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09阅读
  • 367回复

常见本草俄语练习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90 发表于: 2012-03-25
11,弦脉Z@<.IpxjD&
弦脉是单因素脉象,其实质是脉的张力增强,故以脉体张力增强为构成条件。其指感特征是按之如弓弦状。W~+DI]I)[1
古文献很早就记载了弦脉的脉形。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这种脉象即是弦脉。所谓“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是弦脉而有胃气的表现,故为平人脉。《素问.平人气象论》还记载了“弦脉”最“弦”的程度,即:“急益劲,如新张弓弦。”这是胃气已绝的弦脉。可以看出,《内经》对正常弦脉和弦脉最“弦”的程度,都是用形容和比喻的表达方法。这种表达方法,虽然刻画了弦脉的脉形和不同程度,但没说明弦脉是针对脉的哪个方面进行诊察。2;}C(
那么,弦脉是对针对脉的哪个方面进行诊察呢?《脉经》可以说明这一点。如《脉经》说:“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所谓“如弓弦状”,是沿用了《内经》的传统说法,很容易理解。意思是说,弦脉在实际表现时,如“弓弦”之状。其中,“举之无有”,最能说明弦脉是对针对脉的哪个方面进行诊察,这是“持脉轻重法”的“举按”手法。其操作方法是:临临时,先用相应的指力触及脉体,确定脉居何部,然后,再对脉体进行“举之”和“按之”的诊察,以体察更详细的脉象变化。所谓“举之无有”,意思是说,触及脉体以后,若举指,其脉不随手而起,故曰“无有”。这是脉体张力增强的表现。所谓“有”,是能不能触及脉体,若举指而脉不随手而起,则为“无有”。所谓“按之如弓弦状”,是对脉体进行按压而呈现“如弓弦状”的脉形。这一举一按,都是诊触到脉体以后的手法。根据一举一按的指感特征可以充分说明,弦脉的脉形是脉体张力表现出来的,其实质是脉的张力增强。由此说明,弦脉是针对脉的张力进行诊察。这是脉诊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_tD<zuI|B
有些脉书没理解《脉经》的“举”和“按”,认为《脉经》说弦脉“举之无有”是错误的说法。比如,《脉确》说:“《脉经》谓弦脉‘举之无有’,按疟脉有浮弦者,未尝举之无有也……即《脉经》伤寒条中亦有阳明中风脉浮弦之语,则谓弦脉‘举之无有’,疑其误也。”其实,这是《脉确》作者没掌握弦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所谓“脉有浮弦者”,是浮脉与弦脉相兼,并不是说弦脉包括“浮”的条件,根本不能将“弦脉兼浮”的脉象与“举之无有”相提并论。《脉经》所说“举之无有”,与脉位无关,而是对脉体进行诊察的指感特征。在诊疗实践中,弦脉并不受脉位限制,脉浮弦或脉沉弦都是常见脉象。弦脉无论在“浮”位还是在“沉”位,都有“举之无有”的指感特征。所谓“举之无有”,并不是说弦脉不能见于“浮位”。但是,必须使用“持脉轻重法”的操作技术,才能说明这一点。f}$
弦脉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既可以是正常的季节脉,也可以是正常的体质脉,还可以是主病的脉象,并且还是肝脏的本脉。对弦脉来说,变化的程度非常重要。弦脉主平、主病、主死,主要取决于脉弦的程度。因此,应该在明确弦脉是针对脉体张力的基础上,认真辨别弦脉的程度。>u3"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91 发表于: 2012-03-25
12,紧脉sbSvZ2<uS
紧脉是单因素脉象,其实质是脉体“紧张”或“拘急”的表现,只反映脉体“紧张”或“拘急”的程度,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其指感特征是“左右弹人手”或“如切绳状”。P^oL
《内经》对紧脉的记载不多。但在《伤寒杂病论》,紧脉倍受重视。它是“外感伤寒表实证”的纲领性脉象。从《脉经》起,紧脉被确定为二十六种常用脉象之一。这说明,紧脉的诊断作用非常重要。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了紧脉的诊断作用和实用价值。aPY97Bm
《素问.五脏生成篇》有这样一种记载:“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所言“青脉之至”,很可能就是紧脉。“长而左右弹”,则是紧脉的指感特征。但是,《内经》并没明确这一点。《内经》虽有紧脉之名,但没记载紧脉的脉形规范。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盛而紧曰胀”。《素问.示从容论》说:“切脉浮大而紧”。《灵枢.禁服论》说:“紧为痛痹”。这些记载,既没说明紧脉的脉形规范,也没说明紧脉是对针脉的哪个方面进行诊察。GxRU
在《伤寒杂病论》,紧脉不仅多见,而且非常重要。伤寒“脉浮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辨证依据,对伤寒表实证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意义。如《伤寒论》说:“太阳病,或以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是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脉证提纲,以紧脉为表实证的纲领脉象。《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有紧脉的记载,并且论述了紧脉的脉形。如《伤寒论.辨脉法》说:“紧脉者,如转索无常也。”《金匮要略》说:“紧脉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这说明,“如转索无常”,是《伤寒杂病论》对紧脉脉形的解释。但是,《伤寒杂病论》也没说明紧脉是对脉的哪个方面进行诊察。F:.x?bK2hnf
《脉经》将紧脉列为常用脉象,提出了另外一种说法:“紧脉,数如切绳状。”这种解释,既表达了紧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又说明了紧脉是对脉的哪个方面进行诊察。lZ2xx$P
所谓“数”,并不是代表至数变化的“数脉”,而是脉体“紧张”或“拘急”的指感行征。对此,必须结合历史和脉诊的特点,才能理解。古汉语中的“数”字,有“急”的含义。在脉法中,数、急、紧、促四个字,不仅有一般文字含义,还有脉法的特定含意。其中,“急”曾是一种脉名,即急脉。其实质,是脉体“拘急”。“紧”也是一种脉名,其实质是脉体“紧张”。《脉经》制定二十六种脉象时,将“急脉”与“紧脉”合并,统称“紧脉”,而不再用“急脉”的称谓。所以,从《脉经》以后,很少再用“急脉”。由此说明,紧、数、促,急四个字,既是具有独立意义的脉名,也可用来表达脉形规范。比如,《脉经》说数脉的脉形是“去来促急”,其中,“促”和“急”,都不是具有独立意义的脉名,而是数脉在实际表现时的指感特征。《脉经》说紧脉的脉形是“数如切绳状”,其中, “数”字并不是具有独立意义的脉名,而是脉体紧张或拘急的指感特征。这种表达方法,很容易导致误解,必须辨明基本含义,不能互相混淆。由此说明,“数如切绳状”的“数”字,并不是脉的至数加快,其含义是“急”,即脉体“拘急”的表现。也就是说,紧脉即是脉体“拘急”的表现,故如“切绳状”。所谓“切绳状”,更不是至数加快的表现,而是脉体绷紧拘急的指感特征。《医宗必读》分析这个问题时说:“数与紧皆急也,脉数以六至得名,而紧则不必六至,惟弦急而左右弹状如切绳也。”这种分析是非常确切的,说明紧脉不以脉的至数为构成条件,而是反映脉体拘急的程度。这是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一个重要方面。Y|W;W{+"
由于紧脉是脉体“紧张”或“拘急”的表现,所以,紧脉只要一出现就是病脉,并且多主寒、主痛。若脉浮而紧,多为外感伤寒之表证。若脉沉而紧,多为里寒证。一些剧痛之症,导致脉体紧张或拘急,也可见紧脉。hBb"?Fj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92 发表于: 2012-03-25
13,缓脉.1`w
缓脉与紧脉正相反,以脉体“张力”或“弹性”低下为构成条件,其实质是脉体“柔软、舒缓”或“缓纵”,除此之外,不含其他条件,属单因素脉象。缓脉的实际意义,是对脉体“张力”或“弹性”低下的程度进行诊察。其指感特征是脉体“柔软”、“舒缓”或“缓纵”。7_
《脉经》以后的脉书,特别是近代脉书,对缓脉的解释,一般都违背了缓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后世脉书将脉的至数作为缓脉的主要构成条件,甚至认为,缓脉是“一息四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等多方面条件构成的,实际上,这是正常脉象的基本条件,并不是缓脉的脉形。"@tqBxD_5e
由于《脉经》的表达方法难理解,后人对缓脉的解释确有失误。所以,后世脉书虽以《脉经》为依据解释缓脉的脉形,但并没体现缓脉的实际意义。由此导致,在理论上所说的缓脉,与其实际应用相脱节。因此,应该弄清缓脉的实际意义。否则,缓脉就失去了真正的诊断作用。1TS%j
缓脉之名最早见于《内经》,是与“急”脉相对而言的。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还说:“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可以看出,缓脉与急脉、小脉与大脉、滑脉与涩脉,都是互相对应的脉名,在性质上正相反。这说明,缓脉最早是与急脉相对应,性质正相反。《脉经》为制定脉名脉形的规范,将急脉和紧脉合并,不再用急脉之名,所以,在《脉经》成书时期,缓脉与紧脉相对应,这是史实。比如,《伤寒杂病论》以缓脉为太阳中风表虚证的纲领脉,以紧脉为太阳伤寒表实证的纲领脉,其中,缓脉与紧脉即互相对应。这也是史实。这种史实说明,缓脉是与紧脉相对应的脉象。若脉体“紧张”或“拘急”,则是紧脉。若脉体“张力”或“弹性”低下,则是缓脉。这是互相对应的。~mg:vk
《脉经》对缓脉的解释是:“缓脉,去来亦迟,小駃于迟。”后人对缓脉的误解,主要是没理解这种表达方法。所谓“去来亦迟,小駃于迟”,并不是以“迟”为缓脉的构成条件,而是指缓脉的指感特征和辨别方法。“去来亦迟”的意思是说,缓脉的指感特征,客观上也会有“迟”的表现,故曰“亦迟”。“小駃于迟”的意思是说,缓脉应与迟脉相鉴别。《脉经》唯恐后人将迟脉与缓脉相混淆,其序言特别作了说明:“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这是提示后人,对“缓脉”与“迟脉”,必须严格区别,否则,将会误诊误治,甚至造成严重后果。这说明,古代医家绝不是以“迟”为缓脉的构成条件,而是说缓脉在实际表现时也会有“迟”的指感特征,但缓脉的实际意义,并不是诊察脉的至数,故应与迟脉相鉴别。~@lLr
《脉经》说缓脉“小駃于迟”,与其说细脉“小大于微”是同一道理,都是用互相比较的方法表达脉形规范,这是《脉经》惯用的表达方法。后人误解了这种表达方法,误认为“小駃于迟”是说缓脉的“至数”比“迟脉”稍快。并且,因迟脉是一息三至,故将缓脉误认为是“一息四至”。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理解。通过对《脉经》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一息四至”并不是缓脉的构成条件。所谓缓脉,只反映脉体“柔软”或“舒缓”的程度。这才是缓脉的实际意义。M-.`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93 发表于: 2012-03-25

14,散脉!0UFCMs
散脉是单因素脉象,其构成条件是脉体散漫,主要反映脉体散漫的程度。其实际意义是诊察脉体与周围组织的界限和互相融合的程度。其指感特征是脉体散漫、脉形宽泛或脉体与周围组织的界限不清。 05w(R6pw
近代以来,散脉的诊断作用越来越小,几乎被闲置一旁。按一般常理,《脉经》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都是精心筛选出来的,将前人诸多的脉象都含英撷华,实用价值都很大,其诊断作用应该越来越显著,不应该出现被“闲置一旁”的现状。究其原因,是后人没充分理解散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因此,应该将散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再挖掘出来。/NJ{)-
在近代脉书中,散脉是“浮散无根”之脉。若以“浮散无根”为散脉,则散脉是元气离散的表现,而且是气血耗败、脏腑之气将绝的征象。这种散脉,只能见于危重病证。其实,作为常用脉象之一的散脉,并不是以“浮散无根”为主要条件,也不是只能见于危重病证。w'Cs\@.{Z
脉学的发展史表明,《脉经》以前,散脉可以是病脉,也可以是常脉。其诊断作用非常重要,并且非常广泛。既可见于危重病证,也可见于并不危重的病证,有时甚至是疾病向愈的脉象。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心脉搏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已。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所谓“搏坚而长”,是脉来长而搏指坚硬。“软而散”,是与“长而搏指坚硬”相反的脉象,即散脉的表现。“消环自已”,是疾病向愈。显然,《内经》的散脉,既可以是病脉,也可以是疾病向愈的脉象,并且,其主病在轻有重,诊断作用非常广泛。再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这里所说的“散”,是正常脉的构成条件。显然,《内经》的散脉并不单纯是主病的脉象,也可以是常脉。《难经》也有类似记载:“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这是将“浮而大散”作为正常心脉的脉形,其中的散脉,是正常心脉脉形的构成条件之一。这些史实说明,古代医家所说的散脉,并不都是主病的脉象,也不都是“浮散无根”之脉,而是代表脉体散漫的不同程度。因此,应该充分理解散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hgAf*KNT
《脉经》说:“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后世脉书所说的散脉,都以这种解释为依据。但是,由于《脉经》的表达方法难理解,后人对散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并没完全继承下来。《脉经》是分别对生理性散脉和病理性散脉进行论述,并且兼顾了散脉的各种不同程度。所以,《脉经》所说的散脉,有程度上的不同,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其主病有轻有重,适用范围非常广泛。所谓“大而散”,是脉体大而客观上表现出来的“散漫”之象,故可以是生理性的散脉。所谓“气实血虚”,是病理性散脉的成因。古代医家认为,病理性散脉是“气实血虚”所致。所谓“有表无里”,是散脉最“散”的程度,这是脉体过度散漫、脉形过度宽泛、脉体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模糊不清的表现。也就是说,因脉体“大”而表现出来的脉体散漫,乃至散脉最“散”的程度,都是散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表”与“里”,是中医常用的代名词。“表”,指脉体周围的组织;“里”,指脉体。若脉体散漫、脉形过度宽泛、脉体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模糊不清,则不能体察出圆敛的脉体,故称“有表无里”。所谓“有表”,是只能触摸到脉体周围的组织,脉体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模糊不清。所谓“无里”,是不能触摸到圆敛的脉体。由此可知,散脉主要是对脉体“散漫”或“宽泛”的程度进行诊察,其最“散”的程度即是脉体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模糊不清。这是散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正如清代医家周学海对散脉解释:“形体宽泛而两边不敛,浑浑不清耳。”?G?/07h
《脉经》以后,对散脉的解释有很多不恰当说法,将散脉说得玄而又玄,让后世学者无可适从,无法掌握散脉的辨别方法。如柳贯说散脉:“无统计,无约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根据脉理分析,“至数不齐”是节律失常,与脉体的散漫程度无关,故不应列入散脉的构成条件。“来多去少”,“去多来少”以及“杨花散漫”之说,更是离题太远,这是因为,散脉并不是诊察脉的至数。再如《医述》说:“散有二义,一有渐无之义,一散乱不整之象,比如杨花散漫,或至数不齐,或多寡不一,为色殆之候。”陈士铎说:“散脉即解索之兆,乃欲留而不能留,欲存而不能存也。”这一类说法,不仅语意不清,而且大言欺人,与散脉的实际意义相悖。若以这一类说法解释散脉,则违背了散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并且,按这种解释辨别散脉,根本无法操作。因此,必须将散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挖掘出来,才能充分发挥散脉的诊断作用。S'l,<2uH$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94 发表于: 2012-03-25
15,芤脉!w7O7=
芤脉是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其脉形比较复杂。它综合了“浮、大、软、中央空、两边实”等多种构成条件,以“中央空、软,两边实”为基本特征。其实质,是大量耗伤阴血,脉管血量不足,脉管收缩与失血量尚不协调的特殊脉形。因此,在诊疗实践中,芤脉的出现率不高,往往是一过性的脉象。但是,由于《脉经》对芤脉的解释比较清楚,后世医家对芤脉的理解比较确切,很多诊脉高手都能辨别这种脉象。近代以来,对芤脉主病的记载和报道并不少。这说明,只有弄清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才能发挥脉诊的诊断作用。rXxrV\E
芤脉之名出现较晚,《内经》没记载芤脉,其最早的记载见于《伤寒杂病论》。如:“弦则为减,大则为芤”、以及“脉浮而紧,按之不芤”等。但是,《伤寒杂病论》不是脉诊专书,对芤脉脉形记载不详。《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说:“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这一段描述的脉形,很可能是芤脉。所谓“下无根”,是芤脉兼见“无根”之象。其脉形“浮取虚、按之无力、如葱叶、下无根”,表明肺气已绝,这是芤脉达到一定程度的脉形,并不是芤脉的脉形规范。明确解释芤脉脉形规范的是《脉经》,所以,从《脉经》以后,对芤脉的解释都以《脉经》为依据。Agr
《脉经》说:“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这种解释,概括了芤脉的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形神兼备,完整无缺,很容易理解。所以,《脉经》以后,诸家之说均从此出。如:《千金翼方》说:“按之无,举之来,两旁实而中央空,名曰芤。”《活人书》说:“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李东垣说:“芤音抠,诀云按之即无,举之即有,两边实,中央空者,名曰芤。”《外科精义》说:“芤脉之诊,似浮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这些说法大致相同,都能反映芤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这说明,芤脉的基本特征是“按之中央空、软,两边实”,其实际意义是诊察因伤失津血而脉管收缩的变化程度。I"`9l`tfKa_
《脉经》制定的二十六种脉象,一般来说都是常见脉象,但芤脉并不常见。这说明,《脉经》将芤脉列为二十六种脉象,有一定原因。这是因为,芤脉的诊断作用可以反映对脉象和病证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并且,掌握芤脉的脉形规范,对辨别其他脉象有一定帮助。比如,古代医家论述革脉的脉形及其诊断意义,就与芤脉有一定关系。若不结合芤脉,则很难理解革脉的实际意义。由此说明,脉诊筛选确定的二十六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代表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将每一种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都挖掘出来,才能充分发挥脉诊的诊断作用。Qn?@_?o$#Ko
历史表明,从《脉经》以后,历代医家皆以“中央空软,两边实”为芤脉的基本特征,基本上没争议。因此,对芤脉主病的认识比较一致。比如,失血者出现芤脉,表明血管收缩与失血量不协调。失血量过大,血管“空”,血管应随之而收缩。若机体失血性调节功能较好,则血管收缩与出血量相适应。若迟迟不见适应性的血管收缩,表明失血性调节机能已差。这是古代医家根据脉象变化对机体机能状态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在诊疗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P@T4\Q,bsvo
以上说明,芤脉虽不是临床常见脉象,但是,它关系着其他脉象,并且,它反映了一种对脉象和病证进行分析的方法,特别是对人体机能的分析,对医疗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不能忽视芤脉的脉形规范和诊断意义。yJ;7) ;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95 发表于: 2012-03-25
16,伏脉;v_Hi9`z$@
伏脉是单因素脉象,其实质是脉位沉潜,不含其他因素。它与沉脉是同一类脉象,但性质截然不同。沉脉可以是正常脉象,但伏脉绝没常脉之说。伏脉的构成条件是:脉位沉潜,超过沉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按“五部”理论说,沉脉在“十五菽”以上,伏脉在“十五菽”以下。按脉象的变化程度说,沉脉最“沉”的程度是“按之至骨”,伏脉最伏的程度是“著骨乃得”。按辨别方法说,沉脉可用常规指力辨别,伏脉必须“极重指按之”。这说明,伏脉与沉脉,有严格界限。P ]+
根据脉诊的基本原理,从“初持脉”至“按之至骨”的深度,依次为肺部、心部、脾部、肝部、肾部,合为“五部”。这是正常脉位可容许的变化范围。其中,脾部居中位,为不浮不沉之脉。中部以上,是浮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中部以下至“按之至骨”的深度,是沉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若脉位超过“按之至骨”的程度,即是伏脉。所以,沉脉无论程度如何,都在可容许的变化范围,既可为常脉,也可为病脉。伏脉则不然,它只要出现,就是异常脉象。因此,必须掌握沉脉与伏脉的界限,绝不能混淆。RuZ9XG%l
《脉经》说:“伏脉,极重指按之,著骨乃得。”这是《脉经》对伏脉的解释。这种解释,专业性很强。必须结合“持脉轻重法”,才能说明伏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才能理解什么是“极重指”,才能对伏脉进行辨别。若不说清这些问题,就不能分辨“沉脉”与“伏脉”的界限。''W)D^
所谓“极重指按之”,是“持脉轻重法”的操作技术。根据脉诊的基本原理,必须用“持脉轻重法”的操作技术,才能体现伏脉的脉形规范和辨别方法。如:肺部脉在一至三菽之间,诊肺部脉的相应指力为“三菽之重”。心部脉在四至六菽之间,诊心部脉的相应指力为“六菽之重”。依此类推,对“五部”之脉的诊察都有相应的指力。这是常规操作的指力。所谓“极重指按之”,是超常规操作的指力。用“极重指”触及的脉体,即是伏脉。也就是说,诊“伏脉”必须用超常规的指力。a\=+`-8#;b
需要说明的是,《脉经》所说的伏脉,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有程度上的不同。“著骨乃得”是伏脉最“伏”的程度。除“著骨乃得”的伏脉之外,“五部”之脉都有“脉伏”的现象。比如,肺部脉伏、心部脉伏、脾部脉伏、肝部脉伏等。可惜的是,由于《难经》和《脉经》没将“持脉轻重法”介绍清楚,后世医家没重视“持脉轻重法”,使“五部”之脉伏的理论和实践没沿续下来。然而,从《难经》和《脉经》的记载看,古代医家非常重视这一点。所谓“伏匿”,指阴阳更相乘、更相伏的反常现象。若阴部见阳脉为阳乘阴。若阳部见阴脉为阴乘阳。若脉居阴部见阳脉,又时现沉涩而短,为阳中伏阴。若脉居阳部见阴脉,又时现浮滑而长,为阴中伏阳,此即脉的伏匿现象,这是古代医家对脉象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方法。但是,基本上失传了。lV,>'q&F
以上说明,虽然伏脉与沉脉是同一类脉象,但二者之间有严格界限。必须辨明沉脉与伏脉的界限,才能充分发挥伏脉的诊断作用。另需说明一点,若不辨明沉脉与伏脉的界限和相互关系,就不能弄清革脉的实际意义。qx"Rxb>pq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96 发表于: 2012-03-25

17,革脉A58#z.HB:(
近代脉书对革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总的来说都理解错了。因此,近代所说的革脉,基本上已经没用。虽然中医学的各种教材都有革脉之名,但是,几乎没人见过革脉,也没人能将革脉用于临床实践。这是因为,中医教材对革脉的解释都错了。pgo
脉学史上,对革脉有很多争议,其争议沿续了一千多年,这是脉学史上的千古之谜。若对《脉经》进行深入研究,可以证实,这个千古之谜,是《脉经》留下的伏笔。由于《脉经》的表达方法难理解,后人没有弄清革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近代脉书以“按之如鼓皮”为革脉,其实是误解了《脉经》对革脉的表达方法。*fMh=wG*H
《脉经》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只有革脉,没有牢脉,这是许多人不理解的。《脉经》另有夹行小字说:  “《千金翼》以革为牢”。这是导致革脉有争议的主要原因。《脉经》以后,脉学专书不下数百种,但对革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以及《脉经》“有革无牢”和《千金翼》“以革为牢”等问题,都没说清。其实,若将革脉的实际意义重新挖掘出来,这些问题都可以说清。w#
在古文言中,“革”也读作“亟”,是“急”的意思。另一种含义是“变革”,即事物的变化和转变。如《礼.檀弓》曰:“夫子之疾革矣。”意思是说,夫子的病发生了变化。“革”字这种含义,可以反映古时代的哲学思想,即事物的变化和转变。这种哲学思想,对中医学来说非常重要。这是因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是在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脉诊是在哲学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古代医家对脉象进行分析的方法,以哲学思想为指导。因此,古代医家诊脉,特别重视诊察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进行,并脉象的变化和转变称为“革脉”。这是“革”字被引进脉诊领域的历史渊源。&g$gL[\
“革”字被引进脉诊领域,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切脉动静,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所谓“切脉动静”,是诊察脉象的“动”与“静”。在正常脉的基础上,若未发生变化,称为 “静”;若发生变化,称为“动”。这说明,脉象的“动”与“静”,即脉象是否发生变化或转变。所谓“浑浑革至如涌泉”,是“革”脉的最早出处。意思是说,由“浑浑”的脉象变为“如涌泉”的脉象,故称“革”至“如涌泉”。所谓“革至”,是由某种脉象变为另一种脉象的意思。由此说明,从“革”脉的最早出处来看,“革”脉指的是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这是革脉最根本的实际意义。zJU_
《伤寒杂病论》对“革”脉的解释,与《内经》完全一致,只是文字不同。如《伤寒论.辨脉法》:“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这段经文,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脉理,二是病理。将脉理和病理有机结合,是张仲景的一贯特点。所以,不可认为这段经文就是革脉的定义,更不能认为这是论述革脉的构成条件,它只是说明,脉象的变化和转变称为    “革”。比如,“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减则为寒、大则为芤、芤则为虚”等,这是对脉象的变化及其主病的性质进行分析,并不是说这是革脉的构成条件。再如,“妇人半产漏下、男子亡血失精”,属于“精血耗伤”的病证。这类病证如果见大脉,必然是大而“空软”,故曰:大则为芤。这类病证如果见弦脉,与大脉比较而言,脉体必然“小”于大脉,故曰:弦则为减。弦脉主寒证,故曰: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和“减则为寒”的意思是说,这类病证如果见芤脉,则为虚证。如果见弦脉,脉体减小,则为寒证。显然,从《伤寒杂病论》的论述来看,也是将脉象的变化和转变称为“革”脉,故曰:寒虚相搏,此名为“革”。这是用举例的方式表达革脉的实际意义。这说明,《伤寒杂病论》对革脉的解释与《内经》完全一致,都是以脉象的变化和转变为革脉。YuW 6l$l-wm
后人误解了《伤寒杂病论》对革脉的解释,误认为是将“芤”脉和“弦”脉作为    “革”脉的构成条件。于是,产生了“芤弦相合”即是“革”脉的错误说法。因此,有的脉书认为,芤脉和弦脉合起来即是革脉。还有的脉书认为,《脉经》对革脉的解释错了,因为《脉经》没有“芤弦相合”的脉象。实际上,芤脉和弦脉,根本不能合在一起,更不能合起来构成另一种脉象。这是因为,弦脉是脉的张力增加,脉体相对较小,芤脉有“空软”的条件,脉体相对较大,这两种脉象有互相矛盾的因素。因此,以“芤弦相合”为革脉,这种脉形在脉理上说不通,不切合实际。}tN>g
《脉经》说:“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另有夹行小字说:“《千金翼》以革为牢”。革脉与牢脉的争议,由此开始。但是,为何《脉经》有革脉没牢脉?为何《千金翼》以革为牢?为何革脉的应用越来越少?这是脉学史上的千古之谜。破解这个千古之谜,对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诊脉方法,充分发挥脉诊的诊断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G]{!^8KY
医学史表明,《脉经》作者王叔和,曾整理编次《伤寒杂病论》。并且,仲景之书经王叔和整理编次才流传后世。因此,王叔和不可能不知道《伤寒杂病论》对“革”脉的解释。但是,《脉经》又说:“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从文字看,这与《伤寒杂病论》的解释完全不同。所以,两家之说的异同,是挖掘“革脉”实际意义的突破口。`Gu\Vlw
若对《脉经》的表达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脉经》对革脉的解释,与《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完全一致,都是以脉象的变化和转变为革脉。这三部经典文献,对革脉的解释所用文字虽不同,但其实际意义是一样的。比如,《脉经》说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涉及沉、伏、实、大、长、微、弦等七种脉名。“有似”二字,是举例说明的意思。《脉经》是通过两组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说明革脉的实际意义。其中,沉脉和伏脉,是同一类脉象,但有严格界限,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变。若沉脉持续下“沉”,超过可容许的变化范围,可变为伏脉。若伏脉上“浮”,超出伏脉的界限,可变为沉脉。这种变化和转变,即是“革”脉。这说明,所谓“有似沉伏”,是用沉脉和伏脉说明脉象的变化和转变,并不是将“沉伏”作为革脉的构成条件。>|i*=5)\
所谓“实大而长微弦”,实际是两个脉象。“实”,是实脉。“大而长微弦”,是体质强壮的正常脉。这两种脉象也可以互相转变。所谓实脉,在《脉经》以前是概念性的,凡脉来有力皆为“实”。但是,《脉经》对实脉进行了改革,赋予了特定的构成条件是:“大而长微强,隐指幅幅然。”其中,“隐指幅幅然”,是对“大而长微强”的形容和比喻。“大而长微强”,是实脉的基本脉形。由此可知,所谓“实大而长微弦”,是将“大而长微强”和“大而长微弦”互相比较,这是举例说明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这是因为,“大而长微强”是实脉,是病理性脉象。“大而长微弦”是正常脉,是体质强壮的脉象。虽然一字之变,但脉象的性质却发生了变化。并且,这两种脉象比较接近,二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变。显然,《脉经》是举了两个实例来解释革脉,并不是将所举实例的脉名作为革脉的构成条件。可惜的是,后人没发现这一点,误解了革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PrQOl<c-q
宋、元时期,陈言、滑伯仁等著名医家,提出了革脉“按之如鼓皮”的说法。鉴于这些名医的影响,这种错误说法沿传至今。据考证,“按之如鼓皮”的说法,有两种依据:一是误解了《伤寒杂病论》对革脉的解释,误认为《伤寒杂病论》是以“芤脉”和“弦脉”为革脉的构成条件,故以“芤弦相合”为革脉,并用“鼓皮”比喻“芤弦相合”的脉形。二是误认为“革”字有“皮革”的意思,由“皮革”联想到“鼓皮”,将脉象与“皮革”扯在一起,遂将革脉说成是“按如按鼓皮”的脉形。如《濒湖脉学》说:“革脉弦而芤,如按鼓皮。”这是将以上两种错误说法掺合在一起了。这样以来,革脉的实际意义就被埋没了。于是,人们在诊疗实践中,可以辨别弦脉,也可以辨别芤脉,但无法辨别“芤弦相合”的脉形,也诊察不到“按之如鼓皮”的脉象。因此,革脉几乎闲置起来,很少有人用它,人们也不会用它,几近失去意义。_@m+{Q-ye
以上说明,革脉是一个被埋没了一千多年的脉象。现在,将革脉的实际意义重新挖掘出来,对革脉的很多争议都可迎刃而解。比如,《脉经》没将牢脉列为常用脉象,这是因为,牢脉与革脉正相反,“革脉”可以涵盖“牢脉”的诊断意义。从哲学角度看,这是以“动”观“静”或以“静”观“动”的哲学原理。再如,为何革脉的应用越来越少,是因为后人将革脉的实际意义理解错了。所谓“《千金翼》以革为牢”,并非《脉经》原文。这是因为,《脉经》是晋代之书,《千金翼》是唐代之书,晋代的《脉经》不可能引录唐代《千金翼》的内容。毫无疑问,这是后人校注《脉经》时附加的内容。r-ZyE/7/\/IK
还应说明的是,在疾病过程中,对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进行诊察和分析,是脉诊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该特别重视革脉的临床意义,它代表着脉诊在一个重要方面的诊断作用。@W&^6(}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97 发表于: 2012-03-25
18,动脉@[`w;.Y
动脉是单因素脉象,其实质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除此之外,不含其他条件。这是对脉诊经典文献进行综合考证得出的结论。大量文献资料表明,这种结论是正确的。由于古文献的表达方法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动脉的实质和实际意义在《脉经》以后逐渐被埋没了。%Z0M2
脉诊发展史表明,《脉经》以后的脉书,只重视对动脉脉形的解释,却忽视了动脉的实质和实际意义。对动脉的辨别方法,一般是根据脉诊经典文献记载的脉形“对号入座”。对得上就是动脉,对不上就不是动脉。实际上,这种辨别方法太死板、太机械。况且,从经典文献对动脉的解释看,都是将“脉形”和“成因”合在一起论述。所以,按经典文献记载的脉形辨别动脉,确有一定困难。因此,动脉成为极少见的脉象。[EU)PhfY(
《伤寒杂病论》说:“若数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脉经》说:“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这是经典文献对动脉的解释。这种解释,既包括动脉的脉形,也包括动脉的成因,还包括动脉与窦性心律脉形的区别,是多方面合在一起进行解释。若对这种解释深入考证和分析,可以充分说明,动脉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这才是动脉的实质和实际意义。对动脉的考证和分析过程,《脉法精粹》有详细介绍,不再重复。M'dk\
需要说明的是,动脉是唯一一个对非窦性心律脉形进行诊察的脉象。所以,必须弄清动脉的实质和实际意义,脉诊才能完善。否则,脉诊对非窦性心律脉形的诊察,将永远存在缺陷。另外,由于非窦性心律的脉形比较复杂,其辨别方法可灵活掌握。如《脉经》说:“左手寸口脉偏动,乍大乍小不齐,从寸口至关,关至尺,三部之位,处处动摇各异不同,其人病仲夏得之此脉,桃花落而死。”这里介绍的脉形,即是动脉。这说明,在诊疗实践中,对动脉的辨别不必拘泥一种方法,只要掌握了窦性心律脉形的基本特点,就可以辨别非窦性心律的脉形。所以,动脉的脉形很容易掌握,辨别动脉并不难。,u|`?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98 发表于: 2012-03-25

19,微脉qIp3ee,L=l
微脉是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包括两方面的构成条件,一是脉体“细”,二是脉体“软”。凡脉体“细”而“软”者即是微脉,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也就是说,微脉是在脉体“细”的基础上,又复合了“软”的条件。这种说法,与近代脉书的说法有所不同,但是,这不是新规定,也不是另搞一套,而是微脉的实际意义。m)zI
从脉诊的历史看,微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确实埋没了一部分。因此,近代脉书认为,微脉只见于危重病。其实,这并不是微脉的实际意义。必须将微脉的脉形规范重新挖掘出来,才能说明这一点。:.9H=
近代脉书所说的微脉,是由《脉经》传下来的。但是,由于《脉经》的表达方法难理解,后人对微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只理解了一部分,这是导致微脉只见于危重病的原因。《脉经》说:“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近代脉书所说的微脉,都以这种解释为依据。然而,受“极”字影响,一般都误解了微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Fqmk[d
所谓“极细而软”,关键是“极”字。这是借鉴“道家”学说对宇宙“本体”的一种说法。“道家”学说将宇宙“本体”视为“极”,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化始于“极”,这种思想源于《易经》“太极”思维。受此影响,古代医家将正常脉视为“本体”,用“极”字代表脉象尚未发生变化的“本体”,因此,任何脉象变化都始于“极”。如,正常的脉体发生变化,凡大于正常者,皆称“极大”,即洪脉。凡小于正常者,皆称“极细”,即细脉。若以“一息三至”为迟脉的“本体”,凡低于“一息三至”皆称“极迟”,即迟脉。因此,不能将“极”字认为是一般形容词,而是针对正常“本体”而言。由此说明,“极细而软”的意思是说:在脉体“细”的基础上,再兼“软”的条件,即是微脉。因此,微脉也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也有最“微”的程度。所谓“或欲绝,若有若无”,即是微脉最“微”的程度。从刚开始形成“微脉”到最“微”的程度,即微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这表明,《脉经》对微脉的解释,不仅介绍了微脉的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而且介绍了最“微”的程度,还介绍了可容许的变化范围。可惜的是,后人没理解这种表达方法,误认为必须“细软”到一定的“极限”才可构成微脉,甚至认为,只有“欲绝,若有若无”的程度才是微脉。这样以来,微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就被埋没了一部分。由此导致,近代脉收所说的微脉,只能见于危重病证,这等于限制了微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同时也消弱了微脉的诊断作用。_z(eNxptB
若对古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证实,古代医家所说的微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很大,其诊断作用非常广泛。比如:《伤寒杂病论》所说的微脉,绝不是只见于危重病,从太阳病乃至厥阴病,都可见微脉。并且,有时微脉反而是疾病向愈的佳象,这与近代脉书所说的微脉有很大区别。如《伤寒论》第二十三条说:“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此条所论脉微缓,是微脉与缓脉相兼,病虽八九日,其病并不危重,脉微缓是“欲愈”的表现。当然,《伤寒论》也记载了危重病的微脉,如:“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此为亡阳重证,故手足厥逆而脉微欲绝。这说明,微脉不仅可见于危重病,也见于并不危重的病证。若将微脉只认为是危重病的脉象,等于消弱了它的诊断作用。因此,应该将微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重新挖掘出来。BUGk=
《脉经》以后的脉书对微脉的解释,一般是见于危重病的微脉。比如《脉诀》说:“微者阴也,指下寻之,征来极微,冉冉寻之,若有若无。”《察病指南》说:“指下寻之,若有若无,极细而浮软,片来如秋风吹毛而无力。”《诊家枢要》说:“微,不显也。依稀轻微,若有若无。”《难经集注》引杨玄操说:“按之短小,不动摇,若有若无,轻手乃得,重手不得,谓之微也。”《脉诀刊误》说:“欲绝非绝,又曰按之如欲绝。”《医经小学》说:“微来如有又如无。”《医学入门》说:“微似蛛丝容易断。”《医宗必读》说:“无力,似有若无,模糊难见矣。”《诊宗三昧》说:“似有若无,欲绝非绝,而按之稍有模糊之状。”以上各家之说,显然是微脉最“微”的程度。这种程度的微脉,只见于危重病。然而,这并不是微脉的全部内涵。不能认为凡是微脉都是这种程度,必须明确微脉的脉形规范和可容许的变化范围,才能充分发挥微脉的诊断作用。l/OABd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299 发表于: 2012-03-25

20,濡脉v<Z`KOa
濡脉是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包括三方面的条件:一是脉体“细”,二是脉体        “软”,三是脉位“浮”。若与微脉比较而言,濡脉是在微脉的基础上又兼“浮”的条件,即“细而软”再兼“浮”,除此之外,不含其他因素。F@kA=EmFS
近代脉书所说的濡脉,实际是《脉经》所说的“软”脉。因此,濡脉的脉形规范是借用了“软脉”的脉形规范。这是因为,《脉经》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并没濡脉之名。后人将“软脉”改称“濡脉”,沿用至今。若从根本上掌握濡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必须说清这一点。~R6TY
《脉经》说:“软脉,极软而浮细。”近代脉书所说的濡脉,就是《脉经》所说的“软”脉。《脉经》另有夹行小字说:“一曰细小而软。软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这夹行小字说明,在古代,“软”与“濡”通。所以,后人将“濡”作为脉名,而将  “软”作为脉象的构成条件,这样,便于区别。这是后人对《脉经》的修正,应该说是合理的。所以,濡脉成为二十六种常用脉象之一,其前身是“软脉”。f[
《脉经》对“软”脉的解释非常清楚。所以,濡脉的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也很清楚。即:“细、软、浮”三个条件,并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只要掌握了细、软、浮的基本脉形和可容许的变化范围,辨别濡脉并不难。^2c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