凡胃热气逆, 胃汁短少, 不能食者, 服之可以开胃进食.……微酸属木, 故又能入肝胆, 滋肝血, 益胆汁, 降肝胆之热使不上炎, 举凡目疾、吐血、衄血、二便下血、惊癎、眩晕, 因肝胆有热而致病者, 皆能愈之.其泻肝胆实热之力, 数倍于芍药, 而以敛辑肝胆虚热, 固不如芍药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龙胆草, 其用有四: 除下部风湿, 一也;除下焦湿热, 二也;除脐以下至足肿痛, 三也;除寒湿脚气, 四也.又曰, 益肝胆之气, 凡眼肿睛胀, 淤肉高起, 痛不可忍者, 以柴胡为君, 胆草为使, 此又眼病必用之药也.”(《药鉴》)

  附注: 龙胆草亦称草龙胆, 简称龙胆或胆草.因其味苦甚, 又有苦龙胆草之称.本品生用, 气味厚重而沉下, 善清肝胆实火, 疗下焦湿热, 常用于湿热黄疸、白带、阴肿、头痛目赤等证.因其味苦不堪言, 易伤脾胃, 非但脾胃虚弱者不宜用, 即使体质壮实者亦只可暂投, 不可久用.
  新采集之龙胆的根洗净入药者称生龙胆, 因其新鲜多汁, 常可捣汁外用.以之和黄连浸汁点眼, 治暑行目涩、红肿热痛, 诚有良效.龙胆草切段用强火炒至焦黑色存性、喷水、灭净火星、晒干入药者称焦胆草, 亦称胆草炭.既可引入血分而凉血止血, 治疗酒毒便血、肠风下血;又可防其苦寒伤胃燥阴, 对脾胃较弱、阴伤血燥者可酌情用之.龙胆草切段喷酒拌匀、用文火炒干入药者称酒炒龙胆, 善上行而清头面之火毒, 多用于目赤肿痛、耳聋、口苦等证;并可缓其寒、避其滞, 而止中有行, 适用于肝胆实火兼见气滞胁痛的治疗.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24 发表于: 2012-04-17
龙胆草
龙胆草用于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强中,湿疹瘙痒,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别名】龙胆、苦胆草、胆草

【来源】本品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 、 三花龙胆 或坚龙胆 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三种习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春、秋二季采挖,洗净,干燥。

【性状】
龙胆:根茎呈表面暗灰棕色或深棕色;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上部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色较浅,呈点状环列。气微,味甚苦。
坚龙胆:表面无横皱纹,外皮膜质,易脱落,木部黄白色,易与皮部分离。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干燥。

【性味】苦,寒。

【归经】归肝、胆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强中,湿疹瘙痒,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用法用量】3~6g。

【贮藏】置干燥处。

【备注】(1)配以柴胡、山栀、黄芩,则清肝泻火;
                配木通、车前子、泽泻,则清利湿热;
                 配黄连、牛黄、钩藤,则泻火定惊;
                 配茵陈、郁金、黄柏,则利湿退黄。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25 发表于: 2012-04-17
北柴胡
别称: 竹叶柴胡,硬苗柴胡,韭叶柴胡
简介
  北柴胡
  多年生草本,高50-85厘米.主根较粗大,棕褐色,叶表面鲜绿色,背面淡绿色,常有白霜;花瓣鲜黄色;花柱基深黄色,宽于子房。果广椭圆形,棕色,淡棕色。花期9月,果期10月。

植物
  【名称】:北柴胡 
  【别名】:茈胡|北柴胡|硬柴
    【科名】:伞形科
  【属名】:柴胡属
  【形态特征】:根肥厚,圆锥状。茎直立,呈“之”字形弯曲。叶互生,线状披针形或披针长圆形,先端长尖。伞形花序。花小,黄色。果实椭圆状卵形。花期7-8月。  北柴胡
      【适应地区】:原产中国,主要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等省。朝鲜、日本、苏联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常野生于较干燥的山坡、林缘、林中隙地、草丛及路旁。喜温暖、湿润。耐寒、耐旱。怕水浸。在砂壤土或腐叶土中生长良好,在盐碱土上生长不旺盛,叶片易出现卷缩。
  【药用价值】:根、茎入药,名柴胡,能解表和里、升阳、疏肝解郁。以根入药。
       性苦、微寒,对肝、肺有解表和里,升阳、疏肝解瘀的调经作用。
       主治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疟疾、寒热往来、肋痛、肝炎、胆道感染、胆囊炎、月经不凋、脱肛。
       别名香柴胡、北柴胡。

       古书记载
  《本经》:“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药引《本草正义》:‘约而言之,柴胡主治,止有二层,一为邪实,则为外邪之在半表半里者,引而出之,使达于表而外邪自发;
                         一为正虚,则为清气之陷于阴分者,举而升之,使返其宅,胃中气自振。”

南北之分
总述
  北柴胡,也叫竹叶柴胡、柴胡。南柴胡,也叫狭叶柴胡、红柴胡。两者均为伞形科植物,以根入药,有解表和里、升阳、疏肝解瘀之功效。由于两者植物形态非常相似,在生产上很容易混淆。
区别
  部位 北柴胡 南柴胡
【根】 主根粗大、坚硬,外皮灰褐色或黑褐色。 主根外皮红褐色。
【茎】 茎基部有棕色或红色纤维状叶柄残基物。
【叶】 茎生叶倒披针形或狭椭圆形,中部叶倒披针形,
【花】 复伞形花黄色。
【果】 双悬果

北柴胡饮片
  【功效】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应用】 
  1、用于寒热往来,感冒发热。
       本品味辛苦,气微寒,芳香疏泄,尤善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
        而为治疗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少阳证之要药
             多配黄芩等同用,如小柴胡汤;
             用治感冒发热,本品也有良好的疏散退热作用,常与甘草同用,若热邪较甚,可配葛根、黄芩、石膏等同用,如柴葛解肌汤;
              现有用柴胡制成的单味或复方注射液,对于外感发热,有较好的解热作用。
  2、用于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
          本品能条达肝气,疏肝解郁,调经止痛。常与当归、白芍等同用,如逍遥散;
          对于胸胁疼痛,不论内伤肝郁,外伤跌扑,均可应用,常与香附、川芎、芍药等同用,加柴胡疏肝散。
    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
           本品长于升举脾胃清阳之气,善治气虚下陷神倦发热,食少便溏,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等症,常配人参、黄芪、升麻等同用,如补中益气汤。
  此外,本品还可退热截疟,又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之品,常与黄芩、常山、草果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和解退热宜生用,疏散肝郁宜醋炙,骨蒸劳热当用鳖血拌炒。
 【注意事项】柴胡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若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狭叶柴胡
  【中文名】:柴胡-狭叶柴胡 【类别】:根类
  【别名】:香柴胡、南柴胡、小柴胡、红柴胡。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狭叶柴胡的根。
  【采制】:春、秋季采挖根,晒干。  狭叶柴胡
      【性味】:根常弯曲,木部黄白色,裂片状。微有香气,味淡。性微寒,昧苦。
  【功能主治】:同柴胡

文献论述
  1、《本经》:“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2、《本草正义》:‘约而言之,柴胡主治,止有二层,一为邪实,则为外邪之在半表半里者,引而出之,使达于表而外邪自发;一为正虚,则为清气之陷于阴分者,举而升之,使返其宅,胃中气自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26 发表于: 2012-04-17
生黄芪片
通用名称: 生黄芪片
商品规格: 125克
  

产品说明:
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
每用时的用量是10克--15克.大剂量可用至30克--60克
.使用注意;本品补气升阳.易于助火.又能止汗.故凡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痈诅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证.均不宜用

.主用于;
1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证.
2.用于卫气虚所致的表虚自汗.
3.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痈诅不溃或溃久不敛.
4.用于浮肿尿少
.还可用于.气虚血瘀导致的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或半身不遂.以及气虚津亏的消渴证.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27 发表于: 2012-04-17
黄芩

    黄芩-原植物黄芩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以根入药。
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
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
黄芩的临床应用抗菌比黄连还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我们借助广谱抗菌作用强的特点,用在真菌培养杂菌感染特厉害,用黄芩提取液效果很好,它是农业病害防治最理想的一味药。
产于河北、辽宁、陕西、山东、内蒙古、黑龙江等地。

植物简介
  黄芩
  
 【别名】山茶根、黄芩茶、土金茶根、黄花黄芩、大黄芩、下巴子、川黄芩、空肠、经芩,黄金条根、A葿、黄文、虹胜,妒妇、炖尾芩、印头,内虚、元苓、子芩、宿芩、腐肠。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以根入药。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应用抗菌比黄连还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我们借助广谱抗菌作用强的特点,用在真菌培养杂菌感染特厉害,用黄芩提取液效果很好,它是农业病害防治最理想的一味药。产于河北、辽宁、陕西、山西、山东、内蒙古、黑龙江等省、自治区。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基部伏地,上升,高(15)30~120厘米。主根粗壮,略呈圆锥形,棕褐色。茎四棱形,基部多分枝。单叶对生;具短柄;叶片披针形,全线。总状花序项生,花偏生于花序一边;花唇形,蓝紫色。小坚果近球形,黑褐色,包围于宿萼中。花期7~10月,果期8~10月。近无毛或被上曲至开展的微柔毛。叶具短柄,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两面无毛或疏被微柔毛,下面密被下陷的腺点。花序顶生,总状,长7~15厘米,常再于茎顶聚成圆锥状;苞片下部者似叶,上部者远较小,卵状披针形;花萼长4毫米,盾片高1.5毫米,果时增大;花冠紫色、紫红色至蓝紫色,长2.3~3厘米,筒近基部明显膝曲,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小坚果卵球形,具瘤,腹面近基部具果脐。
生长环境
  野生于山顶、山坡、林缘、路旁等向阳较干燥的地方。喜温暖,耐严寒,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可忍受-30℃低温。耐旱怕涝,地内积水或雨水过多,生长不良,重者烂根死亡。排水不良的土地不宜种植。土壤以壤土和沙质壤士,酸碱度以中性和微碱性为好,忌连作。5~6月为茎叶生长期,10月地上部枯萎,翌年4月开始重新返青生长。
地理分布
  分布于北方各省区;朝鲜,苏联,蒙古,日本也有。
热河黄芩
  黄芩
  传统中药材注重道地性,热河黄芩是黄芩的地道品种,主产于热河(今河北承德),承德处于华北地区北部,海拔高,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给黄芩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热河黄芩已久负盛名。
药品简介
  【性状】   黄芩-原植物
  该品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通称子芩,以清火养阴为主;老根中间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状或已成空洞,称枯芩,以清火败毒为主。气微,味苦。
  【来源】   该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与主治】   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药物配伍】   《药对》:“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配柴胡,通调表里,和解少阳;配白术,清热安胎;配半夏,苦降辛开;配黄连,清热燥湿;配枳实、厚朴,消食和胃
  【制法】   
黄芩片:
  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时,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曝晒)。该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黄棕色至棕褐色,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具放射状纹理。照上述[鉴别](1)、(2)项下试验,应显相同的结果;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含黄芩苷(C21H18O11)不得少于8.0%。
  酒黄芩:
  取黄芩片,照酒炙法(附录Ⅱ D)炒干。该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棕褐色,切面黄棕色,呈放射状纹理,略带焦斑,中心部分有的呈棕色。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含黄芩苷不得少于8.0%。
【显微特征】
  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层至20余层扁平细胞组成,其中散在嗜细胞。木栓  黄芩
组织外缘多破裂。皮层狭窄,散在纤维及石细胞。韧皮部较宽广,有多数纤维与石细胞,石细胞多分布于外侧,纤维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多分布于内侧;形成层环状明显;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周围有木纤维束;木射线较宽。老根中央有一至多个同心状的木栓组织环。薄壁细胞中还淀粉粒。
  【炮制研究】
  工艺研究通过测定不同炮制品中黄芩酶的活力,结果表明,蒸是一种好方法,蒸30分钟基本上已能达到抑酶的效果,煮法也可以,但时间以10分钟为宜。蒸发加工的黄芩,外观整齐,颜色鲜明,黄芩苷含量高;煮法加工的黄芩,外观形状差,颜色不鲜明,且能造成黄芩苷的损失,故应以蒸法为首选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黄芩
【备注】
  (1)无对湿温发热,可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应用
            对湿热泻痢、腹痛,又常与白芍、葛根、甘草同用;
            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绵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
            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山栀等配伍;
            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
           治血热妄行,可与生地、丹皮、侧柏叶等同用;
            对热毒疮疡,可与银花、连翘等药同用。
            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术、竹茹等配合应用。

  【临床应用】
    黄芩-原植物
1.用于湿温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泻痢、黄疸等症
      对湿温发热,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应用
     对湿热泻痢、腹痛,与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
       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
2. 用于热病高热烦渴,或肺热咳嗽,或热盛迫血外溢以及热毒疮疡等。
         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栀子等配伍;
        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
        治血热妄行,可与生地、牡丹皮、侧柏叶等同用;
         对热毒疮疡,可与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
  此外,该品又有清热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术、竹茹等配合应用。
编辑本段人工栽培
   黄芩
  黄芩播种第二年秋后,地上部枯萎时或第三年初春芽未萌动前刨收,因根系深,根条易断,挖时需要深挖,勿刨断根,刨出的根,去掉残茎,晒至半干,撞去外皮,晒干或烘干,也可切片后干燥。在晾晒过程中,避免暴晒过度发红,防止水湿雨淋,见水变绿,最后发黑,影响质量。每1.5-2千克鲜根,可加0.5千克干货。每公顷产3750~4500千克。

医学作用
药方选录
  治小儿心热惊啼: 黄芩(去黑心)、人参各一分。捣罗为散。每服一字匕,竹叶汤调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黄芩散)
  泻肺火,降隔上热痰: 片子黄芩,炒,为末,糊丸,或蒸饼丸梧子大。服五十丸。(《丹溪心法》清金丸)
  治慢性气管炎: 黄芩、亭苈子各等分,共为细末,糖衣为片,每片含生药0.8克,每日三次,每次五片。(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治上呼吸道感染,肠炎: 黄芩切碎,加四倍量水浸泡四小时,过胳残渣,再加二倍水浸泡两次,合并滤液,用20%明矾液倒入浸液中,调节pH为3.5(每100公斤黄芩,需明矾6~8公斤),产生黄色沉淀,静置四小时,弃去上层清液,将沉淀物装人布袋中加水过滤,烘干,粉碎,造粒打片。侮次服二至三片。(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 黄芥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伤寒论》黄芩汤)
  治淋,亦主下血: 黄芩四两,细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翼方》)
  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脏积热所致: 黄芩一两(去心中黑腐),捣细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不计时候,和滓温服。(《圣惠方》黄芩散调)
  安胎: 白术、黄芩、炒曲。上为未,粥丸,服。(《丹溪心治》)
  治火丹: 杵黄芩末,水调敷之。(《梅师集验方》)
  治产后血渴,饮水不止: 黄芩(新瓦上焙干)、麦门冬(去心))各半两。上件,细切。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杨氏家藏方》)
  治汗后余毒 颊肿痛: 黄芩、瓜蒌、甘草 上口父咀.每服半两 白水煎服.(《普济方》)
  治白癜风: 用黄芩末 茄蒂蘸搽好[1].(《仁术便览》)
类药比较
  1) 枯芩∶子芩
  黄芩分枯芩与子芩。
  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黄。
  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主治湿热泻痢腹痛。
  2) 黄芩∶续断
  黄芩与续断均有安胎之功,用治胎动不安。
  黄芩药性寒凉,清热泻火,安胎,用治胎热所致的胎动不安。
  续断药性微温,补肝肾,安胎,用治肝肾不足所致的胎动不安。

中药抗生素·黄芩
  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根入药。中医认为黄芩味苦性寒,入肺、心、胆、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的功能,对暑温胸闷呕吐、肺热咳嗽、血热妄行、高热烦渴、湿热下痢等有良好功效。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自述说:他20岁那年,因患感冒,咳嗽,遇时又犯了房事,出现骨蒸发热,肌肤如火燎一样热烫,每日咳嗽,吐痰一碗左右,加上暑热烦渴,觉睡不好,饭吃不下。尽管用柴胡、麦冬、荆芥、竹沥等药,治疗了一个多月,病势反而加剧,旁边的人都以为他必死无疑了。这时,李时珍的父亲偶然想起金元名医李东垣说过的一段话:“治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者,宜一味黄芩汤”,于是单用黄芩一两煎汤,让李时珍服下,很快,病势便得以逆转,身热尽通,痰嗽皆愈。辨证用药贴切,黄芩的效力非凡,由此可见一班。
  现代研究证明,黄芩主要含黄芩甙、黄芩素、汉黄芩素,汉黄芩甙、黄芩新素、β-谷甾醇等成分。它的抗菌谱较广,对多种细菌、皮肤真菌、钩端螺旋体等都有抑制作用。即使对青霉素等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黄芩仍然很敏感。黄芩还有降血压、镇静、利尿、保肝、利胆、抗过敏、解除平滑肌痉挛等作用。临床上用黄芩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传染性肝炎、慢性气管炎、急性菌痢、肾盂肾炎等,均可获良效。
  黄芩还常用于治疗妇产科病症,元代名医朱丹溪称它为“安胎圣药”。例如将黄芩研为细末,每次取3-5克,用白术15-20克煎浓汤调服,有清热安胎的功用,可治热甚所致的能动不安,滑胎。治妊娠呕吐,可用黄芩饮片30-45克,水煎成200-400毫升,分次频频饮服。
  中药药理 黄芩  
 主要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
  【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
  ①黄芩素、汉黄芩苷元。
  ②体外:对多种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③抗病毒:抑制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2)抗炎
  黄芩素、黄芩苷→抑制急性炎症反应。抑制炎症模型渗出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
  1)机制:抑制炎性介质产生、释放。
  2)抑制组胺释放
  3)抗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前列腺素E(PGE)、白细胞三烯(LT)的生成,减轻炎性介质扩张血管、增加血管壁通透性、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抑制免疫反应:尤其对I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作用显著。
  作用环节:①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炎性介质释放。②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的生成。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黄芩苷,提高巨噬细胞、NK细胞功能。
  (4)解热。
  (5)保肝、利胆(清肝胆):保肝:与抗氧自由基损伤有关。
       (6)镇静:中枢抑制。
  (7)对血液系统影响作用复杂:黄芩素等→抑制血小板聚集;黄芩素等→抗凝血:抑制凝血酶诱导的纤维蛋白产生。  
 小结:
  抗病原体、抗炎、调节免疫功能、解热、镇静、保肝、利胆等。无抗肿瘤作用。
  2.其他药理作用
  (1)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黄酮类成分。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降低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抗动脉粥样硬化。
  (2)抗氧自由基损伤:抑制过氧化脂质(LPO)的生成,清除自由基。
  (3)降压:直接扩张外周血管;抑制血管运动中枢。
用药禁忌
  《本草经疏》:脾肺虚热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
    抗真菌作用
   抗病毒作用
   抗炎抗变态反应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对心血管的作用   
  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  
  降血脂作用  
  抗癌作用   
  其它作用   有利尿作用,有可能用于糖尿病性并发症的防治。
 
     临床运用
  黄芩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用50%黄芩煎液,1岁以下每天6ml,1岁以上8-10ml,5岁以上酌加,皆分3次服。经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1例,急性支气管炎11例,急性扁桃休炎1例。治后体温降至正常、症状消失者51例,无效12例。体温多在3天内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多为4 天。
  治疗慢性气管炎,取黄芩1斤,甘草0.5斤,加水煎煮之次,得煎液3斤;另取生石灰1斤,加冷开水10斤,搅拌浸泡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8斤。将煎液缓缓加入石灰水中,边加边搅拌,至pH呈7-8为止。每次20-25ml,日服3次。治疗35例,临床治愈之例,显效16例。对单纯型疗效较好。
  治疗急性菌痢,取黄芩、诃子等量,以明矾沉淀法提制成粉。每次3g,日服斗次,小儿酌减。对症治疗:失水者补液,高热者配合解热剂,治疗100例,平均2.5天症状消失,3.3天大便镜检正常,3天大便培养转阴,5天临床治愈。   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取黄芩、银花、连翘等量,分别制成黄芩素及银花、连翘浸膏,混合制成片剂,每片重0.5g,相当于生药3.7g。每次10-15片,6小时服1次,小儿酌减。共洽65例,其中一个地区收治59例,治愈58例;另一地区收治6例,失败4例,疗效差异甚大,原因有待研究。有效病例服药后,开始降温时间平均为了1.5小时,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1.8天,临床症状和体征大多在2-5天内减轻或消失。以对中、轻度病人疗效较好,退热较快;对重度晚期病人退热较慢,疗效较差。服药期间未见严重毒性反应,仅少数病例有轻微恶心。呕吐及腹泻现象,停药后即可消失。
  治疗传染性肝炎,将黄芩的提取物--黄芩素装胶囊,每粒0.25g。每次2粒,日服3次,儿童酌减。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27例,自觉症状和体征均于1月内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其中治疗半月,谷丙转氨酶即降至正常者占74.1%。亦有用黄芩素针剂,每日肌注之毫升(含黄芩素40mg),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急性无黄疸型肝炎13例,基本治愈4例,显效1例,有效6例。另曾配合胎盘组织液每天肌注之毫升,有腹水者配合利尿剂,治疗迁延性肝炎7例,基本治愈吐例,显效1例,有效2例;治疗慢性肝炎47例,基本治愈13例,显效6例,有效n例,无效14例。未见明显副作用。
  治疗肾炎、肾盂肾炎。用黄芩提取物制成5%黄芩素注射液,每次肌注100-200mg(儿童减半),每日2次。共冶20例,治疗期间除配合卧床休息、低盐饮食外,均未兼用其他药物,结果急性肾炎11例,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尿液两次以上均正常)8例;好转(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尿液仅有少量红、白细胞)5例;肾盂肾炎9例,治愈、好转(标准同上)各4例,1例用药10天无变化)疗程最长17.5天,最短7天,平均12.5天。治愈病例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平均为9天,尿检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15.6天。黄芩治疗肾病所以奏效,可能与其具有抗菌、降血压、利水等作用有关。   治疗高血压病,将黄芩制成20%的酊剂,每次5-10ml方日服3次。治疗51例,服药前血压均在180/ 100mm汞往以上,服药1-12月后血压下降20/10mm汞拄以上者占70%以上。一般临床症状也随之消失或减轻。据观察,本药虽经较长时期服用,仍能发挥继续降压作用。无明显副作用\此外,以黄芩煎剂预防猩红热,黄芩含片预防白喉,有一定作用。

文献摘录
  1.《药对》:黄芩,得厚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芪、白蔹、赤小豆疗鼠瘘。           2.《本草图经》: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黄芩。
  3.《医学启源》: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垄盛,必用之药。泄肺中火邪上逆于隔上,补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主治秘诀》云,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上焦及皮肤风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隔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八也;安胎,九也。单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谓此也。
       4. 张元素:下痢脓血稠粘,腹痛后重,身热久不可者,黄芩与芍药、甘草同用。肌热及去痰用黄芩,上焦湿热亦用黄芩,泻肺火故也。疮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药,如黄芩、黄连,详上下,分梢根,及引经药用之。
  5. 李杲:黄芩,味苦而薄,故能泄肺火而解肌热,手太阴剂也细实而中不空者,治下部妙
  6. 朱震亨:黄芩降痰,假其降火也。凡去上焦湿热,须以酒洗过用。片芩泻肺火,须用桑白皮佐之。若肺虚者,多用则伤肺,必先以天门冬保定肺气一而后用之。黄芩、白尤乃安胎圣药,俗以黄卒为寒而不敢用,盖不知胎孕宜清热凉血,血不妄行,乃能养胎,黄芩乃上、中二焦药,能降火下行,白尤能补脾也
  7.《纲目》:洁古张氏言黄芩泻肺火,洽脾湿;东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条芩治大肠火;丹溪朱氏言黄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张仲景治少阳证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黄芩汤,少阳证下后心下满而不痛:泻心汤并用之;成无己言黄芩苦而入乙,泄痞热,是黄芩能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太阴、少阳六经矣盖黄芩气寒味苦,苦入乙,寒胜热,泻心火,治脾之湿热,一则金不受刑,一则胃火不流入肺,即所以救肺也肺虚不宜者,苦寒伤脾胃,损其母也。
     杨士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热,不及黄芩,盖亦不知柴胡之退热,乃音以发之,散火之标也,黄尊之热,乃寒能胜热,拆火之本也。黄芩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热,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黄芪展示图(20张)
  8.《本草经疏》:黄芩,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主诸热。诸热者,邪热与遍热也,黄疸、肠僻、泄痢,皆湿热胜之病也,析其本,则诸病自瘳矣苦寒能除湿热,所以小肠利而水自逐,源清则流洁也。血闭者,实热在血分,即热入血室,令人经闭不通,湿热解,则荣气清而自行也。恶疮疽蚀者,血热则留结,而为痈肿渍烂也:火疡者,火气伤血也,凉血除热,则自愈也。《别录》消痰热者,热在胸中,则生痰火,在少腹则绞痛,小儿内热则腹痛,胃中湿热去,则胃安而消谷也。淋露下血,是热在阴分也;其治往来寒热者,邪在少阳也;五淋者,湿热胜所致也;苦寒清肃之气胜,则邪气自解,是伐其本也。黄菩为苦寒清肃之药,功在除热邪,而非补益之品,当与黄连并列,虽能清热利湿消痰,然苦寒能损胃气而伤脾阴,脾肺虚热者忌之。
  9.《本草汇言》: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达表。上焦之火,山桅可降,然舍黄芩不能上清头目。所以方脉科以之清肌退热,疮疡科以之解毒生肌,光明科以之散热明目,妇女科以之安胎理经,此盖诸科半表半里之首剂也。
  10.《药品化义》:黄芩中枯者名枯芩,条细者名条芩,一品宜分两用。盖枯芩体轻主浮,专泻肺胃上焦之火,主治胸中逆气,隔上热痰,咳嗽喘急,目赤齿痛,吐衄失血,发斑发黄,痘疹疮毒,以其大能凉膈也。其条芩体重主降,专泻大肠下焦之火,主治大使闭结,小便淋浊,小腹急胀,肠红痢疾,血热崩中,胎漏下血,挟热腹痛,谵语狂言,以其能清大肠也。
  11.《本经逢原》:昔人以柴胡去热不及黄芩,盖柴胡专主少阳往来寒热,少阳为枢,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黄芩专主阳明蒸热,阳明居中,非黄芩不能开泄蕴著一主风木客邪,一主湿上蕴著,讵可混论芩虽苦寒,毕竟治标之药,惟躯壳热者宜之,若阴虚伏热,虚阳发露,可轻试乎其条实者兼行冲脉,治血热妄行,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女人血热,经水暴下不止者,最效。
  12.《本经疏证》:仲景用黄芩有三耦焉,气分热结者,与柴胡为耦(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血分热结者,与芍药为耦(桂枝柴胡汤、黄芩汤、大柴胡汤、黄连阿胶汤、鳖甲煎丸、大黄虫丸、奔汤、王不留行散、当归散);湿热阻中者,与黄连为耦(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葛根黄芩黄连汤、于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柴胡能开气分之结,不能泄气分之热,芍药能开血分之结,不能清迫血之热,黄连能治湿生之热,不能治热主之湿。譬之解斗,但去其斗者,未平其致斗之怒,斗终未已也。故黄芩协柴胡,能清气分之热,协芍药,能泄迫血之热,协黄连,能解热生之湿也。
  13.《本经》:主诸热黄疸,肠僻,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14.《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15.《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16.《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诸失血。
  17.《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法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18.《 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19.《本草新编》:黄芩,味苦,气平,性寒,可升可降,阴中微阳,无毒。入肺经、大肠。退热除烦,泻膀胱之火,止赤痢,消赤眼,善安胎气,解伤寒郁蒸,润燥,益肺气。但可为臣使,而不可为君药。近人最喜用之,然亦必肺与大肠、膀胱之有火者,用之始宜,否则,不可频用也。古人云黄芩乃安胎之圣药,亦因胎中有火,故用之于白术、归身、人参、熟地、杜仲之中,自然胎安。倘无火,而寒虚胎动,正恐得黄芩而反助其寒,虽有参、归等药补气、补血、补阴,未必胎气之能固也,况不用参、归等药,欲望其安胎,万无是理矣。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28 发表于: 2012-04-17
黄芩
黄芩的其他名称:酒芩, 黄芩炭, 土金茶根, 虹胜, 元芩, 枯芩, 淡芩, 淡黄芩, 子芩, 条芩, 片芩, 经芩, 宿芩, 北芩, 鼠尾芩, 黄金茶, 黄文, 空肠, 内虚, 腐肠, 印头, 妬妇, 妒妇, 山茶根, 黄金条根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主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
黄芩1黄芩2【英文名】

Baical Skullcap Root

【别名】

腐肠、黄文、妒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空肠、子芩、宿芩、条芩、元芩、土金茶根、山茶根、黄金条根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春季至夏初采收(秋季亦可)。选生长3~4年的植株。将根挖出后除去茎苗、须根及泥土,晒至半干时撞去栓皮,再晒至全干。

【性状】

干燥根呈倒圆锥形,扭曲不直,长7~27厘米,径约1~2厦米。表面深黄色或黄棕色。上部皮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皮细,有顺纹或细皱纹,上下均有稀疏的疣状支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深黄色,中间有棕红色圆心。老根断面中央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朽片状,习称枯黄芩或枯芩;或因中空而不 坚硬,呈劈破状者,习称黄芩瓣。根遇潮湿或冷水则变为黄绿色。无臭,味苦。以条粗长、质坚实、色黄、除净外皮者为佳。条短、质松、色深黄、成瓣状者质次。主产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陕西等地。此外,辽宁、黑龙江亦产。

四川、云南所产的黄芩,为植物滇黄芩的根。药材外形相似,但较细,直径一般约0.5~1厘米,常有分枝,断面为极明显的黄绿色,质量较差。

【性味】

苦,寒。

【归经】

归肺经、胆经、脾经、大肠经、小肠经。

【功能主治】

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

•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
•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
•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
•⑥《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
•⑦李杲:治发热口苦。
•⑧《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⑨《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⑾《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炮制】

•1.黄芩:拣去杂质,除去残茎,用凉水浸润或置开水中稍浸捞出,润透后切片晒干(注意避免曝晒过度发红)。
•2.酒黄芩:取黄芥片喷淋黄酒,拌匀,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每黄芩100斤,用黄酒10-15斤)
•3.炒黄芩:取黄芩片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焦为度,取出,放凉。
•4.黄芩炭:取黄芩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边缘带黑色为度,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注意】

《本草经疏》:脾肺虚热者忌之。

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附方】

•①治小儿心热惊啼:黄芩(去黑心)、人参各一分。捣罗为散。每服一字匕,竹叶汤调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黄芩散)
•②泻肺火,降隔上热痰:片子黄芩,炒,为末,糊丸,或蒸饼丸梧子大。服五十丸。(《丹溪心法》清金丸)
•③治慢性气管炎:黄芩、亭苈子(葶苈子)各等分,共为细末,糖衣为片,每片含生药0.8克,每日三次,每次五片。(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④ 治上呼吸道感染,肠炎:黄芩切碎,加四倍量水浸泡四小时,过胳残渣,再加二倍水浸泡两次,合并滤液,用20%明矾液倒入浸液中,调节pH为3.5(每100公斤黄芩,需明矾6~8公斤),产生黄色沉淀,静置四小时,弃去上层清液,将沉淀物装人布袋中加水过滤,烘干,粉碎,造粒打片。侮次服二至三 片。(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⑤治少阳头痛及太阳头痛,不拘偏正 片黄芩,酒浸透,晒干为末。每服一钱,茶、酒任下。(《兰室秘藏》小清空膏)
•⑥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芥三两,芍药(白芍)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伤寒论》黄芩汤)
•⑦治淋,亦主下血:黄芩四两,细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翼方》)。
•⑧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脏积热所致:黄芩一两(去心中黑腐),捣细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不计时候,和滓温服。(《圣惠方》黄芩散)
•⑨治崩中下血:黄芥,为细末。每服一钱、烧秤锤淬酒调下。(《本事方》)
•⑩治妇人四十九岁已后,天癸却行 或过多不止:黄芩心枝条者二两(重用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如此七次)。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送下,日进二服。(《瑞竹堂经验方》芩心丸)
•⑾治胎热不安 用黄芩、白术各等分。俱微炒,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早晚三钱,白汤下。(《丹溪纂要》)
•⑿治肝热生翳,不拘大人小儿:黄芩一两。淡豉(淡豆豉)三两,为末。每服三钱,以熟猪肝裹吃,温汤送下,日二服。忌酒、面。(《卫生家宝方》)
•⒀治眉眶痛,属凤热与痰:黄芩(酒浸,炒)、白芷。上为未,茶清调二钱。(《丹溪心法》)
•⒁治灸疮血出:酒炒黄芩二钱。为未,酒服。(《怪证奇方》)
•⒂治火丹:杵黄芩末,水调敷之。(《梅师集验方》)
•⒃治产后血渴,饮水不止:黄芩(新瓦上焙干)、麦冬(去心)各半两。
•⒄治热痰,其色赤,结如胶而坚,多烦热,心痛,口干唇燥,喜笑,脉洪 天南星、半夏、黄芩各等分。为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每服四十至五十丸。(《杂病源流犀烛》半夏丸)
•⒅治痰火咳嗽,气盛喘急 黄芩三钱,黑山栀(焦栀子)、苏子(紫苏子)各一钱五分,茯苓、苦杏仁各一钱。水煎服。(《本草汇言》)
•⒆治肺病潮热,咳嗽 黄芩、丹参各9~22g,百部12~18g。水煎服。若作片剂、丸剂长服,尤为方便。(上海中医学院《方剂学》芩部丹)
•⒇治热病,烦热如火,狂言妄语欲走 黄芩一两,甘遂一两(煨令黄),龙胆(龙胆草)一两(去芦头)。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水调服一钱,须臾,令病人饮水三两盏,腹满则吐之。此方疗火热急者,甚效。(《圣惠方》)
•(21) 治热病初觉烦躁头痛,腰脚痛 黄芩二分,生姜一分,生地黄汁三合,白蜜半匙。先煎二味去渣,入后二味再煎二三沸,分二服。(《圣惠方》解毒饮子)
•(22)治太阳症,腰痛头痛且重,遍身骨痛,小便短赤,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热止,汗出难已 羌活、黄芩、陈皮、前胡、猪苓、甘草、知母。水煎服。(《杂病源流犀烛》羌活黄芩汤)
•(23)治胃经有热,牙龈作肿,出血不上 黄芩、黄连、生地黄、牡丹皮、升麻、石膏各一钱。水煎,食后服。(《外科正宗》清胃散)
•(24)治伤寒热毒气攻眼,翳膜赤痛 黄芩、黄连、决明子、柴胡、玄参各一两。研为散,每服五钱,加竹叶三、七片,水煎服。(《圣惠方》黄芩散)
•(25)治胬肉攀睛 黄芩、大黄、防风、薄荷各等分。上水煎,入蜜少许,食后服。(《证治准绳》二黄散)
•(26)治黄疸面目身黄,骨节烦疼,因湿热者 黄芩、秦艽、黑山栀(焦栀子)、薄荷各二钱,茵陈三钱。水煎服。(《本草汇言》)
•(27)治伤寒六七日,发汗不解,干呕下利,小便不利,胸胁痞满,微热而烦 黄芩、桂心(肉桂)各三两,茯苓四两,前胡八两,半夏半升。水煎分六服。(日三夜三)。(《外台》黄芩汤)
•(28)治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入即吐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水煎去渣,分二次服。(《伤寒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29)治肝经风热,血崩、便血、尿血等症 黄芩(炒黑)、防风各等分。为细末,酒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食远或食前米汤或温酒送下。(《景岳全书》防风黄芩丸)
•(30)治酒毒大肠蓄热下血 黄芩、防风各二两,黄连四两(半生半酒炒)。上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饮下。(《景岳全书》聚金丸)
•(31)治妇人月水过多,将成暴崩 黄芩一钱(酒炒),黄柏一钱(炒黑色),香附一钱五分(童便浸),白芍一钱,龟板(龟甲)二钱(酥炙),臭椿皮(椿根皮)二钱,土艾叶一钱(炒)。不用引,煎服。(《滇南本草》)
•(32) 治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女带下,手足寒热 春三月,黄芩、黄连各四两,大黄三两;夏三月,黄芩六两,黄连七两,大黄一两;秋三月,黄芩六两,黄连三两,大黄二两;冬三月,黄芩三两,大黄五两,黄连二两。为细末,炼蜜为丸,大豆大,每服五至七丸,日三次。(《千金要方》三黄丸)
•(33)治遗精有热 黄芩泻肺火,黄柏降阴火,大黄泻阳明之湿热。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白汤下。(《古今医鉴》三黄丸)
•(34)治蛊毒痢如鹅鸭肝,腹痛不可忍 黄芩(去黑心)、黄连(去须,炒)各半两。上二味细锉。以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空心日晚乘热服,冷即凝。(《圣济总录》黄芩汤)
•(35)治阴囊生毒烂破,睾丸脱出 黄连六分,黄芩、当归尾、连翘各一钱半,木通、甘草各一钱。水煎服。(《外科全生集》泻热汤)
•(36)治口舌生疮 黄芩一分,五倍子一分,蟾酥半分。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含吐津,以瘥为度。(《圣惠方》)
•(37)治汗后余毒,颊肿痛 黄芩、瓜蒌、甘草。上(口父)咀,每服半两,白水煎服。(《普济方》)
•(38)治白癫风 用黄芩末,茄蒂蘸搽好。(《仁术便览》)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29 发表于: 2012-04-20
组成: 石菖蒲 郁金片 远志 合欢花 酸枣仁 柏子仁 瓜蒌 枳实 大黄 干草 夜交藤 龙胆草 柴胡 黄芩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