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47阅读
  • 490回复

中医经络检测仪检测体会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0 发表于: 2012-08-13


2. 六气病机临床意义
属火、热类,刚才我讲了,在十九条裡讲得最多。你看这火、热类就有九条。所以在“病机十九条”《至真要大论》裡头,看来非常重视火、热的病机问题。这一点,起码在现代的社会,在我看来,火热的病,确实是相对其他的,寒、湿、燥、风来说,是多见。火、热类确实多见。或者火、热类就和其他的比,比如和痰、和湿,它都结合起来,因此《内经》《至真要大论》的那个时代,看来是火热病机多。在现在开了,我自己的体会,同样是火、热的病机多。教材最后做了一个总结,在162页,说以上九条,较为广泛地论述火热邪气的致病机理,及其常见病证。其中,论火五条,论热四条,概括原文所述,火热致病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在【临证指要】这一点,只是归纳了几个火热致病的特点。
火性炎热燔灼,内扰心神。可见到神志方面的症状。比如瞀瘛、禁鼓慄、如丧神守、狂越等。
火性炎上。导致气机上冲,或者逆乱。如见逆冲上,呕,腹胀大,腹如鼓,腹如鼓是气机逆乱。
火热消灼津液,出现水液溷浊,吐酸这些症状。
火热燔灼筋脉,引动内风,也可以出现转反戾,筋脉失养,的症状。
火热灼烧血肉,而出现疮疡,如胕肿疼酸。
火性急迫,多病急暴,如呕吐,暴注下迫等等。

就是以上九条,来总结火、热致病的病机的特点。咱们总结有六条。总之,火与热,都是阳邪,其致病特点相似,因此,所犯脏腑经脉部位不同,症状同中有异。所以医学家称之为“同机异证”。这是关于火、热,特别提出来病机的,对它进行总的概括,病机特点。

风、寒、湿类:“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这提到了叶庆莲曾经治疗一个20岁的女性患者,暴风骤至,大雨欲来,大声呼叫其弟回家,是女孩子,叫其弟弟回家,突然口不能闭而致歪斜,时有抽动。伴有舌强语謇,暴雨稍停,即到医院求治,诊为风中经络,用牵正散祛风。然后又针刺地仓、合谷、夹车、肝俞。第二次再看,口型就基本正常,语言流利,那是用“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解释。这也是确实暴而强直。当时就张口不能闭,不能说话了。用牵正散祛风。

“ ”,这一点临床上倒是比较多见,和“诸病水液溷浊,皆属于热”,在临床上,我刚才讲了,很多见的这种现象。

我举了个小病例,都是口流涎,口流涎在五脏划分来说,我们在讲《阴阳应相大论》来说,涎属于脾,口不断地流口涎,那是脾病,辨别这口涎是脾的虚寒,还是脾的实热?那口涎也属于水液。因此就需要辨别是澄澈清冷,还是水液溷浊?属澄澈清冷的,那一般的说,应该属于寒,既然涎属脾,那就应该是脾虚寒。如果口涎是黏浊的,水液溷浊的,那就应该是脾热的。所以我说我曾经分别治过这样两个病例。当然不止两个,就举这两个比较典型。一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流口涎,病程大慨也有一两个月了,他不停的流口水,白天不停的咽,唾了也不好意思,到处唾也不行。晚上睡觉时候,要把枕头都流湿了。找我来治。因为这个小伙子二十几岁,身体很好,看哪都不像有病的,不是虚像,没有虚像,到底这口涎是溷浊还是清稀?澄澈清冷呢?这病人也不知道什么叫澄澈清冷。也不知道什么叫水液溷浊。他分不清。仔细问的结果,病人说口裡头,略微有一点苦味。我刚才曾经谈到,这苦味一般是属于火、热的现象,而且又注意问他,他不睡觉的时候口涎流到枕头上,连枕头都流湿了吗?说乾了之后,那枕巾是硬的。那看来是黏浊的。要清稀的流完了就完了,像水一样。不会引起那硬,枕巾乾了之后,硬,说明是黏浊,因此判断,再加上这个小伙子看来没有什么病。挺壮实的一个人,不是虚证。不是虚证,再加上口涎是比较硬的,判断是黏浊的,那就是脾经有热。脾有热怎么办?我们泻脾热就是了。所以那个病例,就用了几付泻黄散。泻黄散是泻脾热的,以它作为基础方泻脾热,吃了三剂之后,口涎就不那么多了,第二诊再看的时候,说白天也不那么吞嚥来,夜裡也不必流湿枕巾了。但是天快亮的时候,也就是所说的寅卯时之后,天还没亮,天快亮的时候,口涎还多,还是得不断地嚥。要不就流湿了枕头了。这个时间,我们在以前讲课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这个时辰是属于少阳,天快亮还没亮那个时间,属于少阳,属于肝胆,因此这个病效果不错了,可是他还有,而且是在天快亮那个时辰,口水还多。那就判断肝胆还有点鬱热,肝胆鬱热,影响到脾胃,所以又加了少量的茵陈和柴胡,来疏泄一下肝胆,又用了两付药,这个口流涎,没有其他病,就是口流涎为主,这个病人就算治好了。

另外一例是一个小孩子。大慨八、九岁,这个病严重了,我只说治口涎,是一个脑炎,大脑炎后遗症,后遗症导致的有点脑瘫的症状。走路也不好,说话也不会,姿势都是异常,流口水,不停的流,三岁得了之后,看病时9岁,就流了六年了。所以妈妈春夏秋冬都给他带个大饭单,冬天带棉的,夏天带单的,一天换几个,他也流湿了。脑瘫,脑炎后遗症6年了,不会说话,我没信心,但是人让我治,我也不好不治,那就我反正看准了一个,口涎不停的流,而且面色苍白,流了六年了。看来是虚象,其实我就用了一个四君子汤,作基础方的方子,四君子汤那不补脾气的吗?脾主涎嘛,吃了五六付,口涎就真的不流了。

还有一例是个日本女孩子,也是个脑瘫,而加有癫痫,口水流得很多,姿势也不正,走路也走不好,摇摇晃晃的,不停的动,流着口水。还拿手老划着这个口,那么流口水。我一种给她先从癫痫治疗,因为我治癫痫的基本思路,还是在那裡调脾胃。调脾胃方法之后,癫痫控制住了,几年不再发了,治了三年了,癫痫不发了,口水也好了。那是用调脾胃的方法。就既不是四君子,也不是泻黄散。而是用的调理脾胃的方法,调畅的方法。癫痫不发了,口水也好多了。其他症状有改善。她会说几个日语的单词。别人能听得懂的。她妈妈听得懂的话好多了。因为这孩子找我看病的时候不会说话,直到三年之后,会说几个字,别人能听懂。她妈妈能听懂的话就更多了。还是有进步。我是说它这口水也基本上偏于清稀了,因为病很多年了。用调脾胃的方法,把这“澄澈清冷”的口涎治愈了。所以我在这举几个例子,来想说明“诸病水液,澄澈清冷”,“诸病水液浑浊”分寒热的问题。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这裡我们就不再细讲了。
今天就把这《至真要大论》这一节讲完了。

[完/48:35]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1 发表于: 2012-08-13
      高血压和冠心病,看似一个和血管有关系,一个和心脏有关系,但是它们的根源都在于肾。肾受五脏六腑之精气而藏之,肾为人身之本,生命之源。但是并不代表一味的补肾,原则应该是调肾。该补的时候要补,该泻的时候要泻。 中医看病大多是辩证施治,治病的依据就是症状,高血压有一个典型的症状就是眩晕,虽然高血压还有一些诸如头痛、麻木的症状,但是中医就用眩晕症来概括高血压这种病。

《黄帝内经》里面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眩晕是肝的气血阴阳平衡失调,肝失所养引起的,属于肝风内动证。

按照五行理论,肝属木,肾属水,滋水才能涵木,所以要把肝火降下来,一定要滋肾阴,肾水充足,肝火肯定能降下来。

其实现代医学也印证了这种观点,高血压反复发生之后,会影响血管,压力过大会使血管内皮受到损伤,肾脏的小血管会痉挛,这样就会对肾脏造成损伤。反过来,肾病患者往往会出现肾性高血压,所以肾和高血压是会互相影响的。

中医认为冠心病是因为心的阳气不通,气血运转慢形成的,中医里的“胸痹”、“真心痛”指的就是冠心病的症状。

冠心病是由于心阳不足造成的,那么追溯根源的话,就是因为肾阳不固,不能温通心阳,所以治疗冠心病的话,通经活络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定要温肾阳。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2 发表于: 2012-08-13
从头到脚说健康-头部疾病(一)

头部疾病

头痛


    头上的疾病首推头痛。头痛是困扰很多人的一个顽疾。中医里是按经脉来划分各部分的头痛。


    后头痛属于太阳膀胱头痛,这包括脑后边的头痛,还有整个的颈项痛,会出现发热、恶寒、恶风这些现象。后头痛的初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中药进行治疗,比如脉象如果浮缓的话,可以采用“桂枝汤”;要是脉紧无汗的话,可以采用“麻黄汤”。这里不过多地介绍中药的药方,避免老百姓在药性、药理不清的情况下乱用药,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我们有了病还是要去医院咨询一下医生,以便对证下药。


    前额头痛属于阳明胃头痛。像前额痛、眉棱骨疼、眼眶发胀等症状,都是胃经头痛。一般来讲,“葛根汤”之类治胃病的中药对治疗阳明胃头痛很有效果。


    两侧头痛为少阳胆经头痛。症状有眼睛发花,早起口苦等。两侧头痛宜服用小柴胡汤来治疗。如果是左边的偏头痛一般跟肝血不足有关,尤其是经期过后的妇女,就容易因肝血不足出现左边的偏头疼。如果是右边的偏头痛一般跟肺气不降有关。


    头痛而重为太阴脾湿头痛。在中医里又叫做头如裹,就像头上裹着一顶湿帽子一样,头重抬不起来。同时还伴有四肢酸疼且体感冷,出现呕吐、食不下的问题。在过去,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脾气挺大的老太太,她们头上会勒一个带子来止痛,这就是她们平时吃得好,又不怎么运动,好多管闲事,体内湿气不化,所以才造成了湿头痛。


    头痛而咽喉干痛为少阴心肾头痛。会出现小便发红、少气懒言、皮肤干燥等症状。一般可服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来治疗。


    头顶痛为厥阴肝头痛。症状为干呕吐、手指甲和嘴唇发青紫色、四肢冰冷、腹痛等,这病多与年轻时纵欲过度有关。


    还有一种头痛叫血虚头痛,症状是习惯性摇头。治疗这个病会用到当归补血汤。这副药里需要用到黄芪和当归两味药,而黄芪的用量一定要大于当归四到五倍。懂点儿中医知识的人都知道,黄芪是用来补气的,当归是用来补血的。那么既然是血虚头痛,为什么补气的黄芪的用量反而要大于补血的当归呢?这其实就是中医里一个很重要的医理,叫做“气为血之帅”。血需要靠气机往上带,如果气不能够把血带上来的话,就补不了血,达不到治病的疗效。所以有这样一个玄机在里边。


    还有一种是淤血头痛。如果头部内有淤血的话,就会头痛。进一步严重的话,可能会造成癫痫。主要症状是出现呕吐。当患者出现喷射状呕吐的话,一定要及时地找医生医治。


头晕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篇中讲:“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晕的问题主要是跟肝经相关。


    这里首先区别一下“晕”跟“眩”的差异。“眩”是“目”字旁加一个“玄”,“玄”指黑色,所以“眩”就是两眼发黑的意思。而“晕”呢?“晕”字上为“日”,下为“车”,就是如坐舟车或舟船那样晃的感觉,就不再只是两眼发黑了,而是感到整个地天旋地转。人体的上部、特别是头部,如果血虚或是气虚的话,就会出现眩。


    前面我们说过,脑子里的问题都跟眼睛密切相关,那么如果你的眼睛突然地出现歧视,就是看东西成了两个的话,就一定要赶快去医院检查一下,看看是否是脑子里出现了问题。有的人还会突然出现双目看不见东西的情况,这在中医里叫做目见鬼物。这多为精神过于疲劳所致,要注意休息。中医里讲眼是心的使者,如果心散了的话,眼神也会散,就会出现歧视、目见鬼物等问题。现在常有孩子上网打游戏上瘾,时间过久的话就容易有这类症状,所以我们玩任何东西都要注意一个适度的问题,做家长要明白这个道理,教育好孩子。

健忘症


    对于脑病,前面提过善忘的问题,就是健忘症。得此病的人表现为经常记不住事情。《黄帝内经》认为是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所致。就是上面的气虚弱,下面的气够用但上不来,其实就是膀胱经气上不来导致的阳虚。


高血压


    高血压在中医里被认为是一种人体自身功能调节的正常反应。当我们脑部出现血栓这类末梢不通的情况,就会送达神经中枢,通过加压的方式把血给泵上来,解决心脑肾对血液能量的需求问题。高血压的出现是跟人体元气虚弱和脏腑功能衰退密切相关,就是提醒你该注意休息和适当调整了。


    从高血压的发病原因上来说,跟肝肾两个脏器的亏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比如:性生活过度会伤肾;郁闷、发怒会伤肝;工作紧张、压力过大也会造成肝肾损伤。那么肝肾损伤为什么会形成高血压呢?当肝和肾的功能开始出现衰退的时候,脾的疏布功能减弱,我们的血液中的湿邪就慢慢代谢不掉,逐渐导致血液粘稠,血的流速减弱就会出现大脑供血不足,人体自身就会通过加压的方式泵血上来,而肺的肃降功能丧失,脾土又不能生肺金,这样就产生了高血压的问题。


    那么人的大脑供血不足就会出现眩晕、反应迟钝、健忘甚至是痴呆等病症。我们的人体调元气上来破这个淤滞的话,就会导致头痛。我们要注意,长期的高血压再加上顽固性头痛的话,很容易引发中风。


    我们平时可以通过观察上下午血压的变化情况来判断身体的健康情况。如果上午的血压比下午的高,说明元气正在衰退,病情正在加重。因为人经过了一夜的休息,上午的血压基本上是正常的,经过一上午的消耗,下午自然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压,把血泵上去,而泵不上去的话,就说明脏腑功能在衰退,是病情加重的一个表现。如果下午的血压比上午的血压高,属人体自救功能,说明脏腑功能正在恢复当中。


    如果出现高压降低而低压增高,差值很接近的话,说明脏腑的运化功能已经衰退,这就比较危险了,要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尽快就医。低压相当于人的元气,是先天的,高压属后天。低血压就属于元气大伤,一般先是肾气亏损,然后心脏搏动无力,再发展甚至会出现心跳间歇的问题。


    嗜咸会导致高血压和心脏病吗?我们说肝肾两虚会导致高血压,那么肾虚就一定嗜咸,所以内在是有联系的。只是应该颠倒来说,不是嗜咸会导致高血压,而是高血压的一个表现是嗜咸。对这里面的原理做一个解释:人每天能够活下来是靠每天调一点元气,而调元气的最好的东西莫过于盐了,因为元气藏于肾,而肾为咸味。如果身体正常的话,我们每天的饮食应该很清淡,这样就可以少调元气。当我们突然出现改变口味的情况,比如这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吃咸的、口味重的,或者浓的、辛辣的,这就表明身体功能在衰退。那么人体就需要多调一些元气,于是产生了高血压的问题。脾虚的话人吃什么东西都会觉得没味儿,那么为了满足脾对味道的需求就会不自觉地加重调料的用量,所以脾肾两虚的话,人就会嗜咸,喜欢吃味道重的东西。


    我们平时应该要注意观察自己生活和饮食习惯的变化,这些变化其实就是我们身体内一些病变的外在信号,能敏锐地观察发现这些信号,再懂得一些中医的医理,就可以及早发现和医治很多病症,这对养生保健非常重要。
对高血压的医治我讲几个很简单有效的关键点。


   首先,我们要让自己的情志很放松,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情;其次,可在平时多做一些深呼吸,深呼吸能加强人体鬲肌的运动,对脾非常有好处,同时使得下焦的气(肾精)慢慢足起来;第三,要避免过多的外界干扰,多做一些静思,静思可让人的心神都安静下来,对人体是一种很好的修复;再有,人老了后血压会逐渐地增高,这是人体自救的一个表现,老人要注意的是平时保持心情愉快,不要过多地管闲事,多做运动,多去旅游,少东想西想。注意好这些问题,就对减少高血压的发生几率。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3 发表于: 2012-08-13
夏天化湿
    夏季气候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高温和高湿,温度很高,空气中的湿气也很大。同时空气缺乏流动,没有风,所以就形成了一种桑拿天,又闷、又热、又潮、又湿。这就成为外界气候变化导致人体发病的原因之一,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六淫”之一。
    中医把湿气致病分为内湿和外湿,所谓外湿就是外界环境的潮湿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内湿就是由于饮食不当所造成的人体消化功能受到伤害,进而形成的湿浊和痰邪。这里我们主要讲讲夏天外界环境潮湿对人体造成的影响。
    首先,湿是水汽,是阴邪。阴邪就容易伤害到人体的阳气,它和寒气是一类的。外面的湿气伤害到人体的阳气以后,就像乌云遮蔽了日月,造成了人的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的这么一种症状表现。所以中医把它叫“蒙蔽清窍”,清是清爽、清楚的清,窍就是我们说的七窍。湿气是一种阴寒重浊的东西,在夏天由于受到阳气的蒸腾,本来属于地位卑微、低下的这种湿气被蒸腾了起来,通过人体向外开放的孔窍,伤害到人体,所以人就会出现一些相关的症状。比如说有人会出现头目不清楚,昏昏沉沉的,病人会说“我的头上好像裹了一层东西”,中医称之为“头重如裹”。另外他的眼睛老是会觉得“眵目糊”比较多,发黏,睁不开,即便睁开了,也总是觉得看东西不清楚。鼻子总是黏黏糊糊,流着很多鼻涕,总是洗不干净。而嘴里总是发黏,有人还会夹杂一些其他的味道,发苦、发涩或发甜。还有人觉得就是耳朵听不清楚声音,既不是耳鸣也不是耳聋,就是听不清楚。
    其次,湿气侵入人体,它会恢复到它阴寒的本质,表现为重浊、黏腻。人体分泌的一些体液本来是很清澈的,但是受了湿气的侵害以后,特别是伤害到小肠的“秘别清浊”的功能以后,就会出现这种污浊、黏腻的东西。有人说我嗓子里有痰,但是总是黏的,咳不出来。有人会小便出现浑浊,甚至小便尿完了,会觉得发黏,还有人大便的时候总是拉不干净、不爽,拉出来的大便特别黏,冲马桶都冲不干净,还得去刷。还有人表现出来就是出黏汗,甚至会粘衣服。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4 发表于: 2012-08-13
另外一个趋势就是湿气往下走、下流,有些人就会出现烂脚丫子、脚气等等。
    湿邪致病的最后一个特点,就是缠绵难愈,中医形容它“如油入面”。就像把面和油裹在一起以后,摘不干净,分不清楚。很多人得了这种夹杂着湿邪的疾病以后,治疗周期比较长,不像受风受寒了,吃点药,发点汗,头天难受,第二天就好了。而感受湿邪以后这种病程就比较长,比较难以治愈。
    湿邪导致疾病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事,就像革命队伍里混入了奸细,需要一个一个地把它辨别清楚,把它清除出去。所以从“上工治未病”的角度来讲,我们还是以预防为主,在潮湿闷热的季节,要注意对空气湿度的把握,比如说我们要注意通风,另外可以在家里多备一些能吸收湿气、潮气的东西,比如说木炭、草木灰、生石灰等,随时更换,这样有助于防湿。
    湿邪致病较难根除,要以预防为主。
    在潮湿闷热的季节,注意室内通风,
    可以多备防湿物品,如木炭、草木灰等。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5 发表于: 2012-08-13
漫话风湿
    很多人一到天气变化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关节隐隐作痛,这些人像天气预报员一样,能准确地预报出降温、刮风、下雨。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他的体内已经感受了风、寒、湿气,家里有内鬼,才能招来外贼,外面有风吹草动,有风的变化、湿的变化,或者有寒气的侵袭,体内就会有感应。
    风和湿是两个概念,我说过风为百病之长,风就像小偷强盗一样,它先把你的门户推开,带领其他的邪气侵犯到人体。特别是在夏天,因为人体的阳气顺应季节的变化,蒸腾到了体表,人体的腠理和毛汗孔是开放的,当你门户大开的时候,最容易受到外邪的侵害。所以,很多人受风、受寒并不是在冬天,因为秋天和冬天,人本能地收缩自己的防线,穿一些厚的衣服。相反,正是在夏天,人们衣着单薄的时候,吹空调或者开车兜风,或者是开冰箱拿东西,在这时候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
    风湿我们分为两种,一个叫风寒湿,还有一个叫风湿热,一个是夹杂了寒邪,一个是夹杂了热邪,它们表现的症状不一样。感受风寒湿气的人,容易在自己的关节处形成肿痛,但是你摸上去,局部却是发凉的;感受风湿热的人,他会出现红、肿、热、疼。这里我主要介绍风寒湿导致的关节痹痛。
    湿邪重浊黏腻,在气血流通不畅的地方,形成结滞,湿气最容易在人体的关节处形成凝滞。凝滞以后,阻碍了人体的阳气。我们说湿邪容易伤到阳气,影响阳气的通过,所以它在局部会形成冷、痛,甚至一种麻痹的症状,导致人体的关节活动受限,当关节屈伸的时候,容易加重疼痛。如果在风、寒、湿邪气里面风邪又比较大,可能还会出现游走性的关节疼痛,就是在大小关节附近,一会儿这儿,一会儿那儿,不定时、不定处地出现这种痛。如果寒气比较重,会形成固定不移的剧痛。
    所谓关,是难过的关卡,节,就是气血停顿、分割的地方。
    湿气的凝滞会造成人体的体液循环出现障碍,在局部的关节处还会肿。寒湿的肿是阴阴的、不温不火的那种,不红、不热。这些风寒湿造成的关节的肿痛,中医称为痹症,是风寒湿三气的共同作用伤害到了人体。
    中医治疗风湿,一般除内服药外,还用一些藤类的外洗药物如海风藤、络石藤等,再加一些祛风、散寒、除湿的药煎汤后浸泡脚腕、手腕及关节处。
    针对这种情况,落实到中医的治疗上,就是要用一些祛风、除湿,还有温阳、散寒的方法,把侵袭到关节的邪气给它赶到体外。我们一般用一些辛温的药物,因为风伤到了筋,湿伤到了肌肉,而寒伤到了骨,所以,层次不太一样。一般除了内服药以外,还要用一些外洗的药物。内服的药物,我在这里不做详细介绍了,因为有一些毒性比较大。外洗的主要有一些藤类的药物,藤类的药物比较柔软,比较有弹性,类似于我们人体的筋,比如海风藤、络石藤、鸡血藤,加上一些祛风、散寒、除湿的药物,比如说怀牛膝、透骨草。这些药我们一般煎汤用来浸泡脚腕、手腕还有关节处。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6 发表于: 2012-08-13
湿热病
    湿热病又叫湿温,也就是说人受了热邪以后又夹着湿气,这种病就比较复杂。
    如果是光受热邪的话,我们管它叫温病。温是阳邪,它从上面侵犯人体,首先侵犯的是人体的肺,人会出现咳嗽、嗓子干、发烧,还有皮肤干痒这些症状。进一步,它会侵犯人体的心包,会出现咽喉肿疼、发热加剧,还有抽搐的症状。最后它会侵犯到人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心,入了血分,在高烧的同时还会出现神昏、谵语,还有出血,身上皮下会出现斑点。
    如果受热邪的同时夹杂着湿气,就会出现一种比较复杂的,甚至是一些矛盾的症状,比如说,一般的发烧,不论是受寒,还是受热,我们微微用点发汗的药,出完汗以后热就会退掉。但是这种感受湿温的人,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汗出不解,汗出以后,它照样还是那么烧,而且一般在午后烧得比较高。另外一个特点叫做身热不扬,就是摸上去体温不高,但是多摸一会儿就会感觉很烫很热,从内渗透出来。
    湿温病的特点是有明显的消化道的症状,这些人表现为食欲不振,口中黏腻不爽,觉得口渴却不想喝水,舌苔特别厚腻,另外就是闻到油烟的味道总是觉得恶心、想吐。他老是觉得肌肉酸痛,胸口和心口窝还觉得堵塞沉闷,而且病势缠绵,病程比较长。进一步发展,这些人还会出现一些出血的症状,比如说会出现惊厥、便血,还有会出现胁下,特别是左边的相对于脾的部位就会出现痞块、硬块,身上还可能出现玫瑰疹,有的人身上还会出现白色的水疱。
    湿温病一般好发于夏季,而且以青壮年和儿童居多。治疗它比较困难,比如说我们感觉到它是一种热证,要用一些凉的药的话,就会伤害到他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湿气更重。如果治疗湿气,用一些热性的药物,辛温的、芳香的话,又会加重热性的症状,所以比较棘手。
    要在夏天预防湿热病,就要照顾脾胃的阳气,不要吃冷饮,或寒性过重的海鲜类食物。
    中医治疗湿温病,一般用一些苦温燥湿、芳香化湿、淡渗利湿的药物,抽丝剥茧,慢慢地解开这种胶着、黏腻的状态,分清别浊,各归其位。
    我们经常用的一个方子叫“三仁汤”,里面用到了杏仁、白蔻仁和薏苡仁。薏苡仁有非常好的渗湿利湿的效果。而白蔻仁就是白豆蔻的种子,非常香,炖肉的时候可以放一些,它能够唤醒被湿邪蒙蔽的呆滞的脾胃的功能,让它恢复蠕动,特别是小肠,让它恢复起泌别清浊的功效,起到芳香化湿的作用。此外在这个方子中还用到了滑石和通草,它能够把停滞在我们体内的污浊的液体从小便排出去,起到利湿的效果。还用到了竹叶和半夏,竹叶能清心火,清解侵犯到心包经和心经的毒热,半夏能够把凝滞在心口窝处的寒痰、黏液给它化掉,叫做燥湿化痰。
    煎煮三仁汤的水我们要用“甘澜水”,所谓甘澜水就是“活水”。一般古代取这个水就是把水放到木盆里面搅,用木勺去反复舀动,使它充满生机和活力,最后达到水走如珠,让水变成一颗颗小珠子。
    用甘澜水煎药,能起到分清化浊、泌别清浊的作用,最终达到湿去热清的效果。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7 发表于: 2012-08-13
湿疹
    北方人习惯了清爽、干燥的气候和环境,所以北方人初到南方,就会很难适应南方的这种夏天是潮湿闷热,而冬天又是潮湿寒冷的气候。尽管在南方的冬天温度不是很低,因为空气中湿度比较大,就有一种浸透骨髓的湿冷的感觉。
    所以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北方人到南方因为水土不服而闹出很多疾病,小则影响个人,大到影响整体。比如说在三国的时候,赤壁之战,曹操统帅大军征伐东吴,其实在火烧赤壁之前,曹军中大半的北方兵士就因为不习惯南方的水土、气候,纷纷病倒,甚至还造成了瘟疫的流行,还未征战,先折损了很多兵士,这也是曹操兵败的原因之一。
    在中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解放军战士坚守在边境线上的“猫耳洞”里边,非常潮湿闷热,结果就造成了很多战士出现了湿疹。
    湿性的特点是阴寒,往下走,容易在人的足部出现脚气,还容易在人体的阴部,也就是男性的生殖器附近,出现湿疹,严重会渗出黄水,瘙痒难耐,挠破以后造成大面积的疮疡,很多人就会脱皮。实在是很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也影响部队的战斗力。
    湿性的特点是阴寒、往下走,易在足部出现脚气或在生殖器附近出现湿疹。有个最简单的治疗方法叫晒裆,就是等到潮湿阴雨天气过去后,在太阳底下晒。
    很多人不在南方,但是也会出现,因为体内积聚了过多的水汽,会阴部瘙痒、出汗,甚至有湿疹和溃烂。怎么办呢?最简单的方法叫晒裆,就是等到潮湿阴雨的天气过去以后,太阳出来的时候,在太阳底下晒。还可以用一些草药煎煮以后清洗或外敷,或内服一些草药,从内而外地去提高自己化湿除湿的能力。
    我给大家推荐几种治疗湿疹、脚气、阴囊潮湿的草药。首先是蛇床子。
    蛇床子这味中药性温热,有着非常好的利湿祛湿的效果。它为什么叫蛇床子呢?因为蛇是一种变温动物,身体非常凉,它睡觉的时候喜欢找一个温暖的地方,老是在一种草的上面趴着睡觉。这种草叫“蛇床草”,它结的籽,我们叫“蛇床子”。
    蛇床子、苍术、黄柏、生薏苡仁打碎,包起来水煎、浸洗,治疗湿疹、脚气。
    我们可以就用单味的蛇床子,也可以加上其他的中药,比如加上苍术、黄柏,再加上生薏苡仁。苍术、黄柏这两味药加生薏苡仁,我们叫“三妙散”,三妙就是说用了以后有非常奇妙的治疗湿气湿疹的效果。加上蛇床子,有时候还可以加点川牛膝,叫“四妙散”。这几味药我们把它打碎,特别是蛇床子,一定要把它研细、打碎,包起来煮水,去清洗、浸泡自己有湿疹、脚气的部位。要注意不要用温度太高的水,以免加重病情。
    从内服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用一些芳香化湿的药物,去祛除体内的湿气,这里面我还是向大家推荐“藿香正气水”,如果症状比较轻的话,大家可以买一个叫“二妙丸”的药物内服,同样可以起到清利湿气的效果。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8 发表于: 2012-08-13
自汗
    夏天人们出汗也渐渐多了,平时就有出汗问题的人,表现出来的症状会更加突出,所以,我们来谈一谈汗出异常的问题。
    我们讲过,汗是人体的津液,津来源于肾精,是体液之一。并不是说你喝了水就会出汗,而是你把喝进去的水先经过转化以后变成人体的津液,输布在体表,经过毛汗孔排出,这才叫汗。所以,《黄帝内经》讲“汗出溱溱,是谓津”。
    正常的汗应该是清澈透明的,不黏不腻,无色。而不正常的出汗有几种可能:一种可能就是漏,也就是我们讲的漏精。古代武林高手比武,并不是要打到你死我活才能分出高下、胜负,一般的,谁的气息先乱了,谁先开始喘,或者谁先见汗了,这人就输了。意思是什么呢?如果人的阳气足的话,他对体表固摄得严实,津液不容易外漏;气相对弱的人,就容易出汗;而气特别弱的人,就是不活动,在那儿坐着也滋滋冒汗,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自汗,也就是说没有诱因就在那儿出汗。
    出现自汗最常见的原因是感受了风寒、风湿、风热之邪。
    自汗的人说明他的门户是开放的,所谓“篱牢犬不入”,可是家里的篱笆没扎紧,除了外面的犬进来以外,自家的东西也会流失。出现自汗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受了风邪,感受了风寒、风湿、风热之邪,但又没有完全彻底的好,也就是邪风还在人的体内。我们讲过,“风为百病之长”,它善于洞穿人的门户,然后带着其他的邪气进来,如果风邪不从人体彻底清除的话,人的门户就总是洞开的,就表现出来动辄出汗,或者不动也出汗。
    《伤寒杂病论》中提到,行走在我们血液里面的气,我们叫营气,固摄在体表的叫做卫气,保卫的卫。如果一个人的卫气失去了防守,邪气就会乘虚而入,使得我们体内的津液外泄。而我们用的调和营卫的著名的方子就叫桂枝汤,又叫小阳旦汤,它主要的功效还是发散,也就是把深入到人体的风邪、寒邪散出来,不是关门打狗,而是开门逐寇,把敌人赶走,这样人体的门户自然就关上了。这桂枝汤相当于我们平常喝的酸辣汤,它里面的桂枝、生姜都是辛辣的,而白芍是酸寒收敛的,里面还加了甜的甘草和大枣,喝起来口感比较好。喝完以后最好再喝一碗热粥,以助药力,微微出点汗,不要让自己变得大汗淋漓,然后盖好被子,不要见风。这就是我们治疗常见的外邪引起的自汗的方法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349 发表于: 2012-08-13
可用“桂枝汤”来治疗外邪引起的自汗。其中有桂枝、生姜、白芍、甘草、大枣等。喝下之后最好再喝一碗热粥以助药力,微微出汗,不要见风。
    另外一种就是外邪驱走了,但是还是出现自汗,同时这些人还表现为懒散、说话无力的状态,而且风吹草动经常会引起身体的不适。这种情况下,我们说敌人虽然被赶走了,但是自己的防卫体系还没有完全恢复,也就是邪气已去而正气未复,这时候就需要用一些补益的药。所谓补,就是把漏洞补上,把皮肤的腠理和汗毛孔收紧;所谓益,就是在体内增强正气。这种补益的药就是要补先天的元气和肺气,也就是卫气的主要成分。
    还有一种更为严重的,就是气虚到了极点,除了自汗以外,稍微活动还伴有低烧,一活动就出汗,然后低烧,休息以后能够好转,这就是阳气虚弱到了极点。治疗这种情况,我们一般用些丸药,丸者缓也,缓慢地滋补,让他慢慢恢复自己的正气。这就用到了我们经常用的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丸治疗阳气虚弱到极点的动辄汗出和低热。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