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483阅读
  • 315回复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南蛮、北戎、东夷、西狄看汉语类语言拓展思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0 发表于: 2011-04-27
鲜卑族
百科名片
   鲜卑族泥人出土物鲜卑族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部落,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曾归附东汉。匈奴西迁後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

目录

鲜卑起源先秦文献中的东夷
考古论证
鲜卑与东胡
鲜卑人的血缘
迁徙简介
历史事件汉朝
三国
东晋十六国概述
赵、后赵的对峙与统治
冉魏灭后赵,前燕灭冉魏
前秦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后北方的大分裂
北朝时期北方民族间的融合统一与分裂
南北朝道武帝建立北魏和北魏的崛起
北魏太武帝马踏漠北,一统北方
北魏孝文帝的卓越改革
北魏的分裂与北齐北周的建立
北周统一北方
鲜卑的汉化
鲜卑族的演变发展鲜卑分裂
今天的鲜卑族
鲜卑族的宗教
民族文化诗歌
语言文字
宗教
鲜卑族的婚姻家庭和文化习俗
鲜卑古墓群
鲜卑山鲜卑起源 先秦文献中的东夷
考古论证
鲜卑与东胡
鲜卑人的血缘
迁徙简介
历史事件 汉朝
三国
东晋十六国 概述
赵、后赵的对峙与统治
冉魏灭后赵,前燕灭冉魏
前秦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后北方的大分裂
北朝时期北方民族间的融合统一与分裂
南北朝 道武帝建立北魏和北魏的崛起
北魏太武帝马踏漠北,一统北方
北魏孝文帝的卓越改革
北魏的分裂与北齐北周的建立
北周统一北方
鲜卑的汉化
鲜卑族的演变发展
鲜卑分裂 今天的鲜卑族鲜卑族的宗教民族文化
诗歌 语言文字 宗教鲜卑族的婚姻家庭和文化习俗鲜卑古墓群鲜卑山展开 编辑本段鲜卑起源
  东夷鲜卑举族从山东半岛越海迁徙到了东北辽东一带。在这里,他们遭遇了另一支源远流长并且顽强彪悍的民族—肃慎。远来的东夷鲜卑无意也无力与肃慎发生更大的 冲突,只能继续北迁。高寒多林木的大兴安岭和水草盈盛的内蒙东部草原,最终成为先秦鲜卑的生息之地。   关于“鲜卑”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国语·晋语》说,周成王姬诵平息武庚的叛乱后,成王亲自来到歧阳(今陕西歧山县东北),大会天下诸侯和四夷君长,鲜卑也被邀请出席;然而在当时中原 人心目中鲜卑和楚都是被排除在诸夏之外的蛮夷,所以不能上台参与会盟,只能替大会守护拜祭山川与神灵的火堆。此篇以及其它先秦时期的相关记录,均 证实“鲜卑”一词作为族名在匈奴突击东胡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注】: 《国语》卷十四,《晋语八》:《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为盟。韦昭注:蕝,谓束茅而立之,所以缩酒;望表,谓望祭山川,立木以为表,表其位也。鲜卑,东夷国。燎,庭燎也》。   三国时东吴史学家韦昭在注解《国语》该文时曾讲,鲜卑来自东夷国。有学者赞同这个说法,并进一步阐述“鲜卑是上古东夷大支系邾娄---重黎---祝融的后 代”,更有史学家推测鲜卑先世可能是古老文献《竹书纪年》所录九夷中的白夷,属于东夷北支系统;联系《史记鲁周公世家》提到武庚的叛乱正 是在东夷地区,鲜卑得以参与诸侯大会极有可能是出于周成王安抚东夷诸国的怀柔策略。那么鲜卑族源究竟何处?就如同不能贸然说大河之水来自哪一条支 流一样,考证鲜卑的根源在没有人类学和语言学强力支持的前提下,同样不能得到精确的判断。我们只好凭借现有书籍资料进行推测。总结方家的言论及各种载籍, 我以为鲜卑祖源为东夷之一的说法更符合史实,能够解释先秦史书中关于鲜卑记载的来历。那么,作为东夷之一的鲜卑又是如何与草原上的东胡发生关联的呢?这就得从东夷说起了。
先秦文献中的东夷
  特指位于今山东半岛与淮河以北的那些非华夏各国与部落。东夷诸国与殷商王朝为同源关系,文化习俗相近[。商纣王鹿台自焚后,周武 王把他的儿子武庚流放到东夷。武王薨后成王继位,武庚与周政权派驻监控东夷的蔡、管、霍诸侯国一齐反叛。成王与叔叔周公很费了些力气才诛杀了武庚,放逐了 蔡国国君等起事者。鲜卑大概就是这时被召会到歧山参与诸侯大会的。随后,成王封姜太公于齐地,封周公的长子姬伯禽到鲁地,以齐鲁两国镇守东夷,冀望从此杜 绝殷商一系。因为周王朝持续的讨伐与齐鲁两强长期的同化,东夷势力渐渐逃匿、消亡或融入华夏文明; 而东夷鲜卑则被西周王朝排挤打压得无路可走,二者都不得不 依靠卓越的航海技术逃避被囫吞的命运。由于姬周以属国身份取代商朝于伦理不合,普天之下不愿称臣事周而远走高飞的何止伯夷、叔齐二人;只是东夷鲜卑的出走 可能并非完全出自“不食周粟”般的秉义之举,也有为了躲避大陆政权高压手段的无奈。西周伊始,东夷鲜卑举族从山东半岛越海迁徙到了东北辽东一带。在这里, 他们遭遇了另一支源远流长并且顽强彪悍的民族---肃慎   远来的东夷鲜卑无意也无力与肃慎发生更大的 冲突,只能继续北迁。高寒多林木的大兴安岭和水草盈盛的内蒙东部草原,最终成为先秦鲜卑的生息之地。
编辑本段考古论证
  考古发现为先秦鲜卑迁居说提供了佐证。据1961年的《文物》杂志介绍,1960年夏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盟扎赉诺尔矿区北部达 兰额罗木河东岸发现了鲜卑早期墓群。这座大型的古墓群考证约为二千九百年前至东汉初期的鲜卑人墓地。考古部门清理了31座古墓,出土遗物300余件。这些 古墓均为土坑竖穴墓,葬具为木棺,多为单人墓葬。墓中的尸骨几乎都是仰身直肢,头向北安放在棺木中。墓葬中还有大量的牛、马、羊殉葬和陶器、铜器、骨器、 木器、贝壳等随葬品,其中袋形三足陶铜器和头北单茔墓葬方式都说明了墓群主人与黄河流域文明悠久的联系,木器和贝壳等随葬品的出土更让人猜测他们与东夷文化的渊源。 鲜
编辑本段鲜卑与东胡
  鲜卑源于东胡别支是如今最广泛的说法。东胡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古老游牧民族,族名最早见于《逸周书》之《王会篇》。东胡强盛在战国中叶,频繁 与赵、燕等国互相攻掠。《史记》记载赵国李牧曾“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战国后期,东胡屡屡劫掠燕国,燕昭王不堪 其扰,派大将秦开(即与荆轲同刺秦王的秦舞阳之祖父)到东胡做人质,伺机窥探军事与地理机密。秦开回国献策,燕昭王当即兴师讨伐,大败东胡拓地千里;东胡 王北遁。始皇帝统一华夏后,继续对北方诸胡用兵,然而强悍的秦军并没有打跨“逐水草而居,往来飘忽不定”的东胡部落,倒是与东胡先后崛起的匈奴一 举终结了东胡的历史。绝世枭雄冒顿单于用骄兵之计歼灭了毫无防备的东胡于是匈奴尽占东胡的土地、人口和畜产,雄霸朔方傲视大漠;而东胡余部逃 散。   《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和《十六国春秋》均说鲜卑就是东胡的余部[12]。晋代王沈编纂的《魏书》与司马彪的《续汉书》等史籍也 提到,鲜卑与东胡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东汉的服虔则说:“东胡,乌桓之先,后为鲜卑。”如果结合他曾说过的“山戎,盖今鲜卑也”,依稀能够看到山戎 或东胡与乌桓和鲜卑关联的影子。旅美著名语言学家朱学渊在他的著作《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中论述,“族名乌桓是‘乌洛浑’的缩音,蒙古语‘山’的发音是 ‘乌洛’,乌桓就是春秋时期的山戎”。   该说似乎更印证了以上观点,不过“东胡---鲜卑”学者说有个漏洞却不能不提:诸多典籍都提到“别依鲜卑山,故因号 焉”为鲜卑族名的来历。也就是说,“鲜卑”这个称谓只有在“别依鲜卑山”后,才会“因号焉”;但有史料表明,“鲜卑”族名,远在“退保鲜卑山以前”就存在 了,学者否定鲜卑源于东胡说法。   综上所述,先秦古籍里对“鲜卑”的记载与后世“鲜卑”民族有着某种特定联系,鲜卑族源并非因山得名那样唐突。
编辑本段鲜卑人的血缘
  《世说新语》第27《假谲》载王敦称晋明帝为:“黄须鲜卑奴”,并称其相貌特征是“黄须”。注引《异苑》所载王敦语作:“黄头鲜卑奴”,并加以解释:“帝所生母荀氏,燕国人,故貌类焉”。黄头指的是金发,黄须指的是黄胡子,可见晋明帝的相貌特征就是金发黄胡子,具有白种人的相貌特征。《晋书》卷6《明帝纪》亦载王敦称晋明帝为“黄须鲜卑奴”,并称“帝状类外氏,须黄,敦故谓帝云”,明确指出晋明帝的相貌与其母族相近,说明其母族的相貌具有白种人的特征。既然晋明帝被称为“黄头鲜卑奴”或“黄须鲜卑奴”,其生母荀氏应为鲜卑人。   晋明帝生母荀氏的身份是宫人,《晋书·后妃传》未载其出身,《晋书·明帝纪》称其为“燕代人”,据《晋书·地理志上》:“起雁门以东,尽辽阳,为燕代”,则“燕代”一词显然指的是地理范畴。但《晋书·刘聪载记》称“鲜卑之众星布燕代”,足见燕代地区是鲜卑人的主要分布区,《晋书》之所以称荀氏为燕代人,是本着为尊者讳的原则,不直书荀氏为鲜卑人,而以与鲜卑人关系至为密切的燕代地区代指。《异苑》称荀氏为“燕国人”,此燕国是指鲜卑人建立的前燕政权,也是以此暗示荀氏是鲜卑人。但鲜卑慕容氏一直到公元337年始称燕王,《晋书》卷6《明帝纪》称晋明帝死于大宁三年(公元325年),“年二十七”,中国古人计年龄称虚岁,则晋明帝生于公元299。其母荀氏当生于公元280年左右,或更早些时候,当此母子在世时,慕容氏的政权尚未定名为“燕”,称荀氏为“燕国人”,是后代人记前代史事却习用后代的称号,显然不如《晋书·明帝纪》称“燕代人”准确。此中燕国应当是古燕国,即燕召公所封的燕国,囊括今辽宁,吉林部分地区,朝鲜北部地区。东汉公孙家族战败后中原失去控制,朝鲜北部的乐浪郡叛乱独立,辽宁吉林部分大多落入鲜卑人手中。   东晋人认为,晋明帝因母亲是鲜卑人而相貌类似于鲜卑人,所以才被称为“黄头鲜卑奴”或“黄须鲜卑奴”,证明“黄头”或“黄须”正是鲜卑人的相貌特征。金发是白种人的显着特征之一,可见鲜卑人、至少是东部鲜卑人中,存在相当数量的白种人。晋明帝生母荀氏生于公元3世纪下半叶,所以说,东北亚的东南部地区,至晚在公元3世纪,就已经有白种人的部族居住,只不过他们在当时被看成是鲜卑人。   不仅东晋人把“黄头”或“黄须”看成是鲜卑人的相貌特征,在唐朝人的观念中,鲜卑人的相貌特征仍具有金发碧眼等白种人的特点。唐代诗人张籍的《永嘉行》开篇即是:“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 ,显然咏的是西晋灭亡的史事,诗中称鲜卑为“黄头”,反映着在唐代通行的观念中,鲜卑人最明显的相貌特征是“黄头”。苏轼在观赏唐人韩干的画时赋诗,其中一句是:“赤髯碧眼老鲜卑” ,说明在唐人的画作中,鲜卑人的形象还是黄须碧眼的,反映出唐代社会普遍将黄须碧眼看成是鲜卑人的相貌特征。   公元3世纪,东北亚地区的白种人不仅存在于鲜卑人之中。《魏书·安同传》:“安同,辽东胡人也。其先祖曰世祖,汉时以安息王侍子入洛,历魏至晋,避乱辽东,遂家焉”。安同祖先为安息人,即属伊兰人种,显然是白种人的后裔。为避战乱,安同不是向自己祖先所居的西方迁徙,而是向东北迁入辽东地区,并在此定居下来,可见这里有着吸引他的外部环境。东北亚的西南部地区有白种人部族居住,很可能是原因之一。   下至唐代,居住在东北亚的白种人部族分布范围更加广泛。杜甫的《悲青阪》诗说:“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可证奚族中有黄头发的部落。《新五代史》卷73《四夷附录》与《旧唐书》、《新唐书》的《室韦传》都提到室韦诸部中有“黄头室韦”,也称“黄头部”,在岭西室韦的东南,“此部落兵强,人户亦多,东北与达姤接” ,“达姤,室韦种也,在那河阴,冻末河之东,西接黄头室韦,东北距达末娄” ,则此黄头室韦约在今嫩江与松花江合流处以西,大兴安岭以东。《新唐书》卷110《李多祚传》:“李多祚,其先靺鞨酋长,号‘黄头都督’,后入中国,世系湮远”,说明唐代靺鞨人中也有黄发碧眼的部族。
编辑本段迁徙简介
  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中部与北部,其名则始显于东汉初年。语言、习俗与乌桓同。秦、汉之际匈奴灭东胡,乌桓、鲜卑并受匈奴役属。汉武帝大败匈奴,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人随之南迁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一部分(拓跋部)则南迁至大泽(呼伦贝尔草原)。东汉初,乌桓内迁,鲜卑又因之迁到五郡塞外。北匈奴西迁,鲜卑进至匈奴故地,并其余众,势力渐盛。汉桓帝时,首领檀石槐建庭于高柳北弹汗山( 今山西阳高西北 ),组成诸部军政联合体 ,东 、中、西3部各置大人率领。檀石槐任用汉人 ,制法律 ,由汉地输入铁器,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其势力“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尽有匈奴故地。檀石槐死后,诸部联合瓦解,有步度根、轲比能等首领,各拥所部,附属汉魏。魏晋时期,北方草原上活动的主要是鲜卑各部。有人认为,“西伯利亚”一名的产生可能就与鲜卑人当年的活动有关。晋南北朝时期,内迁鲜卑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 西秦 ;秃发氏曾 建立南凉 ;拓跋氏先建代国,后改魏,终于统一北部中国。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鲜卑化汉人高氏与鲜卑化匈奴人宇文氏分别建立北齐、北周。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浑迁到青海统治羌人,直到唐初才为吐蕃所灭。   内迁鲜卑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渐与汉族及其他各族融合。鲜卑汉化尤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汉姓后称元宏)改革最为激进。后虽有反复,但降至隋唐,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
编辑本段历史事件
汉朝
  西汉时期的鲜卑几乎名不见经传,只是个屈膝于强大统一的匈奴帝     东汉-鲜卑等部
国下的小部族。鲜卑登上历史舞台要从东汉说起。东汉初,鲜卑族从属于匈奴,建武二十一年(45年),汉辽东太守祭彤大败鲜卑人,收其地,其首领偏何率部降汉。不久,鲜卑族另一部落首领仇贲到洛阳朝见汉皇,刘秀封其为王,与宁城护乌桓校尉同辖鲜卑人。及至北匈奴被汉击溃,鲜卑人乘机进入匈奴故地,将当地人遗留的匈奴人同化为鲜卑族人。东汉桓帝时,鲜卑人在其首领檀石槐领导下,制定了法令,发展了农牧、狩猎、捕鱼等业,并在仇水(今河北怀来)建立行政中心,自分其地为三:右北平以东为东部;右北平以西为中部;上谷以西为西部。今河北承德地区南境为乌桓之地,其中部和北部概属鲜卑所辖。熹平六年(177年)鲜卑领兵南下扰边抢掠,东汉军前往击之,败归。东汉晚期东胡、北鲜、西羌三边地区皆与汉朝对峙和冲突。但最终为东汉击败。
三国
  东汉末年,檀石槐一度统一了鲜卑诸部,在长城以北的广袤地域,建立了东、中、西三部的军事部落     三国-鲜卑等部(公元236~262)
大联盟。但延时不久,鲜卑又陷于诸部林立的分散状态。东汉丞相曹操当权时,西部鲜卑叛离,漠南自云中以东分裂为三个集团:一是步度根集团(檀石槐后裔),拥众数万,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二是轲比能集团,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来联盟“东部大人”所领属的若干小集团,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其中轲比能集团势力强,影响大。袁绍据河北时,汉人为避其苛虐刑政,多投奔鲜卑轲比能,轲比能令其族人向汉人学汉语,学汉字,学兵器制造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建安年间,曹操驻军幽州时,轲比能等鲜卑首领通过乌桓首领阎柔贡献方物,表示臣服汉朝。直至后来三国时期的魏国曹丕,对这些首领依然给予安抚。黄初元年(220年),轲比能向魏文帝曹丕献马;二年,轲比能交还留居鲜卑的汉族500余家归汉;三年,又率部3000余骑,驱赶牛马7000余口与魏国“互市”,再送归汉人千余家返回上谷等地。后轲比能集团势力不断强大,先后兼并了步度根等部,最终统一了漠南地区。轲比能强大后,屡犯魏国边境,后为幽州刺史、护乌桓校尉王雄遣刺客所杀。漠南统一局面又再度陷于四分五裂之中。东部鲜卑先后兴起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三股势力,他们乘机南迁,占有乌桓故地。宇文部本非鲜卑,后来东迁辽东与鲜卑人杂处,归附檀石槐后,逐渐鲜卑化。段部出自辽西鲜卑,居地中心在令支(今河北迁安县)。
编辑本段东晋十六国
概述
    西晋-鲜卑等部(公元281)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部的统治者形成了纷争割据的局面,在100多年中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史书称"五胡十六国",其实,建立政权的不只五个少数族,也有汉族:割据政权也不只16个。在这100多年中,鲜卑族先后建立九个政权:辽西(今辽宁、河北一部)、代(今内蒙古西部、山西北部,后改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宇文(史称北周,今河北北部)、前燕(今河北、山西、河南和辽宁一部分)、后燕(今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辽宁一部分)、南燕(今山东、河南一部分)、西燕(今陕西、山西一部分)、西秦(今甘肃西南)、南凉(今甘肃西部、青海一部分)。
赵、后赵的对峙与统治
  西晋灭亡后,匈奴部族统治者刘聪占有了北方大部分土地,公元318年刘聪死,刘曜乘内部变乱之机,夺取政权,迁都长安称帝,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公元319年,石勒反刘曜,自称大单于、赵王,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市),以河内等24郡为赵国,拥有民户29万,史称后赵。后赵羯族地位优越,时称“国人”。石勒为巩固其统治,重用汉族人赵郡张宾为谋士,采用汉族的一些统治政策,国力日强。公元321年,遣石虎进取幽州,俘刺史段匹磾,幽、冀、并三州皆归属后赵。不久,石虎又率军进讨鲜卑郁粥于离石,郁粥逃奔乌桓,石虎悉降其众,继尔南下,尽收河南之地。前赵与后赵为争夺地盘,多次交战,公元329年,石勒攻灭前赵,并有关陇之地。后赵之地“南逾淮海,东滨于海,西至河西,北尽燕代”,统治了北方广大地区,与江南的东晋政权形成北南对峙局面。石勒在位期间,实行过一些汉化政策。
冉魏灭后赵,前燕灭冉魏
  石勒死后,石虎继位,于公元335年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石虎荒淫残暴,任意迫害人民,在邺城大建宫室,筑楼台高阁,众役繁兴,加之征辽西、征东晋的穷兵黩武,终于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强烈反抗。公元349年,梁犊率边兵起义,打击了后赵的统治者。石虎病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帝位,自相残杀,后赵大将军冉闵(汉族人)乘机依靠汉族人民的支持,起兵攻杀后赵皇帝石鉴,夺取政权,国号大魏,史称冉魏,仍都邺城。   冉魏主张民族复仇,号召汉族人起来杀胡羯,结果“爆发了多年来汉族人对胡羯的积忿(范文澜《中国通史》)”,致使北方各地汉族人民群起响应而斩胡羯(史载仅邺城即杀死20多万人),引发了胡人的猛烈反扑,冉闵领导汉族军民进行了反击,并于公元352年正月破襄国,杀后赵主刘显(匈奴人)。公元352年,鲜卑族首领慕容俊从东北攻入冀州,冉闵率军殊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兵败被杀,企图南逃的20余万汉族人民也惨遭屠杀,冉魏政权仅两年零8个月就覆灭了。
前秦统一北方
  慕容俊灭冉魏后,自称皇帝,迁都于邺,国号燕,史称前燕。前燕占据北方东部广大地区,但在北方西部又分裂为四个政权:氐族苻氏建立前秦,占据今陕西省;氐族杨氏建立仇池,占有今甘肃东南部;汉族张氏建立前凉,占据今甘肃西北;鲜卑族拓跋氏建立代,占据今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   前秦苻氏政权,废除了石虎统治时的一些苛政,又以汉人王猛为谋主,整顿吏治,加强军备,发展生产,10余年间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势力。从公元370年至376年间,先后攻灭前燕、仇池、前凉、代四个政权,统一了北方。
淝水之战后北方的大分裂
  前秦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后,苻坚又于公元378年派军南向进攻东晋,企图统一全国,淝水之战为东晋谢玄所败。由于国力大伤,鲜卑和羌族上层分子,乘机脱离前秦控制,各自建立政权,3年间相继出现了后燕、后秦、西燕、西秦、北魏、后凉六个政权。分裂林立的各个政权,经过10年左右的相互战争,后燕灭西燕,拥有北方东部地区;后秦灭前秦、后凉,拥有北方西部地区;后燕与后秦东西相对。公元395年,后燕攻北魏,惨遭失败而衰落,分裂为南燕、北燕,北魏则强盛起来。北方西部,匈奴、鲜卑、汉族上层分子又扩张势力,先后建立了南凉、西凉、北凉、夏四个政权。北方又呈现分裂割据局面。各政权统治者纷争战乱50多年,使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受到极大破坏,是历史上北方各族人民极度痛苦的时期,直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了这种局面。
北朝时期北方民族间的融合统一与分裂
  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魏政权统一了北方,与南朝形成南北对立的局面。公元534年,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北周又灭北齐,至公元581年北周为隋所代。天下经历的四百年的折腾重归一统。而北方这140多年,历史上称之为北朝。
编辑本段南北朝
道武帝建立北魏和北魏的崛起
  鲜卑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酋长拓跋诘芬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酋长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376年,前秦苻坚攻代,什翼犍战死,代灭。淝水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公元386年,鲜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孙)恢复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公元395年,后燕攻北魏,拓跋珪在参合陂(今山西大同东南)大败后燕军,并乘胜南下,夺取中山(今河北定州市)、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重要城镇,拥有黄河以北地区,成为北方的强大势力之一。   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称皇帝--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击败后燕进入中原后,奖励农业生产,其奴隶主贵族也逐渐汉化转化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纳汉族大地主参加统治集团,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
北魏太武帝马踏漠北,一统北方
  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嗣(魏明元帝)、孙魏太武帝拓跋焘承其前业,擢用汉族大地主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渤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数百人担任官职,形成了拓跋贵族与汉人世家豪族的联合封建政权,国势大盛,   拓跋嗣死后,16岁的拓跋焘即位,即位之初就以少胜多,顶住了当时北方大漠政权——柔然的疯狂入侵。拓跋焘开始主动反击柔然,先后13次出兵柔然,以429年战果最为辉煌(参见百科北魏破柔然之战)征服了漠北一带,柔然臣服,为日后统一北方又迈出重要一步。另外,在对柔然的作战中,俘获的牛羊骆驼等牲畜也为北魏缓解了后来的饥荒。   于公元427年,用3万骑兵攻破了坚不可摧的统万城,从此北魏统一北方的形势已经不可逆转。   于公元431年灭夏,平山胡,西逐吐谷浑,又于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使北方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于统一,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拓跋焘统一北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同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环境。
北魏孝文帝的卓越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在位期间,进行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实行均田制和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政策。492——493年迁都洛阳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者力求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使鲜卑贵族进一步封建化,并与汉族地主紧密结合,更有效地共同统治各族人民。因此冯太后和魏孝文帝元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①首先整顿吏治。延兴二年(472),政府规定,地方牧守治绩 好的可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②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③太和八年(484)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卖,离职时移交下任。④九年十月,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 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还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见均田制)。⑤九年或十年初,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 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⑥十年,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⑦十八年,孝文帝排除穆泰、元丕及太子恂等鲜卑旧贵族和保守势 力的反对,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⑧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主要是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话;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 高门通婚。⑨太和中,议定百官 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谓四姓,一说为中原汉族高门崔、卢、李、郑,一说为汉族甲、乙、丙、丁四种郡姓,后者似为确。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   均田制政策。北方广大地区由于战乱,户口流徙,田园荒芜,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北魏政权为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颁行均田制。先审定户籍,再按户口分配土地,实行新的租调制。奴婢和牛都可受田。均田制在当时地旷人稀的前提下施行,在不损害地主阶级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施行,有益于生产发展和稳定的。北方大量的荒地被开垦,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农业的发展,使养蚕、牧畜、酿造等农村副业也发展起来,改变了北方荒凉残破的景象。   汉化政策。北魏统治下的中原,以汉族为主,具有较高的封建文化,魏孝文帝在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消除鲜卑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即封建化,在服饰、语言、丧葬、通婚、吏治、门阀等制度方面都有相关的汉化规定。这些改革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进入封建社会,适应了各族人民间的自然融合趋势,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北魏的分裂与北齐北周的建立
  北魏末年的农民大起义动摇了统治者的基础,内部发生变乱。公元530年,魏孝庄帝杀死了专权的尔朱荣,尔朱兆(尔朱荣弟)又杀死北魏孝庄帝,立元恭为帝,政权又为尔朱氏所握。后来尔朱氏又为其部将鲜卑化的汉人高欢所灭,高欢杀元恭,另立元修为帝(魏孝武帝)。元修为摆脱高欢所控,从洛阳出逃,奔镇守关中的将领宇文泰。此后,北魏分裂为两个政权:高欢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宇文泰杀元修,立元宝炬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   公元547年高欢死,其子高澄、高洋相继执政,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元善见,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都邺。   西魏在汉化很深的鲜卑人宇文泰执政下,国势日盛,公元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魏恭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公元560年,周武帝宇文邕采取了一些经济政治的重大举措,国势日渐强大。
北周统一北方
  北齐与北周东西对峙。公元576年,北周发兵攻北齐,先占晋阳,继又东进,577年攻陷北齐邺城,北齐亡,北方归于统一。周武帝灭北齐后,又进军南方的陈朝,取得了长江以北的土地,北周领域扩大,为后来隋朝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隋唐以来,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但他们的后裔却在这两个朝代居于重要地位。隋唐的建国者杨、李二家即是鲜卑化的汉人,而他们的母、妻又是汉化的鲜卑人。至于两朝的达官显宦有很多鲜卑人--位至宰相的就有20余人,其他如尚书、侍郎,地方上的都督、刺史,更不胜枚举。这不仅表明了这时北方与中原的民族融合的深度,也显示了鲜卑人在社会重要性方面的广度,如隋代筑造学家宇文恺,《切韵》作者陆法言,唐初权相长孙无忌,中唐诗人元稹,直至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鲜卑的汉化
  {1}迁都洛阳{2}政治制度;采用汉族官职,律令。{3}社会制度;朝廷中兴、心必须使用汉语,穿戴汉服,改姓汉与汉族通婚。{4}思想文化;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编辑本段鲜卑族的演变发展
鲜卑分裂
  在西晋时期鲜卑分为三大支部。   东鲜卑   东部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   其中段部被羯人的后赵击溃,融入中原。有人认为该部与宋朝时期的大理段氏有关。   慕容部的慕容皝创立大燕国,史称前燕。前燕能臣慕容恪死后衰落,慕容昧(字景茂)为王时亡于氐人苻氏的前秦。慕容恪的弟弟慕容垂降前秦。384年,在前秦淝水之战败于东晋之后,慕容垂复国建立燕国,史称后燕。后来后燕被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击溃。后燕慕容德成立南燕。南燕也被北魏所灭。(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等人均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出现在虚构人物“慕容复”的“大燕皇族世系表”中。)   宇文部与高句丽通好,但败给了慕容皝的前燕。之后南北朝时期宇文氏篡西魏成立北周。北周后为外戚杨坚所篡,成立隋朝。宇文部落中的迭刺部后来是契丹创始时期的“契丹八部”之一。   北鲜卑   北部,有著名的拓跋部,以及与其多次交战的柔然。   386年,代国后代拓跋珪自称代王,建立北魏。北魏后来统一中国北方,在南北朝初期与南朝对立。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代替。   柔然与南北朝时期统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跋氏多次交战。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室韦的祖先。室韦是蒙古人的祖先之一。参见柔然。   西鲜卑   慕容皝的哥哥率部从东北迁到青海东部,称为吐谷浑。吐谷浑在鼎盛时期占据现青海、甘肃、新疆南部、四川西部。663年(唐龙朔三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灭亡。   鲜卑与匈奴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赫连勃勃成立夏国。参见匈奴。   在阴山以北,鲜卑与敕勒融合形成乞伏部。383年,前秦的乞伏国仁在淝水之战之后造反,后在现甘肃榆中成立秦国,史称西秦。400年,西秦被羌人姚氏的后秦击败,乞伏乾归投奔南凉。409年乞伏乾归重建西秦。431年西秦被赫连氏的夏国所灭。   秃发氏与拓跋同源。397年,后凉的秃发乌孤叛变独立,建立南凉。414年南凉灭于乞伏的西秦,秃发部人投奔北魏,被赐姓“源”。
今天的鲜卑族
  大多数的古鲜卑人后裔都融入了汉族,还有少部分融入了契丹,更少的一部分演变为了锡伯族。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锡伯族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锡伯”是本民族的自称。口语称siwe,书面语称sibe。历史上有“须卜”、“室韦”、“失韦”、“失比”、“西伯”、“席伯”、“席北”、“史伯”、“锡窝”等不同译音,都是siwe的同音异写。锡伯族的祖先是东胡系的拓跋鲜卑。早在东汉以前就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以“嘎善洞”为中心的地带,以“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公元48年以后从大兴安岭迁移到呼伦贝尔地区。此后又往南迁徙。386年,拓跋鲜卑的大部分进入中原,建立北魏政权,而另一部分以“室韦”为号,在嫩江左岸的绰尔河、洮儿河等河流域活动,其中的一部分室韦成为锡伯族的祖先。   在唐代,绰尔河流域的锡伯族先祖归属于唐。辽代,受契丹统治,多数人开始从事农业。辽亡金兴,锡伯族先祖又处在女真统治之下。元代,开始被蒙古族统治。元、明至清初,锡伯族处在蒙古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的统辖之下。1593年,锡伯族出兵随科尔沁、叶赫、哈达等组成九部联军(3万人马),与努尔哈赤交战兵败,从此,锡伯族开始部分地归属满洲。1636-1648年间,锡伯族军民同科尔沁蒙古一起被清政府编入旗兵,成为蒙古八旗的一部分。1692年科尔沁蒙古统治者将所属锡伯族军民进献给清政府,从此锡伯族摆脱了蒙古统治阶级的统治,开始被满族统治阶级控制,并被编入满洲八旗,移防黑龙江、吉林各地。1764年,清政府为了加强伊犁地区的驻防力量,抽调3000多名锡伯族军民迁徙到伊犁。从此,锡伯族形成了东西分居、小聚居大分散的局面。   锡伯族军民迁到察布查尔地区后,一直担负着屯垦戍边的繁重任务。从1765年组成锡伯营到伊犁辛亥革命,锡伯族一直是战时从征,平时生产,过着准军事化的生活。200多年来, 为保卫边疆、平定内乱、抵御外侮、建设边陲做出了很大贡献。 察布查尔锡伯族长期以来保持着自己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编辑本段鲜卑族的宗教
  北朝兴自北魏,后来北魏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所代,西魏则为北周所代。北朝诸帝对佛教的基本政策以扶持为主,但也出现两次大规模的灭佛,足以使佛教吸取其教训。   北魏共历十七帝,一百七十一年,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北魏诸帝,除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外,其余多奉佛,他们兴佛的情形,试举道武帝、文成帝、孝文帝以说明之。   道武帝是北魏的开国皇帝,鲜卑族本来对佛教不大了解,“与西域殊绝,莫能往来,故浮图之教,未之得闻,或闻而未信也”(《魏书·释老志》)。道武帝在征战过程中,接触到诸地的佛寺和僧侣,他本人好黄老,但也读过一些佛典,对于佛教,他还没有来得及兴建寺庙,延请僧侣,只听说过泰山僧朗的名声,他派人给僧朗送去一封信,以及一些礼品,称僧朗“德同海岳,神算遐长”,希望他“助威谋”,使他能够平定天下(见《北代魏天子拓跋书》,《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天兴元年(398)他下诏在京城建寺,使信众有所居止,于是,“始作五级浮图、耆崛山及须弥殿,加以缋饰,别构讲堂、禅堂及沙门座,莫不严具焉”(《魏书·释老志》)。皇始(396-397)年中,他诏沙门道果进京,令其担任僧官沙门统,绾摄僧徒。   文成帝所面对的,是太武帝毁佛的残局,他在太武帝的废佛之后大力兴佛,下诏说:   释迦如来功济大千,惠流尘境,等生死者叹其达观,览文义者贵其妙用,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斥群邪,开演正觉。(同上)     云冈石窟
文成帝下令,各州、郡、县都建造佛寺一所,凡是想出家的人,不论其年龄大小,一律听任出家。他想用佛教来化恶就善,于是,以往所毁的佛寺,又都恢复起来了,佛像经论,又得以流传,著名的云冈石窟,也在文成帝时开凿。   孝文帝刚上台的第二年,就下诏整肃僧尼,严格限制无籍游僧的活动,至于有教籍的僧人的活动,必须持有各级维那的公文,他也禁止那些不顾财力,大兴豪华大寺的做法,把佛教的发展纳入法制和秩序的规范之下。这样做,可以纯化佛教,防止那些“无知之徒”败坏佛教的声誉,对佛教来说是有益的。实际上孝文帝本人是不反对佛教的,他常在寺庙设供,承明元年(476)八月,他在永宁寺设供度僧百余人,太和元年(477)二月,他又在永宁寺设斋赦死刑囚犯,同年三月在  云冈石窟
该寺设会听讲,命中书省、秘书省和僧人讨论佛教事宜。他经常诏立寺院,承明元年八月,他下诏建造建明寺,太和元年,建思远寺,太和四年(480),诏立报德寺,太和二十年(496),诏立少林寺,供西域沙门所居。他还下令,高僧大德可以一月三次入殿,以便使他能够“进可餐禀道味,退可饰光朝廷”(《褒扬僧德诏》,《广弘明集》卷二十四)。   在佛教义学方面,孝文帝比较重视《成实论》,当时北方成实学派的重镇是徐州的白塔寺,他特意到该寺去了一趟。他对罗什非常推崇,称其“神出五才,志入四行”(《魏书·释老志》)。他在罗什生前的住处建造三级佛塔。   北齐是代东魏而立的又一个北方政权,历六帝二十八年。北齐佛教的鼎盛期是文宣帝高洋时代,高洋本人的佞佛,和梁武帝相似,他也有一份废道归佛的诏书,《废李老道法诏》,这份诏书的真实性是令人怀疑的,但其中显示出来的奉佛资料则是可以参考的,他“大起佛寺,僧尼溢满诸州,冬夏供施,行道不绝”(《广弘明集》卷四)。当时京师邺城的寺僧,“大寺略计四千,见住僧尼仅将八万”(《靖嵩传》,《续高僧传》卷十)。至于供施,高洋把国家财产分成三份,供养僧尼就占三分之一。受禅僧僧稠的影响,高洋还喜好坐禅,坐禅时整日不出。他又行素食,禁止捕杀鱼虾虫鸟。他从昭玄大统法上受过戒,又从僧稠受菩萨戒。由于他要一心事佛,把国家政事都托付给仆射杨遵彦了。   武成帝时代,北齐佛教界的风气转向颓废了,这和皇后胡氏有很大的关系,武成帝本人也奉佛,他下诏禁杀,也舍宫为寺,曾舍三台宫为大兴圣寺,为此还专门下诏,诏存《广弘明集》卷二十八。他对《大品般若》和《华严经》很感兴趣,每月要转读《大品般若》数遍,又邀请沙门慧藏入殿讲《华严经》。胡皇后在武帝死后,和僧人的交通十分密切,特别是和昙献的众所周知的暧昧关系,败坏了僧界的风气。   北周是代西魏而立的政权,历五帝二十五年,北周对于佛教,经历了奉佛、毁佛、兴佛的过程。明帝宇文毓在位三年,大造佛像,曾为先皇帝造卢舍那织成像一躯和菩萨像二躯,他也下诏建寺,此诏存于《广弘明集》卷二十八中。继位的武帝宇文邕毁佛,到宣、静二帝,又重新兴佛。
编辑本段民族文化
诗歌
  鲜卑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牧歌、思乡曲、叙空事歌、战歌等体裁。从歌词观之,其风格刚健清新,粗扩豪放,富又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北魏统一蒙古高原后,太武帝从漠北迁来30余万帐落敕勒人(汉称丁零,亦称高车)。5世纪中叶,生活在阴山一带的敕勒人大都已鲜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草牧歌,“其歌本为鲜卑语,易为齐言”,已成为千古绝唱:“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鲜卑人的宫廷音乐也有许多建树。《真人代歌》,亦称《北歌》,是鲜卑语宫廷歌曲。其内容为“上述祖宗开基的所由,下及君臣废兴之足迹。”北魏宫廷中每日早晚均唱此曲,并有丝竹伴奏。
语言文字
  据《后汉书·鲜卑传》和王沈《魏书》载,鲜卑“其言语习俗与乌丸同”,属东胡语分支,一说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认为与蒙古语“相去无几”。初鲜卑无自己文字,刻木为信,邑落传行。入中原后,通行鲜卑语,但逐渐汉化,用汉字,兼说汉话。一说北朝时曾有鲜卑文,后佚 。
宗教
  北朝兴自北魏,后来北魏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所代,西魏则为北周所代。北朝诸帝对佛教的基本政策以扶持为主,但也出现两次大规模的灭佛,足以使佛教吸取其教训。   北魏共历十七帝,一百七十一年,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北魏诸帝,除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外,其余多奉佛,他们兴佛的情形,试举道武帝、文成帝、孝文帝以说明之。   道武帝是北魏的开国皇帝,鲜卑族本来对佛教不大了解,“与西域殊绝,莫能往来,故浮图之教,未之得闻,或闻而未信也”(《魏书·释老志》)。道武帝在征战过程中,接触到诸地的佛寺和僧侣,他本人好黄老,但也读过一些佛典,对于佛教,他还没有来得及兴建寺庙,延请僧侣,只听说过泰山僧朗的名声,他派人给僧朗送去一封信,以及一些礼品,称僧朗“德同海岳,神算遐长”,希望他“助威谋”,使他能够平定天下(见《北代魏天子拓跋书》,《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天兴元年(398)他下诏在京城建寺,使信众有所居止,于是,“始作五级浮图、耆崛山及须弥殿,加以缋饰,别构讲堂、禅堂及沙门座,莫不严具焉”(《魏书·释老志》)。皇始(396-397)年中,他诏沙门道果进京,令其担任僧官沙门统,绾摄僧徒。   文成帝所面对的,是太武帝毁佛的残局,他在太武帝的废佛之后大力兴佛,下诏说:   释迦如来功济大千,惠流尘境,等生死者叹其达观,览文义者贵其妙用,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斥群邪,开演正觉。(同上)   文成帝下令,各州、郡、县都建造佛寺一所,凡是想出家的人,不论其年龄大小,一律听任出家。他想用佛教来化恶就善,于是,以往所毁的佛寺,又都恢复起来了,佛像经论,又得以流传,著名的云冈石窟,也在文成帝时开凿。   孝文帝刚上台的第二年,就下诏整肃僧尼,严格限制无籍游僧的活动,至于有教籍的僧人的活动,必须持有各级维那的公文,他也禁止那些不顾财力,大兴豪华大寺的做法,把佛教的发展纳入法制和秩序的规范之下。这样做,可以纯化佛教,防止那些“无知之徒”败坏佛教的声誉,对佛教来说是有益的。实际上孝文帝本人是不反对佛教的,他常在寺庙设供,承明元年(476)八月,他在永宁寺设供度僧百余人,太和元年(477)二月,他又在永宁寺设斋赦死刑囚犯,同年三月在该寺设会听讲,命中书省、秘书省和僧人讨论佛教事宜。他经常诏立寺院,承明元年八月,他下诏建造建明寺,太和元年,建思远寺,太和四年(480),诏立报德寺,太和二十年(496),诏立少林寺,供西域沙门所居。他还下令,高僧大德可以一月三次入殿,以便使他能够“进可餐禀道味,退可饰光朝廷”(《褒扬僧德诏》,《广弘明集》卷二十四)。   在佛教义学方面,孝文帝比较重视《成实论》,当时北方成实学派的重镇是徐州的白塔寺,他特意到该寺去了一趟。他对罗什非常推崇,称其“神出五才,志入四行”(《魏书·释老志》)。他在罗什生前的住处建造三级佛塔。   北齐是代东魏而立的又一个北方政权,历六帝二十八年。北齐佛教的鼎盛期是文宣帝高洋时代,高洋本人的佞佛,和梁武帝相似,他也有一份废道归佛的诏书,《废李老道法诏》,这份诏书的真实性是令人怀疑的,但其中显示出来的奉佛资料则是可以参考的,他“大起佛寺,僧尼溢满诸州,冬夏供施,行道不绝”(《广弘明集》卷四)。当时京师邺城的寺僧,“大寺略计四千,见住僧尼仅将八万”(《靖嵩传》,《续高僧传》卷十)。至于供施,高洋把国家财产分成三份,供养僧尼就占三分之一。受禅僧僧稠的影响,高洋还喜好坐禅,坐禅时整日不出。他又行素食,禁止捕杀鱼虾虫鸟。他从昭玄大统法上受过戒,又从僧稠受菩萨戒。由于他要一心事佛,把国家政事都托付给仆射杨遵彦了。   武成帝时代,北齐佛教界的风气转向颓废了,这和皇后胡氏有很大的关系,武成帝本人也奉佛,他下诏禁杀,也舍宫为寺,曾舍三台宫为大兴圣寺,为此还专门下诏,诏存《广弘明集》卷二十八。他对《大品般若》和《华严经》很感兴趣,每月要转读《大品般若》数遍,又邀请沙门慧藏入殿讲《华严经》。胡皇后在武帝死后,和僧人的交通十分密切,特别是和昙献的众所周知的暖昧关系,败坏了僧界的风气。   北周是代西魏而立的政权,历五帝二十五年,北周对于佛教,经历了奉佛、毁佛、兴佛的过程。明帝宇文毓在位三年,大造佛像,曾为先皇帝造卢舍那织成像一躯和菩萨像二躯,他也下诏建寺,此诏存于《广弘明集》卷二十八中。继位的武帝宇文邕毁佛,到宣、静二帝,又重新兴佛。
编辑本段鲜卑族的婚姻家庭和文化习俗
  鲜卑的婚姻制度大体上与乌桓相似,保留了掠女,以牛羊为聘礼,为妻家服役;父兄死,妻后母执嫂;女子婚嫁前有一定性生活自由。史载:“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饮讌毕,然后配合”。或说“常以季春月作乐水上,嫁女娶妇,髡头饮宴”。髡头是鲜卑发式的一个特点,男子娶妇,女子出嫁都要髡发。可能是剃发去周围,留顶发之大部分,垂辫于后。拓跋鲜卑的索头,可能就是辫发。从现象上看,包含了群婚,对偶婚、个体婚的各种形式,但原始群婚只是习俗上的残留和礼仪上的象征。已从对偶婚走向一夫一妻制,随着父系家长制的确立,也出现了一夫多妻制,并保留了一些氏族制的痕迹。因而家庭已脱离了氏族制家庭的同居关系,而进入人口较多的个体家庭生活。在个体婚制中,男性属于统治地位,由于财产的继承关系,要求女方严守贞操,鲜卑也是如此。例如,檀石槐的父亲投鹿侯,从匈奴军三年,其妻在家生一子。投鹿侯回来后,大加责怪欲杀之。其妻不得不编造谎言说:“尝昼行闻雷震,仰天视而电入其口,因吞之,遂妊身。十月而产,此子必有奇异,且长之。”投鹿侯仍不相信,其妻不得不把儿子送至娘家收养,号檀石槐。 宗教信仰,鲜卑与乌桓同,初期信崇巫术,祭祀天地日月星辰山川。进入中原及西迁关陇河西后,逐渐信仰佛教,有的兼奉道教。寺字林立、石窟遍布,著名的有大同云岗、洛阳龙门石窟、敦煌千佛洞、天水麦积崖、巩县石窟寺、响堂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等等。在雕塑绘画艺术上,既创造了佛、菩萨金刚、梵天王、飞天之类栩栩如生的形象,又展示了鲜卑文化与中原及西域文化交融之璀璨画卷,并对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 丧葬习俗方面,也与乌桓类似,敛尸以棺,殉以狗、乘马、衣物等。一般为土葬,如《宋书》记载拓跋鲜卑的葬俗说:“死则潜埋,无坟垄处所,至于葬送,皆虚设棺枢,立冢椁,生时车马、器用皆烧之,以送亡者。”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共历17帝,171年。北魏诸帝,除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外,其余多奉佛。北魏政权与佛教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云冈石窟窥探出来。从山西大同西行16公里,便到了东西绵延1公里的云冈石窟。山西大同是辽代五京之一的西京,北魏也曾定都于此,并在此建造了云冈石窟。因其高处名云冈,故取名云冈石窟。   北魏拓跋氏王朝从道武帝建都平城,直到孝文帝迁都洛阳,曾经在大同盘踞了近100年。云冈石窟即是这一时期的产物。此间北魏国力强盛,先后在军事上打败了后秦、北凉等国家,掳掠吏民工巧及宗族僧徒数万名,随之也将佛教及石窟造像艺术引介进来,从而形成中国佛教传播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凿崖造寺之风几遍及全国。   道武帝是北魏的开国皇帝,鲜卑族本来对佛教不大了解,"与西域殊绝,莫能往来,故浮图之教,未之得闻,或闻而未信也"(《魏书·释老志》)。道武帝在征战过程中,接触到诸地的佛寺和僧侣,他本人好黄老,但也读过一些佛典,对于佛教,他还没有来得及兴建寺庙,延请僧侣,只听说过泰山僧朗的名声,他派人给僧朗送去一封信,以及一些礼品,称僧朗"德同海岳,神算遐长",希望他"助威谋",使他能够平定天下(见《北代魏天子拓跋书》,《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天兴元年(公元398年)他下诏在京城建寺,使信众有所居止,于是,"始作五级浮图、耆崛山及须弥殿,加以缋饰,别构讲堂、禅堂及沙门座,莫不严具焉"(《魏书·释老志》)。皇始(公元396年~397年)年中,他诏沙门道果进京,令其担任僧官沙门统,绾摄僧徒。   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治时期,道教天师寇谦之辅佐太武帝,以道教、儒教实施统治,道教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司徒崔浩手握重权,也信奉道教,并多次在太武帝跟前抨击佛教。佛教此前在北魏十分盛行,教徒泛滥,使大量的劳动力流失。   武帝崇武强兵,大量征调青壮年入伍,但是,人力不够。泰延四年(公元438年),太武下诏征沙门50岁以下强壮者还俗服役。第二年,太武帝攻凉州,大量僧徒顽强抵抗,太武想杀尽抵抗的三千僧众,因寇谦之等请求,这才赦免。   太武帝倡导儒学,主张整饰风化。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太武帝颁布灭佛诏,限期所有师巫、沙门还俗,否则处死。沙门玄高、惠崇等违诏,太子晃和尚书韩万德庇护,但最后还是被处死。两年后,太武帝第二次大规模灭佛。佛教至此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文成帝所面对的,是太武帝毁佛的残局,他在太武帝的废佛之后大力兴佛,他下令,各州、郡、县都建造佛寺一所,凡是想出家的人,不论其年龄大小,一律听任出家。他想用佛教来化恶就善,于是,以往所毁的佛寺,又都恢复起来了,佛像经论,又得以流传,著名的云冈石窟,也在文成帝时开凿。   云冈石窟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可以产生梦想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规模宏大,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雕刻精美,而是因为它在武州山脚下巍然屹立了1500多年,目睹过一个个王朝的更替,经历了一个个民族的发达与灭亡。云冈石窟可以说是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北魏--一个鲜卑人的世界,就这样在历史的寒风里淡然消失了,而他创造的文明却永久地保留下来。以我们今天人的眼光看,云冈石窟是一部北魏王朝的断代史,馆藏着北魏王朝的历史;它更是一册鲜卑民族的文化史,浓缩着鲜卑民族的文化。   迁都洛阳后,公元500年,北魏开始开凿龙门石窟,但鲜卑贵族认为,那些基本上都汉化了的佛像已经不再属于鲜卑人了。于是,留在平城的鲜卑遗族们继续以己之力营造着鲜卑人自己的精神家园--云冈石窟。公元523年,北魏发生"六镇起义"。承平日久,再加上佛教祥和慈悲教义的耳濡目染,草原部落的血性沉寂了,鲜卑人曾经引以为骄傲的杀伐武功没落了,北魏政权风雨飘摇,云冈石窟停建。公元533年,鲜卑人政权北魏王朝灭亡。隋唐以后,作为民族的鲜卑不存在了。   [1]
编辑本段鲜卑古墓群
  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冀后旗红格尔图苏木三道湾的一片古墓群,一九八三年七有遭到来严重破坏,面积达六千平方米,大小盗坑三百多个,白骨遍地,文物狼藉。经有关单位及时抢救清理,被盗的文物已陆续追回,残存的文件已收集起来,共获四百余件鲜卑文物,为研究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内蒙古文物队同乌盟文物站清理了二十二座残存的墓葬。这些墓葬有竖井、洞室;葬具有面椁、木椁等;葬式有单人,双人和多人合葬,还有特殊的无头葬,有头无身葬,这可能是较原始的割体葬仪,它反映了鲜卑人进入奴隶社会的一些特点。据初步考证,这里的古墓属于古鲜卑氏族制时代的集体墓地之一。   征集和整理的出土文物中,有陶器、金器、铜器、铁器、骨器、 珠饰、五铢钱、桦皮器盖。以及皮革丝织品和漆器残片等。它们同扎赉诺尔墓殉葬品非常一致。其中骆驼纹金饰牌、叠马纹金饰牌、鹿纹金饰牌和透雕镂孔饰牌等,都是稀世珍品,是研究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的珍贵资料。
编辑本段鲜卑山
  史载鲜卑族“以山为号”,也就是说,鲜卑族的祖先以他们居住的鲜卑山作为自己民族的称号,但是鲜卑山的方位长期无考。   据《魏书》记载,“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派中书侍郎李敞前往祭祀,并在洞中刻下祭文。   1980年7月,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在调查中发现了“嘎仙洞”,该洞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深山密林中的山崖上,洞中除了少量陶器、石器和骨器外,遗留的石刻铭文与《魏书》记载基本相同,从而证明嘎仙洞就是历史上记载的鲜卑石室。嘎仙洞面积近3000平方米,洞顶最高20余米,同时洞中还有小洞。   根据鲜卑族对祖先的记忆,大约早在夏代,鲜卑民族已经开始活动,而当时鲜卑民族活动的地点是否就是两千多年以后北魏时期的鲜卑石室尚缺乏直接的证据。目前只能说,鲜卑山非常可能就是今天的大兴安岭北麓。 鲜卑文字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1 发表于: 2011-04-27
五胡乱华
百科名片
五胡乱华,是中国东晋时期塞北多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趁中原的西晋王朝衰弱空虚之际大规模南下建立胡人国家而造成与中华中统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开启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开启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目录

基本概况
起因
历史阶段
影响
五胡乱华时期国家一览表
编辑本段基本概况
  五胡的概念是《晋书》中最早提出的,一般泛指在东  羯人
汉末到晋朝时期迁徙到中原的几个少数民族,一般认为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西晋灭亡开始算起,一直延续到北魏建立。对五胡乱华的历史作用,以及影响历来有争议。它是晋朝历史上重要的现象,有学者也称之为“永嘉之乱”、“中原陆沉”、“神州陆沉”、“中原沦陷”等名称。
编辑本段起因
  汉朝以来,就有胡人不断向中原内地迁徙,逐渐盘踞华北地区,势力不断壮大。到西晋时期,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晋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   在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中原汉族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胡人趁机起兵,反抗西晋,于是中原大乱,在百余年间先后由胡人及汉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   又因为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著有《十六国春秋》一书,该书将较具代表性的十六个政权独立记录,故又有将此一时期称为“五胡十六国”、“东晋十六国”者,实则政权的数目远逾十六个,建立者也不限于胡人。
编辑本段历史阶段
  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西晋永兴元年至北魏统一),南至今淮河,北至阴山,西至葱岭,东至海,东北至鸭绿江下游以北,西南至澜沧江以东,相继建立了十六个分裂 割据政权。即西晋永兴年建立的成(巴氐)、汉(匈奴),西晋亡后建立的前赵(匈 奴)、后赵(羯)、前凉(汉)、前燕(鲜卑)、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 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南燕(鲜卑)、西 凉(汉)、夏(匈奴)、北燕(汉)。此外,还有冉魏(汉)、西燕,但没有包括在内。汉和前赵算一国,史称十六国时期。而入主中原的五个主要部族即匈奴、羯、鲜卑、氐、羌,史称五胡。习称五胡十六国。   西晋时,秦、雍、并三州膏腴之地已为羌、氐、匈奴所聚居,羌族及杂胡居泾水及渭水下游以北,氐族居渭水中游两岸及下游南岸。匈奴族则居汾水中下游,羯族居蜀漳河上游。   公元294年匈奴郝散反,攻上党,不久被杀,公元296年郝度元联合羌、胡反,杀北地太守,又击败冯翊 太守及雍州刺史。秦、雍二州氐、羌皆响应,推氐帅齐万年为帝。大疫、大旱、饥馑, 使起义声势日大,历时4年才被镇压下去。汉民大量流亡梁、益、荆、豫等州求食。由于官吏的迫害,益州流民推举巴氐豪酋李特父子为首,先后击败益州刺史赵廞、罗尚。公元304年李雄据成都称王,公元306年称帝,国号大成,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民多富实。 公元347年灭于东晋。   西晋门阀士族独占政权,排斥寒门士族和少数民族贵族,引起后者强烈不满,八王之乱,王室兵戈相残,贩卖掠夺五胡人民为奴隶,给各族人民带来极大灾难。西晋政府残忍腐朽暴露无遗,统治机构分崩离析,统治力量急剧削弱。这时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昔我先人与汉约为兄弟,忧泰同之,自汉以来、魏晋代兴、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也,左贤王元海姿器绝人,斡宇超世,天若不恢崇单于,终不虚生此人也。”共推刘渊于公元304年举兵反晋,称汉王,建庭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东北)。刘渊字元海,幼习儒学,又久居洛阳,接触诸王,宰辅、名士。他声称继承汉祚,立汉高祖以下 三祖五宗神主祀之。王弥、石勒等亦领兵附之。公元308年即帝位,徙都平阳(今山西 临汾市西南)。两次派兵攻洛阳,皆不克。公元310年刘聪继位。公元311年遣刘曜、王弥、石勒等攻陷洛阳,俘晋怀帝。公元316年又遣刘曜攻陷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俘晋愍帝,灭亡西晋。公元319年刘曜即帝位于长安,改国号为赵,改祭匈奴冒顿单于及刘渊,史称前赵。疆域北至朔州(今甘肃固原县)南至略阳(今甘肃天水市),西至抱罕(今甘肃临夏县东北),东至新安(今河南渑池县东)与后赵为界。公元329年灭于后赵石勒。   石勒,上党武乡羯族小帅,因饥寒曾被掠卖为奴,后聚18骑为盗,又召集亡命随汲桑破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后奔附刘渊,屡立战功。公元311年攻灭王衍所率 司马越军10余万,又与刘曜、王弥攻陷洛阳。随即火并王弥,南攻江、汉。纳谋士张宾计,以襄国(今河北邢台市)为据点,取幽冀二州。公元319年称赵王,史称后赵。公 元329年灭前赵,迫前凉称藩,统一了北方。疆域东至海,西至抱罕,北至阴山、渔阳 (今北京市北),南以襄阳、合肥与东晋为界。 石勒(羯族)公然明定胡人劫掠汉族士人免罚,胡人有所需,可以任意索取一般汉人的东西。同时又忌讳汉人称游牧民族作胡人,而称“国人”。章武内史樊坦,来朝见他时,衣服帽子破烂不堪,石勒问他出了什么事。樊坦未加思索,说羯贼抢了他。石勒笑说“羯贼如此强盗吗?现在应当赔偿你。”樊坦这才发觉犯了忌讳,赶快磕头泣谢。石勒不但没有处分樊坦,还给他车马衣装钱三百万。可以想像一般汉人当时的处境。石勒立太学,培养羯族士人,提高羯族文化素质。实行九品官人制, 招纳人士。“遣使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均百姓田租之半。”恢复和发展了生产。石虎继位后,徙都邺,公元350年为冉魏所灭。冉闵建立魏国,都邺,史称冉魏。公元352年为前燕所灭。   此后,中原为前燕和前秦所统治,凉州则一直为前凉割据。 公元301年张轨任凉州刺史,平定州境,城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守境安民。曾多次派军去保卫洛阳、长安。西晋亡后,仍奉西晋正朔,中原士民多避难于此。史称前凉。其孙张骏曾派杨宣领兵越流沙,伐龟兹、鄯善,于是,西域皆降。疆域东至黄河,西至葱岭,北至居延泽(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南至南山(今甘肃祁连山)。公元 376年为前秦所灭。   鲜卑慕容部经济文化较落后,原居辽河流域,在汉族封建生产方式影响下,逐渐封建化,先后徙居大棘城(今辽宁义县)、龙城(今辽宁朝阳市)、蓟(今北京市西南)。 公元352年灭冉魏,自称燕皇帝,徙都邺。史称前燕。疆域东至海,西至今山西离石、 河南洛阳、南阳与前秦为界,北至今山西代县,南于淮河与东晋为界。东北至今鸭绿江 下游以北。公元370年灭于前秦。此后,前秦统一了北方。 氐族豪苻洪原居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   后赵时,东徙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淇门渡),为流民都督。后赵亡,其子苻建率众西归关中,称王,都长安,国号秦。史称前秦。公元357年,苻坚即帝位,重用寒门士人王猛,改革政治,镇压豪强,发展生 产,“田畴修癖,帑藏充实,典章法物靡不悉备。”他先后灭前燕、前凉、代国(鲜卑 拓跋部),征服西域,统一了北方。又取东晋梁、益二州。疆域西至葱岭,东至海,西 南至今四川攀枝花市,东北至今鸭绿江下游以北,北至阴山,南至淮河与东晋为界。公元383年苻坚大举南伐东晋,败于淝水,于是鲜卑慕容部、羌、杂胡及各地纷纷叛乱、割据。 在西燕的猛烈攻击下,公元385年为后秦所灭。 此后,中原为后燕,后秦所割据, 凉州则为后凉割据。   西燕,公元384年鲜卑慕容冲建,都阿城(今陕西长安市西北),冲死,慕容永徙都长子(今山西长子县西南),公元394年为后燕所灭。 后燕,公元384年鲜卑慕容垂建。都中山(今河北定县)。公元397年北魏攻占中山, 慕容宝徙都龙城。公元407年慕容熙为冯跋所杀,国亡,冯跋立高云为帝,史称北燕。 公元409年冯跋继位,“省徭薄赋。”公元436年为北魏所灭。   南燕,公元398年鲜卑慕容德建于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南),为北魏所逼,乃率众东取青州诸郡,都广固(今山东青州市西北)。公元410年灭于东晋。   后秦,公元384年羌人姚苌叛苻坚建,都长安,公元394年姚兴继位。公元417年为东晋所灭。   夏,公元407年匈奴赫连勃勃建,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公元417 年东晋灭后秦。勃勃击败晋兵,取长安。公元431年赫连定灭西秦之后,为吐谷浑所袭, 国亡。   西秦,公元385年陇西鲜卑乞氏建,都金城(今甘肃兰州市西)。公元431年为夏所灭。   后凉,公元386年前秦大将氐人吕光自西域回师据凉州所建,都姑臧(今甘肃武威市)。疆域东起黄河,西至葱岭,南至祁连山,北至居延泽。公元403年灭于后秦。其 西部为西凉,公元400年李嵩建,初都敦煌,后徙都酒泉(今甘肃酒泉市)。公元420年 灭于北凉;其东部一为南凉,公元397年河西鲜卑秃发氏建,都乐都(今青海乐都县)。 公元414年灭于西秦。另一为北凉,公元397年临松卢水胡沮渠蒙逊建,都张掖(今甘肃张掖市西北),后徙都姑臧。公元439年灭于北魏。   十六国时期处于分裂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它开创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先例。以少数民族与汉族寒门士族的联合统治,他们中多数受过儒学薰陶,重用寒门士族,为以后打破门阀制度提供了先例。五胡乱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野蛮的胡人对华夏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华夏文明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这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其次少数民族由被统治民族变为统治民族,其统治者(以及汉族谋士)如何正确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是历史提出 的新课题。有的一开始就解决得不好,有的开始还解决得好,实现了北方的统一,后来就不行了,其统治很快就崩溃,北方又陷入分裂状态。但他们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历史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到南北朝时期,北魏出现了孝文帝的改革。
编辑本段影响
  永嘉之乱以后,中国北方长期陷于战乱,晋室政权流亡南方,建立了东晋。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也纷纷逃亡到南方,他们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最终取代中原而成为全国的重心。迁到南方的中原部族与当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种饱含江南特质的新兴文化;而在北方取得了政权的胡族,在文化上被逐渐汉化。这一时期,作为在中原具有绝对文化统治地位的汉族同样吸取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为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注入了文化基因。同时胡人对中原文明成果的破坏和对当地居民的屠杀,使得市民阶级的发展停滞,其政治上的民族隔离镇压,导致手工业者在苛刻的重负束约下,无力改进生产技术,从而迫使商业资本不断向高利贷资本转换。   长年的战争使得中国的人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统一全国后,根据《晋书》记载,太康元年(280年)全国有2,495,804户,16,163,863人。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户口调查为全国3,770,000户.约18,850,000人。   西晋的统一局面只维持了十一年,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和紧接着历史上著名的导致华北地区人口在八年之内消失90%的五胡乱华。所谓"十室九空"如是   东晋建立后中原人民为躲避战火纷纷大量的南迁,一共有六次南迁高潮,累计合计迁入过百万,东晋因而设置大量侨州。   汉赵刘聪时(310年七月—318年),汉赵控制地区的户口大约有六十三万户,人口约有三百一十五万人。估计此时的华北地区人口有700万,东晋人口540万.全国合计2,480,000户,约12,400,000人。   后赵灭亡时(351年)华北地区汉族不到300万人.
编辑本段五胡乱华时期国家一览表
  前燕帝国 昌黎-棘城-龙城-蓟城-邺城 308~370 武宣帝慕容嵬 幽帝慕容暐 前秦帝国   匈奴汉国 平阳 304-329 刘渊 后赵帝国   芒荡汉帝国 马兰山 309~309 刘芒荡 刘芒荡 晋帝国   略阳公国 略阳 310~319 蒲洪 蒲洪 晋帝国   胡楚公国 竟陵 312~319 胡亢 杜曾 晋帝国   虚除秦王国 陇右 316~320 虚除权渠 虚除权渠 汉赵帝国   辽西公国 令支 318~338 段末秠 段辽 前燕帝国   后赵帝国 襄国-邺城 319~351 明帝石勒 石祇 冉魏帝国   前凉王国 姑臧 320~376 成王张茂 张天锡 前秦帝国   句渠秦王国 阴密 320~320 句渠知 句渠知 汉赵帝国   陈凉王国 上邽 322~323 陈安 陈安 汉赵帝国   后辽东公国 平郭 333~336 慕容仁 慕容仁 前燕帝国   侯子光帝国 杜南山 337~337 侯子光 侯子光 后赵帝国   范贲帝国 成都 347~349 范贲 范贲 晋帝国   黄韬帝国 豫章 348~348 黄韬 黄韬 晋帝国   冉魏帝国 邺城 350~352 冉闵 冉智 前燕帝国   段齐王国 广固 350~356 段龛 段龛 前燕帝国   前秦帝国 枋头-长安-晋阳-南安-湟中 350~394 惠武帝苻洪(蒲洪) 苻崇 西秦王国   刘显帝国 襄国 351~352 刘显 刘显 冉魏帝国   张秦王国 宜秋 352~352 张琚 张琚 前秦帝国   段勤帝国 绎幕 352~352 段勤 段勤 前燕帝国   安国王国 鲁口 352~354 王午 吕护 前燕帝国   苏林帝国 无极 352~352 苏林 苏林 前燕帝国   刘晋王国 平阳 353~353 刘康 刘康 前秦帝国   北成都王国 南郑 365~366 司马勋 司马勋 晋帝国   弘汉王国 广汉 370~370 李弘 李弘 晋帝国   张蜀王国 绵竹 374~374 张育 张育 晋帝国   后燕帝国 中山 384~409 武成帝慕容垂 高云 北燕帝国   北燕帝国 龙城 409-431 冯跋 昭成帝冯宏 北魏帝国   西燕帝国 华阴-阿房-长安-闻喜-长子 384~394 慕容泓 慕容永 后燕帝国   后秦帝国 北地-长安 384~417 武昭帝姚苌 姚泓 晋帝国   鲜于赵王国 行唐 385~385 鲜于乞 翟成 后燕帝国   西秦王国 勇士堡-金城-西城-苑川 385~400 宣烈王乞伏国仁 武元王乞伏乾归 后秦帝国   度支山-枹罕-南安 400~431 武元王乞伏乾归 乞伏暮末 胡夏帝国   后凉帝国 姑臧 386~403 懿武帝吕光 吕隆 后秦帝国   后匈奴王国 西平 387~? 康宁 ? ?   翟魏帝国 黎阳-滑台 388~392 翟辽 翟钊 后燕帝国   刘黎帝国 皇丘 389~389 刘黎 刘黎 晋帝国   魏揭飞王国 杏城郊 389~389 冲天王魏揭飞 冲天王魏揭飞 后秦帝国   法长帝国 白狼城 390~390 法长 法长 后燕帝国   窦秦王国 野人堡 393~393 窦冲 窦冲 后秦帝国   南凉王国 廉川-金城-乐都-西平-姑臧 397~414 武王秃发乌孤 景王秃发褥襢 西秦王国   北凉王国 张掖-姑臧 397~439 段业 沮渠牧犍 北魏帝国   南燕帝国 滑台-广固 398~410 献武帝慕容德 慕容超 晋帝国   南乌桓王国 南皮 398~399 张超 张超 北魏帝国   广秦王国 乞活堡 399~399 苻广 苻广 南燕帝国   西凉王国 酒泉-敦煌 400~421 武宣王李暠 李恂 北凉王国   张翘王国 行唐 402~402 张翘 张翘 北魏帝国   王始帝国 泰山 403~403 王始 王始 南燕帝国   桓楚帝国 建康-江陵-涢县 403~405 武悼帝桓玄 桓振 晋帝国   谯蜀王国 成都 405~413 谯纵 谯纵 晋帝国   胡夏帝国 统万-上邽-平凉 407~431 烈武帝赫连勃勃 赫连定 吐谷浑汗国   曹龙汗国 蒲子 413~413 曹龙 曹龙 北魏帝国   北晋王国 河西 414~414 司马顺宰 司马顺宰 北魏帝国   率善王国 上党-河内 415~416 白亚栗斯 刘虎 北魏帝国   曹弘汗国 平阳 416~416 曹弘 曹弘 后秦帝国   洮阳公国 洮阳 417~419 彭利和 彭利和 北凉王国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2 发表于: 2011-04-27
五胡十六国
百科名片
“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于公元304-439年年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

目录

五胡十六国综述
五胡十六国分述
五胡十六国时期政权一览表
五胡十六国地图
五胡十六国年表第一时期 五胡乱华(304-319)
第二时期 两赵相争(320-329)
第三时期 后赵独霸北方(330-352)
第四时期 燕秦相争(352-370)
第五时期 前秦统一北方(370-376)
第六时期 淝水之战(376-383)
第七时期 北方分崩离析(384-394)
第八时期 凉州混战(395-410)
第九时期 东晋刘裕北伐(410-420)
第十时期 北魏统一北方(422-439)
政治体制
军事制度
经济文化经济
农业
儒学
文化
五胡十六国综述
五胡十六国分述
五胡十六国时期政权一览表
五胡十六国地图
五胡十六国年表 第一时期 五胡乱华(304-319)
第二时期 两赵相争(320-329)
第三时期 后赵独霸北方(330-352)
第四时期 燕秦相争(352-370)
第五时期 前秦统一北方(370-376)
第六时期 淝水之战(376-383)
第七时期 北方分崩离析(384-394)
第八时期 凉州混战(395-410)
第九时期 东晋刘裕北伐(410-420)
第十时期 北魏统一北方(422-439)
政治体制
军事制度
经济文化 经济
农业
儒学
文化
展开     十六国大致分布图

编辑本段五胡十六国综述
  【时间】公元304-439年   【注音】wǔ hú shí liù/lù guó   【背景】西晋在曹魏统一北方,进而晋武帝灭孙吴统一中国之后,本可以继续秦汉统一之格局,但是司马王朝走的是门阀政体(指政权主要由少数几个高门显族的人物掌握)之局.这样一来,社会各个阶级的矛盾和对立,动摇了晋王室的基础.晋惠帝末年的八王之乱,和其它的外患导致中原沦陷,边陲不保,群雄混战,生灵涂炭。司马王室南迁。而北方的黄河流域则成为各少数民族的逐鹿之地,直至东晋灭亡,中原从未被东晋所收复,国家未为统一,此时期为“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除了建立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等十六国之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仇池、翟魏、宇文部鲜卑、段部鲜卑和蜀西蜀等,实际上至少有二十六国。(实际上,其中如北凉、北燕、冉魏等国均是汉人所建。而代国因是北魏的前身故崔鸿《十六国春秋》并未作书。)     西晋形势图
【略史】五胡十六国兴替的历史相当繁乱,这里仅述其大势。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界,这百来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既人们常说的“胡亡氐乱”。永嘉(307-313)之乱后“五胡”所建立的多个政权一度为氐族前秦政权所统一,但淝水一战失败后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第二阶段更是祸乱不息,前秦灭亡后北方重又分裂,关中、关东、陇右政局纷乱,民族之间的斗争又出现一个高潮,社会动荡比以前更厉害。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五胡乱华”。
编辑本段五胡十六国分述
  一、成汉(304-347)巴氐族李雄     李雄
 十六国之一。公元301年,巴氐族领袖李特在蜀地领导西北流民起事。304年,其子李雄在益州(今四川成都)自称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建都成都。李雄在位三十年,刑政宽和,战事稀少。338年,李雄的侄子李寿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统治区域有今四川和云南、贵州的一部分。347年为东晋桓温所灭。   二、汉(前赵)(304/318-329)匈奴刘渊(刘曜)     刘曜
 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称汉王。308年称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310年,刘渊死,刘聪即位,曾兼采魏晋和匈奴旧制,实行胡汉分治,三年灭西晋。318年,刘渊侄刘曜夺取汉政权,自立为帝。319年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建都长安。建国后继续实行胡汉分治,徙氐、羌等族数十万人于长安,保持其部落编制,并在汉人统治区内恢复儒学。统治区域有今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的一部分。329年被后赵石勒所灭。   三、后赵(319—351)羯石勒     石勒
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公元319年,羯族石勒自称赵王。329年灭前赵。一年后称帝,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后又迁都邺(今河北漳丘西南),史称后赵,极盛时占有山东、陕西和江苏、安徽、甘肃、湖北、辽宁的一部分。351年被冉魏所灭。   四、前凉(320—376)汉族张茂   永嘉之乱后,凉州地区所保持的汉族政权。八王之乱后,西晋凉州刺史张轨及其子张守土保境,中原百姓纷纷前来避乱。张氏子孙世代据守凉州,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汉人士族在那里传授儒学,保存了中原失传的一些经籍和学说。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为西北汉文化的中心。张氏虽然接受东晋封号,但由于与东晋相距万里,实际上也是一个割据政权,前凉先后打退了刘曜、石虎的进攻,又西越流沙,攻龟兹,西域诸国先后归附。后又击败伊吾戌己校尉赵贞,在其地设立高昌郡,控制了从陇西到高昌的广大地区,立国凡57年。   五、前燕(337—370)鲜卑慕容皝     慕容皝
前燕是鲜卑族慕容皝所建,该族原居住在辽河流域。公元337年,慕容皝称燕王,以龙城(今辽宁朝阳)为国都,招徕中原地区的汉族流民,组织屯田垦荒。地租比率,用官牛者,民得收获物十分之四;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前燕社会较安定,中原地区的许多劳动人民都逃到这里,并带来了生产技术,促进了这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慕容儁灭冉魏后,迁都蓟(今北京城西南),五年后,又迁于邺。迁都后,统治集团的生活日益腐朽,政治也渐趋黑暗。皇帝慕容儁有后宫四千余人,僮仆四万余人,穷奢极欲,日费万金。太傅慕容评极力搜刮人民的财产,强占田地,还封固山泽,平民乃至军队砍柴打水,都要纳钱,其所搜刮的钱绢,堆聚如山。此外,贵族官僚们还大量的占有庇荫户,总数更超过国家控制的户口,致使国家的赋税征收和徭役调发都很困难,以致府库空虚,士气低落。公元369年,前燕贵族内部又发生了激烈的斗争,贵族慕容垂投降前秦苻坚。苻坚以王猛为统帅,慕容垂为先锋,率步骑三万人进攻前燕,攻占洛阳。次年又以六万人大败慕容评四十余万人。后攻下邺城,俘获慕容暐,前燕灭亡 。   六、代(338-376)鲜卑拓跋什翼犍   代是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在初期建立的政权。魏晋时期鲜卑拓跋部原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一带。曹魏甘露三年(258)大人拓跋力微徙居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召集诸部,确立了在部落中的大酋长地位。力微卒,诸部离叛。晋元康五年(295)力微子禄官统部,分国人为中、东、西3部,自领东部。永嘉元年(307)禄官卒,其弟猗卢总领三部,有骑士40余万。永嘉之乱后,中原云扰,晋并州刺史刘琨表请封猗卢为代公,后进封代王。以后数传至拓跋什翼犍。什翼犍曾为质子在后赵都襄国(今河北邢台)生活多年,深受汉文化影响。咸康四年(338)即代王位,置百官,制法律,由部落联盟最终转变为国家形式。代建国三年(310)定都云中盛乐宫,后又在故城南筑盛乐新城,发展农业。建国三十九年(376)前秦苻坚发兵击代。什翼犍兵败奔逃,被子寔君所杀。代亡。   七、冉魏(350-352)汉族冉闵     冉闵
汉人冉闵,借石虎死后诸子争位之机,依靠汉族人民的支持,于350夺取政权,建立国家,国号大魏,都邺城,史称冉魏,这是十六国时期汉人唯一在中原建立的政权,因而遭到胡人的一致围攻,冉闵在汉族人民的支持下进行了英勇的反击,并于352年正月破襄国,攻灭后赵,但是由于连年的残酷战争,国力损失殆尽,鲜卑族政权前燕趁机大举进攻冉魏,冉闵率汉族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同年四月冉魏以1万步兵与14万鲜卑铁骑在廉台进行决战,冉闵率军奋勇冲锋,十战十胜,但终因兵力悬殊而兵败牺牲,八月邺城陷落,冉魏亡。   八、前秦(351—394)氐苻健     苻健
十六国之一,为氐族苻健所建。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历六主,共四十四年。前秦的领土面积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处在第一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是中国古代“最早尝试由少数民族来统一全国”的历史政权。   早在公元333年,后赵主石虎徙秦、雍及氐、羌十万余户于关东,以氐族酋长苻洪为流民都督,率氐一族百姓徙居枋头(今河南汲县东北)。石虎死,苻洪降晋,接受东晋官爵。350年,冉闵诛胡羯,关陇流民率西归。此时   苻洪拥众十余万,自称大都督、大单于、三秦王,欲率众还关中,苻洪死,苻健继领其众,称晋征西大将军,自枋头西入潼关,氐人纷起响应。苻健遂攻占长安,据有关陇。351年称大秦天王、大单于,国号大秦,史称前秦,352年称帝,都长安。354年,东晋桓温率军攻秦,苻健坚壁清野,355年,子苻生立。357年苻生堂兄苻坚杀苻生自立。苻坚即位的几年内,前秦国内相对安定,在十六国纷扰时代中,呈现一派「小康」气象。在此基础上,前秦势力渐强大,他聚集氐族武装力量,开始了统一黄河流域的征战,370年灭前燕,371年灭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氐族杨氏,378年取东晋的梁、益二州,376年灭前凉,同年乘什翼犍衰乱灭代,382年苻坚命吕光率军进驻西域。至此,统一整个北方,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苻坚自恃强盛,不断对东晋发动进攻,战事主要在东线徐州一带和西线襄阳一带进行。379攻占东晋战略重镇襄阳,苻坚遂决定重新部署,全力进攻东晋。383年,淝水之战,前秦大败,苻坚被姚苌所杀,前秦逐渐崩溃。   九、后燕(384—409)鲜卑慕容垂     慕容垂
 淝水之战后,慕容垂被苻坚派往邺城。当时镇邺的是苻坚庶长子苻丕。其时,丁零族翟斌在河北起兵,苻丕遂派慕容垂前去镇压。慕容垂欲乘机脱离苻秦控制,晋太元九年(384年),在莱阳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燕王,随后进兵围邺。这时,东晋北伐军已深入河南、山东,并正开始北渡黄河,被围的苻丕向晋军求救。晋太元十年(385年)晋龙骧将军刘牢之被慕容垂打败,苻丕从邺城撤往晋阳,慕容垂占领整个河北地区后,于386年自称皇帝,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史称后燕。   十、西燕(384-394)鲜卑慕容泓    前秦苻坚灭前燕后,尽徙鲜卑入关中。苻坚淝水兵败后,政权陷于瓦解。晋太元九年(384年),前前燕皇帝慕容暐之弟慕容泓起兵反秦,自称济北王,史称西燕。其弟慕容冲也起兵反秦,兵败后归于慕容泓。慕容泓兵势大振,有众10万。后谋臣高盖等因慕容泓执法苛暴,杀慕容泓,拥立慕容冲为皇太弟。次年(385年)慕容冲称帝,率军陷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纵兵暴掠。鲜卑贵族都想东归,不愿留在关中,太元十一年(386年)杀慕容冲。此后有数名前燕贵族和将领被拥立为君主,最后慕容廆从孙慕容永立为河东王,率众东归,击败前秦苻丕,据有长子(今山西长子西),称帝。西燕中兴九年(394年)后燕发兵陷长子,杀慕容永,西燕亡。   十一、后秦(384—417)羌族姚苌     姚苌
 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前秦苻坚在淝水之战溃败后,羌族贵族姚苌于公元384年在北地(今陕西富平县)自称秦王。385年杀苻坚,取长安。386年称帝,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统治区有今陕西、甘肃、河南等地。417年为东晋刘裕所灭。   十二、西秦(385-431)鲜卑族(一说赀虏)乞伏国仁   都苑川(今甘肃榆中东北)。盛时控有今甘肃西南部和青海部分地区。   鲜卑乞伏氏在汉魏时已自漠北南出大阴山,迁往陇西,并定居于此。前秦主苻坚在位时,乞伏鲜卑酋长、国仁父乞伏司繁被任命为镇西将军,镇勇士川(今甘肃榆中)。后司繁死,国仁代镇。淝水之战,苻坚败亡,国仁聚众十余万。公元385年,国仁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并领秦河二州牧,筑勇士城为都,史称西秦。388年国仁死,弟乞伏乾归继位,称河南王,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394年前秦主苻登败死,乾归尽有陇西之地,改称秦王,并于400年迁都苑川。同年败于姚兴,遂降附后秦,为其属国。412年乾归死,子乞伏炽磐继位,称河南王,迁都袍罕(今甘肃临夏)。414年攻灭南凉,改称秦王。428年炽磐死,子乞伏暮末继位,政刑酷滥,民多叛亡;430年暮末欲东趋上(今甘肃天水),归附北魏,但途中遭夏主赫连定阻击,故退保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431年夏军围攻南安,暮末出降,西秦遂亡。   十三、后凉(386—403年)氐族吕光  吕光
  后凉是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吕光建立的政权。其国号以地处凉州为名。苻坚淝水之战前,苻坚派太尉吕婆楼子吕光率兵经营西域,吕光攻破焉耆、龟兹等三十六国,俘获大量珍宝和马匹。东晋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战后,吕光回归姑臧(今甘肃武威)。苻坚被害后,吕光于386年入据凉州,建立后凉。统治范围包括甘肃西部和宁夏、青海、新疆一部分。399年吕光卒,子吕绍继位,庶长子吕纂又杀吕绍自立。401年吕隆(吕光弟吕宝之子)又杀吕纂自立,国势益衰。403年,吕隆因后秦、南凉、北凉交相攻逼,降于后秦,后凉亡。   十四、南凉(397-414年)鲜卑秃发乌孤   都乐都(今属青海),盛时控有今甘肃西部和宁夏部分地区。   秃发即「拓跋」的异译,为拓跋氏的一支,被称为河西鲜卑。秃发乌孤时期,以廉川堡(今青海民和)为中心,势力不断发展。初附于后凉吕光,但于397年与后凉决裂后,乌孤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平西王。史称南凉。399年迁都于乐都,后乌孤死,弟秃发利鹿孤继位,徙都西平(今青海西宁)。401年秃发利鹿孤改称河西王,次年死,其弟继位,改称凉王,迁回乐都。自404年后南凉为争夺河西走廊而与邻国连年征战,以致农牧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连年不收,国力渐衰。414年西秦趁南凉进攻吐谷浑乙弗部,乘机袭取乐都,后南凉降于西秦,南凉遂亡。   十五、北凉(401-439年)卢水胡(或匈奴族)沮渠蒙逊  沮渠蒙逊
 都张掖(今属甘肃)。盛时控有今甘肃西部、宁夏、新疆、青海各一部。397年后凉进攻西秦失败,吕光杀死从征的部下沮渠罗仇兄弟,罗仇侄蒙逊遂以会葬为名,与诸部结盟起兵反抗吕光,并与从兄男成推段业为凉州牧、建康公。399年段业入据张掖,自称凉王。   401年段业杀男成,蒙逊遂以此起兵,攻破张掖,并杀段业,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建国号北凉。412年蒙逊迁都姑臧,称河西王,至421年灭西凉。433年蒙逊死,子牧犍继位。439年北魏大军围攻姑臧,牧犍出降,北凉遂亡。蒙逊弟无讳等率残余势力西走,立国于高昌,460年为柔然所灭。   十六、南燕(398—410)鲜卑族慕容德    建都广固,盛时控有今河南及山东部分地区。慕容宝为后燕帝时,以其叔父慕容德镇守邺城。公元397年,北魏攻后燕都城中山,宝北逃奔至龙城,后北魏破中山,后燕被分成二部。在魏军压力下,慕容德弃邺南下,398年(魏天兴元年),率户四万徙至滑台,自称燕王,史称南燕。次年,北魏攻占滑台,德遂率众迁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改称皇帝。南燕建立后,据有青、兖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胡汉大族竞相荫庇佃客、部曲,形成「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晋书·慕容德载记》)的局面,严重影响国家的赋役征发。405年,慕容德死,兄子慕容超嗣位,但好游乐,委政宠幸,又诛杀功臣,赋役繁重,百姓困苦。公元409年,东晋刘裕率师北伐,次年攻下广固,超被俘斩,南燕灭亡。   十七、西凉(400-421年)汉族李暠   都酒泉。盛时控有今甘肃西部酒泉、敦煌一带,西抵新疆葱岭。400年,据敦煌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公,并设官建号,发兵攻下玉门以西各城,控制了西域,建国西凉。401年,沮渠蒙逊杀段业,建北凉。自此常对北凉作战。405年迁都酒泉,并徙胡、汉各族二万余户于酒泉一带,以汉人一万户侨置会稽、广夏二郡,余户则分置武威、武兴、张掖三郡。北凉沮渠蒙逊每年进攻,西凉力不能敌,故与北凉通和立盟,后北凉背盟进攻,不得不迎战。417年病死,子李歆继位,继续与北凉作战。420年歆闻沮渠蒙逊南伐西秦,遂率军三万攻北凉都城张掖,途中为逊所败杀。同年,歆弟李恂据敦煌称冠军将军、凉州刺史。421年三月蒙逊攻破敦煌,恂自杀,西凉灭亡。   十八、西蜀(405-413)汉谯纵   亦称后蜀,东晋时期谯纵建立的短命政权。建都成都,亡于晋。不属于传统定义下的十六国之一,其统治地区大抵以四川盆地为范围。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益州军队受命东下讨伐攻陷江陵、俘虏安帝的桓振,由于蜀军不愿离乡背景,因此发生兵变,变军胁迫时任参军的谯纵当首领,之后又攻陷成都,谯纵称成都王,西蜀建立。   西蜀原不具立国条件,其能独立一隅乃因桓氏在长江中游为乱,东晋对长江上游的控制力减弱所致。西蜀君臣亦深明此点,因此于407年向后秦自称藩属,408年东晋攻西蜀,因后秦的援助及东晋军粮尽而获胜。409年,后秦天王姚兴封谯纵为蜀王。   413年,东晋于准备多年后,太尉刘裕以朱龄石为帅再伐西蜀,蜀军望风而溃,成都陷,谯纵自杀,西蜀亡。   十九、大夏(407—431年)匈奴赫连勃勃     赫连勃勃
勃勃本匈奴南单于后裔,其父刘卫辰在淝水之战后,占有朔方之地。勃勃曾任后秦姚兴的骁骑将军,夏龙升元年(407年)脱离后秦,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刘裕灭掉后秦后,自回江南,留在长安的守兵力量薄弱,加上又发生内讧,赫连勃勃乘机袭取了长安。夏昌武元年(418年),勃勃在灞上即皇帝位,留儿子赫连镇守长安,然后自还统万(今内蒙乌审旗南白城子)。赫连勃勃是十六国后期最残暴的统治者,他不仅仍实行胡汉分治,而且施政暴虐。他发汉人及匈奴人十万筑都城,「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又造五兵之器,……射甲不入,即斩弓人;如其入也,便斩铠匠」(《晋书·赫连勃勃载记》)。他每征一地,往往大肆屠城和坑杀战俘。大夏的统治是透过军事征服,因此政局很不稳定,至其子赫连昌时,因被北魏所逼,南走上邦(今甘肃天水)。夏胜光元年(428年),魏攻陷上邦,俘赫连昌。赫连定逃奔平凉(今甘肃平凉西北),自称夏皇帝。夏胜光四年(431年),赫连定在西击北凉时,被吐谷浑所俘,夏亡。   二十、北燕(409—436年)汉冯跋   后燕建始元年(407年),在冯跋的支持下,慕容宝养子高云取得后燕政权。北燕太平元年(409年),高云被部下所杀,后燕亡,冯跋自称燕天王。建国后,冯跋「励意农桑,勤心政事,乃下书省徭薄赋」,改变了后燕慕容熙时「赋役繁苦,百姓困穷」的情况。辽宁北票出土的北燕宰相冯素弗墓葬中的文物,其所表现的官制、葬制、舆服制度,都与中原一致,说明这个原来东部鲜卑居住区,经济、文化已迅速提高到中原水平。以后由于屡遭北魏的进攻,北燕太兴六年(430年),燕王冯弘焚毁龙城宫殿,东逃至高句丽,北燕灭亡。
编辑本段五胡十六国时期政权一览表
  国名 首都 年代 开国者 末任君主 灭亡者
前仇池王国   后仇池王国 仇池   陇右 296~371   385~443 杨茂搜   杨定 杨纂   杨保炽 前秦帝国   北魏帝国
丘汉帝国 江夏 303~304 丘沈 丘沈 晋帝国
成汉帝国 成都 304~347 武帝李雄 李势 晋帝国
汉赵帝国 离石-黎亭-蒲子-平阳-长安-上邽 304~329 光文帝刘渊 摄政太子刘熙 后赵帝国
前燕帝国 昌黎-棘城-龙城-蓟城-邺城 308~370 武宣帝慕容嵬 幽帝慕容暐 前秦帝国
芒荡汉帝国 马兰山 309~309 刘芒荡 刘芒荡 晋帝国
略阳公国 略阳 310~319 蒲洪 蒲洪 晋帝国
胡楚公国 竟陵 312~319 胡亢 杜曾 晋帝国
虚除秦王国 陇右 316~320 虚除权渠 虚除权渠 汉赵帝国
辽西公国 令支 318~338 段末秠 段辽 前燕帝国
后赵帝国 襄国-邺城 319~351 明帝石勒 石祇 冉魏帝国
前凉王国 姑臧 320~376 成王张茂 张天锡 前秦帝国
句渠秦王国 阴密 320~320 句渠知 句渠知 汉赵帝国
陈凉王国 上邽 322~323 陈安 陈安 汉赵帝国
后辽东公国 平郭 333~336 慕容仁 慕容仁 前燕帝国
侯子光帝国 杜南山 337~337 侯子光 侯子光 后赵帝国
范贲帝国 成都 347~349 范贲 范贲 晋帝国
黄韬帝国 豫章 348~348 黄韬 黄韬 晋帝国
冉魏帝国 邺城 350~352 平帝冉闵 惠帝冉智 前燕帝国
段齐王国 广固 350~356 段龛 段龛 前燕帝国
前秦帝国 枋头-长安-晋阳-南安-湟中 350~394 惠武帝苻洪 末主苻崇 西秦王国
刘显帝国 襄国 351~352 刘显 刘显 冉魏帝国
张秦王国 宜秋 352~352 张琚 张琚 前秦帝国
段勤帝国 绎幕 352~352 段勤 段勤 前燕帝国
安国王国 鲁口 352~354 王午 吕护 前燕帝国
苏林帝国 无极 352~352 苏林 苏林 前燕帝国
刘晋王国 平阳 353~353 刘康 刘康 前秦帝国
北成都王国 南郑 365~366 司马勋 司马勋 晋帝国
弘汉王国 广汉 370~370 李弘 李弘 晋帝国
张蜀王国 绵竹 374~374 张育 张育 晋帝国
后燕帝国 中山 384~409 成武帝慕容垂 昭武帝慕容盛 北燕帝国
北燕帝国 龙城 409-431 文成帝冯跋 昭成帝冯宏 北魏帝国
西燕帝国 华阴-阿房-长安-闻喜-长子 384~394 慕容泓 慕容永 后燕帝国
后秦帝国 北地-长安 384~417 武昭帝姚苌 末主姚泓 晋帝国
鲜于赵王国 行唐 385~385 鲜于乞 翟成 后燕帝国
西秦王国 勇士堡-金城-西城-苑川 385~400 宣烈王乞伏国仁 武元王乞伏乾归 后秦帝国

度支山-枹罕-南安 409~431 武元王乞伏乾归 后主乞伏暮末 胡夏帝国
后凉帝国 姑臧 386~403 懿武帝吕光 吕隆 后秦帝国
后匈奴王国 西平 387~? 康宁 ? ?
翟魏帝国 黎阳-滑台 388~392 翟辽 翟钊 后燕帝国
刘黎帝国 皇丘 389~389 刘黎 刘黎 晋帝国
魏揭飞王国 杏城郊 389~389 冲天王魏揭飞 冲天王魏揭飞 后秦帝国
法长帝国 白狼城 390~390 法长 法长 后燕帝国
窦秦王国 野人堡 393~393 窦冲 窦冲 后秦帝国
南凉王国 廉川-金城-乐都-西平-姑臧 397~414 武王秃发乌孤 景王秃发褥襢 西秦王国
北凉王国 张掖-姑臧 397~439 段业 沮渠牧犍 北魏帝国
南燕帝国 滑台-广固 398~410 献武帝慕容德 慕容超 晋帝国
南乌桓王国 南皮 398~399 张超 张超 北魏帝国
广秦王国 乞活堡 399~399 苻广 苻广 南燕帝国
西凉王国 酒泉-敦煌 400~421 武宣王李暠 李恂 北凉王国
张翘王国 行唐 402~402 张翘 张翘 北魏帝国
王始帝国 泰山 403~403 王始 王始 南燕帝国
桓楚帝国 建康-江陵-涢县 403~405 武悼帝桓玄 桓振 晋帝国
谯蜀王国 成都 405~413 谯纵 谯纵 晋帝国
胡夏帝国 统万-上邽-平凉 407~431 烈武帝赫连勃勃 赫连定 吐谷浑汗国
曹龙汗国 蒲子 413~413 曹龙 曹龙 北魏帝国
北晋王国 河西 414~414 司马顺宰 司马顺宰 北魏帝国
率善王国 上党-河内 415~416 白亚栗斯 刘虎 北魏帝国
曹弘汗国 平阳 416~416 曹弘 曹弘 后秦帝国
洮阳公国 洮阳 417~419 彭利和 彭利和 北凉王国

编辑本段五胡十六国地图
    前秦

编辑本段五胡十六国年表
第一时期 五胡乱华(304-319)
  304年   益州氐族难民领袖李雄,于成都称成都王,建立成汉帝国。(建国1)   匈奴左贤王刘渊于山西离石称大单于,后称汉王,建立汉赵帝国。(建国2)   306年   成汉李雄自称皇帝,国号「成」。   晋东海王司马越毒死惠帝司马衷,立怀帝司马炽。八王之乱结束。   307年   鲜卑慕容嵬自称大单于(前燕帝国前身)   石勒投效汉赵帝国   308年   汉赵刘渊正式称帝。   309年   汉赵帝刘渊迁都平阳,领有山西中部地区。   八月,汉赵刘聪第一次进攻洛阳,战败。   十月,汉赵刘聪第二次进攻洛阳,战败   310年   汉赵帝刘渊死,子刘和继位,刘聪杀刘和,篡位。   311年   六月,汉赵刘聪、刘曜等攻陷晋王朝首都洛阳,掳晋怀帝司马炽。史称「永嘉之祸」。洛阳陷落后,晋帝国建立五个行台(临时政府)。   312年   石勒进军河南新蔡葛陂,准备攻击晋帝国琅邪王司马睿,不利,率军北返,攻陷河北襄国、邺城,吞并冀州(河北中部)   313年   二月,汉赵刘聪杀晋怀帝司马炽,四月,晋帝国秦王司马邺在长安即位,是为晋愍帝。   祖逖击楫渡江北伐。(东晋第一次北伐)收复河南地区。   314年   石勒攻杀晋幽州刺史王浚,吞并幽州。(河北北部、北京)   汉赵刘曜第一次进攻长安,失败。   315年   汉赵将领曹嶷占领青州(山东半岛)   316年   十一月,汉赵刘曜第二次进攻长安,攻陷。掳晋愍帝司马邺,西晋结束。吞并关中地区(陕西省)   十二月,石勒击败并州刺史刘琨,吞并并州(山西省)。刘琨投奔辽西鲜卑段氏,后被杀。   317年   三月,琅邪王司马睿称晋王,是为晋元帝,东晋开始。   十二月,汉赵帝刘聪杀晋愍帝司马邺。   318年   晋王司马睿正式称帝。   七月,汉赵刘聪死,子刘粲继位。大将军靳准发动政变,杀刘粲及所   有匈奴刘姓皇族,自立为天王。大将刘曜、石勒攻陷平阳,杀靳准。   319年   刘曜称帝,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前赵)。石勒在襄国称赵王,原汉赵帝国分裂为二,两赵并立,后赵帝国建立。(建国三)晋平州刺史崔毖攻鲜卑慕容嵬,失败。慕容嵬吞并平州(辽东地区)
第二时期 两赵相争(320-329)
  320年   晋凉州刺史张寔被杀,弟张茂继位,前凉王国建立。(建国四)   东晋豫州刺史祖逖与后赵赵王石勒隔黄河对峙。   321年   后赵石虎击败辽西段氏,河北、山西尽入后赵版图。   东晋北伐大将祖逖逝世。   东晋封慕容嵬为辽东公。   322年   东晋大将军王敦叛变,攻陷首都建康。   七月,后赵石虎攻陷兖州。(山东西部)   东晋元帝司马睿死,子明帝司马绍继位。   323年   成汉帝国完全控制四川地区。   后赵石虎攻陷广固,杀曹嶷,吞并青州。   324年   后赵军攻汉赵洛阳,从此两赵相攻不绝。   五月,前凉凉王张茂死,侄张骏继位。   东晋王敦病死,苏峻等平定王敦之乱。   325年   六月,汉赵刘曜攻击后赵洛阳,被石虎击败。   晋帝国河南淮北地区(祖逖收复区)落入后赵帝国之手。   东晋明帝司马绍死,子成帝司马衍继位。   327年   汉赵帝国攻击前凉王国,取黄河以南地(甘肃东部)。   东晋将领苏峻叛变,明年攻陷首都建康。   328年   东晋温峤、陶侃起兵勤王,攻击苏峻。   后赵石虎攻河东,汉赵帝刘曜击败之。刘曜乘胜率军包围洛阳城。   十二月,后赵石勒与汉赵刘曜决战于洛阳,汉赵军大败,刘曜被擒,后被杀。   329年   汉赵太子刘熙、刘胤等,放弃长安,西迁上邽(甘肃天水)。   东晋温峤、陶侃平定苏峻之乱。   汉赵刘胤反攻长安,后赵石虎大破汉赵军。石虎追击,攻陷上邽,斩刘熙,灭汉赵帝国。(亡国一)后赵吞并关中,统一华北大部分地区。(凉州汉人张氏、辽东鲜卑慕容氏除外)
第三时期 后赵独霸北方(330-352)
  330年   后赵石勒正式称帝。   333年   成汉大将军李寿攻陷宁州(云南),吞并云贵地区,疆域如三国蜀汉。   七月,后赵帝石勒死,太子石弘继位。   晋辽东公慕容嵬逝世,子慕容皝继位。   334年   成汉帝李雄死,太子李班继位。十月,李期杀李班,篡位。   后赵石虎杀石弘,篡位,称天王。   335年   后赵尊高僧佛图澄。   前凉王张骏并吞西域地区。   337年   十月,慕容皝称燕王,前燕帝国建立。(建国五)   338年   三月,后赵天王石虎与前燕联军灭辽西段氏。   成汉李寿废皇帝李期,自立为帝,国号改称「汉」。   五月,后赵大军攻击前燕,包围首都棘城(辽宁锦州),后赵军大败。   339年   东晋军攻击成汉,收复宁州(云南省)。   后赵石闵攻东晋邾城(湖北黄冈),晋军大败。   342年   前燕迁都龙城(辽宁朝阳),攻打高句丽王国,攻陷首都国内城。   后赵天王石虎在邺城、长安、洛阳大建宫殿,暴虐奢侈,人民苦不堪言。   东晋成帝司马衍死,弟康帝司马岳继位。   343年   成汉帝李寿死,太子李势继位。   344年   前燕慕容皝消灭鲜卑宇文部落,统一东北地区。   东晋康帝司马岳死,子穆帝司马聃继位。   345年   十二月,前凉王国击败焉耆,疆域包括甘肃大部、西域。   346年   前燕军攻破夫余王国。   前凉王张骏逝世,子张重华继位。   后赵军攻击前凉,被前凉击败。   成汉帝国内乱,东晋桓温西征,攻击成汉帝国。   347年   东晋大将桓温攻陷成都,俘李势,灭成汉帝国。(亡国二)   后赵帝国再度攻击前凉王国,后赵军大败。   348年   后赵太子石宣杀兄弟石韬,石虎酷刑杀石宣。   前燕王慕容皝死,子慕容隽继位。   349年   后赵天王石虎正式称皇帝。四月,石虎死,太子石世继位。皇子石遵   杀石世,篡位。诸子内争,后赵帝国开始大乱。   东晋褚裒北伐失败。   十一月,后赵石鉴杀石遵,篡位。   后赵石闵(冉闵,汉人)屠杀胡人二十余万。   350年   一月,冉闵杀石鉴,即位,在邺城建立冉魏帝国(建国六)。   羌族姚义仲、氐族苻洪争入关中,苻洪击败姚义仲。苻洪死,子苻健进入关中。   二月,前燕帝国南下,吞并幽州等地(北京地区)。   后赵石祗称帝于襄国,攻冉魏帝国,大败。   九月,前燕军攻陷冀州中部。   十一月,冉魏帝冉闵攻后赵。   351年   苻健在长安称天王,前秦帝国建立。(建国七)   后赵帝石祗被杀,后赵帝国灭亡(亡国三)。   五月,兖州、青州复归晋帝国。   八月,冉魏帝国黄河以南诸州郡,归附晋帝国。晋帝国二度收复河南淮北之地。   352年   前秦苻健正式称帝。   四月,冉魏冉闵与前燕慕容恪决战于常山(河北正定),冉闵兵败被杀。   八月,前燕军攻陷邺城,冉魏帝国灭亡。(亡国四)   十一月,前燕慕容隽于蓟城称帝。
第四时期 燕秦相争(352-370)
  353年   东晋殷浩北伐失败。   十一月,前凉王张重华死,子张曜灵继位,张祚废之,自立为凉王。   354年   二月,东晋桓温第一次北伐,进攻前秦帝国。王猛与桓温会谈。   六月,前秦东晋长安白鹿原会战,晋军战败,撤退。北伐失败。   355年   六月,前秦帝苻健死,太子苻生继位。   前凉王国政变,凉王张祚被杀,张玄靓继位。   356年   东晋桓温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   前燕慕容恪攻陷青州广固,吞并青州。   357年   苻生暴虐好杀。六月,苻坚杀苻生,自立为天王。   并州地方首领张平,归降晋帝国,晋帝国名义收复并州(山西省)。   358年   苻坚击败并州张平。张平降前燕帝国。   苻坚开始重用王猛。   359年   东晋谢万北伐前燕帝国失败。河南淮北诸州郡落入前燕帝国之手。   360年   前燕帝慕容隽死,太子慕容玮继位。   河套匈奴刘卫辰归降前秦帝国。   东晋谢安出仕。   361年   穆帝司马聃死,司马衍子哀帝司马丕继位。   362年   前燕军攻晋帝国洛阳。   363年   前凉张天锡杀张玄靓自立。   364年   前燕军攻陷晋帝国洛阳。   365年   哀帝司马丕死,司马衍子废帝司马奕继位。   367年   十月,前秦五位公爵联合起兵叛变。   368年   王猛平定五公爵叛变。   前燕贵族将人民大量纳入「荫户」,以致财政困难,前燕帝国开始衰败。   369年   桓温第三次北伐,军抵枋头。前燕慕容垂迎击,晋军大败。桓温撤退。   十一月,前燕慕容垂遭忌,投奔前秦帝国。   370年   前秦宰相王猛率军攻击前燕帝国,十月,前秦、前燕决战壶关。前燕军大败,被杀被俘十五万余人。  前秦统一北方示意图
十一月,王猛攻陷邺城,俘慕容伟,前燕帝国灭亡。(亡国五)
第五时期 前秦统一北方(370-376)
  371年   东晋大司马桓温废黜皇帝司马奕,立简文帝司马昱。   372年   东晋简文帝司马昱逝世,孝武帝司马曜(昌明)继位。   373年   东晋大司马桓温逝世。谢安执政。   冬季,前秦军攻占晋帝国梁、益二州,吞并四川、汉中地区。   375年   前秦宰相王猛逝世。   376年   八月,前秦军攻陷姑臧,俘张天锡,前凉王国灭亡。(亡国六)   前秦三路大军攻陷代国(北魏前身)盛乐,俘代王拓跋什翼犍,代国灭亡。前秦统一华北,与晋帝国南北对峙。
第六时期 淝水之战(376-383)
  378年   前秦苻丕攻陷晋帝国襄阳。   379年   前秦军攻彭城,东晋谢玄北府兵团击败之。前秦并淮北。   382年   前秦苻坚派大将吕光征讨西域。   383年   五月,东晋桓冲北伐,反击前秦军。   八月,前秦苻坚总攻东晋。东晋谢玄、谢石北府兵团抵御。十月,肥水之战,前秦军不战而溃,苻坚负伤率残兵抵洛阳。   十二月,慕容垂起兵,至邺城。
第七时期 北方分崩离析(384-394)
  384年   正月,慕容垂称燕王,后燕帝国建立。(建国八)   本年以后,北方再度大分裂。   东晋反攻前秦,收复汉水流域、河南淮北诸州郡。   慕容泓自称济北王,叛前秦,西燕帝国建立。(建国九)   羌族姚苌自称万年秦王,后秦帝国建立。(建国十)   慕容泓被杀,慕容冲继位,率军进攻长安。   吕光击败龟兹国,平定西域。   九月,东晋北府兵收复兖州、徐州、青州。   385年   五月,苻坚撤出长安,西燕军攻陷长安。苻坚至五将山,被姚苌俘虏,   不久被杀。苻丕撤出邺城,于晋阳继位,后燕军陷邺城。   乞伏国仁叛变独立,建西秦王国。(建国十一)   后燕帝国定都中山(河北定县)。   晋帝国收复益州。   吕光进入凉州。   386年   拓跋珪称代王,北魏帝国建立。(北朝开始)后燕王慕容垂称帝。   西燕帝慕容冲被杀,段随继任燕王。段随后为慕容永所杀,立慕容顗,放弃长安,率四十万鲜卑人东迁。慕容顗被杀,慕容瑶继位称帝。慕容永杀慕容瑶,立慕容忠为帝。西燕帝国东迁至长子。(山西长子)   后秦王姚苌入长安。   吕光建立后凉王国。(建国十二)   西燕帝慕容忠被杀,慕容永继位。   西燕军与前秦苻丕大战,前秦军大败,并州全属西燕。苻丕逃亡,被晋军所杀。   前秦苻登于陇县称帝,此后与后秦帝国攻占不休。   东晋收复黄河以南、山东半岛失土。   387年   后燕帝慕容垂吞并山东半岛地区。   388年   西秦乞伏国仁死,子乞伏乾归继位。   389年   东晋帝司马昌明之弟司马道子专政,政治开始衰败。   390年   西燕慕容永攻洛阳,被晋军朱序击退。   391年   西燕慕容永再攻洛阳,被晋军击退。   392年   后凉王吕光派军攻西秦,被西秦军击败。   393年   十一月,后燕帝慕容垂率军攻西燕帝国。   后秦帝姚苌死,太子姚兴继位。   394年   四月,前秦帝苻登与后秦军大战,前秦大败,苻登退入马毛山。   五月,后燕军进入太行山,与西燕军大战,西燕军大败,占领晋阳。   七月,前秦帝苻登与后秦帝姚兴战于马毛山,斩苻登。   前秦太子苻崇于湟中(青海西宁)继位。   八月,后燕攻陷长子,斩慕容永,灭西燕帝国。(亡国七)取得并州,   为后燕帝国疆域最大时期。   十月,前秦帝苻崇攻西秦王国,兵败被杀,前秦帝国灭亡。(亡国八)
第八时期 凉州混战(395-410)
  395年   十一月,后燕北魏参合坡之役,后燕军战败,四、五万士卒被拓跋珪坑杀。   396年   三月,后燕再攻北魏,后燕帝慕容垂病逝,太子慕容宝继位。后燕帝国开始衰退。   北魏王拓跋珪攻陷晋阳,吞并并州。   后燕内斗越演越烈。   东晋孝武帝司马昌明被妃子闷死。太子司马德宗继位,是为晋安帝。   拓跋珪率大军进攻后燕帝国河北地区,河北仅余中山(河北定州)、邺城(河南临漳)、信都(河北冀县)仍属后燕。   397年   一月,北魏攻陷信都。   后凉军攻西秦,大败。   秃发乌孤叛后凉独立,建南凉王国。(建国十三)凉州开始大乱。   卢水胡匈奴沮渠家族叛后凉王国。   三月,后燕帝慕容宝撤出中山。七月慕容详、慕容麟先后于中山称帝。   沮渠蒙逊、沮渠男成推段业为首领,建立北凉王国。(建国十四)   十月,拓跋珪击败慕容麟,占领中山。   398年   一月,后燕慕容德放弃邺城,南下滑台,称燕王,南燕帝国建立(建国十五)。北魏帝国完全占领河北地区。   四月,龙城乙连兵变,后燕帝慕容宝被杀。   十月,后燕慕容盛继位称帝,后燕帝国退居东北地区。   东晋内乱,殷仲堪、桓玄等叛变。   十二月,北魏拓跋珪正式称帝。   东晋变民孙恩起兵。   399年   南凉秃发乌孤由金城(兰州)迁都乐都(青海乐都)。   南燕王慕容德占领青州、兖州地区。   南凉秃发乌孤死,弟秃发利鹿孤继位。   后秦军攻陷洛阳,后秦帝国吞并河南诸郡。   东晋桓玄击败殷仲堪,独霸荆、江、雍三州。   后凉王吕光死,太子吕绍继位。吕纂政变,吕绍自杀,吕纂自立为王。   400年   后秦军攻西秦王国,西秦军溃散,西秦王国灭亡。   敦煌李暠叛北凉,建立西凉王国。(建国十六)   南燕慕容德于青州广固称帝。   401年   后凉王吕纂被杀,吕隆继位。   三月,东晋刘裕击败孙恩变民。   五月,北凉王国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凉王。   后秦对后凉发动总攻击。包围首都姑臧(甘肃武威)。   八月,后燕天王慕容盛被杀,慕容熙继位。   402年   东晋司马元显讨伐桓玄,桓玄杀司马元显,进入建康。   南凉秃发利鹿孤死,秃发褥檀继位。   高句丽王国攻击后燕帝国,吞并辽东半岛。(此后266年,辽东半岛为高句丽领土。直到668年,唐高宗李治灭高句丽王国,才收回辽东。)   北魏帝拓跋珪攻后秦河东,后秦军大败。   东晋变民孙恩死,卢循继立。   403年   南凉、北凉、后秦联军包围后凉姑臧,后凉王吕隆投降后秦,后凉王国灭亡。(亡国九)后秦帝国最盛期。   十一月,桓玄叛变,篡东晋帝位,称楚皇帝。   404年   二月,刘裕等于京口起兵,讨伐桓玄。进攻首都建康   三月,桓玄退出建康。五月,桓玄死。   十月,东晋变民卢循攻陷南海郡(广州)。   405年   一月,北府兵团攻陷江陵,平桓玄之乱。   后秦天王姚兴尊高僧鸠摩罗什为国师。   益州兵变,刺史毛璩被杀,谯纵自称成都王,西蜀王国建立。(建国十七),全中国九国并立。   九月,南燕帝慕容德死,慕容超继位。   406年   南凉吞并后秦凉州姑臧。   南燕帝国爆发内斗。   十一月,南凉王国迁都姑臧。   407年   河套匈奴刘勃勃叛后秦独立,称天王,胡夏帝国建立。(建国十八),全中国十国并立。后秦仅剩关中、河南地区。   七月,慕容云杀慕容熙,自立为天王。北燕帝国取代后燕帝国,慕容云复姓高(原为高句丽人)。(后燕亡国十)(北燕建国十九)   南凉攻北凉,北凉军击败南凉军。   刘勃勃攻后秦,十一月攻南凉。后秦、南凉军惨败。   408年   七月,后秦军讨伐胡夏、南凉失败。   东晋讨伐西蜀王国失败。   南凉秃发褥檀称王。   409年   二月,南燕军攻东晋徐州。   四月,刘裕第一次北伐,攻击南燕帝国。   乞伏乾归叛后秦复国,西秦王国重建。(亡国八年)此时全中国十一国并立,为最乱之时期。   北燕天王高云被杀,冯跋继立为天王。(此时北燕帝国仅领有辽西地区)   十月,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被其子拓跋绍所杀,太子拓跋嗣杀拓跋绍,继位。是为明元帝。
第九时期 东晋刘裕北伐(410-420)
  410年   二月,东晋刘裕攻陷广固,杀慕容超,灭南燕帝国。(亡国十一)东晋   收复山东半岛地区。   五月,南凉秃发褥檀三攻北凉,失败。退出姑臧。北凉攻姑臧。   五月,东晋广州变民卢循、徐道覆北攻建康。七月,刘裕追击变民军。   九月,东晋刘裕大军讨伐徐道覆。十一月,晋军包围广州。   411年   二月,晋军攻陷始兴,杀徐道覆。三月,平卢循之乱。   北凉沮渠蒙逊攻陷南凉姑臧。北凉攻西凉,失败。   412年   六月,西秦政变,乞伏乾归被杀。八月,乞伏炽盘平乱,继位。   十月,东晋刘裕攻杀刘毅。   十二月,东晋朱龄石军攻西蜀王国。   413年   胡夏天王刘勃勃建统万城(陕西横山),改姓赫连。   南凉攻北凉,大败。   七月,东晋朱龄石攻陷成都,杀谯纵,灭西蜀王国。(亡国十二)东晋收复四川地区。   414年   南凉秃发褥檀出军戡乱,西秦军袭击南凉首都乐都,攻陷。秃发褥檀投降西秦,一年后被杀。南凉王国灭亡。(亡国十三)   415年   四月,刘裕击败司马休之,攻克江陵。司马休之败逃。   胡夏赫连勃勃攻后秦,坑杀后秦军二万人。   西秦、北凉相攻不绝。   416年   二月,西秦、北凉和解。   后秦天王姚兴死,太子姚泓继位,皇族相争,后秦国内大乱。   后秦、胡夏、仇池氐王互相混战。   八月,东晋太尉刘裕第二次北伐,收复河南地区,攻克洛阳。   417年   二月,西凉公李暠死,子李歆继位。   三月,晋军进潼关,击败后秦军。   北凉三万大军攻西凉,战败。   八月,晋军攻克长安,姚泓出降,后秦帝国灭亡。(亡国十四)晋帝国收复沦陷近百年的关中地区。十一月,留守刘穆之死,刘裕返建康,其子刘义符等留守。   418年   胡夏大军南下,进逼渭水。十一月,晋军诸将内讧,关中大乱。胡夏军攻陷长安。吞并关中地区。   北凉再攻西凉,不成。   胡夏天王赫连勃勃称帝于长安。   十二月,东晋刘裕杀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立恭帝司马德文。   419年   东晋太尉刘裕进封宋王。   420年   六月,刘裕篡位称帝,是为宋武帝,建立南宋帝国,晋帝国灭亡。(南朝开始)东晋恭帝司马德文退位。   沮渠蒙逊攻西凉,杀李歆。攻陷酒泉。李恂继位。   421年   北凉攻陷敦煌,李恂自杀,西凉王国灭亡。(亡国十五)   北凉王国统一凉州。   南宋帝刘裕派人闷死晋恭帝司马德文。
第十时期 北魏统一北方(422-439)
  422年   南宋武帝刘裕死,少帝刘义符继位。   十一月,北魏帝拓跋嗣攻南宋帝国,第一次南北大战爆发。   423年   北魏开始在首都平城北方修建长城。四月,虎牢战役,北魏猛攻,攻克。北魏攻陷南宋司、兖、豫三州。   十一月,北魏帝拓跋嗣死,太子拓跋焘继位,是为太武帝。尊崇道士寇谦之。   425年   五月,南宋政变,废杀皇帝刘义符。八月,改立刘义隆,是为宋文帝。   七月,胡夏帝赫连勃勃死,子赫连昌继位。   八月,柔然大举进攻北魏,被魏国国主击退   十月,北魏分兵五路兵伐柔然,从此,拉开了北魏对柔然转入战略反攻的序幕。   426年   二月,谢晦反抗中央失败,被杀。   西秦、北凉、胡夏互相混战。   十月,北魏帝拓跋焘亲征胡夏帝国。   十二月,北魏攻陷胡夏长安,取得关中地区。   427年   五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穿越黄河,指挥了北魏攻夏统万城之战。七月,攻陷统万城。胡夏帝赫连昌走上邽。   428年   三月,北魏军攻陷上邽,俘赫连昌。赫连定继位。迁都平凉。   五月,西秦王乞伏炽盘死,子乞伏暮末继位。   429年   北凉、西秦相攻。北魏太武帝重击柔然汗国,参见北魏破柔然之战。   430年   南宋北伐,第二次南北大战爆发。   北燕政变,冯跋死,冯弘逼太子冯翼自杀,杀冯跋儿子一百余人,冯弘自立为天王。   九月,北魏攻胡夏首都平凉。十二月,攻陷平凉。   西秦东迁。   十一月,北魏军开始反击刘宋北伐军,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领军击溃了刘宋军队主力到彦之所部。   431年   胡夏帝赫连定攻西秦南安城,乞伏暮末出降,西秦王国灭亡。(亡国十六)赫连定屠杀乞伏家族。   南宋北伐大将檀道济粮尽撤退。   北朝完全夺取了黄河四重镇:洛阳,金镛,滑台,虎牢。   胡夏帝赫连定西迁,被吐谷浑汗国突击,赫连定被擒,胡夏帝国灭亡。(亡国十七)   432年   七月,北魏攻北燕,北燕战败。   吐谷浑献赫连定与北魏,北魏杀之。   433年   北凉王沮渠蒙逊死,子沮渠牧犍(茂虔)继位。   434年   二月,北魏、南宋汉中争夺战,参见古弼的百科.   435年   七月,北魏军攻北燕,兵临城下。   436年   南宋帝刘义隆诬杀檀道济。   五月,北燕冯弘弃龙城投奔高句丽王国,北燕帝国灭亡。(亡国十八)   438年   高句丽长寿王高琏杀冯弘。   439年   九月,北魏帝拓跋焘率军包围姑臧,凉王沮渠牧犍出降,北凉王国灭亡。北魏帝国统一华北,五胡十六国结束,南北朝时期正式开始。(亡国十九)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三任),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三任),南北对峙。
编辑本段政治体制
  十六国时代的统治的一个特色是胡汉分治,将汉人与胡人以不同的制度作统治。以汉赵(即前赵)为例,刘聪同时居皇帝(汉人的君主)和单于(胡人的首领),汉人以户为单位设官统治,而胡人以落(指以帐篷营生的单位)为单位,设不同系统的官员来统治。另一个统治特色是,以种族、部族为中心的政军结构。   许多国家延续原本游牧社会中,以部族和血缘为中心的体制,国家仅是各部族之间的联盟,因此各部族领袖在军政上有较高的权力,皇帝的君权较不能如其他朝代那样直接透过官僚机构达成,也容易造成因宗室、部族领袖之间发生内讧而造成内战。前秦的苻坚和王猛即希望针对加以改革但尚未完全成功,后来北魏的拓跋圭将部落解散,设立新的统治机构,才逐渐减弱这种统治特色。   许多五胡的君主如刘渊、苻坚等等皆深染中国文化,所以皆采用其文化如提倡儒术、禁止烝妻报嫂等等。九品中正制也继续使用,用来拔选世族(亦作士族)人才,使为己用。当时世族之所以和胡族君主合作,主要为了苟全性命,许多世族轻视胡族君主文化低落。甚至有些世族,告诫子孙不可将出仕胡族的经过写在墓碑上。   石勒曾典定士族九法、慕容宝定士族旧籍、苻坚复魏晋士籍,皆用来承认世族权利。石勒每破一州,必集中世族于“君子城”或“君子营”,下令不可欺辱之。华北动乱时,众多人民逃往辽东,慕容皝设侨郡收留,并辨别世族清浊,后来这些世族成为前燕的基石。直到后燕、西燕及南燕仍然继续执行。前秦苻坚受谋士王猛影响,十分热爱汉文化。他在攻灭前燕后,即听王猛建议,重用关东世族。后来在王猛与众士大夫经营之下,前秦国力提升。苻坚也接受“大一统”的思想,发兵南征,但大败。北魏拓跋鲜卑自开国之初即重用清河崔氏,大约亦采用九品中正制,至拓跋焘时期已出现了“中正官”的记载。这些都助长北方世族的发展。
编辑本段军事制度
  十六国时期的北方诸国多实行异族分治制度,或称为胡汉分治制度,在一国之中,实行两种不同的军政体制。对汉族人民,仍按汉族的传统方式进行统治。对少数民族,则按各自的部落传统进行统治。这使得军事统帅被分为单于台与都督中外诸军事并立,后来随形势发展渐渐合并。在军队形式上大致同西晋兵制,具有中军、外军组织及都督、将领等职务。中军直属中央,编为军、营,主要保卫京师;外军为中央直辖的各州都督所统率的军队。各国兵权,大多掌握在宗室手里,任都督中外诸军事除了前秦王猛(非宗室)外,有前赵刘宣、刘曜等人,后赵石弘、石斌,前秦苻雄、苻法等人。这本来是加强朝廷的措施。但往往变成皇位之争而与太子自相残杀,最后导致亡国。   马蹬,强化骑兵战斗力各国军队以骑兵为主,步兵其次。各国本民族的部落兵多为骑兵。随着攻城战的出现以及让汉人编列为军队,步兵数量也逐渐增加。如前秦南征东晋之际,即以步兵六十万,骑兵为二十七万,不过各国并非都改任步兵为主力。在兵役制度方面,则是实行本族全民皆兵的部落兵制,并兼有魏晋世兵制的特点。只要是凡识于战斗的本族人民,皆作为军队基本兵力。基本上中军为终身制,其家属通常随营聚居,称营户,负责供应军粮。镇守各地的外军,其随营聚居的家属则称镇户。营户与镇户都是其兵力来源。其他人民方面皆实行征兵制,征发各郡、县的各族人民补充军队。其中汉族兵的来源,还包括来自投降的坞堡和招募的农民,一般都是终身为兵。   十六国时期各国骑兵均已强化。当时马蹬已经十分普遍,其最大功能是可以解放双手,骑兵开始可以靠双脚控制平衡在马上冲、刺、劈、击,这大大提升骑兵的战斗力。马铠也成为骑兵较普遍的装备,来保护战马免受远射兵器攻击。
编辑本段经济文化
经济
  当时黄河南北与关中地区是遭受战祸最剧,经济破坏最为严重。当时人民不是依附坞堡,成为坞主的部曲。就是迁移至各国首都附近,提供生产或兵役用。各国也会互相掠夺人民、财富以充实国力或是补给军队。由于人民频繁的迁移,使得在初期难有经济发展。
农业
  有些国家在稳定之后,开始发展经济。例如后赵石勒在崛起过程中,大厮杀掠。但在立国后开始发展经济,劝课农桑,颁布的税收却比西晋还轻,经济逐渐复苏。但在石虎统治之后,劳役汉人,挥霍无度,经济下滑。另外,有些国家早在开创时期就已经打下基础,做好内政,吸引不少流民投靠。早在成汉成立之前,已有大批流民投靠巴氐李氏。李雄建立成汉后,在他统治之下“事少役稀,百姓富实”,成为最安定的地区。前燕慕容皝在统治辽东时即仿照曹魏,开放荒地让流民种植。前凉统治的河西地区,由于相对中原较少战乱,大量流民投奔。农业、畜牧业都有所发展。丝路也能保持畅通,使得首都姑臧成为商旅往来的枢纽,渐渐发展出“河西文化”。
儒学
  前秦苻坚崇尚儒学,奖励文教。他任汉人王猛辅政,王猛发展经济,关中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获得恢复和发展。使得前秦国势大盛,史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打下统一华北的基础。前秦崩溃之后,后秦姚兴注重刑罚,惩治贪污,关中经济稍微恢复。之后西凉李皓在玉门关、阳关开垦荒地,史籍记载“年谷频登,百姓乐业”。北燕冯跋减轻赋役,南凉秃发乌孤注重农业,皆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
文化
  边疆各族在华北地区立国后,互相混战。在这些国家中,以前秦(氐族)和后秦(羌族)的文化最为兴盛,其次则是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及后燕。此外,汉族张轨、李皓所建立的前凉和西凉,更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史称“河西文化”。各国的统治者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也发展教育。前赵刘曜设置太学、小学,选拔人才。前燕慕容皝设置官学,并著教材《太上章》和《典诫》。后秦、南凉设置律学,召集地方散吏入学。这促使北方各族接受汉文化,对于民族融合具有积极意义。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3 发表于: 2011-04-27
四夷
百科名片
在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东夷和北狄、西戎、南蛮并称四夷。

目录

简介
夷字含义
编辑本段简介
      
四夷:据《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知度》载,四夷是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书大禹谟》:“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孟子梁惠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   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宜,雨量适中,土壤肥腴,故较早即进入城廓农耕社会,地称为中国,人称为华夏。边区自然条件较差,多为游猎畜牧之族所居,故称为夷。夷者,带弓之人也。   证诸史籍,夷狄族类繁多,《尚书尧典》:“蛮夷猾夏”;《禹贡》中有:“岛夷卉服”、“莱夷作牧”、“淮夷蠙珠暨鱼”、“和夷底续”、“西戎即叙”。   《诗经江汉》:“淮夷来铺”;采:“蠢而荆蛮”。   《左传桓六》:“北戎伐齐”;闵元:“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襄四:“戎狄荐居,贵货易土”。   《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子罕:“子欲居九夷”;卫灵公:“虽蛮貊之邦行矣”。   《孟子梁惠王》:“文王事昆夷”;滕文公:“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   《吕氏春秋通诠·知度》:“尽能既成,四夷乃平”。   此外尚有赤狄、白狄、犬戎、骊戎、林胡、楼烦等,名目繁多,四夷乃其统称也。
编辑本段夷字含义
  夷字有多重含义。其主要意思是“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夷字“从大从弓”。据说东夷人最早发明弓箭,擅长射箭。 因此有所谓“东夷”为东边的弓箭手说法。传说和古典文献记载认为射去九日的后羿是东夷领袖。但商周时期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夷实际是尸或者人字,和弓无关,因此以夷字“从大从弓”认定夷字为弓箭手之说可能是汉代人穿凿附会而来。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4 发表于: 2011-04-27
北狄
百科名片
北狄的称谓最早起始于周代,周人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北狄是古代华夏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目录

简介
起源
北狄三大支派及其分布赤狄
白狄
长狄
赤狄强盛时期与诸夏的抗衡
北狄联盟的瓦解与诸狄的华化简介
起源
北狄三大支派及其分布 赤狄
白狄
长狄
赤狄强盛时期与诸夏的抗衡
北狄联盟的瓦解与诸狄的华化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春秋中叶以后,狄与戎在地域上有明显的不同,但整个春秋时代,乃至战国中叶以前,戎狄仍往往混称,有些部落仍兼有戎与狄两种称号。这种情况以及春秋北狄诸部的姓族,陕北、山西、河北诸地的戎狄文化遗存,都说明春秋时期的戎与狄只是地域分布有明显区分,族类却比较接近。   进入战国,他们主要部分已经华夏化,也有一部分当胡人南下后已融入胡人之中,成为匈奴的重要来源之一。   狄作族称,《春秋》所记始于春秋中叶,但《国语·郑国》于西周末已有狄的记载。这是中原诸夏对北方一些部落与国家的称呼,不是他们的自称。   狄的本义,王国维先生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断定,是由“远”与“剔除”的含义,“后乃引申之为驱除之于远方之义”。此外,狄还有强悍有力,行动疾快等含义。《尔雅·释兽》说:“麋、绝有力,狄”,邢昺《疏》:“绝异壮大有力者,狄。”《礼记·乐记》说:“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郑玄《注》:“狄、涤,往来疾貌也。”春秋初,在秦、晋、郑、卫、邢等国以北,即今陕北及山西、河北两省的中部与北部,有许多强悍有力的部落,是对中原诸夏的威胁,但当时仍与西戎及伊洛地区之戎统一称为戎,只在方位上称为北戎。至春秋中叶,出现了称上述地区各部落为狄的记载,因其在北,称为北狄。在狄的族称出现以后差不多100年间,又出现了赤狄、白狄、长狄等许多称号。   战国晚叶,胡人兴起,匈奴最为强大。胡人以东有东胡,胡人以北有丁灵。战国末年及秦汉以后中国古代所称北狄,都是指胡人、东胡族系各民族。其中丁灵及以后铁勒、敕勒等译名,都在语音上可以与狄相通。但丁灵、铁勒、敕勒是对这些民族的汉语译名,狄是中原诸夏对北方民族的称呼,两者语源不同,含义也不一样。   春秋时期北狄与羌戎族类相近,而战国末年及以后北狄指胡人、东胡族系,与羌戎属完全不同的族系。汉武帝采取“隔绝胡羌”的政策以及赵充国在湟中屯田以制诸羌的举措,说明西汉时对羌与胡已经明确加以区分,但《史记》、《汉书》却没有为诸羌立传,羌人的祖源与史迹仅附在《匈奴传》中叙述,《后汉书》有《西羌传》。直到现在,在一些民族史的论著中,仍往往未能真正把春秋时期的北狄,与战国末及秦汉以后以胡人、东胡族系称为北狄这两者之间在族系与历史渊源方面划分清楚。然而把两者加以区分,对研究羌戎和北狄的历史与考古都是重要的。
编辑本段起源
  《春秋》在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冬,狄伐邢。”这是《春秋》中第一次出现狄的记载。这时晋献公在位,与狄人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戎与狄常常混称。整个春秋时期的狄与戎,都与炎黄集团,有相当深的渊源关系。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潜夫论·志氏姓》说:“隗姓赤狄,姮姓白狄,此皆太古之姓。”隗姓为鬼方之姓,赤狄隗姓不仅说明与鬼方有渊源关系,而且王国维先生还断言他们是西周初唐叔受封时所得“怀姓九宗”的后裔。赤狄中有潞氏,是赤狄的强部之一,《志氏姓》又记述这一支为妘姓封于路的后裔;潞氏灭亡之前的执政者名舒,《世本·姓氏篇》,,秦嘉谟辑本,,说:“,,周,,文王第十七子侯之后,氏于国,潞有舒”,出于姬姓。,妘为祝融八姓之一,姬为周王族姓,赤狄中也有祝融集团及姬姓王族支庶的苗裔。   白狄姮姓,《世本》记作“媨姓”,注解者又疑是姬姓之误,究竟何者正确,如今很难定论,一般认为姮姓比较可靠。既是“太古之姓”,由来已很古远。白狄中有一支叫鲜虞,曾建立中山国。杜预《春秋释例》说:“鲜虞中山,白狄,姬姓。”《春秋谷梁传集解》的作者范宁与杜预同属东晋人,他也说,“鲜虞,姬姓,白狄也”。到唐代,杨士勋《疏》说,范宁《集解》引自“《世本》之文”。但东汉时应劭的《风俗通义·姓氏篇》认为鲜于,,虞,,是箕子的的后裔,属于子姓。《鲜于璜碑》也说鲜于“为箕子之苗裔”。姬姓、子姓为周及商王族之姓,可能是鲜虞华化以后出于攀附的说法,也可能鲜虞所建中山国的统治才出于姬姓或子姓。   长狄,按《国语》与《孔子家语》的记载为漆姓,《史记·孔子世家》及《说苑·家语辨物》说厘姓。或谓漆为涞的误写,涞与厘同音,长狄应是厘姓。   传说与姓族说明春秋时的北狄与西戎在族类方面比较接近。考古文化也可与这种情况相印证。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今河套、阴山以南及燕山以南的广大地区,都属仰韶文化分布范围,在龙山文化时期,又属不同地区的龙山文化。到了青铜时代,除燕山以南今北京市北部及长城沿线河北北部的一些地方有夏家店上层文化分布,说明山戎人已南达这些地区,其它如阴山河套以南,今山西中部与北部,河北中部与北部以及陕北、河套等地区的游牧民族青铜文化,虽有一定的地区差别,但共同的特点占优势,并且受商周青铜文化的影响比较深。从上述传说,姓族及考古文化的面貌与内涵推测,春秋时的北狄源出于商周时期的鬼方、猃狁,属于羌戎族系。   他们南面与诸夏往来,接受商周及春秋时期诸夏的文化影响,他们固然不断华化,也有一些诸夏贵族与人众融入其中,成为北狄的一种来源。另一方面,阴山以北的青铜文化具有明显的商文化影响,而且与陕北、山西、河北等地的戎狄青铜文化有较多的共同因素,说明春秋时的北狄与山戎、东胡及阴山以北的胡人也存在交往和彼此吸收的关系。战国时胡人南下,陕北、山西、河北等地的赤狄。白狄应有相当多的部分已被同化于胡人之中。因此,春秋时的北狄与胡人、东胡族系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在于胡人起源于阴山以北,东胡人起源于大兴安岭山原,与羌戎起源于陇山地区不同;联系在于鬼方、猃狁及春秋时的北狄,有相当多的部落融化于胡人之中,成为胡人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阴山以北,新石器时代分布着以细石器为特征的诸文化。细石器起源于华北,传播到蒙古高原形成以刮削器在生产工具中占优势的狩猎文化,与阴山、河套及其以南新石器时代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情况有明显不同。到公元前第二个千年纪末叶及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纪,即商代晚叶与西周时期,阴山以北也进入了青铜时代,在南西伯利亚、鄂毕河上游及哈萨克地区,分布着命名为卡拉苏克文化的青铜文化,其中发现了与商周器物颇相似的陶鼎、陶鬲及青铜刀、战斧、矛、镞等。这种青铜文化,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南戈壁省和乌尔札河、德勒山附近,也有所发现。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考古学与历史学界,均认为迫溯卡拉苏克文化的渊源,是受商文化影响较明显的一种独特的游牧民族青铜文化。这么广大地区的文化特征相近,说明这些地区的各部落族类相近,也与大漠以南长城以北各游牧民族在文化特点方面有相通之处。考古文化表明,匈奴与丁灵的起源有共同的渊源,他们都可归入胡人族系。阴山以北的青铜文化受商周青铜文化的影响,如上所述可能是通过与鬼方、猃狁等部的接触形成的,其中也可能是由于有部分夏人在夏朝灭亡以后,北上融入胡人之中带来的影响。   在燕山南北,其中特别是燕山以北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三河之源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及早期青铜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都是以农业为主的文化,从文化特点与内涵观察,很可能和商族起源有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在本编关于商族起源的部分已叙述。到公元前1000—前300年,即商周之际到战国中晚叶,夏家店上层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地区、哲里木盟、兴安盟以及辽宁省的朝阳市地区、河北省的承德市地区,今北京市北部燕山以南地区也有发现。这是一种受商周青铜文化影响而又独具特点的游牧民族文化,多认为这是山戎、东胡人的文化遗存,东胡人起源于兴安岭山原,大约是在商族的祖先从燕山地区南下到古河济之间的进程中,他们也随之从大兴安岭山原南下。春秋时北与燕为邻的称为山戎,战国末因分在东匈奴以东被称为东胡。   商代甲骨卜辞,常见“奚”的称号,按《周礼》及《说文解字》的记载和解释,是一种奴隶的名称。为何把奴隶称为“奚”,有多种解说,很有可能如《周礼·司隶》所举“蛮隶”、“闽隶”、“貉隶”、“夷隶”一样,是奚人被俘掠沦为奴隶的。《周礼·秋官·禁暴氏》有“奚隶”的名称。到东晋及声北朝,东北有奚族,这是属东胡族系的游牧民族,定居于老哈河流域以后,逐渐转向农耕,辽代基本上与契丹同化。这支东胡族系的民族,与甲骨卜辞的“奚”有无渊源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商及西周的政治势力范围已达到辽西地区,那里的民族与商朝发生关系是可能的。
编辑本段北狄三大支派及其分布
赤狄
  春秋时代的北狄共分三大支派。自《春秋》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冬,狄伐邢”,狄的名称出现于《春秋》及《左传》,以后百年间,赤狄一直是北狄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族团。清代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四裔表·狄》中说:“自宣公十五年以前,凡单以狄举者皆赤狄也”,即自公元前662年到前594年这半个多世纪,是赤狄最强盛的时期,当时北狄与中原诸侯抗衡的主要是赤狄。   赤狄又分为六部:   1.皋落氏。晋人称之为东山皋落氏。其居地,前人有三说:一说在今山西省垣曲县。《水经注·河水》说:“河水东过平阴县北,清水从西北来注之。清水东流迳皋落城北,服虔曰:‘赤狄之都也……《春秋左传》所谓晋侯使太子申生伐皋落者也。’”今垣曲县东南有皋落镇。一说在今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县。《后汉书·郡国志》上党郡壶关刘昭《注》引《上党记》说:“东山在城东南,申生所伐,今名平皋”,汉壶关在今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县。一说在今山西省昔阳县。宋《乐史》说乐平县有皋落镇,“即古东山皋落氏之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及《山西通志·乐平县》都指明,这个皋落镇,,村,,在乐平城东南七十里。三说都认定是晋太子申生所攻打的皋落氏。申生伐皋落,在晋献公十七年,即公元前660年,出兵的理由据献公所宠爱的骊姬说:“皋落狄朝夕苛我边鄙,使无日以牧田野,君之仓廪固不实,又恐削边疆。”又说,“且夫胜狄,诸侯惊惧,吾边鄙不儆,仓廪盈,四邻服,封疆信,君得其赖”。当时晋献公向狄人区域“启土”还处在开始阶段,晋国的实际控制仅汾涑平原,还未能越过沁水。   今垣曲县皋落镇距晋都绛200里左右,正在晋献公时晋国边境的东方境外。除了当时晋国宫廷阴谋置申生于进退都不利的境地之外,晋献公令申生“尽敌而返”,并在此以前东向伐骊戎,大概都出于驱除分布在晋国以东以南的戎狄,以便扫清通往周王境内的道路。后来晋文公收草中之戎与丽土之狄以“启东道”,可以说是晋献公东向狄入境内“启土”的继续。另一方面,晋国向东北的境土扩张,与狄、赤狄往东北退缩是同一进退过程。晋献公时东境不过沁水,今长治县及昔阳县境内的皋落部落遗址,当与皋落往东北迁徙有关。《左传》于闵公二年只记申生伐东山而没有说结果如何。《晋语》只说晋军“胜敌而返”。皋落显然没有被消灭,可能受到这次打击以后即往东北迁,先至今长治县境,再至今昔阳县境。皋落为赤狄强部,《左传》仅一见皋落氏名称,大概是由于以后仅举狄名,未详载具体部名的缘故。   2.潞氏,又称路氏。居地今山西省潞县。在皋落氏衰落以后,潞氏是赤狄中最强的部落,有君长,中原诸侯称之为潞子。潞子婴儿娶晋景公的姐姐为夫人,与晋国曾保持一段友好相处的关系。公元前594年因潞氏执政舒刺伤婴儿,杀死晋景公的姐姐,晋国派兵灭潞氏。   3.留吁氏,春秋初叶居地不详,春秋中叶居地于今山西省屯留县。   4.甲氏,依《春秋大事表·四裔表》顾栋高的考证:“甲氏在今直隶广平府鸡泽县”,即今河北省鸡泽县。其地在太行山以东,今河北省邢台市以南,可能是狄人占据邢国故地以后迁居之地。   5.铎辰氏,春秋中居地在今山西省长治市境内。   6.廧咎如氏,在春秋中叶,晋献公时大概分布在今山西省中部。当时公子重耳从蒲邑出奔于狄,在今山西与陕西两省之间。重耳在狄,曾与狄君在渭水附近进行田猎,这大概是白狄。狄又伐廧咎如氏,得其二女叔隗、季隗,叔隗嫁给重耳,季隗嫁给赵衰。在潞氏灭亡时,潞氏的余民散入廧咎如氏。可能廧咎如氏先居于今山西省中部的西侧,后东迁今长治市附近已近太行山。《左传》成公八年记载,公元前588年,晋、卫两国联合攻伐廧咎如氏。在廧咎如氏溃散以后,卫国收复了新筑,,今河北省魏县,,、马陵,,今河北省大名县,,,是廧咎如氏又进一步迁到了太行山以东,今河北省的中部。
白狄
  始见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即公元前627年。前此,公子重耳所出奔的狄,可能即白狄,说明白狄早已存在,只是不单独以部名出现。公元前578年,晋厉公命吕相为使致秦桓公《绝秦书》说:“白狄与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婚姻也”。白狄与秦都在雍州,其最初的分布区域,主要在今陕北及陕西洛水流域。后来鲜虞、鼓、肥等部建国,都在今河北省境内,也是白狄东迁,越过太行山向东发展。
长狄
  始见于《左传》文公十一年,即公元前616年,又名鄋瞒,据孔子说是虞夏时防风氏、商代汪芒氏的后裔。因其人特别长大,号为长狄。长狄活动于齐、鲁、宋、卫之间,有长丘,,今河南省封丘县南,,,可能因长狄得名。
编辑本段赤狄强盛时期与诸夏的抗衡
  太行山两侧,即今河北、山西两省的中部与北部,在狄人见于记载以前有北戎。《春秋》与《左传》所记,公元前714年,,周桓王六年,,“北戎侵郑”,前706年,“北戎伐齐”。在这以前,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周宣王时,“晋人败北戎于汾隰”,在今山西省隰县一带。《左传》僖公十年,即公元前650年,“齐侯、许男伐山戎”。社预《注》认为“北戎即山戎”,孔颖达《疏》又征引杜预《春秋释例·土地名》说:“北戎、山戎,无终为一。”这个山戎是指太行山地之戎,与燕山及以北的山戎非一种。无终,《逸周书》称之为“代狄”,《后汉书》说:当战国初叶秦厉公灭大荔时,“赵亦灭代戎,即北戎也”。清代江永认为春秋初的北戎在黄河以北。当时黄河绕太行山东北流,侵郑、伐齐及齐许联军所攻伐的北戎,是在今河北省中部出没于太行山的戎人部落,晋国所败的北戎,在太行山以西。出没于太行山东西两侧的戎人部落,其地理位置与西戎及伊洛之戎有区别,族属如同上所述是接近的。公元前661年,,周惠王十四年,,,齐桓公北伐山戎,是为了拯救燕国,这里所称山戎,分布在燕山及其以北,齐桓公进军一直到了孤竹,,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南,,,令支,,今河北省迁安县西南,,。分布在燕国以北的山戎,是战国时东胡人的先民,与太行山东西两侧的北戎属于不同的族系,两者虽都因分布在山区称为“山戎”却不能混同,而误为是一种。   在太行山东西两侧的北戎,就是春秋中叶出现的北狄。因为北戎与北狄一样,主要进攻目标都是燕国以南的中原诸侯。公元前662年“冬,狄伐邢”,狄人最初见于记载,公元前661年,齐桓公与宋、曹等国救邢,前660年,狄又突然南下攻打卫国。当时齐、郑、宋都是诸侯强国,邢、卫、曹也是中等国家,竟至于齐、郑、宋等国出兵救邢、卫,都不敢贸然进军,公元前659年,狄人迅捷北上,攻破邢国都城。邢人溃败南逃,齐、宋等国也只能把邢国迁都于夷仪,,今山东省聊城县西南,,残存下来。又在楚丘,,今山东省曹县东南,,筑城,立卫公子申为卫侯,迁于楚丘。以后卫国人又几经迁都。邢、卫两国都由当时的黄河北岸迁到南岸,以避狄难。狄人的一些部落,经如甲氏、廧咎如氏等也东迁到了邢、卫故地。   北狄从公元前662年进攻邢国,到公元前559年破邢,三四年间使邢、卫两个姬姓中等诸侯国家残破,而齐、郑、宋三个大国及曹、许等中小诸侯在“攘夷”的旗帜下,由齐桓公统领也未能制服北狄。另一方面,当北狄残破邢、卫时,南方楚国北上,威胁随、蔡等姬姓南国,汉江诸姬多已被吞灭。《公羊传》评论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将北狄与楚相提并论。   与北狄在太行山以东咄咄逼人的情况相反,在晋国以东、以西、以北,狄人的土地不断被晋献公兼并与蚕食。   公元前676年晋献公继位,在位26年,“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二胜”。其中除虞、虢、焦、滑、霍、杨、韩、魏八国是姬姓诸侯,也还有若干异姓诸侯。依据晋国周围都是戎狄及晋献公向狄人地区“启土”等情况推测,其中应有不少戎狄部落。   晋献公娶二女于戎,大戎姬姓,小戎允姓,《史记·晋世家》却说:“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夷吾母,重耳母女弟也。”重耳在太子申生死后,被晋献公逼迫,“遂奔狄。狄,其母国也”。在重耳出奔之前十余年,大约在晋献公即位后的几年中,将伐骊戎,进行占卜,得“胜而不吉”之兆,会造成“戎夏交摔”的后果。这支称为骊戎的部落,在晋国东边,又称“丽土之狄”。晋献公攻打骊戎,获骊姬,有宠。骊姬设计把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派到绛都以外去守城、拓土,以利于她在内设计陷害他们达到使其亲子奚齐继位的目的。于是买通献公的亲信梁五、东关五两大夫向献公献谋,说曲沃有宗庙在那里,蒲与屈两城在边境上,这三个地方都不能无主,“宗庙无主,则民不威,疆场无主,则启戎心”。又说:“狄土广漠,于晋为都,晋之启土,不亦宜乎!”建议晋献公派公子重耳居蒲,,今山西省隰县西北,,,夷吾居屈,,今山西省吉县东北,,,太子申生居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并且向广漠的狄人地区去开拓疆土,取来做晋的下邑。蒲与屈,在今山西省中部的西侧,黄河的东岸,离晋国都城都不过三四百里,以外便是诸狄所占有的广漠之区,是晋国“启土”拓疆的对象。   公元前661年当太行山以东北狄威胁邢、卫的时候,晋献公建立上下两军,次年冬命太子申生统下军进攻东山皋落氏,,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南,,,皋落败退,往东北迁徙。   以上所述太行山东西两侧的北狄,是以赤狄为首的北狄联盟,诸部受其节制统一号令,故统称为狄。   公元前656年,晋献公逼太子申生自杀,重耳奔狄,夷吾从与狄接境的屈邑奔梁,,今陕西省韩城县,,。前653年,晋进攻屈邑以南的狄地采桑,,今山西省吉县,,,狄人败退,晋统帅里克也只能“拒之而已,无速狄众”。次年狄人即发动进攻,报采桑之败。这一支狄,从地理方位推测应是白狄,在重耳居狄时,曾向赤狄廧咎如氏进攻,掠取其二女叔隗、季隗,这一事例也说明重耳所居的是白狄,只是此时白狄仍在北狄联盟中未单独以其部名出现。而当时晋国,戎与狄不分,驱戎、大戎、小戎又都称之为狄。到公元前638年秦穆公与晋惠公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姜氏戎被安置于晋国南部,公元前627年白狄又单独以其部名见于记载,于是晋国南有姜戎,西北有白狄,北面与东南面有赤狄,戎狄的区分较为清楚。晋惠公在位的14年,,前650—前637,,谈不上向戎狄“启土”,狄人反而向晋曾大举南下进攻,一度威胁晋国的都城。   当晋国统治集团分裂、诸公子争位的时候,周王室也发生了分裂与王位之争。北狄也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向周与晋的边疆紧逼。   公元前677年,周僖王去世,大夫苏氏串通卫、燕两国逼新即位的周惠王出奔,立王子颓。郑厉公杀子颓,周惠王命齐桓公伐卫,卫国战败,苏氏据温邑,,今河南省温县,,叛周。公元前650年趁晋献公新丧,晋国大乱,北狄攻占晋国东边的骊戎地区,又灭苏氏所据温邑,与周王隔河相望。   公元前644年,秦穆公对晋惠公背信弃义大张挞伐,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县西南,,一战,晋全军覆灭,惠公被俘。晋国西北的狄人趁机攻下晋国北部的狐厨,,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受降,又渡汾河攻占汾河东岸的昆都,,今临汾市南,,。这三处地方离晋都绛仅50里左右,对晋国造成了严重的威协。   公元前643年,,周襄王九年,,,齐桓公去世,齐国发生了内乱,宋襄公试图代齐桓公称霸,结果在鹿上,,今安徽省阜县南,,举行盟会时被楚国活捉,宋国从此走向没落。当时诸侯唯有郑国比较强大。公元前636年郑文公攻打滑国,,今河南省偃师县境,,,滑与周王接境而又与周王保持良好关系。周襄王派其两大夫去郑为滑说情。郑文公竟将周王使者扣押起来,要挟周襄王屈从。周襄王于是派大夫颓叔、桃子请隔河相望的赤狄出兵讨伐郑国。狄奉王命,深入郑国,很快攻下了栎邑,距郑国国都不足百里,对试图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郑文公是一个极严重的打击。   当周襄王请狄伐郑的时候,大夫富辰力谏,说“郑在天子,兄弟也”,“弃亲即狄,不祥”。后来狄师大败郑国,襄王希望与狄联姻以进一步依靠北狄的力婚姻旧姓姜、任两姓中娶后,而从隗姓赤狄中娶,“非礼,且弃旧也”。富辰认为“狄,封豕豺狼”,不会有满足的时候。狄在当时与晋、与周都有联婚,但与诸夏还有较深刻的民族与文化方面的隔阂。   周襄王希望利用狄人的力量巩固自己的地位,狄人希望利用天子的权威进一步威迫诸夏。两者发生了矛盾,而襄王的弟弟王子带,早已觊觎王位,结党,与狄隗后私通,企图利用狄人的力量夺取王位。周襄王十七年,即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废黜隗后,于是狄人与王子带的党羽颓叔、桃子等人立王子带,以兵攻襄王。襄王兵败,逃奔郑国汜邑,,今河南省襄城县,,。狄人掳周大夫原伯、周公忌父、富辰、毛伯等,置王子带及晚后于温邑,以观诸夏动静。   春秋初中叶,周天子仍是名义上的天王,诸侯的共主,当时争霸的诸侯,必须高举“尊王”与“攘夷”两面旗帜,并且做出实绩,才能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周襄王在汜邑号令诸侯“勤王”,秦穆公首先响应,率师东来。这时晋文公已于上一年即位,地位虽并不十分巩固,但他的谋臣都认为必须抓住这个机会。狐偃说:“求诸侯莫如勤王”,他认为要想继承晋文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晋武公统一晋国的业绩,并且使晋国“启土安疆”,必须抢在秦国以前使周襄王回到王城复位。赵衰也说:“求霸莫如入王尊周。周、晋同姓,晋不先入王,后秦入之,毋以命于天下。方今尊王,晋之资也。”于是晋文公一方面劝阻秦兵,同时“赂于草中之戎与丽土之狄,以启东道”,并率军围温,杀王子带,纳襄王于王城。晋文公一举而逐狄,周王把原属于周王的阳樊、温、原、櫕、茅等处“南阳之地”赐给晋国,这些地方在襄王出奔之前多已被狄人占据。于是晋的东面,太行山以南地区,全归晋有,与周隔河为境。晋文公从此走上了继承齐桓公霸业的道路。与晋争霸的主要是楚国,此后百年当中,大体都是晋楚争霸时期。   当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之后,公元前635年晋文公纳周襄王于王城之前的近10年中,北狄在今山东、河南、河北三省接壤地区,即春秋时期河济之间及济水中游,也试图发展其势力,以控制齐、鲁、宋、卫诸国。   齐桓公还在病中时,他的四个公子已各树党羽,准备与太子争位。桓公去世后,就互相打起来,齐桓公的尸体“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尸”。宋襄公以霸主的姿态立太子昭,是为孝公,但争位的四公子出兵攻太子,结果被宋及曹、邾联军打败。在这场诸公子争立的战争中,狄人支持四公子。而卫国又企图趁王室有难,齐国内乱的机会兼并邢国,狄又卷入了这场争斗。公元前640年狄与齐、邢等会盟,共商对付卫国,但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公元前635年晋文公逐狄纳王,卫国也趁机灭邢。狄在河济之间的扩张也基本上被挫败。但有一部分狄人部落,越过黄河在河济间及济水中游活动于宋、曹、鲁、卫之间。其中有一部分即长狄。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楚国大败,晋文公霸主地位得以确立。城濮之战刚刚结束,晋文公即“作三军以御狄”,公元629年,“晋蒐于清原,作五军以御狄”。对晋国而言,北狄仍是其后方最大的威胁。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以前,晋国范文子说:“吾先君之亟战也有故:秦、狄、齐、楚皆强,不尽力子孙将弱”,在晋文公争霸的过程中,狄仍是与齐、秦、楚相提并论的强大力量,但随着晋文公霸业的发展,北狄已走向衰落。
编辑本段北狄联盟的瓦解与诸狄的华化
  从公元前662年狄的名称出现于《春秋》时起,到公元前627年白狄的名称出现以前,北狄都以狄的名称出现于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在这30余年中,是以赤狄为首的北狄诸部落联盟较为统一的时期,先是皋落氏居于共主地位,自公元前660年晋献公命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以后,其共主地位,已逐渐被潞氏取代。晋文公的霸业使北狄力量受到很大削弱,北狄的内部矛盾也越来越表面化。公元前628年,“夏,狄有乱”,卫国趁机向狄发动进攻,迫使狄向卫请和。当年冬,晋文公去世。公元前627年,狄又趁晋新丧,晋襄公继位即与秦军战于崤的机会,向晋发动进攻,到达箕邑,,今山西省蒲县东北,,,有直逼晋国都城之势。晋襄公与姜戎在崤一举全歼秦军,即回师,“败狄于箕。郤成子获白狄子”。这是白狄部名初次见于记载。当时白狄虽仍是赤狄的从属处在北狄联盟中统一行动,却已经单独以其部落名称出现。公元前616年,鲁国公孙得臣“败狄于卤,获长狄侨如”。长狄和白狄一样,虽仍在北狄联盟中受赤狄控制,也以单独的部名活动了。公元前606年,赤狄也单独以其部名活动,连年“侵齐”、“伐晋”,说明其它各部,已不再听从赤狄统一调遣。公元前598年,“晋郤成子求成于众狄,众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晋”。以赤狄为首的北狄联盟于是完全瓦解,此后,赤狄即次第被晋国兼并。公元前594年灭潞氏,其酋长婴儿被晋俘虏带归晋国,晋景公将“狄臣千室”赏给灭潞氏的首功荀林父,其他将军及诸大夫也分别得到“狄臣”和封邑,还向周王献俘。   潞氏灭亡,赤狄其它各部不能自立,前593年,晋灭甲氏及留吁、铎辰,前588年又与卫国联军攻打廧咎如氏,廧咎如氏溃散。从此赤狄余众大多被晋分赏诸将及诸大夫中的大族,其土地并入晋国。但狄人在晋仍有相当长时期合而未化。整个春秋时期,晋军中仍有“狄卒”的记录,晋国境内也有狄人的活动,公元前496年晋国诸大族矛盾激化,范氏、中行氏之党析成鲋、小王桃甲“率狄师以袭晋”。到战国初,公元前378年还有翟,,狄,,败魏师于浍的记录,此后被晋国拆散而分属于晋国诸大夫大族的赤狄余众,都已华化。   在晋灭潞氏时,长狄酋长焚如也被俘,以后长狄不再见于记载,大概是由于随赤狄灭亡,部众离散,不复成为部族的缘故。   分布在秦、晋两国之北的白狄,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公元前601年,“白狄及晋平”,即脱离北狄联盟与晋结好。晋国这一成功,不仅当年与白狄进攻秦国,还可以认为这实际上已拆散了以赤狄为首的联盟,从而可以利用众狄对赤狄役使的痛恨,拉拢众狄与晋结好。因此,白狄脱离赤狄与晋结好,是晋国在北狄联盟彻底瓦解以前所取得的关键性的胜利。在白狄与晋结好以后,白狄也曾与秦国联合进攻晋国。秦、晋两国,二方面都想拉拢白狄,同时又都一步步侵蚀白狄的土地,逼白狄东迁到太行山以东才得以存在。   在白狄东迁以前,最重要的事件,是晋悼公“和戎”政策所取得的成功。   公元前569年,分布在今河北省蔚县一带的无终部酋长嘉父,派人请晋国强族魏绛转送给晋悼公虎豹之皮,请求推行和戎的政策。魏绛向晋悼公进言和戎有五利:戎狄游牧,贵货轻土,可以用货物换取戎狄的土地;边鄙不再有惊恐,人民习于耕作,可以得到丰收;戎狄听命于晋国,四邻为之震动,诸侯就会屈从于晋国的威严;以德使戎狄安宁,晋国无军事的劳累,装备也不致损耗;以后羿恃其武力而亡为鉴,推行以德服人的政策,远方戎会来归附,国内也会得到安定。这主要以和平手段代替武力夺取以获得戎狄的土地,并得到戎狄的人力来加强其争霸实力的政策。推行八年,结果晋悼公“九合诸侯”,加强了晋国霸主的地位。自晋悼公以后,秦、晋两国的北面已没有狄人的活动。白狄的主力已转移到太行山以东。《左传》襄公十八年《经》:“白狄始来。”杜预《集解》:“白狄,狄之别种,未尝与鲁接,故曰始。”鲁襄公十八年,即公元前555年,这是太行山以东出现白狄最早的记录。白狄东迁以后,活动的中心在今山西省东北部的盂县以东至河北省石家庄市周围。   到了春秋时期的晚叶,已不见白狄的名称,而以鲜虞包举白狄其它各部。《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述晋国灭肥,《春秋》记为“晋伐鲜虞”;《左传》昭公十五年记晋师围鼓,《春秋》也只记“伐鲜虞”。大概在春秋晚叶,白狄中鲜虞、肥、鼓等各部,虽有部名自立,实际上受着鲜虞的控制。   鲜虞的名称,最早见于《国语》。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八年,,,郑桓公问史伯何处才能得到安居,史伯说,在洛阳王城以北除有燕、卫等诸侯,此外还有“狄、鲜虞、潞、洛、泉、徐、蒲”。所提到的狄诸部落,除鲜虞属白狄,其余大体都属赤狄,所以史伯所说鲜虞实际上是代表了白狄。在史伯这一次提到以后,直到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鲜虞才再度出现于史册,其间244年,该部并非不存在,只是包括在北戎、狄、白狄等统称当中。白狄东迁,鲜虞迁到了河北省正定县一带。白狄东迁以后,仍不能得到宁居,肥、鼓两部先后被晋灭亡,鲜虞虽屡经攻击,却于公元前507年,向晋国进攻,败晋师于平中,,今地不详,,,俘晋大夫观虎。在取得平中战役胜利之后的下一年,鲜虞即以中山的‘名称出现于史册。可能在胜利之后,建立了中山国,并迁居中山城。中山城在今河北省唐县境,“城中有山,故曰中山”。鲜虞之所以从今正定县北迁百余里,大概是为了避免晋的报复,迁到有险可守的地方以自固。以后晋国虽屡次伐鲜虞、围鲜虞,终于未能达到兼并鲜虞的目的。相反,在公元前497年一前491年晋国强族智、韩、赵、魏四氏联合起来兼灭范氏、中行氏的斗争中,中山国应齐、卫等国要求,出兵救范氏、中行氏。虽未能使范氏与中行氏免于灭亡,也可以看出,当时中山国俨然以诸侯的姿态与齐、卫等国并列了。   在范氏、中行氏既亡之后,晋国赵氏、智氏都曾出兵攻中山。公元前489年“晋赵鞅率师伐鲜虞”。大约在公元前457年至前453年间,“赵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胜左人、中人”。此后直到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有三四十年,中山国大概被赵国打散,国虽未完全灭亡,也已非常残破。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以当地诸侯最高爵位自立,从中人迁于顾,,今河北省定县,,,其后继者桓公迁于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东北,,,又一次从太行山东侧交通要道迁入山地。当时中山国可以说在邻近赵国的腹心地区,与北面燕国相距也不甚远,中山武公称公而燕、赵之君都称侯。公元前408年,魏文侯派乐羊假道于赵国进攻中山,于公元前406年才攻克灵寿。当时中山国可能桓公在位,他是一位较年青的国君,利用地势险要和兵民顽强守卫与战国初叶最强大的魏国战斗了三年。中山国灭后,魏文侯封太子为中山君,以著名的政治家李克,,即李悝,,治理中山,封乐羊于灵寿以镇中山余众。鲜虞中山自公元前506年建国,到前406年灭于魏,历时百年。   魏灭中山,境土扩张到了赵国腹地,魏、赵、韩三家所结成的分晋联盟矛盾越来越公开化,只是慑于魏的强大未完全破裂。公元前383年,赵军攻卫,被魏国救兵打败,赵求救于楚。赵、楚夹击魏,占领了中山国的棘蒲和魏国的黄城,,今河南省内黄县西,,,于公元前381年战争结束,强大的魏国被打败。魏属中山自然不可能在赵国心腹地带继续存在,中山国故地要么为赵有,要么被中山余众复国。历史事实证明是后者。   《史记·乐毅列传》说:“乐毅者,其先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大约在前381年前后,中山桓公又得以复国。   公元前377年,“,,赵敬侯,,十年,与中山战于房子”,次年“,,赵,,伐中山,又战于中人”,是中山已复国与赵不能共立的证明。此后中山国大概存在了70余年,于公元前296年灭于赵国,公元前295年绝祀。   中山国前期存在100年,后期也在魏、赵、燕三大强国的夹缝中存在70余年,是春秋战国之际至战国中叶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可观的诸侯,尤其后期中山国,运用其内政、外交,周旋于七雄之间,曾经称王,《战国策》有《中山策》,当时的纵横策士,颇看重中山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实力,说明中山国足以立身于七雄之间。据记载中山国是由于统治阶级生活的腐败,日以继夜地歌舞才至于身死国灭,该国文化水平已经相当高。从出土文物看,后期中山国虽仍保留某种程度的戎狄之风,但已经华化,中山国的青铜铸器有很高的工艺水平,中山王方壶铭文,在迄今发现的铜器铭文中,有很长和很出色的铭文。这些出土文物,证实了历史文献所记中山国的存在是可信的,当时诸夏已经不以戎狄看待中山国了。中山国的王族攀附姬姓或子姓,也是鲜虞华化以后的一种与诸夏认同的表现。   白狄的其余部分:肥氏,东迁后分布在今山西省昔阳县一带。公元前530年,“晋伐鲜虞……遂入昔阳,灭肥”。肥灭以后,其余众大概有一部分越太行山,迁到了今河北省藁城县境,以后白狄鼓氏被晋灭亡,肥氏余众一部分逃奔今河北省卢龙西北,一部分逃到今山东省肥城县境,都相继华化。   鼓氏,分布在今河北省晋县以西,公元前527年,“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克鼓而反,以鼓子?鞮归”。晋攻克鼓城以后,献俘于宗庙,却把鼓子?鞮放归,使他叛鲜虞而附晋,在肥氏故地昔阳复立。公元前520年,“,,晋,,荀吴略东阳,使师伪籴者,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遂袭鼓,灭之”。此外,狄有仇由氏,分布于今山西省盂县境,也是鲜虞的附属,灭于赵。狄无终氏,又名代狄或代戎,在太行山北部,今河北省蔚县一带。战国初,赵襄子先以女弟妻代君,又邀代君饮晏欢舞,伏兵杀之,灭代。赵国在灭代与中山两狄人建立的国家之后,北与燕国为邻之外,又与林胡、楼烦、匈奴相接,中国北方民族的历史也揭开了新的一页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15 发表于: 2011-04-27
南蛮
先秦时期居于我国南部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南蛮」。他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称呼。夏朝时称卉服岛夷、有苗、三苗、和夷、裸国;商时有荆蛮、庸、濮、蜀、髳、微、越;周朝时称荆蛮、荆越、扬越、百越、闽、庸、百濮、巴、蜀、僬侥。南蛮的民族成分相当复杂,大体可分为百越、百濮与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百濮族系分布于今湖南、贵州一带,巴蜀族系分布于今四川、重庆一带。现今南方的少数民族大多由南蛮民族演变而来。


 分布于中国西南方(现云南、贵州一带)的异族统称,又叫西南夷。刘备死后,曾对蜀发动叛乱,后被诸葛亮平定。 所谓南蛮也就是指南方的异族,东汉时代则专指荆州南部的异族。
  其中最大一支的称为武陵蛮,此外尚有长沙蛮与零陵蛮等异族。三国中提到的南蛮则是位于益州,也就是历史所称的西南夷。 公元二二三年,刘备死后,益州南部诸郡相继举兵造反,当时越隽的夷王高定也参 加了叛乱的行动。不过诸葛亮远征云南后,西南夷的叛乱事件共非就此平息,公元二三三年,南夷的首领刘隽就曾经再次叛乱。


华夏五方之民——中国、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