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06阅读
  • 367回复

常见本草俄语练习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20 发表于: 2012-03-25

神功散 治痈疽发背、一切疔毒并瘰 等症,已成未成患者神效。
川乌(泡去皮尖) 川黄柏(炙去粗皮,各等分)
上为细末,用唾调成膏。如唾少,漱口水亦可,发背痈疽等疮才起者,敷患处留顶。候药干,
用淘米水时常润湿。每日药敷一次。如疮已成重患将溃烂者,先将槐枝、艾叶煎汤顿温,将疮洗
净,用绢帛展去脓血,以香油润患处,用绵纸仍照患处剪成圆钱留顶粘贴,后用药涂于纸,如干,
根据前用淘米水润。日换一次,听其自然流脓,不可手挤。如敷药后,病患疮觉住痛,减热即愈。
如生肌,则腐肉自落。腐如不落者,剪割亦可,最不宜用针。发背不宜贴膏药。凡医疮,屏去别医,
止饮别药方可治。忌气怒、房事、劳复并孝服体气,饮酒之人,饮食忌酒,并鸡、羊、鱼、肉、瓜
茄、姜辣之物。若因气怒,再复发肿,根据前治之。如治对口并脑疽,不必洗去旧药,逐次添药,
恐动疮口惹风也。一肿毒加南星、赤小豆等分,醋调涂即消,姜汁亦可。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21 发表于: 2012-03-25

真人夺命饮 治一切痈疽疔肿,不问阴阳虚实善恶,肿溃大痛或不痛。然当服于未溃之先与
初溃之际。如毒已失溃不可服。仍用一剂,大势已退,然后随症调治,其功甚捷,诚仙方也。
穿山甲(三大片,切,蛤粉炒成珠) 天花粉 甘草节 乳香(明透者) 赤芍 白芷(各一钱)
防风 贝母(各七分) 没药 皂角刺(各五分,炒) 陈皮(一钱半) 归尾(一钱半) 金银花(二钱)
上锉一剂,好酒煎,空心、热服。能饮者,服后再饮酒三五杯,滓再煎服。在背俞,倍皂角刺;在腹膜,
倍白芷;在胸次,加栝蒌仁(二钱);在四肢,倍金银花。
吕洞宾仙传化毒汤 治痈疽、发背、乳痈、一切无名肿毒。初起服之立消。已成已溃服之立愈。
防风 甘草节 白芷 茯苓 贝母 黄芩 连翘 白芍(各一钱) 天花粉 金银花(各一钱二分)
半夏(七分) 乳香 没药(各五分)
上锉一剂,好酒煎。胸前,饭前服;背上,饭后服;下部,空心;上部;食后。俱要出汗为度。如无汗,
用木香熏脚膝腕内,被盖汗出而愈。
神仙排脓散 治恶疮毒、风毒、疔疮、背花疮、小儿恶疮,脓血俱从大便中出。亦治气滞腹胀及妇
人经闭不通。此方,壮实之人可用,虚弱者当忌之矣。
大黄(十二两,酒浸一宿晒干) 白芷 沉香 木香 乳香 没药 穿山甲(陈壁土炒。各五钱)
上各为细末,量人虚实用之。实者不过三钱,虚者二钱半。临卧,用好生酒调服。服后,禁饮食汤
水半日。五更觉腹内疼痛,动三五次,以稀米粥补之。服此药内有穿山甲,恐令人作呕,须慎之,即嚼生
葱可止。凡修合此药要诚意,不可令妇人、鸡犬见,又不可多合,恐久放则不效矣。
芙蓉膏 治痈疽发背诸毒。
芙蓉叶(或皮或根亦可) 黄荆子
上各等分,入石臼内捣极烂,用鸡子清调,搽于疮上留
顶,不过二次收功。顶如烟起,立时止痛。其效如神。
一方 治发背痈疽,不问已溃未溃,敷上立消,止痛如神。
白金凤花科,连根叶同捣烂。先用陈米醋洗净患处,后敷药,一日一换。疮将好,用桑叶醋煮一滚
即捞起贴疮上,即生肌收口而愈。
溃疡者,痈疽之脓已溃出也。疡溃,内外皆虚,宜以补接为主。设欲行香散者,宜防其虚实之失。
由是言之,则痈疽之肿时与溃时不同。
痈疽已溃之后,宜后方。(李氏云∶疽疾将安,每日当服十全大补汤以补气血,宜与千金内托散相间服。)
托里消毒饮 治一切痈疽六七日未消者。服此药,疮未成即消,已成即溃,能壮气血、固脾胃,
使毒瓦斯不能内攻,使毒脓易溃、肌肉易生。切不可早用生肌之药,恐毒未尽反溃烂难愈。
金银花(三钱) 黄 (蜜水炒) 天花粉(各二钱) 防风 当归(酒洗) 川芎 白芷
浓朴(姜汁炒) 桔梗 穿山甲(炒成珠) 皂角刺(炒。各一钱) 陈皮(三钱)
上锉一剂,酒、水各一盏煎服。疮在上,食后服;在下,空心服。后用水煎服。
千金内托散 治痈疽疮疖,未成者速败,已成者速溃,脓自去,不用手挤;恶肉自去,不用刀针。
服药后,疼痛顿解,此药活血匀气,调胃补虚、祛风邪、辟秽气,乃王道之剂。宜多服之大效。
黄 (蜜炙) 人参 当归(酒洗各二钱) 川芎 防风 桔梗 白芷 浓朴(姜汁炒) 薄荷
甘草(生用。各一钱) 加金银花亦可。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黄酒调下。不饮酒,木香汤调下
亦可。或都作一剂,用酒煎尤佳。痈疽肿痛,倍白芷;不肿痛,倍官桂,不进饮食加砂仁、香附;
痛甚加乳香、没药;水不干加知母、贝母;疮不穿、加皂角刺;咳加半夏、陈皮、杏仁、生姜五片;
大便闭加大黄、枳壳;小便涩加麦门冬、车前子、木通、灯草。
十全大补汤 治痈疽溃后,补气血、进饮食,实为切要。凡脓血出多,阴阳两虚,此药有
回生起死之功。但不分经络,不载时令,医者触类而长之可也。或见肿平痛宽,遂以为安。
慢不知者无补调养之功,愈后虚证复见,因而转为他病而危剧者多矣。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22 发表于: 2012-03-25

神仙蜡矾丸 治痈疽及肺痈、肠痈,能消毒、固脏腑、止疼痛、护脂膜、止泻漏,化脓痈疽
溃后宜。兼治诸疮毒、粉瘤、痰核,三五年者,半料即消。不问恶疮新起者亦效。
黄蜡(二两) 白矾(三两)
上为末,熔蜡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九,酒下。不饮酒,熟水下。一日服三次。肺痈,蜜汤下。
咳嗽,姜汤下。
五善七恶主治∶夫善者,动息自宁,饮食知味、便利调匀、脓溃肿消、水鲜不臭、神彩精明、
语声清朗、体气和平是也。此属腑症,病微邪浅,更能慎起居、节饮食,勿药自愈。恶者,乃五脏亏损
之症。或因汗下失宜,荣卫消灼;或因寒凉克伐,气血不足,或因峻厉之剂,胃气受伤,以致真
气虚而邪气实,外似有余而内实不足。法当纯补胃气,多有可生。不可因其恶遂弃而不治。
若大渴发热,或泻泄淋闭者,邪火内淫,一恶也。(竹叶黄 汤。气血俱虚,八珠汤加黄 、
麦门冬、五味子、山茱萸,如不应,佐以加减八味丸同服)
若脓血既泄,肿痛尤甚,脓色败臭者,胃气虚而火盛,二恶也。(人参黄 汤。)如不应,
用十全大补汤加麦门、五味。)
若目视不正、黑睛紧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视者,肝肾阴虚而目系急,三恶也。
(六味丸加炒山栀、麦冬、五味子。如不应,用八珍汤加炒山栀、麦冬、五味子。)
若喘粗气短、恍惚嗜卧者,脾肺虚火,四恶也。(六君子加大枣、生姜。如不应,用补中益
气汤加麦门、五味。心火刑克肺金,人参平肺散。阴火伤肺,六味丸加五味子煎服。)
若肩背不便、四肢沉重者,脾肾亏损,五恶也。(补中益气汤加山茱萸、山药、五味。如不应,
用十全大补汤加山茱萸、山药、五味。)
若不能下食、服药而呕、食不知味者,胃气虚弱,六恶也。(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如不应,
急加附子。)
若声嘶色败、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肿者,脾肺俱虚,七恶也。(补中益气汤加大枣、生姜。
如不应,用六君子汤加炮姜。更不应,急加附子,十全大补汤加附子、炮姜。)
若腹痛泄泻、咳逆昏愦者,阳气虚、寒气内淫之恶症也。(急用托里温中汤,后用六君子汤加附子,
或加姜桂温补。)
若有溃后发热、恶寒作渴、或怔忡惊悸、寤寐不常、牙关紧急、或头目赤痛、自汗盗汗、寒战切牙、
手撒身热、脉洪大、按之如无;或身热恶衣、欲投于水、其脉浮大、按之微细、衣浓仍寒,此气虚极,
传变之恶症也。
若手足逆冷、肚腹疼痛、泄痢肠鸣、饮食不入、呃逆呕吐,此阳气虚、寒气所乘之恶症也。
若有汗而又恶寒,或无汗而恶寒、口噤足冷、腰背反张、颈项头强,此血气虚极,变痉之恶症也。
(急用参、 、归,术、附子救之,间有可生者。)
大抵五善见三则吉,七恶见四必危。虚中见恶症者难治,
实症无恶候者易治。
六味丸(又名六味地黄丸) 此壮水之剂。夫人之生,以肾为主。凡病皆由肾虚而致。
此方乃天一生水之剂,无有不可用者,世所罕知。若肾虚发热作渴、小便淋闭、痰气壅盛、咳
嗽吐血、头目眩晕、小便短少、眼花耳聋、咽喉内燥、口热疮裂、齿不坚固、腰腿痿软、五脏齐
损、肝经不足之症,尤当用之,水能生木故也。若肾虚发热、自汗盗汗、便血诸血、失喑,水泛
为痰之圣药,血虚发热之神剂也。
熟地黄(用生者自制,八两) 山茱萸(酒浸去复选肉) 山药(各四两) 白茯苓(去皮)
牡丹皮 泽泻(各三两)
上地黄酒蒸黑杵膏,余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滚水下。
八味丸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土虚寒而患流注鹤膝等症,不能消溃收敛,
或饮食少思,或食而不化、脐腹疼痛、夜多漩溺。即六味丸加肉桂、附子各一两。经云∶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此方也。
加减八味丸 治痈疽疮疡痊后及将痊,口干渴甚、舌或生黄及未患先渴,此肾水不能上润,
致心火上炎,水火不能既济,故心烦躁、小便频涩、或白浊阴痿,饮食减少、肌肤瘦削诸症。
服此以生肾水、降心火,诸症顿止。及治口舌生疮不绝。
山药(一两) 山茱萸(去核净肉酒浸杵膏) 桂心(去粗皮) 泽泻 白茯苓(去皮。各五钱)
五味子(二两半) 牡丹皮(五钱) 熟地黄(用生者半斤,酒拌砂锅蒸半日捣膏)
上为末。入膏加蜜少许同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五更初未言语前,或空心用盐汤送下。
补中益气汤 治元气虚损,或因克伐,恶寒发热、肢体
倦怠、饮食少思、或不能起发消散、生肌收敛、或兼饮食劳倦、头疼身热、烦躁作渴、脉洪大弦虚、
或微细软弱。
黄 (蜜炙) 人参 白术(去芦) 甘草(炙用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 陈皮(五分)
升麻 柴胡(三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
四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或因克伐,肿痛消散,溃敛不能,宜用此以补脾胃,诸症自愈。
若误用攻毒,七恶随至,脾胃虚弱,疮口出血、吐血便血,尤宜用之,益气能摄血故
也。凡气血俱虚之症,宜此汤但加当归。脾胃既壮,饮食自进,阴血自生。若用四物汤沉阴之剂,
脾胃复伤,诸症蜂起。若命门火衰而脾胃虚寒,必用八味丸以补土母。
人参 白术(去芦) 茯苓(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上锉一剂,姜枣水煎服。
六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或寒凉克伐,肿痛不消,或不溃敛,宜服此汤,以壮荣气,诸症自愈。
即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
八珍汤 治脾胃虚损,恶寒发热、烦躁作渴,或疮疡溃后,气血亏损,脓水清稀,久不能愈。
即四物、四君子合方。
十全大补汤 治疮疡气血虚弱,肿痛不愈,或溃疡脓消,寒热、自汗盗汗、食少体倦、发热作渴、
头痛眩晕似中风状。即八珍汤加黄 、肉桂。
托里温中汤 治疮疡脓溃,元气虚寒,或因克伐,胃气脱陷,肠鸣腹痛、大便溏泄、神思昏愦,
此寒变内陷,缓则不治。
羌活 附子(炮去皮脐。各四钱) 干姜(炒) 益智 丁香 沉香 木香 茴香
陈皮(各二钱) 甘草(炙,三钱)
上锉,姜水煎服。
人参黄 汤 治溃疡饮食少思、无睡发热。
人参 白术 陈皮 麦门冬 苍术(米泔浸,各五分) 黄 (一钱) 归身 升麻(各五分)
黄柏(炒,四分)
上锉,水煎服。
竹叶黄 汤 治痈疽气血虚、胃火盛而作渴。
淡竹叶(一钱) 芍药 麦门冬 半夏 川芎 黄 (炒) 人参 当归 甘草 石膏 生地黄(各二钱。)
上锉作二剂,水煎服。
人参平肺散 治心火克肺,传为疽痿,咳嗽喘呕、痰涎壅盛、胸膈痞满、咽嗌不利;若因肺火太过,
而治当补肺;若因肾水不足而患,当补脾肺;若因心火旺而自病,当利小便。
人参 茯苓 陈皮 地骨皮 甘草(各一钱) 知母(炒,七分) 五味子 青皮 天门冬
(去心。各四分) 桑白皮(炒,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服。
一痈疽发背、诸疮出脓溃烂,日久不愈,饮食少思、身体倦怠、口舌干燥、或寒热往来、惊怖少睡,
用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加苍术、麦门冬、神曲、五味子、黄柏;少睡加炒酸枣仁;疮肉生迟,加白蔹一钱、
肉桂五分;如脓多或清,倍加黄 、人参、当归、白术。
外治敷贴之药
琥珀膏 治痈疽发背、诸般肿毒、久年顽疮。
香油四两,下沉香一钱,炸浮待油熟去之,次下嫩松香八两,文武火不住手搅,如琥珀色住火,下乳香、
没药、银朱、血竭各一钱为末,搅入膏内,令匀,退火毒,用油纸摊贴神效。
白龙膏 治背疽及糜疮皆效。
香油四两,煎数沸,入官粉一两研细,次入黄蜡一两熔化,搅匀退火,待药将皱面,用浓连四纸剪
大小下一拖药在上收候。若贴时,先将葱须煎汤洗净贴之。
治发背 官粉不拘多少,研细,用槐枝大梃锉碎,拌炒官粉,黄色去槐枝。每粉一两,入银朱
一钱研匀,用猪蜡油调,摊膏棉纸上贴之。
一、疮疡肌肉不生。若赤色而不生者,血热也,四物汤加牡丹皮;若脓水清稀,气血俱虚也,十全
大补汤;食少体倦,脾气虚也,补中益气汤;烦热作渴,起居如常,胃火也,竹叶黄 汤;烦热作渴,
日晡热甚,肾虚也,用加减八味丸。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23 发表于: 2012-03-25
卷之八 瘰
绕项起核,名曰蟠蛇 ;延及胸前、腋下起,名曰瓜藤 ;左耳根肿核者,名曰惠袋 ;右耳根肿
核者,名曰蜂窝 。
结核连续者,为瘰 也。形长如蛤者,为马刀也。
夫瘰 初发,必起于少阳经。不守禁戒,必延及阳明经。大抵饮食浓味,郁气之积,曰毒、曰风、
曰热,皆此三端招引变换。须分虚实。彼实者故易,自非痛断浓味与发气之物,虽易亦难,殊为可虑,
以其属胆经,主决断有相火,而且气多血少。妇人见此,若月信不作寒热可生。梢久转为潮热,其证危矣。
自非断欲绝虑食淡,虽圣神不可治也。
瘰 先从结喉起者∶紫苏 乌药 枳壳 桔梗 柴胡 前胡 防风 羌活 独活 川芎 芍药 茯苓
大腹皮 甘草(各等分) 上锉,水煎,食后服。
瘰 先从项上起者∶紫苏 连翘 桔梗 枳壳 防风
柴胡 羌活 独活 白芷 当归 川芎 芍药 甘草(各等分)
上锉,水煎,食后服。
瘰 先从左边起者∶紫苏 浓朴 当归 羌活 枳壳 桔梗 前胡 防风 川芎 芍药 萝卜子
苏子 甘草
上锉,水煎,食后服。
瘰 先从右边起∶紫苏 香附 青皮 乌药 半夏 浓朴 桔梗 茯苓 柴胡 防风 羌活 甘草
上锉,水煎,食后温服。
人稍壮者宜∶
内消散 治瘰 结核。
朱砂 血竭(各一钱) 斑蝥(去翅足,三分,生用。)
上为细末,每服一分,空心,烧酒调服。一日一服。未破者,三五服立消。已破者,内服此药;外用
金头蜈蚣一条,焙研极细末,用麻油一小钟浸三旦夕,搽患处,其疮即肿溃。过一二日肿消,可贴膏药。
疮势大者,二十日痊;小者,十余日可保平复。
琥珀散 治瘰 结核,内消神效。
滑石 白牵牛(头末。各一两) 斑蝥(三钱,去翅足) 僵蚕(一两) 枳壳(五钱) 赤芍
柴胡(各五钱) 木通 连翘(各七钱) 琥珀(二钱) 黄芩(一两) 甘草(三钱) 上锉作六剂,水煎
服。
斑蝥散(即神效散。)
斑蝥(去翅足,酒炒,净一钱) 穿山甲(土炒) 僵蚕(去头足酒炒) 丁香 白丁香
苦丁香 红小豆 磨刀泥(各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五更无根水调服,至未时打下毒物,其形如鼠。后用田中野菊花焙黄色为末,
陈醋调,贴疮上。一日一换,七日全安。
赤白丸 治瘰 未破。
白矾(三两) 朱砂(九钱)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清茶送下。日进三服,药尽即消。
人虚弱者宜∶
益气养荣汤 治怀抱抑郁,瘰 流注,或四肢患肿、肉色不变,或日晡发热。或溃不敛。
黄 人参 白术(炒。各一钱半)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 陈皮 香附 贝母(去心。各一钱)
柴胡 桔梗(炒) 地骨皮 甘草(炙。各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远服。有痰加橘红;胁下刺痛加青皮、木香;午后有热,或头微眩加炒黄柏;脓水
清倍参、 、当归;女人有郁气,胸膈不利倍香附、贝母;月经不通加牡丹皮、当归。
益气内消散 治瘰 并诸瘤结核。
当归 川芎 白芍(酒炒) 白术(去芦) 青皮(去瓤) 陈皮 半夏(姜炒) 桔梗 羌活 白芷
独活 浓朴(姜汁炒。各八钱) 防风 黄芩 乌药 香附 槟榔(各一两) 苏叶(一两半) 沉香
(二钱) 木香 人参 粉草(各五钱)
上锉,水煎温服。服十余剂即消。若再服,照分量制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酒下。
瘰 外施之药
神品膏 历年久不愈瘰 疮神效。
香油(一斤) 官粉(二两半) 黄蜡(二两) 乳香 没药 孩儿茶 血竭(各四钱) 胡椒(六钱。)
先将香油熬滴水不散,方下官粉熬成膏,下黄蜡再熬、滴水成珠,离火,方入细药。疮久者,胡椒加
半搅匀,入瓷器内收贮,退火毒,油单纸摊贴。每用先将葱须、花椒、艾
槐条熬水洗疮,净后贴之。
奇效膏 贴瘰 ,未破内消,已破则合。
真香油一斤二两 大黄六两入油,炸浮滤去渣;慢火下净黄丹半斤,慢火再熬;滴水成珠,下古锻石炒
过五钱、乳香四钱、没药四钱、黄蜡二两。成膏,用油单纸摊膏贴。
治瘰 鼠疮甚效∶嫩槐条(一斤) 蕲艾(四两) 川椒(三两净) 上三味,用新大炒锅一个盛水满,
煎至七分,去渣待温,将所患之疮徐徐洗一炷香,去脓水并甲,用软白布擦待干;至午
时,仍将药渣入水一锅,又煎至六分,去渣,照前洗一炷香掺干;待晚,仍将熬洗一炷香。次日,
用大蒜瓣切薄片,围疮上,用麦子大艾炷灸蒜上。如痒再灸,以痛为止,渐渐自愈。
乌龙膏 治瘰 溃烂久不愈者神效。
木鳖子(带壳炒存性去壳) 柏叶(焙) 人中血(即乱发烧灰) 青龙背(即锅脾面上垢腻)
纸钱灰 飞罗面(各一钱)
上俱为末,用好陈米醋调成膏涂疮上,外用纸贴。
瘰 膏
真香油四两 象皮三钱,熬热去滓,入黄蜡三钱、官粉一两五钱,离火晾温,入乳香、没药各三钱、
孩儿茶一两、龙骨一钱五分、血竭一钱搅匀,以瓷器收贮,任意点之。
马刀疮者,项侧有疮,坚而不溃是也。
柴胡通经汤
柴胡 连翘 当归尾 黄连 黄芩 牛蒡子 三棱(各一钱) 桔梗(二两) 生甘草(一钱)
红花(少许。)
上锉,水煎,食后服。忌苦药泄大便。
散肿溃坚汤 治马刀结核硬如石,或在耳下至缺盆中,或至肩上,或于腋下,皆属手足少阳经;
及瘰 遍于颊下,或
至颊车,坚而不溃,在足阳明所出;或疮已破出水,并皆治之。兼治瘿瘤大如升,久不溃者。
昆布(冷水洗) 海藻(微炒) 黄柏(酒炒) 知母(酒浸) 天花粉 桔梗(各五钱)
连翘 三棱(酒浸) 莪术(各三钱,酒浸) 龙胆草 黄连 黄芩(酒炒) 干葛 白芍
(酒炒。各三钱) 升麻 柴胡(各五分) 甘草(炙,五钱) 归尾(五分)
上锉,每一两水二盏,先浸半日,煎至一盏,去渣,热服。于卧处伸足在高处,头微低。
每噙一口,作十次咽下。至服毕,根据常安卧,取意在胸中停蓄之意也。另拣半料作细末,炼蜜
为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丸,或百五十丸,用此汤留一口送下。
一妇人,瘰 后遍身作痒,脉大按而虚,以十全大补加香附治之而愈。大凡溃后,午前痒作气虚,
午后痒作血虚,若作风症治之,必死。
一儒者,瘰 愈后,体瘦发热,昼夜无定,此足三阴气血俱虚。八珍汤加麦门冬、五味子二十剂愈,
又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冬、五味子及六味丸而愈。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24 发表于: 2012-03-25
之一
----------万金一统述
万金者,万象之精粹也。一统者,总括之大机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天者,轻清而上浮也。地者,重浊而下凝也。阳之精者为日,东升而西坠也。阴之精者为月,夜见而昼隐也。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也。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25 发表于: 2012-03-25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始终也。玄气凝空,水始生也。赤气炫空,火始生也。苍气浮空,木始生也。素气横空,金始生也。黄气际空,土始生也。天地 ,万物化醇也。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也。三才者,天地人也。人者,得天地之正气,灵于万物者也。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26 发表于: 2012-03-25
命者,天之赋也,精者,身之本也。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足也。神者,生之制也。心者
,君主之官,神明出也。肺看,相傅之官,治节出也。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也。膻者,使臣之官,喜乐出也。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也。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也。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也。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也。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也。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也,(气化则能出矣。)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27 发表于: 2012-03-25
三阳者,太阳、阳明、少阳也;三阴者,太阴、少阴、厥阴也。阳明者,两阳合明也。(两阳合明曰明。)厥阴者,两阴交尽也。(两阴交尽曰幽。)手太阴,肺经也。(本脏经络起中府穴,终少商穴,传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也。(起商阳穴,终迎香穴,传足阳明胃经。)
手少阴,心经也。(起极泉穴,终少冲穴,传手太阳小肠经。)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28 发表于: 2012-03-25
手太阳,小肠经也。(起少泽穴,终听宫穴,注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胞络也。(起天池穴,终中冲穴,传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也。(起关冲穴,终耳门穴,出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也。(起睛明穴。终至阴穴,注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也。(起涌泉穴,终俞府穴,传手厥阴心包络经。)
足少阳,胆经也。 (起瞳子 穴,终窍阴穴,传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也。(起大敦穴,终期门穴,复传手太阴肺经。)
足阳明,胃经也。(起头维穴,终厉兑穴,传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也。(起隐白穴,终大包穴,传手少阴
心经。)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29 发表于: 2012-03-25
头者,诸阳之会也。
鼻者,属肺,鼻和则知香臭也。
目者,属肝,目和则知黑白也。
口者,属脾,口和则知谷味也。
舌者,属心,舌和则知五味也。
耳者,属肾,耳和则知五音也。
肺开窍于鼻也,心开窍于舌也,脾开窍于口也,肝开窍于目也,肾开窍于耳也。
齿者,肾之标,骨之余也。
发者,属心,禀火气也。须者,属肾,禀水气也。
眉者,属肝,禀木气也。
毛者,属肺,禀金气也。
咽者,咽物,通水谷,接三脘,以通胃也,呵欠者,胃也。
喉者,候气,有九节通五脏,以系肺也。
善嚏者,肺气也。
声音者,根出于肾也。
善噫者,脾气也。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