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744阅读
  • 220回复

富兰克林的阶段学习日记 开篇:12月20日晚第一课感受

级别: 荣誉会员
只看该作者 180 发表于: 2007-02-28
富兰克林的自我练习日记之五十二:
富兰克林的自我练习日记之五十二:

  2月28日《老友记》第一季第1集重复看了3遍。

  还进行了第16次利用TEXTALOUD软件读第1篇外文报纸的练习10遍以及第15、16篇外文报纸的练习各1遍。

  抽空抄写、打字输入这一集的英文剧本以加深理解。

  白天将《富兰克林主持的美国董事长讲话录音MP3》上传到压码QQ群共享空间,和各位学友进行共享。这里面一开始是我和另一位女主持人的开场白,接着是我们单位的美国董事长的讲话,伴随着女主持人翻译。

  白天其余时间一直在写作《连载之三:富兰克林 英语学习以及运用的心路历程》并贴到论坛日记里。
 

更正:我上传的MP3讲话录音只有两个人的录音,没有我自己的声音。我和女主持人的开场白录音没有剪辑在内,很对不起,这是我去年6月制作的,我今晚重听才发现上述问题。特此更正! 2007/03/01 22:07
[ 此贴被franklinlee在2007-03-01 22:27重新编辑 ]
级别: 荣誉会员
只看该作者 181 发表于: 2007-03-01
连载之五:富兰克林 英语学习以及运用的心路历程
连载之五:富兰克林 英语学习以及运用的心路历程



5)2004年9月到宁波下面的一个县级市余姚打工。

    一开始我通过当地的劳动力市场找到一家不到百人的小厂当翻译。这个小厂坐落在下边乡镇上,专业生产电子乐器配件。老板三十多岁,高中毕业后自己跑业务多年,然后自己兴办了这样一个小企业。去面试前,我很紧张,怕自己水平不够,达不到他们的要求。谁知道,到厂后,没有人对我进行正规的面试。老板只是交代一位女职员从电脑里随便调出一份他们单位和外商来往的电子邮件让我翻译成中文。当时我比较放松,毕竟是书面的翻译,真要是生意上的事情让我口头翻译,那可就难住我了——这是我当时的主观想象和心理活动。仔细看电子邮件内容,很简单的几句话而已。是巴西的一个生意人给他们这边的邮件,询问为什么这么多天样品迟迟没有结果,也不见这边答复,还说“象这样做生意太不积极、太难了”等等。我那时侯居然还不认识sample(样品)这个单词,(我的天!)那个女职员听说我要查单词,就为我打开电脑上的金山词霸,告诉我这里面可以查找到。哎呀,这真是救命稻草啊,我一查找,知道是“样品”的意思,马上就把全文几句话翻译完整了,写好交给那位女职员。老板好象没怎么看这个,忙他的事去了。他们似乎不在意面试这一关,看看你的学历证书、身份证,简单交谈几句就完事。他们可能是想:关键看你试用期能否胜任具体工作吧,也就是用实际工作检验你到底符不符合他们的要求——毕竟,对“翻译人才”进行面试,这个小厂一时还找不到“考官”啊……以后我跳到其他几家或大或小的企业,面试情形大同小异,都没怎么样进行,真正是“低门槛切入”,这是后话,暂不详述。

    工作的头一两天,有一次,老板让我看他手里的一张传真纸上的英文,我看了一下,是电吉他配件方面的英文名称,什么琴弦(string)等等,老板一边写一边问我这些英文名称对应的中文确切意思。我看着认识的几个单词说开了,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正在有些说不确切的时候,旁边正在做事的另一个女职员插进来话说这个是什么什么,那个是什么什么,很流利地替我接着说完了,老板挨个在英文旁边注明。我跟老板说,有关电吉他配件的专业术语我也要慢慢熟悉一下才行,我以前也没有接触过这些专业性的东西……说这些的时候,我的话音莫名其妙高了许多,脸好象也有些红似的。现在想来,真是万幸,有人给我解围,要不,留下几个英文名称说不上来,“卡”在那儿,可真是又尴尬又麻烦!(后来的日子里接触到为我解围的那个女职员,了解到她也只是中专毕业,英语并不懂什么,只是业务时间长,也就记住了这些名称而已。)老板了解到我以前是英语教师,一再跟我说,让我闲余时间教他一些英语。老板很有意思,经常在谈到学英语这个话题时自问自答的说:“苹果是apple对吧?香蕉是banana对吧?……”象这样举一些他所了解的例子出来问我,我也随着应和他“是的,是的,是这样” ……有一次开车途中也是这样问我,我回答,问到有关“车”的词汇时,他联想到“奥迪”,问我英语里怎么讲,我一时间答不上来,他很快又问下一个词汇去了……他告诉我他很需要学会英语,问我多长时间可以学好,还说,他在生意场上对方知道他听不懂英语,就故意同伴之间用英语交谈,以避开他——将来他要是偷偷学会英语了,能听懂对方彼此在说些什么了,照样不露声色,嘿嘿,那可就好了!……说到这里,我们俩一起笑了起来。

    随后有两次开车去南京客户那里,我真的见到了这样的情形:客户那边的两位坐在一起,一开始说的是中文,(本身是中国人),后来渐渐改用英语交流了。我们途经苏州时,在一家韩国料理店中用餐,客户那边的一位在接听手机时用英语说话,我就坐在他旁边,我侧耳倾听,没有听出个所以然,他好象是说招聘当地的人上班的事情,有一个词“local”我听的最清晰,到现在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以上描述的就是那些外资企业高层白领的“风姿”。

    老板让我给他些英语书,以后有时间好跟我学英语。他随手给我300块问我够不够买书用,我说“够了”。接着我到余姚的新华书店逛了逛,挑选了总共二百多块钱的书带回厂里。其中有商务英语会话以及词典什么的。还有一本书我读来启发很大,就是我前面一再提及的《胡说英语》这本书。看完张源侠博士写的这本书,我感悟颇多,于是利用空余时间打印编写了《英语学习思想观念、方法的革命》这一十六开本的小册子,在其中条分缕析的转述了《胡说英语》的很多精华之点。

    老板平时让我进行的翻译工作很少很少,偶尔有些吉他配件方面的专业材料让我翻译过来,其余时间我就拼命地浏览国内外有关吉他配件以及制造方面的专业杂志,受刚来时那场关于吉他配件英文名称“诘问”的刺激,我力图搜集这种专业技术方面的英文,充实自己吉他配件方面的专业英文,努力想与中文术语对应起来——我有几次还要求老板出差到其他大城市时顺便给我买回来一本科技英语词典什么的,一直未能如愿。

    有一天老板收到一封老外的电子邮件,订购产品数量特大,老板很有些兴奋,但是不怎么相信似的。很快就写了中文的回信,并让我帮着翻译出来,发送给对方。其中提到“沃尔玛”,我一时间找不到这个对应的英文名称,我联系到正在杭州萧山做外贸的表妹,向她询问,她找了半天,给我找到“AUELMA”(类似这样,现在不能记忆准确,反正AU开头的)这样的单词,现在想想,她可能找的是“奥柯玛”对应的英文拼写?!邮件发送过去,老外很快有回复,我又给老板翻译成中文,其中老外说了一句他们从来没有和AUELMA来往过,也并不知道AUELMA。哈哈,真有意思——我过了很久才偶然发现“沃尔玛”的正确拼写应该是“Wal-Mart”,可叹以前我不懂得利用互联网以及GOOGLE搜索这类问题的答案!如今回想起这个细节,仍然觉得是那么有趣……

    老板告诉我十月份要带我到上海参展,让我到时候接待老外,帮他翻译。我的天!我听后心里直叫苦,心想真到了那一天,我翻译不了怎么办?!我想象中谈生意一定很专业很难翻译,而且谈到吉他配件方面的东西,我更加难找到对应的专业术语词汇了……怎么办?怎么办?……我就这样一天天苦苦的在内心煎熬着,表面上还不能有所留露。唉,都是英语惹的祸,“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到国庆节放假时,我妻子工作的旅游学校校长提供线索,说他外甥的那个电线电缆厂需要英语人才,工资也要高一点,让我考虑去试试。于是我和妻子一起拿着校长写有地址电话的纸条去那个电线电缆厂和老总(也就是校长的外甥)见面。面谈也很简单,随后我就辞别原来的单位到了这家电线电缆厂上班了。下意识里可能我这也是为了逃避即将到来的上海展销会上的翻译困境吧?!——逃之夭夭是也!
[ 此贴被franklinlee在2007-03-02 08:18重新编辑 ]
级别: 论坛版主
只看该作者 182 发表于: 2007-03-01
你写的很好,经历也很曲折,继续,期待你的连载
dianad
级别: 荣誉会员
只看该作者 183 发表于: 2007-03-01
连载之六:富兰克林 英语学习以及运用的心路历程
连载之六:富兰克林 英语学习以及运用的心路历程


6)我的第二份工作从2004年10月干到2005年4月,比上一份工作时间长一些。面谈的时候,老总说让我和一位正在搞美发器具产品开发的工程师一起工作、打把手,有时候有老外打来电话什么的,帮着接一下电话等等。当时还让我看一份好象是澳大利亚过来的英文定单,订购电源线多少数量、什么标准、什么价格……我稍微看了一下,初见这满是英文的定单合同,我真有些眼花缭乱之感,不太好看懂。老总让我看了看,也没问我什么,随手拿过来公司电线、插座的产品目录册子递给我浏览一下,告诉我一开始到厂,先熟悉一下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再说。

    我后来了解到这一片的企业乃至家庭作坊都是生产电线出口或者内销,次品太多,又竞争激烈,七八年下来不少单位已经由赢利转向亏本,再加工电线已经没有多少利润可图了,所以大家都想转轨,生产小夜灯、小家电,开发新产品,上新项目——搞美发器具产品开发就是我所在的厂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的新举措,说白了,就是“仿造”, “美发器具”实际上就是“吹风机”啦,前者说起来好听点罢了。

    我在上一个单位没什么具体的事情忙活,到这个单位我不久就发现更加清闲!才来时老总说“有时候有老外打来电话什么的,帮着接一下电话”,我还很担心害怕,因为我以前从来没有接过老外的电话,而且接老外的电话对听力、口语以及业务熟悉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我所以一直忐忑不安,电话铃一响我就提心吊胆的,……但是实际上很久都一直没有这种越洋电话打过来。只是偶尔有少数几封关于电线产品的国外安规认证的信函老总会叫我帮技术科翻译一下——借助电脑里的词典等工具,我很快就将这类书面信函的大致意思翻译了出来交上去。老总也没过目,技术科也没有评论什么。说实在话,其中有些专业技术词汇和语句我也搞不定,只是原样直译罢了,谈不上翻译质量和水准。

    有一次我把信函落款“上海西藏路” 中“西藏”的对应英文“Tibet”凭我主观猜测翻译成了“台北”的字样,技术科长给我改正了过来,我定睛一看,才想起来的确是这么回事儿,你说好笑不好笑?技术科长不懂英文,但是他对上海熟悉呀,猜测也能猜测得出是“西藏路”!可我呢?呵呵……

    过了一段时间,一天傍晚有一个意大利的客户要从上海开车来厂看看、商谈生意。事先办公室主任(一位本地的老头子)告诉我做一些准备,到时候帮老总一起接待老外。我点头答应,心中发慌。匆忙准备一段文稿,背诵来背诵去,害怕到时候说不上来有关企业的什么内容……其实老总并没有安排我接待,客人到厂时,他预先安排的另一个做外贸业务多年的人员就已经等在门口了。这个该死的办公室主任老头子!害的我自己折磨自己,瞎折腾了半天!老总看到我示意我一起接待。我就跟在他们一行后面,一起看工厂、车间,回到接待室坐下来听他们交谈。到现在我才感觉到我原先准备的那些根本用不上、不需要,——接待老外也只是和我们自己人彼此见面一样稍微寒暄几句,问什么答什么,态度热情有礼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那种演说似的语句段落……呵呵,什么事经过了才知道,单靠想象搞得很复杂、很紧张,完全没有必要!
[ 此贴被franklinlee在2007-03-02 08:19重新编辑 ]
级别: 新手上路
只看该作者 184 发表于: 2007-03-01
《富兰克林主持的美国董事长讲话录音MP3》 transcript:

很多听不出 大家帮忙修改修改 毕竟这个老板说话还是听斯文的,语言用的也很规范,很多赞美之辞可以模仿

Good morning!
 
    Welcome to US** Yuyao factory and vendor lunching party. We all say the battle of doing business every day. It is a break to take ** to enjoy our successes and ** together without facing the everyday business issue. All I like to say a few words to our special vendors. It's so nice to see all our vendors here together today. I'm happy to be able to meet all vendors at one time. I see some old friends here today which is always a great pleasure. I apologize to those vendors who I have never met *** enough when I haveonce upon a time. I wish I could visit each of you.visit each of you. Our vendors are the key part of our success. We depend on your good performance. As the world gets smaller, so does the demand for higher quality reduced ** and the highest level of cooperation. We must all be very aware that we must improve continuously or we will fall behind and lose business to our competition. We need your help. We must ** to be more aggressive and improving your level of services and we must do the same for our customers. We need your best cooperation so that doing this together becomes more easy. US** customer moto is: he could simple and make it easy to do business. We need the same from you. I ** thank each of you for your best and loyalty to US**.

    Employees are more important to our customers. Without good employees, we cannot get good customers. US** -Yuyao has excellent employee to our responsible for our success. It greatly succeed all of our key employees and long-term employees together at one time. Our employees are the ** of our company and establish a culture in which we conduct business every day. I have enjoyed working with all our employees and I look forward to many more years of working together. I thank all of the employees….

    We would like to honor a very special person who has three ****. *****
He has grown ** to be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employee and a ** contributor in our growth. ** to the highest level of all employees. I thank you for being sincere loyal and effective….. .
   
    OK. ** promoted our vice-president Powell Danil. The highlight for today is to honor our US** Yuyao **.I'm excited and most proud to announce that Powell Danil has been promoted to vice-president. Dan started with US** Yuyao about ten years ago when we had a small office in Suxi. He has grown to become an amazing man who had run about many *** design and human relations within ten years more than most people would ever learn in our lifetime.Dan is the center of US** and has proved to be a leader which we can be fully proud of. His efforts ,loyalty and results are couraging, never ending. He has worked beyond the level of most human and has never complained to me no matter how ***. He is a solution person, one who works hard to find solution to every problem. And as the old saying goes: no prolem, no business. Thank god, **, thank Danil. Our personel,though,I could not be more proud of him. He has been like a son to me and I have the pleasure of watching him ** to a very successful man. He has my full confidence and authority to make any decision and take any action no need to say. I support him 110% in every level of running our business. I look forward to his ....
   
      I would like to say a few words to our very Yang. Most of you know her very well. I will never forget the b** way she has established to our US** Yuyao. However, most of you did not realize that she actively established US** Asia including South China, Taiwan, Indonesia and previously **. Merry has now taken less role within ** and here is our advisor , consultant and good friends when we need her help. She remains a ** member without question but is taking a well reserved less role in Iran. ** come up with the next progress and they came back to work.

    It's now time before my speech. I could speak about our vendors, our business and our employees for hours as I get excited thinking about what we have done and what we will be in the future. My sincere thanks to all of you. Please join me in congratulations to Dan , ** and their teammates and merry Yang a new role in her life. This is the day for you all to be recognized and I thank you.
级别: 荣誉会员
只看该作者 185 发表于: 2007-03-01
富兰克林的自我练习日记之五十三:
富兰克林的自我练习日记之五十三:

    3月1日《老友记》第一季第1集重复看了3遍。

    还进行了第17次利用TEXTALOUD软件读第1篇外文报纸的练习10遍以及第16、17篇外文报纸的练习各1遍。

    抽空抄写、打字输入这一集的英文剧本以加深理解。

    白天其余时间一直在继续写作《连载:富兰克林 英语学习以及运用的心路历程》并贴到论坛日记里。
[ 此贴被franklinlee在2007-03-02 08:20重新编辑 ]
级别: 荣誉会员
只看该作者 186 发表于: 2007-03-02
连载之七:富兰克林 英语学习以及运用的心路历程
连载之七:富兰克林 英语学习以及运用的心路历程


    客人一行三人,其中有一位女士,在此行程中开车兼当翻译,因为她会说“洋腔”中国话,更可能在华多年,比较熟悉这边的地理环境。我们在公司门口迎接他们三人下车——一辆红色的小轿车。见面握手,简单的寒暄几句,比我们中国人之间的见面还要来得简洁。我们一起到楼上办公室接待间,客人放下办公用品,接着就一起下楼直奔车间。我和那位女士走的比较近一些,我就用英语和她边走边说话,也就说了几句话,无非是来中国多长时间了,都去过哪些地方之类的话题。当问到中国哪座城市比较好些时,她回答说,第一数上海,第二就是青岛了……客人在车间仔细看生产设备、产品工艺;这个时候天都黑下来了,车间早就下班了,客人看不到正在生产时的情景,只能看到下班后留下来的现场情况。客人边走边看,偶尔问一两句,我方那位外贸人员就赶紧回答,都是关键词句,很简短,伴随着一些必要的手势、肢体语言什么的,——有时候,客人拿起产品零部件在手里仔细看看又放下,外贸人员就在旁边说明一两句……车间看完,客人询问电线安全测试方面的处理情况,我们又往测试房看了看。

    然后回到楼上接待间,开始报价、来回“侃价”等等,这个时候就和国内生意人之间谈价钱没什么两样。老总手里拿着计算器,桌上摊开着大笔记本,时而写一写,时而敲击计算器,不时把计算器显示的数字给老外那边看,在此过程中,我方的外贸人员就随机穿插着说上几句,还打着一些手势……我听的最清晰的、现在还有印象的是他说到价钱要再往下降低时,一句话只用了一个单词:“Down!”,他还打着向下的手势,这个细节对我震动太大了!这和我想象中的高谈阔论般的谈生意相去十万八千里,——然而却是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把英语语言复杂表达简单化、再简单化,这就是运用中存乎一心的诀窍!

    最后,谈到付款方式时,为了让客人接受我方要求的付款方式,这位外贸人员还尤其补充解释,其中用到“By cash”(现金支付)这个词,——以前也知道这个“Cash”,但是直到现实生活中象他这样运用时,才真正让这个词第一次在我心眼中“活”了起来,有了生命一样,永不磨灭!——而且,以后的很多场合下运用英语的实践中我更加反复地印证了这个规律:

    自己单独学时,某些词汇、句子、惯用法并不能真正地象前文叙述的那样“活”在心中,无论怎样熟练也只是“知晓”而已,惟独只有在现实生活场合中不失时机地运用哪怕仅仅一次、甚至于现场观摩别人运用哪怕仅仅一次,此情此景使得这个词汇或者句子或者惯用法立刻“活”在了心中、从此有了它的生命、永不磨灭——也不再是空洞的、教条的、书本式的、平面的、没感觉的东西了!——我后来的很多次运用英语的经历中,我还要再三分享、认证这一点,这里就不再多述。


    事后得知:这次签下了一个百万的定单,但是后来因为老外对我们工厂安全检验设施的某一个细节方面不满意,最终又取消了这次定单。真是功亏一篑啊!

    写到这里,有必要荡开一笔,介绍一下我所工作的这家电线生产企业所在的整个大环境下的形势背景,以作铺垫:

    记得报到第一天,前面提到过的那个本地老头子、办公室主任就对我说:“光打工上班是没有出息的!哪怕给你两千、三千、五千、八千……都没有出息。我们这里以前来了多少大学生,都是通过自己给老板拉到外贸定单挣大钱!时间长了,定单越拉越多、越拉越大,门路也越来越广阔,他们自己就走出去自己开公司、办工厂单干了,最终自己当老板!这才是真正有出息!”这位办公室主任,老头子人长得高大魁梧,说话带着当地口音,他接着又如数家珍般列举了以前在这儿打过工的外地大学生、好几个人的名字,——有的后来我见到了,有的我一直没见过,——主任告诉我,这些人都是这么从这儿发达起来的。其中有一批98年前后从陕西过来的大学生,前七八后都有20多人,纷纷来到这里“淘金”,——这附近到处都是我们这样的电线生产加工出口企业,——七八年下来,从无到有,一个个现在都走出去自己单干、开公司、当老板,身价百万,买房买车了……这其中有一个名叫张峰林的陕西青年,我初来不久就看见他自己开着车子从宁波来到我们厂谈生意,他以前七八年时间一直在我们厂做业务,现在是北京中电集团的股份人员之一,负责宁波这边的外贸市场,他在宁波也买了几十万的房子,这两年也把一家老小从陕西接过来在宁波生活。

    这里大大小小诸多电线生产厂都统归村办企业集团公司管辖,上缴一定的管理费,但是自负盈亏、独立核算。集团有自己的品牌认证商标,分厂也可以使用。但是随着后来电线生产的厂家日渐增多,生产质量不一,鱼目混珠、以次充好的情况也很多,逐渐地集团公司品牌认证商标在国外市场不太好用了,很多质量投诉导致部分已通过的认证规格又被吊销了,需要重新申请;于是越来越多的分厂自己去创单独的品牌商标,申请自己的产品规格认证……不但质量状况如是,报价方面也互相竞争——这就给前文所介绍的那些外贸业务人员创造了“走东家串西家”、价比多家的空隙和机会——颇有点类似春秋战国时代“策士如云” 、纵横家趋之若骛、纵横捭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样子。这些人挂靠某一家分厂,信息四通八达,神通广大,把方圆百十里大大小小生产厂家的生产情况摸的一清二楚,甚至连周边大大小小的家庭作坊也不放过,然后自己建网站、自己进行网络推广,再有经济能力者,甚至自己去参展,联系到客户了自己打样寄样,来了客人看厂或者接到自己长久挂靠的分厂,或者接到其他更加合适的厂家,最后客人下定单了,则手握定单、待价而沽、相机而动——哪家价格最低则把定单交给哪家做。往往是九成定单在外厂做,剩下一成给自己所挂靠的分厂做。至于业务提成早就谈好了,与厂家或者三七开,或者四六开……

    我来到上述这样一个市场观念如此浓厚的外向型经济地区,自然而然的不知不觉中接受着这里的市场经济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各方面的熏陶和洗礼,——说的最具体些,我对上班、打工、外贸、业务、经营、办企业、开公司、当老板、若干年资本原始积累、买房买车、小康、富裕、发达等等都有了耳闻目睹的切身感受和触动。而以前的我,长期生活在学校、北方落后地区事业单位,哪里有这种氛围的熏陶和感染——这里的一个普通老头子的思想观念、说教都是如此,何况真正的那些活跃在市场经济一线的弄潮儿呢?成天和他们在一起上班,不要说是大开眼界吧,简直是整个人的思想观念都“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了一样。人为什么穷?首先是思想观念贫穷!

    再说的更具体一些:大学毕业,特别是英语专业、外贸专业、国际贸易、商务、单证、报关、报检等专业或者从业人士,头脑中有着最现代的知识武装,到这样一个地方,自自然然就能发现这样一个村镇民营外向型经济是如何利用电脑、互联网、英语等等进行国际贸易经济往来的——我在这种具体操作上慢慢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如何自己通过电脑、网络建设企业网站;如何进一步维护和推广企业网站使得本企业网站的产品宣传最佳而且逐步提高其在国内外各种互联网搜索引擎下搜索排名的最靠前端的位置及点击率;如何通过网络搜索和寻找国内外潜在客户、捕捉潜在商机;如何进行电子邮件、传真、电话商务交流、特别是对外商首次询盘电子邮件的回复技巧等;如何邮寄样品并及时跟进客户;如何报价、打样;如何参展布展;如何接待外商客户;如何洽谈生意、讨价还价、签订合同;如何进行外销产品的报关和单证制作;如何联系集装箱进行国际长途运输、海运或空运;如何回收货款、申报国家外汇出口退税……


    我所在电线厂外贸人员中有两位还是小学、初中毕业呢,其中有一位还是老总的“连襟”(老板娘的妹夫),他自己说是小学毕业,在这个电线厂做外贸业务多年了,手头有几个长期合作的老客户在运作,据说他和老总是四六分成——有一段时间他让我帮他回复国外客户的电子邮件,也就是先将对方邮件翻译给他听,然后根据他的意思回复对方。这些对我来说当时都没有什么难的,只是有两次老外直接打电话过来,他让我帮他接,呵呵,第一次接老外的电话,确实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
我清楚地记得客户是韩国的,电话打过来我接,一声“Hello”之后对方就说开了,我不知道是心态紧张还是确实听不懂,反正反反复复就是理解不了对方的关键意思!或许二者兼而有之吧,越紧张越听不懂,越听不懂就越紧张,搞得我都有些痉挛的身体感觉了,只好在电话里一句句重复他说的语句,还一边在纸上写写,唉,没有用,不明白就是不明白,放慢语速也无济于事……对方很长时间里就只是反复说同一句话,我也最终搞不懂意思,没办法,后来对方问我是谁,这我听得懂!我回答他说我是xxx的“Assistant(助手)”,我边大声说边笑着捣了旁边默默而立的xxx(老板娘的妹夫)一拳,对方就这样说着“Bye-bye”收线了!

    再后来韩国客户打电话过来,他就避开我找另一位懂外语的老资历业务员,他们到另一个办公室和韩国客户通电话。我偷偷地观察了一下,这个懂外语的老资历业务员在手机里和对方简短交流了几句,大多是回应对方“OK, OK!”之类,很轻松就搞定,很短的时间就结束了通话,和我那一次相比,呵呵,真叫我汗颜!!!
[ 此贴被franklinlee在2007-03-02 23:20重新编辑 ]
级别: 总版主
只看该作者 187 发表于: 2007-03-02
哈哈,不但学习英语,还学习工作。

是的,要想挣钱,还是自己要做老板,各行各业都是这样。
我们这里有个汕头人,20年前,我们一先一后来到广州工作。我是大学生,一个月几百、几千块钱,满足了;他,高中毕业,一个人骑个破单车工地上到处转悠,有一顿没一顿的。20年后,我还是一个月几千块钱,他已经是千万富翁。这就是“穷则思变”。

有了“穷则思变”以后,还要有“头脑”,有“闯劲”,有“毅力”,还要有那么一点“运气”,这些一起来到你身边,你就成功了。

富兰克林,你会成功的!坚信!
级别: 荣誉会员
只看该作者 188 发表于: 2007-03-02
富兰克林的自我练习日记之五十四:
富兰克林的自我练习日记之五十四:

  3月2日《老友记》第一季第1集重复看了3遍。

  还进行了第18次利用TEXTALOUD软件读第1篇外文报纸的练习10遍以及第17、18篇外文报纸的练习各1遍。

  白天其余时间一直在继续写作《连载:富兰克林 英语学习以及运用的心路历程》并贴到论坛日记里。
级别: 荣誉会员
只看该作者 189 发表于: 2007-03-03
连载之八:富兰克林 英语学习以及运用的心路历程
连载之八:富兰克林 英语学习以及运用的心路历程

  这里有必要总结一下学习英语以及在实际运用中的难点:

  第一,口语交流比书面交流要难——口语交流是一种瞬间进行的听说活动,对听力、口语表达以及思维反应等各方面都有水准要求,是这几个方面的综合反应和瞬间输出。书面交流则不一样,只需要你首先能看得懂,准确理解和明白书面意思就有了好的开始。接下来,根据你所要回复的意思,你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表达方式、用词选择、查询生词等等,然后通过不断的推敲修改,最终定稿,反馈给对方。所以无论从时间要求还是从听说读写的要素来看,口语交流都要比书面交流难一些——但是同一个事情总有其两面性:口语交流恰恰又是最容易进行的,它对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以及用词的复杂程度都没有书面写作要求高。往往是你口语交流可以简单用词、语法混乱、开口胡说、甚至于是中国式英语、洋泾浜英语都没有关系,只要把你的主要意思表达、传递给对方就完事了,你说话可以是关键词的简单堆砌,省略其他次要的词语句子,一点不影响你的表达,什么委婉用语啦、语气语调啦、措辞方式啦尽可以抛弃不考虑,一切直奔着关键词去就OK了……但是书面语可不一样,写在纸上、电子邮件里,白纸黑字容不得半点马虎。口语里不需要考虑的这里全部要考虑进去,还要挑选书面用词,要用书面语写作,要规范用语,语法也要正确等等。当然,在学习写作的开始阶段,完全可以象口语那样“胡说乱写”没关系,而在实际商务交流中,则要字斟句酌、合理成篇了!

  第二,在口语交流中,电话交流要比面对面交流难一些。这一点不难理解——电话交流“只闻其声、不见其面”,完全靠听力来理解对方,不能听懂就无法正确回答对方,交流也无法顺畅进行下去,从而出现“对牛弹琴、充耳不闻”的现象!面对面交流则不一样——可以充分借助肢体语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察言观色,有时候不说话也能表达意思、不听声也能揣测到对方的意图。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双向沟通交流时,有声语言只占表达的25%,其他75%是靠无声语言、肢体语言、表情动作等等来进行的。另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电话传导的声音是通过物理上调制解调过来的声音信号,它和普通人自然发声稍微有点差异,所以尤其需要多进行电话声音的英语听力练习以帮助自己的耳朵充分适应电话语音。

  综上所述,电话交流比口语面对面交流要难一些,所以只有在平时多多进行这方面的实际操作训练才能最终解决上述难题。

    我在电线厂工作期间偶然找到一本32开本的旧书《外贸英语会话》反复研读。另外,还在网上发现日本右脑教育专家七田真先生写的一本《超右脑英语学习法》(附:CD一张),经过了解,我邮购了过来,认真揣摩书中介绍的右脑学习法的原理,并且每天照着练习;我还把练习CD转换成MP3格式下传到我的MP3里进行自我训练,坚持了大概有100多天——练习的很熟练,但是整体上英语水平还是没有提高什么。尽管这样,我对书中揭示的右脑学习的原理、功效还是理论上信服的——也许我在某些细节上没有做到位,所以没有出成绩吧?!

    我在前文介绍了外贸业务从业人员的辉煌前景,但是事情的另一个方面也要考虑:

    第一;虽然前文所说的都是过去七八年来的事实,但是经过这样的恶性竞争,整体上来说,这一带的电线生产厂家外贸市场已经走向没落的边缘了,不少厂家搞新兴产品开发、转产小夜灯、美发器具什么的就是市场管理混乱、恶性竞争导致无利可图导致的直接动因。这些外贸从业人员的做法前面已经描述过,就象一把双刃剑,既给自身以及部分厂家带来了定单、利润、收入,但同时又加剧了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长期下去,结果就是——少数人牟利,大部分人无利可图;先来者暴利,后来者基本上无利可得。业务人员与生产厂家鱼水相依、彼此间唇亡齿寒,所以不难理解2004年前后这里的境况了!

    第二;电线的主要原材料是铜丝——铜材近两年一直涨价,相比铝材、锌合金、铁、钢等等原材料来说,简直是暴涨、猛涨,从2004年上半年的17000多/吨涨到2万多,再涨到3万多、4万多……而且每月价格都不一样,基本上是稍降一点点又接着往上攀升的螺旋式上升!如此一来,电线价格也在翻倍上扬,曾有三五个月时间给外商的报价他们没有能相信的,更谈不上接受这种天价了,几个月没定单的业务人员多的是!

    到我2005年4月份离开这个地方以后很长时间,甚至到2006、2007年的现在,这一原材料价格强势影响依然在继续。我就这样带着外贸业务操作的思想观念不声不响的告别了这个村镇、这个市场经济外向型发展波澜壮阔的地带,“轻轻地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 此贴被franklinlee在2007-03-03 11:02重新编辑 ]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