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23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40 发表于: 2012-04-26
一、补可扶弱
1.四君子汤   2.六君子汤   3.香砂六君子汤   4.五味异功散  5.补中益气汤   6.当归补血汤  7.保元汤 
8.独参汤  9.四物汤  10.八珍汤   11.十全大补汤  12.人参养荣汤   13.天王补心丹  14.六味地黄丸  
15.桂附地黄丸  16.还少丹  17.龟鹿二仙胶   18.圣愈汤  19.十味地黄丸  20.正元丹  21.归脾汤 
22.大补阴丸  23.虎潜丸  24.加味虎潜丸  25.全鹿丸 
     二、重可镇怯
26.磁砂丸  27.苏子降气汤  28.朱砂安神丸  29.四磨汤  30.黑锡丹  31.全真益气汤  32.二加龙骨汤 
     三、轻可去实
33.九味羌活汤  34.人参败毒散   35.香苏饮   36.升麻葛根汤  37.小续命汤  38.地黄饮子  39.资寿解语
40.藿香正气散  41.香薷饮  42.五积散  43.小柴胡去参加青皮汤  44.小柴胡加常山汤
     四、宣可决壅
45.稀涎汤  46.通关散  47.越鞠丸  48.逍遥散
     五、通可行滞
49.导赤散  50.五淋散  51.通关丸  52.六一散
     六、泄可去闲
53.备急丸  54.三一承气汤  55.温脾汤  56.防风通圣散  57.凉膈散  58.失笑散  59.独圣散
     七、滑可去著
60.芍药汤  61.脾约丸  62.更衣丸  63.礞石滚痰丸  64.指迷茯苓丸
     八、涩可固脱
65.当归六黄汤  66.芪附汤  67.玉屏风散  68.威喜丸  69.济生乌梅丸  70.斗门秘传方  71.圣济附子丸  
72.四神丸  73.金锁固精丸  74.封髓丹  75.真人养脏汤
     九、湿可润燥
76.清燥救肺汤  77.琼玉膏  78.生脉散
     十、燥可去湿
79.神术汤  80.平胃散  81.五皮饮  82.二陈汤  83.萆解分清饮  84.肾着汤  85.一味白术汤
     十一、寒能胜热
86.泻白散  87.甘露饮  88.左金丸  89.香连丸  90.温胆汤  91.金铃子散  92.丹参饮  93.百合汤  94.滋肾丸 
 95.地骨皮散  96.清暑益气汤  97.龙胆泻肝汤  98.当归芦荟丸  99.犀角地黄汤  100.四生丸
     十二、热可制寒
101.回阳急救汤  102.益元汤  103.济生肾气丸  104.三生饮  105.参附汤、术附汤、芪附汤  016.近效白术汤
107.附子理中汤  108.鸡鸣散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41 发表于: 2012-04-26
伤寒论药方目录
 1.桂枝汤类  
 桂枝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甘草汤        小建中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加桂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又名。白术附子汤)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人参汤  
 2.麻黄汤类 
 麻黄汤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升麻汤  
 3.葛根汤类  
 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4.抵当汤类
  桃核承气汤(别名:桃仁承气汤)   抵当汤  抵当丸
 5.栀子汤类  
 栀子豉汤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厚朴汤  栀子干姜汤  枳实栀子豉汤  栀子柏皮汤

 6.陷胸汤类
 大陷胸丸  大陷胸汤 十枣汤 小陷胸汤   三物小白散 瓜蒂散    
 7.泻心汤类  
 半夏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旋覆代赭汤 
 8.甘草汤类
 甘草汤  炙甘草汤  甘草干姜汤 甘草附子汤
 9.苓桂术甘汤类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甘草汤  五苓散  猪苓汤  文蛤散
 10..黄芩黄连汤类
 黄芩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连汤 黄连阿胶汤
 11.白虎汤类 
 白虎汤  白虎加人参汤 竹叶石膏汤
 12.承气汤类 
 调胃承气汤  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  麻子仁丸(别名:脾约丸、麻仁滋脾丸)  蜜煎导方  猪胆汁方

 13.柴胡汤类  
 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四逆散
 14.芍药当归汤类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15.干姜汤类  
 干姜附子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理中丸(汤)(别名:人参汤)
 16.赤石脂类 
 赤石脂禹余粮汤  桃花汤
 17.四逆汤类  
 四逆汤  四逆加人参汤  茯苓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真武汤  白通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 附子汤
 18.杂方类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茵陈蒿汤  猪肤汤  桔梗汤  苦酒汤  半夏散及汤  乌梅丸  白头翁汤

 吴茱萸汤  烧裈散  牡蛎泽泻散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42 发表于: 2012-04-26
神农本草总图及目录

                             按上图各味中药的序号查阅神农药性
一、由中土调节其他
1、补阴  20人参 21葛根 22玉竹 23桑寄生 
2、补阳、由阴生阳,补肾水之阳  41附子 42肉桂 3干姜 
3、补脾胃药  1甘草  2白术  3干姜 4生姜 5大枣 6陈皮 7吴茱萸 8当归 9川芎 10阿胶 11龟板 12生地 
4、由脾胃通九窍  94木通
5、脾胃与肾药  11龟板 12生地 44山药 45杜仲 46补骨脂 47续断 
9、脾、胆药、三焦药 57何首乌 72柴胡 73龙胆 74黄芪 75麝香 80桂枝
10、胃土至皮毛 64橘皮
五、肾水与肝木药  62羚羊角 63乌梅 64橘皮 105龙骨 106牡蛎  28山萸肉 53五味子 
六、木生火 81麻黄 
七、肝、胆药  71荆芥 
八、任督药  11龟板 43鹿茸 44鹿胶 
九、三焦药 112桔梗 
十、上气药 63乌梅 
十一、下气主泄药 107芍药 108厚朴 109杏仁 110大黄 111桃仁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43 发表于: 2012-04-27
号脉的心得体会
记住两句话:
左手心、肝、肾,
右手肺脾命
左手主血,右手主气,
左手候血,右手候气。
医生的左手号病人的右手,医生的右手号病人的左手。
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号寸脉、关脉、尺脉。
高的为关脉,前面的为寸脉,后面的为尺脉。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44 发表于: 2012-04-27
还有一种号脉的方法,不用寸脉、关脉、尺脉,而用浮脉、中脉、重脉。
也就是:
左手轻浮按是心脉,中按为肝脉,重按为肾脉,
右手轻按为肺脉,中按为脾脉,重按为命脉。
左手轻、中、重为心、肝、肾,
右手轻、中、重为肺、脾、命。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45 发表于: 2012-04-27
三部九候诊脉法:
心肺在上焦,在寸部。
脾胃在中焦,在关脉。
肾、命门在下焦,在尺脉。
大肠、小肠、膀胱在下焦,在尺脉。

三部诊脉法:
寸口脉
肺阳脉在足背,
太溪脉在足跟的足踝的内侧足少阳经处,
太溪脉是肾脉。
趺阳脉是诊肾脉。

对于病危病人,主要诊断肾的先天之本和胃的后天之本是否衰竭,根断绝没有。

趺阳脉诊胃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46 发表于: 2012-04-27
脏器位置诊脉法:
肾水在左手尺脉,
水生木,左手关脉,
木生火,到左手心脉,
右手命门,火生土,右手肺脉,
土生金,右手相火,
金生水,到左手尺脉。
心左寸,脾胃右关,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47 发表于: 2012-04-27
第三个诊脉的方法:三部诊法:
遍诊法是:头手足,全身也有三部,头部的人迎脉,趺阳脉,握手不及足,足部还有一个脉。三部里面各有三候,就是三部九候。诊断三个地方,寸口、人迎诊断两个地方。
张仲景的三部诊断法:
一个是诊断寸口脉,候脏腑,
第二是诊断趺阳脉,在足背,足阳明胃经是趺阳脉,趺阳脉是候胃气;
第三是诊断太溪脉,在足跟,足踝的内侧,是足少阴神经的脉,太溪脉是候肾气。
趺阳尾脉定生死,
太溪肾脉定根蒂。
趺阳脉是诊断胃的,胃气为本,强调后天的重要性,
太溪脉是强调先天的重要性,足少阴神经的经过的部位。
对于危重病人,摸摸趺阳脉、太溪脉还有没有。
如果趺阳脉、太溪脉还在那里跳动,说明胃和肾还没有衰竭,
先天、后天胃气、肾气还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48 发表于: 2012-04-27
我们学习中医,开始心里没有把握,自己分析的病症、病机,学习黄帝内经要和实际相结合,学了就用,你可以较快的入门,先学会了你最需要了解的病理病机,临证指要的经典用药的经方名称,自己查一下经方的用药名称组成和用量,适应症是否合适,这样你心中有数,选择几个比较肯定的药方,由于阴阳、虚实、燥湿、寒热身体的属性还不知道,因为自己不会号脉,所以自己选择的药方一定要听一下医生的意见。
但是,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每个医生的说法不一致,就是你选择的药方,医生可能说你的药方没有问题,都是普遍的经方,我们在学生学习的时候,就学过这些经方,不管用,我给你开个管用的药方。
但是等医生开了药房以后,你自己回来将每种重要进行查找药性,发现有的地方有一个中药和另一个中药禁用或者慎用的提示,有毒副作用的提示,你不敢用,比如夜交藤和陈皮之间不能一起用药,四种身体的体质个各自经方里面你选择了一个认为真确的经方,其他三种经方都不符合体质的要求,但是医生没有采用你的分析结果,将其他三种你认为不适合的中药都开具了,没有否定你的那种经方,但是说不管用,你也不敢自作主张了。另外,还有几种中药不适合某种疾病是禁用的中药,你也不敢用药了。
  这时,你再请另一位专家进行诊断开方,但是在你认为原来的医生的验房有问题的疑问,这位医生又会说,医生开的药方没有问题,这都是常用的验房,不是治这种病的,我再给你开一个药方。这样,你就无所适从了,你原来用的很管事的药方,医生认为这个药方不管事,你学习经典药方进行辩证施治的经方,医生说不管事你也不敢使用了。一个医生说另一医生的药方也不管事,你也不敢使用了。
   这说明至少有一个医生说的是不对的。
   这时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要查一下十八反,看看有没有药性相反的中药,有的话除非你特别相信的高手敢用十八反中药,你一定要注意尽量不用慎用的中药。
   在确定没有副作用,符合病理病机的情况下,你可以先少量的用一点看看反应,没有反应的,你再将一剂量的中药验方用完。
   有效你可以将几次用药用完,这样就没有风险了。无效的话,你再选择其他药方。
   选择几位医生看病,将验方拿来,自己进行分析,分析符合了,再用也不迟。这样,自己没有把握的就有把握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49 发表于: 2012-04-27
你的分析能力会有很快的提高,因为将一个药方十几位中药,一种一种进行搜索整理,然后进行分析,开始是很慢的。因为每种中药都有好几页内容,你复制粘贴在一起,看懂理解了,再将各种经方的加减用药,将几种经方合成分析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分析几种经方的病例病机以后,慢慢我们发现了一个简便的方法,就是捉住主证,是失眠问题,还是吃饭问题,或者是大小便问题,你就自己可以解决了。你对医生开具的药方就可能看一眼就知道主治什么病,是采用哪些经典方剂的变化了。
由于对很多中药进行了分析,你发现药性归经非常重要,你就可以直接将这些中药的寒热属性,甘苦辛味道的作用,归心肺肝脾胃哪个经,就一下子知道了什么作用,如何配伍用药了,分析时间就大大加快了进度。
你将方剂学的各种疾病的方剂进行整理分析,你就可以快速学会查找病症的方剂,方剂的中药组成,中药的用量,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了。
所以,在医生开具药方以后,你可以很快地进行判断医生的水平适合符合实际情况。
尽管自己开具的方剂自己没有把握,但是你可以让医生看看自己的方剂是否合适,医生开具的方剂自己分析一下是否合适。你的分析能力就可以不断提高了。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