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42阅读
  • 764回复

黄帝内经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0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1、阳道实,阴道虚的问题。它是阴阳特点的基本概括。太阳属阳,永远是园的,满的,月亮就常缺,男性就应刚强,女性就应温柔,男子主精,精气应盛满,不应泄漏,女子属阴,经以时下。2、不同病因伤人部位规律问题。不同性质邪气,对人体部位侵犯有一定趋向性,表现为以类相从,同气相求,有先受后受。张介宾在素问释义中讲,以邪气言,邪气无形故入藏,水谷有形故入腑,是以表里言,腑阳主外,故贼风虚邪从外而受,脏阴主内,故饮食不节从内而受,实则脏腑皆当有之,脏也可受风邪,受阳邪,盖内外之邪,病情万变,非一端可尽,故广陈其义尔。这是从不同角度阐述其发病机理,阳邪伤阳也伤阴,阴邪伤阴也伤阳。并且都有道理,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人,具体病,具体邪气,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1 发表于: 2012-04-14
临证指要:1、阳道实,阴道虚,揭示五脏六腑病理,病症规律。临床上,五脏多虚,六腑多实证。治疗五脏之病多用补法,六腑之病多用通法、泄法。阳明病多实证,多用泄法。石膏、知母大泻阳明之热,用点甘草、梗米是调补脾胃之气,不要伤胃,不管什么病都不要伤胃气。腹证大便不通,秘结,甚至神魂谵语,舌苔黄燥,痞满燥实坚,承气之类,通下、泻下。太阴之病,用温法,理中汤,一般杂病,中焦之病,实证泄阳明,虚证补太阴。胃也有虚证,虚寒证用理中汤,甘草、人参、白术、黑姜,是温补脾气的,为什么治疗胃虚,而治脾,中焦之病,虚就治脾,胃虚也得治脾。相反,脾虚是补脾,脾实似乎是泻脾,如脾热,常用泻黄散,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清热的石膏、栀子主要是泻胃热,也就是说,脾热,太阴热,泄也要泻胃,所以中焦之病,实证就泻阳明,虚证就补太阴。无论病在脾或胃。实责之阳明,虚责之太阴。2、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伤人上部,头部,湿为阴邪,湿性重浊,易伤人体下部,下肢。头痛、头晕以及肢体的瘙痒、浮肿,多属风邪。足部的肿痛、重痛、肿胀等多属湿邪,但湿邪伤人也可影响清阳不升,首如裹而头晕、头重。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2 发表于: 2012-04-14
第二段,论脾病四肢不用的道理。
原文:“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3 发表于: 2012-04-14
脾有病为什么四肢运动受影响?脾主肌肉,脾有病,肌肉无力,就不能运动了。岐伯回答:四肢的运动都需要由胃气,有水谷精微之气来充养,这个精微之气就叫阳气,阳气实四肢,都从胃气那接受来营养,气血津液之气,虽然四肢皆需从胃那得到水谷精微之气的滋养,气血津液的濡养,但又不得至经,直径就是直接送到,到达。精微之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有个过程,必须经过脾气的运化,脾气的作用,四肢才能禀受胃气,所以脾病四肢不用的根本道理就是这时四肢不能得到水谷精微之气的滋养。脾病不能为其行其津液,气血津液,脾为胃行津液,脾为胃行气于三阴,脾把这些气血津液运行于三阴经。胃为阳,胃把这些水谷精微之气运行到三阳经,脾胃相合,六经皆受其气,所以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了,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接受不到滋养,四肢中的气血津液就一天比一天不足,脉道也不通畅了,空虚了,筋骨肌肉都没精微之气对它的滋养,所以就不能运动,没有运动力量。
又提出脾不能单独主时令,为什么?有一理论,脾主长夏,在就是脾不主时。岐伯说:脾为土,土在中央,立体平面都在中,但脾气分布到四时去,不主一时,而为四脏之长,脾胃之气分布到春夏秋冬四时去,上下左右四方去,而为其它四脏之长,肝主冬主左,肺主西主右,心主南主上,肾主北在下,脾为中,治中央,是四脏之长,也可理解为长养之长,滋养其它四脏。分在四季之末的各18日,三月最后的18天属脾,余78天属肝,夏六月后18天属脾,秋冬一样。一年分五个72天,分属五脏,后来又发展成为脾占3分之一天数。不单独主春夏秋冬,脾常把胃的津气让他昭著起来,能使气血津液水谷精微布达于全身的作用加强,土是生万物的,脾属土,是生长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生命都需要脾胃之气,任何时间、任何部位不得无土气,象自然界的天地那样来滋养一切。故脾胃之气,又不是有所主之时,而是无时不在。它从头到脚,全身各处,表里内外都存在。实际上,所有时辰都不能缺土气,所以不能单单主一个时了。帝曰:脾胃有这样密切联系,万物之母,脾胃不过是以膜相连,怎么就能为其行其津液呢?膜不是为其布散津液用的,不是胃的津液通过这个膜去布散的,岐伯说:脾与胃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在经脉上它们是相互联系的,足太阴属三阴,其脉属于脾,但它贯胃,与胃贯通,络咽,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太阴、少阴、厥阴,它可把气血津液运行到阴经去,阳经就把气血津液运行到阳经去,所以胃把足阳明经,把气血津液运行到三阳经去。阳明是太阴经的表,是五脏六腑之海,因为它是气血津液化生的部位,就是后天之本的意思,胃之脾行气于三阳,与脾互用,五脏六腑又各因脾经而受气于阳明,而禀受胃气,水谷精微,气血津液,所以脾为胃行津液。即脾胃相互为用,胃受纳水谷,胃气是一生生命之根,但他要发挥作用,需脾气的运化,水谷精微之气,才能发挥滋养全身的作用,分工是脾是把津液运送到全身去,阴经去,胃主要是把津液运送到阳经去,但也叫脾的运化作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4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1、脾与胃的关系。二者配合,密不可分,共为后天之本。从组织结构上的联系,以膜相连,还有经脉相互络属,属于脾的贯胃,属于胃的络脾,又是阴阳表里相合。生理功能上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水谷、消化、吸收、输布等功能,共同发挥阳气、阴津的作用,运送到全身各处。胃为燥土,脾为湿土,燥湿相济,升降相因,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还有升降相因,脾气以升为顺,胃气以降为和,和胃就是降胃,下降。上逆就和不了胃,这就叫相反相成。从病理上,阳道实,阴道虚,脾病而四肢不用,病理上相互影响,四肢不用关键在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但胃热照样四肢不用,痿证重要原因就是阳明有热,五痿皆由肺热生,但阳明无热不能成,阳明要没有病的话一般不得痿证。胃的受纳存在问题,逐渐脾也会虚,脾不能运化,胃也不能正常收纳,相互影响,缺一不可。2、后天之本的问题。没有胃气不行,气血之源。李东垣就是脾胃论,金元四大家。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5 发表于: 2012-04-14
临床指要:1、脾病四肢不用,四肢不用、无力应健脾、补脾气,四肢沉重应健脾化湿,湿重导致沉重,清阳不能实四肢,脾胃之气不实四肢,四肢乏力。痿证有阳明热症,也有肺热证,开始都有发烧,热行于胃肺,清宣肺胃之热,进一步热退后,就健脾,针刺阳明、太阴。2、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是水谷精微化生之处,滋养其它脏腑,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五脏六腑之大源,治疗传统疾病都要注意胃气,盛衰有无。在治疗上无论何病都要注意保护胃气,不能治病伤胃气,尽量保护,或少伤胃气,要看到病,还要看到人,保胃气,存津液,其它病,肝心肺肾,有时疗效不好时,就要调胃气,补胃气,补充人体正气,对肺有补土生金,生津,有些病总治不好,有的补肾,先天之本,有的补脾,后天之本。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故病越来越多,万物从土而生,宜从土而归,所以补肾不如补脾,诊断注意胃气,用药不许伤胃气,诸病不愈要考虑从胃治起。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6 发表于: 2012-04-14
第六节 灵枢-本神篇
分三段,第一段,神志的分类与概念,本是探求本源,本质。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7 发表于: 2012-04-14
凡针刺的时候,最重要的法则是什么呢?首先必须要本于神,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精神,安静医生的心情和情志,静下来神气才能充实,才能充沛,诊断治疗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神气贯到针中。从针刺引出神的重要性,血脉营气精神都属于精,精神一类。都是五脏所藏,五脏藏神,藏精,血的产生需要有神气,气血充足了才能产生神。淫泆就是过分,离脏就是离开内脏,本来血脉营气精神是五脏之所藏,甚至过于紊乱了,就可离开人体,叫离脏。精神神气就会夺,失,去失,魂魄不能藏,飞扬,散乱,散失,恍乱是不调理,不治,志意不调理了,智慧和思虑这些神的功能都要失去,聪明才智没有了,考虑问题也考虑不下去了,出现这样一些严重情况,是为什么呢?这是天的问题,自然导致的还是人的过错?罪在于天还是过在于人呢?岐伯回答说:天对于我们人来说,对于生命来说,是德,它给我们的是德,天德,天德对人体的作用是生机,给人体的生机,具体说,天之德比如大气、雨露等。给人以阳气而产生生机,才有生命的发生发展和壮大。地气属阴,天德属阳,地之气主要指有形之物,包括饮食水谷,地给人的是气,天德下流,地气上升,薄是相互结合,天地之气相结合,阴阳之气相结合,才有生命,人。故生命的来源首先是精,先天之精。具体概括神,两精相搏谓之神,阴阳两精相互结合就产生神,生命。这是指生命的产生,对于一个生命个体,更需要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相合而产生神,生命之初是阴阳两精相合,生命之后既有阴阳两精相合,又有先后天两精相合,人才有神。魂随着神往来,神动魂也随着动,神能静藏,魂也静藏,这叫魂。魂藏的时候无感觉,不能藏才出现梦幻、夜游、幻觉、幻视、幻听、幻触等这些幻觉。都属魂不藏的表现。张介宾讲:精对神而言,则神为阳而精为阴,魂对魄而言,则魂为阳而魄为阴,故魂则随神而往来,魄则并精而出入,盖神之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这是对神魂魄意志分类的神而言,魄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则魂荡。人失眠是心神不安,心神不藏,梦多睡少,心神不能藏,魂也不能藏,随神往来,稍一睡就很多梦。魄又是神的一种,阴精或代指形体,魄附于神,附于形体,形体健壮,魄就充沛。魄的表现,张介宾讲:盖精之为物,重浊有质,形体因之而成也,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痛痒、皮肤冷热感觉这些与生俱来的反应,这些感知,一晃一眨眼,这些先天就有的感知属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接受,担任,对外界事物能够接受,感受到的各种现象,能够自己有体会,认识,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心的功能。日有所新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追忆,也可是意念一动,一生,这叫动。心是任物的,对外来事物心理产生一动,这叫忆,这是意向,不是最后决定了,这叫意。就是一想,有意无意。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意存起来时,确定下来了,就叫志。坚定不移,立大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要达到自己的志向,必须反复考虑,反复计度,衡量,这叫思。思考,思虑。认真思考了,想问题就比较远了,由近及远,慕逆将来,思考比较深了,就考虑到将来的问题,这叫虑。因为考虑得很深入,很仔细,很成熟,处理事物,为人处世,处物,自然就是智慧。这叫智。总的是: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思虑志这些方面。所以智者,有智慧的人,他们在养生时,必须顺应四时,把人和自然界联系在一起,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适应寒暑阴阳的升降,来调养自己的身体。顺应、适应大自然的变化,调和自己的情绪,居住环境要安静,适应自己的环境,平静地对待它,安居处,既要选择合适的居处,又要适应环境,情绪不平稳不行,要调和自己情绪,调和阴阳,节制阴阳,节制性欲,调节刚柔,顺四时,适寒暑,和喜怒,安居处,节阴阳,调刚柔。如果能做到这些,则大的邪气就不可能侵犯人体,因为这样做,正气很充足,血脉营气精神都很充沛而调和,身体就能抵抗邪气侵犯和精神因素的刺激。邪不可干。达到长生久视,视就是活,长寿,生命长久。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8 发表于: 2012-04-14
理论阐释:1、神的概念。神指三个方面。①、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叫神。故物之生谓之化,物之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无方谓之圣。②、人体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何者谓神,血气以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俱,乃成为人。声音、面神,切脉的神,眼、面色有无神,这些生命活动的现象,叫神。人有神,就是生命力旺盛。③、人的精神意志,情志活动。特别是神魂魄意志思智虑主要是讲神。2、思维活动的过程。在心的主导下,由五脏配合来完成的。它有五个不同的阶段,意志思虑智。和现在心理学的认识,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比较、分析、综合、判断等过程相似。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89 发表于: 2012-04-14
临证指要1、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问题。在针刺及其他的治疗活动中,都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神气的作用,调动病人神气发挥作用,才有疗效。二是医生的神气,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治疗才有效,才好。病为本,技为标,病人的神气是根本,医生和治疗技术是标。精神不进,志意不活,故病不可愈。没有病人的正气,再高明也治不好病,正气如何,神存在与否,是第一位的,医生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临床上,要以察神治神为首务,一要察病人之神,神气,了解机体状态,察神看形体、脉象、眼神、面色等,二是要调动病人之情,解除心理障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医生配合。三是医生用目光制约病人心理活动,促进其血液流动,还要调整医生神气,神气已至,慎守勿失,守住这个精气,手象握老虎一样,不放松,集中精力,凝神定志。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