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散脉!0UFCMs
散脉是单因素脉象,其构成条件是脉体散漫,主要反映脉体散漫的程度。其实际意义是诊察脉体与周围组织的界限和互相融合的程度。其指感特征是脉体散漫、脉形宽泛或脉体与周围组织的界限不清。 05w(R6pw
近代以来,散脉的诊断作用越来越小,几乎被闲置一旁。按一般常理,《脉经》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都是精心筛选出来的,将前人诸多的脉象都含英撷华,实用价值都很大,其诊断作用应该越来越显著,不应该出现被“闲置一旁”的现状。究其原因,是后人没充分理解散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因此,应该将散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再挖掘出来。/NJ{)-
在近代脉书中,散脉是“浮散无根”之脉。若以“浮散无根”为散脉,则散脉是元气离散的表现,而且是气血耗败、脏腑之气将绝的征象。这种散脉,只能见于危重病证。其实,作为常用脉象之一的散脉,并不是以“浮散无根”为主要条件,也不是只能见于危重病证。w'Cs\@.{Z
脉学的发展史表明,《脉经》以前,散脉可以是病脉,也可以是常脉。其诊断作用非常重要,并且非常广泛。既可见于危重病证,也可见于并不危重的病证,有时甚至是疾病向愈的脉象。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心脉搏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已。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所谓“搏坚而长”,是脉来长而搏指坚硬。“软而散”,是与“长而搏指坚硬”相反的脉象,即散脉的表现。“消环自已”,是疾病向愈。显然,《内经》的散脉,既可以是病脉,也可以是疾病向愈的脉象,并且,其主病在轻有重,诊断作用非常广泛。再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这里所说的“散”,是正常脉的构成条件。显然,《内经》的散脉并不单纯是主病的脉象,也可以是常脉。《难经》也有类似记载:“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这是将“浮而大散”作为正常心脉的脉形,其中的散脉,是正常心脉脉形的构成条件之一。这些史实说明,古代医家所说的散脉,并不都是主病的脉象,也不都是“浮散无根”之脉,而是代表脉体散漫的不同程度。因此,应该充分理解散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hgAf*KNT
《脉经》说:“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后世脉书所说的散脉,都以这种解释为依据。但是,由于《脉经》的表达方法难理解,后人对散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并没完全继承下来。《脉经》是分别对生理性散脉和病理性散脉进行论述,并且兼顾了散脉的各种不同程度。所以,《脉经》所说的散脉,有程度上的不同,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其主病有轻有重,适用范围非常广泛。所谓“大而散”,是脉体大而客观上表现出来的“散漫”之象,故可以是生理性的散脉。所谓“气实血虚”,是病理性散脉的成因。古代医家认为,病理性散脉是“气实血虚”所致。所谓“有表无里”,是散脉最“散”的程度,这是脉体过度散漫、脉形过度宽泛、脉体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模糊不清的表现。也就是说,因脉体“大”而表现出来的脉体散漫,乃至散脉最“散”的程度,都是散脉可容许的变化范围。“表”与“里”,是中医常用的代名词。“表”,指脉体周围的组织;“里”,指脉体。若脉体散漫、脉形过度宽泛、脉体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模糊不清,则不能体察出圆敛的脉体,故称“有表无里”。所谓“有表”,是只能触摸到脉体周围的组织,脉体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模糊不清。所谓“无里”,是不能触摸到圆敛的脉体。由此可知,散脉主要是对脉体“散漫”或“宽泛”的程度进行诊察,其最“散”的程度即是脉体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模糊不清。这是散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正如清代医家周学海对散脉解释:“形体宽泛而两边不敛,浑浑不清耳。”?G?/07h
《脉经》以后,对散脉的解释有很多不恰当说法,将散脉说得玄而又玄,让后世学者无可适从,无法掌握散脉的辨别方法。如柳贯说散脉:“无统计,无约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根据脉理分析,“至数不齐”是节律失常,与脉体的散漫程度无关,故不应列入散脉的构成条件。“来多去少”,“去多来少”以及“杨花散漫”之说,更是离题太远,这是因为,散脉并不是诊察脉的至数。再如《医述》说:“散有二义,一有渐无之义,一散乱不整之象,比如杨花散漫,或至数不齐,或多寡不一,为色殆之候。”陈士铎说:“散脉即解索之兆,乃欲留而不能留,欲存而不能存也。”这一类说法,不仅语意不清,而且大言欺人,与散脉的实际意义相悖。若以这一类说法解释散脉,则违背了散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并且,按这种解释辨别散脉,根本无法操作。因此,必须将散脉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挖掘出来,才能充分发挥散脉的诊断作用。S'l,<2u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