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39阅读
  • 52回复

桂剧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0 发表于: 2011-04-08
广西桂剧、彩调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国务院日前公布的五百一十八项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广西的桂剧和彩调双双入选。   桂剧原称“桂林戏”、“桂班戏”。主要流传于桂林柳州一带,有着较悠久的历史,约在明代中叶便开始发端,它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等五种声腔艺术。桂剧用桂林方言演唱,唱腔委婉动人、清澈明亮,表演侧重做工,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在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上大获成功、大放异彩的《大儒还乡》,便是由桂林市桂剧团创排并作为广西唯一参演剧目的新编历史桂剧。   彩调,俗称调子、彩灯、哪嗬嗨等,源于桂林农村地区的歌舞及说唱,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彩调极具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大多以地方方言为主,形式谐趣活泼,有“快乐的剧种”之称,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广西彩调剧《刘三姐》巡演全国,红遍大江南北。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1 发表于: 2011-04-08
情系中学-桂剧专辑介绍 http://www.9ku.com/zjzj/287949.htm
专辑名称 : 桂剧 创 建 人 : 情系中学 创建时间 : 2008-7-14 17:51:08 歌曲数量:11 分类:桂剧 喜剧 桂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称 桂林戏 、 桂班戏 ,属皮黄戏系统。它主要流传于广西桂林、柳州一带 官话 地区,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主要地方剧种。由于它的历史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剧种相似。它融合、吸收昆山腔、弋阳腔和乱弹等几种戏曲声腔,形成了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等五种声腔艺术的剧种。

歌曲列表
点歌 铃声 下载 歌词 收藏  
1 大儒还乡 (搜索) 点歌 铃声 下载 歌词 收藏 汤灿  
2 刘三姐(加入播放) 点歌 铃声 下载 歌词 收藏  
3 六部大审 (搜索) 点歌 铃声 下载 歌词 收藏  
4 杨衮教枪 (搜索) 点歌 铃声 下载 歌词 收藏 郭德纲  
5 辕门斩子(加入播放) 点歌 铃声 下载 歌词 收藏  
6 柴房别 (搜索) 点歌 铃声 下载 歌词 收藏  
7 斩三妖 (搜索) 点歌 铃声 下载 歌词 收藏  
8 芦花荡 (搜索) 点歌 铃声 下载 歌词 收藏  
9 乙保写状 (搜索) 点歌 铃声 下载 歌词 收藏  
10 化子骂相 (搜索) 点歌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2 发表于: 2011-04-08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桂剧 “断档”与抢救  
     2008-06-26  来源: 广西日报  



《打棍出箱》剧照

    说起桂剧,现在已经不为多少人所知,仿佛就是明日黄花。可谁又知道,它曾经有过那么辉煌的历史,现在又有多少人在为它的命运担忧?

    桂剧的演变

    桂剧旧称桂戏、桂林班或桂班戏,是广西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桂林、柳州、平乐、贺县、河池一带及湖南省南部地区与广东省西北隅。清乾隆、嘉庆年间,湖南祁阳戏逐渐传入广西北部桂林及湘桂沿边各县,以后逐渐发展、演变而成为桂剧。清光绪八年,桂剧历史上第一个科班团体“璎珞小社”成立,招募人员,开科教戏。

    桂剧就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发展起来了。至清光绪二十六年,曾任清王朝台湾巡抚的桂林灌阳人唐景崧开办了“桂林春班”,依照京戏的形式,自己动手编写戏曲剧本,招募湖广一带的艺术乐师,定曲牌,谱乐曲,用桂林话演唱。唐景崧为“桂林春班”撰写《看棋亭杂剧》40出,成为桂剧第一批独有剧目。至此,桂剧作为广西地方戏曲形式基本成型。

    桂剧融会了广西特有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特点,逐渐形成了细腻婉约、灵秀生动、刚柔并济、富有乡土气息的风格特色。以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为主,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贴、夫;净行则分为净、副、末净;丑行只分丑和小丑。在艺术风格上,桂剧表演细腻婉转,富于生活情趣。即使是武戏,也多是文做。伴奏音乐亦由大锣大钹转以丝弦为主。桂剧具有手花、马步、跳台、摆枪、跳加官等特有表演程式。历代桂剧艺人创造了许多表演特技,如“跌箱功”、“罗帽功”、“獠牙功”、“紫金冠功”、“打叉功”、“舌花功”、“吊辫功”、“阴阳眼”、“扑桌功”、“变脸功”等。

    1939年,桂剧实验剧团成立。这个由欧阳予倩任团长的剧团,建立了完善的导演制,并吸收新唱腔,编演新剧目,采用布景,美化舞台,开办桂剧学校,使桂剧表演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梁红玉》《打金枝》《断桥》等剧目参加1944年西南剧展展演后,引起很大反响。1952年,由广西桂剧团表演的桂剧《拾玉镯》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全国文艺会演中获一等奖,主要演员尹羲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此后,该剧又被拍成电影,成为新中国第一部戏曲电影片。

    1953年,广西省国营桂剧艺术团成立,而后在桂林、柳州两市及北部较大县镇设立了专业剧团,涌现出一大批好的优秀剧目,如《西厢记》、《春香传》、《拾玉镯》、《穆桂英》、《太白傲考》、《闹严府》、《打棍出箱》等,桂剧由此真正步入了黄金时期,进入中国十大戏曲剧种行列。

  桂剧的尴尬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加上传统文艺教育工作得不到普及,青少年觉得一些传统的剧目太落伍,再也不愿听也不愿看桂剧。加上广西目前仅存南宁、桂林、柳州三个专业桂剧团,民间鲜见桂剧业余演出活动,在城市和乡村都无固定的演出场所等,使得桂剧这类传统剧种的受众越来越少。

    桂剧传承通常需要老艺人对新人进行口传身授,世代相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力求创新。随着尹羲、刘万春等一些颇有造诣的桂剧表演艺术家相继谢世,以及一些艺人年事过高逐步退出舞台,桂剧中大部分传统特技无人继承,濒临失传,从而使桂剧音乐、表演、行头、程式等保留不多,致使桂剧特色逐渐消淡。同时,桂剧的剧目相对匮乏,原有的桂剧文学、音像资料、实物等没有得到妥善保存,或散失或残损。记者了解到,在“文革”前,我区曾有经常演出剧目的小剧本百余出,而现在,各专业及民间团体能经常上演的小剧本不过数十出。

    桂剧的出路

    2006年,以广西桂剧团为龙头,申报桂剧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获批准,广西桂剧团为保护工作的责任(执行)单位。

    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对桂剧进行保护和传承?几十年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区各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1955年,广西传统剧目鉴定委员会将收集挖掘的135个桂剧传统剧目编辑为《广西戏剧传统剧目汇编》。1962年,广西文化局举办了桂剧老艺人座谈会,共收录了107个剧目,编入《广西戏曲传统剧目汇编》,前后共收录了451个桂剧传统剧目,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四集《桂剧丛刊》。近年来,桂剧的传承和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桂剧的“跌箱”特技得到继承和创新,广西桂剧团演出的桂剧《打棍出箱》还多次走上央视舞台。

    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这便是保护与传承桂剧的根本。

    广西桂剧团团长龙倩表示,广西桂剧团自1992年以后一直没有排大戏,演员在台上表现的机会越来越少,表演的激情也逐渐消失,懒用“弦子”吊嗓,“唱”、“做”、“念”、“打”等基本功也不扎实。针对这一现象,广西桂剧团制定了新的工作计划,在业务上,以积累传统剧目为主,坚持每年完成三个折子戏,一个大戏。定期检查演员的唱腔,请有经验的老演员进行指导。

    为了争取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年青一代,广西桂剧团还在广西大学等高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基地”,每个月到高校演出一场戏。

    为了保护好桂剧艺术,广西制定了完善的保护计划,采取了两步走的方法。一方面,从静态保护着手,深入桂剧分布区域地区开展普查工作,摸清桂剧的形成、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班社、团体、剧目、音乐、表演、特技和其他有价值的艺术遗产;将普查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成立桂剧艺术研究小组,深入开展桂剧艺术的理论研究工作,总结出有学术价值和实用指导价值的理论文章;还将桂剧剧目、音乐、文字、音像资料编纂成册,出版《桂剧大全》、《桂剧词典》,制成桂剧音像CD、VCD。

    另一方面,从动态保护着手,分别在平乐白沙、溶津、荔浦修仁、白沙、金秀头排、富川黄田、莲花等历史上的“桂剧窝”,以及至今桂剧活动仍然活跃的乡镇建立桂剧保护基地,保护老艺人,抢救遗产,建立健全演出队伍和为他们培训业余桂剧演员;同时还将扶持民间桂剧活动,创办桂剧传习班,轮训、辅导和指导民间桂剧艺人。(记者 蒋林)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