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2
老百姓(445485034) 6:26:55
大家好
老百姓(445485034) 6:27:33
学习内容已经全部复制到论坛,
老百姓(445485034) 6:29:38
新开辟了一个第四篇金匮真言论的学习贴,
老百姓(445485034) 6:30:46
这第一讲里面有两本书,一本书桂林古本的伤寒杂病论,一个是伊尹的汤液经法,
老百姓(445485034) 6:31:22
学习的时候大家下来阅读一下,
老百姓(445485034) 6:34:29
伊尹是真人,所以这本伊尹汤液经法的地位不可视,
老百姓(445485034) 6:43:34
下载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download/explain.php?fileid=22987631老百姓(445485034) 7:07:11
转载:徐文兵《伊尹评传》
老百姓(445485034) 7:08:16
大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经历了470年后被商汤取代,协助商汤夺取天下的正是奴隶出身的伊尹。在夺取天下以后,伊尹又辅佐汤的子孙巩固发展了政权。
发生在伊尹身上的典故很多,比如治大国若烹小鲜;不为良相,亦为良医;伊尹还被民间尊为厨神。正是他撰写的《汤液经法》,奠定了中医方剂学的基础,被尊为“元圣”,现在我们仍然在学习和使用的“经方”就源于此。
出身
伊尹是个弃儿,生下来就被扔在伊水河畔的桑林中,被采桑的女奴隶拣到收养,也就成了一个小奴隶。采桑奴隶属于有莘氏,因为在伊水边拣到,索性命之为伊,尹是官名,是后来他发达做到尹后,被人称为伊尹,就像我们叫周总理一样。其本名叫挚。后来还做过阿衡的职位,所以也有叫他阿衡的。
《吕氏春秋"本味》:“有先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伊尹生空桑“《列子"天瑞》:“伊尹生乎空桑。“《楚辞"天问》:“成汤东巡,有莘爰极,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水滨之木,得彼小子,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初汤臣击,后兹承辅,何卒官汤,尊食宗绪?”
郦道元所作《水经注"伊水》记载甚详:“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梦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顾望其邑,咸为水矣。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献之,命养于疱,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
关于伊尹被遗弃的问题,很少有人论及。我以为有两种可能,一是同郦道元的意思,因为发洪水,父母被淹死,留下伊尹挂在桑树上,得以幸免,被采桑女收养。估计此说不大可信,洪水滔天,人人自危,等到水退人回,恐怕一个婴儿坚持不了那么久。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伊尹是私生子,当然不是身份卑微的奴隶的私生子,估计是什么奴隶主贵族的血脉,顾及名声身份,将孩子遗弃。此说可以解释伊尹的智识和智慧,这些是后天学不来的。私生子本身就比一般人聪明。孔子也是野和出来的嘛。
成长。
作为一个小奴隶在有莘氏家族长大,伊尹做了厨子。同样的厨子,伊尹硬是做出不一样的成绩来。首先得益于伊尹的嗅觉和味觉,后世有个名厨易牙,就是那个把自己孩子蒸了给齐王吃的那个家伙,以名菜“鱼腹藏羊肉”创造出“鲜”字的春秋名厨易牙,对于味道有着惊人的鉴别力。传说当时某公问孔子:“把水加到水里,味道如何?”孔子回道:“即使将淄水、渑水两条河中的水混合起来,易牙也能够分辨出来。伊尹的嗅觉和味觉更是了得,这一点儿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有精辟的论述。
其次,伊尹钻研黄帝的“道”,成为大家。并把这些哲学思想运用到烹调中,诸如“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五味调和,君臣佐使,都是伊尹烹调的要义。
再次,治大国,若烹小鲜。从烹调中感悟治人,治国,调和各种关系的道理。
从此出身贫贱的伊尹,便以非凡的厨艺而远名播扬。而且他利用向小郡王商汤介绍厨艺的机会,论述治理天下来纵谈他的大智慧。《吕氏春秋"本味篇》以其精悍铺陈的妙笔惟妙惟肖地再现了伊尹这一番精辟的宏论。
老百姓(445485034) 7:10:12
伊尹认为,作为美味的三类动物:生活在水中的气味腥,食肉的气味臊,吃草的气味膻。尽管这三类动物气味各异,但依旧能够做出佳肴美味。那么,怎样做出佳肴味呢?主要依靠水、火、味的调节。消除腥味、去掉膻味、除却臊味,关键在于掌握火候,转臭为香,务必不要违背用火规律。调味这件事,一定要用甘、酸、苦、辛、咸,但放调料的先后次序和用量的多寡,它的组合是微妙的,都有各自的道理。总之,根据鼎中的变化,掌握火候,把握调料的搁放先后次序和量的多寡,才能获得久而不败、熟而不烂、甜而不过头、酸而不强烈、咸而不涩嘴、辛而不刺激、淡而不寡味,肥而不腻口的美味佳肴。
从调味开始,谈到各种美食,告诉商汤,要吃到这些美食,就要有良马,成为天子。而要成为天子,就必须施行仁道。
伊尹这番高论虽在论厨却意在议政。如果把商灭夏比做一道有待商汤烹任的最佳美味的话,伊尹这番庖厨之论正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指导思想。那就是要依据客观实际,灵活选择不同的策略,以达到战略目标。如果再联系到伊尹灭夏谋略中对战略时机非凡地把握,则不得不让我们佩服这番庖厨高论和伊尹高超的演说。
想夺取天下的商汤,听到伊尹宏论,知道自己遇上了王佐之才。他派使者请有莘氏(有莘国的国君,为商的诸侯国)放行伊尹。尽管伊尹也特别希望辅佐汤,但有莘氏并不许可,于是为了获得伊尹,汤便提请要娶有莘之女。有莘氏十分欢喜,便以伊尹为随嫁的侍从陪其女出嫁于商。
奴隶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把一个陪嫁奴隶提拔成类似军师总参谋长的人物,不是件容易事。商汤也是煞费苦心,不得已只好求助祈祷神鬼,就在宗庙里为他举行了除灾去邪的仪式。这种仪式,一边在“桔槔”上烧起古代所说的袚除不祥的火。“桔槔”是一种原始提井水的工具,用一根横木支在木柱上,一端挂水桶,一端系重物,两端上下运动以汲井水。一边在伊尹身上涂上公猪的血。第二天,商汤举行朝见伊尹的仪式,伊尹就正式履任。商汤拜伊尹为阿衡,从此君臣二人以“伐夏救民“为己任,要铲灭无道昏君夏桀残暴的统治。
平天下
伊尹为厨,做得一手好菜勾起了汤王的食欲;又借汤王询问的机会,“負鼎俎,以滋味說湯”,介绍天下各地的山珍美味,勾起了汤王的夺取天下的欲望。而要夺取天下,致于王道,伊尹提出了“必修仁德”的战略思想,也就是收买人心。他说:“天子不可强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吕氏春秋"本味篇》)也就是说,商汤如果具备了仁义之道,实质也就具备了当天子的条件。
于是就有了网开一面的故事。《史记》“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
故事是说汤王外出打猎时,手下先四面张网,汤王却觉得有点儿过分了,让手下去掉三面,只留下一面网,并且把祈祷词“愿天下四方的禽兽都进我的网”改为“禽兽们,往左,往右都有活路,那些命中注定该死的就进网来吧。”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所以在夏桀為虐政淫荒的特定时代,汤王建立了仁德的形象。
夏桀的残暴无道,正好为商汤的仁义之举提供了对照鲜明的参照系。在夏王朝统治危机中,伊尹认识到民众人心向背对一个王朝统治的重要性。针对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的情况,伊尹上任后,对内清政和民,争取广大民众支持,对外施仁伐暴,促使各国、部落归心于商。
战略上取得成功,但是商汤在战术上仍处于劣势。商是夏的属国,原来只占有70里大小的地方,在政治上,军事上均处于不利地位。如何化劣势为优势,转弱为强?这是商汤所面临的现实大问题。伊尹提出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战术思想,煎鱼要有耐心,掌握火候,夺取天下也要耐心地等待时机,掌握火候。
为了解情况,把我时机, “伊尹去湯適夏。既醜有夏,復歸于亳。”伊尹到夏都阳城呆了三年,深入了解了夏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为了消除夏桀的疑心,商汤和伊尹还演了一出苦肉计。商汤亲自射伤伊尹,伊尹奔夏。伊尹在3年的时间内,完成了战略侦察任务,掌握了夏王朝政治、军事以及经济、地理情况。通过侦察,伊尹一方面认识到夏桀荒淫无道,不恤其众,众志不堪、上下相嫉、民心积怨,人们盼望夏王朝早日灭亡,夏桀的统治已被人民所弃,危机深重,潜伏着灭亡的危机;另一方面,伊尹积极活动,结交夏桀遗弃的元妃末喜,在夏统治集团内进行策反活动,以促使其内部分裂。伊尹在夏3年后,回到商毫,向商汤汇报了夏王朝众叛亲离的统治危机,君臣俩盟誓,制定了灭夏的战略目标。
伊尹与商汤并未采取直接兴兵灭夏的军事方略。而是利用商为夏方伯,有征伐诸侯的特殊权力,采取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策略,结交和兼交夏王朝的属国,剪灭其羽翼,扩展自己的实力。居于夏商之间的葛、韦、顾、昆吾都是夏之属国,是夏桀亲近的依靠力量。因而,吞并四国成为商军事兼并的当务之急,伊尹采取由近及远、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略,剪除夏朝羽翼,使夏处于正面受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