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425阅读
  • 197回复

悉曇梵文網' Siddham-sanskrit.com!梵文资料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0 发表于: 2011-03-01
u 的發音



u 是唇音型元音,發音的位置在雙唇之間,也就是梵文字母發音示意圖中5的位置。它的發音近似華語中“烏”字的發音,也就是說是國語拼音中“ㄨ”的發音(但要注意 u 是元音,發音時氣流不受阻力,否則就變成輔音 v 了)。



梵文字母發音示意圖(出自美國梵語協會):

1、喉音 2、腭音(口蓋音) 3、反舌音(卷舌音) 4、齒音 5、唇音





  




拼讀練習:

第一組

ka  kha  ki  khi k4  kh4 ku khu
噶  卡 革A 科A 革兒 科兒 古 苦
ㄍㄚ  ㄎㄚ ㄍA ㄎA ㄍㄦ  ㄎㄦ ㄍㄨ ㄎㄨ

(說明: 4 就是 r 下面有“.”﹔ i 的拼音雖然暫時用英文字母 A 代替,但要注意發音是的位置在梵文字母發音示意圖中2的位置,而不是1的位置。)




第二組

ca cha ci      chi  c4    ch4  cu  chu
甲 恰  記 器 及兒 期兒 究 秋
ㄐ一ㄚ ㄑ一ㄚ ㄐ一 ㄑ一  ㄐㄦ ㄑㄦ ㄐ一ㄨ ㄑ一ㄨ



  

第三組

6a 6ha 6i 6hi 64 6h4 6u 6hu
炸  茶 知A 赤A ㄓㄦ 赤兒  住  出  
ㄓㄚ ㄔㄚ   ㄓA ㄔA ㄓㄦ ㄔㄦ  ㄓㄨ  ㄔㄨ  

(說明: 6 就是 t 下面有“.”。)





第四組

ta  tha   ti   thi  t4 th4 tu thu
答  他 德A 特A 德兒 特兒  度  吐  
ㄉㄚ ㄊㄚ ㄉA ㄊA  ㄉㄦ ㄊㄦ  ㄉㄨ  ㄊㄨ  






第五組

pa  pha  pi phi p4  ph4 pu phu
巴 帕 波A  坡A 波兒 坡兒 布  譜  
ㄅㄚ ㄆㄚ ㄅA ㄆA ㄅㄦ ㄆㄦ ㄅㄨ ㄆ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1 发表于: 2011-03-01
雙母音




雙母音是由兩個相同的母音(元音)組成,如: 2 是有兩個 a 組成的,即:2=a+a , 又比如 1 是由兩個 i 組成的,即:1=i+i , 9 是由兩個 u 組成的,即: 9=u+u 。

(說明: 1 就是 i 上面有“ - ”, 2 就是 a 上面有“-”, 9 就是 u 上面有“-”。)


梵文的基本字母中個有5個雙母音:


一、2

2 是有兩個 a 組成的,即:2=a+a (發音近似“啊啊”)




二、1

1 是由兩個 i 組成的,即:1=i+i (發音近似“AA”,發音的位置與 i 相同)




三、r.r.

r.r. 是由兩個 r. 組成的,即:r.r.=r.+r.(發音近似“兒兒”)

(說明: r. 就是 r 下面有“ .”。)



四、i.i.

l.l. 是由兩個 l.組成的,即: l.l.=l.+l.(發音近似兩個直舌的“日”)

(說明: l. 就是 l 下面有“.”。)




五、9

9 是由兩個 u 組成的,即: 9=u+u( 發音近似“烏烏”)

 





拼讀練習

k2(ka-a)  k1(ki-i) kr.r.(kr.-r.) k9(ku-u)
噶啊 哥AA  哥兒兒 姑烏
ㄍㄚㄚ ㄍAA ㄍㄦㄦ ㄍㄨㄨ




p2(pa-a) p1(pi-i) pr.r.(pr.-r.) p9(pu-u)
巴阿 波AA  波兒兒 布烏
ㄅㄚㄚ ㄅAA ㄅㄦㄦ ㄅㄨ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2 发表于: 2011-03-01
復合母音


復合母音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母音組成,它們是:

1、e(e=a+i)

e 是由 a 和 i 兩個音組成,是復音(復合型母音 ),有人以為它是單音,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

有些研究梵字的書上說 e 的發音近似國語拼音中“ㄟ”的發音,也就是“給(ㄍㄟ)”字的韻母的發音,其實這是個很嚴重的錯誤,在梵文的50個字母中沒有任何一個字母的發音近似國語拼音中“ㄟ”的發音,e 的發音就是 a 的發音加 i 的發音,也就是近似“阿A(ㄚA)”的發音,但要注意不要發成 ay 的音,否則就變成“ㄞ(愛)”了。

(注意A的發音是在梵文字母發音示意圖中2的位置,而不是1的位置。)




2、o(o=a+u)

o 是由 a 和 u 兩個音組成,是復音(復合型母音 ),有人以為它是單音,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

有些研究梵字的書上說 o 的發音近似國語拼音中“ㄡ(歐)”的發音,這是個很嚴重的錯誤,在梵文的50個字母中沒有任何一個字母的發音近似國語拼音中“ㄡ(歐)”的發音,o 的發音就是 a 的發音加 u 的發音,也就是近似“阿烏(ㄚㄨ)”的發音。




3、 ai(ai=a+e)


ai 是由 a 、 a 、i 三兩個音組成,是復音(復合型母音 ),它的發音就是 a 的發音就是 a 、 a 、i 三兩個音加在一起的發音,也就是近似華語的“阿阿A(ㄚㄚA)”的發音(注意A的發音是在梵文字母發音示意圖中2的位置,而不是1的位置)。




4、au(au=a+o)

au 是由 a 、 a 、u 三兩個音組成,是復音(復合型母音 ),它的發音就是 a 、 a 、u 三兩個音加在一起的發音,也就是近似華語的“阿阿烏(ㄚㄚㄨ)”的發音。



5、a3(a3=a+3)

 a3 是由喉音 a 加鼻音型元音 3 組成,發音近似近似“阿呣”。

(說明: 3 就是 m 下面有“.”,表示鼻音型的元音,古人稱之為“隨韻”。)




6、ah.(ah.=a+h.)

 ah. 是由喉音 a 加無音(噴氣)型元音 ah. 組成,發音近似近似“阿喝”。

(說明: h. 就是 h 下面有“.”,表示停頓型元音,也就是遇到 h.時要作短暫的停頓,古人稱之為“止韻”。)








現代的一些印度的佛教徒由于受巴利語的影響,把 ai 讀成了 e ,把 au 讀成了 o (也就是把三音節的字讀成了雙音節的字),從印度的穆克記博士(Prof. Dr. Biswadeb Mukherjee)的念誦中就能明顯的體現出這一點。


在當今使用梵語的印度人中,印度教徒占很大的比例,而佛教徒占很小的比例,印度教徒所使用的梵語的發音已經不再是古代梵語的發音,而是被北印度(Hindi)語的發音所同化了﹔而佛教徒所使用的梵語的發音也已經不再是古代梵語的發音,而是被南傳佛教的巴利(Pali)語的發音所同化了。






梵語語音基礎知識──單音節與復音節


我們以前接觸的 a 、i 、u 、 r. 、 l. 都是一個音,所以叫單音節,而 2(a+a) 、1(i+i) 、9(u+u) 、r.r.(r.+r.) 、l.l.(l.+l.) 、e(a+i) 、o(a+u) 、ai(a+e) 、au(a+o) 都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組成的,所以叫復音節(在梵語中有ai和au,但在巴利語中卻只有e和o而沒有ai和au),古人在梵語音譯時常常復音結后面加個小“引”字。

(說明:2 就是 a 上面有“-”,1 就是 i 上面有“-”,9 就是 u 上面有“-”,r.r. 就是 r. 上面有“-”,l.l. 就是 l. 上面有“-”)


有人把“百字明咒”這個詞譯成英語時用的是 One hundred syllable mantra 或 The mantra of one hundred syllable ,意思是“一百個音節的咒”,這是不對的,因為百字明咒里面有一百個字,但其中有一些是復音節的字,所以不能認為有多少個字就有多少個音節,百字明咒的音節數已經超過了一百個,所以應該譯成 One hundred words mantra ,意思是“一百個字的咒”,希望翻譯英語的人能注重因果,弄清之后再翻譯,以防誤導眾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3 发表于: 2011-03-01
第一課:喉音ka 、kha 、ga 、gha 、nga 的發音


1、ka

ka是喉音,也就是說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喉部(見圖中1的位置),它的發音近似華字“噶”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ㄍㄚ”的發音。

2、kha

kha也是喉音,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喉部(見上圖中1的位置),它的發音近似華字“喀”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ㄎㄚ”的發音。


3、ga

ga 也是喉音,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喉部(見上圖中1的位置),它的發音近似華字“噶”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ㄍㄚ”的發音。

ga 與ka不同的是,ka的輔音k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所以ka的發音比較清脆,而ga 的輔音g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所以ga的發音比較沉悶。


4、gha

gha 也是喉音,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喉部(見上圖中1的位置),它的發音近似華字“喀”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ㄎㄚ”的發音。

gha與kha不同的是,kha的輔音kh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所以kha的發音比較清脆,而gha 的輔音gh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所以gha的發音比較沉悶。



5、nga

nga也是喉音,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喉部(見上圖中1的位置),它的輔音ng的發音近似廣東話(粵語)中“我”字的聲母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ㄥ”的發音,所以nga的發音近似國語拼音“ㄥㄚ”的發音。



(說明:“ng”就是 n 上面有“.”)




總結:

1、無噴氣聲(h)的子音ka和ga

ka和ga 的發音都近似華字“噶”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ㄍㄚ”的發音。但不同的是,ka的輔音k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所以ka的發音比較清脆,而ga 的輔音g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所以ga的發音比較沉悶。

k和g 的發音都近似華字“哥”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ㄍ”的發音。但不同的是,k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而g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

類似上面的情況,我們以后將要學到的還有:

ta和da 的發音都近似華字“達”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ㄉㄚ”的發音。但不同的是,ta的輔音t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所以ta的發音比較清脆,而da 的輔音d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所以da的發音比較沉悶。

t和d 的發音都近似華字“德”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ㄉ”的發音。但不同的是,t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而d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

pa和ba 的發音都近似華字“巴”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ㄅㄚ”的發音。但不同的是,pa的輔音p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所以pa的發音比較清脆,而ba 的輔音b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所以ba的發音比較沉悶。

p和b的發音都近似華字“玻”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ㄅ”的發音。但不同的是,p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而b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



2、有噴氣聲(h)的子音kha和gha

kha和gha的發音都近似華字“喀”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ㄎㄚ”的發音。 但不同的是,kha的輔音kh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所以kha的發音比較清脆,而gha 的輔音gh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所以gha的發音比較沉悶。

kh和gh 的發音都近似華字“克”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ㄎ”的發音。但不同的是,kh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而gh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

類似上面的情況,我們以后將要學到的還有:

tha和dha 的發音都近似華字“它”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ㄊㄚ”的發音。但不同的是,tha的輔音th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所以tha的發音比較清脆,而dha 的輔音dh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所以dha的發音比較沉悶。

th和dh 的發音都近似華字“特”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ㄊ”的發音。但不同的是,th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而dh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

pha和bha 的發音都近似華字“怕”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ㄆㄚ”的發音。但不同的是,pha的輔音ph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所以pha的發音比較清脆,而bha 的輔音bh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所以bha的發音比較沉悶。

ph和bh的發音都近似華字“破”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ㄆ”的發音。但不同的是,ph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而bh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



梵語語音基礎知識:清輔音與濁輔音



我們已經注意到:ka和ga 的發音都近似華字“噶”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ㄍㄚ”的發音。但不同的是,ka的輔音k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所以ka的發音比較清脆,而ga 的輔音g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所以ga的發音比較沉悶。

也就是說ka和ga是一對清濁輔音互相對應的音,其他清濁輔音互相對應的音還有kha和gha 、ta和da 、tha和dha 、pa和ba 、pha和bha 等等。

對于很多初學者來說,一時很難分清清輔音與濁輔音的區別,所以對于很多初學者來說,可以采用一種“近似發音法”,就是把ka和ga都讀成“噶(ㄍㄚ)”,把kha和gha都讀成“喀(ㄎㄚ)”、把ta和da都讀成“達(ㄉㄚ)”、把tha和dha都讀成“它(ㄊㄚ)”、把pa和ba都讀成“巴(ㄅㄚ)”、把pha和bha都讀成“怕(ㄆㄚ)”。這樣過一段時間后,就會發現自己的發音越來越准確。


梵語語音基礎知識:有噴氣聲(送氣聲)與無噴氣聲(無送氣聲)

我們來作一個實驗:

先把手放在嘴前面,用來體驗發音時噴出氣流的多少。

先發“噶(ㄍㄚ)”音,用手體驗一下發音時噴出的氣流,再發“喀(ㄎㄚ)”音,體驗一下哪個噴出的氣流多,哪個噴出的氣流少。

我們可以體驗到,發“喀(ㄎㄚ)”音時有明顯的氣流噴出,而發“噶(ㄍㄚ)”音時則沒有明顯的氣流噴出,這種明顯噴出的氣流叫作“送氣”,所以“喀(ㄎㄚ)”的發音叫做有送氣聲,也就是有噴氣聲,“噶(ㄍㄚ)”的發音叫做無送氣聲,也就是無噴氣聲。

同樣,“巴(ㄅㄚ)”的發音是無噴氣聲,而“怕(ㄆㄚ)”的發音則是有噴氣聲。“達(ㄉㄚ)”的發音是無噴氣聲,而“它(ㄊㄚ)”的發音則是有噴氣聲。

在梵文字母的25個全阻力型輔音中,有 h 的都是有噴氣的音,如 kha 、gha 、cha 、jha 、tha 、dha 、pha 、bha 等﹔沒有 h 的就是沒有噴氣的音,如 ka 、ga 、ca 、ja 、ta 、da 、pa 、ba 等。也就是說有 h 的發音時都有明顯噴出的氣流,無 h 的發音時則沒有明顯噴出的氣流,這一點一定要注意。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4 发表于: 2011-03-01
第二課:口蓋音ca 、cha 、ja 、jha 、n~a 的發音

1、ca

ca是口蓋音,也叫舌根音。也就是說發音時舌根向上抬起,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舌根與后腭之間(見圖片中2的位置),它的發音近似華字“佳”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ㄐ一ㄚ”的發音。

2、cha

cha 也是口蓋音(舌根音)。發音時舌根向上抬起,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舌根與后腭之間(見圖片中2的位置),它的發音近似華字“恰”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ㄑ一ㄚ”的發音。

3、ja

ja 是口蓋音,也叫舌根音。也就是說發音時舌根向上抬起,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舌根與后腭之間(見圖片中2的位置),它的發音近似華字“佳”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ㄐ一ㄚ”的發音。

ca和ja的發音都近似華字“佳”的發音,但不同的是,ca的輔音c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所以ca的發音比較清脆,而ja 的輔音j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所以ja的發音比較沉悶。

4、jha

jha 也是口蓋音(舌根音)。發音時舌根向上抬起,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舌根與后腭之間(見圖片中2的位置),它的發音近似華字“恰”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ㄑ一ㄚ”的發音。

cha和jha的發音都近似華字“恰”的發音,但不同的是,cha的輔音ch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所以cha的發音比較清脆,而jha 的輔音jh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所以jha的發音比較沉悶。

5、n~a

n~a 是口蓋音,也叫舌根音。也就是說發音時舌根向上抬起,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舌根與后腭之間(見圖片中2的位置),它的發音近似華字“尼阿”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ㄋ一ㄚ”的發音。

(說明:“n~”就是 n 上面有“~”)




總結:

1、無噴氣聲(h)的子音ca和ja

ca和ja的發音都近似華字“佳”的發音,但不同的是,ca的輔音c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所以ca的發音比較清脆,而ja 的輔音j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所以ja的發音比較沉悶。


c和j的發音都近似華字“基”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ㄐ”的發音。但不同的是,c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而j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


2、有噴氣聲(h)的子音cha和jha

cha和jha的發音都近似華字“恰”的發音,但不同的是,cha的輔音ch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所以cha的發音比較清脆,而jha 的輔音jh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所以jha的發音比較沉悶。


ch和jh 的發音都近似華字“七”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ㄑ”的發音。但不同的是,ch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而jh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5 发表于: 2011-03-01
第三課:反舌音 6a 、6ha 、7a 、7ha 、5a

1、6a

6a是反舌音,也就是卷舌音,發音時舌尖向上卷,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舌尖與上腭之間(見圖中3的位置)。

6a的發音近似漢字“炸”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ㄓㄚ”的發音。


2、6ha

6ha是反舌音,也就是卷舌音,發音時舌尖向上卷,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舌尖與上腭之間(見圖中3的位置)。

6ha的發音近似漢字“茶”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ㄔㄚ”的發音。


3、7a

7a是反舌音,也就是卷舌音,發音時舌尖向上卷,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舌尖與上腭之間(見圖中3的位置)。

7a的發音近似漢字“炸”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ㄓㄚ”的發音。

6a和7a的發音都近似華字“炸”的發音,但不同的是,6a的輔音6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所以6a的發音比較清脆,而7a 的輔音7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所以7a的發音比較沉悶。



4、7ha

7ha是反舌音,也就是卷舌音,發音時舌尖向上卷,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舌尖與上腭之間(見圖中3的位置)。

7ha的發音近似漢字“茶”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ㄔㄚ”的發音。

6ha和7ha的發音都近似華字“茶”的發音,但不同的是,6ha的輔音6h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所以6ha的發音比較清脆,而7ha 的輔音jh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所以 7ha 的發音比較沉悶。



5、5a


5a是反舌音,也就是卷舌音,發音時舌尖向上卷,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舌尖與上腭之間(見圖中3的位置)。

5a的發音近似漢字卷舌的“納”,在漢語中找不到同音字,可以用近似國語拼音“ㄋㄖㄚ”注出它的發音。


(說明:“6”就是t下有“.”,“7”就是d下有“.”,“5”就是n下有“.”)






總結:

1、無噴氣聲(h)的子音6a和7a

6a和7a的發音都近似華字“炸”的發音,但不同的是,6a的輔音6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所以6a的發音比較清脆,而7a 的輔音7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所以7a的發音比較沉悶。


6和7的發音都近似華字“知”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ㄓ”的發音。但不同的是,6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而7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


2、有噴氣聲(h)的子音6ha和7ha

6ha和7ha的發音都近似華字“茶”的發音,但不同的是,6ha的輔音6h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所以6ha的發音比較清脆,而7ha 的輔音jh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所以 7ha 的發音比較沉悶。


6h和7h 的發音都近似華字“吃”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ㄔ”的發音。但不同的是,6h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而7h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

 

 

梵語語音基礎知識:彈舌、轉舌與反舌


古人在提到梵語的發音時,常常會提到“彈舌”、“轉舌”、“反舌”等概念,這是什么意思呢?

這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這一組卷舌音。這些音在發音時舌尖向上卷,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舌尖與上腭之間(也就是梵文字母發音示意圖中3的位置)。

現代梵語由于受北印度語(Hindi)發音的影響,發音的位置雖然還是卷舌音的位置,但發出的聲音卻失去了卷舌音的特點。比如 6a 的發音在古代梵語中應該是近似“炸(ㄓㄚ)”的發音,但在現代梵語中已經被北印度語同化成近似“達(ㄉㄚ)”的發音了﹔又比如 6ha 的發音在古代梵語中應該是近似“茶(ㄔㄚ)”的發音,但在現代梵語中已經被北印度語同化成近似“它(ㄊㄚ)”的發音了(這就有點類似英語中的 Do 在美國英語中的發音近似“住(ㄓㄨ)”的發音,但在英國英語中卻是近似“度(ㄉㄨ)”的發音一樣)。這些卷舌音的發音在現代梵語中已經消失了,但同時卻在藏文中的50個字母的發音中得到了保存。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6 发表于: 2011-03-01
第四課:齒音 ta 、tha 、da 、dha 、na



1、 ta

ta 是齒音,發音時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舌尖與上齒之間(見梵文字母發音示意圖中4的位置),也就是近似英文中 TH 發音時的位置,ta 的發音近似華字中“達”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ㄉㄚ”的發音。


2、tha

tha 是齒音,發音時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舌尖與上齒之間(見梵文字母發音示意圖中4的位置),也就是近似英文中 TH 發音時的位置,tha 的發音近似華字中“它”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ㄊㄚ”的發音。


3、da

da 是齒音,發音時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舌尖與上齒之間(見梵文字母發音示意圖中4的位置),也就是近似英文中 TH 發音時的位置,da 的發音近似華字中“達”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ㄉㄚ”的發音。


4、dha

dha 是齒音,發音時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舌尖與上齒之間(見梵文字母發音示意圖中4的位置),也就是近似英文中 TH 發音時的位置,dha 的發音近似華字中“它”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ㄊㄚ”的發音。


5、na

na 是齒音,發音時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舌尖與上齒之間(見梵文字母發音示意圖中4的位置),也就是近似英文中 TH 發音時的位置, na 的發音近似華字中“納”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ㄋㄚ”的發音。


總結:

1、無噴氣聲的ta和da

ta和da 的發音都近似華字“達”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ㄉㄚ”的發音。但不同的是,ta的輔音t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所以ta的發音比較清脆,而da 的輔音d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所以da的發音比較沉悶。

t和d 的發音都近似華字“德”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ㄉ”的發音。但不同的是,t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而d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

2、有噴氣聲的tha和dha

tha和dha 的發音都近似華字“它”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ㄊㄚ”的發音。但不同的是,tha的輔音th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所以tha的發音比較清脆,而dha 的輔音dh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所以dha的發音比較沉悶。

th和dh 的發音都近似華字“特”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ㄊ”的發音。但不同的是,th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而dh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




梵語語音常識:梵文字母發音的5個位置

梵文字母根據其發音時的位置不同,分成喉音、口蓋音(?音)、反舌音(卷舌音)、齒音、唇音5大類。

我們第一課學的 ka 、kha 、ga 、gha 、nga 是喉音,第二課的 ca 、cha 、ja 、jha 、n~a 是口蓋音(腭音),第三課學的 6a 、6ha 、7a 、7ha 、5a 是反舌音(卷舌音),本課的 ta tha da dha na 是齒音,下一課將要接觸的 pa pha ba bha ma 是唇音。具體的發音位置請見上面的《梵文字母發音示意圖》。

  

梵文字母發音示意圖(出自美國梵語協會)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7 发表于: 2011-03-01
唇音 pa 、pha 、ba 、bha 、ma



1、pa

pa 是唇音,發音時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上唇與下唇之間,也就是梵文字母發音示意圖中5的位置。

pa 的發音近似華字“巴”的發音,也就是果語拼音“ㄅㄚ”的發音。




2、pha

pha 是唇音,發音時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上唇與下唇之間,也就是梵文字母發音示意圖中5的位置。

pha 的發音近似華字“怕”的發音,也就是果語拼音“ㄆㄚ”的發音。





3、ba

pa 是唇音,發音時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上唇與下唇之間,也就是梵文字母發音示意圖中5的位置。

ba 的發音近似華字“巴”的發音,也就是果語拼音“ㄅㄚ”的發音。




4、bha

bha 是唇音,發音時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上唇與下唇之間,也就是梵文字母發音示意圖中5的位置。

bha 的發音近似華字“怕”的發音,也就是果語拼音“ㄆㄚ”的發音。




5、ma

ma 是唇音,發音時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上唇與下唇之間,也就是梵文字母發音示意圖中5的位置。

ma 的發音近似華字“瑪”的發音,也就是果語拼音“ㄇㄚ”的發音。





總結:

1、pa和ba 的發音都近似華字“巴”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ㄅㄚ”的發音。但不同的是,pa的輔音p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所以pa的發音比較清脆,而ba 的輔音b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所以ba的發音比較沉悶。

p和b的發音都近似華字“玻”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ㄅ”的發音。但不同的是,p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而b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


2、pha和bha 的發音都近似華字“怕”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ㄆㄚ”的發音。但不同的是,pha的輔音ph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所以pha的發音比較清脆,而bha 的輔音bh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所以bha的發音比較沉悶。

ph和bh的發音都近似華字“破”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ㄆ”的發音。但不同的是,ph是清輔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而bh是濁輔音,發音時聲帶振動。

pa pha  ba bha ma
巴 怕 巴 怕 瑪
ㄅㄚ ㄆㄚ ㄅㄚ ㄆㄚ ㄇㄚ

 



梵語語音基礎知識──梵語發音與英語發音的區別:


梵語和英語雖然同屬于印歐語系,但英語屬歐洲日爾曼語族,而梵語屬印度雅利安語族,兩者之間的發音有著重大的區別。

縱觀西方文字發展的歷史,從最早期美國印第安人(American Indians)用圖形系統來表達自己意圖,到古埃及人(Egyptians)發展出來一系列數百個符號與圖形,直到西元前1000年腓尼基(Phoenician)人創造出一套二十二個字元的字母群,再到大約于西元前600年臘希人加以改良,產生了希臘字母。約在西元114年時羅馬人借用大部份的希臘字母并加以修改,創造出二十三個字母的羅馬文。在以上這些字母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現在英文的二十六個字母。


而在梵文梵字的發展史上,目前所知的印度雅利安人(Indo-Aryan)最早使用的文字是西元前400年出現的佉盧瑟吒(Kharosthi)文字,這種文字是從右向左寫的,大約在西元前300年又出現了婆羅謎(Brahmi)文字,這種文字又稱“梵寐文字”,是從左向右寫的,直到西元四世紀,笈多(Gupta)王朝的興起,發展出“前北方系”的“新笈多”文字,此時的印度人多信奉婆羅門(Brahmana)教,并把梵語(Sanskrit)定為共用語言,使用的是“笈多型婆羅謎文字”,直到西元六世紀,才出現悉曇(Siddham)體梵字,近來有少數人自創所謂的“悉曇古音(實際是用英語的發音冒充梵語的發音)”,并聲稱“悉曇古音”早于梵音,這純屬無稽之談。大約在西元七世紀,出現了城體(nagari)字型,也就是方框體字型,這種字型相當于英文的印刷體,便于印刷,西藏人供奉的蘭扎(Ranjana)體梵字和當今印度教徒使用的天城(Devanagari)體梵字,都是從這種方框體的字型中發展出來的。

不論梵字的字體如何變化,梵文字母的基本數量始終是50個左右,沒有任何的增減,就如同英文字母,不論是印刷體還是書寫體,也不論是大寫還是小寫,字母的數量都是26個,沒有任何的增減。



梵文中一共有大約50個字母,如果我們借用羅馬文的23個字母或英文的26個字母來表達梵文,顯然是不夠用的,怎么辦呢?

近代人發明了一種用羅馬文字母(或英文字母)加上一些符號的方法來表達50個梵文字母,這是一種很方便很直觀的方法,比如在羅馬字母 t 、d 、n 、s 的下面加上“.”,原來的直舌音就會變成卷舌音,在羅馬字母 a 、i 、u 的上面加上“-”,原來的單音就會變成雙音,在羅馬字母 k 、g 、c 、j 、t 、d 、p 、b 的后面加上 h , 原來的無噴氣音就會變成有噴氣音,在羅馬字母 n 的上面加上“~”或在 s 的上面加上“/”,原來的 n 和 s 的發音位置就會轉移到舌根的位置,在羅馬字母 n 的上面加上“.”, n 的發音位置就會轉移到喉部(如同英文中的ng),在羅馬字母 r 、l 、m 、h 下面加上“.”,原來的輔音就會變成元音。這種用羅馬文轉寫梵文的方法,越來越多的得到了應用。

(悉曇體梵字與羅馬文拼音對照表:

有些人看到這些用羅馬文轉成的梵文和英文很相似,就錯誤的認為羅馬梵文的發音和英語的發音相同或相似,這是個很嚴重的錯誤,現在把梵文系統的發音和英文系統的發音區別如下:

英文音標和我們大陸普遍使用的拉丁文漢語拼音一樣,[g]發“哥(ㄍ)”音,[k]發“科(ㄎ)”音,也就是 g 和 k 兩個字母分別表示無噴氣聲和有噴氣聲,而在梵文系統中 g 和 k 兩個字母分別表示濁輔音和清輔音。而有無噴氣聲是用有 h 和無 h 來區別的,也就是說在梵文系統中 g 和 k 兩個字母都發“哥(ㄍ)”音,加上 h 之后變成 gh 和 kh 時才發“科(ㄎ)”音。

英文音標和我們大陸普遍使用的拉丁文漢語拼音一樣,[d]發“德(ㄉ)”音,[t]發“特(ㄊ)”音,也就是 d 和 t 兩個字母分別表示無噴氣聲和有噴氣聲,而在梵文系統中 d 和 t 兩個字母分別表示濁輔音和清輔音。而有無噴氣聲是用有 h 和無 h 來區別的,也就是說在梵文系統中 d 和 t 兩個字母都發“德(ㄉ)”音,加上 h 之后變成 dh 和 th 時才發“特(ㄊ)”音。

英文音標和我們大陸普遍使用的拉丁文漢語拼音一樣,發“波(ㄅ)”音,[p]發“頗(ㄆ)”音,也就是 b 和 p 兩個字母分別表示無噴氣聲和有噴氣聲,而在梵文系統中 b 和 p 兩個字母分別表示濁輔音和清輔音。而有無噴氣聲是用有 h 和無 h 來區別的,也就是說在梵文系統中 b 和 p 兩個字母都發“波(ㄅ)”音,加上 h 之后變成 bh 和 ph 時才發“頗(ㄆ)”音。

另外梵語的發音分成喉音、口蓋音(腭音)、反舌音、齒音、唇音五組,梵語發音中這么精確的發音分類也是英語發音所望塵莫及的。


目前有些人自稱“老師”的人用英語的發音代替梵語的發音,確實應該引起警惕,楞嚴經云:“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些自稱“老師”的人被魔力攝持,也就是被一種想當老師的強烈愿望所控制,還沒來得及弄清梵語發音與英語發音有什么區別,就迫不及待的把自己擺上老師的位置,結果誤導了眾生,也使梵語的發音受到了嚴重的歪曲。希望這些自稱“老師”的人能早日擺脫心魔,不要被想當老師的強烈愿望所控制,及時醒悟,及時回頭,不要再用英語的發音冒充梵語的發音來欺騙眾生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8 发表于: 2011-03-01
半阻音 ya 、ra 、la 、va


在梵語的輔音(阻力型發音)中,有4個特殊的輔音,它們來源于元音(非阻力型發音),這4個字母是: y 、r 、l、v , y 來源于元音 i , r 來源于元音 r. , l 來源于元音 l. , v 來源于元音 u 。

也就是說, i 遇到 a 時就會變成 y ,即 ia=ya ﹔r. 遇到 a 時就會變成 r ,即 r.a=ra ﹔l. 遇到 a 時就會變成 l ,即 l.a=la ﹔ u 遇到 a 時就會變成 v ,即 ua=va 。

(說明: r. 就是 r 下面有“.”, l. 就是 l 下面有“.”。)

y 、r 、l、v 這四個音既有元音的特點,又有輔音的特點,所以這四個音常被稱為“半元音、半輔音”或“半阻力型輔音”,古人把這四個音叫做“半聲”,


發音說明:

ya 、ra 、la 、va 四個字屬半阻力型子音,發音時對氣流的阻力不明顯。

1、ya

ya發音時對氣流的阻力的位置在舌根與后腭之間(見梵文字母發音示意圖中2的位置),它的發音近似華字“呀”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一ㄚ”的發音。

2、ra

ra 是卷舌音,發音時舌尖向上卷,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舌尖與上腭之間(見梵文字母發音示意圖中3的位置)。它的發音近似漢字卷舌的“啦”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ㄖㄚ”的發音。

3、la

la是齒音,發音時舌尖向前伸,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舌尖與上齒之間(見梵文字母發音示意圖中4的位置)。它的發音近似漢字“啦”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ㄌㄚ”的發音(因為是半阻力型的輔音,發音時對氣流的阻力不明顯,所以la的發音也有點近似華字“雜”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ㄗㄚ”的發音)。

4、va

va是唇音,發音時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上唇與下唇之間(見梵文字母發音示意圖中5的位置)。(梵語中的V與英語中的V是不同的,英語中的V發音時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上齒與下唇之間,而梵語中的V發音時對氣流形成阻力的位置在上唇與下唇之間,所以對于初學者來說,可以把V先改寫成W,待讀熟后再改回原來的V)。

va它的發音近似漢字“哇”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ㄨㄚ”的發音。

 

ya ra la va
呀 啦 啦 哇
一ㄚ ㄖㄚ ㄌㄚ ㄨㄚ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89 发表于: 2011-03-01
第七課:磨擦型子音0a 、=a 、sa 、ha




0 、= 、s 、h 四個音都是磨擦型的輔音,也就是說在發音時對氣流形成磨擦力。

(說明: 0 就是 s 上面有“/”, = 就是 s  下面有“.”。)


1、0a

0a 是口蓋(舌根)音型磨擦音,發音時對氣流形成磨擦力的位置在舌根部,也就是梵文字母發音示意圖中2的位置,它的發音近似漢字“夏”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ㄒ一ㄚ”的發音。

(說明: 0 就是 s 上面有“/”。)


2、=a

  =a 是反舌(卷舌)型磨擦音,發音時對氣流形成磨擦力的位置在梵文字母發音示意圖中3的位置,它的發音近似卷舌的“薩”,也就是近似漢字“沙”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ㄕㄚ”的發音。

(說明: = 就是 s  下面有“.”。)


3、sa

sa 是齒音型磨擦音,發音時對氣流形成磨擦力的位置在梵文字母發音示意圖中4的位置,它的發音近似漢字“薩”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ㄙㄚ”的發音,但卻不是和“薩(ㄙㄚ)”的發音完全相同,因為漢字“薩(ㄙㄚ)”的發音位置在舌尖與上齒齦之間,而梵語中 sa 發音時對氣流形成磨擦力的位置在舌尖與上齒之間,所以梵語中 sa 的發音更近似英語 thank 中 th 的發音(也就是英語音標中那個橢圓形的“日”的發音)。



4、ha

ha 是喉音型磨擦音,發音時對氣流形成磨擦力的位置在梵文字母發音示意圖中1的位置,它的發音近似漢字“哈”的發音,也就是近似國語拼音“ㄏㄚ”的發音。



0a =a sa ha
夏 沙 薩 哈
ㄒ一ㄚ ㄕㄚ ㄙㄚ ㄏㄚ

 

關于 sa 的發音的說明:

准提咒的開頭“南無颯多喃”的梵語原文是 namah.  sapt2n23 (其中的 h. 就是 h 下面有“.”), namah. 的原形是 namas ,因為是在 s(sapt2n23)的前面,根據梵語的 Sandhi-rules(連音規則),所以變成 namah. ,在讀誦的時候, h. 必須和 s(sapt2n23)保持連貫性,有很多人因為不能掌握 sa 的正確發音而失去這種連貫性,也就是說如果把 sa 的發音讀成和漢字“薩(ㄙㄚ)”的發音完全相同,namah. 和 sapt2n23 就無法實現發音上的連接,中間必然會出現“脫節”現象,如果掌握了 sa 的正確發音,知道 sa 的發音近似英語 thank 中 th 的發音,這種“脫節”現象就會消失,從而實現了發音上的連貫性。


0a、=a 、sa 在几種不同的語言中的發音:


在古代梵語中, 0a、=a 、sa 三個字發音時對氣流形成磨擦力的位置分別在梵文字母發音示意圖中的2、3、4的位置,發音分別近似漢字“夏(ㄒ一ㄚ)”、“沙(ㄕㄚ)”、“薩(ㄙㄚ)”的發音。在當今的北印度語中, 0a 和 =a 的發音已經失去了明顯的界線(見下表)﹔而在巴利語(由古代印度的俗語Prakrit發展而來,是當今南傳佛教的一種專用語言)中, 0a、=a 、sa 三個字發音根本沒有划分界線,這也是古代印度的俗語(Prakrit)的一個主要特征,目前一些研究南傳上坐部佛教的學者在念誦梵語時就會流露出 0a、=a 、sa 三個字發音不分界線的問題﹔在目前西藏的佛教徒所念誦的梵語中, 0a、=a 、sa 三個字發音雖然有明顯的划分界線,但其中 =a 的發音卻變成了“卡(ㄎㄚ)”的發音,也就是說藏族人念誦的咒語中, =a 和 kha 發的是同一個音,從藏傳的《藥師佛心咒》把 bhai=ajya 讀成近似“排卡則雅”的問題上就能明顯的體現出這一點。




0a、=a 、sa 在几種不同的語言中的近似發音對照表:

0a  =a  sa
古代梵語 夏(ㄒ一ㄚ) 沙(ㄕㄚ) 薩(ㄙㄚ)
北印度語 沙(ㄕㄚ) 沙(ㄕㄚ) 薩(ㄙㄚ)
巴利語 薩(ㄙㄚ) 薩(ㄙㄚ) 薩(ㄙㄚ)
西藏咒語 夏(ㄒ一ㄚ) 卡(ㄎㄚ) 薩(ㄙㄚ)
唐代譯音 設、舍 殺、沙 娑、薩

                  

說明:唐代譯音中的“設”和“舍”兩個字必須按粵語(廣東話)的發音(ㄒ一ㄚ夏)去讀才符合古代梵語的發音。



梵語語音基礎知識──全阻力型輔音、半阻力型輔音、磨擦型輔音

我們以前接觸過的喉音(ka 、kha 、ga 、gha 、nga)、口蓋(舌根)音(ca 、cha 、ja 、jha 、n~a )、反舌(卷舌)音(6a 、6ha 、7a 、7ha 、5a)、齒音(ta 、tha 、da 、dha 、na)、唇音(pa 、pha 、ba 、bha 、ma)等25個音都是全阻力型輔音,也就是說在發音時氣流受到明顯的阻力,古人把這25個字稱為“發聲”﹔而 ya 、ra 、la 、va 四個音屬半阻力型輔音,也就是說在發音時氣流受到的阻力不明顯,古人把這4個字稱為“半聲”﹔0a 、=a 、sa 、ha 四個音屬磨擦型輔音,也就是說在發音時氣流受到磨擦力,古人把這4個字稱為“氣聲”。


如果說,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無窮無盡的智慧和覺悟的寶庫,那么,正確的梵語發音將是打開這個寶庫的一把鑰匙,我們糾正自己以前的錯誤發音,實際上也是在糾正自己以前錯誤的身語意業,當我們在用正確的梵語發音念誦真言咒語的時候,諸佛覺者的智慧也在不斷的加持著我們,從而使我們得到真正的智慧和覺悟。

但愿一切有緣接觸到這篇《古梵語語音研究》的同修,都能和我一起共同研究和學習正確的梵語發音,一起來開發我們內心深處的智慧和覺悟!

 

增吉祥!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