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97阅读
  • 367回复

常见本草俄语练习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0 发表于: 2012-03-25
肝脏补泻温凉药∶
补∶木瓜、阿胶、沙参、橘核、酸枣仁、青梅、薏苡仁、山茱萸、猪肉、羊肉、鸡肉、诸酒、诸醋。
泻∶柴胡、黄连、白芍、川芎、黄芩、青皮、青黛。龙胆草。
温∶木香、肉桂、吴萸、杨梅、桃子、杏子、李子。
凉∶黄连、黄芩、龙胆草、车前子、胡黄连、柴胡、草决明、羚羊角。
肝脏报使引经药∶柴胡、川芎(行上)、青皮(行下)。
肝病饮食宜忌物∶《甲乙经》曰∶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宜酸物,忌辛物。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1 发表于: 2012-03-25
[卷之二] 火证
脉∶虚大浮数、实大洪大,随其所见,细数为害。火症者有君火、相火。君火者。心火也。心为君主之官,
配于五行守位而不动。相火者,辅助之火也,生于虚无,寄于肝肾之间,听命而行。凡动皆是相火。五脏皆有火
,相火易起,五火相扇动矣。相火乃元气之贼,无时而不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阴虚火动者难治。
凡人发热咳嗽吐痰血者,午后至夜发热、面颊唇红、小便赤涩者,便是阴虚火动也。
脉数无力者,阴虚火动也,滋阴降火汤(方见劳瘵),治肾经阴虚火动。
左寸脉洪数者,心火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2 发表于: 2012-03-25
黄连汤 治心火舌上生疮,或舌上肿,燥裂,或舌尖出血,或舌硬。
黄连 山栀 生地黄 麦门冬(去心) 当归 芍药(各一钱) 薄荷 犀角 甘草(各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频服。
左关脉洪数者,肝火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3 发表于: 2012-03-25
柴胡汤 治肝火盛,水气实,或胁痛,或气从左边起者,或目红肿痛,俱肝火也。
柴胡 芍药 龙胆草 当归 青皮 山栀 连翘(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服。
右寸脉洪数者,肺火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4 发表于: 2012-03-25
黄芩汤 治肺火咳嗽,吐血、痰血、鼻血、咽喉肿痛干燥生疮,或鼻孔干燥生疮,或鼻肿痛。
黄芩 山栀 桔梗 芍药 桑白皮 麦门冬 荆芥 薄荷 连翘(各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服。
右关脉洪数者,脾火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5 发表于: 2012-03-25
芍药汤 治脾火或消谷易饥,或胃热口燥烦渴,或唇生疮。
芍药 栀子 黄连 石膏 连翘 薄荷(各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服。
脉沉而实大者,实火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6 发表于: 2012-03-25
黄连解毒汤 治三焦实火,内外皆热,烦渴、小便赤、口生疮。
黄连 黄芩 桅子 黄柏 连翘 芍药 柴胡(各等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前服。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7 发表于: 2012-03-25
凉膈散 治三焦实火,烦渴、舌生疮、小水赤、大便结。
大黄 芒硝 桔梗 连翘 桅子 黄芩(各一钱) 薄荷(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服。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8 发表于: 2012-03-25
三黄解毒汤 治内外诸邪热毒,痈肿疮疽,筋脉拘挛,切牙惊悸,一切热毒并五淋便浊、痔漏。
黑丑(四两) 滑石(四两) 大黄 黄芩 黄连 桅子(各二两)
上为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温水送下。
脏腑积热,三焦火盛,口舌生疮、咽痛牙疼,用六味丸加黄连、黄芩、黄柏、桅子、知母、生地黄。
通府志斋徐公,因酷好烧酒及五香,药酒过度,患吐血痰唾、气喘咳嗽。一医与参苏饮,一医以败毒散,
一医以滋阴降火汤,俱无寸效。予见六脉急数,乃酒毒积热入于骨髓,不受滋补。以黄连解毒汤加知母、贝母、
石膏、连翘、玄参、
天花粉、葛根、栝萎、桔梗、酒蒸大黄,早晚而服。至百日外,以六味地黄丸加解毒药入内,与前汤药并进,
又服至百日始瘳。后归田逾年,为陈酒所犯而卒。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139 发表于: 2012-03-25
[卷之二] 痰饮
脉偏弦为饮,或沉弦滑,或结芤伏,痰饮中节,又脉多滑,有弦滑、沉滑、微滑。火痰黑色老痰胶,湿痰白
色寒痰清。
王隐君曰∶痰之为病难明,或头晕目眩耳鸣,或口眼蠕动、眉棱骨痛、耳叶俱痒,或四肢游风肿硬,或齿
浮而痛痒,或噫气吞酸、心下嘈杂,或痛或哕,或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其痰似黑,有如破絮桃胶
蚬肉之状,或心下如停冰,心气冷痛,或梦寐奇怪之状,或足腕酸软,或腰肾骨节卒痛,或四肢筋骨疼痛,或
手足麻痹、臂痛状若风湿,或脊上每日一条如线红起,或浑身习习如卧芒刺,或眼粘涩痒、口噤喉痹,或绕项
结核,或胸腹间如有二气结纽,噎塞烦闷,或失志癫狂、中风瘫痪,或风毒香港脚,或心下怔忡如畏人捕,或喘
嗽呕吐,或吐冷涎绿水黑汁,甚为肺痈疡毒者,恶心痞膈、泄泻寒热便脓,或胸间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点常如
冰冷,皆痰所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诸病以化痰为先。善治痰者,兼治气,气顺则痰利。痰脉
浮滑者宜降。浮实者宜吐,沉小者不宜吐,恐虚故也。凡治痰症,不可全用利药,过使脾气虚弱,则痰反易生
而多;若脾虚生痰者,用健脾燥湿,便要利补兼用,陈皮、白术为佐也。痰乃秽浊之物,宜吐不宜泻,则反加
别症矣。
痰者属湿,乃津液所化也。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