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41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0 发表于: 2012-04-14
前文关于五运六气的问题,把人和自然密切联系在一起,才有藏象理论,说这些讨论的很好,我听说气合而有形,阴阳之气相合产生形体,产生形体还有不同名称,名称怎样确定,是因变化正名,有的阴气多,有的阳气多,多少变化是命名的重要方法。天地运动不止,有阴阳之化,才能天地运动,天地运动,阴阳之化才能表现出来,其于万物,那些阴多阳多?能不能把这个大道理讲一讲?岐伯说:你问得太全面了,具体说,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很难丈量,你问的这个问题,请让我说个大概,以草,广代植物,草生五色,青黄赤白黑,但五色有不同变化,反应阴阳之气不同,看不完,由于阴阳之变化,草生五色可有深有浅,有多有少,相互交叉,不可胜视。草生五味,酸苦甘辛咸,也属阴阳,有浓有淡,五味之美,吃不完,万事万物各有他们的特点,有的喜寒冷,有的喜温暖,喜湿润,喜干燥,都是因为阴阳组成不一样,才特点不同,,都有阴阳组成,所以各有所通,都通自然的阴阳,如心气通于夏,肝气通于春,肺气通于秋,天地给人以五气,寒暑燥湿风,地司人以五味,酸苦甘辛咸,才有人的生命,五谷入鼻,吸入肺,藏于上焦,有人说,五气是骚焦香腥腐,骚气入肝,焦气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藏于心肺,才能有以下生理的产生。我认为,以寒暑燥湿风为主要的,五气自鼻而入,首先藏于肺,上使五色修明,面色明亮,无论面色黑红白,但总要明润光亮,同时,心肺之气充足,所以声音响亮。五味入口,藏于肠胃,经过脾胃运化,以及肺气的输布,才能扬五脏气,所以五脏之气需要有水谷精微之气的滋养,营养五脏,而有五脏之气,由于五脏之气调和而有生化,人身各种生化功能都产生了,人也产生了津液,也就产生了神,这个神是精神活动的神,又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可笼统叫神,一是思维意识,二是泛指生命活动现象。就是说五脏之气充盈了,就有津液产生了,就有神气产生了,五脏之气调和而有生化,而产生气血,神气,这里提出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之气,又由于阴阳之气多少不同而有不同的命名。划分脏腑阴阳有两个标准:1、所在部位,在上,在胸腔中就叫阳,在下,在腹腔中就叫阴。2、根据脏腑功能特点,有向上、升发这样特点的就叫阳,有沉降、向下特点的就叫阴。帝曰:藏象是什么?岐伯说:心者,是生命的根本,生命的主体,主宰,神之变,有的校勘说,详神之变,又作神之处,是讲的心藏神。其华在面,荣华表现在人的面部,心是火脏,在上,火性炎上,所以荣华在面,它的功能充实在血脉,心脏功能盛衰在血脉上有明显表现,为阳中之太阳,功能特点,火性炎上,部位在胸,都属阳,阳气最盛,是太阳之气,通于自然界的夏气。
肺者,气之本,肺藏气,司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魄之处也,藏魄,魄,就是天生就会的反应,不用学,天生就知道,如痛、痒、吸吮等天生就会,也是意识活动,属魄。魄藏于气,有气才有魄,气足魄才充实。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肺的荣华表现在毛上,气布达于毫毛,布达于皮肤,功能充实在皮,皮毛枯焦了,说明肺气太衰了,皮毛滋润,肺气充足,为阳中之太阴,这里太阴似乎不合适,与肾比,肺尽管肃降,属阴,但肾的功能特点是藏,藏比降的性质还要强,所以就阴的多少来划分太少的话,应说肺为少阴才合适,肾主藏,主潜藏,主沉降,是太阴。所以,校勘,肺为阳中之太阴。肺通于秋气,秋与肺都是肃降,相通应,通于燥气,西方之气,金气,秋凉之气,秋的本气是凉,是燥,阳气有下降的特点。
肾脏主蛰,蛰就是冬眠的虫子,所以肾主藏,象冬眠的虫子在藏着,但含蓄着强大的生命力,别看是静藏着,但是活的,又藏蓄着,当春乃发生。功能特点是封藏之本,不能泄露,以藏为主,精藏之处,其华在发,荣华表现在毛发上,发为血之余,肾藏精,精血互化,精气充足,头发茂盛,功能充实在骨,肾藏精,主髓,髓生骨,老年肾气衰,头发枯焦,斑白,骨质疏松。应为阳中之太阴,通于冬气,冬主封藏。
肝,罢是疲劳,极就是厉害,肝主精,有病后,易急迫,疲劳拘急,紧迫,但也有其它解释。肝藏血,血舍魂,魂也是精神意识,神的一个组成部分。象做梦、梦游、都是魂不能藏,如出现幻觉,就是魂不藏的现象。魂藏看不见,不藏出现病理现象才有反应。魂应藏于肝,用收敛肝魂的药,龙骨等。荣华表现在爪,指甲,血充盈了,爪甲就坚硬,功能充实在筋,肝气血充足,筋脉柔润有力,肝有病,肝火太盛,肝风内动,引起热极生风,都出现拘急的症状,抽风,拘急,肢体痿废不用,半身不遂,都和肝有联系。如小孩热极生风,要清肝,热,养肝血,凉肝血而息风。肝属少阳之气,所以生气血,血气之生靠肝少阳之气来生,春生之气在,一切生命才能逐渐欣欣向荣起来,以下似乎是不合体例,是衍文,是阳中之少阳,校勘,应为阴中之少阳,因为肝在腹腔,通于春气,阳气生发。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和水谷传导运化有密切联系,和饮食水谷的受纳、运化、排泄都有关系。因为有水谷精微的运化,才产生营气,营之居也,比喻为器,化糟粕,运化水谷,化生营气,精华物质,包括津液,转化水谷五味,入,受纳,出,排出糟粕,脾的荣华表现在唇四白上,唇的四周,功能充实在肌肉,肌肉发达,强健。口唇的病,从脾论治,脾的运化功能旺盛,肌肉发达,其味甘,起色黄,似乎也是衍文,这六类都是至阴之类,不是最阴,是到达阴的意思,至还有往来的意思,转化,往复。这六者不是最阴,刚达于阴,它还有往复的意思,阴阳往复,人体气机运转的枢纽是脾胃,轴是脾胃,如脾胃不和,气机就全乱了,失调,要调畅人身气机,除调应调之脏以外,还要调一个关键的,脾胃,人身表里升降出入气机,和脾胃之气有密切关系。通于土气,可理解为四季之末,或长夏,脾土之气,化生气血津液,才有全身一切的生理活动,土生万物。
前11脏取决于胆,少阳胆气可使脾胃正常运化。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1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1、四十五脏阴阳是研究藏象的一个方法,四时与五脏对应,表现为阴阳多少。两种研究藏象的方法共同点都是整体性。12脏相使,是把12脏作为整体,不得相失。本篇把人体作为整体,把自然界、四时、阴阳作为整体,把人体、时间和空间都联系起来作为整体。2、确定脏腑阴阳的标准。有两个:一是部位,二是功能特点。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2 发表于: 2012-04-14
临证指要:藏象理论生理藏象功能为主,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诊治、防治疾病的基本理论。辨证论治,辩证出诊断,诊断基础上正确治疗,辩证以脏腑辩证作为基础,无论气血、气血津液经络都和藏象相联系,或本身就属于藏象的,病因辩证落脚点还是脏腑,辨病性、病势、病位,病势寒热阴阳的发展,病性寒热虚实,病位落在藏象上。知常达变,所以知道脏腑生理就知道反常,知道生理就知道病理,如火热亢盛,到夏季,自然界阳气亢盛,则加重。肾主藏精,闭藏,通于冬气,如肾气不藏,冬天应尤其注意。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3 发表于: 2012-04-14
第三节 素问-五脏别论
藏象是内经理论的核心,五脏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或中心部分,藏象是以五脏为中心来研究的,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气血津液、形体官窍。内经讲脏腑的很多,但本篇讨论的内容和方法与其它篇不同。本篇以藏泻作为划分分脏腑的标准。又通过脏腑和经脉的问题讨论了诊断中观察窍和寸口脉的问题。所以叫别论,五脏别有所论,不在常谈之列。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4 发表于: 2012-04-14
第一段,以藏泻分脏腑。脏的特点是藏,腑的特点是泻,脏不多虚,需补;腑病多实,需泻。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5 发表于: 2012-04-14
皇帝问,方技之士,有些学术观点,有人把脑髓作为脏来看待,又有把肠胃作为脏,又有把它们都称为腑,冒昧问一下,又改为相反的说法,都说自己是对的,不知道这里是什么问题,请讲一讲?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个是地气所生,即阴气所生的,阴的特点就是静、藏、守,相对阳就是动、刚、泻,皆藏阴精的,其象属地,沉静,故藏而不泻,生理功能特点是以藏为主,叫奇恒之腑。异,特殊,恒,恒常。异于常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天气所生,阳气所生,属阳,其性主动,主泻,其气象天,性质象天,故功能特点是泻而不藏,这五者不单单是接受水谷糟粕之气,还接受五脏浊气,五脏产生的浊气传之于腑,由腑传泻,传导排泄出去。所以这五者是传化之腑,水谷饮食糟粕,都不能久留在内,必须传化输泻,它们虽然能吸收、布散精微之气,它们都有津液,也要输布,但主要是排除糟粕,不能停止、长久存留。这是五腑,按传统应为六腑,这里仅提了五腑,关键是胆,有的说,胆和其它腑不一样,它藏精汁,不进水谷糟粕,但本篇中,自己不能矛盾,它只提了五腑,下面又提出六腑,但没有具体指出六腑是什么,所以有人认为,六腑是不是讲魄门,因为本篇讲,魄门亦为五脏使,也是五脏的使役,为五脏劳动的,服务的,亦就是也,言下之意,六腑都是五脏所使,这是学术的争论。魄门的正常功能反应五脏之气,五脏功能正常,魄门启闭才正常,魄门正常启闭,才会使五脏之气机正常出入,它们相互影响,五脏功能衰竭了,魄门自然要失常,魄门启闭失常,也会导致五脏功能的紊乱。大便正常与否,不是小事情,它涉及五脏功能盛衰,全身气机正常运转。叫魄门,有两个原因,一是魄门属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藏魄。还有一说,魄通糟粕,糟粕之门。水谷不能久藏,要传泻。所以划分脏腑,所谓五脏,就是藏精气而不泄,这是五脏生理功能特点,故满而不能实也,精气要充满,而没有水谷糟粕之实。藏精气而不泄。六腑者,传导化物,传导、变化、消化饮食物,又分别出精微和糟粕,不能藏,这是他的生理功能特点,因为是实而不能满,但六腑不是没有精气,是精气输给五脏了,不能充满,这是以藏泻分脏腑。为什么这样那?是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饮食入口达胃而实,肠则虚,饮食从胃下到肠,肠实胃就虚,这是正常情况,如肠胃皆空则饥饿,肠胃皆实则腹满胀闷,这是病态。所以六腑是实而不能满,五脏是满而不能实。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6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1、藏泄理论的意义,很重要,指导发展和实践。五脏藏精,也有浊气,也得输泻,传给六腑而泻,六腑也有精气,但要传给五脏。上古天真论讲,肾者主水,水就是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这就是六腑之精要输给五脏以藏之。所以不要绝对化,五脏就是藏,六腑就是泻,而是以何为主,有藏有泻。脏病重,腑病轻。2、对奇恒之腑的评价问题。在解释人体生理上,认识人体生命活动问题上意义重要。它不同于其它腑,它是藏精的,之所以不说脏,是因为其生命意义不如五脏重要,是低一层次的,它也有泻,但泻的物质不同,不是泻糟粕,或含糟粕,胆是精汁输泻,女子胞受纳精气,出则化出形容。这六者的重要性仅次于五脏。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7 发表于: 2012-04-14
临证指要:1、脏腑藏泻理论的临床应用。脏为藏,腑为泻,治疗急腹症,以泻为主,活血、攻下、通便,六腑以通为用。2、魄门亦为五脏使的临床意义。说明了肛门启闭的正常,排除糟粕的问题,不单是腑的功能,而且受五脏支配,所以启闭情况可推知五脏功能盛衰,它影响五脏气机升降出入,关系全身生理、病理状况。张介宾讲:大肠与肺相表里,肺藏魄以主气,肛门失守则气陷而神去,故曰魄门,不独是也,诸腑糟粕故由其泻,而脏气升降依赖以调,故亦为五脏使。临床上,看大便,判吉凶预后,寒热虚实,得守者生,失守者死。一般说,治病要治本,维大小便不利或腹满时,要先治其标,便不通,脏腑气机不能正常运转。五实,或五虚,五脏五实五虚,五脏都虚,这是死证,这种情况也有活的,如果能喝点粥,大便洞泻能止,则有活的希望,虚证洞泻止;五脏皆实,能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虽是五脏都实,危机之证,但能出出汗,能大便通,实证有可活之机,身汗表邪去,大便通,里邪可去。昏厥有痹证有脱症,二便遗了,是正气大脱了,没泻就是没脱。病时便不通是很坏的事。要赶紧治标。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8 发表于: 2012-04-14
第二段,讲气口主五脏,及察窍观神,气口就是寸口,主五脏之病。
原文:“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69 发表于: 2012-04-14
寸口属肺经,肺主气,所以叫气口,这个距离是一寸九分,所以又叫寸口。独主五脏。为何独主五脏?在内经时代,全身脉都可作为诊脉之用,分主不同病,但寸口不但主肺病,尽管是肺的经脉,还主五脏之病。其它脉只主一个部位,人迎穴,人迎脉主阳明,足背趺阳脉主胃气,足跟内侧太溪脉主肾气,而气口主五脏。为什么呢?岐伯说:后天来说,人的生命必须要有水谷精微之气滋养,胃就是水谷之海,盛纳水谷最多为海,物器之大者为之海,水谷的化生,化生精微,又是六腑的源头,这里是源头,后面是传化之道路,饮食五味之气入口藏于胃,经过胃的腐熟,也包含脾的功能,
五味入藏于胃,经过脾胃的运化传输,产生精微之气敷布到全身,特别是养五脏之气,人的生命维持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脾胃运化产生精微之气来滋养五脏,说明生命要依赖水谷脾胃之气,可见其重要。足太阴脾是运化输布精微的本源,而气口,属肺,也是太阴,同名经脉在它们的生理病理上有很密切关系,所以寸口亦太阴也,寸口和脾胃有密切关系,肺经经脉起自中焦,下络大肠,环行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出体表循行上肢,到拇指内侧少商穴,经脉相联系,生理上必然有密切关系。五脏六腑之气味,就是得到水谷精微之气滋养问题,也就是精微之气来源问题,皆出于胃,变就是现,脾胃之气经过变化表现在气口上,这就是说气口独为五脏主了。自然界五气入鼻,藏于心肺,肺司呼吸在上焦,心也在上焦,吸入之气藏于上焦,如果心肺功能失常,鼻为之不利,不通畅,或嗅觉失灵,鼻塞不利,所以要注意心有病,鼻不利。有病察其上,察鼻,鼻窍通畅与否,嗅觉灵敏与否,可反映出心肺功能。还要观察下窍魄门,观其通利否也。还要切脉,又要观察意志,情绪,精神状态,还有其他病的症状。假如说这个人是拘泥于鬼神,不相信医学理论就很难给他讲至高无上的医学道理,厌恶针灸砭石治法的,不可言。有病不愿意接受医生治疗的,很难给他治,没什么功劳,效果不好。
气口何为五脏主的问题,1、气口在肺经上。2、肺朝百脉,所以百脉的变化,在肺经上都可反映出来。3、肺的经脉起于中焦,两个太阴经关系密切,和脾太阴经关系密切,所以可反映中焦脾胃之气的盛衰。4、寸口这个部位在肺的脉经上至关重要。少商、鱼际、太溪、经渠,寸脉就是太渊,关脉就是经渠,这两个穴位所在。太渊是肺经的原穴,经渠是肺经的经穴,本来是腧穴,五腧穴,但阴经的腧穴就代替原穴,原穴就是反映元气的地方,经穴就是经脉流经很旺盛的地方,元气又和肾气密切相关,流行最旺盛,当然最敏感,更能了解脉象变化,切寸口脉,最先最能了解脾胃之气盛衰,又能了解肾之先天之气,还能了解神气,两经相搏谓之神,水谷后天之精与先天肾精相互结合就产生神气,所以通过寸口可了解先天肾气,后天脾胃之气,同时自然可了解人体的神气,所以切脉要特别注意胃神根,神是先后天之气,根是肾气。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