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米字母
婆罗米字母用以书写印度大陆和东南亚地方语言的书写系统。长久以来,西方都是透过其罗马化音译去研究梵文以及其他印度文字。自英国的东方学者威廉·琼斯爵士之后,不同的印度文字音译方案亦随之推出。以下为不同方案的比较:[10]
ISO 15919(200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音译方案。这套方案以发音区别符号去标示大量的婆罗米子音及元音。详情请参阅:Transliteration of Indic scripts: how to use ISO 15919。而天城文独有的部份在学术标准上也被同化。国际梵文音译字母及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标准 [11]
哈佛-京都转写:使用大楷、小楷及双字母以避免使用发音区别符号,及限制使用范围至7位元的美国信息互换标准代码(ASCII)标准。
印度语言音译:由Avinash Chopde发明的一套7位元ASCII标准的音译方案,常见于Usenet网络。
HTML用梵文音译字母:源自阿根廷,同样兼容7位元的ASCII标准。[12]
印度文字信息互换代码方案(1988年)
加尔各答国家图书馆罗马化 例子: 1 ISO 15919 “ISO 15919 转换
天城文和有关的
婆罗米系文字为拉丁字符”是2001年确立的把印度文字转写为拉丁字母的国际标准。它使用
变音符号来把更大字符集的婆罗米文字辅音和元音映射到拉丁文上。
同 IAST 的比较 本表列出在 ISO 15919 和用于
天城文转写的 IAST 之间的区别。
2 IAST
IAST是
国际梵语转写字母的英语名称(
International
Alphabet of
Sanskrit
Transliteration)的缩写,是学术上对于
梵语转写的标准,亦变成了一般出版界,如书籍及杂志的非业界标准,而随着
Unicode字型的普及,它在电子文本的使用亦因此而相应地增加。这项标准是于1912
年在
雅典举行的
东方学会议上订立的,而它又基于了1894年在
日内瓦举行的东方学会议制定的标准
[1]。
IAST是罗马化梵语和
巴利语的最流行的方案,它允许无损的
天城文转写(和其他的
印度文字比如
克什米尔语的传统文字
夏拉达文的转写),而且不只是
梵语的
音素,还允许本质上的语音标注(比如 Visarga
ḥ 是词尾的
r 和
s 的
同位异音)。
IAST 符号清单和约定 注意:与只用
ASCII码的罗马化如
ITRANS 或
Harvard-Kyoto 不同,使用变音符号的 IAST 允许专有名字的首字母大写。永不出现在词首的字母如 Ṇ Ṅ Ñ Ṝ 的大写只在
Pāṇini的文法中有用,这里有把 IT 声音排版为大写字母的约定(参见
Aṣṭādhyā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