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94阅读
  • 98回复

中医眼科学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0 发表于: 2012-05-03
第十一章 黑睛疾病 第三节 凝脂翳

凝脂翳是黑睛生翳,表面色白或黄,状如凝脂,发病迅速,多伴有黄液上冲的急重眼病。病名见于《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若治不及时,每易迅速毁坏黑睛,甚至黑睛溃破,黄仁绽出,变生蟹睛恶候,愈后视力受到严重障碍,甚至失明。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之细菌性角膜溃疡。
[病因病机]
一、黑睛表层外伤,风热邪毒乘隙入侵而引起。若素患漏睛,邪毒已伏,更易乘伤袭人而发病。
二、脏腑热盛,肝胆火炽,上炎于目,以致气血壅滞,蓄腐成脓,黑睛溃烂。
三、因花翳白陷、聚星障等病情迁延,复加邪毒,恶化而成。
[临床表现]
初起眼内沙涩刺痛,畏光流泪,眵多粘稠,视力障碍,白睛红赤,黑睛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中央生翳如星,色灰白或微黄,表面污浊,边缘不清,中央有凹陷,状如针刺伤痕,其上如覆薄脂(彩图12),此为凝脂早期。若治不及时,则病情迅速向纵深发展,头目剧痛,胞睑肿胀,羞明难睁,热泪如汤,白睛混赤壅肿,黑睛如覆一片凝脂,色黄浮嫩肥厚,边缘不清,凹陷渐大渐深,甚至可以延及整个黑睛,且兼黄液上冲。若继续发展,可穿破黑睛而为蟹睛。若初起眼眵及凝脂即为黄绿色者,其病势更为凶险,黑睛可于二三日内全部毁坏,迅速溃破而成蟹睛恶候,甚或脓攻全珠,眼珠塌陷而失明。
[诊断依据]
一、可有黑睛浅层外伤或黑睛异物剔除中。
二、初起患眼疼痛,畏光流泪,甚则热泪如泉,头额剧痛,胞睑肿胀难开,视力剧降。
三、黑睛生翳,表面溃陷,色灰白,边界不清,甚者翳渐扩大加深,色黄如凝脂,白睛混赤壅肿,多伴黄液上冲。
四、凝脂、眵泪呈黄绿色者,病势危重,黑睛可迅速溃穿,甚至眼球塌陷。
[辨证论治]
本病初起病急,来势猛,发展快,变化多。辨证须别病因,分表里,审脏腑,察虚实。
风热邪毒壅盛者,治宜祛风清热解毒;里热炽盛者,治宜泻火解毒;正虚邪留者,则宜扶正祛邪。外治当清热解毒,后期则宜退翳明目。此外,再结合热敷、针刺等法以提高疗效。
一、内治
(一)风热壅盛
[主证]黑睛起翳如星,边缘不清,表面污浊,如覆薄脂,抱轮红赤,羞明流泪,珠痛头痛,视力下降,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黑睛表层受伤,风热邪毒乘隙袭人,致黑睛生翳,初起如星,因风热壅盛,邪毒结聚,病变有向纵深发展之势,故边缘不清,表面污浊如覆薄脂。肺肝风热偏盛,故抱轮红赤,羞明流泪。风热上犯,清阳受扰,气血运行受阻,故头目疼痛。黑睛失去晶莹光泽,神光发越受阻,故视力下降。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象。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新制柴连汤加减。原方主要用柴胡、蔓荆子、荆芥防风祛风散邪止痛;黄连黄芩、栀子、胆草清肝泻火退赤;赤芍配木通清热活血,退赤止痛;甘草清热和中。诸药共用,呈祛风散邪、清肝泻火、退赤止痛的功效。若加银花、千里光等,更可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二)里热炽盛
[主证]凝脂大片,窟陷深大,黄液上冲,白睛混赤壅肿,胞睑红肿,羞明难睁,热泪频流,眵多色黄或黄绿,或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苔黄厚,脉数有力。
[证候分析]病邪人里化热,脏腑热盛,热气冲于目,毒攻黑睛,致黑睛凝脂窟陷深大。
阳明为目下网,阳明热炽,神水受灼,故黄液上冲。血为热壅,气因血滞,故白睛混赤壅肿,胞睑红肿。病因实热阳邪,故畏光,睁目则疼痛加重。泪为肝液,肝热炽盛,故泪热而频流。火毒煎灼,故眵多而黄,甚或呈黄绿色。发热口渴,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热炽腑实之候。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四顺清凉饮子加减。本方为前人治疗凝脂翳的主方。方中胆草、柴胡清肝胆之火;黄芩、桑白皮清肺火;川连清心火;生地、赤芍清血热;辅以当归、川芎行气活血,消血分壅滞;羌活、防风、木贼祛风退翳;车前手清利小便;大黄枳壳通利大便,使邪热火毒从二便出。《目经大成》认为二便闭涩是凝脂翳险候之征,故通腑泻热、釜底抽薪,以减轻眼部壅滞。若大便秘结不通者,还可硝黄合用;赤热肿痛严重者,可加犀角、丹皮、乳香、没药等凉血化瘀;眵呈黄绿,邪毒炽盛者,再加银花、蒲公英、菊花、千里光等清热解毒。此外,眼珠灌脓方、龙胆泻肝汤也是本证理的常凰方剂。
(三)正虚邪留
[主证]翳上凝脂,渐见减薄,但日久不敛,白睛红赤不显,眼痛羞明较轻,舌淡脉弱。
[证候分析]本病正气己虚,系年老体弱,或病久气血不足,无力抗邪,以致翳陷难敛。
余邪未尽,故仍有轻微的跟痛、羞明、白睛发红等症。舌淡脉弱,是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扶正祛邪。
[方药]托里消毒散去皂角刺。方内所含八珍汤去熟地,亦具补气养血、扶正托邪之功;陈皮桔梗理气,助前药补而不滞,银花、白芷则能清热解毒祛邪。若加白蒺藜、木贼,可增强祛风退翳的作用。诸药配合,旨在扶正祛邪,促使病变愈复。
病变遗留之瘢痕翳障,参照宿翳处理。
二、外治
(一)局部用黄芩黄连、熊胆等清热解毒眼液或抗生素眼液滴眼,每日4—6次,病情严重者,可频频滴用,睡前涂抗生素眼膏。重者还可用银黄注射液或抗生素作球结膜下注射,如庆大霉素2万单位,每日或间日1次。若为绿脓杆菌所致者,则首选多粘菌素B17万~25万单位,作球结膜下注射,每次0.5毫升,每日1次。
(二)谪用扩瞳剂,如1%阿托晶眼液或眼膏,以防瞳神干缺。
(三)荆芥防风、银花、黄芩、蒲公英、野菊花等祛风清热解毒眼药水,澄清过滤,清洗患眼,或煎水作湿热敷
三、针刺疗法
常取睛明、承泣、丝竹空、攒竹、翳明、合谷、肝俞、阳白等穴。每次局部取l~2穴,远端l~2穴,交替使用,视病情虚实而定补泻手法。
四、其他治疗
对严重病例应全身使用抗感染药物。
[预防调摄]
平时注意劳动保护,防止黑睛外伤。如有外伤,须及时滴用清热解毒或抗菌消炎类眼药水。如有黑睛异物时,要及时到医院处理,不要用脏手巾、脏衣物等乱加揉擦,千万不要用脏东西挑取异物。处理黑睛异物时,严格注意无菌操作,应该做到术前洗眼,器械消毒,术后消炎,次日复诊。复诊时主要注意有无感染邪毒的现象。对于已病的患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护理上要及时给药、点药,洗眼时动作要轻巧、饮食要注意清淡,少食辛热炙膊,保持大便通畅。如素有漏睛者,应及时处理漏睛,消除增加黑睛感染的潜在病灶。
[转归预后]
本病预后的好坏,取决于病变的轻重、治疗的迟早以及治疗措施是否得力等因素。一般说来,病变轻、病位浅而治疗又及时的,愈后可仅留菲薄瘢痕;若病变重,病位至黑睛深层的,愈后常留较厚的瘢痕而影响视力。有的甚至黑睛穿破,造成蟹睛恶候,这种情况,顶后多属不良。
[文献摘要]
《目经大成·凝脂翳》:“此症初起目亦痛,多虬脉,畏光紧闭,强开则泪涌出。风轮上有点如星,色白,中有孔如锥刺伤,后渐渐长大,变为黄色,孔亦渐大,变为窟。有初起翳色便黄,大且厚,治依下法。四周裂开一缝,若可施钳或竞镊去,下得一窝,窝底皮膜如芦竹之纸,风吹欲破,见辄令人吃惊。又初起现厚大白障,继则于障由衷出黄翳,状类鹅脂,为疾益急,再头痛便秘,则为窟、为漏、为蟹睛、为凹凸,为渺为瞽,不日而致。治之不问孔窟浅深,但见翳色肥黄浮嫩,善变速长,亟以小承气下利中丸,净其内,随磨羚羊角调清肝散,彻其外。俾表里邪行,头风不即止,大便必通,大便通,目赤痛与泪合减,乃用消风活血汤,或防风散结汤,犀角地黄汤。服过势少退,照下星月翳蚀定方。其眼药对症点洗,妥适便好,不须琐赘。愈后必有白障,若鱼鳞、玛瑙等形,终身不能脱。”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1 发表于: 2012-05-03
第十一章 黑睛疾病 [附] 黄液上冲

黄液上冲是黑睛与黄仁之间积聚黄色脓液的急重眼病。又名黄膜上冲(《世医得效方》)、黄脓上冲(《眼科简易补编》)。多属凝脂翳、瞳神紧小等病的并发症。相当于西医学的前房积脓。
多因素嗜辛热炙赙,膏粱厚味,酿成脾胃积热,再加感受风热邪毒,内外合邪,以致三焦火毒上燔,灼伤黄仁,煎熬神水,脓液内聚而成。
临床表现为黑睛内黄仁前出现黄色液体,一般都沉在下方,上界呈水平面,且可随头位改变而移动。量可多可少,可稀可稠。量少则如甲根之半月白岩;量多者可遮掩整个瞳神。同时有抱轮红赤,羞明流泪,眼睑难睁,头目剧痛等症,若因凝脂翳等引起者,极易穿破黑睛,变为蟹睛等恶候;若有瞳神紧小,极易造成瞳神干缺,以致变证丛生;若毒攻全珠,病势险恶,易致眼珠塌陷而失明。
本病大抵以黄液色淡、量少,发展稍缓者属轻;黄液色深,发展迅速,量多而遮掩瞳神者属重;若二便不利,则更为严重。治疗不论证之轻重,总宜泻火解毒为主。方用通脾泻胃汤加减。此外,羚羊角饮子、眼珠灌脓方、四顺清凉饮子等亦是常用方剂。还可参照凝脂翳、瞳神紧小之治法。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2 发表于: 2012-05-03
第四节 混睛障

混睛障是指黑睛深层呈现一片灰白翳障,混浊不清,漫掩黑睛,障碍视力的眼病。本病名见于《审视瑶函》。又名混睛外障(《秘传眼科龙木论》)、气陷(《目经大成》)。病程经过缓慢,往往进行数月治疗,方能逐渐减轻,但多数仍留瘢痕而影响视力。本病与西医学之角膜基质炎相似。
[病因病机]
多因肝经风热或肝胆热毒蕴蒸于目,邪伏风轮,热灼津液,瘀血凝滞引起;或邪毒久伏,耗损阴液,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
[临床表现]
初起怕热羞明,眼睑难睁,眼珠疼痛,视力下降,抱轮暗红或白睛混赤,黑睛深层呈圆盘状混浊,或混浊自中央或周边开始,逐渐漫掩整个黑睛,致黑睛晦暗无华,如磨砂玻璃状。细察之,隐约可见黑睛探层有灰白线条,赤脉自黑睛边际蔓人中心,最后侵及整个黑睛,呈现一片赤白混杂的翳障,严重障碍视力,甚至难辨人物。经数月翳障可逐渐变薄,但不能全部恢复,遗留厚薄不等的翳障,影响视力。与黑睛病变同时,即可发生瞳神紧小或干缺,故须注意,以免处理不当,导致失明。
[诊断依据]
一、黑睛深层呈灰白色混浊增厚,晦暗无光泽,如磨砂玻璃状。
二、抱轮暗红或白睛混赤。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宿翳相鉴别。宿翳是黑睛疾患痊愈后遗留之瘢痕翳障,其表面光滑,边缘清楚,无眼赤痛。
[辨证论治]
本病之辨证,须细审因。肝经风热所致者,治宜疏风清热;肝胆热毒所致者,治宜泻肝解毒;阴虚火炎者,治宜滋阴降火。外治以消障退翳和扩瞳为要。
一、内治
(—)、肝经风热
[主证]黑睛混浊,抱轮红赤,畏光流泪,头眼俱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黑睛为风轮,内应于肝。风热上犯,熏灼黑睛,使之混浊不清,抱轮红赤,畏光流泪。头为清阳之会,眼为清窍之所,风热上扰,故头眼疼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征。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羌活胜风汤加减。方中羌活、防风独活白芷、前胡、荆芥桔梗薄荷柴胡、川芎辛散轻扬,善治外风,以清利头目;黄芩清热,且能监制羌防辛温之性;白术枳壳调理胃气。《原机启微》认为:“窍不利者,皆脾胃不足之证”,故用白术枳壳健脾和胃,若体健脾胃不虚者亦可去之。全方以祛风为宅,清热为辅。若嫌清热力弱,可酌加银花、连翘、栀子;若系先天性梅毒所致者,宜重加土茯苓驱梅解毒。
(二)肝胆热毒
[主证]黑睛混浊,赤脉贯布,抱轮暗赤,刺痛流泪,便秘溺赤,口苦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肝胆热毒炽盛,上攻黑睛,故黑睛混浊。因热致瘀,故赤脉贯布,抱轮暗红,刺痛流泪。便秘溲黄,口苦苔黄脉数,为热毒炽盛之候。
[治法]泻肝解毒。
[方药]银花解毒汤加减。方中胆草清泻肝胆;黄芩、桑白皮、花粉清热泻火;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大黄枳壳通腑泻下以清热;蔓荆子疏风清热,合之为泻肝清热解毒之方。若热毒炽盛者,重用银花、蒲公英,再加野菊花、止茯苓以清热解毒;若瘀滞甚者,可加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若大便数日不解,可加玄明粉,以协助大黄通腑泻下。
(三)阴虚火旺
[主证]病情反复发作,疼痛不显,抱轮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邪毒久伏,伤阴耗液,阴津不足,虚火上炎,故见症较轻。津液不足,故舌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若兼咽燥干咳等,为肺阴不足,津不上承;若兼头晕耳鸣等,为肝肾阴亏,相火妄动。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肺阴不足者,宜滋阴润肺,用百合固金汤加减。方中百合、生地、熟地、贝母滋阴清热,润肺化痰;玄参、麦冬桔梗甘草滋阴生津,降火利咽;当归白芍质润养血,滋阴柔肝。若肝肾阴亏,相火妄动者,可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病至后期,遗留瘢痕翳障者,参照宿翳处理。
二、外治
(一)局部点用退云散、犀黄散以消障退翳。
(二)从早期起即应结合滴用1%阿托晶液充分扩瞳。若扩瞳不及时,愈后往往遗留瞳神干缺,严重影响视力。
(三)内服药渣煎水过滤作湿热敷,日3次。
[转归预后]
本病病程长,往往要经过数月治疗,?昆浊才能逐渐减轻,赤脉才逐渐消退,但也可复发,也有部分愈后仍遗留瘢痕,影响视力。在治疗过程中,若扩瞳不及时,愈后往往遗留瞳神干缺,严重影响视力。
[文献摘要]
《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混睛障证:谓漫珠皆一色之障也,患之者最多。有赤白二证,赤者易治于白者,赤者怕赤脉外爬,白者畏光滑如苔,有此二样牵带者,必难退而易发。若先因别证而生混障,则障去而原病见矣。若无别证,到底只是一色者,若混障因而犯禁触发者,则变证出,先治变证,后治本病。”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3 发表于: 2012-05-03
第十一章 黑睛疾病 第五节 宿翳

宿翳是指黑睛疾患痊愈后结成瘢痕翳障,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无赤痛畏光的眼病。本病见于《目经大成》。历代眼科文献,根据其翳的形状、范围、程度、颜色等情况命名,名目繁多,然其要者不外冰暇翳、云翳、厚翳、斑翳四种。宿翳治疗困难,一般翳薄而早治,可望减轻或消退;若年久翳老,用药多难奏效。相当于西医学的角膜瘢痕。
[病因病机]
系凝脂翳、花翳白陷、聚星障、混睛障等黑睛疾病或外伤痊愈后遗留的瘢痕翳障。
[临床表现]
黑睛上有白色翳障,形状不一,厚薄不等,部位不定,但表面光滑,边缘清楚,眼无赤痛。位于黑睛周边而未遮瞳神者,视力影响较小;位于黑睛中央而遮蔽瞳神者,可严重影响视力。若翳菲薄,如冰上之瑕,须在集光下方能察见者,为冰瑕翳;若翳稍厚,如蝉翅,似浮云,自然光线下可见者,为云翳;若翳较厚,色白如瓷,一望则知者,为厚翳;若翳与黄仁粘着,其色白中带黑,或有细小赤脉牵绊,瞳神倚侧不圆者,称斑脂翳。
[诊断依据]
一、多有黑睛病变或外伤史。
二、黑睛上有灰白色翳障,形状不一,厚薄不等,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荧光素钠染色为阴性。
[辨证论治]
辨证首宜分新久,新患日浅者,耐心调治,可望收效。治宜内外结合,用药总以补虚泻实,退翳明目为原则。年深日久者,多不治。
一、内治
[主证]黑睛疾患初愈或近愈,红退痛止,留有形状不一、厚薄不等之瘢痕翳障,视物昏朦,眼内干涩,可无全身症状。
[证候分析]黑睛疾患后期,邪退正复,病变修复,故红退痛止。遗留瘢痕翳障,致黑睛失去晶莹清澈,阻碍神光发越,故视物昏朦,甚则视力严重下降。津液亏耗,阴津不足,故眼内干涩。病情基本痊愈,无邪正交争之象,故舌脉无特殊变化。
[治法]退翳明目
[方药]清翳汤加减。方中木贼、密蒙花退翳明目;羌活、防风荆芥发散退翳;归尾、赤芍活血行滞;翳位风轮,内应于肝,疏肝、平肝亦可退翳,故用蔓荆子、柴胡祛风疏肝,还可加石决明以平肝;生地养阴,阴津亏损者,可再加玄参、麦冬养阴生津。若仍有轻微红赤,余热未尽者,可加黄芩;若赤脉伸人翳中,气血瘀滞者,加红花;舌淡脉弱,气阴不足者,可加太子参,血虚者合四物汤;肾阴不足者合杞菊地黄丸,亦可改用开明丸、拨云退翳散等丸散剂内服,逐渐调理,缓以图功。
二、外治
外治以磨障消翳为主,用退云散或八宝眼药、苎荠退翳散点眼。
三、针刺疗法
采用眼周围与远端循经取穴方法。以睛明、承泣、健明为主穴,太阳、合谷、翳明为配穴,每次主、配穴各一,交替轮取。
四、埋线疗法
以球结膜下埋线为主,先常规消毒、表面麻醉和局部麻醉后,用0号丝线或0—1号羊肠线埋人球结膜下,环绕角膜一周,离角膜2—3mm远,线头不结扎,也不可外露,紧贴结膜剪断,涂以消炎眼膏,眼垫封盖l~2天。多用于凝脂翳引起的宿翳。
[文献摘要]
《秘传眼科纂要·论退翳难易》“至若退翳之法,如风热正盛,则以祛风清热之药为主,略加退翳药;若风热稍减,则以退翳之药为主,略加祛风药、清热药。若一味清热,以至热气全无,则翳不冰即凝则燥,虽有神药,不能去矣。夫翳自热生,疔由毒发,发必在乌轮,乌轮属肝,则以清肝、平肝、行肝气之药,如柴胡、芍药、青皮之类,皆退翳药也。浅学者流,不识此理,惟执定蒙花、木贼、谷精、虫退、青葙、决明为退翳之药,又不辨寒热,信手摭拈,糊涂乱用,非徒取识者之笑,而且害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4 发表于: 2012-05-04
第十二章 瞳神疾病 第十二章 瞳神疾病

瞳神又名瞳子、瞳人、瞳仁、金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瞳神仅指位于黑睛后方、黄仁中央可以展缩之圆孔(即瞳孔),而广义者乃指瞳神以及其后之眼内组织。本章所述为广义瞳神的疾病。统归内障范畴,属于常见眼病。瞳神的结构复杂、精细,为眼产生视觉的重要部分。其病变多种多样,病后影响视力较一般外障眼疾严重。
根据发病的特点,瞳神疾病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在外可见到瞳神散大、缩小或变形、变色等改变;一类则眼外观无明显异常,患者仅感到视觉变化,如自觉视物模糊哉变形、变色,或自觉眼前似有蚊蝇飞舞、云雾飘移,或出现视野改变等。严重者,可失明。临证时,需配合必要的仪器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眼内病变的具体部位和性质。
按五轮学说,瞳神为水轮,内应于肾。因为肝肾同源,故发病常责之于肝肾。不过瞳神疾病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除与肝肾有关外,和其他脏腑以及气血津液的关系也很密切,故需进一步结合眼内病变辨证。
瞳神病变在内常由脏腑失调所致,外则多因感受邪气而起。其证有虚有实。虚证主要由脏腑内损,气血不足,真元耗伤,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所致;实证多因风热攻目,痰湿内聚,气郁血瘀,目窍不利而起。至于临床常见之由阴虚火旺、肝阳化风、脾虚湿停、气虚血滞等引起的眼病,又属虚实夹杂证。此外,黑睛病变,邪气深人,及头眼部外伤,以致气血失和等,也常引起瞳神疾病。
治疗方面,内治虚证一般多从补肝肾、养阴血、益精气方面着手;实证常用清热泻火、利湿祛痰、疏理肝气、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等法;虚实兼杂之证则需补虚泻实,以滋阴阂火、柔肝熄风、健脾利湿、益气活血等法运用较多。此外,不少瞳神疾病,尚需根据病情配合局部用药、针灸、手术等法综合治疗。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5 发表于: 2012-05-04
第十二章 瞳神疾病 第一节 瞳神紧小

瞳神紧小指瞳神失去正常之展缩功能,持续缩小,甚至缩小如针孔,并伴抱轮红赤,黑睛后壁有沉着物,神水混浊,视力下降的眼病。若瞳神失去正圆,边缘参差不齐,黄仁干枯不荣,则称瞳神干缺。古代文献最早在《秘传眼科龙木论》中仅有瞳神干缺的记载,至《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才以瞳神紧小的发病特征命名,并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两者瞳神见症虽有差别,实则同为黄仁病变,且瞳神干缺是由瞳神紧小失治而成。其病因复杂,变化较多,且易反复发作。若治疗失当,往往并发他症而导致失明。瞳神紧小、瞳神干缺相当于西医学之虹膜睫状体炎,而后者多见于慢性虹膜睫状体炎。
[病因病机]
一、肝经风热或肝胆火邪攻目。
二、外感风湿,郁久化热;或素体阳盛,内蕴热邪,复感风湿,致风湿与热搏结于内,必犯清窍。
三、劳伤肝肾或病久伤阴,虚火上炎。
以上诸种因素皆可导致邪热灼伤黄仁,使黄仁展而不缩,以致瞳神紧小。若火盛水衰,阴精耗涩,瞳神失于濡养则干缺不圆。
此外,可由火疳、花翳白陷、凝脂翳,混睛障、蟹睛症、眼外伤等以及邪毒内侵引起,亦可并发于某些全身性疾病。
[临床表现]
本病有急性,慢性之分。
一、急性者,起病即有羞明流泪,眼珠坠痛而拒按,眉棱骨痛,或痛连额颢,视物模糊,或自觉眼前似有蚊蝇飞舞等症。
检视眼部,可见抱轮红赤,黄仁色暗,纹理模糊,瞳神缩小,展缩失灵。黄仁之瞳神缘易与其后之晶珠粘着,以致瞳神偏缺不圆。若用集合光检查法或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黑睛内;壁有白色尘状或点状物附着,神水变混。严重者,可见黑睛与黄仁之间黄液上冲,或血灌瞳神。
二、慢性者,自觉眼前飘移之黑花较多,其余眼部见症与前者基本相似,但病势较轻。检眼镜下可见玻璃体混浊此病情发展缓慢,容易反复发作,常致瞳神干缺。若瞳神一周边缘与晶珠完全粘连,则瞳神闭锁;看瞳神区晶珠表面结成灰白膜障,则可形成瞳神膜闭。瞳神闭锁或膜闭,皆能阻断神水由瞳神后方向前流出,以致神水瘀积于内,压迫黄仁向前膨隆,眼珠胀硬,继发绿风内障。由;于神水的变化,尚可引起晶珠日渐混浊,以致盲不见物。
此外,病情严重或迁延日久者,还可导致神水枯竭,眼珠萎软而失明。
[诊断依据]
一、畏光流泪,目珠坠痛,视力下降,或见眼前似蚊蝇飞舞。
二、抱轮红赤,黑睛后壁有灰白色点状或尘状沉着物,神水混浊,瞳神紧小,展缩失灵,黄仁纹理不清,甚或黄液上冲,血灌瞳神;或黄仁与晶珠粘连,形成瞳神干缺。
三、可有目珠破损或黑睛疾病史,或有结核、梅毒、风湿等病史。
[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天行赤眼、绿风内障鉴别。-
[辨证论治]
本病初起,以实证及虚实夹杂证为常见。实证多因外感风、湿、热邪或内有肝胆郁热而起,发病比较急重。虚实夹杂证常由肝肾阴亏,火旺于上所致,抑或病久伤阴,邪热未除,转化而来,其病程常较缠绵。临证时,应结合全身症情进行辨证。内治,实证常用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等法;虚实夹杂,阴虚火旺之证,则予滋阴降火。至于病到后期,邪气虽退,肝肾亏虚,目暗不明者,又宜滋补肝肾,利窍明日。本病在开始内治的同时,必须重视局部用药,及时扩瞳,以防瞳神干缺。
一、内治
(一)肝经风热
[主证]起病较急,瞳神紧小,眼珠坠痛,视物模糊,羞明流泪,抱轮红赤,神水混浊,黄仁晦暗,纹理不清。全身症可见头痛发热,口干舌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交攻则发病急。邪循肝经上壅于目,故眼痛视昏,羞明流泪,抱轮红赤。热邪煎熬致神水变混。黄仁属肝,其色晦暗,纹理不清,瞳神紧小,皆因肝经风热上攻,血随邪壅,黄仁肿胀纵弛,展而不缩所致。全身症见头痛发热,口干舌红,苔薄白或薄黄及脉浮数等,均为风热之象。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新制柴连汤加减。原方主要具有祛风散邪、清肝泻热的功效。若目珠赤痛较甚,可选加生地、丹皮、丹参、茺蔚子凉血活血,增强退赤止痛的作用。
(二)肝胆火炽
[主证]瞳神甚小,珠痛拒按,痛连眉棱、颞颥,抱轮红甚,神水混浊,黑睛之后或见血液沉积,或有黄液上冲。全身症多有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证候分析]目为肝窍,眉棱、颞颥分属肝、胆,肝胆实火上攻,热盛血壅,故珠痛拒按,痛连眉棱、颞颥,抱轮红甚。神水受灼,遂变混浊,或为黄液上冲。若火人血络,逼血外溢,则黑睛之后可见血液沉积。口干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等全身症,亦由肝胆火炽所致。
[治法]清泻肝胆。
[方药]龙胆泻肛场加减。原方重在直折肝胆实火。若眼赤痛较甚,或黑睛之后有血液沉积,可选加丹皮、赤芍、蒲黄以凉血活血或止血。若见口渴便秘,黄液上冲,宜加生石膏、知母大黄等清泻阳明之火。
(三)风湿夹热
[主证]发病或急或缓,瞳神紧小或偏缺不圆,目赤痛,眉棱、颞颥闷痛,视物昏朦,或黑花自见,神水混浊,黄仁纹理不清。常伴有头重胸闷,肢节酸痛,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等症。
[证候分析]风湿与热相搏,阻滞于中,清阳不升,湿浊上泛,故致目赤痛,头昏重,眉棱、颞颥闷痛,视物昏朦,黑花自见。湿热上蒸神水,则神水粘浊;熏蒸黄仁,则黄仁肿胀,纹理不清,展而不缩;黄仁瞳神缘与晶珠粘着,则偏缺不圆。至于全身所见之胸脘满闷,肢节酸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等,均由风湿热邪所致。虽同属风湿热邪为患,其风热偏重者,往往发病较急,眼症表现较剧;热邪不盛,风湿偏重者,一般发病迟缓,眼部赤痛诸症时轻时重,易反复发作,黄仁晦暗,瞳神多偏缺不圆。
[治法]祛风除湿清热。
[方药]抑阳酒连散加减。原方主要以独活、羌活、防己白芷防风、蔓荆子祛风除湿;黄连黄芩、栀子、质柏、寒水石清热泻火;生地、知母滋阴抑阳;甘草和中,调和诸药,共奏祛风除湿、清热抑阳之功。本方用于风热偏重,赤痛较甚者,宜酌减独活、羌活、白芷等辛温发散药物,加茺蔚子、赤芍清肝凉血,活血止痛。若用于风湿偏盛,热邪不重,脘闷苔腻者,宜减去知母黄柏、寒水石等寒凉泻火药物,酌加厚朴、白蔻、茯苓、苡仁宽中利湿,或改用三仁汤加减。
(四)肝肾阴虚
[主证]病势较缓和或病至后期,眼干涩不适,视物昏花,赤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瞳神多见干缺不圆。常兼见头晕失眠,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等。
[证候分析]病势较缓和或病至后期,眼症时轻时重及反复发作等,属正虚而邪不盛,正邪相搏,互有进退的表现。因素体阴虚或病久肝肾阴亏,阴精不能上濡于目,以致眼干涩不适,视物昏花,瞳神干缺。火炎于上,故目赤头晕。火扰心神则失眠。阴虚水不制火,故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原方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滋养肝肾之阴,壮水制火;枸杞、菊花增强养阴补血、益精明目的作用。若用于阴虚火旺,眼部赤痛较重者,宜加苦寒泄热之知母黄柏,共奏滋阴降火之功。
二、外治
(一)局部使用扩瞳剂发病之初即用药物迅速充分扩瞳,既可防止瞳神干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又有助于缓解眼部疼痛。常用药物为百分之一阿托品眼液或眼膏,每日点眼1—3次(每次滴阿托品眼液后,应压迫内眦部3—5分钟),或视病情而定。
(二)滴用渣热解毒眼液如黄芩、鱼腥草、熊胆等眼液。
(三)局部热敷常用热水或内服药渣煎水滤液作湿热敷,以退赤止痛。
三、钎刺疗法
(一)体针
常用穴:睛明、攒竹、瞳子寥、丝竹空、肝俞、足三里、合谷。每次局部取2穴,远端配1—2穴。
(二)耳针可取耳尖、神门、眼等穴。
四、其他疗法
用激素及抗牛素类眼液滴眼。激素类药物一般选用0。5%醋酸可的松或0.1%地塞米松眼液滴眼,每日4—6次。重证病人可于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5—5毫克,每日或隔日1次。
[转归预后]
本病若获及时有效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或反复发作,则易变生其他症,以致预后欠佳。
[文献摘要]
一、《银海精微·瞳人干缺》:“劳伤于肝,故金井不圆,上下东西如锯齿,偏缺参差。久则渐渐细小,视物蒙蒙,难辨人物,相牵俱损。治法,宜泻肝补肾之剂。”
二、《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瞳神紧小,倪仲贤论强阳抟(tuan,同“团”)实阴之病曰:强者盛而有力也,实者坚而内充也,故有力者强而欲抟,内充者实而自收。足以阴阳无两强亦无两实,惟强与实以偏则病,内抟于身,上见于虚窍也。足少阴肾为水,肾之精上为神水,手厥阴心包络为相火,火强抟水,水实而自收,其病神水紧小,渐小而又小,积渐至如菜子许。又有神水外围相类虫蚀者,然皆能睹而不昏,但微觉眨躁羞涩耳,是皆阳气强盛而抟阴,阴气坚实而有御,虽受所抟,终止于边鄙皮肤也,内无所伤动。治法,当抑阳缓阴则愈。以其强故可抑,以其实惟可缓而弗宜助,助之则反胜。抑阳酒连散主之。大抵强者则不易人,故以酒为之导引,欲其气味投合,人则可展其长,此反治也。还阴救苦汤主之,疗相火药也。亦宜用搐鼻碧云散。秘要云:瞳子渐渐细小如簪脚,甚则小如针,视尚有光,早治尚可挽回,后则难救。患者因恣色之故,虽病目亦不忌淫欲,及劳伤血气,思竭心意,肝肾二经俱伤,元气衰弱不能升运精汁以滋于胆,胆中三合之精有亏,则所输亦乏,故瞳中之精亦日渐耗损,甚则陷没,俱无而终身疾矣。亦有头风热证攻走,蒸干精液而细小者,皆宜乘初早救,以免噬脐之悔也。”。
三、《目经大成·瞳神缩小》:“此症谓金井倏尔收小,渐渐小如针孔也,盖因劳伤精血,阳火散乱,火衰不能鼓荡山泽之气生水滋木,致目自凋,而水亦随涸,故肾络下缩,水轮上敛,甚则紧合无隙,残疾终身矣。治宜大补气血,略带开郁镇邪,使无形之火得以下降,有形之水因而上升,其血归元,而真气不损,或少挽回一二。”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6 发表于: 2012-05-04
第十二章 瞳神疾病 第二节 绿风内障

绿风内障是以眼珠变硬,瞳神散大,瞳色淡绿,视力严重减退为主要特征,并伴有头痛眼胀,恶心呕吐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之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在唐代,《外台秘要》所载“绿翳青盲”颇类本病,并认为是由“内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至于绿风内障的病名,至《太平圣惠方》才有记载。本病患者多在40岁以上,女性尤多。可—眼先患,亦可双眼同病。发作有急有缓。不过无论病势缓急,其危害相同,故应尽早诊治。若迁延失治,盲无所见,则属不治之症。
[病因病机]
一、肝胆火邪亢盛,热极生风,风火攻目。
二、情志过伤,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化火上逆。
三、脾湿生痰,痰郁化热生风,肝风痰火,流窜经络,上扰清窍。
四、劳神过度,真阴暗耗,水不制火,火炎于目或水不涵木,肝阳失制,亢而生风,风阳上扰目窍。
五、肝胃虚寒,饮邪上逆.
以上阴阳偏盛,气机失常诸种原因,均可导致气血失和,经脉不利,目中玄府闭塞,气滞血郁,神水瘀积,酿成本病。
[临床表现]
发病前,常在情志刺激或劳神过度后,自觉眼珠微胀,同侧头额作痛,鼻根发酸,观灯火有虹晕,视物昏朦,如隔云雾等,休息之后,诸症尚可缓解。若未及时就医,即可发病。
急性发作时,症状剧烈,头痛如劈,眼珠胀痛欲脱,痛连目眶,鼻、颊、额、颞,视力急降,甚至仅存光感或失明。全身常伴恶心呕吐或恶寒发热等候。检视眼部,胞睑微肿,抱轮深红,甚至臼睛混赤,黑睛雾状混浊,瞳神散大,展缩失灵,瞳内气色略呈淡绿。指扪眼珠变硬,甚者胀硬如石,眼压多在6.67kPa(50mmHg)以上,高者可达10.67kPa(80mmI-Ig)左右。此时及时救治,诸症可以消退,视力尚能恢复。如果延误失治,眼珠胀硬不减,则瞳神散天不收,黄仁部分变白,晶珠色呈灰黄,视觉完全丧失。
急性发作经治疗之后(亦偶有未经治疗者),还可转入慢性阶段,诸症减轻,但遇情志不舒,或过度劳累等,又可急性发作。若病情经常反复,眼珠时时胀硬,瞳神愈散愈大,视物更加昏朦,最终亦失明。
[诊断依据]
一、发病急骤,眼珠胀痛欲脱,头痛如劈,常伴同侧头痛、虹视,全身有恶心呕吐或发热恶寒等症状。
二、视力骤降,严重者仅能数指或仅有光感。
三、白睛抱轮红赤或混赤,黑睛呈雾状混浊。
四、瞳神散大呈竖椭圆形,展缩失灵,瞳色呈青绿色。
五、眼珠胀硬,甚至胀硬如石。检测眼压,可升高至6.7—10.7kPa(50—80mmHg)。
六、前房变浅,房角闭塞。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瞳神紧小、天行赤眼相鉴别,见下表。
表12—l三种白睛暴赤眼病的鉴别
┌────┬─────────────┬──────────────┬─────────────┐
│鉴别要点│   绿风内障      │瞳神紧小          │天行赤眼
├────┼─────────────┼──────────────┼─────────────┤
│ 视觉 │视力骤降,有虹视     │视力减退          │视力正常,眵泪多时偶有虹视
├────┼─────────────┼──────────────┼─────────────┤
│ 疼痛 │患侧头痛如劈,眼珠胀痛欲脱│患眼坠痛,痛连眉骨、太阳  │患眼灼热疼痛或痛痒交作
├────┼─────────────┼──────────────┼─────────────┤
│ 眵泪 │一般较少         │流泪            │热泪频流,眵多胶结
├────┼─────────────┼──────────────┼─────────────┤
│ 白睛 │抱轮深红或白睛混赤    │抱轮红赤          │白睛红赤
├────┼─────────────┼──────────────┼─────────────┤
│    │             │一般透明,但内壁下方有白色 │
│ 黑睛 │云雾状混浊        │细点状物附着        │透明,或浅层有星点样混浊
├────┼─────────────┼──────────────┼─────────────┤
│    │散大,呈纵卵圆形,收缩失灵│紧小,开大失灵,常千缺不圆,│正常
│ 瞳神 │,瞳内呈淡绿色      │甚至闭锁或为白膜封闭    │
├────┼─────────────┼──────────────┼─────────────┤
│眼珠硬度│增高           │正常或稍低         │正常
│(眼压)│             │              │
├────┼─────────────┼──────────────┼─────────────┤
│ 呕恶 │伴恶心、呕吐       │无             │无
└────┴─────────────┴──────────────┴─────────────┘
本病还应与偏头痛、胃肠型感冒、青风内障相鉴别。
[辨证论治]
本病主要由风、火、痰、郁及肝之阴阳失调,引起气血失和,经脉不利,目中玄府闭塞,珠内气血津液不行所致。一般病来势猛,临证施治,除消除病因,治其根本外,同时要注意缩瞳神、通血脉、开玄府、宣壅滞、消积液,尽快改善症状,以保存视力。如《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对瞳神散大就强调:“病既急者,以收瞳神为先。瞳神但得收复,目即有生意”。常用治疗手段有内服药物、局部用药及针刺疗法等。为了抢救视力,更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内治
(一)肝胆火炽,风火攻目
[主证]发病急剧,头痛如劈,眼珠胀痛欲脱,连及目眶,视力急降,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浮肿,黑睛呈雾状混浊,瞳神散大,瞳内呈淡绿色,眼珠变硬,甚至胀硬如石。全身症有恶心呕吐,或恶寒发热,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证候分析]肝胆火炽,热盛动风,风火相煽,交攻于上,故骤然发病,头目剧痛,痛连目眶,抱轮红赤,黑睛混浊。若肝火犯肺则白睛混赤肿胀。因火性升散,风性开泄,肝胆风火攻冲瞳神,故瞳神散大呈淡绿色。热气怫郁于目,玄府闭密,则珠内气血津液不得流行,致气滞血郁,神水瘀积,故眼珠胀硬,视力急降。肝火犯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火邪亢盛,正气未衰,正邪交争,故恶寒发热。溲赤便结由火邪内盛所致。舌红苔黄,脉弦数亦皆肝胆实火之征。
[治法]清热泻火,凉肝熄风。
[方药]绿风羚羊饮或羚羊钩藤汤加减。前方是以清热泻火为重,方中用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清热明日、平肝熄风,为主药;黄芩、玄参、知母重在清热泻火;大黄凉血活血,泄热通腑;车前子、茯苓清热利水,导热由小便出;防风助主药搜肝风,散伏火;桔梗清热利窍;细辛开窍明日,治头风痛。诸药组方,共呈清热泻火,凉肝熄风,利窍明日之功。方中若加丹参、丹皮、赤芍地龙等,则更增凉肝熄风之力。呕吐甚者,酌加竹茹、法夏之类降逆止呕。对于热极动风,阴血已伤之证,则宜以凉肝熄风为主,用羚羊钩藤汤加减。方中羚丰角(可用山羊角代)、钩藤、桑叶、菊花清热平肝熄风;生地、白芍滋阴凉血养肝;贝母;,竹茹甘草清热化痰;茯苓宁心安神。若加丹参、泽兰、洋泻、细辛,用于本证则更增通络行滞,利水开窍的作用。
(二)痰火动风,上阻清窍
[主证]起病急骤,头眼剧痛诸症与肝胆火炽者同。常伴身热面赤,动辄眩晕,恶心呕吐,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症。
[证候分析]脾湿生痰,肝郁化火,痰因火动,火盛风生,肝风挟痰火而流窜经络,上壅头目,阻塞清窍,以致气血津液郁滞不行,故暴发本病。由于痰火内盛,因而身热面赤,动辄眩晕,恶心呕吐。大小肠积热,故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滑而数,均属痰火之象。
[治法]降火逐痰,平肝熄风。
[方药]将军定痛丸加减。方中重用大黄为主药,配黄芩、礞石、陈皮、半夏、桔梗等,大力降火逐痰;以白僵蚕、天麻合礞石平肝熄风;白芷协助主药,定头风目痛;薄荷辛凉散邪,清利头目。此方用于本证,使上壅之痰火得降,肝风平熄,诸症方能缓解。若加丹参、泽兰茯苓、车前子更增活血通络、祛痰利水之功。
(三)肝郁气滞,气火上逆
[主证]眼部主症具备,全身尚有情志不舒,胸闷嗳气,食少纳呆,呕吐泛恶,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证候分析]胸闷嗳气,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皆情志不舒,肝郁气滞,郁久化火之症,而头眼部症状乃气火上逆所致。肝失条达,气火横逆而犯脾胃,脾失健运,故食少纳呆;胃失和降,则呕吐泛恶。
[治法]清热疏肝,降逆和胃。
[方药]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减。前方以柴胡为主药疏肝解郁;丹皮、栀子清肝泻火;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生姜理脾渗湿,和胃止呕;薄荷辅助主药,疏散条达肝气。后方以黄连为主,清肝胃之火,以降其逆,:少佐吴茱萸,辛温开郁,降气止呕。
两方合用,共奏清热疏肝,降逆和胃之功。若加龙胆草、郁金、地龙、木通等,则更增清肝解郁,通络消滞的作用。
(四)阴虚阳亢,风阳上扰
[主证]头目胀痛,瞳神散大,视物昏朦,观灯火有虹晕,眼珠变硬,心烦失眠,眩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舌绛少津,脉弦细而数或细数。
[证候分析]肝肾阴虚,虚火上扰,清窍不利,故头目胀痛。神水瘀滞,故眼珠变硬。
阴主敛,阳主散,阴虚阳亢则瞳神散大。阴虚血少,瞳神失养以致视物昏花。占人认为观灯火生虹晕乃阴虚阳盛,水不制火,阴阳相乖,水火相射所致。虚火上炎,扰动心神则心烦失眠。阴虚阳亢,水不涵木,风阳上旋,故眩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皆示阴虚火旺;若舌质红绛而少津液,脉细数,则阴血亏虚更甚。
[治法]滋阴降火,平肝熄风。
[方药]知柏地黄丸或阿胶鸡子黄汤加减。知柏地黄丸重在滋阴降火,适用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为重者。若兼风阳上扰,可酌加石决明、钩藤平肝熄风。阿胶鸡子黄汤以阿胶、鸡子黄为主药,滋阴血而熄肝风;辅以生地、白芍茯苓滋阴养血,柔肝安神;石决明、牡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络石藤凉血通络行滞;甘草清热和中。全方共奏滋阴养血,柔肝熄风之效。适用于热邪耗灼真阴,阴亏血虚,肝风内动之证。若于上二方中酌加丹参、泽兰地龙泽泻,可增活血通络、利水消滞的功效。
(五)肝胃虚寒,饮邪上犯
[主证]头痛上及巅顶,眼珠胀痛,瞳散视昏,干呕吐涎,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弦。
[证候分析]胃阳不足,痰饮内停。肝之寒邪犯胃,挟痰饮而上逆,并循厥阴经脉上冲头目,阻遏清窍,故致头痛眼胀,瞳散视昏,干呕吐涎。又,神乃水谷精气所化生,四肢皆禀气于胃,因胃阳不足,受纳消化水谷之功能低下,脏腑精气虚衰,故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弦亦为肝胃虚寒之象。
[治法]温肝暖胃,降逆止痛。
[方药]吴茱萸汤加减。《审视瑶函》吴茱萸汤是以《伤寒论》方为基础加减而成。方中仍用吴茱萸为主药,温肝暖胃,降上逆之阴邪,止阳明之呕吐及厥阴之头痛。配生姜、法夏、陈皮温脾胃,涤痰饮,降呕逆;川芎、白芷散寒邪,止头痛;人参茯苓、炙甘草补脾胃。诸药合用,可收温肝暖胃,降逆止呕,散寒止痛的功效。若加延胡索、牛膝,可增消滞止痛之效。
此外,症状反复发作,视力锐减,全身兼有肝肾两亏,气血不足之证候者,可参照青风内障内治第4项治疗。
二、外治
(一)局部宜及早频用缩瞳剂.可用1%~2%毛果芸香碱滴眼液。症重时每3—5分钟滴眼1次;症状缓解后,视病情改为l~2小时1次,或每日2~3次。
(二)使用缩瞳剂时,联合使用抑制房水生成的0.25%~0.5%噻吗心安眼液,每日2次。
三、针刺疗法
(一)体针
常用穴:睛明、攒竹、瞳子醪、阳白、四白、太阳、风池、翳明、合谷、外关等。恶心呕吐时可配内关、足三里。每次局部取2穴,远端取2穴。
(二)耳针可取耳尖、日1、眼等穴。
四、其他疗法
(一)口服醋氮酰胺,首次服500毫克,以后每6小时服250毫克,同时服用10%氯化钾10毫升,以防止副作用。
(二)20%甘露醇250毫升,静脉滴注,30—60分钟滴完;或50%葡萄糖液100毫升,一次静脉注入。
(三)西医手术治疗。
[预防调摄]
本病病因虽比较复杂,但是摄生有方,生活起居有常,劳逸得当,并注意情志安和,饮食有节,避免进食辛燥刺激之品,保持二便通畅等,对于预防和护理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电影和电视光线较暗,不宜久看,患者应当忌看。
[转归预后]
本病病情经常反复,眼珠时时胀硬,瞳神愈散愈大,瞳色变黄者,终成黄风而失明。
[文献摘要]
《秘传眼科龙木论·绿风内障》:“此眼初患之时,头眩额角偏痛,连眼睑骨及鼻颊骨痛,眼内痛涩见花。或因呕吐恶心,或因呕逆后,便令一眼先患,然后相牵俱损。目前生花,或红或黑,为肝肺受伤,致令然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7 发表于: 2012-05-04
第十二章 瞳神疾病 第三节 青风内障

青风内障是指起病无明显不适,逐渐眼珠变硬,瞳色微混如青山笼淡蛆之状,视野缩窄,终至失明的眼病。病名见于《太平圣惠方》。患者年龄主要分布于20—60岁之间,男性略多。由于本病进展缓慢,一般病状不明显,故早期常被忽视,待到晚期就诊,视力已难挽回,终于失明。因此,临床上必须注意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病因病机]
一、忧愁忿怒,肝郁气滞,气郁化火。
二、脾湿生痰,痰郁化火,痰火升扰。
三、竭思劳神,用意太过,真阴暗耗,阻虚火炎。
以上因素皆可导致气血失和,脉络不利,神水瘀滞,酿成本病。
[临床表现]
发病可无自觉症状,或于瞻视过久,劳神过度之后,一时微感头晕头痛,眼珠胀痛,观灯火有虹晕,视物昏花等。病初起视力尚好,检视眼内外可无异常。随病情进展,中心视力尚可,视野日渐缩窄,瞳神轻度散大,瞳色淡青,指扪眼珠稍硬,眼压偏高,24小时内眼压波动幅度增大。若用检眼镜观察眼底,可见视神经乳头生理凹陷稍深,颜色稍淡,中央血管略向鼻侧偏移,或呈轻度屈膝爬行状。有时在视神经乳头处可见动脉搏动。病情严重时,中心视力减退,视野高度缩窄,眼珠胀硬,眼压可达6.67kPa(50mmHg)左右。眼底可见视神经乳头凹陷深大呈杯状,颜色苍白,血管明显偏向鼻侧,呈屈膝状爬行而出。最终,至中心视力消失,盲无所见。
[诊断依据]
一、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男性居多。
二、早期无明显症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有轻度眼胀不适,头晕头痛,眉棱骨、前额、眼眶胀痛,视力疲劳。
三、早期中心视力不受影响,但视野逐渐缩窄。早期视野表现为生理盲点扩大和视野缺损、中心外暗点等;晚期视野缩窄,甚至呈管状,最后中心视力完全丧失。
四、眼前部多无改变,前房角为开角。
五、眼底检杏:视乳头具有典型青光眼杯改变.且逐渐加深加宽,血管向鼻侧移位,多呈屈膝状,晚期视乳头苍白、萎缩。
六、眼压偏高,24小时眼压波动较大,激发试验阳性。
[鉴别诊断]
绿风内障转入慢性者,其自觉症状不明显,易被误诊为青风内障。但前者常有典型小发作史,而青风内障无自觉症状;前者的视乳头凹陷常较青风内障浅;前者前房为窄角且有粘;连,而后者多为宽角。主要的鉴别方法是在高眼压情况下检查房角,如房角敞开,则为青风内障。
[辨证论治]
一、内治
(一)气郁化火
[主证]情志不舒,头目胀痛,胸胁满闷,食少神疲,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细。
[证候分析]肝喜条达,情志不舒者,肝气失于条达,气郁则容易化火,气火上逆,故头目胀痛,心烦口苦。胁为肝脉之所过,气阻脉络,则胁胀不适。肝郁乘脾,脾失健运,故胸闷食少,神疲乏力。舌红苔黄,脉细乃肝有余脾不足所致。
[治法]清热疏肝。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原方意在清热疏肝,若用于肝郁而阴血亏虚较甚者,可加熟地、女贞子、桑椹子以助归、芍滋阴养血。若用于肝郁而化火生风者,可去薄荷生姜,选加夏枯草、菊花钩藤、山羊角、赤芍地龙等以增清肝熄风、通络行滞之力。
(二)痰火升扰
[主证]头眩目痛,心烦而悸,食少痰多,胸闷恶心,口苦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滑或滑数。
[证候分析]痰火升扰,流窜经络,上蒙清窍,则头眩目痛。痰火内扰,心神不安,胃失和降,故心烦而悸,食少痰多,胸闷恶心,且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祛痰,和胃降逆。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方中以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二陈汤)为燥湿祛痰、理气和胃的基础;用竹茹枳实入胆、胃清热,降逆和胃;用黄连清热燥湿,除烦止呕。诸药共奏清热祛痰,和胃降逆之效。
(三)阴虚风动
[主证]劳倦后眼症加重,头眩眼胀,瞳神略有散大,视物昏朦,或观灯火有虹晕,失眠耳鸣,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绛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劳倦太过,阴血亏虚,水不涵木,肝风上旋,以致头眩耳鸣,眼珠胀痛,瞳神微散。阴虚血少,瞳神失养则视物昏朦。观灯火有虹晕,夜卧失眠,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绛少苔,脉细数等皆由阴虚血少,水不制火所致。
[治法]滋阴养血,柔肝熄风。
[方药]阿胶鸡子黄汤加减。原方重在滋阴养血,柔肝熄风。虚火尚旺者,方中酌加知母黄柏、地骨皮、丹皮、赤芍之类降虚火,化瘀消滞。
(四)肝肾两亏
[主证]病久瞳神渐散,中心视力日减,视野明显缩窄,眼珠胀硬,眼底视乳头生理凹陷加深扩大,甚至呈杯状,颜色苍白。全身症有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舌淡脉细,或面白肢冷,精神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病久元气衰惫,肝肾精血亏损,目窍失养,神光衰微,故视力减退。视乳头颜色苍白无血色,中央凹陷如杯状,为失于精血濡养所致。既病之后,脉道阻塞,神水瘀滞,故眼珠胀硬不减。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舌淡脉细等,尽皆肝肾精血不足的全身症。若还兼有面白肢冷,精神倦怠,夜间多尿,舌淡苔白,脉沉细,则偏肾阳不足。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丸或肾气丸加减。杞菊地黄丸补益肝肾,用于肝肾精血不足者,若嫌力薄,酌加菟丝子、五味子、当归白芍、川芎等。肾气丸是在六味地黄丸滋养肾阴的基础上再加肉桂、附子而成,于水中补火,鼓舞肾气,协调阴阳。适用于本证肝肾不足,肾阳偏虚者。若兼气血不足,可于方中酌加党参黄芪当归白芍、川芎等。
二、外治
(一)滴用抑制房水生成的0.25%~0.5%噻吗心安眼液.每日2次。
(二)滴用缩瞳剂1%~2%毛果芸香碱液,每日3—4次,亦可视病情而定。
三、针刺疗法
参见绿风内障。
四、其他疗法
经上述治疗不效,宜结合西医手术治疗。
[预防]
本病病因比较复杂,目前尚难从根本上防止发病。一般是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方面努力,力求减低对视功能的损害,避免致盲的严重后果。通常采用如下措施:
一、开展对本病有关知识的宣传,在30岁以上成人中进行普查,以发现早期病例。
二、临床上凡发现如下可疑本病的患者,应在眼科作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一)出现一过性虹视、雾视现象,并伴有头痛,但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者。
(二)不能解释莳视菠秀及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特别是戴镜或频换眼镜仍感不适者。
(三)家族中有本病患者,而本人兼有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或其他可疑症状者。
(四)一眼已患本病者之“健眼”以及视神经乳头或视野出现可疑变化者。
(五)在24小时内眼压波动幅度大于1.07kPa(8mmHg),或眼压高于3.2kPa(24mmHg)者。
[预后]
本病治疗不效或治不及时,终将失明。
[文献摘要]
《秘传眼科龙木论·青风内障》:“此眼初患之时,微有痛涩,头旋脑痛,或眼先见有花无花,瞳人不开不大,渐渐昏暗,或因劳倦,渐加昏重。宜令将息,便须服药,恐久结为内障。不宜针拨,皆因五脏虚劳所作。”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8 发表于: 2012-05-04
第十二章 瞳神疾病 第四节 圆翳内障

本病是指晶珠混浊,视力缓降,渐至失明的慢性眼病。因最终在瞳神之中出现圆形银白色或棕褐色的翳障,故《秘传眼科龙木论》称之为圆翳内障。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常两眼发病,但有先后发生或轻重程度不同之别。历代眼科文献所载与本病类同者计十余种之多,如浮翳、沉翳、滑翳、枣花翳、黄心白翳、如银内障等。其名虽异,实则均为晶珠混浊,只是病变之阶段、程度、部位、颜色有所差别而已。本病翳定障老时,经手术治疗可以恢复一定视力。相当于西医学之老年性白内障。
[病因病机]
多睱年老体衰,肝肾两亏,精血不足,或脾虚失运,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所致。此外,肝经郁热或阴虚挟湿热上攻,也能引起本病。
[临床表现]
本病初起,眼无红肿疼痛,仅自觉视物微昏,或眼前有位置固定之点状、条状或圆盘状阴影;或视近尚清,视远昏朦;或明处视昏,暗处视清;或明处视清,暗处视昏;或视灯光、明月如有数个。昏朦日进,则渐至不辨人物,只见手动,甚至仅存光感。
检视瞳神,圆整无缺,展缩自如。初起,若晶珠混浊出现于边缘,状如枣花、锯齿,视力多无明显影响。继则晶珠灰白肿胀,如油脂浮于水面,电筒侧照,可见黄仁之阴影呈新月形投射于晶珠表面。最终晶珠全混,色白圆整,电筒侧照,黄仁阴影消失。此时翳定障老,正宜手术治疗。否则,日久晶珠缩小,翳如冰棱而下沉。若晶珠混浊从核心开始,渐向周围扩散,其色多为棕黄、棕红或黑色。
[诊断依据]
一、年龄在50岁以上,视力渐降。
二、眼不红不痛,瞳神展缩如常。
三、晶珠不同形态、程度的混浊,甚至晶珠全混;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发展缓慢。
(一)老年性白内障一般分为四期
1.初发期:周边部可见楔状混浊,逐渐向中央发展。
2.膨胀期:晶珠混浊加重,胀满,前房变浅。
3.成熟期:晶珠全部混浊,黄仁投影阴性,前房恢复正常。
4.过熟期:晶珠皮质混浊呈液化状乳白色,核下沉,前房加深。
(二)老年性核性白内障混浊从核开始,呈棕色混浊,向周围发展,早期即明显影响视力。
[辨证论治]
本病病程较长,药物治疗适用于早期。若晶珠灰白混浊,已明显障碍瞳神,则药物难以奏效,宜待翳定障老之后,手术治疗。
一、内治
(一)肝肾两亏
[主证]视物模糊,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脉细,或面白畏冷,小便清长,脉沉弱。
[证候分析]肝肾精血不足,目窍失养,晶珠渐混则视物模糊。脑髓、骨骼失养,故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血虚不充脉络,则舌淡脉细。若见面白畏冷,小便清长,脉沉弱,又属肾阳偏虚之象。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丸或右归丸加减。杞菊地黄丸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精血亏甚者,宜加菟丝子、楮实子、当归白芍。右归丸中肉桂、附子主温肾阳;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菟丝子、杜仲补养肝肾,益精明日,强壮腰膝;鹿角胶、当归温阳补血。十药组方,共呈温补肾阳,益精养血之功。
(二)脾虚气弱
[主证]视物昏花,精神倦怠,肢体乏力,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细弱。
[证候分析]脾虚不运,脏腑精气不足,不能上贯于目,晶珠失养,渐变混浊,故视物昏花。脏腑精气不足以生神及充养周身,因而精神倦怠,面色萎黄,肢体乏力。脾虚运化不力,故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细弱皆脾虚气弱之征。
[治法]补脾益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原方调补脾胃、升阳益气。若用于脾虚湿停,大便溏泻者,可去当归,加茯苓、扁豆、山药之类健脾渗湿。
(三)肝热上扰
[主证]头痛目涩,眵泪旺躁,口苦咽干,脉弦。
[证候分析]眨躁,指目昏不爽之状。肝热循经上攻头目,故头痛目涩,眵泪旺躁。口苦咽干,脉弦亦由肝热所致。
[治法]清热平肝。
[方药]石决明散加减。原方以石决明、草决明为主药,清热平肝,明目退翳障;青葙子、栀子、大黄赤芍清肝泻热;荆芥、。木贼、羌活疏风散邪。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平肝,散邪明目的功效。肝火不盛或脾胃不实者,酌去大黄、栀子。无郁邪者可去荆芥、羌活。
(四)阴虚挟湿热
[主证]目涩视昏,烦热口臭,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
[证候分析]素体阴虚,中湿化热,阴虚挟湿热上攻,目失濡养,更被湿热怫郁,故目涩视昏。热扰心神,则心中烦热。湿热郁遏胃肠,升降失常,浊气上升则口臭;浊气失降则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乃阴虚挟湿热之象。
[治法]滋阴清热,宽中利湿。
[方药]甘露饮加减。方中以生地、熟地滋阴补肾;天冬麦冬、石斛滋阴清热;黄芩茵陈清热利湿;枳壳、枇杷叶宽中降气以助化湿;甘草清热和中。诸药合用,重在滋阴清热,兼以利湿。
除上述分证论治外,临床上常根据病情选用成药配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如目昏兼头晕耳鸣、心悸失眠等症,属肾阴虚,心肾失调,水火不交者,可常服磁朱丸,镇心明目;属肝肾精血两亏,可服杞菊地黄丸或障眼明片,若兼阳亢动风者,可选服石斛夜光丸以滋阴平肝明目。
二、外治
早期可滴珍珠明目液或白内停眼液。
三、针刺疗法
本法亦只适用于早期患者,且宜与内服药物配合使用。.
常用穴:睛明、球后、攒竹、鱼腰、臂孺、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2—3穴,8—10次为一疗程。
四、手术疗法
晶珠混浊,视力降至0.2以下,光定位、色觉良好,眼部无活动性炎症及眼底基本正常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79 发表于: 2012-05-04
第十二章 瞳神疾病 [附] 胎患内障

胎患内障是指因父母遗传,或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两虚,或孕妇将息失度,感受风毒,或服用某些药物,影响胎儿发育,以致晶珠混浊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之先天性白内障。多双眼患病,其晶珠混浊部位不一,形状多样,大多静止不变,但也可继续发展。若出生后营养不良,身体虚弱,每易加速发展,影响视力。可与目珠困动之类先天性疾患同时存在。
治疗多从脾肾着手。若饮食不节,脾胃功能失调,体质虚羸者,宜健脾益气,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若肾阴不足,宜滋阴补肾,用杞菊地黄丸之类。若脾肾阳虚,宜健脾固肾,用四君子汤合肾气丸随证化裁。至于影响视力比较严重者,可考虑早期手术治疗。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