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73阅读
  • 0回复

[转帖]后天性反射和它的作用

级别: 新手上路
http://www.clinux.org/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4551
首先指出一件事情,一见反射,很多人就想起条件反射。这里实际有很多误会。沙俄时期一个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进行了对狗的实验,后来他把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叫条件反射。十月革命后他很受重视,他的理论在中国当时挺时髦。使中国几代人都知道了条件反射。
什么是反射?反射是指神经间的联系。反射应该有两类,一类是大脑天生就有的神经间联系,是先天性反射;另一类是后天建立起来的神经间联系,是后天性反射。
巴甫洛夫实验中的条件反射只是后天性反射的一种。条件反射有三个要件:非条件刺激,条件刺激和反应。在非条件刺激和反应间原来就有神经间联系,巴甫洛夫叫做非条件反射,相当于我们前面说的先天性反射。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同时出现多次后,撤去非条件刺激,条件刺激单独作用也能引起反应。表明条件刺激与反应间已经建立起暂时性神经联系,也就是条件反射。
斯金纳根据自己的实验,看到另一种后天性反射。这个现象他叫做工具性条件作用。这个现象只有两个要件,动作与奖励。一个鸽子在斯金纳箱中乱啄,偶然啄到一个开关(或灯),预先设置好的机关就送出吃的。训练后,鸽子就会用啄那个地方来获得食物。在斯金纳实验中,完全没有了非条件刺激这个因素。
在斯金纳实验的启发下,我又观察到两种后天性反射。一种也是两个要件:动作与刺激。实验对象是我一个多月的女儿。在打开包布时她手脚乱动,当她腿伸直时。我对她喊:“伸直!”。几次训练后,一对她喊伸直,她就把腿伸直,这样很便于我包裹她。这个实验中连斯金纳理论中反复强调的奖励都没有了。
另一种后天性反射的要件只有一类,但数量不限。要件只有刺激,但可以是多个刺激。这里连反应都没有了。它是说当多个刺激同时反复出现,接受刺激的神经部位就会建立神经间联系,即反射。这个现象没有专门的实验,只有自省。例如你经常看一个人围红围巾,红围巾给你的刺激与她这个人形象给你的刺激便建立了联系,再单看到红围巾,便想到这个人。

有人会说,这几种情况差不多,干什么分那么细。原因在于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都就自己的实验提出自己的理论,各自强调自己的一方面。巴甫洛夫就非常强调他的三个要件,斯金纳非常强调奖励的作用。而我看到后两种,与他们各自强调的又有不同。其实,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神经间后天的联系,有反应也好,没有反应也好,是动作也好,有无奖励也好,只要是多个神经部位同时在同一条件下工作,反复多次,都可以建立后天性反射。
后天性反射是计算机没有的,起初我也煞费苦心地考虑如何用计算机模拟,甚至想用一个机械手段,使计算机电路长出联系。后来恍然大悟。计算机的各部位就是存储器,连外设的连接,也是把接口编到地址中去。在计算机中建立后天性反射就是找地址,这可是计算机的拿手好戏,有什么难办的?模拟反射,无非是建立一个地址对照表,把相互联系的地址写入表中,从一个找另一个。建立反射就是填表,实现反射就是查表后寻址。如果是外设接口地址,就意味有动作有反应。
后天性反射在大脑中的首要作用是进行机械记忆,机械记忆的识记、巩固的规律几乎与后天性反射的建立完全一致。就是因为机械记忆就是靠它完成的。这里还要和计算机比较,计算机存取靠地址,按地址存按地址取。大脑的神经细胞没有编址,其实就是编了址,大脑细胞由于不识数也不会寻址。所以它要靠神经间的联系完成记忆。详细的记忆机理很复杂,我们另文讨论。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识字时,字的图形模板(它有很多个点组成)通过后天性反射(主要是第四种反射,而不是条件反射)在大脑里保存,又与以前保存的声音模板建立反射,你就会读会认了。如果学写,还要与你写字的动作建立反射。如果要了解字义,还要和相关事物建立反射。这个简单的例子已经够复杂的了!
后天性反射的另一个作用是实现习惯和熟练。在人体内,每一块肌肉的活动都有相应的程序,它们分散储存在各级指挥中心,习惯的活动和熟练的活动就是在这些程序间建立联系,使它们自动地联结成大程序,然后自动完成。人体活动需要技能,而技能只有熟练才能更好发挥作用。特别是思维活动的习惯与熟练,它们是直觉和灵感的成因。
后天性反射还能够传递信息,通过它建立的神经间联系传递。这种传递不受意识的控制,速度快,准确性高。
在智力的形成中,后天性反射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它又不是智力的组成部分。智力的基础是记忆,记忆中对思维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机械记忆,而是理解记忆、比较记忆和网络记忆,它们能够随时被思维调用。而机械记忆的主要部分是思维不能调用的。例如文字的视觉模板,它的数量相当大,但谁也说不清它是什么样的。语音的声音模板、形象的视觉模板也是这样。
直觉和灵感是思维中最神奇的,后天性反射也是它们的成因,但它还不能因此成为智力的组成,因为后天性反射不直接参与智力活动。
最后说一说联想,很多人老是把联想与想象弄混,联想没有任何创造成分,想象就是在创造,当然有些创造只能针对他自身而言。就好象我说我发明了一个东西,实际别人早发明过,从社会意义看,你没有创造,从自身看,你又确实在创造。
早在巴甫洛夫理论中就把联想看做是由条件反射完成的。更确切地说,联想是由各种后天性反射共同完成的。
联想不象有些人捧得那样高。联想是什么,是对类似事物的回忆。原始联想更意思,它不过是回忆错了,回忆混了,把该回忆的,不该回忆的,一起回忆出来。联想对思维有很大帮助作用,它可以提供出丰富的思维资料,有时比单纯的、准确地回忆反而好。但是在需要准确回忆时,联想太多,就无法回忆准确了。
人们平常的联想不是单纯由后天性反射完成的联想,而是由思维参与的联想,它在思维的参与下排除了无用的类似资料,调出有用的资料。是一种品质较高的联想。平时人们把联想与想象弄混,是因为联想时往往伴随着想象,资料中既有类似的联想部分,又有创造的想象部分。但是要准确讨论思维活动,一定不能把它们弄混。否则就会出现一些帖子上的笑话:我认为联想是思维的基础。哪怎么可能呢?准确地说联想连一种思维操作都不算,而想象是一种思维操作。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