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95阅读
  • 98回复

中医眼科学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0 发表于: 2012-05-03
第九章 两眦疾病 第一节 冷泪症

冷泪证是指清稀泪液经常外溢、泪无热感及目无赤痛的眼病。在历代文献中,有目风、泪风、目泪出不止(《诸病源候论》)、风冲泣下(《儒门事亲》)、充风泪出、迎风洒泪症(《银海精微》)等许多别名。
冷泪症与西医学的泪点位置异常、泪道阻塞或排泄功能不全引起的泪溢症相类似。属本节讨论的内容。
[病因病机]
一、肝血不足,泪窍不密,风邪外引而致迎风泪出。
二、气血不足,或肝肾两虚,不能约束其液,而致冷泪常流。、
三、椒疮邪毒侵入泪窍,导致排泪窍道狭窄或阻塞,泪不下渗而外溢。
[临床表现]
一、迎风冷泪平素患眼无赤肿痛,亦不流泪,但遇风则引起流泪,无风则止,或仅在冬季或春初时遇寒风刺激即泪出汪汪,有湿冷感。冲洗泪道时,泪道通畅或通而不畅。
二、无时冷泪患眼不分春夏秋冬,无风有风,不时泪下,迎风尤甚。冲洗泪道时,泪道可有狭窄或不通,或有泪窍外翻现象。多为迎风冷泪演变而来。
[诊断依据]
一、流泪。
二、眼无红赤、无眵。
三、无黑睛翳膜。
四、冲洗泪道时泪道畅通或狭窄,或有阻塞。
[辨证论治]
冷泪多虚证,迎风冷泪与无时冷泪局部表现仅程度上的不同,而病机方面,前者多窍虚招邪,属轻症;无时冷泪者多脏腑自虚。正如《审视瑶函·迎风冷泪》中提出二者的不同,云:“此为窍虚,因邪引之患,若无时冷泪则内虚,胆肾自伤之患也”。故治疗上,迎风流泪者以养血祛风为主;无时冷泪者,宜补虚为主;并可配合针灸。如排泪窍已经阻塞者,可进行手术治疗。
一、内治
(一)肝血不足,复感外邪:
[主证]患眼无赤痛,迎风流泪,兼头晕目眩,面色少华,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泪窍虚损,感受风邪,故迎风泪出。肝血不足故头晕,面色少华。脉细无力属里虚之候。
[治法]养血祛风。
[方药]四物汤加防风白芷、羌活。四物汤乃养血主方,防风白芷、羌活能祛风止泪。尚可用止泪补肝散或枸杞酒(枸杞泡酒)治肝虚迎风泪出。
(二)气血不足,收摄失司
[主证]患眼不红不痛,流泪频频,泪水清冷稀薄,兼面色少华,神疲体倦,健忘怔忡,舌淡苔薄。
[证候分析]津液通于目者为泪,脏腑虚弱,气血不足,则不能收摄其液,故眼泪频下。脏虚无火,故泪液清冷稀薄。脾虚不运,生化乏源,气血衰少,故出现神疲倦怠,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心血不足,不能养心,心神不宁,故出现健忘、怔忡。
[治法]益气养血,收摄止泪。
[方药]八珍汤加减。八珍汤由四君子汤与四物汤组成。四君子汤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四物汤中熟地、白芍当归、川芎补血活血。二者合用为气血双补良方。如迎风泪多者,加防风白芷以祛风止泪,则能扶正祛邪,收标本同治之功。如冬月泪多,有畏寒、肢冷、苔白腻者,酌加细辛桂枝,以温经祛寒,或用河间当归汤。
(三)肝肾两虚,约束无权
[主证]眼泪常流,拭之又生,清冷而稀薄,兼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脉细弱。
[证候分析]“泪为肝液,肾主五液,肝肾不足,泪失约柬,自然流出,平素头昏耳鸣,腰膝酸软,属肝肾不足。
[治法]养肝益肾,固摄止泪。
[方药]左归饮加减。方中熟地滋补肝肾,养血益精,为左归饮之主药;山萸肉、枸杞子助主药补肝肾,山药补脾肾,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肾阳虚者,加巴戟天、肉苁蓉、桑螵蛸,以加强补阳作用。迎风尤甚者,加防风白芷
二、外治
(一)点用八宝眼药或红眼药。
(二)用止泪散点眼。
(三)手术疗法。
如排泪窍道高度狭窄或阻塞者,可先行泪道探插术。注意不可造成假道。仍不通者,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手术治疗,如泪道扩张术、泪小管吻合术和泪囊鼻腔吻合术等。
三、针灸疗法
泪窍未受阻而冷泪者,用针刺疗法效果甚佳。方法是取同侧睛明穴,进针5—8分深,轻度捻转,以出现酸麻胀感为度,留针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如泪液较多,可将针用火烧热,待温后再针。
古代还有用灸法治流泪的,《银海精微·充风泪出》云:“久流冷泪,灸上迎香二穴,天府二穴,肝俞二穴,第九骨开各对寸”。又云:“治肝虚迎风泪出不止,宜灸睛明二穴,系大眦头,风池二穴,临泣二穴”。
[文献摘要]
一、《儒门事亲·风冲泣下》:“夫风冲泣下者,俗呼风冷泪者是也”。
二、《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迎风冷泪症,不论何时何风,见则冷泪交流,若赤烂障翳者非也,乃水木二家血液不足,阴邪之患与热泪带火者不同,久而失治则有内障视渺等阴证生焉,与无时冷泪又不同,此为窍虚,因邪引邪之患,无时冷泪则内虚,胆肾自伤之患也”。
“无时冷泪证,目不赤不痛,若无别病,只是时常流出冷泪,甚则视而昏渺也,非比迎风冷泪,因虚引邪,病尚轻者。盖精液伤耗,肝胆气弱,膏涩肾水不足,幽隐之病已甚”。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1 发表于: 2012-05-03
第九章 两眦疾病 第二节 漏睛

本病是指大眦部常有涎水或脓汁自泪窍外漏为特征的眼病。又名目脓漏(《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漏睛脓出外障(《秘传眼科龙木论》)。相当于西医学之慢性泪囊炎现代医家认为,本病是一种常见病,成人或老年人最多,青年及儿童则较少,女性多于男性。有一眼独病者,也有两眼俱病者,但以一眼独病为多。多为椒疮的常见合并症之一,并有可能演变为漏佣疮。另外,邪毒长期伏于内眦,脓汁不尽,若行眼部手术或目珠外伤,尤其黑睛破损,皿邪毒乘隙而人,可继发凝脂翳、黄液上冲等严重变症。
[病因病机]
一、游风客热,停留泪窍,泪道不畅,泪液受灼,使变稠浊,满溢而出。
二、心经伏火,脾蕴湿热,流注经络,上攻泪窍,热伏日久,积聚成脓,浸渍于大眦之间。
三、心脾积热,复感风邪,内外合邪,壅塞络脉,搏结于大眦而成。
[临床表现]
大眦头皮色如常,或微红赤,或见睛明穴下方微有隆起,自觉隐涩不舒,但无痛感,不时泪下,眦头常湿,拭之又生,按之则粘浊脓汁自泪窍沁沁而出,病情缓慢,难以消除,冲洗泪道多有阻塞现象。
[诊断依据]
一、除流泪外,大眦角常有粘液或脓液积聚。
二、按压睛明穴下方部位,可见粘液或脓汁自泪窍溢出。
三、冲洗泪道,有粘液或脓液返流。
[鉴别诊断]
本病常表现为流泪,故应与冷泪症相鉴别。冷泪症按压内眦部无粘液或脓液流出,而本病在按压或冲冼泪道时有粘液或脓液自泪窍流出。
[辨证论治]
本病为邪深久伏所致的顽固眼病,辨证主要是以局部症状为主,结合参考全身情况。发病初期,脓汁量少清稀者,多为风热停留泪窍,以祛风清热为主;眦部红赤,脓稠粘浊者,多为心脾湿热上攻泪窍,以清热除湿为主;风热引动内火者,可参照二者施治。缠绵日久,常有清稀脓汁流出者,多正虚邪留,则应攻补兼施。同时要重视外治法,如用点眼剂、泪道,冲洗等方法。对日久不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一、内治
(一)风热停留
[主证]大眦头皮色如常,或睛明穴下方稍显隆起,按之不痛,但见有少量浊粘泪液自)泪窍溢出,或按之而出。自觉隐涩不舒,时而泪出,或时觉有涎水粘睛。
[证候分析]脏腑津液上注于目而为泪,现游风客热伏于大眦,泪液受灼,渐变稠浊,积久则满,故见睛明穴下方稍显隆起,浊液自泪窍沁沁而出。泪窍闭塞,故常自泪流。稠浊粘液外溢,泪自常流,目窍不洁,故时觉涎水粘睛,隐涩不舒。内热不盛,故大眦皮色如常,按之不痛。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白薇丸加蒲公英。方中防风、羌活、白蒺藜祛风散邪;白薇、蒲公英清热解毒;石榴皮收敛止泪。全方祛风清热,但清热之力较弱。若热势偏盛,可加入银花、连翘。如眦部稍有隆起,压之不痛,头昏眼花,腰膝酸软者,为肝肾不足之象,可加人菊花、枸杞子、补骨脂等。
(二)心脾湿热
[主证]大眦头微红,稠粘脓液常自泪窍溢出,浸渍睑眦,拭之又生,尿赤,苔黄腻。
[证候分析]大眦属心,胞睑属脾。今心有伏火,脾有湿热,流注经络,上攻睑眦,故大眦头微红,闭塞泪窍,积聚成脓,满溢而出,故稠粘脓液常白泪窍流出,浸渍睑眦,拭之又生。心火移热于小肠,脾经湿热上蒸,故尿赤,苔黄腻。
[治法]清心利湿。
[方药]竹叶泻经汤加减。方中竹叶、黄连清心火;大黄、栀子、黄芩升麻清脾泻热;泽泻、车前子助竹叶清热利湿。茯苓甘草升麻理脾渗湿,用柴胡、决明子以加强清火之力,羌活能除膀胱经之风湿,赤芍祛瘀滞,全方总以泻积热、祛湿滞为主。如脓多稠粘,则可去羌活,选加天花粉、漏芦、乳香、没药,以加强清热排脓、祛瘀消滞的作用。大便不硬,实热不盛者,亦可用蜜剂解毒丸缓调之。
(三)正虚邪恋
[主证]漏睛日久,大眦头不红不肿,按之不痛,唯清稀浊液自泪窍沁沁而出,绵绵不已、头晕乏力,苔薄脉细弱。
[证候分析]邪热伏于大眦,闭塞泪窍,灼熬泪液而成漏睛。缠绵不愈则耗伤正气,不能托毒外出。热毒留恋不清,故大眦头不红不肿,按之不痛,唯清稀浊液自泪窍沁沁而出,绵绵不已,正气亏损,故头晕乏力,苔薄脉细弱。
[治法]扶正托毒。
[方药]治风黄芪汤加减。方中黄芪人参补正气,托毒外出,地骨皮、知母大黄清泻热毒,防风祛风邪,茯苓远志祛湿化浊。全方扶正托毒,但偏于气弱于血,如兼面色无华,舌质淡,可加人当归养血活血。
二、外治
(一)外用八宝眼药点眼,每日3次。
(二)用黄连水或抗生素类药液冲洗泪道,每日一次,以清热排脓。经泪道冲洗和药物治疗,脓性分泌物已消失一段时间后,可试行泪道探通术,探通时必须小心,力戒粗暴,以防损伤泪窍,形成假道,若探通数次无效者,即不必继续。
(三)漏睛久不治者可考虑手术,根据情况选用泪囊摘除术、泪囊鼻腔吻合术或泪小管手术。
三、针灸疗法
针刺少泽、迎香、临泣、后溪、阳谷。
[预防调摄]
一、对椒疮重症、鼻鼽或流泪症患者,应及时治疗,防止并发漏睛,并注意检查是否已患本病,以便早期治疗。
二、凡施行眼部手术前,均应排除本病,以免威胁目珠安全。若患有本病者,必须适当治疗后,方可手术。
三、本病治疗时间较长,必须坚持经常用药。在点外用药前,先必须按压内眦部,将浊液排净后用药效果方好。
四、忌食辛辣炙赙等食物,以防脾胃积热,突发漏睛疮。
[文献摘要]
一、《太平圣惠方·治眼脓漏诸方》云:“夫目是肝之外候,上液之道,风热客于睑眦之间,热搏于血液,令眦内结聚,津液乘之下上,故成脓血,汁不尽谓脓漏,俗呼为漏睛是也。”
二、《世医得效方·眼科》“漏睛脓出”项下云:“眦头结聚生疮,流出脓汁,或如涎水,粘睛上下,不痛仍无翳膜,此因心气不宁,并风热停留在睑中,宜服白薇丸”。
三、《原机启微·热积必溃之病》:“积者、重叠不解之貌。热为阳,阳平为常,阳淫为邪。常邪则行,邪行则病易见,易见则易治。……深邪则不行,不行则伏,因伏而又伏日渐月聚,势不得不为积也。积也久,久积必溃,溃始病见,病见则难治。难治者,非不治也。为邪积久,比溃已深。何则溃犹败也。知败者,庶可以救。其病隐涩不自在,稍觉眨躁,视物微昏,内眦穴开窍如针目,按之则沁沁脓出,有两目俱病者,有一目独病者。目属肝,内眦属膀胱,此盖一经积邪之所致也,故曰热积必溃之病,又曰漏睛眼是也,竹叶泻经汤主之。大便不硬者,减大黄为用,蜜剂解毒丸主之。不然,药误病久,终为枯害。”
四、《秘传眼科龙木论·漏睛脓出外障》云:“此眼初患之时,微有头旋昏闷,四体如劳,五脏多积,风气壅毒,致今疮出于眼中,或流清涎,皆是脑无所作,虽然不痛,渐加昏暗,切宜补治,服治风黄芪汤即瘥。”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2 发表于: 2012-05-03
第九章 两眦疾病 第三节 漏睛疮

漏睛疮是指大眦睛明穴下方突发赤肿硬痛高起,继之溃破出脓为特征的眼病。由于本病发病部位同漏睛,而又有红肿出脓等疮疡的特征,故名漏睛疮。相当于西医学之急性泪囊炎。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漏睛演变而来,亦可突然发生。
一、心经蕴热或素有漏睛,热毒内蕴,复为风邪所袭,引动内火,内外合邪,壅塞络脉,风热搏结于内眦而成。
二、素嗜辛辣炙赙,心脾热毒壅盛,循经上攻目内眦,致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结聚成疮,进一步则热胜肉腐,肉腐为脓而溃,或成漏。
三、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或气血不足,邪气留恋,则可反复发作缠绵不愈。
[临床表现]
发病较急,大眦睛明穴下方皮肤红肿高起,肿核隆起渐大,掀痛拒按,重者连及患侧鼻梁及面颊皆现红肿,胞睑亦红肿难开,或兼寒热头痛,泪道冲洗不通?部分患者耳前及颌下可触及肿核,并有压痛。脓成则疮形局限。溃后脓汁流出,红肿消退。亦常见疮口难收,脓汁常流而成漏者。《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称溃后成漏者为“大眦漏”。
[诊断依据]
一、发病较急,睛明穴下方皮肤红肿高起,疼痛剧烈。重者红肿可波及同侧面部及胞睑。
二、数日后红肿局限,局部破溃脓出。
三、患者多有漏睛病史。
[鉴别诊断]
本病红肿热痛皆具而又波及胞睑时,常易与胞睑疾病,如生于大眦附近的针眼及胞肿如桃相混淆。其主要鉴别在于漏睛疮时同侧泪道冲洗不通,而其他疾患一般通畅无阻。另外,漏睛疮红肿压痛的部位中心是在目内眦睛明穴下方而非胞睑之上。
[辨证论治]
本病起病急骤,来势较猛,必须及时防治。原则上未成脓时宜内治,以消散为主。初起风热上攻,治宜疏风散热,消肿散结。若热毒炽盛者,治宜清热解毒,祛瘀消肿,如正不胜邪,邪气留恋者,则宜扶正祛邪,托里排毒。如已成脓,则配合外治切开排脓。
一般初发不甚坚硬而速溃者易治,成漏者难敛。若溃后排出粘白或黄白色脓汁者为顺,流青黑腥秽脓水者为逆。
一、内治
(一)风热上攻
[主证]患处红肿疼痛高起,泪多,头痛,恶寒发热,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相搏,客于泪窍,气血凝滞,络脉失和,故红肿疼痛高起。泪窍闭塞故泪多。风热袭表,营卫不和,故恶寒发热,苔薄黄,脉浮而数。
[治法]疏风清热,消肿散结。
[方药]驱风散热饮子加黄连,去大黄。方中连翘黄连、山栀清心泻热,羌活、薄荷防风、牛蒡子疏风散邪;当归和血明目;川芎、赤芍通络消滞;甘草调和诸药。
(二)热毒炽盛
[主证]患处红肿高起,坚硬拒按,疼痛难忍,红肿漫及面颊胞睑,身热心烦,口渴思饮,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
[证候分析]大眦属心,面颊胞睑属阳明。今心脾热毒上攻,故该处红肿热痛。热毒蕴结,瘀塞络脉,气血不行,故坚硬拒按。阳明热盛,心火内扰,故身热心烦。消灼津液,故口渴思饮。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更是一派火热炽盛之势。
[治法]清热解毒,消疮散结。
[方药]黄连解毒肠加城。原方中黄连黄芩黄柏、山栀苦寒清热。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大黄通腑泻热,穿山甲、皂角刺通络祛瘀,消肿止痛,可增强清热毒、消疮肿的作用。
(三)正虚邪留
[主证]患处时有小发作,微红微肿,稍有压痛,但不溃破,或溃后漏口难敛,脓汁少而不绝,面色白,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弱无力。
[证候分析]热毒上攻,闭塞泪窍,气血壅滞,结聚成疮,久延不愈,损伤气血,邪毒留恋,稍食辛辣炙膊,则常有小小发作,微红微肿,稍有压痛。正虚不能托邪外出,故不易溃破溃,后漏口难敛,脓汁少而不绝。气血两亏,不能荣润肌肤盈于脉,故面色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脉弱无力。
[治法]托里排毒。
[方药]千金托里散加减。方中党参黄芪茯苓甘草当归、芍药等补气养血;金银花、连翘黄芩、竹叶、龙胆草、防风清热祛风;桔梗白芷当归、川芎和血排脓;麦冬养阴。全方补而不腻,有扶正祛邪之功。
二、外治
(一)未成脓者,可用紫金锭调和外敷,或选用新鲜芙蓉叶、野菊花、马齿苋、白花蛇舌草等一二味洗净捣烂外敷,以清热解毒,促其消散。亦可加用湿热敷。
(二)已成脓者,应切开排脓,并放置引流条。亦可掺用九一丹药捻。每日换药,待脓尽,除去引流条,使切口愈合。
(三)若已成漏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泪囊摘除并切除瘘管。
[预防调摄]
一、有漏睛,或漏睛疮正虚邪恋者,忌食辛辣炙赙之类刺激性食物,以防引发漏睛疮或使其急性发作。
二、本病发病迅猛,应及早治疗以求消散,以免溃后成漏,终不免手术,失去排泪功能,而终身溢泪。
三、病处危险三角区,急性发作时不可挤压患处,以免脓毒扩散,造成走黄,毒陷心包而成危证。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3 发表于: 2012-05-03
第十章 白睛疾病 第十章 白睛疾病

白睛又名白眼、白仁。居目珠之外层,其表层透明而脆嫩,里层色白而坚韧,有维护眼珠内部组织的作用。
白睛为五轮中的气轮,内应于肺,而肺与大肠扣表里,故其发病多与肺和大肠有关。肺主气,宜宣发肃降,而大肠主传导,宜通畅。若肺失治节,则肺气不能宣发,可致气血滞涩,使白睛红赤肿胀;如失于肃降而气逆血升,则可为白睛溢血。甚则肺气闭郁,使气血瘀滞,症见白睛青紫,结节高隆等。又因肺合皮毛,主一身之表,外邪入侵,首先犯肺,使其宣发失职,亦可病发白睛。再则大肠结热,便秘不通也可能波及肺经使其气机不利,同样会导致白睛病变。
白睛病之治则,首当理肺,复其治节,使肺气得以宣发肃降。如为外感表证则宜疏解外邪,而大肠阳明结热者宜泻热通腑散结。
气轮疾患,属常见多发的外障眼病。若迁延失治,每可侵及风轮,使眼病增剧。故白睛疾患应及早治疗。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4 发表于: 2012-05-03
第十章 白睛疾病 第一节 暴风客热

本病为外感风热,猝然发病,且有明显红肿热痛的眼病,故名暴风客热。最早见于《银海精微》。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急性结膜炎。
[病因病机]
多因风热之邪外袭,客于内热阳盛之人,内外合邪,风热相搏,上攻于目,故猝然发病。
[临床表现]
多骤然发病,患眼胞睑红肿,白睛红赤,羞明多泪,或眵泪胶粘,甚则赤痛较重,白睛浮肿,可见灰白色伪膜附着,拭去复生。全身多兼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口渴,溲赤便秘等。如不即治或治之不当,每易发生星点翳障等。
[诊断依据]
一、骤然发病,胞睑红肿,白睛红赤,甚则白睛赤肿隆起,多眵。治不及时,可致黑睛边缘生翳。
二睑内面红赤,粟粒丛生。
三、患眼沙涩,灼痛,刺痒,畏光,眵泪胶粘。可伴恶寒发热,鼻流涕等症。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瞳神紧小、绿风内障相鉴别。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应根据本病特点,结合整体,分清风重或热重,或风热并重之不同。
一、内治
(一)风重于热
[主证]胞睑肿胀,白睛红赤,痒痛兼作,粟粒丛生,羞明多泪。全身多伴有头痛鼻塞,恶风发热,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
[证候分析]胞睑肿胀,白睛红赤,痒痛兼作,粟粒丛生,羞明多眵者,乃风邪作祟之表现。因主要为风邪外袭,内热不重,故全身症有头痛鼻塞,恶风发热,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
[治法]疏风解表,兼以清热。
[方药]羌活胜风汤加减。本方是以祛风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其中以柴胡荆芥防风、前胡、羌活、独活薄荷等七味祛散风邪;川芎、白芷可散邪通络活血;白术甘草枳壳调脾胃,以助升发之气;黄芩可清上焦热,而桔梗可引药上行,并开肺气。如风邪不盛,可去羌活、独活
(二)热重于风
[主证]白睛浮肿,赤痛较重,胞睑红肿,眵多胶结,重者可见灰白色伪膜附着,热泪如汤,怕热畏光。全身并见口渴溺黄,苔黄脉数等。甚则可有大便秘结,烦躁不宁。
[证候分析]火热之邪侵扰于上,兼心肺素有积热,故而局部与全身症状均以实热之症为主,如胞睑及白睛红肿,眵泪胶结,怕热羞明,及口渴溺黄,大便秘结,烦躁不安,脉数苔黄等,皆是热重之象。
[治法]清热泻火,兼以疏风。
[方药]泻肺饮加减。石膏、黄芩、桑白皮清热泻肺;栀子、连翘、木通、甘草清心导赤;羌活、防风荆芥白芷祛风散邪;赤芍活血止痛。加枳壳可行气导滞;,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芒硝泻火通腑。
(三)风热并重
[主证]白睛赤肿,疼痛而痒,恶热畏光,泪多眵结。全身症有头痛鼻塞,恶寒发热,便秘溲赤,口渴思饮,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
[证候分析]患者平素内热较重,而复感风热之邪,表里交攻,故局部及全身表现风热并重之征。
[治法]祛风清热,表里双解。
[方药]防风通圣散加减。方中主要以荆芥防风薄荷、麻黄疏风解表;大黄芒硝、滑石、甘草通二便,泻里热;栀子、黄芩连翘、石膏、桔梗清热泻火,解肺胃之热;再配当归白芍、川芎、白术和血理脾,使全方祛风而不伤表,泻热而不伤里,收到表里双解之功。临证应用当根据恶寒发热之轻重,便秘溲赤之程度加减化裁。
二、外治
(—)黄连西瓜霜眼药水;:熊胆眼药水或10%一50%千里光眼药水滴眼。
(二)胆汁二连膏涂眼。
三、针刺疗法
可针刺合谷、曲池、攒竹、丝竹空、睛明、瞳子体等穴。
点刺眉弓、眉尖、耳尖、太阳放血。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5 发表于: 2012-05-03
第十章 白睛疾病 [附] 脓漏眼

本病是指发病急剧,胞睑及白睛高度红肿,眵多如脓,易引起黑睛溃损生翳的外障眼病,故名脓漏眼。本病名见于西医眼科学,又称淋菌性结膜炎。具传染性,是最凶猛和破坏性最大的急性眼病之一。
本病多因眼部外感淋病疫毒,引动肺胃热邪夹肝火升腾上攻于目而发病。
临床表现为眼部感染淋病疫毒后,骤然发病,患眼胞睑微红,白睛轻度红赤。病情急剧加重,胞睑高度红肿、发热、胀痛,睑内浮肿,有点状出血,白色伪膜附着,白睛浮壅高出黑睛四周,眵泪带血。以后肿胀减轻,但青黄粘稠脓眵不断流出。两三周后,脓眵渐少,红赤可持续数月。黑睛生翳多不可避免,重者24小时即可穿孔。新生儿多在出生后2—3天内发病,多双眼同时受累。结膜刮片可见上皮细胞内有淋球菌,分泌物涂片可见大量淋球菌。
本病应与暴风客热、天行赤眼相鉴别。
本病发病迅猛,破坏力强,发病后即成气血两燔的险恶病情,当急用泻火解毒、两清气血之大剂方药治疗,并配合外治。待火毒渐清,方减少剂量,增加活血通络、明目退翳之品。
方用白虎汤加减。余热未尽,络脉瘀阻用石决明散加减。
外治可用1:10000的高锰酸钾溶液不断冲洗;冲洗后以2000单位/毫升的青霉素溶液滴跟。防脓眵人健眼。
本病因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患者应注意隔离,医护人员接触过患眼的手和医疗器械,以及污物等均需严加消毒处理,患者的手帕、洗脸用具、枕套以及儿童玩具等均需隔离与消毒。应禁止到游泳池游泳,以免引起传播流行。本病禁忌包眼,单眼发病以透明眼罩保护健眼。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6 发表于: 2012-05-03
第十章 白睛疾病 第二节 天行赤眼

本病白睛暴发红赤,眵多粘结,常累及双眼,能迅速传染并引起广泛流行。故称天行赤眼。又名天行赤热、天行暴赤。俗称红眼病。本病见于《银海精微》。该书对本病病因及其传染流行等均有描述。多于夏秋之季发病,患者常有传染病接触史。本病与西医学之急性传染性结膜炎相似。
[病因病机]
外感疫疠之气所致,或兼肺胃积热,内外合邪交攻于目而发。
[临床表现]
本病发病迅速,患眼白睛红赤,或见白睛溢血成点成片,涩痒交作,怕热羞明,眵多胶结,多双眼或先后发病。
[诊断依据]
一、白睛红赤,或见白睛溢血呈点、呈片,胞睑红肿,黑睛可见星翳。耳前或颌下可扪及肿核。
二、眼沙涩,灼痛,畏光流泪,甚者热泪如汤,或眵清稀。
三、起病迅速,邻里相传,易成流行。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天行赤眼、瞳神紧小、绿风内障相鉴别。
[辨证论治]
本病系感受疫疠之气所致,处在流行区内都看染病的可能。因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对本病辨证应注意到病邪与正气的关系。如感邪轻而正气强,则发病轻而易愈,否则病情较重。若日久不愈,每易并发黑睛星翳。
一、内治
(一)初感疠气
[主证]病初起,眼局部症状俱悉,但不严重,全身症状多不明显。
[证候分析]因患者内热不重,外邪初感,故局部之病变较明显,而全身脉症尚无明显异常。
[治法]疏风散邪,兼以清热。
[方药]疏风散热饮子加减。方中用防风、羌活、牛蒡子、薄荷以疏风散邪;连翘、栀子、甘草以清热解毒;因疫毒壅滞脉络,故用大黄赤芍、川芎以凉血活血。
(二)肺胃积热
[主证]患眼灼热疼痛,胞睑红肿,白睛赤丝鲜红满布,眵泪粘稠,兼有头痛烦躁,或便秘溲赤,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因患者肺胃素有积热,复感疫疠之气,内外合邪,故局部症状较重,胞睑红肿,白睛赤丝鲜红满布,眵泪粘稠等。头痛、烦躁、便秘溲赤、脉数苔黄等全身症,皆为里热实证的表现。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散邪。
[方药]泻肺饮加减。方见暴风客热节。
(三)疫热伤络
[主证]眼部症状除同上述外,尚见白睛或睑内有点状或片状之溢血。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散邪。
[方药]泻肺饮去羌活,加地黄、牡丹皮、紫草。
二、外治同暴风客热。
三、针刺疗法同暴风客热。
[预防调摄]
本病因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容易造成广泛流行。其传染方式多是由患眼眵泪直接或间接带人健康人眼内引起,故应强调预防。
一、流行季节,健康人可常用治疗本病的眼药水滴眼,保持眼部卫生。也可用菊花、夏枯草、桑叶等煎水代茶饮。
二、应注意隔离,避免患者到公共场所,尤应禁止到游泳池游泳,以免引起传播流行。
三、患者的手帕、洗脸用具、枕套以及儿童玩具等均需隔离与消毒。
四、医护人员接触过患眼的手和医疗器械,以及污物等均需严加消毒处理。
五、本病禁忌包眼。因包眼可使热毒更盛,从而加重病情。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7 发表于: 2012-05-03
第十章 白睛疾病 [附] 天行赤眼暴翳

本病是由于感染疫疠之气而致白睛、黑睛同时发病,病势急骤,且能传染流行,故命此名。病名见于《古今医统》。患者往往有接触史,相当于西医学之流行性结膜炎。
本病多因外感疫疠毒邪,内兼肺火亢盛,内外合邪,侵犯肝经,上攻于目所致。
临床表现为发病迅速,白睛混赤浮肿,耳前多伴有肿核,按之疼痛,白睛红赤稍减,黑睛则见星翳簇生,以致视物不清,疼痛、畏光、流泪加重,眵少泪多,胞睑可红肿疼痛。全身可伴有倦怠、头疼、发热等。大多双眼或先后发病。
一、本病初起宜泻肺利气,兼以退翳,方选泻肺饮加蝉蜕、蒺藜等。
二、肝胆火旺,黑睛病变较重,而全身症见口苦、咽干、便秘、耳鸣、苔黄、脉数有力者。可用泻肺饮去羌活,加龙胆草、柴胡蒺藜等清肝胆实火。
三、若白睛红赤消退,唯黑睛星翳不退,仍怕光流泪,视物不清者,治以退翳散风清热,方用拨云退翳丸加减。方中主用蔓荆子、菊花、密蒙花、薄荷、木贼、蝉蜕、蒺藜等辛凉疏风,退翳明目;川椒助上药散邪以退翳;黄连、地骨皮、天花粉清佘热;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楮实子补肝明目;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具有祛邪退翳、扶正明目之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8 发表于: 2012-05-03
第十章 白睛疾病 [附] 风轮赤豆

风轮赤豆是因黑睛上有颗粒样小泡突起,且有赤脉追随牵绊,色红如赤小豆之状而得
名。《证治准绳·七窍门》称为轮上一颗如赤豆证。现简称为风轮赤豆。本病多见于小儿,常
反复发作,愈后遗留瘢痕而影响视力。类似西医学的束状角膜炎。
本病多因肝经积热,火郁风轮,气血失调,脉络瘀滞所致。或脾虚气弱,痰停气滞,痰
气混结,郁于风轮。
临床表现为风轮上有灰白色颗粒样小泡突起,初起多位于黑睛边缘,渐向黑睛中央发
展,赤脉自气轮成束状追随缠布,状如彗星,直达风轮表面,故色红如赤豆。赤豆日渐增
大,溃破后中间凹陷,愈后留下瘢痕而影响视力。本病时发时止,发作时红赤疼痛,羞明泪
出;静止时色淡白,诸症缓解。小儿患者之颈侧,每可触到成串瘰核。
本病患者大多素体虚弱,受邪发病,故多虚中央实之证。论治当辨明虚实主次,偏于实
者以清肝为主,偏于虚者以调理脾胃为主。平时则应注意锻炼,加强营养,改善体质,以减
少复发。
方用洗肝散加减或香贝养荣汤加减。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59 发表于: 2012-05-03
第十章 白睛疾病 第四节 火疳

本病指实火上攻白睛,无从宣泄,致白睛里层向外隆起局限性紫红色结节的眼病。《证治准绳·七窍门》称之为火疳,又名火疡。本病一般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失治可波及黑睛及黄仁,甚至可造成失明,故当重视治疗。本病类似西医学之前部巩膜炎。
[病因病机]
一、肺热亢盛,气机不利,以致气滞血瘀,病从白睛而发。
二、心肺热毒内蕴,火郁不得宣泄,上逼白睛所致。
三、湿热内蕴,兼感风邪,阻滞经络,肺气失宣,郁久白睛发病。
四、肺经蕴热,日久伤阴,阴虚火旺,上攻白睛。
[临床表现]
初起患眼涩痛,羞明流泪,视物欠佳。检视眼部,白睛深部向外突起一紫红色结节,其形或圆或椭圆,大小不等,推之不移,压痛明显,隆起之结节可由小渐渐增大,周围布有紫赤血脉(彩图8),一般很少溃破,病程缓慢,容易复发。其疼痛、羞明流泪、视物不清等,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加重。单眼发病者多,也有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者。本病失治或误治常可危及黑睛、瞳神。
[诊断依据]
一、白睛里层起结节,呈小扁圆形隆起,或融合成环,色紫红,推之不动,压痛拒按。
二、患眼疼痛,畏光,流泪。
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常致白睛青蓝或并发瞳神紧小,瞳神干缺。
四、多发于成年女性。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金疳相鉴别。金疳位于白睛表层,其颗粒较小,呈灰白色小泡样,突于白睛表面,界限明显,可以溃破,其丝脉多鲜红,病程较火疳为短,不波及瞳神,预后每较火疳良好。
[辨证论治]
本病发于白睛深层,以肺热蕴结为主,故治疗应以泻肺热为本,且因邪热每多累及血分,故治疗亦应顾及血分,酌加活血散结之品。
一、内治
(一)肺热亢盛
[主证]发病缓慢,局部紫红色结节隆起及自觉症状均轻,全身症可有咽痛,咳嗽,便秘,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白睛为气轮,肺之所属。今肺热亢盛,气机不利,气不行血,故气血滞留,久而成瘀,混结而成为紫红色结节;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伤津,故肠燥便秘;热壅于肺,咽喉不利,故致咽痛、咳嗽等。
[治法]泻肺利气,活血散结。
[方药]泻白散加减。方中桑白皮可泻肺热止咳,地骨皮助桑白皮以泻肺中伏火,使肺气清肃下降;粳米、甘草养胃和中,以免伤肺气。可加葶苈子、杏仁增强泻肺之功;牛蒡子、连翘、浙贝清热散结;红花活血化瘀,散结消滞。
(二)心肺热毒
[主证]发病较急,疼痛明显,羞明流泪,视物不清等症较重;白睛结节大而隆起,周围血脉紫赤怒张,压痛明显,病变多在睑裂部位。全身症可见口苦咽干,呼出之气热,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证候分析]肺主气,心主血,今心肺热毒结聚,致目络壅阻,气血瘀滞不行,眼珠胀痛,白睛结节高隆,脉络紫赤怒张。火热作祟,故恶热羞明流泪。因病在心肺,故病变多发于眦部白睛。口苦、咽干乃火盛之征。肺热下移大肠,故便秘;心移热于小肠,则小便短赤。肺开窍于鼻,肺热则呼出之气热。
[治法]泻火解毒,凉血散结。
[方药]还阴救苦汤加减。方中用黄连黄芩黄柏知母连翘、龙胆草以泻火解毒;川芎、红花、归尾行血以散结;柴胡防风细辛藁本祛邪散郁,疏通经络,苍术甘草升麻调补中气,防止寒凉太过;桔梗通利肺气,载药上行。临证应用时,对上述温燥药应酌情减少药味或药量,并加生石膏以增强清热泻火之功。
(三)风湿热邪攻目
[主证]白睛结节,色较鲜红,周围有赤丝牵绊,眼珠胀闷而疼,且有压痛感,自觉羞明流泪,视物不清。全身症常伴有骨节酸痛,肢节肿胀,胸闷纳减,舌苔白厚或腻,脉滑或濡,病程缠绵难愈。
[证候分析]风湿热邪上攻白睛,故结节色较鲜红。湿热蕴蒸,阻碍气机,因而眼珠闷胀,视物不清。风湿客于肌肉筋骨,故肢节肿胀而痛。湿热交蒸,故病程缠绵,迁延难愈。
[治法]祛风化湿,清热散结。
[方药]散风除湿活血汤加减。羌活、独活防风散风祛湿通络;当归、川芎、赤芍、鸡血藤、红花以活血通络;苍术白术健脾燥湿;忍冬藤清热解毒。诸药合方,以收散风除湿、活血通络之功。
(四)久病伤阴,虚火上炎
[主证]病情反复发作,病至后期,症见结节不甚高隆,血丝色偏紫暗,四周有轻度肿胀,压痛不明显,眼感酸痛,畏光流泪,视物欠清。全身症可见口咽干燥,或有潮热颧红,便秘不爽,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病久势必热邪伤阴,阴伤正亏则邪留不去,故白睛症情虽较前述证型为轻,但紫红色结节亦难消退,病程漫长或反复发作。全身症可见口干咽燥,或有潮热颧红,便秘不爽,舌红少津,脉细等,皆阴亏失养,虚热内生之象。
[治法]养阴清肺,兼以散结。
[方药]养阴清肺汤加减。若阴虚火旺者,加知母、石斛、地骨皮以增滋阴降火之力;若白睛结节日久,难以消退者,可以白芍赤芍,酌加丹参、郁金、瓦楞子、海浮石以清热消瘀散结。
二、外治
(一)犀黄散每日早晚各点眼一次,每次点药粉约半粒芝麻大于内眦部,然后闭眼5~10分钟。
(二)龙脑煎点眼。
三、针刺疗法
取列缺、尺泽、合谷、曲池、攒竹、丝竹空、太阳等。
四、其他疗法
(一)0.5%醋酸可的松眼液点眼,每日4—6次。
(二)若发现瞳神紧小者,须及时用1%阿托品眼液或眼膏点眼扩瞳。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