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516阅读
  • 315回复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南蛮、北戎、东夷、西狄看汉语类语言拓展思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0 发表于: 2011-04-27
2006年,法国和匈牙利遗传学者利用2300年前的古代匈奴贵族尸体,与现在在蒙古地区的蒙古人群体、雅库特人群体、以及现代安纳托利亚的土耳其人群体,进行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常染色体DNA分析。结果表明,古代匈奴和当代蒙古人群为延续世系,而现代土耳其人与蒙古人更多的是文化和语言学上的交流而非基因上的交流。匈奴人和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也没有血缘关系。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1 发表于: 2011-04-27
自《史记.匈奴列传》、《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列传》问世,中原社会对北方民族才有了较系统的了解。传统史学中的「匈奴」,被认为是秦汉两代「北方诸族」的代词,而近世以西方学理为基础的历史—语言学者,普遍认为匈奴是突厥语民族的祖先。事实上,匈奴民族的血缘和语言还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而它与入侵欧洲和南亚的Hun人的关系,更亟需辩证。
  中国北方诸族之裔呈通古斯、蒙古、突厥三大语族并存的局面,是上古语言生态融合而成的较为简单的表象。以匈奴之庞大,其语言和血缘必然混杂;说它是一个多血缘多语言的部落联盟,或许更为恰当。而要把两千年前的整个中国北方说成是单一的「匈奴语」或者「突厥原语」的世界,那就不仅违反了事实,而且违反了人类语种逐步减少的历史。
  匈奴是从河套—阴山地区发育壮大起来的,两汉更替的时代,它分裂成南、北两部。《后汉书》以「南匈奴」为正统,其实它是附庸东汉的一个小朝廷;河套至河西走廊的游牧部落仍归「北匈奴」控制。而漠北(今之外蒙)则为种属混杂的高车、柔然、回纥等无数族落盘踞。
  从匈奴将月氏和乌孙等西戎民族逐出河西走廊,渐次深入西域之态势,可以窥见这些前追后赶民族,原本都是北方民族的同类,而今世西北汉、回、藏三大民族中,必然都有这些北狄或西戎的血缘。
  司马迁记载的匈奴,不是最初称霸的匈奴部落,而是它立国后的广大属族,或不妨谓之「广义匈奴」,因此它不可能仅仅使用一种突厥语。本文以为匈奴民族的语言更接近蒙古语和通古斯语,而它的统治部落,或曰「狭义匈奴」的血缘和语言,可能含有更多通古斯系成分。
  匈奴民族的内涵
  《史记.匈奴列传》开篇即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对于此中的族名,学界至今没有准确认识。其实,「夏后」就是「回纥」(ui-ghu);「唐虞」即是「唐兀」(tdan-ghu),亦指今山西、陕北地方,「唐虞以上」即是其正北的河套地区,其时「山戎」、「猃狁」、「荤粥」正在那里游牧。从读音上看,「猃狁」(si-u)乃是「室韦」,「荤粥」(khon-dju)就是「弘吉[剌]」;而从语义上看,蒙古语的「山」字是「乌洛」,「山戎」当是「乌桓」或「乌洛浑」。
  《匈奴列传》述有戎狄民族的分布态势:「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圁、洛之间,号曰赤翟、白翟。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豲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因此,中原正北方的「晋北」、「燕北」,以及和黄河上游「河西」「陇西」都为他们盘踞;乃至发源周、秦两代宗室的「岐、梁、泾、漆」,也是戎狄之地。
  对于戎狄族名,传统学术常以语义解释,如「赤翟」是「尚红之戎」,「白翟」是「尚白之狄」。于是说来,「荤粥」是否就是「食肉粥之族」,而「党兀」就是「结党营私之胡」了呢?我作此夸张之辩说,是为突显以汉语语义释戎狄族名之荒谬。事实上,即便有些族名有其汉语语义,但其真实戎名的认识,还是有待深化的语言问题,前述「山戎」是「乌桓」,即是一例。
  说来,貌似「东方之胡」的「东胡」之名,就是一个艰深的问题,它既可能是辽东古族「屠何」,亦可能是西域古国「大宛」和「大夏」,或是西夏原名「党兀」;山东地名「东阿县」,新疆库车「东胡乡」,都是它的遗迹。我以为「东胡」、「东郭」、「东阿」、「屠何」、「徒河」、「大宛」、「大夏」等,可能都与族名「达斡尔」或「吐火罗」(玄奘作「睹货逻」)有关。
  如果注重研究司马迁择列的这十几个部落名的读音,它们与北方民族族名的对应就一目了然了:
  赤翟 即「车臣」,白翟 即「博尔吉齐」,由余 即「回纥」,义渠、乌氏 即「兀者」或「讹斥」,绵诸 即「靺羯」或「蔑里乞」,绲戎 即「浑」,翟豲 即「昭武」,大荔 即「沓卢」或「吐如纥」,朐衍 即「呼延」(或地名「居延」),楼烦 即「陆浑」或「陆和」。
  此中「由余」之为「回纥」,是循了yu-yu读u-u的规律。唯「林胡」无类音族名对应,然稍解其意,则豁然释通。清代学者何秋涛着《朔方备乘》首先辩认出满语中「窝集者,盖大山老林之名」的语义,故尔通古斯族名「兀者」(音同「 窝集」)当是「林胡」。此言也有旁证,匈牙利语「林中人」适为erdesz。
  「东胡」、「乌桓」属鲜卑—蒙古系民族,「兀者」、「靺羯」属通古斯系民族,是早已明确的结论。而突厥语「浑」(qun)是「太阳」,「呼延」(qoyun)是「绵羊」;「吐如纥」即是匈牙利姓氏Torok,也是「突厥人」的意思(Torok与Turk无实质区别)。因此,「浑」、「呼延」、「吐如纥」可能是突厥语系部落。因此,匈奴民族包含了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语族的先民部落。
  《汉书》记载了一则历史上非常著名而有趣的事件。那是刘邦去世后,匈奴冒顿单于向吕后发来一封言辞唐突的求爱信,信中说:「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吕后阅后大怒,要斩其使者,发兵出击匈奴。后来群臣审度时势,才平息了吕后的火气。
  信中「生于沮泽之中」这句话,对于解释冒顿的身世很有作用,但「沮泽」长期被望文生义为「沼泽」,其语音信息却被忽略。说来,「平野牛马之域」何来泥泞的水泽?其实,「沮泽」并非「沼泽」,而是族名「女直」(读ju-ji),冒顿是女直部落中人,统治匈奴的是通古斯民族。于是「冒顿」(mo-do)一字也可予通古斯语诠释,《北史.勿吉传》曰「渠帅曰大莫弗瞒咄」;《新唐书.黑水靺鞨传》亦云「其酋曰大莫拂瞒咄」,「冒顿」当是「瞒咄」也。
  我们多次注意到,「月氏」和「乌孙」就是「兀者」和「爱新」;现代国名「乌兹别克」即是「月氏别克」,张骞笔下的「安息国」就是「爱新国」。今次我们又认识到领袖匈奴的是「女直」部落,因此匈奴将月氏、乌孙逐出河西走廊,实际是以「女直」、「爱新」、「兀者」为首的部落联盟间的斗争和迁徙,而通古斯民族是东北亚土著的传统见解,也就需要修正了。
  匈奴语中的多语成分
  从族名上认识到的匈奴民族血缘的多元性,在语言上也可以得到证明。汉籍记载的匈奴语仅是「单于」、「撑犁」、「孤涂」、「阏氏」、「居次」、「头曼」、「屠耆」、「瓯脱」、「若鞮」等几个字而已。然而,这几个字却费尽了各国学者的智慧和心机,其中以日本学者白鸟库吉的成就最大。
  《汉书.匈奴传》说的「单于姓挛鞮氏,其国称之曰『撑犁孤涂单于』。匈奴谓天为『撑犁』,谓子为『孤涂』,单于广大之貌也,言其像天,单于然也」。道明了「单于」(酋长)、「撑犁」(天)、「孤涂」(儿子)三字的语义。
  「撑犁」,显然就是蒙古语的「天」字tangri(「腾格里」),我以为汉语「天」和「青」(意「天色」)二字,就是「腾」和「撑」的转音,它们既是汉语中的北方民族语言成分,也是蒙古语民族祖先是从中原出走的证据。
  「孤涂」的究析,须先明「孤」字的读音。《前汉书》的西域「狐胡国」,《后汉书》记作「孤胡国」(即「回纥国」),古代「孤」字是读「狐」的;而将「孤涂」读「狐涂」,其语属也就明确了。欧洲学者发现西伯利亚通古斯部落语言的「儿子」一字为kutu、gutu、uta、utu、ute等,白鸟库吉则迅速达成「[将匈奴]视为通古斯族,则问题容易解决矣」的结论。我查鄂伦春语之「儿子」一字确为ut'er,白鸟氏的见解实在非常有道理。
  「单于」源于「广大」不足为奇,中原语言的「皇恩浩荡」不也是同样的意思吗?但因它过早就被人训读作chan-yu,而后人又一味因循这种误导,自然就找不到它的语源线索了。蒙古语的「广大」是delger,「酋长」是darga,两字的确非常音近,甚至可能是同根的。蒙古语g音常转读颚音gh,进而转为u或f。若将「单于」读作da-ghu或da-u,它的蒙古语源就一目了然了。
  《汉书》有「昭君出塞」的事迹,那是王昭君后宫寂寞,自愿出塞和亲,她先嫁「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生有一子「伊屠智牙师」;老单于死,复株累若鞮单于立,「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
  「居次」是「女儿」,同今世突厥诸语之kiz一字无疑。
  「阏氏」是「夫人」,这个平常的字却也被传统学术误导了一番,唐代《史记索隐》引了一个出处不明的说法:「匈奴名妻作『阏氏』,言其可爱如烟肢也。阏音烟。」根据这个随意的附会,戎狄语言的「阏氏」竟被训作汉语的「烟肢」,中国学术之落后,可见一斑。其实,将「阏氏」读作「于支」(读u-ji),它与满语「福晋」(fu-jin或u-jin)的关联就立即显现了。
  「瓯脱」出自《匈奴列传》「东胡王愈益骄,西侵。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的记载。我以为它就是游牧民族的「帐幕」或「蒙古包」,该字蒙古语谓chachir,(「察赤儿」),土耳其语谓chadir或otag,前者同蒙古语,后者正是「瓯脱[格]」
  「头曼」,已被确认是数词「万」。满、蒙二语之「万」均为tuman,而突厥语只有「千」(min)字,「万」字是「十千」(on min)。春秋宋国末代诸侯「宋景公」亦名「头曼」,宋王室是商纣王的后裔,商人是东夷,tuman出于东夷—通古斯系语言的可能较大,但不能排除出自「蒙古原语」的可能性,但它至少不会是出于「突厥原语」的。
  《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谓『贤』为『屠耆』,故以太子为左屠耆王。」「贤」可能是「聪明能干」的意思,上古社会「聪明能干」的人,莫如知悉前人经验的「历史学家」,而蒙古语之「历史」为「屠兀赫」(tuuh),「历史学家」为「屠兀耆」(tuuch),「屠耆」当是「屠兀耆」。匈奴「左贤王」和「右贤王」,就是上古中原的「左史」和「右史」。
  《汉书》说「匈奴谓孝曰『若鞮』」。「孝」是中原农业社会的文化辞,在其它的语言中很难找到准确的对应,而之于「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的匈奴民族而言,更没有实际的意义,因此我们就不予讨论。
  综上所述,以近代阿尔泰语的状况来解析古代匈奴语,八个匈奴语字分属于突厥语、蒙古语和通古斯语:
  突厥语: 居次、瓯脱,蒙古语: 单于、撑犁、屠耆,通古斯语: 孤涂、阏氏、头曼。
  看来,匈奴语的这三种语言成分似无主次之分;说匈奴语是后世突厥语的祖先,实在是太草率了。
  而「匈奴」之名何来?是颇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我们没有发现与之相关的北方民族族名。四、五世纪欧洲出现了Huns,南亚地区涌入了Huna,它们都是来自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故尔「匈」是与Hun有关联的。有人类学者认为,民族的族名往往是该民族语言中的「人」或「百姓」一字;因此,蒙古语的「人」字hun就是「匈奴」的「匈」,自然是一个较合理的猜测。
  南北匈奴的分裂
  匈奴对中原的入侵,在汉孝文帝年间登峰造极,匈奴军直逼京畿,长安局面非常紧迫。到了汉武帝时,匈奴强人凋零,中原却走向强盛,军事形势也终于逆转了。汉朝政府在战事大体顺利的形势下,同时开展了孤立匈奴的外交活动,张骞通使西域即是之一。《匈奴列传》记载:「西置酒泉郡以鬲绝胡与羌通之路。汉又西通月氏、大夏,又以公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国……自此之后,单于益西北,左方兵直云中,右方直酒泉、敦煌郡。」这表明因军事失利,匈奴政治重心开始西倾,其统治部落出走态势露头。
  公元前五十八年,匈奴汗庭出了一个亲汉的「呼韩邪单于」,他多次至长安朝觐。前三十三年,汉帝赐王昭君与呼韩邪,两年后他即死去。昭君所生「伊屠知牙师」,必是呼韩邪的幼子。继位的「复株累若鞮单于」再娶王昭君,又生二女。昭君一人夫事二单于,竟为中原和匈奴换来了一段双赢的太平时期。
  中原发生「王莽之乱」时,内争也导致了匈奴的分裂。北方民族的王位继承首先是在兄弟间进行的;而呼韩邪单于多妻多子,自复株累若鞮单于后,单于位在兄弟间传了五次。及至「伊屠知牙师」快八十岁,还是一个储君,可是老哥哥「单于舆」还是起了私心,死前将老弟弟杀了,把位子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于是一统的匈奴,也就分裂成南、北两大阵营了。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了这件事情:「初,单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师以次当为左贤王。左贤王即是单于储副。单于欲传其子,遂杀知牙师。……比见知牙师被诛,出怨言曰:『以兄弟言之,右谷蠡王次当立;以子言之,我前单于长子,我当立。』……(公元四十八年)春,[南边]八部大人共议立比为呼韩邪单于,以其大父尝依汉得安,故欲袭其号。于是款五原塞,愿永为籓蔽,扞御北虏。」「比」是呼韩邪单于的长孙,但他也把自己叫做「呼韩邪单于」。
  从此,匈奴南边八部成为中原的屏障,东汉专设了一个「护匈奴中郎将」,率军保护这些南匈奴部落。然而,北匈奴对河套和河西,远至西域诸国,仍有实际的控制。在南北匈奴的内战中,南匈奴初战有利,却未能维持战果;南单于庭从「五原西部塞八十里」(今包头附近),南撤到「西河美稷」(今内蒙东胜市东)自保。顺便说一下,古之「美稷」与邻近的今世陕北地名「米脂」,均为通古斯民族族名「靺羯」或「篾里乞」的别写。
  北匈奴的溃逃
  在中原复苏和鲜卑民族兴起后,北匈奴四面受敌,《后汉书》说的「党众离畔,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复自立,乃远引而去」,正是一世纪末北匈奴面临的困境。然而,天灾人祸又接踵而来,公元八十八年,南匈奴新立单于「屯屠何」,向临朝的窦太后出谋划策讨伐北匈奴。于是窦宪、耿秉受命,率汉军与南匈奴连手,经三年讨伐,北匈奴败遁。
  《后汉书》有了决战的战情:「 [永元]二年(公元九十年)……南单于复上求灭北庭,于是遣左谷蠡王师子等将左右部八千骑出鸡鹿塞,中郎将耿谭遣从事将护之。至涿邪山,乃留辎重,分为二部,各引轻兵两道袭之。左部北过西海至河云北,右部从匈奴河水西绕天山,南度甘微河,二军俱会,夜围北单于。单于大惊,率精兵千余人合战。单于被创,堕马复上,将轻骑数十遁走,仅而免脱。得其玉玺,获阏氏及男女五人,斩首八千级,生虏数千口而还。」
  《窦宪传》则有更详细的记载:「[窦]宪与[耿]秉各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屯屠河,将万余骑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稒阳塞,皆会涿邪山。……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斩名王以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曰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
  显然,战事发生在河套地区。「鸡鹿塞」即今之五原,「稒阳塞」即固阳,「河云北」就是呼和浩特以北的地方,而「天山」即是大青山或阴山,「涿邪山」和「稽落山」则是阴山山脉的两个山名,「西海」是乌梁素海,「私渠比鞮海」是杭锦后旗境已淤塞的屠申海,「燕然山」即是贺兰山。
  东汉—南匈奴联军的战略企图是:多路出击,聚歼北单于庭于阴山之南,然而北单于轻骑脱逃,窦宪、耿秉军西追至今杭锦后旗,获匈奴降众二十余万。北单于率少数部落沿「居延道」西逃,越地广人稀、防御疏怠的居延塞,抵今新疆东部伊吾地区。汉军则沿黄河南追至贺兰山,勒石记功,军止。
  次年(公元九十一年),窦宪耿夔再剿,《耿夔传》记曰:「[窦]宪复出河西,以[耿]夔……将精骑八百,出居延塞,直奔北单于廷,于金微山斩阏氏、名王以下五千余级,单于与数骑脱亡,尽获其匈奴珍宝财畜,……会北单于弟左鹿蠡王于除鞬自立为单于,众八部二万余人,来居蒲类海上,遣使款塞。」
  「蒲类海」是哈密西北的「巴里坤湖」早有定论,「金微山」则应是哈密、伊吾间的「扎木尔提山」(海拔4886米),这一带是新疆东部著名的牧场。北单于逃亡后,不知所终;其弟「于除鞬」聚集残部在巴里坤湖周边喘息,汉军则屯驻伊吾予以监视;一年后于除鞬再叛,被杀。
  公元二一六年,南匈奴呼厨泉单于从他的王庭平阳(今山西临汾)到邺城(今河北临漳)去拜会曹操,曹操把他留了下来,并将他的属众分成五部,历时四百三十年的「匈奴帝国」,终告灭亡。
  结束语
  中国史籍对匈奴民族有丰富的记载,但对它的血缘和语言,活动的地域、战争乃至迁徙,史家还没有一个具有宏观格局的正确理解。《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单于庭」置于外蒙乌兰巴托;台湾学者柏阳在《中国人史纲》中说「北匈奴汗国残余部落,在漠北不能立足,只得向西流亡」,还将战场「涿邪山」、「稽落山」、「燕然山」、「金微山」,定位于外蒙地区,都是非常不当的说法。其实,即便北匈奴的统治中心,也不在漠北的外蒙,而在河套的内蒙。
  匈奴民族无疑是血缘混杂的,东胡、月氏、乌孙在它的两侧,鲜卑和山戎曾经是它的臣民。从不多的语言信息来看,匈奴语含阿尔泰语系诸语(通古斯、蒙古、突厥)的成分,说它是突厥语民族的祖先,是一个误判,拙著《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也曾经循了这种说法,看来都须予以修正。总的来看,它人种和语言已经接近后世蒙古民族的形态;又由于通古斯部落是它的统治集团,其核心部落的语言可能更偏向于通古斯语。
  在史前期,北方诸族就播迁到欧亚大陆的各个角落,把四世纪开始冲击欧洲的Hun人都指认为是「北匈奴」之裔,是一种夸大了的结论。事实上,在三世纪前的一千年中,南俄草原已早是Cimmerian(吉里迷)、Scythian(息慎)、Sarmatae(悉万丹)等亚洲游牧民族的栖息地,后到的「北匈奴」部落可能是凝聚它们的核心,从此他们就以Huns的名义,横行欧洲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2 发表于: 2011-04-27
通古斯
百科名片
通古斯,一般指某古老的民族共同体或是指俄罗斯帝国西伯利亚森林的通古斯河畔。

目录

通古斯的范围及源流介绍
范围
通古斯语族-特点
满通古斯语族-分布
满一通古斯语族的细节划分
关于通古斯人种
通古斯大爆炸通古斯大爆炸地点
通古斯大爆炸之谜
关于通古斯大爆炸的另有一种假设
通古斯大爆炸的最新的解释
通古斯大爆炸的实验说
无线传电方法原理
通古斯大爆炸又一种说法
通古斯大爆炸在俄国的历史意义
通古斯大爆炸和广岛核弹爆炸后的相似之处
通古斯大爆炸的新见解
通古斯的范围及源流 介绍
范围
通古斯语族-特点
满通古斯语族-分布
满一通古斯语族的细节划分
关于通古斯人种
通古斯大爆炸 通古斯大爆炸地点
通古斯大爆炸之谜
关于通古斯大爆炸的另有一种假设
通古斯大爆炸的最新的解释
通古斯大爆炸的实验说
无线传电方法原理
通古斯大爆炸又一种说法
通古斯大爆炸在俄国的历史意义
通古斯大爆炸和广岛核弹爆炸后的相似之处
通古斯大爆炸的新见解
展开 编辑本段通古斯的范围及源流
介绍
  通古斯之名的起源与今天俄罗斯境内的通古斯河流域没有关联,通古斯也并非一个族群的名称,20世纪初由西方学者命名为通古斯语族,后来与满洲语族合并,并称为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一词的由来是雅库特人对埃文基族(即鄂温克族)的称呼,后来为西方学者所用。满一通古斯语族中的通古斯语支 和今天俄罗斯境内的通古斯卡河流域仅仅是重名。使用通古斯语支的民族更和中国境内的满洲人、赫哲族人有着很近的血缘关系。 赫哲人即是俄罗斯境内的那乃人。
范围
  满一通古斯语族,是阿尔泰语系的语族之一。满一通古斯语族是由两个大分支组成,满语分支和通古斯语分支,满族属于南通古斯人,西方学者将满族语言和通古斯语言并称从而形成的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一词是雅库特人对埃文基族(即鄂温克族)的称呼,后来为西方学者所用。以后又发现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些民族如满族等的语言,与通古斯语相似,于是把这些民族的语言统称为通古斯语,并把这些民族统统划入通古斯语族中。中国境内有5种语言,即满语、锡伯语、赫哲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以及新疆。俄罗斯境内有8种语言,即埃文基语、埃文语、涅基达尔语、那乃语、乌利奇语、奥罗克语、乌德盖语、奥罗奇语,主要分布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蒙古国境内只有鄂温克语。此外,还有我国历史上女真族使用的女真语。   使用满一通古斯语言的民族总人口约有一千万。但是,不少民族的绝大多数人或一部分人已经转用汉语或俄语,如中国的满族,能讲满语的人已经很少了,所以真正使用这个语族语言的人口实际上已微乎其微了,有学者估计大约有10万人。由于研究者们计算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目前关于满一通古斯语族所包括的语言总数尚不统一。如中国的鄂温克族,在俄国称埃文基语,旧称索伦,应当说是他们使用同一种语言,有方言差异,可是有的学者当做两种语言,有的学者甚至看成三种语言。我国学者一般认为满一通古斯语族有十一种语言:满语(含女真语)、锡伯语、赫哲语(俄国称那刀,又作果尔迪)、鄂温克语(俄国称埃文基)、鄂伦春语、埃文语、奥罗克语、奥罗奇语、乌德盖语、乌利奇语、涅基达尔语。    关于满一通古斯语族的分类,学者们的意见也不一致。有代表性的分类法有二种,即二分法和三分法。二分法是把该语族分为两个语支:南语支即满语支,北语支即通古斯语支;三分法是把该语族分为三个语支:满语支、鄂温克语支、赫哲语支。我国学者传统的分类法是二分法;通古斯语支,包括鄂温克语、鄂伦春语;满语支,包括满语、锡伯语、赫哲语。    历史学家和历史比较语言学家都曾明确指出,使用阿尔泰语系各语言的人民,在历史的早期都起源于中国的北方,并长期生活在这个地区。满一通古斯语族和各民族的生活区域更为集中,主要在中国的东北部,聚居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莽莽森林、白山黑水之间。尽管关于满一通古斯语族的各民族的族源学术界意见不一,但不少研究者从语言、风俗、居住地域、宗教信仰等方面论证,满一通古斯语族人民是先秦肃慎人的后裔,在广义上有着共同的族源。    满一通古斯语族的人民,自古以来是以狩猎、采集、捕鱼为主要经济来源,有着共同的生活地域,共同的宗教信仰—一原始宗教萨满教,相同或相似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和心理状态,生产水平低下,多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这一切,形成了他们所特有的民族性格:勇猛、强悍、豪放、旷达。也正是这一切,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些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瑰丽无比的民间文学。千百年来,他们口耳相传,世世代代不断创新发展,终于成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枚奇葩。    满一通古斯语族各民族的民间文学,既有许多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共性是由上述相同或相似的各种因素造成的,因此在神话、传说、故事当中,有着许多类似的母题,如人类起源神话、日月星辰神话、人与动物的故事、猎人的故事、族源传说、萨满的故事等等。同时,他们毕竟不是一个民族,在大的共同点之下,又有许多差异。反映在民间文学上,各民族又有自己的特色。如赫哲族主要以捕鱼为生,所以人与鱼的故事不但多,而且特点鲜明。又如鄂伦春族主要以狩猎为生,所以人与动物的故事多彩多姿,很多神话、故事、传说都与猎人有关。再如满族,其贵族统治中国近三百年,有十几个帝王,因此关于帝王的传说故事,不仅在东北三省广为流传,而且在内地也有流传,其范围远远超出了一个民族。   通古斯--满语族的祖先在数万年以前居住在贝加尔湖南部的地区,他们在那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最初的所有的发展阶段。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原始通古斯人的一部分离开了原地来到了东部地区(即黑龙江上中游和牡丹江、乌苏里江流域),后发展成为女真和满族。留在当地的原始通古斯人继续发展,后来被操突厥语族的外来人所融和。   通古斯--满语族缘于同一族群(祖先),故其在人类体质学上有极为相似的特征。后因一些外界的因素的影响而分化为南北两支,即北通古斯族群和南通古斯族群。通古斯人中的满族(锡伯人)被划分为南通古斯人,赫哲族是后来从女真人中分化出来的一支,其的体质特征介于南北通古斯人之间,之外的通古斯人皆属于北通古斯人。南北通古斯人虽然出自同一原始族群,但在外表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如南通古斯人(满-锡伯)的外表具有长面、直鼻、眼距较近、眼裂较小和上眼睑无褶皱或不明显褶皱等特点,北通古斯人具有脸型较宽和皮肤的颜色发蓝等特征。当然这些特征都不是绝对的,因为南北通古斯人毕竟都属于一个原始的族群并且他们之间一直都存在通婚的现象,所以各方的特征都存在于双方的族群中。   二.通古斯--满语族的先世在历史上的足迹   通古斯--满语族早在有文字记载以前就曾几度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如数千年前的肃慎(相当于中国周王朝时期)、挹娄(相当于中国战国时期)、勿吉(相当于中国南北朝时期)、靺鞨、渤海(相当于中国的隋唐时期)、女真(从中国北宋至十六世纪)以至最后的满族都是通古斯--满语族在历史上的称谓。(注:以下简称“满族”)   满族的先世在有历史记载时起就已经居住在白山黑水间的广袤的土地上,其祖先数次建立的国家曾一度称雄於世。   1、满族的先世建立的第一个地方民族政权——渤海国   渤海国(公元698年~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698年,粟末首领大祚荣建立靺鞨国,自号震国王。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粟末靺鞨(Mòhé)政权以渤海为号,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享有自治权的羁縻(Jīmí)州。762年,唐廷诏令渤海为国。首都初驻旧国(今吉林敦化),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926年为辽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   渤海国虽以背唐出走,割据自立而起家,但时隔不久即接受唐朝的“招慰”和册封,不仅成为大唐帝国册封体制下的一个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的地方民族政权,而且也是唐朝所管辖下的一个地方羁縻州府,并始终履行包括朝贡、朝觐、贺正、质侍在内的各项义务,与朝廷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灯各个方面保持着频繁的来往和密切的联系。综观200多年间相互关系的演变和发展,尽管也曾出现过矛盾、争端并爆发了一场军事冲突,但总体来看,却是越来越相互依赖,亲睦友好,并逐渐形成“车书一家”的一体局面。其结果是既促进了渤海地区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加强了东北地区与中原内地的紧密联系,因而事实上成为唐朝版图内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渤海国在政治上极受唐朝影响,采用唐朝的政治军事制度。经济上则积极引进中原地区的先进农业技术,社会经济显著发展,同内地贸易岁岁不绝。从诗人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的著名诗篇也可以看出,渤海与唐的亲密关系。诗中说:“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2、满族的先世建立的第二个政权——金朝   金朝(1115年-1234年),是位于今日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创建人为金太祖完颜旻,国号金,建于1115年,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金都城上京会宁,位于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侧,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念作“安出虎”。另据《辽史》记载,由于女真长期受制于契丹,故完颜阿骨打立国时,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的意思,以其镔铁虽坚终亦变坏,而金不变不坏,取“金”为国号,以示对抗“辽”。   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后迁都中都,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天兴三年(1234年)时灭于蒙古与南宋联合进攻,共经历10位帝王。金国是当时中国华北地区的一个强大政权,其全盛时代的统治范围为:东北到日本海、黑龙江流域一带;西北到河套地区;西边接壤西夏;南边以秦岭到淮河一线与南宋交界。    3、满族的先世建立的第三个政权——清朝   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一说1616年建立,1644年起为全国性政权),又称大清,简称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入关后20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基本统一全国。   清朝最初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为陪都。   清朝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鼎盛时领土达1300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清朝灭亡。清朝共历经十二帝,统治全国268年。
通古斯语族-特点
  通古斯语支的语言有长元音,满语支的语言复元音多;辅音的组合一般不超过两个音素,而且不出现在词首,也很少出现在词中。元音和谐律适用,但严整程度在各个语言中不一样;共同点是在一个词出现的元音,要在舌位的高低和唇状的圆展方面相互一致,附加成分中的元音也要求相互协调。语族的一些语言附加成分中的元音,按词干元音的不同可以有四种语音形式。    语族语法方面属于使用后加成分的粘着型语言,基本语序为SOV,也就是主语+宾语+谓语的顺序。满语支语言一般有五至七个格,通古斯语支语言的格多至十六个左右,其中表示方位意义的格就有很多。    语族大多数语言都有领属范畴,领属附加成分不仅粘附在体词后,还可以粘附在副动词后;人称附加成分大都起源于相应的人称代词,状词在大多数语言里都很丰富;用附加后缀的方式构成词的各种形态变化,并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主从复句中的从句,主要由形动词、副动词充当谓语形式构成;在大部分语言中有利用元音和辅音交替构成的在意义上和词形上相对称的对偶词。   词汇方面,各种语言都有丰富的构词附加成分和利用合成法构成的各种类型的复合词,也有利用元音或辅音的交替构成在意义上和词形上相对称的词。此外,不少语言都有一些早期借自蒙古语、雅库特语和汉语等语言的词汇,该组语言中现代语来自俄语、汉语和英语的词汇比较多,用于表达新事物和新概念的词。
满通古斯语族-分布
  中国境内有5种语言(图):满语、锡伯语、赫哲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这些语言分布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逊克县、 呼玛县、塔河县、富裕县、 讷河县、嘉荫县、同江县、饶河县,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 陈巴尔虎旗、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额尔古纳左旗、扎兰屯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县、巩留县、塔城县、伊宁市、乌鲁木齐市等地。 苏联境内有8种语言:埃文基语、埃文语、涅基达尔语、那乃语、乌利奇语、奥罗克语、乌德盖语、奥罗奇语。这些语言分布于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埃文基自治专区、雅库特自治共和国、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萨哈林州、堪察加州、马加丹州等地。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只有鄂温克语,分布于巴尔虎地区。另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女真族使用的女真语。   满 一通古斯语族所包含的语言总数,由于研究者计算的方法不同,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数字。在苏联,把民族自称相同的苏联境内的埃文基语和中国境内的鄂温克语(旧称索伦语)视作两种语言,把鄂伦春语视作埃文基语的一种话;把民族自称相同的苏联境内的那乃语和中国境内的赫哲语视作同一种语言,把锡伯语视作满语的一个方言。由于鄂伦春、锡伯等语言,在独自发展的道路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因此,在中国把它们视作独立的语言。   使用满一通古斯语言的民族总人口约445万。其中,中国约 439万(1982),苏联约5.64万(1979),蒙古人民共和国1000多。但是,中国的满族、赫哲族中的绝大部分人已经不使用本民族语;中国的锡伯族,苏联的埃文基、埃文等民族也约有半数人不使用本民族语。因此,满-通古斯语言的使用人口只有7.4万(中国约4.6万,苏联约 2.7万,蒙古人民共和国 1000多)。不使用本族语的人,在中国改用了汉语,在苏联改用了俄语。
满一通古斯语族的细节划分
  满洲语支    1满语(有黑龙江方言、海拉尔方言和吉林方言的区别)    2奥洛奇语    3乌德赫语    4赫哲语    通古斯语支     1涅基达尔语    2阿穆特语    3鄂温克语    4鄂伦春语    5那乃语 等等
关于通古斯人种
  二战前期日本右翼为了编造侵占朝鲜、满洲(中国东北)、西伯利亚的理论依据,而故意沿用西方发明的通古斯一词编造日语、朝鲜语,满语等都属于通古斯语的学术学说(现日本学术界认为日语属于一个独立的语系),满洲人、日本人、朝鲜人、西伯利亚的原住民都是通古斯人种,这实际是日本人的一种统战方式,通古斯一词长期在伪满洲国被宣传,这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狡猾手段。
编辑本段通古斯大爆炸
通古斯大爆炸地点
  通古斯大爆炸地点Tunguska River (通古斯河)上游   1908年6月30日,发生了一次自从人类有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大爆炸。俄罗斯帝国西伯利亚森林的通古斯(Tunguska River)河畔,突然爆发出一声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天空出现了强烈的白光,气温瞬间灼热烤人,爆炸中心区草木烧焦,七十公里外的人也被严重灼伤,还有人被巨大的声响震聋了耳朵。不仅附近居民惊恐万状,而且还涉及到其它国家。英国伦敦的许多电灯骤然熄灭,一片黑暗;欧洲许多国家的人们在夜空中看到了白昼般的闪光;甚至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们也感觉到大地在抖动……   具体的发生的时间是早上7:17分,位置在北纬60度53分09秒、东经101度53分40秒,靠近通古斯河附近(今属俄罗斯联邦埃文基自治区 )。其破坏力后来估计相当于1500-4000万吨TNT炸药,并且让超过2150平方公里内的6千万棵树倒下。
通古斯大爆炸之谜
  尽管对通古斯陨石爆炸机制的研究目前还没有结束,但是在部分学者看来,这个天外来客虽然具有很大的动能,但它的密度却很小,甚至小于水的密度,同时强度也不高,而且具有高挥发性。这样的特性导致它在靠近地球密度较高的大气层域急剧减速,并在这一过程中破碎和蒸发。有人认为,这是一颗由水和气体冻结、中间夹带了一些高熔点物质的彗星。   “彗星说”最早由库利克教授提出,随后,费辛科夫对彗星本质的研究材料使这一学说得到发展。根据他的研究,通古斯陨石的重量不小于100万吨,飞行速度约为30-40公里/秒。   在通古斯爆炸区域发现了细小的硅酸盐和磁铁矿圆珠。从外表上看,这些圆珠很像彗星粉尘或者彗星爆炸产生的颗粒。爆炸后夜空中的光亮很可能是由这些颗粒组成的彗尾在大气层中散射阳光的结果。对通古斯陨石的研究还远没有结束。有些倾向“彗星说”的考察成果,还有待进一步证明。此外,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研究者们也曾提出过许多其他的假设。不过,这些假设同样没有在细节上得到证实。   有一种说法认为,通古斯陨石是由“反物质”构成,通古斯陨石坠落过程中的爆炸是地球上的“物质”与陨石的“反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伴随着巨大能量的爆发。但是,类似这种“陨石核爆炸”的提法与事实不符。调查表明,在通古斯陨石坠落地区,没有发现放射性提高的现象,岩石里根本没有放射性物质。如果“核爆炸”假设成立的话,通古斯一定会出现异常的放射现象。
关于通古斯大爆炸的另有一种假设
  另有一种假设“黑洞说”,认为通古斯陨石本身是一个微小黑洞,它从通古斯进入地球,然后从大西洋穿出。但是,通古斯陨石坠落过程中并没有出现“黑洞”运动应该造成的后果。因此,这种假说也不能成立。   除此之外,有关通古斯大爆炸还有着很多这样或那样的假设。民间曾经流传着“上帝降世”、“火龙飞舞”、“第二次日俄战争开始”等说法。此后,又出现了一些似乎更为合理的解释,如陨石坠落、闪电球爆炸、陨石爆炸、不寻常的地震、火山喷发等等。然而,“通古斯大爆炸”发生至今已近百年,尽管科学家们对其也已进行过多次考察研究,但“大爆炸”原因仍然是个谜。
通古斯大爆炸的最新的解释
  通古斯大爆炸的是外星人在通古斯陨石触地前撞毁了陨石
通古斯大爆炸的实验说
  另一种可能,则是由于尼古拉-特斯拉的实验造成的。   作为科学上的巨匠,特斯拉本人并未获得与之相称的荣耀。但特斯拉是开启电与磁之门的人,是现代电子工程的先驱,并带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撇开他在电磁学和工程上的成就,特斯拉也被认为对机器人、弹道学、资讯科学、核子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上等各种领域有贡献。包括我们使用的互联网,也是其贡献之一。 抛开这些伟大的贡献,我们来谈谈现在仍未被应用的一个伟大发明。
无线传电方法原理
  1889年他更发明了「无线传电方法」。于是在美国科罗拉多泉(Colorado Spring)建设实验室开发及研究此项「无线传电」技术,即是将现时的低频(5060Hz)高压电流转化为「高频电流」,然后再经由空气作为传送媒介来输电。此项「无线传电」技术不单省却了输电电缆的成本,更可以免去输电时因电阻所致的损耗。经过八个月的研究后,特斯拉便决定在长岛(Long Island)试建首座名为「特斯拉线圈」(Tesla Coil)的电力发射塔。   该「线圈」其一特性,是能够生产出既高频又低电流的「高压交流电」。这种「高频电流」可经由空气作远距离的「无线传电」达至另一个「接收器」处,并且对人体绝无不良影响。特斯拉发现了「高压电流」原来转化为「高频的高压电流」后,则可以无限地将电力输送。「特斯拉线圈」(Tesla Coil)正是运用了这种「无线传电」技术的发明,甚至它就是一种人类一直梦寐以求的「免费能源」了。   特斯拉主持的一个命名为「沃登克里弗计划」(Wardendyffe Project)的构思就是在美国长岛(Long Island)建设一座足可输出100万匹「交流电流」的「特斯拉线圈」。   「特斯拉线圈」结构基本上,由一个感应圈、两个特大电容器和一个线圈互感器所组成。   该「线圈」其一特性,是能够生产出既高频又低电流的「高压交流电」。这种「高频电流」可经由空气作远距离的「无线传电」达至另一个「接收器」处,并且对人体绝无不良影响。。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特斯拉更展示经由「特斯拉线圈」输出的「高频电流」流经自己的身体,而使一颗「无线灯泡」发亮。   特斯拉在国会的听证会上提到:他已经可以让强大的电力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释放出来。。。。而通古斯大爆炸是否是特斯拉的一次实验呢??
通古斯大爆炸又一种说法
  1908年6月30日凌晨,一场罕见的惨祸降临到西伯利亚偏僻林区的游牧民头上。有幸逃脱这场灾难的谢苗诺夫回忆说:“当时天空出现一道强烈的火光,刹那间一个巨大的火球几乎遮住了半边天空。一声爆炸巨响之后,狂风袭来……”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一直传到中欧,德国的波茨坦和英国剑桥的地震观测站,甚至华盛顿和爪哇岛也得到了同样的记录。
通古斯大爆炸在俄国的历史意义
  当时俄国的沙皇统治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无力对此组织调查。人们笼统地把这次爆炸称为“通古斯大爆炸”。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于1921年派物理学家库利克率领考察队前往通古斯地区考察。他们宣称,爆炸是一次巨大的陨星造成的。但他们却始终没有找到陨星坠落的深坑,也没有找到陨石。只发现了几十个平底浅坑。因此,“陨星说”只是当时的一种推测,缺乏证据,库利克又两次率队前往通古斯考察,并进行了空中勘测,发现爆炸所造成的破坏面积达20000多平方公里。同时人们还发现了许多奇怪的现象,如爆炸中心的树木并未全部倒下,只是树叶被烧焦;爆炸地区的树木生长速度加快;其年轮宽度由0.4—2毫米增加到5毫米以上;爆炸地区的驯鹿都得了一种奇怪的皮肤病枣癞皮病等等。不久二战爆发,库利克投笔从戎,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通古斯大爆炸和广岛核弹爆炸后的相似之处
  前苏联对通古斯大爆炸的考察,也被迫中止了。 二战以后,前苏联物理学家卡萨耶夫访问日本,1945年12月,他到达广岛,四个月前美国在这里投下了原子弹。看着广岛的废墟,卡萨耶夫顿然想起了通古斯,两者显然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   爆炸中心受破坏,树木直立而没有倒下。   爆炸中人畜死亡,是核辐射烧伤造成的。   爆炸产生的蘑菇云形相同,只是通古斯的要大得多。   特别是在通古斯拍到的那些枯树林立、枝干烧焦的照片,看上去与广岛上的情形十分相似。因此,卡萨耶夫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认为通古斯大爆炸是一艘外星人驾驶的核动力宇宙飞船,在降落过程中发生故障而引起的一场核爆炸。   此论一出,立即在前苏联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应。支持者和反对者乏善其人。索罗托夫等人进一步推测该飞船来到这一地区是为了往贝加尔湖取得淡水。还有人指出,通古斯地区驯鹿所得的癞皮病与美国1945年在新墨西哥进行核测验后当地牛群因受到辐射引起的皮肤病十分近似,而通古斯地区树木生长加快,植物和昆虫出现遗传性变异等情况,也与美国在太平洋岛屿进行核试验后的情况相同。   五、六十年代,前院多次派出考察队前往通古斯地区考察,认为是核爆炸的人和坚持“陨星说”的人都声称考察找到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对于没有找到中心陨星坑的情况,有人认为坠落的是一颗慧星,因此只能产生尘爆,而无法造成中心陨星坑。
通古斯大爆炸的新见解
  1973年,一些美国科学家对此提出了新见解,他们认为爆炸是宇宙黑洞造成的。某个小型黑洞运行在冰岛和纽芬兰之间的太平洋上空时,引发了这场爆炸。但是关于黑洞的性质、特点,人们所知甚少。“小型黑洞”是否存在尚是疑问。因此,这种见解也还缺少足够的证据。直到今天,通古斯大爆炸之谜仍未解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3 发表于: 2011-04-27
突厥-蒙古都是阿尔泰语系的语族,通古斯语族是阿尔泰语系的一支,比如满足就是通古斯语族,有些人总是把通古斯语系说成是通古斯人,这是一个错误。

    阿尔泰语系分布于西西伯利亚到鄂霍次克海的广大地区,主要语言有蒙古语、满-通古斯语、朝鲜语、日本语、突厥语以及芬兰-匈牙利(学术界一部分人将保加利亚语和爱沙尼亚语也列入)语,阿尔泰语系包括蒙古、突厥、满-通古斯3个语族。韩国、朝鲜语与芬兰语、日本语、满-通古斯语、突厥语、蒙古语、匈牙利语等同属于乌拉尔-阿尔泰语系。  
           他们的关系就在于他们都是游牧民族,都曾居住在中国北方并和中国发生过战争.

突厥是白色人种(虽然并不白).匈奴人种有争议.通古斯人和蒙古人都是黄色人种.
             糯民后来逐步演化分支成中华和全世界众多族群,糯民的血液浸透着人类族群演变的历史,其中令西方人还有些深刻记忆的中华糯民三古族就是——匈奴、突厥、蒙古族。
  
  这三大民族都是糯民发展到长江以北后发展起来的游牧民族,是黄帝战胜末代神糯(农)炎帝步入父系社会后部分族群向北向西随地理变化而游牧化的结果。匈奴后期与来自西边的白色人种有了少量的混血,这也是后来一些史学者妄称匈奴是白种的缘故;突厥、蒙古族又是由匈奴演变分化而来,其中突厥又多由扩散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的匈奴后裔与白色人种同化形成;而蒙古族则基本保持中华人种和早期糯民迁移到海内昆仑(今西北祁连山、天山一带)的民族文化色彩。
  
  三大民族都信仰昆仑神和月亮崇拜,其首领都称可汗、蟾蜍(单于),都宣称是黄帝轩辕的后裔。黄帝又称大可汗天鼋,中华古老围棋的中央就叫天元(鼋),可想见黄帝取代上万年来统治全球的神糯炎帝进入黄帝中央时代后的威风八面。匈奴、突厥、蒙古并中亚西亚及欧非洲早期首领称可汗者无一不是黄帝的后裔。
  
  如果在上万年前,地球上还没有形成其它文明力量,糯民们从长江流域向地球的各个地方演化分支,将“糯”的文明传播者全球而畅通无阻;而到了黄帝战胜神糯炎帝进入父系社会后,特别是中华夏商周三代后,民族部落的迁居扩散只能靠侵略和战争来实现,匈奴、突厥、蒙古三族都是在与强大的中原政权周旋下成长起来后又向地球的其它地方进行猛烈的进击,从而给同时代的世界造成强大的破坏与震荡或旋机。匈奴在当时无与伦比的强大汉政权打击下只得西退,但“上帝之鞭”一路向西扫荡过去,从东到西形成连锁反应,造成人类历史上少有的族群迁徙运动,犹如多米诺骨牌直捣罗马,在欧洲建立起大匈奴帝国。突厥同样在相应时代强大无比的唐王朝政权的较量失败后也只得西退,虽然再没了其前辈匈奴的威风,但其特别的意义在于,突厥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终成大业——建立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切断中西丝绸之路,引起欧洲封建主的物质恐慌,不得不寻找从海上到达中华之路,结果是美洲大陆被欧洲人的发现,从而带来我印弟安同胞的灭顶之灾。三大民族兄弟的老三蒙古族比起前两者来是幸运的——当时的华夏正处于混乱没有形成形成十分强大的中原政权——南宋,成而造就了其唯一一个入主了中原政权又给亚欧大陆带来极大震荡的中华游牧民族。
           匈奴人、突厥人和蒙古人都是游牧民族,通古斯人是森林中的渔猎民族。他们都是阿尔泰语系(细分为突厥语系、蒙古语系、通古斯语系)的民族,不是白种人。
他们的来源也没有一定的关系。匈奴人起源不详,也不知是突厥语系还是蒙古语系。虽然早先的具体生活区域有待研究发现,但是可以肯定突厥人起源于中亚,蒙古人起源于内蒙古东部,通古斯人起源于东北北部及更北的境外的山林。因此从地域上看他们没有亲属关系。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4 发表于: 2011-04-27
丁零
百科名片
丁零即敕勒,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亦作丁令、丁灵、钉灵。又称高车、狄历、铁勒、丁零(丁灵)。三国时,丁零有一部分仍在今贝加尔湖以南游牧,称北丁零;一部分迁徙至今新疆阿尔泰山和塔城一带,南与乌孙、车师,西南与康居为邻,称西丁零。

目录

词语
词语解释
丁零释意
民族
沿革
科技
民族融合
与涅涅茨人
相关书籍词语
词语解释
丁零释意
民族
沿革
科技
民族融合
与涅涅茨人
相关书籍展开 编辑本段词语
  【拼音】:dīng líng   【注音】:ㄉㄧㄥ ㄌㄧㄥˊ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
  ◎ 丁零 dīnglíng   [tinnient;tinkle jingle] 形容铃声或金属撞击的声音   铜铃丁零
编辑本段丁零释意
  又称“丁令”、“丁灵”。 汉 时为 匈奴 属国,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   【出处】:《史记·匈奴列传》:“后北服 浑庾 、 屈射 、 丁零 、 鬲昆 、 薪犁 之国。” 张守节 正义:“已上五国在 匈奴 北。” 司马贞 索隐引《魏略》:“ 丁零 在 康居 北,去 匈奴 庭 接习水 七千里。”   【示例】:唐 李涉 《六叹》诗:“ 汉 臣一没 丁零 塞,牧羊西过 阴沙 外。”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去去 丁零 愁不绝,那堪客里还伤别。”   释义:(2).象声词。   【出处】:唐 黄滔 《戴安道碎琴赋》:“朱弦并断,类冰泉裂石以丁零。”   【示例】:赵树理 《登记》:“有一个明晃晃的小东西从她衣裳口袋里溜出来,丁零一声掉到地下。”   象声词,现多形容铃声或小的金属物体的撞击声。
编辑本段民族
    丁零
即敕勒,中国古代民族,属于原始游牧部落,又称高车、狄历、铁勒、丁零(丁灵)。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留居在原来贝加尔湖一带的敕勒被称为丁零。鲜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车轮高大的车子,称之为高车。西汉进攻北匈奴战胜之后,敕勒的地域开始南移,与中原的汉族交往。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在中原的丁零人曾建立翟魏政权。   4世纪中叶,生活在阴山一带的人大都已鲜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敕勒人在北魏时期大量参加鲜卑人、汉人的战争,其中大部和丁零人一起逐渐融入汉族。   敕勒中北方的一部后来成为回纥,现代维吾尔族的祖先。 俄罗斯联邦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境内的雅库特人也是敕勒人的后裔。
编辑本段沿革
  丁零部落之一巴尔虎的主题博物馆  丁零部落
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南迁入中原的敕勒被称为丁零。鲜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车轮高大的车子,称之为高车。汉朝击溃北匈奴之后,敕勒的地域开始南移,与中原的汉人交往。   秦汉时期,游牧于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   公元前200年左右,被匈奴征服。丁零和其他几个民族因不堪匈奴的掳掠和残酷压迫,曾联合起来对付匈奴。   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冬,丁零、乌桓、乌孙向匈奴进攻,沉重地打击了匈奴。神爵元年(前61)前后,丁零又几次袭击匈奴。公元1世纪中叶以后,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势力日趋衰微。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丁零和鲜卑、西域各族,与南匈奴一起,打败北匈奴,迫使其西迁。   三国时,丁零有一部分仍在今贝加尔湖以南游牧,称北丁零;一部分迁徙至今新疆阿尔泰山和塔城一带,南与乌孙、车师,西南与康居为邻,称西丁零。西丁零胜兵 6万,随水草游牧。还有一部分从东汉建武时就到了今甘肃河西走廊、宁夏一带游牧。两晋南北朝时,丁零有一部分南迁,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   4世纪中叶,生活在阴山一带的人大都已鲜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敕勒人在北魏时期大量参加鲜卑人、汉人的战争,其中大部和丁零人一起逐渐融入汉族。   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在中原的丁零人曾建立翟魏政权。敕勒中北方的一部后来成为回纥,现代维吾尔族的祖先。俄罗斯联邦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境内的雅库特人也是敕勒人的后裔。   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北魏九次发动对他们的战争,虏获六七十万人,置于漠南各地。还有很多敕勒部落在漠北服属于柔然。   公元5世纪末柔然在北魏打击下趋于衰落,敕勒部落的阿伏至罗率众十余万西迁。他在车师前部(今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一带)建立高车国(487-541),共七主,前后约五十五年。高车国向南控制了通往西域的门户高昌以及焉耆、鄯善,势力东北至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北达阿尔泰山,西接乌孙西北的悦般,东与北魏相邻。最后灭于柔然。
编辑本段科技
  丁零文字   丁零人善于制作和普遍使用高轮大车,故晋以后的中原人又称丁零为“高车”。丁零人所以普遍使用高车,是因为原驻牧地草茂而高,积雪深厚,而且多沼泽。在这种地区使用高轮大车,可以减少阻力,顺利通行。   现今在呼伦贝尔盟巴尔虎三旗还保留着使用高轮大车的习惯,当地人称之为勒勒车或大毂轮车。车轮直径最长者达1.4米左右,超过了当地牛身的高度,与马的身高相差无几。车轮原料多为桦、柞木烘烤之后,使其弯曲,几段弯曲的树干连接在一起变成为车轮,因此有些车轮不够圆,车辕也不求直。车幅多在15到20根之间。每户牧民至少有四辆勒勒车,用以运水、搬家和运输燃料等使用。有时候还把车轮连接摆放当作栅栏,在一般情况下,用牛挽车,一牛一车,各车首尾相连,由一人驾驮即可。   当然,丁零人使用的高轮大车,要比现今的勒勒车简陋得多,质量也差。但是,远在一千五六百年前,丁零人能够制造出这样的高轮大车,确实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
编辑本段民族融合
  北魏统治下的内地丁零不断反抗,安插在边镇为营户的敕勒部人是六镇起义的主力之一。柔玄镇起兵的领袖杜洛周(或称吐斤洛周)可能即是敕勒人。六镇起义后,敕勒人转战中原,与  敕勒歌
中原各地的丁零一起融合于汉族之中。敕勒族喜爱歌舞,宋代郭茂倩辑《乐府诗集》中保存的《敕勒歌》是敕勒族的一首著名的民歌。
编辑本段与涅涅茨人
  涅涅茨人,旧称萨莫迪人、尤拉克人。涅涅茨人的族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的“丁零”人。中国汉代时丁零人游牧于萨彦岭地区。因战乱一批丁零人沿叶尼塞河向北迁移,到达北冰洋沿岸,其中一部分越过了乌拉尔山。他们吸收一部分当地居民的语言和文化成分,逐渐形成新的民族—萨莫迪人。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涅涅茨人居住的地区全被俄国征服。十月革命后建立了涅涅茨民族区(1929年7月15日,属俄罗斯联邦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州)、亚马尔—涅涅茨民族区(1930年12月10日,属秋明州)、泰梅尔民族区(属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   涅涅茨人主要分布在涅涅茨民族区、亚马尔—涅涅民族区、泰梅尔(多尔干—涅涅茨)民族区(2.58万人),其余居住在汉特—曼西民族区、科米自治共 和国等地区。涅涅茨语属乌拉尔语系萨莫迪语族,使用俄文字母的文字。涅涅茨人信奉萨满教,后部分人改信东正教。涅涅茨人自古以养鹿、捕鱼、狩猎为生,现在涅涅茨人居住的地区成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产地。
编辑本段相关书籍
    《丁零、高车与铁勒》
《丁零、高车与铁勒》:   中国商周至隋唐历史上的鬼方、丁零、高车和铁勒,为同一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本书上起鬼方,下迄公元七四四年回纥汗国建立前夕,分列三编(《丁零篇》、《高车篇》、《铁勒篇》)十四章,叙述此民族约两千年的历史。   《丁零、高车与铁勒》根据史籍、考古材料并参照前人研究成果,证明鬼方是丁零的族源。集鬼方、丁零、高车、铁勒历史于一书,阐明其源流和历史,以显现维吾尔民族远古史的全貌,这不仅是个饶有兴趣的学术问题,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参照和吸取了各专家尤其是已故的突厥史学家岑仲勉先生的研究成果。岑仲勉先生学识渊博,著作特丰。他不仅对隋唐突厥史有精湛的研究,而且对突厥、铁勒史籍和碑文进行了独到的规模宏大的考订和注释,将我国突厥、铁勒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书虽然在许多问题上不尽同意岑仲勉先生的看法,但下编《铁勒篇》的撰写,还是比较多地利用了岑先生的研究成果。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5 发表于: 2011-04-27
戎目录

基本信息
汉字释义基本字义
详细释义
常用词语
汉英互译
方言集汇基本信息
汉字释义 基本字义
详细释义
常用词语
汉英互译
方言集汇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拼音:róng   注音:ㄖㄨㄥˊ   部首:戈   笔画数:6画   笔画顺序: 一一丿乙丿丶   五笔:ADE   仓颉:IJ    笔顺编号:113534   四角号码:5340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620E
编辑本段汉字释义
基本字义
  兵器;武器:兵~。   军队,军事:投笔从~(指文人从军)。~装。~马。   古代称兵车:御~。   大:~功。   称(方言,音如“农”):“~有良翰”。   我国古代西方的民族:西~。~狄。   姓。戎姓。
详细释义
  【名】   根据隶定字形解释:字从戈,从十。“十”是甲骨文数字,相当于阿拉伯数字“7”。“十”也是甲骨文干支字中的天干第一字,相当于隶定字形“甲”。在甲骨文字中,“十”表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戈”与“十”联合起来表示“周期性战争”、“周而复始的例行战事”。本义:(商王室)每年在西部地区发动一次的“减丁战争”。引申义:1.战争。征伐。2.兵器。弓、殳、矛、戈、戟为古代五戎。3.军人。军旅。4.(西部地区的)敌对民族。敌寇。5.拔除。说明:迄今为止,历史学家明确知道的“减丁战争”是金朝对蒙古大草原的用兵,每年固定时间发动一次,专门杀蒙古男子,妇女儿童则被掳略为家奴。目的是要减少蒙古地区人口,削弱其军事实力,减轻金国的边防压力。但是,经过“戎”字形义的研究,现在可以断定,商朝时候,就有了减丁战争,就是商王室在中原以西的陕甘青地区每年发动一次旨在减少羌人数量的例行征伐。甲骨文记载了许多“伐羌”、“获羌”、“用羌”(即用羌人做牺牲祭祀祖先)的事实。现在可以断定,“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中“西戎”的本来词义是“对西方周期性用兵”,转义为“用兵的对象”,成为西方少数民族的汉语名称。“戎”字成为“绒”、“羢”二字的组成部分是有其道理的:羊绒(Cashmere)是生长在山羊外表皮层,掩在山羊粗毛根部的一层薄薄的细绒,入冬寒冷时长出,抵御风寒,开春转暖后脱落。即羊绒具有周期性特点:每年生长和脱落一次。这和减丁战争的性质和周期相同。因此,商代的“减丁”战争相当于每年一次的“剪羊毛”)   同本义。   戎,兵也。——《说文》   以习五戎。——《礼记·月令》   戎器不粥于市。——《礼记·王制》。注:“军器也。”   伏戎于莽。——《易·同人》   弓矢戎兵。——《诗·大雅·抑》   兵车。   元戎十乘。——《诗·小雅·六月》。传:夏曰钩车,殷曰寅车,周曰元戎。   梁弘御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军队。   戎右少师。——《左传·桓公七年》。注;“军右也。”   以脩我戎。——《诗·大雅·常武》   战争。敌对双方的军事行动。   戎成不退。——《诗·小雅·雨无止》   戎羌,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   西和诸戎。——《三国志·诸葛亮传》   兵士。   必有女戎。——《国语·晋语》   敌寇。   戎者,兵也。……引申之,凡持兵器以侵盗者亦谓之戎。——王国维《观堂集林》   古国名。故地在今山东省曹县东南   公会戎于潜。——《春秋》   姓。戎姓。   【动】   征伐;进行武装的敌对行动。   毋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礼之有?——《礼记·檀弓》   拔除。   戎,拔也。——《方言》   假借为“从”。相助。   【形】   假借为“崇”。大。   念兹戎功。——《诗·周颂·烈文》   【代】   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戎虽小子,而式弘大。——《诗·大雅·民劳》
编辑本段常用词语
  戎车(róngchē):兵车。   戎行(róngháng):军队、行伍;指军旅之事。   戎机(róngjī):指战争、军事。   戎甲(róngjiǎ):兵器和铠甲。   戎马(róngmǎ):军马,借指军事、战争。   戎马生涯(róngmǎ-shēngyá):从事征战的生活经历。   戎事(róngshì):军事,战争。   戎事倥偬(róngshì-kǒngzǒng):军务紧迫。   戎衣(róngyī):军服、战衣。   戎装(róngzhuāng):军装。
编辑本段汉英互译
  戎——army military affairs[1]
编辑本段方言集汇
  1、粤语:jung4   2、客家话:[梅县腔] jung1 [东莞腔] jung2 [客语拼音字汇] yung2 [海陆丰腔] rung1 [客英字典] jung1 [台湾四县腔] jung1 [宝安腔] jung2[1]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6 发表于: 2011-04-27
犬戎
百科名片
犬戎是古族名。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即猃狁,也称西戎,活动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在甘肃静宁县威戎(今静宁威戎镇)立都。

目录

犬戎1.
2.
3.
4.
5.
6.
名字由来
穆王将征犬戎一.
二.
三.
四.
犬戎 1.
2.
3.
4.
5.
6.
名字由来
穆王将征犬戎 一.
二.
三.
四.
展开       

编辑本段犬戎
1.
  西周中期以来,随着周王朝实力的削弱,共、懿、孝、夷四王仅能守成,而西北地区的戎狄逐渐兴盛。特别是猃狁,进一步加强对周朝的压力,不时入侵。宣王时期,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蓄力量,宣王命尹吉甫、南仲等出军征伐猃狁,取得很大胜利。但是,到了周宣王晚年,周王朝又重新出现了衰落的现象。周幽王即位,以好利的虢石父为卿,国人皆怨。幽王三年,又改立嬖宠美人褒姒为后,相传为博得褒姒最美的一笑,曾点燃烽火(军事警报用),戏弄诸侯,失去诸侯信任。接着,又废去申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子伯服为太子,并拟问罪申侯。周幽王十一年 (公元前 771年),申侯联合缯(今山东枣庆东)和犬戎军队大举进攻西周都城(丰、镐两京,今西安西),幽王急命点燃烽火,结果诸侯一个也不来救。周王室卫队毫无战斗力,一触即溃。幽王携褒姒及太子伯服仓皇出逃,终被犬戎军队追上。幽王及太子伯服被杀死于骊山脚下,西周亡。随后,晋、郑、卫、秦等诸侯联军又将犬戎军队打败,拥立宜臼为平王,迁都雒(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犬戎后为秦所灭。    
2.
  旧时对我国少数民族的蔑称。
3.
  对外国侵略者的蔑称。
4.
  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种。
5.
  传说中的国名。详“犬封国”。
6.
  犬戎族为游牧民族,当时的犬并不像现在这样完全脱离狼的状态,那时的白犬如狼一般凶猛,族人的图腾为狼,但家中的犬又是家中的一分子,非常尊敬它,故取名为“犬戎”。
编辑本段名字由来
      
犬戎:古代族名,又叫猃狁,古代活跃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到西周末期,长期的农耕和平环境,使得君王荒淫无度,玩物丧志,烽火戏诸侯。君主性格软化,无心富国强兵,结果周幽王被野蛮强悍的犬戎族攻杀,幽王的宠妃褒姒被掳,都城丰、镐西北被犬戎占领。强 盛约三百年的西周覆灭。此后,犬戎便成了华夏民族最可怕的敌人,直到唐朝,中原民族还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统称之为“犬戎”和“戎狄”。在唐代宗年间,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说:“犬戎犯关度陇,不血刃而入京师……”在唐德宗年间,大臣柳浑对德宗说:“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结。”这个“犬戎”的“犬”字带有强烈的侮辱性,而且说戎狄是“豺狼”也准确地指出了犬戎或戎狄族的狼性格。至春秋初期,犬戎又成为秦国的强敌。后来犬戎的一支北迁到蒙古草原,成为蒙古草原最早的游牧民族之一。研究中国的游牧民族、游牧精神和游牧民族的图腾,也必须从古匈奴荤粥和犬戎开始。   根据文献记载,犬戎族就是自称自己的祖先是二白犬,并以白犬为图腾的西北最古老的游牧民族,属于西羌族,是炎黄族先祖的近亲。早在炎黄时期,犬戎族就是炎黄族的劲敌。《后汉书》就有记载:“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高辛氏就是黄帝的曾孙,尧帝的父亲。   据《后汉书》记载,至汉朝,在原来犬戎活动范围内曾出现一个人口众多的西戎白狼国。到东汉明帝时,“白狼……等百余国,户百三十余万,口六百万以上,举种奉贡,”自愿归属东汉。白狼王还命人作诗三首,合称《白狼歌》,献给东汉皇帝。因此,所以白狼国就是犬戎国的变种,白狼王则是犬戎的后人,而白狼族就是崇拜白狼,并以白狼为图腾的部族。白狼国的存在,也可以证明犬戎所崇拜的白犬很可能就是白狼。   据史料记载犬戎族极为野蛮凶悍,据史书记载犬戎的母族——古羌族也崇拜犬图腾。《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卷里说:在唐朝初年有“白简、白狗羌并遣使入贡”,而且,唐还“以白狗等羌地置维、恭二州”。这说明古羌族也崇拜白犬。实际上,从民族归类上看,犬戎族就是西羌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羌,西戎牧羊人也。”因此,犬戎就是西羌,西羌包含犬戎。那么以上所说的“犬戎”、“白狗”和“白狼”等族就都是西羌族。由此可以断定,西羌族是以白狼或白犬为图腾的游牧民族。
编辑本段穆王将征犬戎
一.
      
祭(封邑的地名)公(因是周公的后代,故称之为公)谋父(名字)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读音gao一声,收藏甲衣和弓箭的袋)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乐曲名),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旺盛,多)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翻译:周穆王准备征讨犬戎族。   祭公谋父劝阻道:“不可以。先王显示美好的德行不不显示军力。军队在适当的时候动用,动用就要威猛;显示是玩赏,玩赏就不会有震撼力。所以(颂扬)周文公的《颂》说:‘收藏起戢盾戈,弓箭装进袋子。我求的是美好的德行,(将它)散布在时兴的夏(乐曲)之中,公正的文王永保昌盛。’先王对待民众,让他们的美德发扬性情敦厚,丰富他们的财物和需求,使他们的器具和用具便利,昭示利和害的所在,用法令制度约束他们,让他们趋利避害,胸怀美好的品德敬畏威严(的政权),所以能永保世事昌盛繁衍。
二.
  “昔我先世后稷(周的祖先),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读音chuo二声,‘不窋‘人名)用   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翟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读音zuan三声,编辑)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一代接一代)载德,不忝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翻译:“从前我们的祖先后稷,用顺从辅佐虞(舜帝)、夏(启帝)。等到夏朝衰微,舍弃作物不耕种,我们的先王不窋因此失去了他的官职,而流落在戎、翟(两国)之间,(他仍然)不敢懈怠事业,按照时节次序(显示他务农的)美德,编写他(从事)的事业(书籍),修整他的教导(后世)的典籍,早晚谨慎勤奋,坚受敦厚真诚,信奉忠实信用,一代接一代传承着(这)美德,不辱没前人。到了周武王,(更是)昭示了先人的光明还加上仁慈祥和,侍奉神明保全民众,没有不欣慰欢喜的。商朝的帝王辛(纣王)被民众憎恨。平民百姓无法忍受,欣然拥戴武王,来带兵在商王城的野外宣战。这并不是先王要用武,是非常体恤民众的隐情而除掉他们的祸害啊。
三.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   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翻译:   “先王的制度是:邦内的国家以甸服服事周王朝,邦外的国以侯服服事王朝,侯、卫范围的国以宾服服事王朝,蛮、夷范围的国以要服服事王朝,戎、翟范围的国以荒服服事王朝。甸服的供应王朝每天的祭,侯服的供应每月的祀,宾服的供应每季的祭品,要服的每年纳一次贡,荒服的做国王时朝见一次。每天的祭、每月的祀、每个时节的祭品、每年的纳贡、终生一次的朝见,(这些都是)先王规定的条律。出现不供应每天的祭的就(省察并)改善王朝的诚意,有不供应每月的祀的就(省察并)改善王朝的言辞和命令,有不供应每季一次的祭品的就(省察并)改善王朝的文书措辞,有不供应每年一次的纳贡的就(省察并)改善王朝赐予各国的名分是否妥当,有终身不来朝拜的就(省察并)改善王朝的德操,依次反省改善后(王朝)都很好还有不到的就(对不到的诸侯国)加以惩罚。在这样的情况就有了惩治不祭的,讨伐不祀的,征讨不享的,谴责不贡的,劝告不王的。在这样的情况就有了惩治讨伐的罪名,有攻击讨伐的部队,有征讨的军备,有有威信的谴责的命令,有劝告的文书辞令。发布了发布令名宣告文书辞令(等措施后)还有不到的,就再省察改善王朝的德行不让民众(因征讨而)辛苦地去远方,这样就近处的没有不听命令的,远方的没有不臣服的。
四.
  “今自大毕、伯仕(犬戎的君主名)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   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树敦(犬戎的君主名),能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翻译:从大毕、伯仕到现在,犬戎的君主按照他们的职守来朝拜,天子说:‘我必定因为不朝贡而征讨它,并且显示军力(的强大)。’您这样做不是废止了先望的规定而使荒服的制度差不多停止了吗!我听说犬戎的树敦,能够遵循旧有的德操而(使民众)坚守到底顽固抵抗,他有能力抵御我们啊!”(穆)王不听,便征讨犬戎,得到四匹白狼,四头白鹿回朝。从此荒服的国都不来了。   犬戎族身体特征:   将肘部弯曲,在关节处有一条微微凹陷的横纹。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7 发表于: 2011-04-27
夷目录

拼音与五笔
详细字义
常用词组
夷字考源
编辑本段拼音与五笔
  夷   结构:独体字 汉语拼音:yí;五笔笔划:gxw    
部首:大 部外笔画:3 总笔画:6
编辑本段详细字义
  ◎ 夷 yí   〈名〉   (1) (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殷代分 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后来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周礼·夏官·职方氏》   【夷服】古九服之一。王畿之外,每五百里为一区划,共有九,第七为夷服。   是以周公相武王伐纣,夷定天下。——《逸周书·明堂》   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字亦作巳。——《说文》   夷有九种。——《後后汉书东夷传》   四夷八蛮。——《周礼职方式》   (2) 远,武力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老子》   (3) 如:夷歌(夷人的歌曲。亦蔑指外族的歌曲);夷蛮(古代东方和南方各族的蔑称)   (4) 旧时往往用以称外国或外国人   南抚夷越。——《三国志诸葛亮传》   夷船由泥城。——《广东军务记》   与夷决战。   馀夷脱逃。   (5) 又如:夷场(即“洋场”。旧时上海人指租界地);夷馆(清代称外囯人在中囯的馆舍)   (6) 又山名。武夷,在今崇安,有十二峰九曲之胜。相传籛铿之子,长曰武,次曰夷,隐此得道,故名。   词性变化   ◎ 夷 yí   〈形〉   (1) 平坦(大弓射出的箭一样平)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老子》   驰骋夷道。——《淮南子原道》   船背稍夷。——明魏学洢《核舟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又如:夷延(地势平坦而广阔);夷阻(平坦和险阻)   (3) 太平。如:夷一(太平统一);夷世(太平之世)   (4) 平和;平易   与之辩解,言和而色夷。——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夷坦(平和坦荡);夷伍(平易而放达);夷易(平易,平正);夷泰(平和闲静);夷淡(性情平和淡泊);夷雅(平和闲雅);夷道(平易之道);夷远(平和而高远);夷为(平和通达);夷粹(平和纯正);夷澹(平易恬静);夷简(平易质人)   (6) 平正。如:夷姡(公平美好);夷陂(平正和偏颇);夷易(平易,平正);夷庭(平正,平直)   (7) 经常,常道   王极之传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顺。——《史记》   (8) 傲慢   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荀子》   (9) 安闲。如:夷由(从容自得);夷白(安于清贫,洁身自好);夷坦(安祥自若的样子)   (10) 通“怡”。喜悦   云胡不夷?——《诗歌郑风风雨》   我心则夷。——《诗.召南.草虫》   羡馀术兮可夷。——《楚辞.九怀》   ◎ 夷 yí   〈动〉   (1) 使平,拉平;铲平   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往而夷夫。——《吕氏春秋.似顺》   芟夷大乱。——《资治通鉴》如:夷为平地;夷岳;夷拔(铲平攻破)平定   乱生不夷,靡囯不泯。——《诗.大雅.桑柔》   实靖夷我邦。——《诗.大雅.召》   今操芟荑大难,略已平矣。——《资治通鉴》   (2) 又如:夷难(平定祸乱)   (3) 伤,受伤   夷于左股。——《易.明夷》   芟夷我农功。——《左传.成公十三年》   (4) 又如:夷伤(创伤;死伤)   (5) 攻破。如:夷拔(攻破);夷破(攻破)   (6) 铲除;消灭;诛灭   是以人夷其宗庙。——《囯语.周语下》   夷灭者数十家。——《汉书.李广苏建传》   吾欲夷其九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三囯演义》   (7) 又如:夷三族(古代的酷刑。一人犯罪,父母、兄弟、妻子[一说父族、母族、妻族]三族同坐)   (8) 毁灭。如:夷毁(毁灭)   (9) 犹豫,迟疑。如:夷由(犹豫;迟疑不前);夷与(迟疑不前)   (10) 锄草   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周礼.秋官》
编辑本段常用词组
  1. 夷旷 yikuang   襟怀夷旷   2. 夷戮 yílù   [massacre] 杀戮;诛戮   自相夷戮。——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3. 夷陵 Yílíng   [the Yi Mausoleum] 楚先王的坆墓,在今湖北宜昌县东   再战而烧夷陵。——《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4. 夷门 yímén   [eastern gate of Daliang,the capital city of Wei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 战囯时魏囯都城大梁的东门   夷门监者。——《史记.魏公子列传》   夷门侯生。   行过夷门。   夷门抱关者。   5. 夷灭 yímiè   (1) [massacre;perish]∶消灭;杀尽   (2) [bury]∶埋没;埋起来   6. 夷平 yípíng   [level to the ground] 使成一块平地   1889年那次龙卷风夷平了整个城市   7. 夷然 yírán   [calm] 平静镇定的样子   夷然不以为忤   8. 夷犹 yíyóu   (1) [hesitate]∶犹豫迟疑不前。也作“夷由”   (2) [calm and unhurried]∶从容不迫   双桨小船夷   9.夷为平地yiweipingdi   指铲平使成一块平地或指把地面以上的物体全部摧毁。
编辑本段夷字考源
  先秦时期非华夏民族泛称之一。夷又有诸夷、四夷、东夷、西夷、南夷、九夷等泛称。一般多用以泛称环渤海而居,南至江淮的中国东方各族,亦称东夷。先秦时,东夷民族众多,主要指以传说时代的太皞、少皞为代表的部落集团及其后裔,《禹贡》称为鸟夷。太皞,风姓,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少皞,嬴姓,自穷桑(今山东曲阜北)登帝位,后徙曲阜。相传禹拟授“帝位”的皋陶也是东夷人,生长在曲阜。皋陶早死,其子名益。或传禹死启立,“益干启位,启杀之”,然后建立起夏王朝。   夏与东夷屡有斗争,曾夺取夏太康王位的“有穷(在今山东德州)后羿”,就是东夷的一支。相传商汤先世活动在今山东、河北的渤海湾一带,学者多以为商人本亦为东夷民族。   商王朝建立后,仍与东夷斗争不绝,史载“桀为暴虐,诸夷内侵,殷汤革命,伐而定之。至于仲丁,蓝夷作寇。自是或服或叛,三百余年。武乙衰敝,东夷渐盛,遂分迁淮、岱,渐居中土”。故殷末帝乙、帝辛(纣)都多次征皻方、盂方、夷方(皆东夷),驻跸之地,遍及济、汶以东。东夷被征服,商王朝也国力耗尽,后为周所灭。   周武王建立周王朝之初,殷的余部及殷的余国东夷势力仍强。武王死,殷裔武庚在商奄(在今山东曲阜)、蒲姑(在今山东博兴)、徐戎(徐夷)、淮夷等东夷国家支持下发动叛乱。周公东征,杀武庚,灭不少嬴姓之国,平定叛乱,又以蒲姑地封齐,以商奄地封鲁,但徐戎、淮夷仍长期存在于淮水流域。   周穆王时,“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厉王时,“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宣王复命召公伐而平之”。及至春秋,徐、淮犹盛,尚能“病杞”、“病鄫”。这时,还有奉祀太皞的任(今山东济宁境)、宿、须句(山东东平境)、颛臾(今山东费县境),自称少皞之裔的郯(在今山东郯城),皋陶后的六(在今安徽六安)、蓼(在今安徽霍丘)等国,以及与徐同祖的群舒(舒蓼、舒鸠、舒庸、舒龙、舒鲍、舒龚等)和九夷等东夷部落国家,活跃在山东半岛和江苏、安徽的淮水流域,成为齐、楚两霸必争的与国。他们都与华夏诸国早有通使、会盟关系,夷、夏遂逐步接近以至融合。   近年出土的春秋徐国铜器,其文字、形制、纹饰已与中原器物无别。“九夷”之名犹见于战国,但秦并六国后,淮泗夷皆散为民户,到汉时已不见夷、夏之别。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8 发表于: 2011-04-27
狁  中国古代北方与西北民族。又称荤粥、獯鬻、猃狁、薰育、?允、?允等。见于金文及先秦古籍。殷周之际,主要活动于今陕西、甘肃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营游牧。西周中后期?狁强盛,威胁周室。公元前8世纪初,周宣王累次发兵攻打?狁,且筑城于朔方防御之。春秋时被称作狄,常与戎混淆。自汉朝起,多以?狁为匈奴先民。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9 发表于: 2011-04-27
肃慎
百科名片
肃慎,中国古代东北民族,是现代满族的祖先。又称息慎、稷慎。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联系。周武王时,肃慎贡“楛矢石砮”,臣服于周。商、周时分而于我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大体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域。

目录

基本情况
文献资料
民族历史
编辑本段基本情况
  中国东北古代民族。亦作“息慎”﹑“稷慎”。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了联系。舜时﹐息慎氏朝﹐贡弓矢﹔禹定九州﹐周边各族“各职来贡”的﹐东北夷即有肃慎。周武王时﹐肃慎人入贡“楛矢石砮”。成王时﹐肃慎氏来朝﹐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康王时﹐肃慎复至。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可见远在春秋以前﹐肃慎人已臣服于中原王朝。其分布﹐大体在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黑龙江流域出土的魏国平周布和今吉林﹑黑龙江两省发现的肃慎典型器物 “石砮”﹐以及在上述肃慎人分布区内﹐普遍发现鼎﹑鬲等器物﹐都表明肃慎人与中原地区很早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频繁的交往和联系。   近代以来﹐考古学家对确定肃慎文化遗存十分重视﹐已有了一些重要发现。综合文献与考古资料﹐初步说明远在3000年以前﹐肃慎人的社会发展已经出现不平衡的状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肃慎人﹐可能农耕有了初步的发展﹔在长白山以东及以北的更多肃慎部落﹐则以渔猎和狩猎生活为主﹐还处在发展水平较平原地区各部落稍低的状态。西周时肃慎人进贡楛矢石砮及一种名为麈的动物﹐都是肃慎人从事狩猎生活的一种反映。   史书记载﹐战国以后﹐只见挹娄而不见肃慎﹐直至三国﹑两晋时﹐肃慎之名又重新出现。史学家有不同看法﹕一说当时肃慎为挹娄所阻隔﹐不得来朝﹐其名遂隐﹔一说挹娄即肃慎之改称﹐故两名互见﹐非于挹娄之外﹐又别有一肃慎。而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辽金元明时的女真﹐史家多认为是属于肃慎系统的中国古代民族﹐与肃慎有密切的洲源关系。
编辑本段文献资料
  《左传.昭公九年》:“肃慎、燕、毫,吾北土也。”《后汉书·东夷传》:“挹娄,古肃慎之国也......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则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其人臭秽不洁,作厕于中,圜之而居。种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人目。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枯,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便乘船,好寇盗,邻国畏患,而卒不能服。”《北史.勿吉传》:“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靺鞨......自拂涅以东,矢皆石镞,即古肃慎氏也。”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
  近代以来﹐考古学家对确定肃慎文化遗存十分重视﹐已有了一些重要发现。综合文献与考古资料﹐初步说明远在3000年以前﹐肃慎人的社会发展已经出现不平衡的状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肃慎人﹐可能农耕有了初步的发展﹔在长白山以东及以北的更多肃慎部落﹐则以渔猎和狩猎生活为主﹐还处在发展水平较平原地区各部落稍低的状态。西周时肃慎人进贡楛矢石砮及一种名为麈的动物﹐都是肃慎人从事狩猎生活的一种反映。   史书记载﹐战国以后﹐只见挹娄而不见肃慎﹐直至三国﹑两晋时﹐肃慎之名又重新出现。史学家有不同看法﹕一说当时肃慎为挹娄所阻隔﹐不得来朝﹐其名遂隐﹔一说挹娄即肃慎之改称﹐故两名互见﹐非于挹娄之外﹐又别有一肃慎。而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辽金元明时的女真﹐史家多认为是属于肃慎系统的中国古代民族﹐与肃慎有密切的洲源关系。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