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49阅读
  • 15回复

Roydxy:听清经验谈

级别: 侠客
以下是本人近段学习ADSE的经验总结,贴出来,供大家参考。

特别声明: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上次发这份帖子时,正着急加固“听清”成果,所以没有贴出全文,这次我已经把全文贴到下面了,可以先读一下,觉得好的话可以下载,不然就看一下得了。

9楼我提供了《超右脑学习法》的下载。
[ 此贴被roydxy在2005-11-10 10:21重新编辑 ]
附件: Roydxy听清经验谈.rar (13 K) 下载次数:170
鸟鸣有音,焉无意乎?
级别: 新手上路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5-10-31
谢谢Roydxy。受到了启发。
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ydj
级别: 荣誉会员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5-10-31
谢谢!
级别: 新手上路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5-10-31
好贴!!
现在voa常速可以听清,但电影说什么也听不清。。。。。。郁闷!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5-11-09
1、听清的不同层次
1)真正听清:在集中精力听音的时候,对于英语这种语言能完全分辨清楚,包括不同的人的语音、不同的口音、不同的语速、不同的语调等均能分辨清楚,如果要进行听写的话,不存在将英文连写(连读、略读等除外)的情况。
完成这一目标的方法:压码跟读正常速度的语音、抄写
建议选择的语音材料:教材语音
2)深层听清:达到深层听清之后,无需特别的注意就能将英语来听清了。这时最明显的一个感觉就是一面听着英语,一边想着心事,两不相干,各行其是。想得高兴了,就想,胡思乱想;听到好听的了,就听,照样能听到、听清。也就是说,英语对于自己的大脑不再是什么外语,而是成了一门新的语言,比如说,相当于皇宫里“贵人”的地位。
完成这一目标的方法:泛听与精听相结合、同声跟读正常速度的语音、抄写
建议选择的语音材料:广播语音、电影语音(需精选)
3)自然听清:首先声明本人还没有达到这个阶段,还在不断努力中。但对于这个阶段有个很好的检验就是在没有词汇量限制的情况下,能一次听懂电影。也可以说,这种境界可以在完成第四阶段之后再进行强化。
之所以不揣冒昧,先作论定。比如我听惯了voa常速之后,再听慢速,那真是字字入耳;后来尝试了快速听音之后,常速英语就变成了“慢速英语”,也是字字入耳了。以前听到年份、数字等,常常要特别地停下来,反复压码二、三次后才能明白,直到后来努力之下,变成了压码一次就能听懂。直到今天(10.30),尝试了快速听音之后,不需压码就能听懂了,因为我感觉广播员有意在强调一样,我已经听明白了,他还没有说完。也就是说,自然听清是母语级的听清水平,对于含糊的、快速的语音材料能完全性地捕捉住,不错过任何信息。
完成这一目标的方法:快速听音、尽量跟读
建议选择的语音材料:教材语音、广播语音
[ 此贴被roydxy在2005-11-10 10:35重新编辑 ]
鸟鸣有音,焉无意乎?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5-11-10
2、语音材料的分类与选择。
1)教材语音:这种语音材料的特点是先有“脚本”再有语音,而且一般情况下,因为朗读的人知道听这套语音的多半会是外国人,所以,发音一般相当标准、清晰,甚至包括连读、略读等等也做得相当到位。
这种语音材料因为经过反复推敲,所以在语法、词汇等方面基本上是无懈可击,初学者尽可以放心、大胆地进行学习。只要学习到位,学到的就是标准的英语。
分类:书面语、书面化口语
举例:学校用书、ADSE推荐语音、VOA Special English、Hello America、America Album。
2)广播语音:广播语音也有脚本,但一般是先进行采访,然后再整理后得到的语音。这种语音材料一般情况下不是专门针对外国人来进行的,所以,语速快而自然,跟日常交际用语基本类似。
看这种语音材料的脚本会发现,发言人可能会存在一些语法上的漏洞、缺失,这些被缺失的部分,在脚本上就被补足了。但因为其特定的语境,听音的人一般不会产生歧义。
广播英语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朗读人一般是专业的播音员,这种人的语音素质特别优秀,声音或清亮、或圆浑、或柔美、或轻快,总之,听这种人说话,是一种享受。
分类:书面语、书面语式口语
举例:VOA常速、BBC
3)电影语音:电影当然也有脚本,但这种脚本完全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这种人物的,而不是为了让人听清楚的,所以,对于没有机会出国去实地体验外语语境的人来说,电影语音可以被近似地认为是口语。
口语的特点是说话是由当时的情况、人物的情绪、思想、意图等紧密相连,所以,说的话不仅快而模糊,重要的还有相当多的省略,不符合语法,有着大量特定的句式、约定的特别表达方式。还有就是,因为有着相当多的肢体语言、影像帮助人们理解当时的意义,所以,语言只是一个很其次的方式了。
这种语音材料不适合用于当作学习材料。ADSE的方法里,把它放在了Stage4,也就是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英语思维”之后再来学习,这种语音材料仅让人能熟悉英语,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罢了。
选用这类语音材料,应该选谈话较多,而打斗、波澜壮阔的场面等等主要给人以视觉冲击的场面很少或没有的带电影脚本资料(如Crazy English会提供一些大片的语音磁带),仅可以拿来作为泛听的资料(我本人最喜欢的是Kramer vs. Kramer)。这种语音材料的缺点是没有人更正它里面的语法错误,对于初学者,不小心就会有误导的作用。优点是其故事性强,能更深地激发自己的深层次感动,有利于实现听清的第二个层次:深层次听清。
达到我说的“自然听清”的阶段,就连电影语音也能听个清楚了,缺少的只是词汇量的支持而已。
[ 此贴被roydxy在2005-11-10 10:03重新编辑 ]
鸟鸣有音,焉无意乎?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5-11-10
以下是举例说明我是如何实现“深层听清”

先从一篇电视剧观后感开始,请诸位耐心阅读。
今年春天,中央一台上映《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我们一家三口都很喜欢看,一集不落地看了个够。

这个故事说的是德国法西斯侵略苏联的时候,发生在一个会让站里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瓦斯科夫中尉和五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其中,有一个姑娘来自森林里,大概就相当于我们中国的深山里的人家吧,叫里莎。里莎身材高大、健康活泼,她从小跟父亲长大,没读过多少书,其淳朴程度当然是可想而知。
女伴们跟她开玩笑,问她:

里莎,你认识几个男人?
里莎说,三个。
包括瓦斯科夫中尉?
是的。
包括你父亲?
是的。
那还有谁?


里莎不说,她坚守着自己心底的秘密。就有知情的女伴出卖她了,还有那个诗人!(从片中来看,诗人似乎比我们常说的英雄更有魅力,更讨女孩子喜欢)里莎就羞红了脸了,就低下了头。但是她的心里却使劲儿地否定掉这个论断:不,我爱的是瓦斯科夫中尉,村子里唯一的年轻男人,哼,我比你们任何人都更爱他,全心地爱他。想着想着,不由地又偷笑起来,让女伴们更加哄然:是吧?美了吧?哈……
瓦斯科夫中尉对里莎也情有独钟,跟里莎说过知心话:里莎,这些女兵真难管,她们有知识,都是大学生!只有我们,读得书少。说完两个人都感到很自在,瓦斯科夫甚至主动地说:我给你唱首歌,是我们家乡的歌。


里莎里莎,
里莎维达,
你为什么不理我?



唱得多么难听呵,要是让别的姑娘听到了,还不把大牙都给笑掉了。可是里莎是不笑的,她听得美滋滋的。瓦斯科夫也很高兴,对于这个姑娘,他发自内心地心疼她,把她当作自己的妹妹、女儿,爱护着她。

丽达(另一位女主角)探望儿子回来后,无意中发现了前来搞破坏的德国特务。这个消息究竟是不是确切的,谁也说不清楚,所以上级指示瓦斯科夫带着五个女兵前去侦察。
结果出乎意料,他们六个人居然遭遇了十多个敌人。这些人都是特种兵,杀伤力极强的。那时又没有通讯设备,所以,瓦斯科夫派出了里莎回去求援。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就想起了序幕里的里莎沉入沼泽的场面,就说,单派这个死心眼的里莎去,换成丽达,热妮娅,或是让嘉尔卡跟索妮亚两个人一块去,都比让里莎一个人去好。但是,里莎身材高、跑得快,每一次传话,都是她去的,这次当然也习惯成自然了。

这个“会让站”也处于森林的边缘上,穿过森林,再过一个沼泽地之后,会有一条路通往一座铁路桥。这一批德国特务的任务就是炸毁这座铁路桥,而瓦斯科夫他们的任务则是保护这座铁路桥。
德国特务在迅速地前进,所以,瓦斯科夫他们不能全部回去,必须想办法阻止他们。而从他们发现敌人的这个地方回到村子(会让站)里,必须得通过一个沼泽。
已经到了春天,沼泽里的冰全都融化了,水温渐渐暖了起来,青蛙、野鸭子时不时地叫着,相互地应和着。水汽蒸腾起来,一团又一团的雾气如同落入凡尘的白云,形成着又消散着。
整个沼泽地只有一条可以勉强通过的小路,当瓦斯科夫带着姑娘们走过这片沼泽之后,特意把他们拿的用来探路的大树枝插在了林子边的一块空地上,他说:这就是我们回家的标志!姑娘们都笑着,她们都不当一回事。她们尊敬他,却都觉得他必须首先得娇惯她们,她们是女人,而他,是唯一的年轻男人。
里莎临走时,瓦斯科夫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找到我们插下的树枝,一定要,只有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才能走回村子,才能不被淹没。
热妮娅吓唬胆小的嘉尔卡,要是掉进沼泽里淹死了,不是水怪,而是“泥怪”,浑身是泥、张牙舞爪,啊~~~~
可是里莎不怕,里莎里胆大的,从小在森林里长大,寂寞、独身一人,对她都不是什么威胁。
可就在她急匆匆地跑开之后,她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个插了六根树棍的地方了。森林里是很容易迷路的,就连她这个在森林里长大的姑娘也不例外。
她一下慌了,天渐渐黑了下来,而且,因为走得急,她没有吃午饭,饥饿、劳累、焦急,已经渐渐让她产生了幻觉。

故事发展到这里,终于交代了里莎的爱情。
长大了的、健康、红润的里莎,穿着白底子小碎花的睡裙,清晨早早起来,采了一大捧野菊花,快乐、羞涩、却又激情洋溢地跑到诗人的房间门口,初升的太阳照在她的身上,浑身毛茸茸的,如同一个新鲜的、生长健壮的水果、或是花朵、或是别的什么美好的东西。青春的光在她的身上闪着光亮,她看一眼诗人的房间,里面没有人,洒满阳光的书桌上有个空空的花瓶,她过去将花插进去。然后她跑出去,她知道诗人在哪里,她总是偷着去看他。父亲叫她,也不听,她就喜欢偷偷地看着诗人。
终于,里莎鼓足了勇气,收拾得干干净净,如同要上祭坛的圣女一般,在夜晚打开了诗人的房门。她无法忍受这难耐的青春的活力,而诗人,给予了女孩子太多的遐想。
诗人听到响声提起了头,他看到了这个鲜活得如同一只红苹果的姑娘,他稍停了一会儿,他说:里莎,天晚了,去睡吧。

天渐渐地亮了,筋疲力尽的里莎醒来了,她甚至于不能分辨出这个清晨究竟是她失望地从诗人的房间里出来后,在自己的阁楼里睡着后做了许多迷乱的梦的那个清晨,还是瓦斯科夫中尉交代了她任务后,自己……
想到瓦斯科夫,她一下子清醒过来。她从湿地上爬起来,浑身湿漉漉的,环顾周围,除去沼泽、轻雾、大树,再就是野鸭子时不时的叫声。
中尉,我找不到回家的路,我找不到回家的路呵!
“找不到路你就回去找瓦斯科夫呵!”我说,老婆和孩子正在深受感动,都不理睬我的评论,齐声令我闭嘴。
空中响起了瓦斯科夫的歌声:里莎里莎,里莎维达,你为什么不理我。
里莎跟着唱着,唱着,她哭了起来。她一定要完成瓦斯科夫中尉交给她的任务,他,他的任务,是不可违背的!
这个时候,里莎下定决心,她跑去折下一根树枝,照着来的时候瓦斯科夫教她们做的那样,试探着走下沼泽。开始时还算顺利,勉强走了几步,似乎就没有路了。里莎再次高声呼唤瓦斯科夫的名字,四处环顾,这一次,她居然看到了他们留下的那个路标:六根插在林边空地上的大树枝。里莎一阵狂喜,她大叫:我找到了,我找到了,我找到回家的路了。她立刻向那六根树枝飞奔过去,忘了她是在沼泽里,身子一滑,迅速沉没下去。
陷在沼泽里头,如果没有其他人来施救的话,想要逃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更何况里莎先是一阵挣扎,陷得更快了。
已经是过了春天,快到夏天的时候,沼泽里的冰早就化了,水温渐渐地暖起来,野鸭子在这里繁衍、生存,时不时“嘎嘎”地叫上两声,相互地应和着。
可这就这个宁静而美好的地方,我们的里莎正在沉没!
一个如同红苹果一般、青春、成熟、健壮的姑娘。
一个没有任何心计的,连书都读得很少的姑娘。
一个在阳光明媚的清晨捧了一大把野菊花的姑娘。
一个特别珍视友情、爱情的纯洁的姑娘。瓦斯科夫给她唱了一首那么难听的歌,她却牢牢地记着,记着……


说了这么多,终于到了正题了。我说的所谓“深层听清”就是你听到的外语忽然在某一个不可确定的瞬间,触到了你内心里最真切、最持久的一种感动。
前些日子,我听VOA的一段语音,讲的是美国人“赶大集(farmer’s market)”的事儿,开始听的时候也并没有什么感觉,后来,听过多次,并看着文本跟读多次后,发现有一个“采蘑菇的大姑娘”在那里卖蘑菇,当记者采访她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激动吧,竟然忘记了应该说“普通话”,用的是当地的方言。当我想到这里的时候,心里一下映像出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的那个里莎,又是一个里莎。这个“里莎”生活在美国的农村,她勤劳、诚实、满心幻想。但不管怎样,她的生活圈子是很小的,她所接触的人也仅限于很小、很小的一个范围。所以,当这个魅力无穷的VOA主持人来采访她的时候:

Have you picked some of this stuff yourself?
她激动极了,自豪地回答:Yeh, oh yeh。忘了应该说Yes, I did,会显得更加体面一些。主持人显然也很喜欢她的淳朴,就说:“Let me see your hand. Oh, they’re pretty nice”,这时的她显然更激动、更自豪,简直有点儿受宠的感觉了。



很难详尽地描述我把说话人的声音与我熟悉、印象极好的人物形象联系起来之后,这个听清的感觉会起什么样奇异的变化,但是有了这样的感觉之后,听清,的确不再是简单的一种经历,而是作为一种的英语,更加深刻的被我的内心所接受了。
要知道,我们成年之后,理论上讲是六岁之后,就会形成一个所谓的“音壁”。这时,语言已经统治了我们的思维、感觉。我们大脑里所有的高级思维活动都必须通过语言来进行解析。“音壁”形成之后,其他的语言都被作为一种“知识”,而不再“语言”来存在了。ADSE的第一个阶段正是试图突破“音壁”的。深层次的听清在完成第一阶段之后,随时都有可能实现,而且随着感动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这种“知识型语言”就会自然地还原为“语言”,所以,ADSE的最高境界是把“外语”学成“母语”,这不是一种胡乱的构思,是实实在在的。
[ 此贴被roydxy在2005-11-10 10:29重新编辑 ]
鸟鸣有音,焉无意乎?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5-11-10
说到这里,还有一点我必须说明,那就是,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真正听清”是一种很短暂的体验,就我来说,总共维持的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我是10.7晚临睡前听音时有了“听清”的感觉的。当时感觉就好像winamp上绳索式的音波表一样,大脑里有了一个很奇妙的英语语音接受机构,每当有一个新的口音、新的语速出现,都会出现一种“自动压码式”的体验,原来一连串模糊的声音立刻被解析成了英语语音,有清晰的音节(因为英语单词再多,音节毕竟也是有限的)。这种感觉实在太奇妙了,但到了第二天,再听音的时候,已经听清了,那种美妙的类似于“自动压码”的体验再也找寻不到了。
可笑吗?
第一次。
第一次永远只能有一次。
所以,听清这种事情是“一次听清,永远听清”的,但如果你不加以珍惜,很可能会丢失这项能力的。

对于听清的这种体验,不能太过于着急。事实上,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理解”的过程(超右脑学习法观点),单单的理解并不能成就什么。对于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也可以将它看作是一项工程,没有任何工程是吹一口气就能形成的,就算是copy电脑文件,不是也得有个等待的过程吗?
鸟鸣有音,焉无意乎?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5-11-10
在你培养自己的英语能力的过程中,你的大脑其实正在不停地工作着,你学习越该刻苦,这项工程进行得越快。按照超右脑里说的,你的神经末梢正在渐渐生长、连接。这个需要过程。事实上,用一个月的时间实现“听清”不算慢。用一年的时间完成ADSE更不算慢。比较一下,有多少人,像我,已经用了20年的时间学习英语,可不管怎么努力,一直都好像徘徊在门外,根本不能得门而入,直到接触了ADSE,才发现有了一点儿真正掌握的感觉。
用一年的努力,完成ADSE,是相当合算的一件事情。



                 
相当合算!
 
鸟鸣有音,焉无意乎?
级别: 侠客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5-11-10
关于七田真的《超右脑学习法》,对于实现听清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本来我把它放在孙老师的帖子《学外语的误区》里,现在看来有点儿沉底了,现在我再发一遍,
这一次是我处理之后的A4纸可打印版本。
有兴趣的朋友请下载后打印出来,研究一下,会有所帮助的。

还有,这个本有点儿比较古老了,所以里面的一些方法还需要进行辩证地接受,不可以被里面提到的一些神奇效果弄得玄虚了,变得“走火入魔”就有点儿麻烦了!
附件: 超右脑英语学习法(A4版).rar (71 K) 下载次数:68
鸟鸣有音,焉无意乎?
描述
快速回复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