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90阅读
  • 490回复

中医经络检测仪检测体会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30 发表于: 2012-08-15
病机十九条解读(转贴)
病机是病能中的一部分,病机二字的意思,王冰解释为“病之机要”,谢利恒解释为“病之机括”,我们可以把它解释为引起疾病发生、症状出现与变化以及病情发展的原因与机理,与现代医学的“病理”有所近似。
  病机十九条载于《内经·素问》二十二卷七十四篇的“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广泛,意义十分重要,它涉及病因(外感与内伤)、出现各种症状的机理、众多症状之间内在联系、辨证方法等,还通过一种病因能够引发几种不同症状与不同病因也能引发相同症状的现象,说明治疗疾病不能采用见症治症的简单方法,强调对于病因病机的了解分析,应该“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做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才能达到“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治疗目的。
  历代先贤对此十分重视,详加注释并代有发挥,尤以金元刘河间为最。他应用运气理论对本文进行深入研究,按照内伤与外感的属性归属为五运主病与六气主病,发现在六气主病的内容中,独缺燥气,于是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一节,通过对病机发展的分析,在其所著《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中,对病机十九条所涉及的证候与症状加以补充,还通过“五气俱从火化”的病机演变,产生了“主火论”,发前人之未发,补仲景之未备,自成一家,成为寒凉派的鼻祖。在河间主火理论的指导下,一改以辛温发散治疗外感热病的一统天下,倡用辛凉苦寒,对于外感热病初起阶段,不再应用辛温发汗,改而采用辛苦凉透的治法,明显的提高了临床疗效,推动了中医学说与学术的进步,为以后中医学说的发展开了先河。
  我们解读病机十九条,首先应正确理解“诸”字与“皆”字的涵义,不能解释为“所有”与“都是”,只是针对病机十九条中所涉及的内容而不是包罗一切,甚至还不能包括《内经》其他篇章中提到的有关证候、症状与病机。病机十九条虽然意义重大又切合临床实用,但有它的局限性,因此应结合后世的医学发展与所面对的临床实际,用发展的眼光、动态的思维与实践的方法去学习病机十九条,不能为“诸”、“皆”二字所囿,不可用“病机十九条”去概括一切。
  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本条涉及的症状为“掉眩”,病因为“风”,病位所在的脏腑是“肝”。肝属木,木生风,肝为风脏,风气通于肝,肝病可以生风,发生以动为特征的证候。本条所论属于内伤,所指乃肝病生风引发的掉眩症状,属于内风范畴,如:肝热生风,肝阳化风,郁勃生风,此为肝脏本身的病证,又肾者水脏,主水藏精,真阴所寄,阴即水也,木赖水涵,精化为血,血能养肝,若肾阴内虚,水不涵木则木燥而生风,精虚血少,血不养肝则血虚而生风,此乃病在肾而证在肝,乙癸同源,肾病及肝。常用的如辛凉化风、清热熄风、疏肝平肝、养血柔肝、滋阴平肝,或参介类以潜,石类以镇,或佐通络治掉等治法,俱按上述不同的证候与病机辨证以进,肝病如此,他脏之病亦如此,推此及彼,举一反三,细细推敲,必有所获。掉眩也有病不在肝者,如《内经·素问》有上气不足,头为之苦晕,目为之眩的记载,在《金匮要略》中亦有郁冒证的论述。治疗方面,上气不足所致眩晕,我常用黄风汤、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至于郁冒证,《金匮要略》已有泽泻汤成法。   编者按 经典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浓缩了古代圣贤的思想精华和实践经验。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一次发现的航行,使我们有新的受益。中医经典内容浩繁,文字古奥,研习不易。为此,本版特开辟读经典栏目,希冀并欢迎广大读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解读、阐释经典医籍,交流心得、体会,争鸣学术观点。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古往今来,多有阐述,但每人都有不同角度、深度的体会。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李学铭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师从叶熙春、史沛棠,对《内经》有深刻的研究心得,擅长应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现刊登李学铭对“病机十九条的研究体会,”希望有助于读者对经典的研读和运用。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31 发表于: 2012-08-15
二、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本节致病之因为“寒”,出现的症状是“收引”,病在五脏之“肾”。肾主北,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属阴中之阴而内藏元阳。《灵枢·本脏篇》曰:“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灵枢·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经脉喜温而恶寒,血气在经脉中,寒者泣涩,温者通利。若肾中元阳不足,内生阴寒,不能正常地温煦经脉,则经脉不利,气血行泣而失其畅行。同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阳气既虚,血行不畅,局部经脉缺少血气的正常涵养,则寒邪乘隙袭入,寒主收引,寒邪痹阻经脉,初则关节疼痛,活动不利,久而出现经脉挛急,关节拘挛难以曲伸。按以上病机分析,本节所病之寒邪,既有阳虚之内寒,又有外寒之袭入,正虚邪客,内外合邪,虚实夹杂。如若病程冗长,除了阳气之虚,还有气血之损,以及久病所生之瘀,寒郁所酿之痰,陈寒不除,痰瘀难消,寒、痰、瘀三邪互结而成痼疾,已不能单纯应用温肾祛寒为治,宜以化瘀祛痰为主,佐入温经补虚,也许尚能减轻症状。以上所说的证候以经脉挛急,关节曲伸不利为主症,临床中也有因经脉挛急而出现局部肌肉、经脉疼痛者,如常见的腓肠肌痉挛,中医称之为转筋证,同样可以应用本节原文的理论指导治疗。所以读《内经》不能死啃,必须活解,要结合临床去思考、去理解、去引伸,否则,真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三、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张景岳解释:“月贲,喘急也。郁,痞闷也。” 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因多种不同的原因造成肃降无权,肺气上逆,气结胸中,则出现胸部塞闷、呼吸急促的病症,故曰其病在肺。本节描述的症状类似以胸闷气急为主症的喘证,若兼有咳嗽痰多则为肺胀,伴以胸痛则与胸痹相近,兼有汗出肢冷脉微即为虚喘重证。临床所见如肺气大虚,气无所主,或如痰浊壅肺,气降受阻,均可出现呼吸失常,胸闷喘息的临床症状,皆属病在于肺之例。又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大凡肾气大虚者肺气亦虚,下则摄纳无权,气不归根,上则肺气耗散,主气无力,以致气浮于上,胸闷喘息,肢冷汗泄,其病在肾,由肾及肺,此为虚喘之重者。尚有病起大怒,怒者气上,肝气迫肺而致胸闷喘息者,其病在肝,由肝及肺,这是实喘之一。所以出现月贲郁症状,除了肺脏本身以外,涉及肝肾二脏,病在的脏腑不同,病因病机亦不同,还有疾病性质的属虚属实、属寒属热的区别,治法迥异,必须详为辨析。
  四、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本节病证的症状是“肿满”,“肿”在全身皮肤,“满”为腹内胀满,肿者现于外而医者可见,满者病于内唯患者自知。引发的病因为“湿”,病在的脏腑是“脾”。脾属太阴,为卑滥之湿土,属阴中之至阴,性喜温燥而恶寒湿,号称阴土,脾居人体之中,转运上下,又称枢轴。但坤轴之旋运,赖阳气之温煦。如若脾阳内虚,一则土德不振,旋运失职,水谷精气不能依赖脾气散精而上归于肺,二则土不生金,肺虚则无力行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职能,于是水津不能四布,五经焉得并行,揆度失其常态,导致清者难升,浊者失降,水谷之湿郁而不化,积于腹中则气行受阻而发为胀满,外溢皮肤则积于肌腠而成浮肿,这是肿满之证生于脾病之正局。也有脾虚土不生金,肺虚卫失固密,外邪乘隙袭入,邪郁肌腠,肺失宣达,三焦失利,水道不通,以致水湿泛滥,发为浮肿,湿乘于脾,而致胀满,此属《金匮要略》之风水证,其病在肺,但细究病机,脾病亦包括在内,故立方用越婢加术汤、黄芪防已汤。再者肾为水脏而内寄元阳,元阳即真阳,亦称少火,少火生气,脾土有赖肾阳之温煦,肾阳不足,脾阳亦虚,旋运随之失职,脾不制水,肾难主水,气不化水,水湿停滞,溢于外则浮肿,郁于内则中满,治用《金匮要略》八味肾气丸合春泽汤之类,如若气为水阻,气水互结而水肿胀满严重者,治用实脾饮,此方以附子温肾,干姜温脾,白术健脾,茯苓渗湿,草果燥湿,木瓜化湿,大腹皮、木香、厚朴行气散满,再加一味甘草调和诸药,以上二种,乃肿满之证生于脾病的变局。按本条所云,水湿内停而生肿满,虽首责脾土,实非局限在脾。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32 发表于: 2012-08-15
五、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本节原文应改为“诸疮痛痒,皆属于心。”这样与前面四句的文法相符。以上证候在初起时患处皮肤微红而痒,疼痛尚轻,此后迅速加重,则局部皮肤掀红灼热,疼痛日益加重,李中梓云:“热轻则痒,热重则痛”。疮疡初起病轻,病轻则热轻,热轻则痒,延久病重,病重则热炽,热炽则痛,进而热极化火,血受火灼,腐而成脓,此类病证属于阳毒热证,阴疽不在其例。我治疗疮疖痈毒初起,常用《本草从新》所载之忍冬藤酒一方,该方由忍冬藤、生草与黄酒三味药物组成,药味少而药量大,符合《内经》“大方”的组方要求,方中忍冬藤用量特大为每剂五两(旧制),加入黄酒一碗同煎,忍冬藤与黄酒二味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的功用。治疗疔痈疮疖时一般不用凉血清心之品,这也印证了本节心字的涵义所在,虽然个别疔疮、发背重证,热毒炽盛时也可出现邪陷血分、高热不退、神识不清的症状,属于邪入营血、热伤心神,这属于疾病反常发展的个例。因此本节“皆属于心”的“心”字不能死扣,必须活解。
  六、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病机十九条中“上”、“下”二条的内容与其它各条不同,只有症状,没有病因,只有上下的部位,未点明确切的脏腑,因此学习时的思维空间与思考的广度更大。本节症状为痿、喘、呕吐,病变所在为上。上指上焦,即胸中,内藏心肺,其中的心与痿、吐二症无直接的关联,惟有肺与痿、喘、呕三症的关系密切,如《素问·痿论》曰:“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又痰壅于肺则病喘、饮邪迫肺亦病喘、肺气大虚亦能病喘。再则肺主气之降,肝气主气之升,一升一降,合为和平,若其人肺虚,金不平木,以致肺降不及而肝升太过,肝逆犯胃,胃气上逆而病呕吐与喘息,此类证候,治不在胃而在乎肺,或肺胃同治,叶香岩应用麦冬、沙参、枇杷叶、石斛、竹茹等治疗恶心呕吐的佐金平木法,临床中应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呕吐、气喘,俱属此类。以上痿、喘、呕三证发生皆系乎肺,故曰“皆属于肺”。但临床所见亦非尽然,举痿证而言,按《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与《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的理论,笔者治疗痿证围绕清湿热、理中焦、补中虚、复中运的原则展开,重点在中焦脾胃,而非本条所讲的上焦肺。临床中下肢痿软无力的患者,表现为肺阴不足或肺肾阴虚、肝肾阴虚者也非罕见,但采用相应的清养肺阴、滋养肺肾、滋补肝肾的治法,疗效明显的不如清湿热、理中焦、补中虚、复中运的治法。
  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本节涉及的症状有“厥”、“固”、“泄”,病变所在为“下”。“下”即“下焦”,五脏中位于下焦的有肝、肾二脏。厥,轻者四肢厥冷,重者人事不省,《素问·厥论》分厥证为寒厥与热厥,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内经》还有“肾气虚则厥”之说,都属于因虚至厥。阳气指元阳,阴气指元阴,肾气即元气,肾阴即元阴,皆藏于肾,为生命之根,由此可见厥证与肾密切相关,故曰“皆属于下”,“下”即“肾”也。再如血气奔逆之大厥,大怒血菀于上之薄厥,烦劳阳气内张之煎厥,以上三种厥证,大怒与烦劳皆属诱因,血气奔逆乃引发厥证的病机,肾阴不足乃本证的主要病因。良以肾阴大虚,水不制火,肝阳暴张,风火相煽,以致血气奔逆,升而不降,而成厥证,其病在肝,亦在乎肾,乙癸同源,肝肾同处下焦,亦符合“皆属于下”。总之,厥证从性质讲有虚寒、实热之异,从标本论,有在肾、在肝之别,从致病的原因来说,主要在于下焦之肾。固是前后不通,泄为二阴不固。肾主二阴,前后二阴之不约或不利,与肾的关系密切,亦系“皆属于下”之例。如常用之四神丸治五更泄泻,半硫丸治老年虚闭,右归丸、缩泉丸治遗尿或尿后余沥不尽,以及济生肾气丸、滋肾通关丸治小便癃闭证等,都按照其病在肾,治亦在肾的机理处理。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33 发表于: 2012-08-15
八、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本节症状“热”、“瞀”、“瘛”,病因为“火”。热为发热;瞀,河间谓昏也,如酒醉而心火热甚,神浊昧而瞀昏;瘛,动也,惕跳动瘛。发热昏昧与抽搐症状同时存在,属于火邪所致。热者火之渐,火者热之极,热之与火,质本一体,程度不同而已。外感温热之邪,表邪内传,陷入厥少,每每出现发热、神昏、抽搐等危症。心藏神,主神明,中医把属于意识、思维、记忆等部分大脑活动功能归属于心,当热病(不论伤寒、温病)极期,发热不退,营阴内耗,正虚邪陷,热入营血,邪犯厥少,除高热不退,口乾舌焦,尿少色赤以外,热伤心神,神无所主,神志昏瞀,热盛生风,风淫四末,四肢抽搐,甚者肢体僵直,角弓反张,归入痉厥范畴。瞀瘛症状多见于外感热病的极期。一般来说,温病初期,叶氏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邪在上焦肺卫,不致于出现发热与瞀瘛并见的危重症状。亦有例外者,如高年营阴久虚,婴幼稚阴未充,或因所感邪热特甚,以致发病未几,随即内传,陷入心包,热扰心神,风因热起,此为逆传心包之证,属于热病之反常传变,证见高热、神昏,幼儿与年老体弱者也可出现四肢抽搐。邪陷营血与逆传心胞均属重证,症状有所类同,其病程的长短与营阴耗伤的程度具有明显的区别,治疗时,在祛邪与扶正的药物的应用上,孰主孰次,孰轻孰重,迥然不同。热病发展至热入心包或邪陷厥少的时候,热势已炽,热之极便是火,因此曰:“皆属于火”,这也符合五气俱从火化的道理。
  九、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本节症状有“禁”、“鼓”、“慄”、“如丧神守”,病因是“火”。禁与噤通,失语,不出声也;鼓者鼓颔,战齿也;慄为身体抖动,即寒战;如丧神守,即神不守舍,轻度的精神失常。一般的风热外感与伤寒、温病初起,其邪在卫表,不致出现上述严重见症,当外感热病发病多日,高热不退,邪热炽盛,一则里热难以外达,阳郁不伸,出现真热假寒,寒战、战齿之假象,若兼见四肢厥冷,即为热深厥深,二则热伤心神,表现为失语及神不守舍。这样的证候在伤寒阳明证与温病气分证中亦可出现,属于表邪传里,里热炽盛的外感热病的剧期。不尔,势将入营劫液,直至耗血动血,昏昧狂乱,种种危象相继迭现。本条的症状除了寒战、战齿、失语、神不守舍以外,应当与上条一样具有发热症状,在原文中没有提及,属于省略。诸热瞀瘛与诸禁鼓慄,如丧神守二条的共同症状都是发热、神昏(失语),前者伴有抽搐,后者兼见寒战、战齿,病因都是火邪,症状的差异,尤其后者出现了寒战、战齿的假象,只有通过病机分析,才能不为假象所惑,避免诊断与治疗失误,这正是“病机十九条”所体现的强调辨证的核心思想,显示了中医学的客观与科学。
  十、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本节症状“痉”、“项强”,病因为“湿”。痉为肢体强直,项强是颈项强直不能转侧,二者性质相同,惟有程度上的区别,以上症状由湿邪所引发。对于本节原文,先贤颇有争议。姑且存而不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34 发表于: 2012-08-15
十一、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本条涉及症状为“逆”、“冲上”,病因是“火”。逆为上逆,应降而反升为之逆,冲上即逆上,要注意这个冲字,它含有突然与相对严重的意思,与中风证的中字相近,冲上者,突然而较剧的逆上也。临床中突然出现而相对较重的逆上症状如外风引动内风,风气上逆,升而不降的中风;外感风热,挟痰迫肺,肺气上逆的咳喘,暑热犯胃,胃气逆上之呕吐等。火性炎上,暴病多实,李士材曰:“阳邪急速,其病必暴。”以上病证发病骤急,证情相对较重,属热属实者居多,热之极谓之火,故曰“皆属于火”。治疗方法,亦以清热、泻实、降逆为法。
  十二、诸腹胀大,皆属于热
  本条症状“腹胀腹大”,病因为“热”。腹胀又兼腹大者,其证为臌,即现代医学的腹水征。按河间解释,“阳热气盛,则肿胀也。”李中梓曰:“大抵阳证必热,热者多实。”可见本条中“皆属于热”的热字不能单从字面去解释,它含有阳证、实证与热证的意思,但毕竟热证与实证、阳证不同,因此把它作阳证与热证解释也许更为恰当。不论气臌、水臌、血臌、虫蛊,多属于有余之阳证与实证,有表现为热证的,也有表现为寒证的。临床中治臌胀,如柴胡疏肝加吞苏合香丸治气臌,实脾饮、附子理中合五苓、已椒苈黄合四苓等治水臌,调营饮加减治血臌,以及十枣汤、舟车丸之攻逐等,用药有温有凉、有峻有缓,以消实积除胀满为其共同功用。
  十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本节症状是“躁”、“狂越”,病因为“火”。躁与狂越均由心神失治所至。躁者自觉烦躁不安,神志不昧,其证尚浅;狂越者,昏狂无制,或登高而歌,或弃衣而走,病已危笃。躁与狂越皆系热扰心神,神明失治所致。临床中常见外感热病出现躁狂越症状者,躁证多见于气分无形热盛与阳明实热证中,为热扰心神之轻者,表现为神情烦躁,躁动不安,有时谵语而问之能答,应用辛凉重剂以清热,或投通腑泻实以泄热,热清则神安,自然告愈。狂者多见于邪陷厥少之候,热伤营阴,邪热炽盛,内陷心包,神明被扰,神识昏昧,胡言谵语,甚者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或伴肢痉项强,治用清营汤加吞安宫牛黄丸之类,以挽危急。此为热扰心神之极者,故曰“皆属于火”。
  十四、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本节症状“暴”、“强直”,病因为“风”。暴,形容发病之突然与病势之危重;强直,即颈项强直,四肢僵硬,角弓反张。对于四肢强直,角弓反张症状,在《金匮》称为痉证,分刚痉与柔痉,刚痉由外风所致,柔痉系内风引发,刚痉属外感,柔痉为内伤,外感之痉,起病急骤,内伤之痉,发展稍缓,但证情同样严重,而且具备风的特征。本条证候起病骤急,当属外感所致,由外邪袭伤而骤发强直症状者如小儿脐风(破伤风),亦包括热病邪犯营血,病入厥少之热极生风而致的痉搐者。“风性动”、“风者善行而速变”,正由于本证发病骤急、病情进展迅速、症状变化多端,具有动的特征,因此曰“皆属于风。”但脐风伤于外风袭入,热病中出现之强直症状为热极生风所引发,属于内风范畴,二者治法迥异,不可同日而语。
  十五、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本节所述症状是,在人体的某个部位,以手鼓之有声,声如鼓音,病因为热。人体各部以手鼓之有声者,唯有胸腹。中医在诊断臌胀证时也采用以手扣腹的诊法,听其声音,响亮如鼓声者为无形气滞,属气臌,音低而沉闷者乃有形邪积,为水臌、血臌、蛊臌之类。本节症状为扣之有声,声如鼓音,系中空无物之特征,常见于气臌。气臌由肝失疏泄,气滞失运,结于腹中,引起腹胀,甚者腹大,病邪为郁结之气,其证为实但未必属热,治疗方药如柴胡疏肝合沉香苏合丸,药性偏于辛温,符合“藏寒生胀满”之经旨,故“皆属于热”的热字,也不宜纯作热邪、热证解释,姑且存而不论。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35 发表于: 2012-08-15
十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本文提到的症状有“胕肿”、“疼酸”、“惊骇”,病因为“火”。张景岳《类经》把胕肿解释为浮肿,似乎不妥。《医经精义》把胕肿改为跗肿,跗者足跗,即足背浮肿,比较合适。临床中出现足部浮肿,伴有酸痛,同时因此而出现惊骇不安之状者,如丹毒(急性淋巴管炎),热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等,这些证候除了足部局部肿痛以外,往往兼有患处皮肤焮红,抚之灼热,由于疼痛烈剧,怕按怕碰,往往会出现惊骇不安之状。上述证候,属于阳证、实证,且为热之甚者,热之极便是火,故曰“皆属于火。”本节原文也不能死读,不能被胕(跗)字印定眼目,要举一反三,不论肢体任何部位出现上述症状者,同样符合“皆属于火”的病机特点,治则亦基本类同。
  十七、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本节症状有“转”、“反戾”与“水液浑浊”,病因为“热”。转为扭转,反为角弓反张,戾为曲,即曲身,水液指小便。凡出现肢体扭曲,角弓反张而尿黄混浊者,由热邪所引发。在病机十九条中论述肢体扭曲、四肢强直、角弓反张症状者,有“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与本条“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涉及的病因有湿、风、热三种。湿为阴邪,热为阳邪,风为百病之长,三者的属性不同而引发的症状相同,因此本节原文中水液浑浊的现象,是反映热邪致病的症状特点之一,也是与由风湿二邪致病相区别的辨证要点之一。由此可见病机十九条十分强调辨证的重要,必须根据细微的症状变化,通过辨证,才能进行正确的病机分析,进而确立恰当的治则方药,获取疗效。有人把水液浑浊作为一个并列的症状进行诠释,似乎欠妥。
  十八、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本节无具体症状,只指出“水液澄澈清冷”,病因为“寒”。水液,泛指人体所有的排泄物,澄澈清冷即透明稀薄,与上条水液浑浊之稠厚浓浊相对照,作为鉴别证候之寒热虚实的辨证方法。例如:痰热咳嗽者痰稠厚,风寒咳嗽者痰稀白;痈毒的脓液稠黄,阴疽的脓液清稀;经血色淡而稀多虚寒,稠厚色深为实热;腹泻之大便清稀多水为虚寒,稠厚恶臭属实热;外感鼻塞涕出稠厚者属风热,涕出清稀者多风寒;小便量多清澈为寒,量少混黄属热;带下清稀如水为虚寒,浓稠色黄为实热;呕吐物完谷不化为寒,腐浊酸臭属热等,都是临证时常用的辨证依据。寒热虚实之阴阳有别,治则方药亦迥然不同,本条所指并非一个特定的证候,而是一种辨证的方法,病机十九条体现了辨证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十九、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本条症状有“呕”、“吐酸”、“暴注下迫”,病因为“热”。呕是呕吐;吐酸即呕酸,或曰泛酸;暴者形容起病急重;注,“一泻如注,”形容泻势之甚;暴注即严重的急性腹泻;下迫,肛门的窘迫症状,如里急后重。急性腹泻,一泻如注,伴有里急后重,以及呕吐,泛酸者,属于实热证,如急性胃炎、急性肠炎之类。胃统六腑,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今热邪与宿食互结,壅积在胃,胃气不降而反上逆,遂致呕吐,吐酸。热壅肠道,小肠不能受承,大肠无以化物,传导失其常度而腹泻,暴注下迫。凡此皆为实热之证,故曰皆属于热。如三黄泻心汤,既治胃家实热之呕吐、泛酸,亦可通因通用治疗实热腹泻。
  我们学习“病机十九条”,应结合《内经》本身的有关内容相互印证,参考后世诸贤的有关注述加深理解,更要注意连系临床实例深入思考,想想原文的内容是否切合临床,是否能应用于临床,在临床中如何应用,这样才能增加收获,提高理论与学术水平,达到学有所本、论有所据、法有所依,临床工作时视野开扩、思路活跃、辨证精细、治法多样、处方简约、用药灵动,疗效不断提高。最后补充一点,在十九条病机中,每条所涉及的症状多少不一,其间或由病因所联系,或因辨证所需要,把几个症状联系成一组,一般来说不要把它割裂成为一个个单独的证候或症状去理解,以免有失偏颇。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36 发表于: 2012-08-15
山东方志老师讲: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之一

时间:2011年01月30 星期日 农历腊月廿七
地点:育心累积大易教育QQ群(37927788)
主讲:义师山东方志
整理:深圳桐桐妈
今天我就内经的病机十九条以及临床应用和大家总结分享下,可能比较枯燥些,还请多包涵、指导。

2.今天我着重分享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和临床应用。

1)首先看什么是病机十九条:

病机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散见于《灵枢》《素问》诸篇中。

《素问至真要大论》集中谈了病机其十九条,故称病机十九条。

张景岳说:“机者、要也、变也,病机所由出也。”由此可知,病机不是单纯的病理,而是包括病因,病位,病理,辩证四个方面。

下面我们将病机十九条分五脏,上下,部位,六淫等方面来谈。

由于时间有限,今天只能和大家分享其中病机十九条之一,余下的内容今后逐渐分享完毕。

病机十九条六淫中没有燥,以后刘河间做了补充,提出“诸涩枯凅,干劲邹揭,皆属于燥”也附带说下。

先列举下病机十九条的内容:

(一)五脏

1.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3.  诸气膹(fèn)郁,皆属于肺

4.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5.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二)部位

6.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7.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三)六淫



8.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9.  诸腹胀大,皆属于热

10.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11.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12.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瞀: mào,指视物模糊昏花。瘛:chì,指手指筋脉拘急抽搐。多由于火热上扰心神,引动肝风所致。)

13.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14.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15.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16.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17.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18.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19.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附:诸涩枯凅,干劲皱揭,皆属于燥

2)怎样学习理解病机十九条

病机十九条是两千多年前的文化遗产,文字艰深难懂。

首先我们要正确理解“诸”“皆”的含义。我们不能简单的从字面上认为“诸”就是“都,全”的意思;"皆"就是“一般的”意思。

试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为例。“风掉眩”属肝着多,亦有不属于肝者。

    故病机十九条说:“审查病机,无失气宜。”临证时,应不离手病机。即勿忘病机十九条,亦勿拘于病机十九条。其次要以整体观点理解病机十九条。十九条中,有属于五脏者,有属于火者,有属于热着等等。

但人体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上下内外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如十九条说:“诸气膹(fèn)郁,皆属于肺”;但内经中又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又如“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两条,都与湿有关。但表现症状有所不同。这里暂不展开论述。

另外要与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结合起来,理解分析十九条。疾病有虚实表里不同,病变在卫气营血之差异。辩证得当,才可治疗有方。

病机十九条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这里可谓是学习十九条的纲领。

所谓“求,责”就是研究,分析,探讨的意思。也就是说,对疾病要分析矛盾,抓住本质,在此举一个例子:

一青年男性,舌面溃疡一个多月。经用抗生素,消炎治疗无效。证见舌侧舌尖溃疡疼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洪数,诊为心火上炎。(舌面溃疡)投以导赤散加味,三剂而愈。

另一例青年女性,舌面溃疡四年多,久治不愈。某医院认为与先天有关。证见舌面有多处溃疡,舌中舌边,裂纹很深,花斑苔,舌体胖大,舌疼痛,发胀,脉数弱,诊断为气阴两虚(舌面溃疡),方用:养心汤合补心丹加减,服药五剂,舌即不疼不胀,裂纹消失。

虽同属舌面溃疡,辩证不同,治疗亦异。若一概把西医的“炎”看做中医的两“火”相加,是得不到预想结果的。

下面分享五脏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张景岳说:“掉,摇也。眩,昏乱眩运也”。掉,就是震颤,摇动;眩,就是目眩;晕,是头晕,但是眩晕常并见。

因风引起掉摇,眩晕的病多属于肝。风是病因,掉眩是症状。病机在肝。风善行而数变,为肝之木化,故掉眩属于肝。但肝风有内外,证候有虚实。风气通于肝,外风亦可引起掉眩。外感头疼头晕的也不少。

至外风亦用肝药(当然重点不从肝论治),风药一般入肝,也有个别风药不入肝。薄荷有疏肝作用,防风,羌活,独活都入肝。

内风主要见证是抽搐,头目眩晕,或肢体震颤等。常由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清窍,或高热不解,耗伤津液,而致筋脉失养等所引起。因肝主筋,故与肝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常称“肝风”。

肝风多由肝火和肝阳转化而来。由肝火转化的多为实证;由肝阳转化的多为虚症。肝火,肝阳,肝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肝火,即五志之火。“气有余便是火”肝属木,怒气伤肝,情志不遂,木郁化火,属内经上说的“壮火”

肝阳,可由肝火日久热扬浮越于上所致。

阳性向上向外,故可出现头晕胀疼,两目干涩,口舌干燥等上部症状。临床所见高血压初期,血压不稳定,常属肝火为病,治宜:平肝潜阳,方用羚羊钩藤汤。

高血压中期,多表现肝阳上亢,治宜滋阴,佐以潜阳熄风,方用地黄丸加味。

肝风,是肝火和肝阳的进一步发展,既有头眩晕胀痛等,又有震颤,掉摇症状。这是阳亢进一步发展,筋脉失养的结果。

肝火,肝阳,肝风三者即可单独出现,也可合并出现。但以合并出现为多,临床辨证应注意。

在温热病中热极生风,风火相煽,两阳合邪,耗液伤筋,阴亏至极,筋脉失养,也会出现拘急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等症状:治宜清热熄风,方用羚羊钩藤汤。若病情危笃,肝肾之阴,耗伤太甚,则应该使用大小定风珠,三甲复脉汤等,挽回濒危之势。

肝血虚衰,血不养肝,亦可出现头目眩晕,或突然手足抽搐等症交血虚生风。如产后大出血,治宜养血熄风,方用四物汤加减。

眩晕一般属于肝的病症,但不属于肝的也不少。

有属痰者,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并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

有属虚者,张景岳说:“余则曰,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

痰湿中阻,升清降浊作用失常,不能维持正常的“清阳出上窍,浊阴走下窍”的状态,痰湿上扰清窍,清阳之气不得舒展,故可出现眩晕等症状。

高血压病例,一女,50岁,发现高血压二年,某医院诊断为高血压Ⅱ期。证见体胖,眩晕甚,不能活动,手发麻,夜尿多,恶心,口粘腻,脉弦滑。血压:210/130mmHg,诊断为眩晕(痰湿壅盛)。治以:化湿消痰,兼以潜阳。方用:十味温胆汤加减,服六剂后,头晕大减,已能活动,舌苔退,血压:170/100mmHg。嘱其继服药,巩固疗效。

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赖五脏、六腑之精以濡养。如果肾精亏损,生髓不充,不能上荣于脑,髓海不足,则发生头晕。正如《灵枢海论篇》说:“髓海不充,则旋转耳鸣”。

另外,气血亏虚而致清阳不展,脑失所养,亦可发生头晕,治宜补养气血,方用归脾汤。

综上所述,可见掉眩的病因病机有多种,这些病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互相联系的,不可执一而论。

学习祖国医学经典,要有深厚宽广的文化功底,只有这样学习起来才会游刃有余。因此学习国学经典,尤其是学习《易经》等等诸多经典,是很有必要的。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37 发表于: 2012-08-15
解析《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
2010年05月06日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把类似症状进行归纳而作为审证求因的根据,从而达到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目的。对其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有助于临床水平的提高。


   作者:洪文旭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病机十九条”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该篇首先提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及“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论断,将古人长期与疾病斗争中观察所得的复杂症状,归纳为提纲挈领的十九条病机,作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至今重温起来仍有重要意义。

  “病机十九条”的基本内容

  五脏病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由风邪引起的肢体震颤、头晕目眩之证,都与肝脏有关。因肝为风木,主疏泄、藏血,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风病发生。风有虚实之分:虚则肝阴亏虚,头目失养而致头晕目眩,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手足颤动;实则肝郁化火,神魂失藏而致头痛目赤,热极生风,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抽搐。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凡由寒邪引起的形体拘急、关节屈伸不利之证,都与肾脏有关。因肾为水火之宅,寓藏元阴元阳,一旦阴阳失调,多会导致寒病发生。寒有内外之分:外则侵袭人体,营卫凝滞而致形体拘挛;内则命门火衰,筋骨失养而致关节屈伸不利。

  “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凡由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喘逆、胸部痞闷之证,都与肺脏有关。因肺主一身之气,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气病的发生。气有虚实之分:虚则肺失清肃,宣散无力而致咳嗽喘逆;实则寒邪袭肺,郁久化热而致胸部痞闷。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凡由湿邪引起的水湿停滞、浮肿胀满之证,都与脾脏有关。因脾主运化,一旦水湿停留,就会导致湿病的发生。湿有内外之分:外则寒邪困脾,水湿四溢而致肌肤浮肿;内则脾阳不足,痰饮聚腹而致中焦胀满。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凡由热邪引起的皮肤疮疡、红肿发痒之证,都与心脏有关。因心主火,火亢则血热,热邪与血相搏而致皮肤疮疡。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实热则局部痛重且胀,虚热则局部痒而不痛。

  上下病机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凡出现肢体枯痿、气喘发呕之证,都与上焦有关。痿分皮、肉、脉、筋、骨五种,分属五脏。此处当指肺热叶焦而致的肺痿,以及阳明脉虚血少、宗筋失养而致的肢体枯痿。喘有虚实之分:虚有肾阳虚衰,肾不纳气,实由邪壅于肺,失于宣肃,皆可致咳喘上气;呕由寒滞中焦,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或咳呕并作。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凡出现四肢厥冷、二便失常之证,都与下焦有关。厥指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轻则四肢发凉,重则昏不知人,有寒、热、煎、薄、大厥之别;固指小便不通或大便秘结;泄则小便失禁或大便泄泻。尽管病因有多种,但均与下焦关系密切。

  六淫病机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本篇属火者多达5条。凡出现神志昏蒙、抽搐痉挛,口噤鼓颔、战慄失神,气逆咳喘、呕吐上冲,烦躁狂妄、精神失常,下肢浮肿、疼酸惊惕之证,都与火邪有关。由于邪热亢盛,逆传心包,扰乱神明而致神昏;肝血不足,筋脉失濡而致抽搐;邪热内扰,心神不宁而致口噤战慄;热灼肺金,肺失肃降而致咳喘上逆;肝火横逆,胃气上逆而致呕吐上冲;热扰神明,痰火蒙窍而致烦躁狂妄;热入血分,络脉不通而致肢肿疼酸等。虽表现症状较多,但皆由热邪化火所致,故有“火为热之极”之说。

  “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属热邪次之,共有4条。凡出现腹部胀满、大而拒按,胀满如鼓、肠鸣有声,转筋反张、小便浑浊,呕吐泛酸、急泄下坠之证,都与热邪有关。由于脾胃损伤,肝气横逆而致腹胀且大;湿热壅滞,气机不畅而致腹胀如鼓,肠鸣辘辘;邪热炽盛,筋脉失养而致转筋反张,热灼阴液而致尿液浑浊;肝气犯胃,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泛酸,湿热下注而致急泄下坠等。总之热邪之病大多急重,属于实证,当予明辨。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凡出现痉证项强、角弓反张之证,都与湿邪有关。因湿为阴邪,侵袭人体,阳气被遏,四肢失温而致痉证发生。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凡突然发生筋脉挛急、项背强直之证,都与风邪有关。因风性善动,亦有内外之风,此处当指内风。由于肝肾阴虚,筋脉失养,里热炽盛,引动肝风而致项背强直发生。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凡人体内排出的水液,如涕泪、唾液、呕吐物、小便、稀溏便等,呈现清稀透明、淡白冷凉之象,都与寒邪有关。因寒性凝滞,易伤阳气而生清冷收缩,亦有内外之分,此处多指内寒。由于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致唾液较多,恶心呕吐,小便清冷,五更泄泻。也有外感寒邪而致喷嚏流泪,或寒疽而脓液清稀等。

  “病机十九条”的补充发展

  有人统计,《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原文仅176字,概括性很强,历代注家对其有所补充发展,古代如王冰、杨上善、马莳、张景岳、李中梓、张志聪、高世栻、汪昂等;近代如任应秋《病机临证分析》、秦伯未《内经知要浅解》均参考注释,归纳病机,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对其研究最为专注者当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可以说为病机理论的充实完备做出了很大贡献,特作以下简介。

  刘完素(1120年~1200年),字守真,金代河间府人,后人习称“刘河间”。他从25岁起开始研读《黄帝内经》,“日夜不辍,殆至六旬”。其学术贡献最突出的是对火热病机加以演绎发挥,形成“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病”的著名论点,这些研究均来源于《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因而后世有“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之说。他创立了河间学派,成为“寒凉派”的代表人物。他将散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及有关篇中内容,参考王冰注释,增加许多病症,将其补充为277字,并著成《素问玄机原病式》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两书,系统阐述了自己研究病机的医学思想,使病机理论和临证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刘完素在“五运主病”中,将肝、心、脾、肺、肾后加木、火、土、金、水;心火中加“疡”一字;肺金中加“病痿”二字。“六气为病”之风中加“支痛软戾,里急筋缩”;热中分别加“病喘……转筋……痈疽疮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窒鼽衄,血溢血泄,淋秘,身热恶寒……惊或悲笑,谵妄,衄衊血污”;湿中加“积饮痞隔中满,霍乱吐下,体重浮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火中分别加“暴喑暴昧,(躁)扰(狂越)……骂詈……气(逆冲上),嚏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目闰瘛,暴病暴死”;寒中加“(诸病)上下所出(水液)……癥瘕颓疝,坚痞腹满急痛,下利清白,食已不饥,吐利腥秽,屈伸不便,厥逆禁固”。而最重要的是补充燥邪“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使六淫致病更加完备。此条是说凡皮肤枯涩、皴裂甲错之证,都与燥邪有关。由于燥性干涩,易伤津液,且性清轻,易损肺脏,亦有内外之分:外为气候干燥,而致皮肤皴裂;内为阴液耗竭,精血枯涸,出现眼、口、鼻、舌、咽喉、皮肤、肺肾、胃肠等干涩枯热之象。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38 发表于: 2012-08-15
中医病机学说与《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  

郭霞珍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找对了病机,就拿到了治好疾病的钥匙。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对病机有精练的概括。《黄帝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载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这七条直接与五脏相关,指出振颤动摇,头晕目眩的病症多数与肝相关;多数寒病收敛牵引的病症与肾相关;满闷不畅的与肺相关;湿气水肿胀满的与脾相关,疼痛瘙痒疮疡的与心相关。其余十二条如“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虽然十九条病机所概括的并不全面,但确为病机归纳作出了范例。即使到今天,有些疑难病无从下手时,想起“病机十九条”,往往会茅塞顿开。

  此外,病机学说还注意到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规律,比如,由于患者的体质不同,同时感冒风寒,病变有别,体质强壮阳热盛的会以发热为主,治疗要辛凉清热解表,体内阴寒盛的会以恶寒为主,治疗要辛温散寒解表。

  病机学说还立足于整体观来认识疾病。例如肝火上炎可出现头痛、目赤肿痛,头痛与目赤肿痛似乎各不相关,但是根据脏腑、经络表里相关的理论,肝开窍于目,肝经到头顶,火邪上炎,肝胆火沿肝经上头目,这样把这些症状同肝胆联系起来,在治疗上可从清肝胆热着手。临床上治疗小儿急性结膜炎的小儿明目丸,可以治由于肝经风热盛导致的两目红肿,痛痒不安,二便不利症状的急性结膜炎。其中白菊花具平肝的作用,有明目的功效,日常轻微的结膜充血可用白菊花泡水代茶饮。治疗白内障用拨云退翳丸、明目地黄丸也都是与中医病机理论相关联的。再如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当牙齿出现松动时,尤其是中老年,可用补肾为主的七宝美髯丸。所以中医病机学认为,凡是疾病都是局部和全身的综合表现。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系主任郭霞珍


级别: 管理员
只看该作者 439 发表于: 2012-08-15
病机十九条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前人把疾病某些类同的症候,归纳于某一病因或某一肺的范围内,作为辨证求因依据,列为十九条,其中属于六淫的十三条,属于五脏的六条。掌握这些病机,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症状起有执简驭繁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种粗略的分类归纳,临证必须联系具体病情,全面分析,才能切合实际。病机十九条是: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意指一般的内风疾患,出现头目昏花,肢体动摇等症状,多用肝的病变。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意指一般的阴寒内盛,出现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兼见面色晄白,形寒肢冷,小便清等),多属肾的病变。

  (3)诸气膹郁,皆属於肺。意指一般因上焦气机不利而出现呼吸迫促,胸部痞塞的症状,多属肺的病变。

  (4)诸湿肿满,皆属於脾。意指一般水湿潴留而出现浮肿胀满的症状,多属脾的病变。

  (5)诸热“瞀瘛”,皆属於火。意指一般热病出现神志昏迷,抽搐症状,多属火证。

  (6)诸痛痒疮,皆属於心。意指一般皮肤疮疡,出现焮热疼痛瘙痒的症状,多属心火炽盛,血分有热所致。

  (7)诸厥“固泄”,皆属於下。意指一般的厥逆、便秘,泄泻等症候,多用下焦的病变。

  (8)诸痿喘呕,皆属於上。意指一般的痿症、气喘、呕吐等症候,多属上部肺胃的病变。

  (9)诸痉鼓栗,如丧神守,皆属於火。意指一般热病出现口噤、寒战鼓栗,神志失常等,多属火证。

  (10)诸痉项强,皆属於湿。意指一般身体强直或颈项强硬,转动障碍,多属湿证(湿浊伤於筋脉肌膜)。

  (11)诸腹胀大,皆属於热。意指一般腹部坚硬胀满(兼见便秘、尿涩、烦热、口苦等),多属热证。

  (12)诸逆冲上,皆属於火。意指一般气逆上冲,如连声响亮的呃逆、喷射状呕吐等,多属火证。

  (13)诸躁狂越,皆属於火。意指一般出现烦躁发狂,举动失常的症状,多属火证。

  (14)诸暴强直,皆属於风。意指一般突然出现筋脉强直拘挛的症状,多属风证。

  (15)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於热。意指一般出现腹胀肠鸣,叩之有鼓音,多属於热。

  (16)诸病“跗肿”,疼酸惊骇,皆属於火。意指一般出现下肢足背浮肿而有酸疼的感觉,又见心神不安,惊骇的症状,多属火证。

  (17)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於热。意指一般的抽筋、角弓反张,肢体强直而小便混浊的,多居热证。

  (18)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於寒。意指一般体内排出的水液,如果是淡薄透明而又寒冷的,多属寒证。

  (19)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於热。意指一般呕吐物有酸臭腐味或较急的喷射状腹泻而有里急后重感觉的,多属热证。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