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48阅读
  • 8回复

第一章   我怎样学会英语

级别: 侠客
1.1 “哑巴英语”的尴尬


  我在浙江省浦江县农村上中学时没有学过音标,基本上是跟着教师念,对不对不得而知。上大学学的是俄语,毕业后自学过一些英语,能阅读有关的专业书籍。但是从来没有学过听和说,基本上是“哑巴英语”。


  1979 年 45 岁时第一次随团去法国和德国参观。由于听不懂和说不了,除了参观中基本上听不懂技术讲解影响收获外,生活中也经常碰到非常尴尬的局面。例如一个晚上代表团请外国朋友吃饭,团长让我站在门口欢迎客人,每见一位客人就问候一声“Good evening”。一位外国朋友在听了我的问候以后,以为我会说英语,就对我说起英语来。他说得非常快,我基本上听不懂,只得像哑巴一样,一句话也不能应答,并本能地向后退。结果我退一步,外国人就进一步,并继续滔滔不绝地对我说着什么,直到我退到墙边无路可退为止。代表团团长不时地鼓励我“胆子大一些”。其实根本不是胆子大小的问题,听不懂,说不了,哪里来的胆子?

  我当时是一个通信工程设计所的总工程师,是高工,面对这样局面,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尴尬:“我这个中国高级工程师和总工程师只有这样的水平,与文盲差不多,外国人怎么会看得起我们?”

  在感到尴尬的同时,我也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的英语水平已经远远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要想赶上时代的发展,必须发奋学习英语,着力提高口语能力。
在2006年12月16日前我的英语一定要达到日常交流水平!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5-12-17
1.2 苦学一年能听能说

1.2.1 简要经过


  学英语听和说最好的方法是生活在英语环境中,天天听英语,说英语。但是我没有这样的条件。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在半导体收录机如此普及的今天,听英语录音就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我当时学习的劲头很大,先后学习过不少听力教材。听的时候对着书看,似乎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但一年左右下来,花的功夫不少,收获却不大,英语水平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提高,好像碰到了一个很不容易逾越的壁垒。

  在这种情况下,我很苦闷和彷徨:进一步学习提高吧,好像困难重重,难以取得什么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放下不学吧,工作中确实需要,而且我当时单身一人在沈阳,业余时间没有什么事可做,所以还是想学英语。

  但是怎么学呢?请教一位专职英语翻译,他说:“我们在外语学院专门学了好几年,也不是都能听懂,你已经 45 岁了,恐怕困难更多。”听了他的这番话,使我认识到学习英语的艰巨性,打消了急于求成的思想,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

  一天,我突然回想起我听懂京戏唱词的过程:40 年代末从南方到了北京以后,觉得京戏很好听,可是听不懂,不知道哼哼呀呀唱的是什么。60 年代初我与一位京戏迷住在一起,他有很多京戏唱片。我问他怎样才能听懂京戏,他说京戏很程式化,只要一字一字地听懂几出就好办了。此后只要一放唱片,他就一句一句地告诉我唱的是什么词。就这样,我慢慢地听懂了几出戏,此后再去听别的果然也能听懂了。我不是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英语吗?

  但是,从哪里起步呢?我的听力很差,语速稍快一点的根本听不懂,只能去听专门为初学英语者设计的慢速英语。说干就干,当晚就开始一词一词、一句一句听写慢速英语。这一天是 1980 年 1 月 31 日,是很值得我回忆的,因为从此我走上了踏踏实实学习英语的成功之路,而且从未中断过。

  刚开始听写时,虽然我已经认得不少词,但由于不会念,听到了也不知道是什么词,很难继续学下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果断地停止了听写录音带,改为跟学电台的“初级广播英语”。从最基础的英语发音学起,足足学了五个月,把基础英语知识比较彻底地重新学习了一遍。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此后再去听慢速英语录音就觉得不是很困难了。

  现在回想起来,这一步是很值得的,如果没有这五个月的退却,就不可能有我今天的英语水平。

  听写慢速英语,经历了起步、巩固和提高三个阶段,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英语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可以完成技术讲解中的口译任务。到此我并没有停步,而是继续听写各种各样题材的 Standard English,尤其是利用车祸后卧床不起的三个月时间进行系统的听写,听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有的人认为我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对英语有特殊的兴趣。现在我对英语确实有特别浓厚的兴趣,深深地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享受。但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却完全相反,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对于水平比较高的人来说,慢速英语实在是太容易了。正如有的书的作者所说的“只要每天听上 5 分钟,就可以听懂”,或者认为“只要会 1500 个最基本的英语单词就可以听懂”。“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我刚开始听写时却困难重重,不但一条新闻听不到底,连一句话也听不到底。不知道一句话里有多少个词,每个词都是什么音,由什么字母拼写而成。所以只得一边听一边把听懂了的词写出来,听写不出来就先空着,用红铅笔标出来。这样,10 分钟的国际新闻,花十几个小时都不一定能听写出来。

  当时的苦闷是难以形容的──面对收录机,一连几个小时,翻来覆去地进带倒带,十几遍也不一定能听得懂一个词一句话,实在是枯燥极了!有时真想把收录机砸了,不听了!但一想到“水滴石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古训,又重新鼓起学习劲头,坚持了下来。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知难而退,半途而废的话,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只要坚持学习,水平就会一步一步提高。而水平有了提高,又会反过来激励自己学下去。

  由于英语水平的提高,技术讲座中翻译译得对不对我也能作出判断了。有时翻译与我的理解不一致,在场的外籍华人一般情况下都说我的理解对(当然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我懂专业,其实专业翻译们的英语水平比我高多了)。

  这种情况重复多了,1982 年初随团访问德国前领导指定让我当翻译。能承担口译任务以后我仍然一点也不放松,每天仍坚持学习英语,以做到“曲不离口”、“常学常新”。有时别人问我:“你已经会说会听了,就行了,为什么还花这么多时间学英语?”我只有回答说:“我喜欢英语”。这也是真的,比方说春节的时候,家里别的人看电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一直到半夜一两点,我就一直学习英语到半夜一两点。
在2006年12月16日前我的英语一定要达到日常交流水平!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5-12-17
1.2.2 我是在国内学会的

  有的人认为我学会英语是因为经常出国。其实我是学会了英语才出国的,不是出国以后才学会英语的。当然,在国外,有很好的学习英语的客观条件和学好英语的可能性。但把可能性转换成现实性,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还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不少人一次一次地出国,但就是没有学会英语,而我第二次出国就当翻译了。

  其实就我本人学到英语知识的多少来说,有时在国内每天学的英语知识比在国外还多。因为在国外,有不少事务性的工作要做,尤其是作为翻译出去,事务性工作就更多,没有更多的时间坐下来学习英语。而在国内,一天下来学上五六个小时,可以学习不少英语知识。一位同事以前认为我是通过出国才学会英语的,后来他和我一起出国,看到我在国外也是每天坚持听写英语广播后说:“原来你是这样学会英语的。”
在2006年12月16日前我的英语一定要达到日常交流水平!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5-12-17
1.3 苦学


1.3.1 词词皆辛苦

  有的人只看到我现在的英语水平比较高这个结果,不了解这个结果是通过怎样的艰苦努力才达到的。于是很容易认为我聪明,记忆力特别好,所以学会了英语。

关于我是怎样通过刻苦努力才学会英语的,我可以举出三个人的话来说明这一点。

  一位是我在沈阳工作时的领导,看到我废寝忘食日复一日地苦学英语,对我说:“像你这样学,是要感动上帝的。”

  另一位是中国电子设备系统工程公司的工作人员,她每天上班路过我办公室时总看到我在听写,很有感触地说:“我没有见过一个像你这样用功学英语的人。”

  最后一位就是我的妻子,看见我一有空就学英语,录音机哇啦哇啦地响个不停,说:“你怎么这么笨,学了这么长的时间还学不会?”

  其实别人说我聪明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吗? 为什么我不顺着说下去:“是呀! 对我来说学习英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有空的时候听听录音带,写一写,不知不觉就学会了”,从而使别人更认为自己确实是够聪明的呢?因为事实不是那么一回事。有一位看了我《慢速英语入门》初稿的人对我说:“你不应该把学习英语的实际困难如实地写出来,而应该把它说得容易一些,这样读者才有信心来学。”我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因为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假。我要如实地把学习的困难说够,以便使读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为了学会英语,我下的功夫是很大的。下面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进入巩固阶段以后,坚持每天听写 A4 的纸 20 页,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晚上开会晚了也要补上。从 1980 年 1 月 31 日到 1983 年 2 月我调离沈阳为止,三年内写了一柜子的听写记录,用去了圆珠笔芯一把,听坏电子管录音机 9 部,半导体收录机 3 部,单放机 4 部,翻坏词典两本。所以我经常对别人说:“谁知脑中词,词词皆辛苦。”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话,并不是什么夸大之词。



1.3.2 见缝插针

  学习英语要花大量的时间,到哪里去找这么多的时间呢?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用我们通常的口头语来说就是要见缝插针。只要真正下决心学英语,时间总是可以挤出来的。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在各个不同情况下我是如何见缝插针,挤时间学习英语的。

  1980 年到 1982 年在沈阳工作时,我单身一人,没有家务负担,比较有利于学习。刚开始的起步阶段,必须“大剂量”地学,用很多时间。所以一般我都提前一个多小时起床,早饭前学两个小时左右,晚上再学三四个小时,这样每天至少可以学五六个小时。星期日照常提前起床,从五点半学到八点半吃第一顿饭,学三个小时。饭后洗澡,九点半开始,一直学到下午四点半吃第二顿饭为止,晚饭后活动一个多小时到七点左右,然后再学到十一点,这样总计可以学习十几个小时;其他节假日放几天假就学几天。

  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和想要达到的英语水平不同,并不一定非得每天学这么长时间不可。不过学习的收获与你付出的劳动成正比。尤其是在起步阶段,每天起码要学三个小时以上,以期尽快地登上一个台阶。

  见缝插针还要能“自适应(adaptive)”,也就是要有使自己适合客观环境的能力。1983 年到 1990 年在北京工作期间,从家到办公室,单程需乘 70 分钟左右的公共汽车,来去约需三小时,业务工作又比在沈阳时忙多了。怎么办?我很快就“自适应”了,找到了学习英语的时间。早晨5点20分起床后,洗漱、做早饭、吃早饭时都听录音,路上还是听录音。提前一小时到办公室以后,立即查路上没有听明白的词,并把听懂的内容输入电脑。我把这段时间听写的结果命名为“额外一小时的收获(The Harvest of Additional One Hour)”。这样从起床到上班的两个半小时内,一直没有离开过英语,起码可以顶一个小时吧!下班回来路上还是听录音,吃了晚饭以后从八点到十点半再学两个半小时,这样一天可以保证能学三个小时以上。节假日与在沈阳单身时一样,学十几个小时。

  1990 年到 1994 年单身在南京工作,又有了学习英语的大好条件。在近四年时间里,把大部分业余时间用在自学和辅导别人学习英语上,既提高了英语水平,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1995 年退休以后,学习英语的时间更多了,每天早晨先听一小时的英语广播并录音,大体上记下有生词听不懂或感兴趣的部分,随后再花两个小时左右进行听写,逐词逐句地抠。晚上手持收音机,边散步边听英语广播,至少一小时。这样平均每天与英语打交道的时间不少于三小时。不但巩固和提高了英语水平,开阔了眼界,也为退休生活增加了不少乐趣。

  见缝插针,就是要把一般人看不起眼的无所事事的零碎时间都利用起来。例如等车、开会或等待某人到来前的几分钟十几分钟、排队购物等。根据记忆心理学的原理,对于外语等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内容,及时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复习,效果是很好的。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水平的提高,英语学习就会慢慢地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会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和享受,会把学习英语的事时时挂在心上,一天不学就好像缺少点什么。

  有了这种心情,就不会强调客观条件,碰到再不利的客观条件,也不怨天尤人,而会积极地去适应它,利用它,使之成为找到新学习途径的催化剂,登上新水平的转折点。

  例如我 1985 年末不幸遭遇严重车祸,右腿膑骨骨折, 石膏一直打到大腿根,动弹不得,一天到晚在床上躺着,长达三个月左右。面对这种情况,是急躁埋怨呢?还是安心疗养并利用卧床不起的时间学习英语充实自己呢?我选择了后者。开始时只听不写,过了几天,觉得收获不大,要写又坐不起来。怎么办?我试着在床尾系一背包带,拉着它就能坐起来,垫上一本厚词典就可以写了。这样每天就能听写十几个小时,把每天两个多小时的英语广播全部听懂并写了出来。有听不懂的,就打电话请教翻译。结果英语水平又大大地提高了一步。痊愈后与外国人会谈时他们都惊奇地问我是不是在这三个月期间去外语学院进修过。车祸对我来说确实是一场灾难,但却又成了我学习英语的大好时机,所以我把这三个月的听写记录命名为“灾难的结果(The Outcome of a Disaster)”。

  痊愈后乘公共汽车时再也不敢戴着耳机听录音学英语了。几天下来,又觉得每天在路上的三个来小时白白地过去太可惜了,一定要想办法把它利用起来。不久我又找到了新的学习英语的途径。公共汽车上其他乘客用小收音机听汉语新闻广播,我就试着把汉语的新闻逆译回英语去,碰到译不出来的词句,到家或办公室以后立即查汉英词典。这样做上一段时间,不但时间得到了有效的利用,而且还感到这是一种有独特效果的英语学习方法。

  出差往往是很多人中断学习的理由,对于我来说却又是学习英语的大好时机。首先是充分利用往返路上大量的乘车时间。出发之前准备好足够的电池和录音带,供路上听。碰到听不懂的地方,车上不便于查词典,就记下磁带的大致位置,到目的地以后再听再查。外出开会,只要自己不是会议组织者,就一定比在单位时还要空,只要不沉溺于打扑克等一类活动,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英语。

  我们不要低估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学习产生的效果。积少成多,一天按两个小时计算,一年下来不就是六七百小时吗?不就相当于中学的全部英语教学时数的总和吗?几年下来,不就相当于上了大学了吗?
在2006年12月16日前我的英语一定要达到日常交流水平!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5-12-17
1.4 巧学

1.4.1 总结

  我在学习过程中非常注意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反复思考的基础上,使这些经验教训条理化,系统化,用以指导自己随后的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讲,本书的每一个章节几乎都是我巧学的经验总结,例如:



  ●   下决心学英语的初期,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过高估计自己的英语水平,对学习英语中的困难估计不足,因而轻信速成。但是一回一回的速成,结果总是速而不成,形成了屡攻英语不克的“顽症”,一度产生放弃的念头。

  在冷静地分析了自己和周围其他人的情况以后,认识到屡攻英语不克的主要原因是急躁浮躁和基础不扎实。对于自己的水平的估计宁低勿高;在学习进度上要“慢些慢些再慢些”,切忌走过场。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放下高学历架子,才会下决心踏踏实实学习初级英语,时时以“逆急躁和浮躁,树立长期刻苦努力的思想”以及“逆凭空强化和提高,打好基础后再强化和提高”等激励自己。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才肯在学习慢速英语上下很大的功夫,经过起步、巩固和提高三个阶段,历时14个月,终于把慢速英语学到“化”的地步,使自己的英语水平获得了质的突破。

  ● 在学习慢速英语的起步阶段初期,由于听力水平极低,不得不采用逐词逐句听写的方法才有可能听懂。当时在思想上认为这样做仅仅是权宜之计。但是实践过程中发现这样做不但进步快,而且有极大的自我激励作用。由此归纳出“听、写、说、背、想”五法并举、“逐词逐句抠”,“以最严格的要求,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和“不可一词无来历,不可一词不讲究”等基本做法和要求。用来指导以后各个阶段的学习。

  ● 记忆生词是令人头痛的一件事。我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准备两个生词本”以及“分类整理生词,自己动手编词典”等方法,收效明显。

在逐词逐句听写录音带过程中,反复进带倒带,不但录音机容易损坏,而且费时费事,分散注意力,学习效率低。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发明了电脑语言学习机并获得了专利。


1.4.2 一丝不苟


  与学其他知识一样,学习英语必须要有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碰到问题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搞不懂就一直要挂在心上,直到搞懂为止。

  对于学到的东西决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要深入钻研,把边边角角的有关知识都搞清楚。只有这样才会如同小学生学语文一样,每天都能学到新的词,掌握的英语知识才会越来越多,水平才会越来越高。下面举几个例子。

  一次录下了 The peace talks between Iran and Iraq went into square one 这样一句话,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测出是两伊和谈没有取得什么进展的意思,但是手头的词典上没有square one 这个词组,无法确切得知是否听写对了,因此见人就问。后来拿着录音给一个从加拿大回来的博士听,他肯定了我听写的是对的。我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到处找词典,最后终于在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 上找到了如下有关 back to square one 的解释:

  Back to square one─back to the very beginning of some task or enterprise as a result of a setback. The allusion is to the game of Ludo when a player is sent to square one if he lands on the wrong square.

  这样,对于这个词的来历就知道了。知道了就有用,China Daily 1990 年 7 月 7 日有一个标题是这样写的:

  Back to square one on talks over Northern Ireland

  又如一次从慢速英语有关经济消息的节目中听写出 derivatives 一词,查词 典,其解释为“衍生的,派生的;导数”,找不到与经济有关的解释,不知道指的是什么。几年后英国巴林银行的职员利森案发,各种新闻媒介上有关 derivatives 的报导增多,才知道该词的汉语译名为“衍生金融商品”,专指由利率或债券、外汇或汇率以及股票或股价指数等现货市场衍生出来的金融商品,主要有期货 futures、期权 option trading 和掉期 swap 三种类型。

  只要坚持不懈地这样去学,英语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有时可能会使别人感到惊讶:为什么自学竟能学到这个程度!例如一次与外国人进行技术谈判后他们起草了一个会议纪要给我看,我看后发现了一些拼写和语法上的差错,他们感到不可理解:为什么钟先生的英语水平这么高!我回答说我的英语水平并不高,只不过是学习过程中坚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罢了。
在2006年12月16日前我的英语一定要达到日常交流水平!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5-12-17
1.4.3 处处学和事事学

  巧学就要巧妙地利用各种学习机会,不拘一格,处处学,事事学。只要有学习英语的强烈愿望和浓厚兴趣,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英语学习的第二课堂。以下是我处处学,事事学的一些实例。

  (1) 工作中需要看参考资料时,只要有可能,一定看英语的书,不看汉语的,以不断地提高英语熟练程度。

  (2) 看英语书刊、听英语广播或上网浏览,在应用英语的同时也可学习英语。

  (3) 练习用英语写日记。为了学习英语,从 1981 年开始练习用英语写日记,尽管写出来的日记如同小学生的日记一样,全是流水账,但从学习英语的角度看还是有收获的。记日记过程中一定会碰到不少自己不会的英语单词和表达方式,可以查汉英词典或请教别人。

  (4) 向专职翻译学习。除了有问题向他们请教外,参加技术交流时我很用心地把他们的翻译与我自己的默译进行对比,看看他们是怎样翻译的,并立即记在本子上。

  同样,与外国人进行技术交流时,不论自己是否充当翻译,只要听不懂,就请对方重复或讲解,以求能学到更多的英语.。

  (5) 通过看电视学习英语。例如看新闻联播节目的国际新闻时经常可以在电视画面上见到一些英语单词和标语口号,要很好地注意学习,不明白立即查词典,一次看不清记不住,重播时再看再记。如果没有搞清,可以再看 English Service。

  (6) 走在路上看到各种英语广告和标语,购物时带来的英语说明书等都要认真地看,看不懂就查词典。例如一次听关于孟加拉首都达卡交通工人大罢工的录音消息中这样一句话“All traffic stopped, but [rik??]”。最后一个词只听清了[rik],后面的音素完全淹没在干扰声中,听不出是什么词,只能笼统地知道它是一种交通工具。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电影片《骆驼祥子》的广告,其英语译名为“Camel Rickshaw”,查词典得知该词作“人力车”解,推测上次广播录音中听不清那个词可能就是rickshaw,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7)即使辅导别人学英语,也可以从中学到不少英语知识。例如我辅导儿子学习初中英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此外还可以从初学者学习中碰到的难点和提出的问题中受到很多启发。我书中不少内容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例如“听写结果对吗”一节就是一位同事向我提出来的:“没有人指导,光靠自己一个人听写,不会听歪吗?”我觉得他的问题提得好,就不断地思考并写出了专门的一节。

  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英语知识虽然不系统,但有以下两个好处:

  ●   与一些特定的环境相联系,因而记得快,记得牢,效果特别好。

    ●   可以学到新的英语知识,尤其是新出现的英语单词。国际形势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英语单词层出不穷,即使词典年年更新,也不可能收入所有新出现的单词。而时时浏览英语书刊或因特网,则可学到新的英语单词。例如英国戴安娜王妃因新闻记者追踪发生车祸身亡以后,广播中频频出现paparazzi 这个词。词典中没有这个词,但是只要注意听广播,就可以知道这个词源于一部电影里一个主角的名字,他到处追踪拍照他人的隐私照片。后来国内报刊把这个词音译为“拍拍垃圾”,或意译为“追踪摄影队,盯人虫、狗仔队”。



1.4.4 充分利用工具

  我在学习中非常重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学习工具,在提高听力过程中,把录音机视为百教不厌的口语老师,把它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收录机,或许我就学不会英语口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笔者又在学习中广泛使用相关的电脑软件,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2006年12月16日前我的英语一定要达到日常交流水平!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5-12-17
1.5 乐在英语中

1.5.1 乐在学习中

  有人在了解了我的学习英语的过程以后认为这样学习太苦了,对身体不好。其实不少人在玩上是肯下苦功夫的,有时真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我自己也是一样,在学习英语以前,晚上和业余时间经常打扑克或下棋,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过后躺在床上脑子安静不下来,久久不能入睡,节假日有时甚至玩通宵,不知道虚度了多少宝贵的时光。说到对身体的伤害,由于睡眠不足,第二天上班时头脑昏昏沉沉。这样的业余生活是多么空虚和无聊!而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能使自己不断地学到新的知识,激发起更强的求知欲,催人上进,因而是很有意义的。

  用听写的方法学习英语,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但却又不像解数学难题那样绞尽脑汁地冥思苦想,其效果很像书法与钓鱼,对身体还有一定的好处。有时一天紧张工作过后,脑子昏昏沉沉,躺在床上很长时间不能入睡。但是如果临睡前能听写一段英语录音,则可以很快入睡。此外,生活和工作中不免要碰到一些不愉快或苦恼的事,心中闷闷不乐或忿忿不平,想摆脱也摆脱不了。此时也可以用听写英语录音的办法去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英语上,从而摆脱苦恼的事。所有这些,都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没有奋斗目标、一天到晚无所事事的人,过一天算一天,觉得日子过得很慢,甚至厌倦生活。相反,如果一个人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每时每刻都感到有干不完的事在等着,就会感到生活很充实,而且每干完一件事情都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都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对自己和未来一定会充满信心。

  人的一生很像体育竞赛,创造出新的记录只是一瞬间的事,但在这一瞬间的后面都积蓄着长时间的艰苦努力。

  有的人认为我这样一天到晚苦学苦钻英语,生活也太单调和太枯燥无味了。学习英语,尤其是自学,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是很单调和枯燥无味的,是一件“苦差事”和“负担”,很难说是一种乐趣和享受。但只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坚持下去,付出一分努力,必然会有一分收获,英语水平就会有一分的提高。多一分英语水平,就会多一分用途,多一分用途就会多一分喜悦。每当感受到这种喜悦时,脑海里会立即浮现出当初苦苦学会某个英语知识的情景,并发自内心地鼓励自己说“努力终于得到回报”。

  从基本上听不懂开始,一步一步前进:通过听写可以基本听懂、只听不写也能听懂、一边干活一边听也能懂、脑子里从英语到汉语的翻译过程渐渐少了、能直接从英语听懂了、可以听懂各种特写节目了、可以听懂 Standard English了、可以与外国人自由交谈了、可以承当口译任务了等等,每前进一步都有一层新的喜悦。而这种喜悦是难以用任何物质享受所比拟的。

  到了能与外国人自由交谈以后,一定会有“还我自由身,我也能听能说”的解放感。我曾经到过十几个国家,用英语与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人进行交谈自不待说,就是去德国、法国、荷兰、日本、比利时、瑞士等国家,英语也通行无阻,可以很顺利地与当地人交流。此时此刻一定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世界确实变得越来越小了,不同文化和不同种族的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对于走向世界的含义似乎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如果说在起步阶段苦苦地听写录音是你为英语服务,是负担和苦恼的话,那么当你掌握了英语并在工作和生活中应用英语时就是英语为你服务,就是一种乐趣和享受了。英语为你打开了一个了解世界的新窗口,心里一定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过去的辛劳都没有白费,都有了报偿。凡是感到学习英语有乐趣的人都曾努力过,刻苦过,苦恼过。




1.5.2 乐在应用中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英语的用途与熟练程度成正比。比方说到了能如同看汉语资料一样地看英语资料的时候,你就能及时地、准确地了解国外的动态;到了能听能说的时候,你所得到的信息绝不是需要假口假耳于人才能与外国人交流思想的时候所能比拟的。下面以我在某设备引进过程中对遥测方案的改进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这个设备是某公司制造的,它的遥测系统只能监视 1000 公里左右,而我们要求能监视 2000 公里左右。为此,我们要求该公司研制一套新的遥测系统,研制费用为五万美元左右,并据此正式签订了合同。所有参加谈判的人都同意这样做,好像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但在合同生效后的一次技术会谈中,我兼任翻译,该公司的人员在讲解遥测系统时,无意中提到机器上有一个每秒闪一次的信号。我问这个信号有什么用,他回答说,这个信号是本站告警用的,与遥测系统无关。但我心中产生了利用这个信号的念头,并抓住不放,提出用这个一秒一中断的信号去控制遥测信号,从而使原来只能监视 1000 公里左右的系统扩展成能监视 2000 公里。对方的技术人员一开始认为他们的设备已经在世界上安装了几万公里,没有听说过可以这样做的。他们拿来了一大堆资料并找来了研究所所长和我讨论,最后被我说服,从合同中去掉了这笔研制费,一下子就为国家节省了五万多美元。

  从抓住对方说的机器上有一秒一中断的信号到双方一致同意从合同中取消这个研制项目,前后不到两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英语水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就技术本身而言,我提出来以后中方不少人马上就明白了。但是他们英语水平低,听不懂也说不了,无法得知有这个信号,更谈不上去利用它了。

  类似的问题通过不懂技术的翻译也是很难发现和解决的,因为对方是在无意中提到这个信号的,它确实与要讨论的遥测系统无关,一般翻译不一定抓得住。即使抓住了翻译给懂技术的人听,技术人员再提出利用它的可能性与对方探讨的话,双方要讨论的就是一个没有现成先例的带有一定创新程度的问题了,对于不懂技术的专职翻译来说,很难准确地表达,几个来回以后,对方回答说不可能,也就只能作罢了。

  现在,按照我意见修改的设备已经顺利地投入使用了。每当我忆及此事,心中总有一种满足感:“往日的辛劳并没有白费,我再也不是口袋里装纸条的中国高级工程师了”。所以每当有人问我:“你这样长年累月苦苦地学英语,值得吗?”,我总是引用这个例子回答说:“仅就一次引进工作能为国家节省这么多外汇,我花再长的时间去学外语都是值得的,何况外语的用途还远远不止这一点呢!”

  掌握了英语以后可以顺利地听懂英语新闻广播,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因特网上冲浪。英语广播和网上内容更新快,重要事件发生后数分钟内就有报道,所以听懂英语广播和上网,就能“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先知天下事”,感受先知为快的乐趣。

  掌握英语以后,即使没有机会亲身出国,也可以上网虚拟出国旅游,也可以通过收听英语广播,了解千里之外的非洲、欧洲、美洲等地的历史与风土人情,做到“不用出门周游世界”。
在2006年12月16日前我的英语一定要达到日常交流水平!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5-12-17
1.5.3 乐在创造中

  根据逆向法的要求,笔者于1991年与他人合作设计出了电脑语言复读机,并取得了专利。为了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我们放弃了专利,积极配合一些厂家生产出经济实用的机器。不到两三年功夫,年产值高达几亿的产业,各种型号的复读机布满了城乡市场,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了高效的学习工具。《科学时报》和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对此做了专门报道。所有这一切,对我都是极大的安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2001年笔者又与厂家合作,推出了具有复读机功能的MP3播放器,为“随时随地学英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5.4 乐在鼓动中

  1990年开始,我开始鼓动他人用逆向法学习英语,以更多人能学好英语为自己的乐趣,曾在各地演讲千余次。每当看到有人应用逆向法学习英语水平迅速提高时,把它看成是知识的扩展与自己生命的延续,总是感到由衷的高兴。
在2006年12月16日前我的英语一定要达到日常交流水平!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5-12-17
1.6 收获英语外


1.6.1 增强了自信心和毅力

  我 45 岁时开始学习英语口语,困难很多。摆在我面前有两种可能性:不是我打败困难,学会英语,就是困难打败我,放弃英语。当听到各种“年纪大了,学不会”的议论时,我的信心并不是很大,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学的。由于我承认困难,不求速成,扎扎实实地学,终于学会了。英语水平进步之快,有时连我自己都感到难以相信。一开始时我只希望能听懂英语技术讲解,根本没有当翻译的奢望,但是后来居然达到了。这就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心,树立起“我并不老,新东西完全可以学会”的信心。学习中碰到困难时,要不断克服自己的急于求成与懒惰思想,从而也锻炼了毅力。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心与毅力,才能在 52 岁时学会并熟练掌握电脑,56 岁时成功地研究了记忆,总结写出《记忆的窍门》、《巧学巧用五笔字型》、《巧用电脑写作与翻译》、《学习贵在开窍》和《听遍全世界》等书。

  反过来,如果当时下的功夫不够,没有学会英语,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首先是不会英语,掌握不了通向世界和高科技的工具,因而也就不可能跟上飞速发展的改革开放形势。更可怕的是从此会产生“老了,新东西不会了”等消极思想。一旦此种悲观的思想在自己脑子里占了主导地位,就会停止学习新知识,就不可能有以后学电脑、研究记忆和写作方面的成功。

  人们经常说“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成功与不成功之间往往只差一步”等等,是有一定道理的。



1.6.2 提高了能力

  在总结英语学习逆向法与成书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和写作与表达的能力。在做一千余场介绍逆向法的报告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演讲能力。
在2006年12月16日前我的英语一定要达到日常交流水平!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