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633阅读
  • 231回复

西域散记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200 发表于: 2009-02-25
这是真正的悟道——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201 发表于: 2009-02-25
用在压码法上最好了/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202 发表于: 2009-02-25
居深山偶遇同性恋才子

看人间最美莫过于有爱


            Ruben(我将他的名字译作:如本)和他的男友Johnson(译作:强森)死去多年了,可我还是会常常想起他们,每次想到时,心里便很难过。说来我与如本和强森相识相交也算是一种缘分,那年我厌倦了大城市的生活,便从美国加州海岸边上的大城市搬到了靠近内华达州的山区,从车行经理,网站主编,变成了以种菇植树为生的农民。到了乡下便要养狗,因为山里鹿太多,它们会毁掉果园,所以需要狗去驱逐鹿群,再加上山里还有狮子,到了夜里也好给自己壮壮胆。养狗就要给狗提供狗房,去买个狗房太贵了,自己做又太麻烦,于是我就在当地的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小广告:a pet lover just move in, needs a dog house, can pay little money, but prefer free. Thank you! (  一个宠物爱好者刚刚搬来此地,需要一个狗房,可付少许钱,但希望是免费的。谢谢!)  当天晚上我就接到了一个男人打来的电话,说他那里有一个不再需要了的狗房,欢迎我去拿。这个男人正是如本。
            第二天下午,按照他给我的地址,我从雅虎网站上打印出来去的路线图,开了辆卡车很容易就找到了他住的地方。如本是个个头不高的白人,看上去三十出头,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他穿着非常整洁讲究,浅蓝色的西装配了一条乳白色的领带,这在山里十分少见,因为一般住在山里的人大都以务农为主,通常衣着十分随便。和他一接触我便知道了此人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举止言谈很是文雅,一问他在哪里工作,果然不出所料,他是州立大学的助理教授,每次去学校上课他要开车近两个小时呢。走进屋里,家居摆设很有个性,可以看的出来是经过了精心设计。他很健谈,我也健谈,大家一见面就像是老朋友一般天南地北的聊了起来,几乎都忘记了我原本是去拿狗房的呀。
            我们聊过一阵之后,他告诉我他的男朋友快回来了,他说如果我不介意的话,可以和他们一起用晚餐,他相信他的男友也会欢迎我的。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他的男友?” 居美多年我早已养成了不去打探他人私事的习惯,所以也就不去深究了,爽快的答应了他的邀请。果然是“说曹操,曹操到”,他的男朋友还真的就刚好回来了,一个高高瘦瘦,也是白人的中年人走了进来,他先是对如本叫了声;亲爱的。两人接吻了一下,然后转过身来热情的和我握手,自我介绍说他叫强森,欢迎我来他们家里做客。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自然已是一清二楚了。我们三人一起用了晚餐,晚餐过后,强森说他在政府某部门作主管,一天工作下来感觉很累,所以非常抱歉他要先去休息了,我与如本又聊了一会儿,天色已晚,我便也告辞了。如本帮我将狗房装上汽车,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我不禁感叹;想不到在这大山乡下的地方,竟还有如此人物,也为自己交到了两个新朋友而甚是高兴。

            中国人喜欢说;远亲不如紧邻。实在不无道理。搬来这个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的有了这么两个朋友确实感觉着方便多了,有不知道的事情我也不客气,就跑过去请教,他们总是很热情的尽力相助,礼尚往来,我看到他们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会主动前去。他们喜欢吃,我也喜欢吃,于是大家常常互相在家里请客。强森做的一手漂亮的道地的法国菜,他说他是从作为法国移民的祖母那里偷师学来的,特别是一道奶油红虾,让我大饱口福,新鲜的太平洋大虾,用上好的红酒泡过,放在明火上快烤后上盘,淋上特殊配制的浓浓的奶油汁,再配上数片比叟叶(pisol,一种有香味的植物),红肉白汁绿叶,美不胜收,吃在口中,更是妙不能言。说来我做中国菜的水平也不低,好汉提起当年勇来,我哥哥结婚那时在家里请客,我作主厨,指挥两个姑姑当帮手,爆炒红烧炆炖熏烤凉拌,以京沪菜系为主,搞出七十几道不同的菜呢!话说回来也蛮好笑的,不仅我们两家三人的友谊日渐深厚,连我们两家的狗也成了好朋友,以前我们有什么事情需要离开几日,会很发愁人走了,狗怎么办呢?现在有了这样的好朋友,我们就会彼此照料对方的狗。他们有两只英国牧羊犬,我有两只德国狼狗,我们中有人离开之时,便成了狗只们老友团聚之日,活蹦乱跳的兴奋异常。

            在山里一边种地一边读书,过了几年神仙日子后终于在经济上支撑不下去了,刚好有朋友邀我去他的公司帮忙,于是我依依不舍的将两只与我朝夕相处了几年的狼狗送去了宠物领养中心,打点行李,准备回去城里过俗世的生活了。行前我打电话给如本和强森说我去明日去向他们告别,却不料从强森的口中听到一个令我震惊不已的消息;如本忽然病了,而且病的不轻,已经住进了医院。我问是什么病,强森告诉我一个非常专业的医学名词,我听不大懂,好像是身体免疫功能系统方面出了问题,但从强森讲话的悲伤语气中,我可以领悟的出来凶多吉少,说不定会有生命危险。我说我去医院看他,强森说如本现在不想见任何人,我只好拜托强森代我向他问好,祝愿他早日康复。

            怀着一颗若有所失,十分怅茫的心境我离开了那个山间小镇。先去了旧金山湾区的硅谷,在一家电脑公司作了半年销售,然后又飞去上海,主持一家美资企业的网络公司,在互联网时代飞快旋转的科技大潮中,我每日对着电脑屏幕工作十六七个小时,几乎是再也无暇顾及其他的事情了,但在我的心底深处,到了后半夜躺在床上的时候还是会偶尔想到如本和强森的事情,也不知道如本的病好了没有?他们生活的还好吗?大家毕竟在深山老林里相处过几年的时间,那朋友的情谊又怎是说忘就能忘记呢!

            在上海的事情进行的并不顺利,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事关系常常比工作中遇到的科学问题更难解决,撑了一年后,实在难以为继,朋友说既然不赚钱我们就不要做了吧,我说太好了,我也实在是做的太累了。结束了上海的生意,回到美国加州,我马上开车去了山里,一是去看看我租出去的房子怎么样了,房客保养的还好吧?二来也是很想知道如本和强森的情况,我与他们二位已经好久没有联系了。

            房子还是老样子,保养的也还可以,于是我向房客打探知不知道在小镇上住的如本和强森二人。“你是说那对同性恋吗?”房客问,我说;“是呀,我们可是多年的好朋友呢!”房客叹了一口气,告诉我一个让我简直不敢相信的消息;“他们得了艾滋病,都死了!那个叫如本的前年就死了,那个叫强森的前不久才死的。现在那个房子刚换了主人,我倒很想知道是谁买下了那个房子呢。”

            如本死了,强森死了,他们都已经死了!。。。。开车回家的路上,我不停的喃喃着,悲哀笼罩着我的思绪。往事如烟,恍如昨日,小镇尤在,友人已逝!想当初我们曾在饭桌上,壁炉前,花园里,一起谈天说地,从政治聊到文化,从中国聊到希腊,从海洋生物聊到环境保护。。。度过多少美好的时光!如本,强森,你们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热情,怎么就这么无声无息的走了呢!你们走以前,是否想到过我这个中国朋友呢!你们是那么绝顶的聪明,却为什么也会犯傻呢!我相信你们是知道同性性爱是需要采取保护措施的,可你们为什么就会不在意呢!是不是你们爱的太深太痴,认为戴了那个套套便会影响了你们的情感,可你们有必要为了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爱而去冒那个险吗!我为你们纯真的爱情而感动!可也为你们不智的冲动而痛惜!我知道你们是决定了白头到老,生死相依,但你们这样以命相博的爱情,却恰是伤害到了对方啊!呜呼!朋友走了,永远的走了,痛哉!痛哉!

           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朦胧之中我仿佛看到一只小小的帆船,有两个男人在用力的划桨,那船儿驶向了大海深处,慢慢消失在云雾中,从此没有了踪影,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也没有人在意他们去了哪里,他们是去了天涯海角,去追求他们生生死死不分不离的爱情。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203 发表于: 2009-02-25
你一口气发了这么多,我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回答你。
说一个大家经常问的吧。
为什么世上有了大慈大悲的佛祖依然有瘟疫和战争?
我有一个小建议,读 佛祖 的传记, 回答下面三个问题:然后就能知道为什么了。
1.    佛祖是怎么成佛的。
2.    佛祖是怎么传教的。
3.    当时的佛的弟子是如何悟道的。

我们反对什么必须有个依据,或者说,必须对他有个了解,最基本的是了解他的来龙去脉。
否则,反对也好,支持也好,都容易被人利用的。
[ 此帖被xixixi在2009-03-02 03:07重新编辑 ]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204 发表于: 2009-02-25
引用
引用第200楼iamttttt于2009-02-25 13:27发表的  :
这是真正的悟道——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说句不礼貌的话,你做到了吗?没有做到怎么知道这是真正的悟道呢?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205 发表于: 2009-02-25
以上纯属抬杠拌嘴,切勿当真!!!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206 发表于: 2009-03-03
越到后面怎么越有哲学意味?注意:本贴名叫“西域散记”,我对阿拉伯的所有印像均来自三毛当年的故事,她在撒哈拉的故事太酸甜苦辣了,希望你也能给我们带来多滋味的生活故事。等我英语学好了你也带我去淘金吧,我现在一个人在家独孤求败了
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207 发表于: 2009-03-03
已经有表妹夫疼你,咋还说一个人?
引用
引用第206楼no1vitas于2009-03-03 18:46发表的  :
越到后面怎么越有哲学意味?注意:本贴名叫“西域散记”,我对阿拉伯的所有印像均来自三毛当年的故事,她在撒哈拉的故事太酸甜苦辣了,希望你也能给我们带来多滋味的生活故事。等我英语学好了你也带我去淘金吧,我现在一个人在家独孤求败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08 发表于: 2009-03-04
引用
引用第203楼xixixi于2009-02-25 20:59发表的  :
你一口气发了这么多,我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回答你。
说一个大家经常问的吧。
为什么世上有了大慈大悲的佛祖依然有瘟疫和战争?
我有一个小建议,读 佛祖 的传记, 回答下面三个问题:然后就能知道为什么了。
1.    佛祖是怎么成佛的。
.......


佛祖释迦牟尼
    伟大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名:乔答摩·悉达多,如来是他的十个称号之一。是佛教最高无上的老师,被佛教徒尊为:佛祖;世尊。
在历史上,确有释迦牟尼其人。他生活的年代与中国的孔子的时代大致相同。释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他的父亲是该国国王白净梵又称净饭,母亲叫白净,又称:摩耶莫耶。释迦牟尼的母亲是夜梦白象飞入其右胁而怀孕的。在世尊出生的时候,王宫大放光明,地上涌出二泉。释迦牟尼生下来就举足行了七步,每走一步地上都出现了一朵莲花。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齐鸣。天地间显现出一派吉祥如意的景像。
       释迦是一个部落的称谓,意即是:"能"。牟尼的意思是"仁"、"寂"。二者合起来的意思是"能仁","能寂"。说得更通俗一点,释迦牟尼亦即是释迦族圣人之意。世人常称他"佛"、"佛陀"、"佛爷"等,其实也是"觉悟者"、"智者"的称谓。释迦牟尼还有一个很流行的称呼:"如来佛"。其意是:从如实(绝对真理)之道而来,开示真理的人。
白净生下释迦牟尼七天后就与世长辞了。释迦牟尼七岁开始读书,在五六年内便博通了一切学问。他十六岁的时候,由父亲净饭王作主,取邻国王女耶轮陀罗为妻,其妻生有一子,名曰:罗候罗净饭。净饭王为了使释迦牟尼能继承王位,特地为他建造了:寒、暑、温三时宫殿,并且挑选了很多美丽的宫女来服侍他,让他过着快乐的生活。可是太子释迦牟尼面对着世间的富贵、快乐半点也不感兴趣。
      释迦牟尼深深地知道,他的国家是处于强国之间,处境很是险恶。同时,他又看到了社会的残酷无情和人们的生老病死种种苦难。终于释迦牟尼在他二十九岁那一年,抛弃了王位和财富,在一个月圆之夜,只带着一个侍从,骑着白马离开了王宫,到深山旷野中去寻求痛苦解脱和人生的真理。在阿那河边,释迦牟尼自己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了他的出家人的修行生活。极其刻苦的六年苦行生活过去了。有一次他在一棵菩提树下打坐,冥思苦想了七七四十九天,直到十二月初八凌晨,明星出现在天上,释迦牟尼才豁然大悟一切真理,完成了无上正觉。从此世民就尊称他为"佛陀",圣号: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到的真理是什么呢?据佛经中记载,当时佛陀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也就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佛。为什么?因为无明烦恼障蔽了佛性。这就是释迦牟尼觉悟到的真理。
    释迦牟尼成佛后,在印度北部、中部一带广为传教,讲授佛法(宇宙、社会、人生的真理)45年。他八十岁高龄的那一年,在拘尸那迦城郊的一片娑罗林中,在两株娑罗树(圣树)中间,头朝北,右手支颈,左手放置身上,两足并拢,侧俯姿势,面朝西方,右掌垫头,叠足安卧,对弟子进行最后一次嘱咐后,安祥圆寂(涅槃)了。
      释迦牟尼的遗体被迎入魔罗国国都的城郊外--宝冠寺,由弟弟那竭特做了一具金棺。七天后,大弟子迦叶赶到了,并为他主持火化仪式。但是,大火燃烧过后,金棺依然如故,于是释迦叶来到金棺前查看究竟,但见释迦牟尼佛从金棺中伸出双脚,释迦叶马上跪下,乞请佛陀自焚。话音未落,金棺突然升空而起,绕拘那尸城一周,又回到了原处,并发火自燃。自燃后,佛陀释迦牟尼的骨头碎成小块,这就是被称为佛教珍宝的舍利。于是弟子们就将释迦牟尼佛的碎骨块收置起来。由于释迦牟尼佛因缘深得,前来参加告别遗体火化仪式的八个国家的代表各取一份,另有迟到的两个国家代表,一个拾碎骨小块,一个扫骨灰。共十分,各选塔供养。故世供奉释迦牟尼佛尸骨者共有十塔。
      释迦牟尼佛著名的弟子有十个,他们分别是:摩诃迦叶、阿难陀、须菩提、舍利弗、目踺连、阿难连、伏波离、罗罗、那律富楼那等
      此后,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从古印度向外不断传播,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的一大教。在世界上形成了许多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佛教派别。至今,世界上的佛教徒超过三亿。释迦牟尼也从最初的"觉悟者"成为尊贵无比的佛教第一大导师。


三王子从来都没有外出,他外出看到了人间的生、老、病、死的种种苦难而领悟,在山西大同看到有四幅壁画就是讲这个故事的。

伟大的宗教——佛教创始人佛陀,生活在二千五百年以前的北印度,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取得成就的人)。他的父亲净饭王,在尼泊尔边境的迦毗罗卫城中治理释迦族的国家。拘利族的公主摩诃摩耶,是净饭王的王后。

五月的月圆日,印度的树和花枝繁叶茂,果实满枝,人、鸟、兽都心情欢畅。这时摩诃摩耶王后已身怀有孕,依照当时的习俗,正从迦毗罗卫城去提婆陀诃城的娘家分娩。当她行至两城之间的蓝毗尼园,在盛开的婆罗花树下手扶树枝稍事休息,生下了一个儿子。

蓝毗尼园,位于波罗奈(现在的贝拿勒斯)以北的100英里处,在该地可以看到白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即将成佛的悉达多太子降生处,三百一十六年以后,阿输迦王在这个著名地方树立了一根大石柱,以纪念这一盛事。石柱上刻有敕令五行,九十三个阿输迦时代的字,其中有“此是释迦族圣人佛陀降生处”字样仍然依稀可见。石柱“像刻时一样脆”,在过去曾被击中。公元七世纪中叶,中国的译经兼旅行家玄奘还看到过这根石柱。后来在1896年被发现并鉴定为蓝毗尼园遗址,要归功于当时著名考古学家孔宁汉先生。

母后摩诃摩耶产后的第七天就去世了,由其妹波奢波提.乔答弥将太子抚养成人。太子虽然是在物质极其丰富而豪华的环境中长大的,但是他的父亲未忘记给他应受的教育。太子精通了各方面的知识,在武艺等方面,超过了别人。

但是,太子从幼年时代起,就被慎重关注着。太子长大时,其父的热切希望是,他应结婚成家,作为他当然的继承人。但他却担心太子受到当时婆罗门的感染而去过苦行生活。

根据当时的习俗,太子年十六,就与拘利族善觉王和波蜜塔王后的独生女、他的表妹耶输陀罗结了婚。耶输陀罗与太子同岁。太子虽然享受人间荣华宝贵,并不缺乏任何东西,无忧无虑,但是他父亲的关怀却使他成为“囚犯“、成为世俗心理的人,但所有的努力,均不起作用。净饭王尽量不让太子看到人生现实生活中的不幸事态,这些更加促使悉达多太子的好奇心,更加提高他寻求真理、寻求解脱的决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成熟,太子开始思考人世间苦恼现象所产生的根源。据书上说,他看到了四种景象:首先他看到了一个完全无依靠的老人,第二次看到了一个皮包骨、极端不幸且可怜,并患有某种疾病的人,第三次看到了一队悲痛的人群,抬着他们可爱亲人的尸体去火化。这些痛苦的景象,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但是第四种景象,却使他长久难忘。这就是他看到一位出家人,态度安静、沉着、超然和自立。他得知这是一位出家过清净生活的人,是要寻求真理、解决生命之谜的人。出家之念,于是在他的心里开始萌生。在回宫的途中,他深深地陷入了深思,一种令他心悸的苦恼和不愉快的情感,于是在他的心里引起了共鸣。他越是与宫墙外的世界接触,他就越相信世间缺少真正的快乐。

在一个静寂的月夜(七月的月圆日),他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生命的青春年华,在老年中结束。人的官能,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刻,却不起作用了。当疾病悄悄地进入体内时,强壮的身体突然失去活力和健康,最后死亡的降临,这似乎是突然的或意外的,结果是结束一期短暂的生命。他相信一定有解脱这种苦痛的办法,有逃脱年老和死亡的办法。

这样思考之后,他的“青壮骄”、“无病骄”和“生命骄”都没有了。他看清了这三种虚幻骄傲的危险,被一种强有力的迫切要求所征服,即探求不死、了脱生死,不但为自己探求,为自己解脱,也为一切苦恼众生探求,为解脱生、老、病、死而努力。他的深切悲心,促使他寻找菩提和佛果;现在悲心鼓励他走向伟大的出家,为自己打开俗家生活牢笼的大门;悲心使他作出毅然的决定,直至最后别离时深情地向怀抱婴儿熟睡的爱妻看一眼,也绝不动摇自己的信念。

当时他二十九岁,正当华年,在美丽的耶输陀罗为他生产独生子罗侯罗的那天,别离使他更加悲伤和心酸。他自己离开了王宫,却以超人的毅力和决心舍弃娇妻、爱子和慈父以及具有权威显赫的王储之位,打扮成一名贫穷的苦行者,隐遁于幽静的森林深处,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开始寻求生命的永恒真理,寻求脱离烦恼的最高境界——涅盘。

为寻求医治人生生命的方法,他自己承担了这一高尚使命而毅然出家。他曾追随阿逻.迦罗摩和郁陀迦.罗摩子两位著名仙人,他希望他们作为导师,会指示他解脱的道路。他修了定,并尽可能达到了最高的定境,但是不满足他的愿望。他们的知识,他们玄妙经验的境界,不能满足他所渴望要追求的东西。因此,他离开了他们,去继续寻求他尚不明白的东西。

他到处漫游,最后到达伽耶尼连禅河畔的优楼频螺,他被这里的幽静的密林和清澈的河水所吸引。他发现这里是他继续寻求菩提的理想地方,于是就决定住了下来。随他一道修苦行的阿若乔陈如等五人,都赞成他的决定,并陪伴他一起修行。这五位是:乔陈如、跋提、婆频、摩诃男和马胜。

在印度,许多修苦行人,认为过去有、现在仍然有的一种观点,即通过严格的自我节制,就认为能够除罪,达到清净,最后获得解脱。苦行者乔达摩,决定尝试一下这种信念的真实性。于是他就在优楼频螺开始了一种决定性的努力来抑制自己。他希望自己的心从五蕴色身的枷锁中获得自由,进而可能上升到解脱的境界。他用最大热情修习苦行,吃的是树叶和草根,穿的衣服是从垃圾堆中拣来的烂布,睡在埋死尸的坟墓中或荆棘床上。十足的营养不良,给他留下一个瘦弱的身体。

这就是佛陀成佛以后,对弟子们曾经讲过他早期修苦行的事。他说:

我修苦行,遵守戒律严格,其严格之程度,超过所有其他之人。我肢体瘦弱,就好像清瘦枯萎的芦杆。

乔达摩这样奋斗了六年,已经面临死亡的边缘,但他发现自己与所追求的目标距离太远。他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明白苦行是完全无益于修道的,他以苦行寻求菩提的尝试宣告失败了。但是他并不气馁,继续积极寻找新的修道方式,立志要达到目的。接着,他突然记起幼年时代在蒲桃树下打坐时的安静,颇有信心地感到:“这是通向菩提的道路。”然而,他知道,像他那样虚弱的身体,是不能修道的,即是修,也不会有什么成功的希望。于是他就放弃了苦行,放弃了极端严格的斋戒,恢复了正常的进食。于是他那衰弱的身体,很快就恢复从前的健康。气力也有了。可是,他的五个同伴,对他表示失望而离开了他,认为他已经放弃了修道的努力,要过一种舒适的生活。

然而菩萨(他成佛以前的名称)在没有任何导师的帮助下,在没有任何人为他作伴的情况下,他以坚定的决心,充分相信自己的清明和力量,决定作最后的寻求,在伽耶(现在的佛陀伽耶)的尼连禅河畔一个对感官舒适和对精神有鼓励的幽静的地方,在一株树下,盘腿而坐(此树后来被称为菩提树,即觉悟树),以坚定的决心,作最后的努力,并发誓:“即使是筋骨断裂,血肉干枯,不得无上菩提,决不起此座。”他就是这样不屈不挠的努力,精进不倦地专心致志寻求人生真谛直至证得无上菩提。

菩萨运用正念修他幼年时代修过的数息观,进入了初禅的境界;通过逐步的修习,次第进入二禅、三禅和四禅,如是他在禅三昧中清除了自己思想上的不净。一天初夜(下午6时至10时)直接回忆起过去生中的事,他证得了宿命智。接着菩萨以天眼智直接观察各趣众生的生灭以及生存的苦与乐,了解到他们都是以其业力为依据的,这第二种智,是他在中夜(晚10时至次晨2时)证得的。然后,他将自己的心直接指向漏尽智。

他彻底悟到了,此是苦,此是集(苦因),此是灭,此是道(灭苦之道)。他真正懂得了:此是有漏,此是有漏之因,此是有漏之灭,此是导致有漏之灭的道。

他这样证知,也明白他的心已从诸漏中解脱了:从欲漏解脱,从有漏解脱,从无明漏解脱。由于他的心解脱,慧解脱,自然也就拥有了漏尽智。他知道:

毁灭的是生。已修梵行。所作已办。不再有此毁灭的到来(意思是说不再有身心相续,即不再有生死)。这是他在后夜(晨2时至晨6时)证得的第三种智。

于是他就说了下面这些胜利的话:

作为我自己的生、老、病、死、忧和染污,我看到这些东西的危险性,就寻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忧、不染和脱离烦恼的无上安乐——涅盘。我已证得(意为我已体验到)。智慧和先见在我心中生起,不可动摇的是心的解脱。这是最后的生死解脱,今后不会再有“有”,即不会再有生死。

在另外一个五月的圆日,乔达摩菩萨三十五岁,他由于完全理解了永恒真理四谛,证得了无上菩提,圆成了福慧具足的佛道,就成为能医治众生疾病的伟大医王了。

佛陀证得圆满菩提以后的一周期间,在菩提树下体验解脱的法乐。接着他就观察缘起,然后在菩提树附近的六个不同地方单独隐居了六周。第七周末,他决定对从前同修苦行的五位朋友说法——他发现的古道——生灭四谛。

他知道他们住在波罗奈鹿野苑圣地仙人住处,仍在修那毫无意义的极端苦行。佛陀离开了伽耶,去遥远的印度圣城,步行了大约150英里。他在鹿野苑找到了他们。

现在是七月的月圆日,在黄昏的时候,月亮从东方升起,高高地挂在天空,佛陀对五位苦行者说:

诸比丘,出家人对二种极端不应有。何等为二?即极端纵欲与自我抑制之极端苦行。此二极端均无益处,圆满证得无上菩提之涅盘,必须克服此种极端,修习中道。具备正知正见,即会证悟菩提涅盘。诸比丘,何为中道?即此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佛陀向他们解释了四圣谛与八正道。佛陀这样向五比丘说法,妙转了无上法轮。这就是史称的“初转法轮”。

由于第一次说法,使五位苦行者改变了信仰,于是鹿野苑的仙人住处就成了佛教和出家弟子比丘们的组织——僧团的产生地。

不久,一位富有的青年人耶舍带领五十五人参加了僧团。雨季安居期(7月至11月)结束时,已有六十人证得阿罗汉果,佛陀对弟子们说:


我已从人天诸缠获得解脱,汝等亦已从人天诸缠获得解脱,现在去吧,去为众多人之幸福与快乐漫游,为世间发悲心,为人天获得幸福与快乐发悲心,不要两人同去一个方向。弘法要懂得,初善、中善、后善精勤修道的意义,并完全记清,宣扬神圣圆满与纯净之修道生活。有些众生眼中无尘,持断灭见,彼等不听法是一大损失。有些众生会懂法。我亦去优楼频螺、去塞纳尼村说法度生。

这样,佛陀开始了他崇高的传教使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与弟子们走蒲桃国土(印度的另一名称)阎浮提的大小道路,将一切众生都包含在他那无量悲智之中。

佛陀说法时,不分种姓、部落或阶级,来自各界的男女——富人和穷人、最卑贱的人和最高贵的人,识字的人和不识字的人,婆罗门种姓以外的人,不分贵族和平民、圣人和罪犯——都同样地听佛说法,大家皈依佛,信仰佛,佛也向他们指示菩提之路。这条解脱之路已向一切人开放。

种姓,对印度婆罗门来说,是很重要的事,但佛陀全不在乎,他还强烈谴责这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佛陀得知来自各种姓和各阶层的人适合于过清净的梵行生活时,就随时接纳他们进入僧团,其中有些人,后来成为僧团中著名人物。由于种姓阶级差别而分裂的人们,如何使大家互相容忍,尽力协调,佛陀则是当时唯一的导师。

佛陀也注意提高印度妇女的地位。一般说来,佛陀时代,由于婆罗门的影响,妇女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在学术方面,有显示她们学识渊博的个别情况等等,但在很多方面,她们还是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并被人们所轻视。佛陀认真地以礼貌对待妇女,也向她们开示涅盘清净圣洁之道。佛陀的宽广胸怀和雅量吸收各种姓妇女出家,在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比丘尼僧团。因为在那以前,不曾有妇女能够出家过独身生活的僧团。这些高贵的比丘尼中,许多人勤奋努力,精进不息,证得了解脱。她们心灵上解脱的喜悦赞歌,在《长老尼偈》中有生动的描述。

佛陀游行,从村到村,从城市到城市,对许多人说开示,使他们觉悟,使他们愉快。看到一些人沉浸在愚痴之中,屠杀动物祭神,佛陀认为那该是如何的迷信啊!遂对他们说:

生命人人能屠杀,但是无人能给与,一切动物爱生命,竭尽全力图保存。动物生命均稀有,亲爱愉快全相同,即是最低等动物,何曾排除说不同?

这样,求神仁慈的人,自己反而一点都不仁慈了。想像中的诸神,他们的祭坛上供奉的是可怕的牺牲品——无辜的动物,印度被血腥污染了。苦行者和婆罗门危害社会的仪式给众生带来灾难和苦恼,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仁慈智慧的佛陀指出了“古道”,这是觉者之道,是公正、慈爱和理解之道。经常依教奉行的人,有四无量心支配他的行动。

佛陀从来不赞成争吵和仇恨。有一次,他对弟子们说:

诸比丘,我与世间无争,是世间与我争。正法倡导者,不与世间任何人争。

僧团的生活,开始虽然只有六十名弟子,但是后来扩充到成千人的团体。早期要求加入僧团的人,用三种表示,即众所周知的三皈依,就可加入。三皈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由于比丘人数增加,结果就出现了寺院。后来印度的寺院大学,如那烂陀,毗讫罗摩尸罗,欧丹多富梨等成为文化中心,逐渐影响到整个亚洲,并由于它,影响到人类的精神生活。

佛陀成功地连续说法四十五年之后,八十岁在拘尸那(波罗奈东北120英里,即现在的北方邦)摩拉族的娑罗林逝世了。最后他给弟子们的训诫是:

诸法无常,汝等精进不息,求得解脱。

佛教开始,只有少数教徒,但它已传播到许多国家,现在是五亿多人的宗教,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佛教发展如此之快,主要是由于它内在的价值和它对有理性的人们的召唤,但也有其他因素帮助其发展。弘法者在宣传佛法时,从来不使用不正当的方法。他们的基本宗旨是普遍的慈悲。还有,佛教是和平地传入到一些国家里去的,并不打乱在那里已经存在的各种信仰。

佛教徒传教,既不使用武力,也不使用任何强制性或应当受到谴责的方法,宗教历史上关于佛教的传播,没有这类记载,根本不知道有强迫改变信仰的事,佛陀及其弟子也厌恶这种做法。T.W.里斯.戴维斯教授写道:

在整个佛教史上,佛教徒在许多世纪中,长期是占优势的,我不知道有过迫害其他宗教的记载。

因此,佛教是能够与世界各国社会相协调并通过世界各种文化来传播的。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209 发表于: 2009-03-05
每一个学习英语的人,从价值观到态度都觉得应该刻苦学习。但是,为什么学着学着学不进去了?
一,还是没有真正相信英语学习成功会给自己带来变化,所以对重要性认识不够。其他的五花八门成功诱惑和繁杂的生活以及娱乐也会降低学英语的重要性认识。
二,未来的不可知——认为自己可能无法掌控未来学习中的变数,对方法和内容产生了怀疑。
三,看不到回报,由于学习的日积月累特点,还没有到了质变就觉得没有效果,灰心了。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